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党争对科举改革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北宋纷繁复杂的党争是如何影响科举制度改革的。北宋科举制度改革决策背后的党争博弈,和科举改革在党争干扰下的实际效果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宋初几位皇帝对科举制度施行突破性改革的动机中,对于党争防范的动机是如何影响改革决策的,为后人所知的众多科举改革条目中有多少成分是受此动机影响的。第二、三部分围绕作为北宋两次新政内容之一的科举改革,分析科举改革决策背后的党争博弈,和在党争干扰下的科举改革后效,以期真实演绎此-阶段科举制度走向受党争影响的过程。并探讨作为北宋教育风向标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受党争的奴役继而左右北宋士人的备考教材和北宋学校教育的兴废的。第四部分,北宋党争发展到元祐之后,已纯粹演变成执政党和在野党反复无理性的党禁和文禁,科举制度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科举改革也成了党争的殉葬品,学校教育也成了权力的挥霍之地,因此这一部分只承接二、三部分作简单分析。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This paper inquires into the influences of complicated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up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behind the strategies of reform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this reform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 The whol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Part One analyzes the motives of the emperors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enforce a breakthrough reform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motive of how to prevent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from affecting the reform policy and how many well-known reform items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this motive. Part Two and Part Three, around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one part of twice New Polici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discuss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behind the strategies of reform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reform, so as to truly deduce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reform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All of the abov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f how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the wind vane of education were devastatedand by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and thus controlled the textbooks and even the rise and fall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art Four is just a brief anylasis following the former two parts, because in the Yuanyou Period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had completely become repeatedly unrational prohibi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party in power and the parties not in office. As a consequenc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ecame the victim of the political group struggles and school education was reduced to the place of power abuse.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paper.
引文
[1]东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宋·朱熹.朱文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7]宋·朱熹.朱子语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李方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9]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宋·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2]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宋·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19]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四部丛刊编本.
    [20]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78.
    [21]宋·沈作.遇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2]宋·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2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宋·岳珂.愧郯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25]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6]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宋·柳开.河东先生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28]宋·石介.俎徕石先生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9]宋·田况.儒林公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宋·刘挚.忠肃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3]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4]清·王夫之.宋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6]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清·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何忠礼.宋代政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7]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8]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刘维崇.苏轼评传[M].台北: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8.
    [14]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5]龚延明.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龚延明.王安石[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邓广铭.王安石[M].北京:三联书店,1953.
    [18]漆侠.王安石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9]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全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教训[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陈植锷.从党争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3]祁琛云.进士同年关系与北宋景祜朋党事件[J].许昌学院学报,2008,(6).
    [4]萧庆伟.熙丰、有元祜党争的特质及其蜕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4)
    [5]巩本栋.北宋党争的再评价及其思想史意义[J].古籍研究,2000,(1).
    [6]张劲.宋哲宗绍述时期的新旧党争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7]郭学信.范仲淹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1).
    [8]景新强.论北宋的文字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李强.北宋历史语境下的文人政治博弈[J].学术研究,2007,(7).
    [10]田勤耘.试论崇宁兴学兴起的必然性[J].贺州学院学报,2007,(3).
    [11]刘海峰.科举取士与南北地域之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1)
    [12]裴淑姬.论宋代科举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J].浙江学刊,2000,(3).
    [13]田耕宇.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性质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4]刘成国.正统与政见之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5]罗家祥.曾布与北宋哲宗、徽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6]罗家祥.论北宋徽宗统治初期的政局演变[J].河北学刊,2003,(9).
    [17]罗家祥.论北宋党争的起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18]罗家祥.欧阳修与狄青之死[J].学术月刊,2008,(4)
    [19]屈超立.科举制度与宋代吏治[J].齐鲁学刊,2003,(3).
    [20]杨春俏.北宋晚期科举考试中的诗赋、经义之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1]顾友泽.北宋文人政治遭际与诗歌创作的标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8,(4).
    [22]梁建国.北宋东京的士人拜谒[J].中国史研究,2008,(3).
    [23]王晓薇.北宋嘉祜治平时期的政治改革[J].广西社会科学,2005,(6).
    [24]祝尚书.王安石“到的性命”之学及其对科举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5]邓小泉.宋代制举衰微的历史流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张劲.从更化到绍述[D].广州: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2001博士论文.
    [2]刘美新.蔡京与宋徽宗朝之政局[D].广州: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2002博士论文.
    [3]王晓薇.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D].保定:河北大学中国古代史,2001.
    ①严复:《严复集》,第66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③转引自刘海峰:《科举学导论》,第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2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①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第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刘昫:《.旧唐书》列传一百一十八。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一六九。
    ②刘昫:《旧唐书》卷一一八。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
    ①李焘:《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月乙卯条。
    ②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之一五。
    ①脱脱:《宋史》卷二六五,列传第二十四。
    ②李焘:《长编》卷三十三,淳化三年条。
    ①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第131页,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焘:《长编》卷四十四,咸平二年正月乙丑条。
    ③佚名:《宋史全文》卷二十二下。
    ④李焘:《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四月壬寅条。
    ①李焘:《长编》卷七八,大中祥符四年条。
    ②盛如梓:《庶斋老学从谈》下卷。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
    ④欧阳修:《欧阳文忠集》卷十七《论逐路取人札子》。
    ①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再进前所陈十事》。
    ②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百官门》。
    ③李焘:《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二月乙卯条;明道二年癸酉条。
    ④田况:《儒林公议》卷L。
    ①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
    ②李焘:《长编》卷一一八,景佑三年五月丙戌条。
    ③脱脱:《宋史》卷三二○《余靖传》。
    ④李焘:《长编》卷一一八,景祜三年正月条。
    ⑤脱脱:《宋史》卷三二○《蔡襄传》。
    ⑥祁琛云:《进士同年关系与北宋朋党事件》,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陈植锷:《从党争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①李焘:《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四月戊戌条。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十七。
    ③邓小南:《祖宗之法》,第342页,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①李焘:《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条。
    ②陈植锷:《从党争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①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三二《宋朝取士之法》。
    ②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③沈作:《寓简》卷五。
    ①李焘:《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条;卷九o,天禧元年条。
    ②石介:《俎徕石先生文集》卷三《安道登茂材异等科》。
    ③孙复:《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
    ④脱脱:《宋史》卷二九五《叶清巨传》。
    ⑤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⑥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六,宋仁宗庆历四年条。
    ⑦李焘:《长编》卷一三五,仁宗庆历四年条。
    ①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六,宋仁宗庆历四年条。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谢梅龙图书》。
    ③脱脱:《宋史》卷一百八《选举一》。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九。
    ②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
    ①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
    ③田况:《儒林公议》卷上。
    ④李焘:《长编》卷一四七,庆历四年三月条。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考》四。
    ②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六,庆历四年四月壬子条。
    ④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上神宗论国计》。
    ①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九。
    ②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七,仁宗庆历五年条。
    ③司羲祖:《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七。
    ④张耒:《张右史文集》卷五十。
    ⑤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
    ⑥李焘:《长编》卷一五○,庆历四年六月壬子条。
    ①李焘:《长编》卷一四八,庆历四年戊戌条;卷一四七,庆历四年条。
    ②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
    ①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上神宗论大臣皆利进》。
    ②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六。
    ③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第29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一
    ①苏辙:《栾城集》卷八。
    ②乇安石:《王文正公集》上册《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③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六,熙宁元年三月条。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O。
    ⑤脱脱:《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
    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
    ①李焘、黄以周:《长编拾补》卷四,熙宁二年三月条。
    ②李焘:《长编》卷三三六《吕公著传》。
    ③李焘、黄以周《长编·拾补》卷三,熙宁元年六月条;卷六,熙宁二年十一月条。
    ④安石:《临川集》卷七十三《答司马谏议书》。
    ⑤李焘、黄以周:《长编拾补》卷六,熙宁二年十一月条。
    ⑥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一九。
    ①陈亮:《龙川文集》卷一一《铨选资格》。
    ②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第49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四九。
    ④祝尚书:《科举考试与文学》,第26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三○至三一。
    ②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一九。
    ③王夫之:《宋论》卷四《仁宗》。
    ④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七十八,吕公著《上神宗答诏论学校贡举之法》。
    ⑤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四十《议页举状》。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
    ①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八。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考》四。
    ③脱脱:《宋史》卷三四 ○《苏颂传》。
    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
    ①王安石:《临川集》卷四十一《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①李焘:《长编》卷二二四,熙宁四年六月条。
    ②魏泰:《东轩笔录》卷五。
    ③脱脱:《宋史》卷三一三《富弼传》。
    ④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五《上神宗论内外大小臣不和由君子小人并处》。
    ⑤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上神宗论王安石奸诈十事》。
    ①李焘:《长编》卷二二○,熙宁四年二月条;卷二一三,熙宁三年条;卷二一五,熙宁三年四月条。
    ②李焘:《长编》卷二一九,熙宁四年正月条。
    ①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
    ②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第62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
    ③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四八。
    ①脱脱:《宋史》卷一五五《志第一百八》。
    ②脱脱:《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制》。
    ①李焘:《长编》卷三五四,元丰八年三月壬戌条。
    ②李焘:《长编》卷三六八,元祐元年润二月条。
    ③刘挚:《忠肃集》卷四《论取士并乞复贤良科疏》。
    ①毕仲游:《西台集》卷一
    ②李焘:《长编》卷三七一,元祐元年三月条。
    ③李焘:《长编》卷三七四。
    ①李焘:《长编》卷三八六,元祜元年闰二月乙丑条。
    ②司马光:《司马光奏议》卷三十一《谢宣谕表》。
    ③脱脱:《宋史》卷三四○《刘挚传》。
    ④李焘:《长编》卷二○七,元祜二年十一月条。
    ①李焘:《长编》卷四四九,元祐五年十月条。
    ①李焘、黄以周:《长编·拾补》卷九,绍圣元年三月乙酉条。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五五。
    ②脱脱:《宋史》卷三五三《龚原传》。
    ③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十五《宋故左朝请大夫李公靖之墓志铭》。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四》。
    ②李焘、黄以周:《长编·拾补》卷二十九,徽宗大观四年庚寅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