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政治稳定的实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目标。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稳定。没有稳定便没有一切。但是,稳定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绝对的政治稳定是不存在的。动态有序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它既能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端于西方世界的全球化浪潮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它为我们提升国力,加速经济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夹裹着众多的政治失稳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失稳因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政治失稳因素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这种不稳定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纳入有序的轨道。本文针对中国特殊国情下的政治失稳因素探讨了实现动态政治稳定的现实路径。
     本文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列二章,第一章介绍了政治稳定的一般理论;第二章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民族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下编也由二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当今民族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回应,第二章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我国政治稳定的现实路径。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the basic goal of our country. As has been proved, the stability in politics is need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re will be nothing if there is no stability. However, the stability in politics is comparative, but not absolute. The absolute stability in politics does not exist at all. Of all the social states, the dynamic and orderly society is the favourite, which can not only keep the politics stable but als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ociety.
    The globalization surge which originates in the West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full of contradiction. On one hand, it provides us with the precious chance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our national power, which will help in overtaki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stable factors will occur in the process. As a major sociali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its personality traits.
    It is a natural that the unstable factors in politic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oint of the problem is how to confine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to a certain scope and put them into an orderly orbit. According to the unstable factors in poli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stic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paper has two part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former part consists of two chapters The first one introduces the ordinary theory of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second one dissertates the influences of unstability on a nation. The latter part is composed of two chapters. The first one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second one put forward the realistic parts to retain the stability in politics.
引文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页。
    [2] [美]J·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3] 参见邓伟志、徐觉哉、沈永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4] 赫赤、谭健等著:《日本政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4页。
    [5] 杨永骝、沈圣英:《南朝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版,第130页。
    [6] D.H.珀金斯:《中国:亚洲的下一个经济大国》,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7] 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9] 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3页。
    [10] 参见邓伟志、徐觉哉、沈永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1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6、87页。
    [12] 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13] 梅荣政:《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14]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1》,英文版,联合国2001年,第10页。
    [15] 刘力:《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新主权观”》,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
    [16] 费利克斯·罗哈廷:《全球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市场与风险》,载《国际邮报》1994年第46期。
    [17] 陈晓薇:《全球化仅属于富人》,载《环球时报》2000年4月14日。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卷。
    [19] 转引自董文芳:《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现代化》,载《理论探讨》2001年第4期。
    [20]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指出,由于交易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将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结论也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H-O定理。
    [21]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
    
    数一般都在0.3—0.4之间。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4页。
    [2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24]、[25]转引自曹文振:《经济全球化的论争》,载《当代思潮》2002年第1期。
    [26] 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27] 参见《经济参考报》1997年7月23日。
    [28] [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胡善君、许建东译:《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29] 转引自夏兆龙《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载《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24日。
    [30] 约翰·H·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载《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
    [31] 路透社1997年2月18日英文电。
    [32] 庞中英:《自信些,迎接全球化》,载《环球时报》2000年3月21日。
    [33] 厉以宁、吴易风、丁冰:《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兼论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34] 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5] 李光:《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高科技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6] 刘波:《孙中山箴言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18页。
    [37]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38]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39]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4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41] 转引自冒天启、朱玲、罗德明:《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2、克劳斯·冯·伯伊姆:《当代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t990年版。
    3、袁峰:《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4、约翰·H·杰克逊:《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邓志伟、徐觉哉、沈永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张汉林:《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及政策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德]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0、朱瀛泉:《国际关系评论》(1),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程景民:《香港廉政公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熊贤良:《WTO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13、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WTO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巴吉拉斯·拉尔·达斯:《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概要,贸易与发展问题和世界贸易组织织》,刘钢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厉以宁、吴易风、丁冰:《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兼论西方经济学的新以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荷]阿杨、雷炯、李雪松:《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前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19、[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胡善君、许建东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0、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杨龙:《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柳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1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25、[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全球化陷井》,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6、刘波:《孙中山箴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27、孙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28、王燕京:《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9、余金成:《马克思“两大发现”与现实社会主义》,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0、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1、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3、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4、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谭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36、赵谓荣:《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8、[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9、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井——嬗变中的国民心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
    41、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J. Pincus, Trade, Aid And Development:The Right and Poor Nations, 1967.
    43、P. T. Bauer, Some Economic Aspects and Problem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1958.
    44、BernardM. Hoekman and Michel M. Kostcc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From GATT to WTO. Oxford Univercity Press, 1995.
    45、Baker, Stephcn A.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ambridge :Basil Blackwcll, 1995.
    46、Gabriel Almond, James S. Coleman,The Politics of the Devcloping Area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47、Hitchcock, D., Asian valu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 Much conflict?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48、Dunn Robert M.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th Edition. New York:Wiley,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