劳动合同服务期条款的法律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服务期条款,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劳动关系,限制劳动者的辞职权。然而,现行《劳动合同法》和地方劳动立法关于服务期的规定存在过多的社会法规制的痕迹,不仅限制了缔约方意思自治的权利,而且也阻碍了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如何调整与规范服务期约定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即为本文拟探讨的课题。文章首先明确了服务期条款的涵义,同时对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违约责任进行了阐述。然后,由服务期立法的法律功能分析,肯定了服务期立法的积极意义,并指出服务期立法现状存在的缺陷。最后,建议适当扩大服务期条款的适用范围、规范服务期条款的形式和内容、完善服务期法律责任的创设,以私法规制服务期条款,使劳资关系和谐双赢。
The purpose of the service period item while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making labor contract is for the sake of stabil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and restricting employees’resigning right. However, there are too many social traces in the current labor contract law and the local legislation concerning the provision of the service period, which not only restrict the parties’autonomy right, but also hinder the mature and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service period of the labor contract. How to adjust and regulat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is the subject of the article. Firstly, the author clears the meaning of service period item and expound default responsibility breaching the service period agreement. Secondly, the author confirm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service period legislation by analysing it’s efficacy of the law and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the service period legisl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expand the applying range of the service period, regulate the forms and content of it, perfect the liabilities breaching it. We should regulate the service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private law to harmon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and achieve win-win result.
引文
1《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4条、《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15条。
    2 陆艳英:《培训协议和服务期约定探讨》,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第27页。
    3 陆艳英:《培训协议和服务期约定探讨》,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第28页。
    4 邓峰等:《浅论劳动合同违约责任》,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卷,第6期,第67页。
    5 杜波:《论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第129页。
    6 关怀、林嘉著:《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373页。
    7 许建宇:《完善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立法构想》,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7期,第15页。
    8 陈永福等:《合同违约责任法律救济措施的经济学思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第3期,第40-41页。
    9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682页。
    10 吴文芳等:《论劳动合同中的附随义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9页。
    11 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79-80页。
    12 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81页。
    13 翟玉娟:《论劳动合同的期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17卷,第6期,第96页。
    14 王怀章:《论劳动者的辞职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87-89页。
    15 潘伟梁:《劳动合同解除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8期,第45-46页。
    16 杨凯 :《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实体法难题探讨》,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第78-79页。
    17 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80页。
    18 翁杰等:《经济转型中的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卷,第4期,第13-14页。
    19 王全兴:《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取向》,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7期,第13页。
    20 关怀、林嘉著:《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39页。
    21 关怀、林嘉著:《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42页。
    22 郑爱青:《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第71页。
    23 姜颖:《劳动合同违约金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第42页。
    24 王全兴著:《劳动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25页。
    25 关怀、林嘉著:《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269页。
    26 [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 版社,2005年10月,第62页。
    27 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402页.
    28 王全兴等:《<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载《法学》,2005年,第2期,第80页。
    29 [德]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161页。
    30 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386页。
    31 井妍等:《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探讨》,载《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第1期,第66页。
    32 李小明等:《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若干问题》,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6卷,第2期,第102页。
    33 朱友岗:《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制度设计的理性定位》,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 第2期,第234页。
    34 黄雪兰:《劳动合同期限与解除之探讨》,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第36页。
    35 吴章土:《对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7卷,第4期,第35页。
    36 王全兴等:《<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载《法学》,2005年,第2期,第82页。
    37 王全兴:《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取向》,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7期,第14页。
    1、陆艳英:《培训协议和服务期约定探讨》,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
    2、邓峰等:《浅论劳动合同违约责任》,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2卷,第6期。
    3、杜波:《论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4、许建宇:《完善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立法构想》,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7期。
    5、陈永福等:《合同违约责任法律救济措施的经济学思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第3期。
    6、吴文芳等:《论劳动合同中的附随义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7、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8、翟玉娟:《论劳动合同的期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17卷,第6期。
    9、王怀章:《论劳动者的辞职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10、潘伟梁:《劳动合同解除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8期。
    11、杨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实体法难题探讨》,载《法商研究》, 2001年,第1期。
    12、翁杰等:《经济转型中的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卷,第4期。
    13、王全兴:《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取向》,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7期。
    14、郑爱青:《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
    15、姜颖:《劳动合同违约金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
    16、王全兴等:《<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载《法学》,2005年,第2期。
    17、井妍等:《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探讨》,载《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第1期。
    18、李小明等:《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若干问题》,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6卷,第2期。
    19、朱友岗:《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制度设计的理性定位》,载《商场现代化》, 2006年,第2期。
    20、黄雪兰:《劳动合同期限与解除之探讨》,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
    21、吴章土:《对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7卷,第4期。
    1、关怀、林嘉著:《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王全兴著:《劳动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
    5、[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0月。
    6、[德]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
    7、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