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声初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倚声初集》是清代最早编选的词选之一,由邹祗谟与王士祯共同编选,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清词中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部词选本来看,它的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倚声初集》客观地评价明词,肯定明词的历史地位。其所选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在对明代词学继承与批判基础之上,鉴于明词创作的一些弊端,《倚声初集》在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进行了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介绍《倚声初集》的编选情况,从编选背景,编选目的,编选内容以及编选特色四方面进行探讨。其中编选特色这一节是重点,指出《倚声初集》具有强烈的中兴意识和地域群体性特色。
     第二章着重研究《倚声初集》与明代词学之间的关系,从保存明代词学文献和客观评价明词两个方面来探讨《倚声初集》的价值。《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
     第三章探讨《倚声初集》与清代词学之间的关系,从保存清词文献和建构清代词学两方面谈起。建构清代词学主要是指在词学理论上强调寄托,词的师法上提倡南北宋词并重,词的创作上强调长调创作以及推崇清越词风。这一章是重点,论述了《倚声初集》在清词史的地位,指出其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Yi Sheng Chu Ji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 collection in Qing Dynasty,collected by Zou Dimo and Wang Shizhen.It contains many styles and brought the prosperity of Ci. As a collection work,its value lies in preserving the writings of its contemporary.The authors of Yi Sheng Chu Ji took the development of Ci between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s integrity.They explored the significance of Ci during its progression and development.They notified the revival of Ci in Qing Dynasty actually began in the years of Jiajing.Yi Sheng Chu Ji objectively evaluated Ci of Ming Dynasty and affirmed its historic meaning.Most of the Ci from this collection shows the real picture of literary world at that time and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i between the Ming-Qing Dynasty.Yi Sheng Chu Ji does not just praise the structures but also points out some malpractice of Ci creation.It makes som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 and it means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tyle divers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n Chapter One,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Yi Sheng Chu Ji came to the world,from its background,its contents and features,paving the way for the following study.
     The Chapter Two mainly st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 Sheng Chu Ji and Ci from Ming Dynasty.It approaches the great value of Yi Sheng Chu Ji from two aspects: preserving and objectively judging Ci from Ming Dynasty.
     Th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 Sbeng Chu Ji and Ci from Qing Dynasty.This is the key part of this paper.The importance of Yi Sheng Chu Ji among Ci of Qing Dynasty is high lightened.
引文
[1]龙榆生《选词标准》.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
    [2]吴蔚光《自怡轩词选序》.许宝善选评《自怡轩词选》.清嘉庆刻本
    [1]张宏生《王士祯扬州词事与清初词坛风会》.《文学遗产》.2005.5
    [2]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页231
    [3]《倚声初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4
    [1]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881
    [2]陈维崧《任植斋词序》.《迦陵文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3]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77
    [4]《倚声初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5
    [2]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6
    [3]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6
    [4]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5
    [5]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5
    [1]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141
    [1]宋征璧《唱和诗余序》.陈子龙等《唱和诗余》.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页2
    [1]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6
    [2]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5
    [3]王士祯《倚声初集序》.《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438
    [1]邹祗谟《倚声初集序》.《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438
    [2]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1
    [3]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9
    [1]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6
    [2]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7
    [3]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9
    [4]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8
    [1]张仲谋《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362
    [2]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5
    [1]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3403
    [2]高佑钯《胡海楼词序》.陈乃乾编《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页63
    [3]况周颐《蕙风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4428
    [4]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2575
    [5]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本
    [6]朱彝尊《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28
    [7]王昶《明词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56
    [1]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503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3825
    [3]《倚声初集》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倚声初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倚声初集》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页61
    [4]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4
    [1]陈维岳《陈迦陵词全集跋》.《迦陵词全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1]陈维崧.《词选序》.《迦陵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1]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4
    [2]《倚声初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倚声初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倚声初集》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倚声初集》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倚声初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倚声初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5
    [2]王士祯《花草蒙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82
    [3]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6
    [4]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2
    [5]《倚声初集》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倚声初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倚声初集》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倚声初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倚声初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0]《倚声初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2
    [2]陈乃乾《清名家词》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3]陈维崧《湖海楼词集》.钱仲联辑《清八大名家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页353
    [4]蒋寅《王渔洋与清词之发韧》.文学遗产.1992.2
    [5]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1
    [6]《倚声初集》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650
    [2]尤侗《西堂杂俎三集》卷四.《西堂全集》.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3]汪懋麟《棠村词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544
    [4]蒋景祁《刻瑶华集述》.蒋景祁《瑶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王昶《词雅序》.姚阶《国朝词雅》.嘉庆三年刻本
    [2]况周颐《蕙风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4510
    [3]况周颐《蕙风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4511
    [4]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8
    [5]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页67
    1 全清词·顺康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 饶宗颐 张璋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 邹祗谟 王士祯编.倚声初集.续修四库全书17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 聂先 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续修四库全书1721—17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 王昶编.国朝词综.续修四库全书17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 朱彝尊 汪森编.词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 陈乃乾编.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8 顾璟芳编.兰皋明词汇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 王士祯.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2 徐釻.词苑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3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5 余怀.板桥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6 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 叶嘉莹.清词丛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 方智范 邓乔彬.中国词学批评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 孙克强.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 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1 陈水云.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2 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23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4 沙先一 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5 王易.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7 黄拔荆.中国词史(下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 蒋寅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清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1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
    32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7 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8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9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0 梅尔清(美国).清初扬州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4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3 莫砺锋主编.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 张世斌.明末清初词风嬗变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 孙芳.顺康之际的词论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 范松义.《花间集》接受论.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 李睿.论《倚声初集》对清初词风的开启之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 刘扬忠.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7)
    6 张宏生.王士祯扬州词事与清初词坛风会.文学遗产.2005(5)
    7 张宏生.论清词复兴之端续.江海学刊.2004(3)
    8 孙克强.词选在清代词学中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6(2)
    9 孙克强.清代词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5(7)
    10 蒋寅.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文学遗产.1996(2)
    11 蒋寅.清代词人邹祗谟行年考.山西大学学报.2007(5)
    12 马大勇.论董以宁及其《蓉渡词》——兼谈艳体词风在清初的流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9)
    13 谭新红.论清人对明词的体认和反思.文学遗产.200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