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协调机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把实现“信息化”作为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目标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被唤醒,争取权利、实现权利正在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逐步加快,利益格局多元化逐渐形成,而权利作为一种被法律认可的正当化、合法化利益要求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人们在追求权利、实现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权利冲突,可以说,权利冲突是社会主体在争取权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隐私权与知情权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权利,二者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一方面是“不为人知”,一方面是“广为人知”,权利主体不同,要求保护的利益指向也会产生差异。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冲突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当今时代演绎得更为激烈,越来越成为被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社会公众通过新闻报刊、网络媒体等获取他们感兴趣的公众人物的有关信息,各种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他们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惜挖空心思地向公众报道公众人物的私人信息,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利益以满足社会大众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发行量”。因此,社会公众、公众人物与媒体三者之间产生了冲突。
     本文从三方面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有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分析公众人物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有关概念入手,指出了两者冲突的主场域,以及产生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法律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并分析了两者冲突的实质;其次,提出了规制和协调二者冲突应遵循的三个原则;最后,在研究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试着从立法途径、司法途径和社会途径三方面提出了能有效化解二者冲突的可行性方案,以此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n-door policy, we are stepping in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CP's 17~(th) conference repor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as a common struggle of all our people a great goal.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information, awareness of the rights of people are being gradually awakened, fighting for rights,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s is becoming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a building "country ruled by law". With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up policy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gradually formed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diversified, and the legal right to be recognized as a legitimate and legalize interests are becoming divers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interests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conflict right, it can be said that, right conflict is the main social rights in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for the inevitable outcome. The right to privacy and the right to know, as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obvious, for one thing, "to secret", for one thing, "widely known", the right of differ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pointing also has differences. Public figures privacy with the public right to know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mass media developed in today's increasingly more obvi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a topic of widespread concern academic one.
     The public access to a public figure they were interested i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s the primary means of newspapers, online media, and so on, to the major media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won their driven by profit, to rack their brains to the public at public reports figures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even to take extreme means of violating the privacy interests of public figures to meet the strong curiosity of the public, so as to gain higher "ratings," "circulation." Therefore, the public, public figures and the media have had a conflict between the three.
     This three-pronged approach to public figures privacy and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the theory of a systematic study. First, from the privacy of public figures and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start with the concept, the area of conflict that the two domain,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conflict 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two conflicts and the real substance; Second, the proposed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econd those conflicts should follow three principles; Finally, in the previous two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 try from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the three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gram in order to seek the balance among them.
引文
[1][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张红晖.胡江波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参见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7页。
    [2]参见张新宝:《隐私权研究》,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5期。
    [1]参见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1页。
    [1][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2]曲直:《知情权—阳光下达的觉醒》,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1]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2]有关材料请参见香港《东周刊》2002年第521期。
    [3]参见http://ent.163.com/06/0528/15/217IKPAB00031H2L.html.
    [1]参见http://news.sina.com.cn/s/2005-06-08/21536884965.shtml.
    [1]参见《北京科技报》之《精神·前卫》专栏第2006年5月17日。
    [1]参见http://ent.sina.com.cn/s/m/2006-04-12/21561047512.html.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1]转引自吴雅兰:《当“不为人知”与“广而告之”狭路相逢—浅谈公众知情权、明星隐私权与媒体报道权的博弈》,载《新闻与法律》2006年第10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页。
    [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转引自胡一民:《个人权利与社会意识》,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1]黄伟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考》,载《理论界》2003年第4期。
    [1]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1]参见米尔恩:《人权哲学》,王先恒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2]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3]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1]Isaiah Berlin,Four on Lib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p165.
    [1]Frederic August.Von 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p71.
    [2][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1][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2页。
    [2][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9页。
    [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34页。
    [4][英]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上),第132页。
    [1][英]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上),第132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上),第321页。
    [3]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页。
    [1]王景斌:《论公共利益之界定——一个公法学基石性范畴的法理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长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91页。
    [1]周艺:《娱乐新闻报道的责任初探》,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杨临宏:《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1年第6期。
    [1]杨临宏:《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1年第6期。
    [2]参见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再版,第146页。
    [1][德]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2页。
    [1]林忠:《日本举国激烈争论—能否公开“特殊犯罪”个人资讯》,载《法制日报》2005年1月23日。
    [1]参见周汉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立法研究报告》(专家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1]周汉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立法研究报告》(专家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1]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2]参见《江南时报》2008年4月17日第22版。
    [1]唐纳德·M·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1]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地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1]参见吴飞:《大众传播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235页。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5]周汉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立法研究报告》(专家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新闻出版社2002年版
    [8]郭卫华:《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9]吴飞:《大众传播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胡一民:《个人权利与社会意识》,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朱兴文:《权利冲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6]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8][英]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0][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甲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德]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中洲学刊》,2004年第2期
    [2]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3]王军:《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法学》,2005年第1期
    [4]吴雅兰:《当“不为人知”与“广为人知”狭路相逢—浅谈公众知情权、明星隐私权与媒体报道权的博弈》,《新闻与法律》,2006年第10期
    [5]张新宝:《隐私权研究》,《法学研究》,1990年第3期
    [6]任广浩、叶立周:《论权利冲突—以利益冲突为线索的考察》,《河北法学》,2004年第8期
    [7]李新天、郑明:《论中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构建》,《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8]孙欣、杜智娜:《想灿烂,就别怕爆光》,《法律与生活》,2003年1月下半期
    [9]陆江涛:《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协调与解决》,《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10]章建华、李轶:《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以媒体侵害公众人物隐私权为中心》,《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
    [11]杨士林:《“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12]肖枝海:《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13]童建华、孙战国:《权利冲突的解决原则》,《求索》,2006年第4期
    [14]刘晓霞:《权利冲突的产生和化解的法理思考》,《社科纵横》。2003年第4期
    [15]刘作翔:《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法学》,2002年第3期
    [16]周艺:《娱乐新闻报道的责任初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7]陈文锋:《论媒介道德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8]于淼:《公众人物原则研究—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19]慕明春:《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新闻与法》,2004年第3期
    [20]李湘刚:《当前“公共利益”问题研究述要》,《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第1期
    [21]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中洲学刊》,2005年第2期
    [22]张武杨:《公共利益界定的实践性思考》,《法学》,2004年第10期
    [23]颜运秋、吴新中:《论法律中的公共利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4]杨临宏:《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1年第6期
    [25]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股法律原则(一)》,三民书局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再版
    
    [26] Warren Freedooman. the right of privacy in the computer age . Quorum Books Freen wood Press, 198 7年
    
    [27] Alan Westin.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 1967
    [28] New York Times vs. Sullivan, 376US, 19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