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托邦的祭坛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浩然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解读对象,通过对他三十多年小说创作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分析,认为,浩然的作品完全是配合政策、图解政策的典型样本。在他的作品中,他极力宣扬他所理解的“集体主义”观念,讴歌反人性的“牺牲精神”,即使在改革开放后他也没有从根本上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没有放弃自己的核心价值。他从当时的政治需要出发,通过他的作品对现实进行了遮蔽和改写,构筑了一个“乌托邦”的祭坛,并在这个“虚拟的美丽世界”中塑造了“高大泉”式的理想化的完美人物,在把他们送上这个祭坛的同时,又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和感召力量对读者进行教化,把读者也作为牺牲品送上这个祭坛,以实现其意识形态的工具作用。他通过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代,一个作家是怎样一步步丧失自己的独立意识,一步步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的,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反人性、反文化的结果的,是怎样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
Introduction:this thesis goes from the vast background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has done the panoramically scan on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Hao Yan in more than 30 years,especially , by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 most representative magnum opuses of several decades to particularly analyze the uniformity and entirety in the Hao’s creation while looking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o’s creation at the different ages. And realized the trio meanings of studying Hao Yan. One is to find o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creation group”who are similar to Hao Yan in creation experience, creation opinion, creation purpose and creation techniques etc. in order to reach the understanding on this kind of this group: what kind of fiction they have left us? In this fiction what are they trying hard to let us believe? The second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Hao Yan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oute of thinking of the autho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ir struggling and burden of self-adjustment and adaption during the changing of the eras. At the same time, try to understand the zigzag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passing on, distinct the continue and transition re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The third is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individual case of Hao Ran-- this typical figure, try to do the meditate on the history of culture.
     Chapter One:Initial prosperous period: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alism of the fictions of Hao Ran in initial stages. In this chap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several tens of short stories of Hao Ran from the year of 1956 to 1963, the writer considers that the creation of Hao Ran in his initial stages has shown one kind of integer characteristics of“Foundation and Anthem”. It mainly shows in four aspects. The first is that the author has described a happiness scene“New Countryside”in his works:paradise for the laborers. 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e author, in this ideal world that was crowned as“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sunshine is his forever color,happiness is his forever rhythm, na?ve and romantic is his forever master and creation is his forever topic. The new countryside Hao Ran described is not only a theme he wanted to show but one kind of ideal he wanted to transmit. Here“New Countryside”has the meaning of one kind of symbol:show one kind of concept or the carrier of thoughts. The second is that all the stories of the autho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themes:conquer nature, alter the society, change others and perfect oneself. Essentially the story was all about“New Socialist Man”create a new world. The third is, looking from the angle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in Hao Ran’s work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basically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characters:advanced characters and lagged behind characters. The author tried very hard to mold a so called“New Socialist Man”:selfless, with sacrificing spirit, optimism, fortitude, strong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hese group of people have no any kinds of demerits, perfect people with perfect moral, no human being’s love and desire, the only thing they have is the passion of contribution for the collectivity,which has already have the rudiment of“Gao Daquan”. So these characters are highly styled. The fourth is that through these styled characters, the author showed the collectivism concept he understood: individual should obey collectivity, the interest of collectivity is higher than everything and the strength of collectivity is gre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Hao Ran’s work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the writer thinks that although the short stories of Hao Ran were very strong in realistic -writing with strong realism from his text modality which made us easily believe that at that time China was just like that. His works was created with closely matched policies and alway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to match and serve the policies, the masterstroke and general principal of service policy. He took literature as the tools of ideology and never forgot to show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that made Hao Ran always let theme go first in dealing with reality—material and concept--theme,rewrite the reality according to his own“ideal”, he used his pen as beautiful as flowers to create for the people suffering an ideal Utopia world,skillfully fulfilled the task of covering and coding of the cruelty reality and realized his ideology functions. Through treatment of information simplified, clarified and purified, he let the readers accept what he wanted to transmit without their own choices;his natural plain, vivid literature language turned this kind of choice into self acknowledge and self willingness. The final effect of this kind of works is to make the readers“without individuation”,“without responsibility”. So his works not only goes against humanity but also against culture.
     Chapter Two:Walking Towards Altar:The floweriness and shadow of“Bright Spring Day”.“Bright Spring Day”materialized the most matured art characteristics of Hao Ran. The style of language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o Ran:the languages of the characters were vivid and visualized, jointing closely with the status of the characters;the language of talking was filled with emotions, the language itself showed the evaluation and likes and dislikes;but in disputation language it was exaggerate, improper and crudity. In narrating, the author consciously adopted the narrating language form and the portrait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lore.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writer thinks that covered under the floweriness coat of his art expressiveness is the shadow of anti human nature. Starting from testing the supposition of the topic of class struggle, the author invented the two class camps having Xiao Changchun and Ma Zhiyue as the core representatives, with his pen filled with emotion color to show the characters in the two camps vividly, tried hard to romance the life-and-death class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camp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antinomy and conflict of common life and exceeding the other shore, individual and group, emotion and sense, self and society,at the same time of denial the former and affirm the latter, structuring an Utopia altar and took the important and key step of using the former as the offering. Just because the author was in the process of structuring this Utopia, so he also depicted the antinomy, struggle and pain of human nature with divinity, realism with ideal, emotion with sense during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depict on the suffering during the process that Xiao Changchun gradually gave up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 his love and his emotions with the relatives, the author has described the growing process of a communism solider. Through the realistic and believable depict on a group of neutral people, the author has shown the“weak point”of the ordinary people going from common life to the other shore of ideal”,this par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ost literature valuable part of“Bright Spring Day”.
     Chapter Three:Whole book filled with education:misplay and lecture of“Golden Road”
     As the reasonable continuous of“Bright Spring Day”,“Golden Road”is similar in many parts, such as the theme of class struggle, the similarity and almost the same in the molding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etc.. But compare with“Bright Spring Day”,”Golden Road”is the low-class simulation of“Bright Spring Day”under the further far-left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esthetics,the level was not higher but lower. On the surface, the“Golden Road”was written about“agriculture cooperation”, actually it sang the song of praise for that kind of infinity enlarged“Collectivism”;here the hero has already been fulfilled, there was no antinomy and conflict of this shore and that shore, so there is no pain of the common people of Xiao Changchun type. In the language of morphology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a perfect spirit, a bright light and torch that will lead people to the ideal world was needed so it changed into a crude political fable.
     The writing on the complicated reality turning into simple ideology made“Golden Road”with one kind of“fable type structure”. Although the author’s“ambition”was very big and wanted to make“Golden Road”into epic, but the opinion of the author showing ideology was so strong, he wrote finally a“false history”. On the surface he was writing on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on of Fang Grassland(year 1950-1956),but the whole fiction wanted to testify one truth:the road of cooperation was correct and it was the“Golden Road”for the farmers of China. The result was that all the stories became the footnote of this truth;all the characters are set up around this purpose and they became the tools of explaining the truth and became a typical and concept ional thing.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was more complicated,the author made it become a repeated works formed of several narrating types. In the molding of the charac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 and concept were everywhere. It went even further than“Bright Spring Day”,especially the character of Gao Daquan. He was fashioned into a“born revolutionary”by the author,one perfect figure with no demerits. It showed the taste criterion of the author on the timely“hero character”. In“Golden Road”,the author exerted further the class struggle thoughts in“Bright Spring Day”, he depicted the two classes, the two roads and the struggle of the two lines entirely. From upper to the bottom,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y, the depict was complicated with lots of changes, interweaving with each other, overlapping with each other,it not only had the facedown of Gao Daquan with Zhang Jinfa the tit for tat struggles between Gao Daquan and Shen Yiren, Gu Xinmin and Qin Fu etc. but also the sharp conflict between Liang Haishan and Gu Xinmin, as well as the strife openly and secretly between Zhou Zhong group and Zhang Jinfa and Feng Shaohuai. As a very clear“writing”of ideology,“Golden Road”had changed itself into works full with symbolized meaning totally. It is a gospel book filled with metaphor factors.
     Chapter Four:Insane Status:Totally lost in”Children of Xisha”
     “Children of Xisha”only had the“specimen meaning”.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task, Hao Ran conceived and created according to several“important themes”and the regulations of ideology, out of life, out of reality, starting from the theme, from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s, full of nonsense. So the intention of finding the“real history”from the literature of the“Culture Revolution”is impossible,all was rewritte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s. As the extreme display of Culture Revolution literature,“Children of Xisha”has the most common nar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Culture Revolution literature”:“Charge”the old society,sing the praises of people’s revolt, pay a tribute to the outstanding and correctn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unclad worship of leaders,materialized everywhere the creation principal of“three prominents”and coordinate closely with the policies.
     Chapter Five:Sunset monody:Fiction creation of Hao Ran“after 1978”. The creation of Hao Ran in this period is the denial of his cre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Culture Revolution”,he went back to his original creation style before the“Culture Revolution”,went back to his thumbprint. From the content of his creation, Hao Ran had never meditated and basically refused to meditate, refused to denial himself.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 of letting his opinion and hero walking down the altar but through the route of common customs walking to a new altar,at the same time of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ideology and taste,continually singing a sunset monody for the died resplendence, when he wanted to mold a new character—ordinary hero, he showed this kind of“refusal”from these two aspects. On one hand, he wanted to mode a new ideal character who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era,but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also tied by the existing value, he could never grasp steadily. Crudeness and faulty expressions appeared in many places. Comparing with the mature ness he wrote about traditional farmers and fable heroes, it showed that his ability not equal to his ambition and could not help. Only in his creations of autobiography, the characters and things in the works showe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tatus comparing with his literature creations before,it showed a kind of original ecology life on-the-spot record but he never realized that one kind of funny antinomy:if his autobiography fiction was real then it would be a denial of his“Culture Revolution”literature, if we affirm his creations during the“Culture Revolution”period, it means that his autobiography was invented. The above two cannot exist at the same time. Epilogue: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our final conclusion is:the fiction creation of Hao Ran, especially the creations during the“Culture Revolution”and before the“Culture Revolution”were all writings of ideology,Hao Ran consciously and willingly took fiction as the tool of ideology, gradually illustrated politics and cooperated with policies. Hao Ran was a tragedy figure, the tragedy of Hao Ran also shown in that while sending others to the Utopia Altar, he had also sent himself up and paid by himself for the mistakes.
引文
① 梁春水、孙达佑:《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1 页。
    
    ① 叶圣陶:《新农村的新面貌——读〈喜鹊登枝〉》,《读书》1958 年第 14 期。
    ② 同上。
    ③ 巴人:《略谈〈喜鹊登枝〉及其它》,《人民文学》1959 年第 11 期。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巴人:《略谈〈喜鹊登枝〉及其它》,《人民文学》1959 年第 11 期。
    ② 艾克恩:《说长道短——评浩然的短篇小说〈苹果要熟了〉》,《北京文艺》1960 年第 1 期。
    ③ 徐文斗:《谈浩然的短篇小说》,《山东大学学报》1964 年第 2 期。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金梅、吴泰昌:《打着火把的领头人——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第二部中高大泉英雄形象的塑造》,《河北文艺》1975 年第 2 期。
    ②同上。
    
    ① 嘉陵:《我看〈艳阳天〉》,《七十年代》1976 年第 4 期。
    ② 同上。
    
    ①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周德生:《浩然图式——对浩然小说创作嬗变轨迹的描述和评析》,《创作评谭》1988 年第 1 期。
    ② 沈太慧:《浩然第三个十年的新贡献》,《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8 年 11、12 期。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金梅:《浩然十年创作概述》,《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 年第 1 期。
    ① 金梅:《浩然十年创作概述》,《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 年第 1 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①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② 孙达佑:《浩然创作心态》,《北京文学》1991 年第 9 期。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张德祥:《作为小说的〈金光大道〉》,《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3 页。
    ② 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6 页。
    ③ 杨扬:《痴迷与失误》,《文汇报》1994 年 11 月 13 日。
    
    ① 陈思和:《黑水斋随笔——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
    ② 张德祥:《文艺争鸣》1995 年第 4 期。
    
    ① 卢新宇、胡锡:《浩然:要把自己说清楚》,《环球时报》1998 年 9 月 20 日。
    ② 草明:《浩然的确是个“奇迹”》,《今晚报》1999 年 4 月 3 日。
    ③ 袁良骏:《“奇迹”浩然面面观》,《中华读书报》1999 年 8 月 25 日。
    
     ① 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版 2005 年 1 月版,第 2 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五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8 月版,第 222 页。
    ② 同上,第 223 页。
    ③ 同上,第 228 页。
    ④ 浩然:《永远歌颂》,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29 页。
    ①浩然:《永远歌颂》,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30 页。
    ② 浩然:《永远歌颂》,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29 页。
    ③ 浩然:《婚礼》,《北京日报》1960 年 11 月 24 日。
    ④ 浩然:《写信》,《新港》1961 年 2 月号。
    
    ① 浩然:《杏花雨》,《河北文学》1962 年 4 月号。
    ② 浩然:《中秋佳节》,《长江文艺》1961 年 8 月号。
    ③ 浩然:《瑞雪丰年》,《北京文艺》1961 年 2 月号
    
    ① 赵聪:《1958 年的中共文艺》,《祖国周刊》1959 年 6 月,第 43—46 页。
    ② 郭沫若、周扬编:《红旗歌谣》,第 218 页。
    ③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10 版,第 872 页。
    ① 浩然:《泉水清清》,《长江文艺》1959 年 6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浩然:《泉水清清》,《长江文艺》1959 年 6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浩然:《泉水清清》,《长江文艺》1959 年 6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浩然:《石山柏》,《长春》1958 年第 5 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浩然:《石山柏》,《长春》1958 年第 5 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浩然:《队长做媒》,《北京文艺》1962 年 5 月号。
    ⑤ 同上。
    
    ① 浩然:《队长做媒》,《北京文艺》1962 年 5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浩然:《队长做媒》,《北京文艺》1962 年 5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浩然:《队长做媒》,《北京文艺》1962 年 5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浩然:《队长做媒》,《北京文艺》1962 年 5 月号。
    ② 浩然:《金河水》,《北京文艺》1960 年 4 月号。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浩然:《金河水》,《北京文艺》1960 年 4 月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① 浩然:《小树和妈妈》,《北京文艺》1960 年 6 月刊。
    ② 同上。
    ③ 浩然:《车轮飞转》,《人民文学》1961 年 1 月刊。
    ④ 同上。
     ① 浩然:《新春曲》,《浩然文集》(一),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 年 7 月版,第 523 页。
    ① 浩然:《我是农民的子孙》,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月,第 24 页。
    ② 浩然:《人强马壮》,《解放军文艺》1961 年 2 月刊。
    
    ① 浩然:《人强马壮》,《解放军文艺》1961 年 2 月刊。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载于《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6 页。
    ② 浩然:《追赶者的几句话》,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月版,第 63 页。
    ③ 浩然:《永远歌颂》,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30 页。
    
    ① 浩然:《半夜敲门》,《人民日报》1961 年 13 月 8 日。
    ② 同上。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6 月版,第 252 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6 月版。第 230 页。
     ①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192 页。
     ① 毛泽东:《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4 月版,第 247 页。
    ① 毛泽东:《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247 页。
    ② 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248 页。
    ③ 毛泽东:《勤俭办社》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249 页。
    ④ 毛泽东:《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地》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4 月版,第 251 页。
    ① 毛泽东:《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4 月版,第 252 页。
    ② 毛泽东:《一个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员组成会计互助网的经验》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254 页。
    ③ 毛泽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255 页。
    ④ 毛泽东:《一个违背领导意愿由群众自动办起来的合作社》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234 页。
    ⑤ 毛泽东:《湘潭县清风乡党支部帮助贫苦社员解决困难》一文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 4 月版,第 243 页。
    ⑥ 毛泽东:《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264 页。
    
    ① 巴人:《略谈〈喜鹊登枝〉及其它》,《人民文学》1959 年第 11 期。
    ② 叶圣陶:《新农村的新面貌——读〈喜鹊登枝〉》,《读书》1958 年第 14 期。
    ① 浩然:《风雨》,《处女地》1957 年 12 月刊。
    ② 浩然:《过河记》,《处女地》1958 年 11 月刊。
    ① 浩然:《葡萄架下》,《文学青年》1959 年第 8 期。
    ② 同上。
    
    ① 浩然:《葡萄架下》,《文学青年》1959 年第 8 期。
    ②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242 页。
    ③ 同上,第 246 页。
    ① 浩然:《永远的信念》,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版,第39 页。
    ② 浩然:《写农民,给农民写——〈他和她在晨雾里〉编后记》,载于孙大佑 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26 页。
    ③ 浩然:《永远的信念》,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版,第 38 页。
    ④ 浩然:《一桩往事的回忆》,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版,第 71 页。
    ⑤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版,第 248 页。
    ⑥ 同上,第 245 页。
    ⑦ 同上,第 249 页。
     ①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255 页。
     ① 焦国标:《你应该写的是忏悔录》,《文学自由谈》1998 年第 6 期。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4 月版,第 1260 页。
    ② 浩然:《中秋佳节》,《长江文艺》1961 年 8 月刊。
    ① 浩然:《中秋佳节》,《长江文艺》1961 年 8 月刊。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徐文斗:《谈浩然的短篇小说》,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年 11 月,第 375 页。
    ① 浩然:《永恒的信念》,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第 39 页。
    ② 浩然:《我是农民的子孙》,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月,第 24 页。
    ③ 浩然:《浩然选集》自序,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月,第 49 页。
     ①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年 4 月版,第 404 页。
    ② 方兢:《百年学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第 25 页 。
    
    ① 浩然:《热爱》,《浩然文集》(一),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 年 7 月版,第 360 页。
    ② 浩然:《葡萄架下》,《浩然文集》(一),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 年 7 月版,第 476 页。
    ③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版,第 138 页。
    ① 浩然:《夏青苗求师》,载于《浩然文集》(一),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 年 7 月版,第 155 页
    ② 叶圣陶:《新农村的新面貌》,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年 11 月版,第 334 页。
    ③ 浩然:《〈月照东墙〉的写作经过》,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年 11 月版,第 129 页
    ① 浩然:《〈月照东墙〉的写作经过》,载于孙大佑、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年 11 月版,第 129 页
    ② 同上,第 130 页。
    ③ 同上,第 131 页。
     ①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版,第 900 页。
    
    ①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版,第 148 页。
    ②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2 月版,第 114 页。
    
    ①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版,第 234 页。
    ② 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2 月版,第 174 页。
    ③ 同上,第 170 页。
    ④ 同上,第 179 页。
    ①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年 11 月版,第 207 页。
    ②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268 页。
    ③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
    
    ① 陈思和:《黑水斋随笔——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
    ②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③ 同上。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 页。
    ② 同上。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186 页。
    ② 同上,第 1313 页。
    ③ 同上,第 1323 页。
    ④ 同上,第 1324 页。
    ⑤ 同上,第 1327 页。
    ⑥ 同上,第 70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7 页。
    ② 同上,第 94 页。
    ③ 同上,第 92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679 页。
    ② 同上,第 1264 页。
    ③ 同上,第 178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200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58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90 页。
    ② 同上,第 192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69 页
    ② 同上,第 98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465 页。
    ② 同上,第 469 页。
    ③ 同上,第 74 页。
    
    ①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 1957 年 2 月 27 日版,第 26—27 页。
    ②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703-70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706-707 页。
    ② 同上,第 712 页。
    ③ 同上,第 91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92 页。
    ② 同上,第 949 页。
    ③ 同上,第 1021 页。
    ④ 同上,第 1026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021 页。
    ② 同上,第 1025 页。
    ③ 同上,第 102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1023 页。
    ② 同上,第 1023 页。
    ③ 同上,第 1027 页。
    ④ 同上,第 1030 页。
    ⑤ 同上,第 1037 页。
     ①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乐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版,第 86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233 页。
    ② 同上,第 235 页。
    ③ 同上,第 238 页。
    ④ 同上,第 353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230 页。
    ② 同上,第 754 页。
    ③ 同上,第 75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852 页。
    ② 同上,第 852 页。
    ③ 同上,第 853 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第 857 页。
    ⑥ 同上,第 852 页。
    ⑦ 同上,第 863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864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865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1382 页。
    ② 同上,第 1251 页。
    ③ 同上,第 1445 页。
    ④ 同上,第 1471 页。
    ⑤ 同上,第 1469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1472 页。
    ② 同上,第 1473、147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440 页。
    ② 同上,第 1441 页。
    ③ 同上,第 1442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1539 页。
    ② 同上,第 1543 页。
    
    ① 叶嘉陵:《我看〈艳阳天〉》,《七十年代》1976 年第 4 期。
    ②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4 月版,第 116 页。
    ③ 同上,第 119、123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26 页。
    ② 同上,第 113、114 页。
    ③ 同上,第 128 页。
    ④ 同上,第 122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29 页。
    ② 同上,第 137 页。
    ③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载于《毛泽东选集》(五),人民出版社 1977 年4 月版,第 241 页。
    ④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版,第 1257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284 页。
    ② 同上,第 1736 页。
    ③ 同上,第 1747 页。
    ④ 同上,第 1760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278 页。
    ② 同上,第 1212 页。
    ③ 同上,第 1278 页。
    ④ 同上,第 1279 页。
    ⑤ 同上,第 1303 页。
    ⑥ 同上,第 130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310 页。
    ② 同上,第 1312 页。
    ③ 同上,第 1482 页。
    ④ 同上,第 1751 页。
    ⑤ 同上,第 1753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754 页。
    ② 同上,第 972 页。
    ③ 同上,第 1244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245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1276 页。
    ④ 同上,第 1265 页。
    ⑤ 同上,第 1359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410 页。
    ② 同上,第 1696 页。
     ① 浩然:《艳阳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年 10 月版,第 1785 页。
    ① 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文艺报》,1994 年 8 月 27 日。
    ②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275 页。
    ③ 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文艺报》1994 年 8 月 27 日。
    ① 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文艺报》1994 年 8 月 27 日。
    ②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275 页。
    ① 杨扬:《痴迷与失误》,《文汇报》1994 年 11 月 13 日。
    ② 陈思和:《黑水斋随笔——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
    ③ 袁良骏:《“奇迹”浩然面面观》,《中华读书报》1999 年 8 月 25 日。
    ④ 金梅、吴泰昌:《打着火把的领头人——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第二部中高大泉英雄形象的塑造》,《河北文艺》1975 年第 2 期。
    ⑤ 辛文彤:《社会主义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光明日报》1974 年 12 月 12 日。
     ① 金梅、吴泰昌:《打着火把的领头人——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第二部中高大泉英雄形象的塑造》,《河北文艺》1975 年第 2 期。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10 页。
    ② 同上。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10 页。
    ② 同上,第 311 页。
    ③ 同上,第 35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55 页。
    ② 同上,第 363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 39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32 页。
    ② 同上,第 439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40 页。
    ② 同上,第 467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73 页。
    ② 同上,第 474 页。
    ③ 同上,第 605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9 页。
    ② 同上,第 78 页。
    ③ 同上,第 78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87 页。
    ② 同上,第 380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 38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85-387 页。
    ② 同上,第 591 页。
    ③ 同上,第 519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27 页。
    ② 同上,第 531 页。
    ③ 同上,第 532 页。
    ④ 同上,第 532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36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624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3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4 页。
    ② 同上,第 336 页。
    ③ 同上,第 48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4 页。
    ② 同上,第 336 页。
    ③ 同上,第 48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9 页。
    ② 同上,第 28 页。
    ③ 同上,第 32 页。
    ④ 同上,第 58 页。
    ⑤ 同上,第 5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09 页。
    ② 同上,第 224 页。
    ③ 同上,第 26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84 页。
    ② 同上,第 296 页。
    ③ 同上,第 289 页。
    ④ 同上,第 323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50 页。
    ② 同上,第 576 页。
    ③ 同上,第 732 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48 页。
    ② 同上,第 59 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48 页。
    ② 同上,第 87 页。
    ③ 同上,第 81 页。
    ④ 同上,第 59 页。
    ⑤ 薄一波:《加强党在农村中的政治工作》,《人民日报》1951 年 6 月 29 日。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93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117 页。
    ④ 同上,第 121 页。
    ⑤ 同上,第 168 页。
    ⑥ 同上,第 170 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第 188 页。
    ② 同上,第 223 页。
    ③ 同上,第 185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 页。
    ② 同上,第 3 页。
    ③ 同上,第 7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0 页。
    ② 同上,第 24 页。
    ③ 同上,第 37 页。
    ④ 同上,第 43 页。
    ⑤ 同上,第 61 页。
    ⑥ 同上,第 95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49 页。
    ② 同上,第 549 页。
    ③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22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49 页。
    ⑤ 同上,第 359 页。
    ⑥ 同上,第 392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69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89 页。
    ③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5 页。
    ④ 同上,第 328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29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30-231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2 页。
    ② 同上,第 105 页。
    ③ 同上,第 20 页。
    ④ 同上,第 27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91 页。
    ② 同上,第 94 页。
    ③ 同上,第 296 页。
    ④ 同上,第 584 页。
    ⑤ 同上,第 598 页。
    ⑥ 同上,第 601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1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3 页。
    ③ 同上,第 13 页。
    ④ 同上,第 205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2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0 页。
    ③ 同上,第 31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9 页。
    ② 同上,第 13 页。
    ③ 同上,第 77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06-207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2 页。
    ② 同上,第 32 页。
    ③ 同上,第 451 页。
    ④ 同上,第 451 页。
    ⑤ 同上,第 456 页。
    ⑥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3 页。
    ⑦ 同上,第 208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91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70 页。
    ③ 同上,第 472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77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79 页。
    ③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3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70 页。
    ② 同上,第 30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55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年 7 月版。内容简介。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67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7 页。
    ③ 同上,第 37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43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72 页。
    ③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89 页。
    ④ 同上,第 689 页。
    ⑤ 同上,第 690 页。
    ⑥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35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83 页。
    ② 同上,第 61 页。
    ③ 同上,第 304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9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64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4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67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5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56 页。
    ② 同上,第 472 页。
    ③ 同上,第 473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3 页。
    ③ 同上,第 37 页。
    ④ 同上,第 38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81 页。
    ② 同上,第 632 页。
    ③ 同上,第 634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81 页。
    ② 同上,第 632 页。
    ③ 同上,第 634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94 页。
    ② 同上,第 21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23 页。
    ② 同上,第 250 页。
    ③ 同上,第 338 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第 415 页。
    ⑦ 同上,第 41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05 页。
    ② 同上,第 185 页。
    ③ 同上,第 185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85 页。
    ② 同上,第 538 页。
    ③ 同上,第 552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46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36 页。
    ③ 同上,第 389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68 页。
    ⑤ 同上,第 536 页。
    ⑥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33 页。
    ⑦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79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15-116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74 页。
    ③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13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四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93 页。
    ② 同上,第 240 页。
    ③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38 页。
    ④ 同上,第 474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 页。
    ② 同上,第 6 页。
    ③ 同上,第 20 页。
    ④ 同上,第 20 页。
    ⑤ 同上,第 4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77 页。
    ② 同上,第 432 页。
    ③ 同上,第 549 页。
    ④ 同上,第 477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55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645 页。
    ② 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384 页。
    ③[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第 44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467 页。
    ② 同上,第 549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52 页。
    ② 同上,第 153 页。
    ③ 同上,第 150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148 页。
    ② 同上,第 143 页。
    ③ 同上,第 213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版,第 216 页。
    ② 同上,第 547 页。
    
    ①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286 页。
    ② 同上,第 302 页。
    ③ 同上,第 286 页。
    ④ 同上,第 286 页。
    
    ①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300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64 页。
    ②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内容提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
    ③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300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4 页。
    ② 同上,第 142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4 页。
    ② 同上,第 27 页。
    ③ 同上,第 32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74 页。
    ② 浩然:《西沙儿女·奇志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1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5 页。
    ② 同上,第 4 页。
    ③ 同上,第 24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28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11 页。
    ② 同上,第 37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67 页。
    ② 同上,第 65 页。
    ③ 同上,第 43 页。
    ④ 浩然:《西沙儿女·奇志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64 页。
    ⑤ 同上,第 87 页。
    ⑥ 同上,第 108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奇志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126 页。
    ② 同上,第 192 页。
    
    ① 姚文元:《红旗》1969 年 11 月号。
    ② 方兢:《百年学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月版,第 171 页。
    ③ 同上,第 172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正气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66 页。
     ① 浩然:《西沙儿女·奇志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6 月版,第 197 页。
     ① 浩然:《我是农民的子孙》,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月版,第 24 页。
    ② 同上。
    ① 沈太慧:《浩然的第三个十年的新奉献》,《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8 年 11、12 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⑤ 浩然:《关于〈艳阳天〉〈金光大道〉的通讯与谈话》,孙大佑 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188 页。
    
    ① 浩然:《乡村一个男子汉》,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版,第 23 页。
    ② 同上,第 24 页。
    ① 浩然:《乡村一个男子汉》,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版,第 26-27 页。
    ② 同上,第 56 页。
    ③ 同上,第 58 页。
    ④ 同上,第 66 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第 69 页。
    ⑦ 同上,第 70 页。
    ⑧ 同上,第 93 页。
    ① 浩然:《乡村一个男子汉》,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版,第 105 页。
    ② 同上,第 107 页。
    ③ 浩然:《浮云》,《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444 页。
    ④ 同上,第 446 页。
    ⑤ 同上。
    ⑥ 同上,第 455 页。
    
    ① 浩然:《浮云》,《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455 页。
    ② 同上,第 470 页。
    ③ 同上,第 494 页。
    ④ 同上,第 496 页。
    ① 浩然:《浮云》,《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506 页。
    ② 同上,第 509 页。
    ③ 同上,第 509 页。
    ④ 同上,第 522 页。
    ⑤ 同上,第 522 页。
    ⑥ 同上,第 554 页。
    ⑦ 同上。
    ⑧ 同上,第 452 页。
    
    ① 浩然:《晚霞在燃烧》,《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84 页。
    ② 同上,第 107 页。
    ③ 同上,第 108 页。
    ④ 同上,第 110 页。
    
    ① 浩然:《晚霞在燃烧》,《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111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 166 页。
    
    ① 浩然:《晚霞在燃烧》,《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174 页。
    ② 浩然:《乡村一个男子汉》,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版,第 3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 2 页。
    ① 浩然:《晚霞在燃烧》,《浩然选集》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174 页。
    ② 浩然:《乡村一个男子汉》,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版,第 3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 2 页。
    
    ① 浩然:《山水情》,《浩然选集》第一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105 页。
    ② 同上,第 111 页。
    ③ 同上,第 112 页。
    ④ 同上,第 99 页。
    
    ① 浩然:《山水情》,《浩然选集》第一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第 209 页。
    ② 同上,第 211 页。
    
    ①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48-49 页。
    ② 同上,第 51 页。
    ①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169 页。
    ② 同上,第 169 页。
    ③ 同上,第 54 页。
    ④ 同上,第 110 页。
    ⑤ 同上,第 170 页。
    ⑥ 同上,第 52 页。
    ⑦ 同上,第 59 页。
    ⑧ 同上。
    ⑨ 同上。
    ⑩ 同上,第 60 页。 11 同上,第 172 页。
    
    ①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538 页。
    ② 曾镇南:《在蜕变的途中——评浩然的〈苍生〉》,《长篇小说》1987 年第 16 期。
     ① 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①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54 页。
    ② 同上,第 79 页。
    ①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341 页。
    ② 同上,第 342 页。
    ③ 浩然:《追赶者的几句话》,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月版,第 62 页。
    ④ 曾镇南:《在蜕变的途中——评浩然的〈苍生〉》,《长篇小说》1987 年第 16 期。
    ① 浩然:《关于〈艳阳天〉〈金光大道〉的通讯与谈话》,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188 页。
    ②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167 页。
    ③ 同上,第 168 页。
    ④ 同上,第 169 页。
    ⑤ 同上。
    ①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169 页。
    ② 同上,第 172 页。
    ③ 浩然:《关于〈艳阳天〉〈金光大道〉的通讯与谈话》,孙大佑 梁春水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181 页。
    ④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6 页
    
    ① 浩然:《金光大道》第三部,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423 页。
    ② 浩然:《苍生》,华龄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第 176 页。
    ③ 同上,第 68 页。
    
    ① 浩然:《乐土》,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版,第 3 页。
    ② 同上,第 33 页。
    ③ 同上,第 175 页。
    ④ 同上,第 189 页。
    
    ① 浩然:《活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版,第 116 页。
    ② 同上,第 182 页。
    ③ 同上,第 182 页。
    
    ① 浩然:《活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版,第 116 页。
    ② 同上,第 182 页。
    ③ 同上,第 182 页。
     ① 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275 页。
    ② 浩然:《〈浩然选集〉自序》,载于梁春水、孙达佑编《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11 月版,第 50 页。
    1.叶圣陶:《新农村的新面貌——读<喜鹊登枝>》,《读书》1958 年第 14期。
    2.巴 人:《略谈<喜鹊登枝>及其他》,《人民文学》1959 年第 11 期。
    3.艾克恩:《说长道短——评浩然的短篇小说<苹果要熟了>》,《北京文艺》1960 年第 1 期。
    4.周述曾:《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创作信念——<队长作媒>读后的点滴感受》,《北京文学》1962 年第 12 期。
    5.徐文斗:《谈浩然的短篇小说》,《山东大学学报》1964 年第 2 期。
    6.范之麟:《试谈<艳阳天>的思想艺术特色》,《文学评论》1965 年第 4 期。
    7.金梅、吴泰昌:《打着火把的领头人——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第二部中高大泉英雄形象的塑造》,《河北文艺》1975 年第 2 期。
    8.叶嘉陵:《我看<艳阳天>》,《七十年代》1976 年第 4 期。
    9.程步奎:《浩然短篇小说中写景的成就——读<春歌集>札记之一》,《抖擞》1978 年 5 月号第 27 期。
    10.叶嘉陵:《浩然的“正剧”意识——访问浩然的后记》,《海内外》1980年 3 至 5 期总第 25 期。
    11.蔡 葵:《抒写普通人的命运和悲欢——读浩然的长篇新作<山水情>》,《文艺报》1981 年第 5 期。
    12.刘怀章:《评<老队长的婚礼>》,《文艺报》1983 年第 7 期。
    13.蔡 葵:《一个十足的农民形象——读<赵百万的人生片断>》,《新港》1984 年第 4 期。
    14.周溶泉、徐应佩:《开阔了生活与艺术视野显示——论浩然近几年的中篇小说创作》,《钟山》1985 年第 1 期。
    15.陈 山:《迈向新的艺术表现世界——读浩然的近作<新婚>》,《鸭绿江》1986 年第 6 期。
    16.曾镇南:《在蜕变的途中——评浩然的<苍生>》,《长篇小说》1987 年第 16 期。
    17.康 凯:《纯正驱走了邪恶——读<杨庄风流事>》,《北国风》1987 年第 6 期。
    18.金 梅:《浩然十年创作描述》,《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 年第 1 期。
    19.雷 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 年第 1 期。
    20.周德生:《浩然图式——对浩然小说创作嬗变轨迹的描述和评析》,《创作评谭》1988 年第 1 期。
    21.沈太慧:《浩然的第三个十年的新奉献》,《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8 年 11、12 期。
    22.成志伟:《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评<我和萧永顺>》,《作品与争鸣》1990 年第 1 期。
    23.达 仁:《忧思与期待——评<苍生>》,《廊坊师专学报》1991 年第 3期。
    24.刘白羽:《大地的心声——读<苍生>》,《人民日报》1991 年 6 月 13 日。
    25.孙达佑:《浩然创作心态》,《北京文学》1991 年第 9 期。
    26.孙达佑:《<乐土>印象》,《文艺报》1991 年 9 月 7 日。
    27.孙达佑:《浩然对毛泽东<讲话>思想的实践》,《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 4 期。
    28.张慧文:《不仅仅是对乡土的怀恋》,《北京日报》1992 年 7 月 13 日。
    29.桂青山:《读<活泉>随感》,《北京文学》1994 年第 4 期。
    30.杨 扬:《痴迷与失误》,《文汇报》1994 年 11 月 13 日。
    31.张德祥:《文艺争鸣》1995 年第 4 期。
    32.陈思和:《黑水斋随笔——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
    33.焦国标:《你应该写的是忏悔录》,《文学自由谈》1998 年第 6 期。
    34.卢新宇、胡锡:《浩然:要把自己说清楚》,《环球时报》1998 年 9 月20 日。
    35.草 明:《浩然的确是个“奇迹”》,《今晚报》1999 年 4 月 3 日。
    36.王彬彬:《理解浩然》,《文学自由谈》1999 年第 5 期。
    37.管 桦:《管桦对“争议浩然”现象的一点看法》,《名家》杂志 1999年第 6 期。
    38.袁家骏:《“奇迹”浩然面面观》,《中华读书报》1999 年 8 月 25 日。
    39.洪子诚:《浩然和浩然的作品》,《北京日报》2000 年 11 月 22 日。
    40.安武林:《浩然的沉默》,《检察日报》2003 年 3 月 21 日。
    41.白烨:《我看浩然》,转引自白烨博客 2006 年 2 月 23 日。
    42.《毛泽东思想万岁》,(文革内部资料)。
    43.天津人民出版社编:《社会主义道路金光灿烂——浩然作品评论选》,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4 月版。
    4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1976 年 6月版。
    4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版。
    46.巴 金:《随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 12 月版。
    47.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三联书店出版 1986 年 7 月版。
    48.高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9 月版。
    49.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3 月版。
    5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4 月版。
    5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 1989 年6 月版。
    52.《当代中国农业合作社化》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年版。
    53.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10 月版。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
    55.梁春水、孙达佑:《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96 年版。
    57.牛汉、邓九平编:《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5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版。
    59.翟建家:《红色往事》,台海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
    60.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
    61.方 兢:《百年学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
    62.胡 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63.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
    64.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版 2005 年 1 月版。
    65.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关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2 月版。
    66.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学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2 月版。
    67.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版。
    68.休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2 月版。
    69.[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6 月版。
    70.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1987 年 7 月版。
    71.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8 月。
    72.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10 月版。
    73.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三联书店出版 1988 年 12 月版。
    7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版。
    75.《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2 年版。
    7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77.李 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版。
    78.方 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版。
    79.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