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经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几年来,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日益增多,并已成了理论界和司法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虽然《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已初步确立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由于受到当时的立法背景、意识形态、民法理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的法律规定仍然太过粗略、简约,以至于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审判实务中,都是歧见甚多。特别是传统法学研究方法本身所固有的思维弱点,在分析诸如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范围、赔偿数额的确定和方法以及当两种正当的权利发生冲突时是否对公民的精神损害予以特别的保护等问题上,都未能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有鉴于此,笔者试图用一种崭新的法学研究手段——经济分析方法,对我国精神损害制度的构建进行一番有益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立法有所帮助。
     本文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五章:
     在前言部分,笔者先简单介绍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而后分析了作为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一章是法律制度与经济分析法学,阐述了法学、法律制度和经济学、经济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法律现象是经济关系、经济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认为考察经济动因有利于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和改善。
     第二章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理由之一。本章又分为五小节。第一小节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简要介绍了各国学者反对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种主要观点。第二小节讨论了人身权日愈浓厚的经济属性,认为这种经济属性正是我们构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前提基础。第三小节分析了用金钱赔偿精神损害的必要性,指出金钱赔偿不仅可以减轻和恢复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而且是一种制裁侵权人的有效手段之一。第四小节论证丁人身权物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为人身利益并非无可估量,而是可以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加以量化的。第五小节具体说明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提出了几种计算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经济分析
     第三章讨论效率原则作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理山根据。本章又分为
    两小节。在这一章节中,笔者认为,效率和正义一样,是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
    目标之一,效率评价应该成为我们评定某一法律制度是优是劣的的重要尺度。
    而反观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却是缺漏多多。正是这些缺陷与不足,使得
    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受害人、教育和惩罚侵权行为人、在社会上树立起尊重他
    人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的法律意识及良好道德风尚的立法宗旨无以实现。因此,
    有必要从效率的角度审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并予以重
    新的构建。
     第四章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理山之三。本章共有三小节。笔者先是解
    释了法律权利作为一种“资源”的原因,而后讲解了科斯定理的内容,最后得
    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权利的明确界定不仅可以减少当事人盲目诉讼和有效地地
    利用自身的各种权利,而且可以降低社会为之付出的无谓的成本。所以界定精
    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极为重要。
     第五章分析了权利不相容使用作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理山。通过本
    章节的论述,笔者认为不仅在财产权的利用上存在着不相容的现象,而且在人
    身权等各种权利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不相容的现象。以公民的名誉权和社会公众
    的舆论监督权之问的冲突为例,指出协调好各种权利的必要性:而这种权利的
    配置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又只能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规定,故而应该在我国的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规定一些指导解决权利冲突的基本原则。
     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简单评价了利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精神损害赔偿制
    度的重要性。
引文
著作类:
    1.孙林著:《法律经济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张新宝著:《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4.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刘茂林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8.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9.陈云生著:《权利相对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关今华、庄仲希著:《精神损害赔偿原理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
    11.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佟柔主编:《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3.徐佳主编:《新闻法律问题》,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
    14.梁慧星主编:《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6.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孔祥俊著:《民商法新问题与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18.孙旭培主编:《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19.魏永征著:《被告席上的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美)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1.(美)罗宾·麦乐怡著:《法与经济学》,孙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3.(美)E·曼斯菲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理论与运用》,钱国荣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24.《马恩列斯论法》,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25.《苏联民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26.(英)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
    27.(英)梅因:《古代法》,陈志文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8.加藤一郎《侵权行为》(增补版),有斐阁1974年版。
    29.H·范里安著:《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2.(美)罗纳德·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资料汇编类:
    1.宿迟主编:《知识产权名案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2.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90年版。
    3.关今华主编:《精神损害赔偿案例评解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4.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
    5.Barry Nicholas,The French Law of Contract,Clarendon Press,Oxford,P.227.
    6.Prosser:Law of Torts,the For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1990.
    论文类:
    1.马俊驹、余延满:《试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
    2.杨立新、孙博:《国外人格权的历史发展》,载《河北法学》1995年第4期。
    3.王前生:《精神损害赔偿之我见》,载《中南财经大学》1989年第6期。
    4.关今华:《浅论法人人格权及其损害之赔偿》,载《福建学刊》1991年第5期。
    5.关今华:《法人人格权及其损害赔偿》,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6期。
    
    
    6.吕彦:《应当实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载《现代法学》1988年第6期。
    7.孙东东、刘克鑫:《论精神伤害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4期。
    8.王勇亮:《论精神损害补偿的确定方法》,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3期。
    9.麻昌华、蔡军:《试论损害》,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0.王启庭:《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问题》,载《争鸣》1998第2期。
    11.罗志坚:《论刑事补偿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2期。
    12.王启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弊端与立法建议》,载《政治与法律》1990年第4期。
    13.王冠:《论人格权》,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3期。
    14.王启庭:《各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载《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2期。
    15.麻昌华:《论精神权利制度》,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6.关今华:《试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
    17.魏振瀛:《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和法律适用》,载《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6期。
    18.王岱华:《精神损害赔偿研究综述》,载《光明日报》1988年第10期。
    19.卢庆昌:《试论我国的人身权制度体系》,载《河北法学》1991年第2期。
    20.申政武:《论人格及人格损害的赔偿》,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21.张骐:《产品责任中的损害与损害赔偿》,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4期。
    22.彭旺明:《精神损害赔偿及数额初探》,载《法学评论》1988年第2期。
    23.徐国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综述》,载《河北法学》1989年第6期。
    24.张新宝、康长庆:《名誉权审理案件的情况、问题及对策》,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
    25.张新宝:《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6期。
    26.邓瑞平:《公民隐私权民法保护之研究》,载《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27.张用江:《侵害名誉权的若干法学思考》,载《现代法学》1992年第2期。
    28.胡仕湘:《论我国公民的人格权》,载《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29.戴宏才、芮哲:《精神损害赔偿的初探》,载《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1期。
    30.鲍金桥:《各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实践与启示》,载《比较法研究》1988年第4期。
    31.江平:《罗马法精神与当代中国立法》,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
    32.韩松:《婚姻权及其侵权责任初探》,载《中政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33.曹登润:《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1993年第9期。
    34.张用江:《也谈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3期。
    35.韩世远:《非财产上损害与合同责任》,载《法学》1998年第6期。
    36.陈苇:《建立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6期。
    37.刘国林、张红霄:《作者精神权利若干问题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38.李锡鹤:《论保护死者人身遗存的法理根据》,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9.曹诗权、李政辉:《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的责任》,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40.宋才发:《名称侵权行为认定及赔偿初探》,载《法制与经济》1998年第4期。
    41.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抚慰金制度研究》,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2期。
    42.(英)罗伯特·E·古丁:《关于赔偿的理论》,牟西译,载《法学译丛》1989年第6期。
    43.(澳大利亚)F·A·特林德:《故意施加的单纯精神上的伤害》,李建华译,载《法学译丛》1988年第1期。
    44.乌尔瑞切·马格诺斯:《非经济损失的损害赔偿》,吴俊译,载《法学译丛》199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