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利益的追逐与关注是社会成员从事政治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动因。但由于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因而,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民族作为一种利益群体,民族的活动也就是民族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活动。因民族利益而产生的多民族国家的纷争让人忧心忡忡,但绝不是杞人忧天。
     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里所有成员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各个民族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回避,亦不能否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多重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多发期和利益矛盾凸显期。当前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折射到以民族利益为核心的民族问题上。
     民族经济非均衡发展带来了不同利益的分配问题,而这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时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由于它可能产生民族矛盾,因而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从实质上说,这是协调各个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地位和关系的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发展和民族政治问题。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如何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并整合各民族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发展,是民族国家在构建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永恒主题。
     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纷争,不仅仅是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公民的政治认同在国家共同体内碰撞与调适的反映,它实质上提出了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国家的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协调的问题。相比国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如火如荼的研究,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敏感度相当有限,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开展民族利益问题研究,当是对理论的积极回应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
     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的观点和利益分析的方法。利益分化和协调是政治学回避不了的问题,在研究中从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揭示和分析民族集团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变化和调整的规律。本文在研究中借助哲学、政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把利益分析作为本文的一条主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现实中的民族利益关系为中心,探讨民族利益主体、民族利益矛盾、民族利益调节、民族利益分配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最终把落脚点放在民族利益关系的调控上,提出当前民族利益关系协调的有效措施。
     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论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根据和意义,在分析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重心和方向,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探讨民族利益与民族政治。从利益的角度探讨民族问题是论文的出发点。本部分主要通过梳理利益与民族的关系,从学理上探讨利益与民族的天然联系,证明民族利益存在的合理性。本文认为民族利益是产生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民族利益矛盾影响民族国家认同、制约着民族国家政治稳定、决定着民族国家合法性的建构。本文认为只有从民族利益的视角才能深入探讨民族关系的生成和变化发展的原因,这既是一种民族政治学的学理性探讨,也是民族利益协调可能性的理论分析。
     第三部分探讨民族利益矛盾的表现,并对其原因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经济资源争夺、生态恶化是导致民族利益矛盾经济原因;权力分配不平衡和政策滞后是民族利益矛盾的政治方面的原因;文化差异、宗教因素和文化资源争夺是民族利益矛盾的文化原因。在分析民族利益矛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对民族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否则会阻碍经济协调发展、政治和谐稳定、文化多元共存。
     第四部分主要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利益协调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各个国家在解决本国民族问题过程中都探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模式。当然这些国家的实践,有的比较成功,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民族矛盾和问题。而另外一些国家却失败了,使国家陷入解体。作为“它山之石”,其它国家在民族利益协调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国家民族利益协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在对主要民族国家的民族利益协调实践考察的同时,对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协调民族利益实践进行了追踪。总结了我国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的优势,并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指出了民族利益协调的路径选择。任何问题的出现都包含着对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启示。随着民族利益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各民族的利益诉求——包括政治权利、自治权利和民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突出,以至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敏感,协调的难度也更大。在“多元一体”作为当前我国民族利益协调的理论纲领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当前国家利益协调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利益协调的机制建设问题。本章是论文的落脚点,目标是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
     第六部分是“结论”。回应开篇提出的问题,并对论文进行总结,推演出基本结论: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民族是一种利益集团,民族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也不能否定。当代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折射到以民族利益为核心的民族问题上。多民族国家要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国家整合和社会和谐,必须对民族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
Benefit is always the hot problem that politicians and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For what people try to gain all have something about their benefit. However, all kinds of benefit conflicts exist inevitably during people pursue their own benefit. Benefit conflict is the origin of all the conflicts in the human society, and it is also the essence of all conflict, so benefit problem becomes the beginning point to study social problems. Now economic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in a multi-shift period, social shift period is a period that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ppear frequently.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dicates that shift period, the golden time of economic growth or the period that social contradiction happen frequently, is a high-risk social period which is quite pivotal in the history of one country, contradictions and crisi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will break out and be fatal for social harmonious. Nation is also a benefit bloc, the national activities is the activity that nations compete for, carry out and defend their benefit. Recently many social problems can be considered as national problems national benefit of which is cor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ethic and country is what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face, many social problems can be considered as national problems in which national benefit is the core. Nation-state relations and disputes the multi-ethnic country generally faced are not just showing that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of citizens collide and adapt in the national community, they also essentially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ethnic groups a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interests. Compared with studies aboard, studies about this problem is less at home. Hence to adjus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from the benefit perspective responds to theory positively and care questions of reality deep.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benefits analysis to keep point of interest. Benefits analysis is a main line of this article.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s, national interests' contradiction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djustment and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interests have been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practical analysis has been done for serving the practice.
     This article is consisted with body, conclusion and other parts except preface. The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main content of them are: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preface. In this part it complains why choose this subject and significance of it, then based on lots of literature, the main parts and direction of this article become specific and analysis frame comes out.
     In second part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 interest and nation .Ethic interest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component social interest and influence national relationship; meanwhile it decides the stability of national politics and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Through car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benefit and nation, analyzing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benefit and follow the trai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benefit and contradiction, national benefit and contradiction have been explained in this part, 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benefit and national politics has been studied. This chapter provides theory foundation for coordinating the national benefit.
     In the third part, the behaviors and reason of national benefit contradiction have been analyzed. To discuss the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benefit must learn of the behavior of national benefit contradiction and card these reasons. Only carding why national benefit contradiction appeared, the scheme to solve problems could be proposed. This article thought that the reason of national benefit contradiction appeared not only ascribe the economic reasons but also political right distribution and politics, of course, it also includes some culture reasons.
     Chapter four is mainly about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models in multi-nations. Ethnic issues are prevalent problem in today's world, governments are always concerns. In practice, individual countries have explored a number of special models. The practice of these countries, some more successful, and to some extent, they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hile others have failed and plunged the country into disintegration. As a "stones from other hills,"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ethnic country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s provide reference resources for our country's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Through studying the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since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re-examining the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and carding related theories and politics, our country's national system and national police have been examine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main multi-state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analyzing the national problem status, evaluat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ir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all of tha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s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and be good for us to propose more suitable national benefit models.
     Chapter five is about path choosing to coordinate national benefit. Any problems appeared contained a solution. With the country's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thnic minoriti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awareness of benefits is growing. With the awakening of awarenes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enhance, the nation's political demands - including political rights, autonomy right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uch as requirem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well as 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become more complex, more sensitive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coordination also become greater. Therefore, combing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clearing value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 coordination, screen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benefit coordination and building mechanisms of benefits coordination, are the essential path to coordinate national interests. 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national benefit coordin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benefit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Conclusion."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raised at the beginning, then it summed up the articl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terest conflicts are all finally the root causes of conflicts in the human society, but also the essence of all conflict. Ethic is also a kind of national interest groups, mu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problems are refracted to national questions in which national interests can be core. Multi-ethnic country must coordinate national benefit if they want to achieve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1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2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 王建娥.《世界体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3页.
    1 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第6页.
    2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32页.
    3 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1 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5页.
    1 乌兰巴干,贺瑞.《列宁和邓小平民族利益思想研究》.前沿.2000年第12期:第3页.
    2 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4页.
    1 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6页.
    1 Inis Claude,National Minorities;An International Proble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年版.
    2(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3 转引:常士訚.《民族政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当代西方族群政治论局限与中国和谐民族观的意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23页.
    4(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5(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9页.
    2(加)威尔·金里卡.《多样性社会中的公民身份》.牛津大学,2000年版.第9页.
    3(加)威尔·金里卡.《少数人的权利》.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2页.
    4 Will Kym-lick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Chcford:Clarendon Press1995.Chapterl.
    1 转引:韩家炳.《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评论》.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32页.
    1 郝时远.《民族认同危机还是民族主义的宣誓?——亨廷顿〈我们是谁〉一书中的族际政治理论困境》.世界民族.2005年第3期:第1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7,288页。
    2 乌兰巴干,贺瑞.《列宁和邓小平民族利益思想研究》.前沿.2000年第12期:第4页.
    3 《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239—240页.
    4 《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43页.
    1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65页.
    2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67页.
    1 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 朱伦.《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7页.
    2 朱伦.《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7页.
    3 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9页.
    4 王建民.《对〈民族共治论〉一文的几点商榷意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30页.
    5 雍海滨,宋芳.《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学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44页.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30页.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2页.
    3 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文化化”》.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第6-7页.
    4 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第94页.
    1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第3256页.
    2 霍布斯.《利维坦.西方伦理名著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67页.
    1 转引自: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9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文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3页.
    1 《法国哲学》(中文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969年版.第457页.
    2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中文第2版).北京:商各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260页.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4 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1 转引自:【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页.
    2 马克斯·书伯.《经济与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2页.
    3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的理论》.民族译丛.1986年第1期.
    1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4页.
    2 《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版.第294页.
    3 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导论第9页.
    4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5 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29页.
    6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8页.
    7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第63页.
    1 让-雅克·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
    2〔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3 郭军.《从利益的角度看民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页.
    2 彭英明.《学步文集——民族理论与民族历史若干问题探研》.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3 格莱泽.《民族与民族研究》.载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4 格莱泽.《民族与民族研究》.载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7页。
    3 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 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第8页.
    2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6页.
    3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4 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第8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立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5页.
    2 格莱泽.《民族与民族研究》.载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3 彭英明.《试论民族的稳定性》.载:彭英明.《学步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4 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31页.
    1 马志尼.《人的义务及其他论文集》.纽约:1915年英文版,第53页.
    1 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5页.
    2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2页.
    3 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1页.
    4 胡菊.《民族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的区别及其实现形式》.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01页.
    5 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第45页.
    6 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6页.
    7 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12页.
    1 宁骚.《论民族冲突的根源》转引: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4页.
    2 王文长.《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2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1 李凤玉.《和谐社会视角下少数民族利益的法制保障》.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第4页.
    2 雷振扬.《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34页.
    1 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276页.
    1 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2 李占荣.《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23页.
    3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0页.
    1 王绍光.《顺应民心的变化:从财政资金流向看中国政府政策调整》.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51页.
    1 廖杨,覃卫国.《民族关系问题简论》.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第3页.
    2 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1页.
    3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2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1 熊坤新,严庆.《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26页.
    1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2 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3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1 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1 唐鸣.《民族矛盾的一般原因和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2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421页.
    3 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第28页.
    1 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 施正锋.《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
    2 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195页.
    3 杨发仁.《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重大举措》.新疆日报.2004年10月6日.
    4 参见 Max Weber.Political Writings,ed·By P·Lassman and R·Spei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 43.
    1 贺金瑞,燕继荣.《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期:第7页.
    2 吴开松,解志萍.《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3期:第36页.
    3 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1 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2 龚少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第98页.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5页.
    1 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8页.
    2 王薇,郭景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北方经济.2006年第7期:第11页.
    3 纪程.《“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0页.
    4[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 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从刊.2006年第3期:第27页.
    1 丁志刚.《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页.
    2 胡鞍钢.《地区与经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1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2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5页.
    1 侯万锋.《从民族关系的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第61页.
    2 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5页.
    1 杨才旦.《青海省草山纠纷的成因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108页.
    2 杨才旦.《青海省草山纠纷的成因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108页.
    1 王颖.《人口流动与新疆民族关系初探》.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第1期:第15页.
    2 《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3 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1 周平.《政治学导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2 宁骚.《论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夏季卷):第15页.
    3 廖杨,覃卫国.《民族关系问题简论》.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第3页.
    1 杨顺清.《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政治关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第74页.
    1 笔者2007年8月在广西某自治县调研时与群众访谈的笔录.
    2 周平.《西部开发中民族政治问题的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43页.
    3 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4 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 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2 王树理.《散杂居民族工作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1 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2 宁骚.《论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夏季卷).第14页.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7页.
    4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1 熊坤新.《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2 牟钟鉴.《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15页.
    1 唐鸣.《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矛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40页.
    2 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存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第18页.
    3 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33页.
    1《列宁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7页.
    2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页.
    1 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2 孙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28页.
    3 熊坤新,严庆.《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26页.
    4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1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9页.
    2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1 龚少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第98页.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3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版.
    1 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第7页.
    1 龚少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第99页.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12页.
    1 Eli Mandel & David Taras(eds.),A Passion for Identity,p.209.转引自:施兴和.《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嬗变》.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2 施兴和.《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嬗变》.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第44页.
    1 宋家珩.《枫叶国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页.
    1 Will Kymlick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Clarendon Press,1995,第109 页。
    2 王建娥,陈建樾等.《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 转引自: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页.
    1 转引自:张世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族问题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第26页.
    2 王铁志.《美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127页.
    1 王铁志.《美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131页.
    1 杨恕,李捷.《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世界民族.2008年第1期:第29页.
    1 陈玉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之我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第4页.
    1 周丽萍.《美国多元文化政策评析》.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4页.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28页.
    3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民族和当代民族分立主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第189页.
    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2页.
    2 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3 陈玉屏.《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争论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第3页.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 黄光学.《当代民族工作》(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1 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 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1 龚志祥,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83页.
    1 石亚洲.《我国民族政策制定的特点与优化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3页.
    2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1 中国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4页.
    1 戴小明.《论财政自治权的法律保护》.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第7-8页.
    2 乌力更.《关于自治权行使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思考——权利与少数民族》.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8页.
    1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第74-78页.
    2 吕庆广,骆洪.《反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的忧患情节》.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34页.
    3 费孝通.《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7日第3版.
    1 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56页.
    1 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1 陈永龄主编.《民族词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2〔英〕克雷伊奇,韦利姆斯库.《欧洲的民族和政治国家》.伦敦,1981年版.第25页.
    3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267页.
    4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5 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6 青觉,马守途.《论我国民族差异与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35页.
    1 王文长.《西部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33页.
    2 林耀华.《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第9-10页.
    1 陈连开.《民族研究新发展的良好开端——1990年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纪闻与体会》.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2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读书.1997年第10期:第4页.
    3 曹兴.《国内族际关系问题两种解决理念的分析——多民族关系能用“去政治化”解决吗》.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05年.
    1 郝时远.《在差异中求和谐、求统一的思考——以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和谐为例》.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6期.
    2 牛锐.《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报.2007年1月12日,第6版.
    3 林耀华.《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10页。
    4 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1 Mill D.Group Identities,National Identities and Democratic Politics,in Horton J Toleration,Identity and Difference[M].Macmillan Press,1999.转引自:王天孜.《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主义》.理论月刊.2008年第3期.
    2 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版.第52页.
    3[美]阿克顿,侯健译.《自由与权利: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0页.
    1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2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3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4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2 陈建越.《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4页.
    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1 李维汉.《统一战线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213页.
    1 青觉.《民族政策:国家行为的政治规范》中国民族报.2007年12月12日第6版.
    2 黄丽,袁波澜.《论民族利益》.社科纵横.2005年第2期:第102页.
    1 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第45页.
    2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3 周平.《民族政治学》(第二版).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1 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年第6期.
    2 杨顺清.《论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政治关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1 温军.《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效应、特征、成因及其后果》.余振等主编.《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 雍海滨,宋芳.《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学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40页.
    1 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2页.
    2 路宪民,杨建新.《正确认识民族优惠政策》.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21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3 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1页.
    1 雷振扬.《论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第4期:第17页.
    1 周平.《民族政治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3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4页.
    3 杨顺清.《论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政治关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第73页.
    4 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3页.
    1 马戎.《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第4页.
    1 马戎.《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第9页.
    2 马戎.《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第12页.
    1 沈桂萍.《关于民族问题的多维透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年版.第24页.
    3 《列宁全集》第(33卷).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7页.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5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6页.
    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7 《江泽民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
    8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9 胡鞍钢.《中国发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10 胡联合,胡鞍钢.《民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分析》.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
    1 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等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1 朱伦.《政治因素依然是民族问题的首要原因》.中国民族报.2007年6月22日第6版.
    2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1 王龙国,周波.《浅析多民族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的重要性》.传承.2008年第8期:第98-100页.
    2 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1(美)莱斯利.里普森.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285页.
    2 王龙国,周波.《浅析多民族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的重要性》.传承.2008年第8期:第98页.
    1 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2 周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 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1 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
    2[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3 雷振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33页.
    4 关凯.《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18页.
    1 雷振杨.《论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人大复印资料.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第17页.
    2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1 转引自: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 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3 张玉堂.《利益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4 雷振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利益探析》.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39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 叶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学术界.2004年第2期:第16页.
    3 费孝通.《我看西部开发与繁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8月31日.第9版.
    4 关桂霞,杜敏学.《西部大开发的民族性与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37页.
    1 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169页.
    1 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 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29日第3版.
    1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1 贝思·辛格著,王守昌、王海泉译.《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159页.
    1 蒋小捷,张瑞才.《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第38页.
    2 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1 桑玉成,陈家喜.《群体分化与政治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政治中的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政治中的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71页.
    3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1 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97页.
    2 杨雪东.《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1 资料来源:http:/cws.mca.gov.cn/download/200712f.htm,根据《2007年四季度各省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1 柴艳萍.《商业和谐论—商品交换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
    1 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页.
    1 周平.《民族与政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54页.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32页.
    1 安东尼·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2 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第6页.
    3 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4 罗伯特·A·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6页.
    1 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第5页.
    2 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5页.
    3 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中国社科院院报.2004年7月29日.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1 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1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 翟桂萍.《利益整合与政治和谐的构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科学卷).第10页.
    3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5页.
    4 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6页.
    5 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6 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 翟桂萍.《利益整合与政治和谐的构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科学卷.第11页.
    2 石培玲.《民族意识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谐》.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第11页.
    1 于长江.《小民族 大课题—以赫哲族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57页.
    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4页.
    3 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4 田钒平,王允武.《从权力虚化、利益失衡到权益均衡的路径选择——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权益分配机制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3页.
    1 侯万锋.从民族关系的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第63页.
    2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1 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转引自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 高国力、丁丁、刘国艳等.《生态保护区域利益补偿:国外相关理论、方法及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2期:第65页.
    2 魏后凯.《中国市场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差距: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整》.开发研究.2007年第4期:第8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1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2 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3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4[美]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1 转引: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美]罗伯特·普特南.王列译.《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笫200-205页.
    1 寇东亮.《社会资本的伦理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45页.
    2 李兰芬.李西杰.《社会信仰:社会资本的权威内核》.人文杂志.2003年笫3期:第134页.
    1 桑玉成,陈家喜.《群体分化与政治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3[美]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第43页。
    1[美]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第43页。
    2 李喜英.《社会资本与道德重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68页.
    [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译文出版,2005.
    [3]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
    [4]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0.
    [6]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2]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
    [13]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5]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全集》第(33卷).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郝时远、阮西湖主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2]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 社,1995.
    [23]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6]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民族出版社,2006.
    [27]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8]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9]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33]金涛,孙运来.《世界民族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34]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35]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6]卡普洛.《美国社会发展趋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7]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8]王文长.《西部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9]熊坤新.《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0]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1]罗伯特·A·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2]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43]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44]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5]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6]金炳镐.《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47]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8]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9]林尚立.《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0]果洪升.《中国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3]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6]《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
    [57]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彭英明.《学步文集——民族理论与民族历史若干问题探研》.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0]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6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6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徐永志.《融溶与冲突—清末民国边疆少数民族与基督宗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67]王树理.《散杂居民族工作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9]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0]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民族和当代民族分立主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3]胡鞍钢.《地区与经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74]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5]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78]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79]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1]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2]杨雪东.《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3]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4]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王文长.《经济发展与民族利益的整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8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7]侯远高,刘明新.《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 版.
    [90]贺金瑞,熊坤新.《民族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常士訚.《民族政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当代西方族群政治论局限与中国和谐民族观的意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韩家炳.《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评论》.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朱伦.《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5]王建民.《对〈民族共治论〉一文的几点商榷意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6]雍海滨,宋芳.《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学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8]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文化化”》.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9]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10]郭军.《从利益的角度看民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1]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2]胡菊.《民族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的区别及其实现形式》.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3]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页.
    [14]王绍光.《顺应民心的变化:从财政资金流向看中国政府政策调整》.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15]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6]王文长.《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7]雷振扬.《论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第4期.
    [18]雷振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9]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0]雷振扬.《少数民族经济利益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1]廖杨,覃卫国.《民族关系问题简论》.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22]熊坤新.《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3]吴开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3期.
    [24]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25]龚少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
    [26]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8页.
    [27]王薇,郭景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北方经济.2006年第7期.
    [28]丁志刚.《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兼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思考》.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
    [29]李俊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0]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1]杨才旦.《青海省草山纠纷的成因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2]王颖.《人口流动与新疆民族关系初探》.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第1期:第15页.
    [33]杨顺清.《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政治关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34]周平.《西部开发中民族政治问题的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 期.
    [35]牟钟鉴.《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6]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37]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38]孙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28页.
    [39]祝灵君.《试论政治学研究中的利益分析方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0]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
    [41]王薇,郭景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北方经济.2006年第7期.
    [42]龚少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
    [43]施兴和.《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嬗变》.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44]杨恕,李捷.《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世界民族.2008年第1期
    [45]陈玉屏.《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争论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46]龚志祥,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7]戴小明.《论财政自治权的法律保护》.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48]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49]吕庆广,骆洪.《反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的忧患情节》.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0]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中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1]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读书.1997年第10期.
    [52]郝时远.《在差异中求和谐、求统一的思考——以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和谐 为例》.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6期.
    [53]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54]雍海滨,宋芳.《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学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5]李凤玉.《和谐社会视角下少数民族利益的法制保障》.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56]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年第6期.
    [57]杨顺清.《论构建平等和谐的民族政治关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58]黄丽,袁波澜.《论民族利益》.社科纵横.2005年第2期:第102页.
    [59]马戎.《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
    [60]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61]胡联合,胡鞍钢.《民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分析》.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
    [62]王龙国,周波.《浅析多民族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的重要性》.传承.2008年第8期.
    [63]周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4]金炳镐,青觉.《论民族关系的理论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5]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6]周平.《民族与政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67]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68]李兰芬,李西杰.《社会信仰:社会资本的权威内核》.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69]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0]石培玲.《民族意识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谐》.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71]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72]侯万锋.《从民族关系的视角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73]寇东亮.《社会资本的伦理意义》.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4]李喜英.《社会资本与道德重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75]郭松江.《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阶层利益协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6]杨荆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
    [77]青觉.《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5期.
    [78]戴晓东.《当代民族认同危机之反思—以加拿大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5期.
    [79]董晓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80]周传斌.《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及其贡献—以中国多民族国家与美国民族—国家的比较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81]庄锋.《试论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82]周传斌.《论民族问题的诸影响因素》.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3]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84]田钒平,王允武.《从权力虚化、利益失衡到权益均衡的路径选择——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权益分配机制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5]蒋小捷,张瑞才.《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
    [86]关桂霞,杜敏学.《西部大开发的民族性与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7]魏后凯.《中国市场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差距: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整》.开发研究.2007年第4期。
    [88]青觉,马守途.《论我国民族差异与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兰州大学学 报.2006年第3期.
    [89]路宪民,杨建新.《正确认识民族优惠政策》.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90]黄丽,袁波澜.《论民族利益》.社科纵横.2005年第2期.
    [91]关凯.《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92]马尚云,李婧.《从利益集团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利益的特殊性》.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93]贺金瑞,苏日娜.《历史上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关系的“德治”理论与实践》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94]李占荣.《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5]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的和谐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3期.
    [96]彭谦.《和谐社会构建中民族关系面临的挑战》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97]徐晓萍.《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演进与调适》.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6年第1期.
    [98]沈桂萍.《关于民族问题的多维透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99]翟桂萍.《利益整合与政治和谐的构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科学卷).
    [100]陈波,卢志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01]李占荣.《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02]徐黎丽.《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民族关系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和政治建构》.中国社科院院报.2004年7月29日.
    [2]陈墨.《东西部差距拉大西部开发水平需全面提升》.中国经济时报.2005-03-09.
    [3]费孝通.《我看西部开发与繁荣》.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8月31日.第9版.
    [4]江泽民.《江泽民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8日.
    [5]朱伦.《政治因素依然是民族问题的首要原因》.中国民族报.2007年6月22日第6版.
    [6]郝时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报.2007年1月12日,第6版.
    [7]费孝通.《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7日第3版.
    [8]青觉.《民族政策:国家行为的政治规范》中国民族报.2007年12月12日第6版.
    [9]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28日.
    [10]刘泓.《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中国民族报.2007年1月19日第5版.
    [1]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马国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模式---政治人类学的视角》:[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王欧.《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对秩序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取向的政治哲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5年.
    [4]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王郅强.《和谐秩序与利益协调——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治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年。
    [6]柴宝勇.《多民族国家民主化困境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 学.2005年.
    [7]黄静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常勇.《论民族区域自治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1O页.
    [1]David Hollinger.Postethnic America:Beyond Multi-culrualism.New York:Basic books,1995.
    [2]Lawrence Levine,Opening of American Mind:Canons,Culture,and History Boston:Beacon Press,1996.
    [3]Will Kymlicka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Clarendon Press,1995.
    [4]Horace M.Kallen.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1924.Reprint.New York:Arno Press and The New York:1970.
    [5]Isaac Berkson.Theories of Americanization:A Critical Stud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0.
    [6]Peter McLaren.Revolutionary Multiculturalism:Pedagogies of Dissent for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CO:Westview,1997.
    [7]Banton,Michael.Racial and Ethnic Compet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