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中亚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中外史学界常用的历史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考察和对具体政策的解读,比较系统第地论述了乾隆朝时期清政府与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力争做到全面、客观地把握其整体脉络,反映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得出适当的结论,给予客观评价。本文共包括导论及六大章节,其中导论主要涉及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学术史回顾以及所应用的研究资料。第一章节主要回顾历代中原王朝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历史,以及清朝统一回疆时的中亚态势;第二章节主要阐述清朝如何将中原王朝的宗藩体系延伸到中亚;第三章主要通过清朝与浩罕、巴达克山等国交往中的具体案例阐述在将中亚”伊斯兰世界”纳入到中原王朝的宗藩体系中时所产生的冲突和问题,并讨论清朝中亚政策最主要的中心议题:和卓后裔问题。这一问题在乾隆朝时即开始发酵,终于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陷入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并重创了清政府在回疆的统治。第四章主要通过对史料的解读,阐述清政府在与中亚国家的交往中所遇到的“礼仪”问题,以及其前因后果;第五章则是通过考察其实际效果,对乾隆朝中亚政策的指导思想与实践手段进行反思。笔者尽量力求客观公正,得失兼顾,即不以现代的眼光投射到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中亚,从而不切实际地指责清朝统治者的错误,贬低其努力和成就,同时又要客观地看待清朝所坚持的,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仍与历代中原王朝相去不远的宗藩体系在当时已经无法满足与中亚”伊斯兰世界”交往的需求;以及近代化的潮流已经得到显现,并极大改变了清朝所处的环境,深刻影响了其与中亚”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这一现实。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which are on the west of Pamirs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which are unfolded under the foundation of detailed date possession, full utilization and adsorption of rel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approach which were frequently applied in the related academic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elaborates both statically and dynamically,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attempting to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grasp the foreign policies for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truly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its policies, and, accordingly, make an impersonal evaluation of them. This paper totally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gives a description of reasons in chossing this topic, research scop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which are on the west of Pamirs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The main content of chapter one was to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Dynasty and the Islamic World.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d how the Qing Dynasty had extended the Suerian‐vassal System to the Central Asia.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d the causes of conflict which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uch as Badakhshan, Kokand, and so on, and mainly discussed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olicies for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of Qing Dynasty: The Problem about The Offspring of Khwaja. The problem had deteriorated sharply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and finally got out of hand in1820s, which almost destroyed the rule of Qing Dynasty in Southen Xinjiang.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The Rite Controversy” which had appeared in the exchanges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the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The main content of Fifth chapter was a reflection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foreign policies for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and the means which had been us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 strive to objective evaluate the foreign policies for Central Asian Islamic Contries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Emperor, Neither unrealistic to blame the error of the Qing Dynasty rulers nor ignore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uzerain‐vassal System. After all, the trend of modernization will surely drown the ancient world of the Orient.
引文
1参见日佐口透著凌纯颂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序言第1、2页
    2杨念群著《我看大一统历史观》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299页
    3严格来说,西辽是第一个与因为伊斯兰化而彻底改变了的中亚世界遭遇的中原王朝。当耶律大石进军到疏勒一带时还比较顺利,可之后便要面对伊斯兰政权的联军,这与汉唐时中亚绿洲定居社会的一盘散沙形成鲜明对照。参见:“(喀喇汗国君主马哈茂德)尽起倾国大军,同时又恳请塞尔柱苏丹桑杰尔的援助,请求结合一切回教国家以共同抗拒此不信教者。于是一时如呼罗珊、玛咱答儿、塞介斯坦、迦色尼,以及其他回教国家,立组同盟军,于一一四一年由桑杰尔统领”,见《西辽史》E.Bretschneider著梁园东译注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一版第67—68页
    4《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主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11月第一版第209—212页、第235—242页、第262—267页
    5《历史研究》一卷本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城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16页
    6《历史研究》汤因比著D.C.索迈维尔节选本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3月第一版第113页
    7《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普列汉诺夫著三联书店1961年11月第一版第31—33页
    8《历史研究》(一卷本)第73页
    9美罗友枝著《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清朝的国家认同》第18页
    10《清朝的国家认同》第22页
    11《中国的世界秩序》第228页
    12《阿富汗史》英珀西.赛克斯著张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3恰赫里雅尔.阿德尔等编《中亚文明史》第5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第1版第41页
    14参考于逢春著《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15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略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第236—237页
    1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亥
    17《历史研究》(一卷本)第87页
    18傅统先著《中国回教史》第五章第一节
    19关于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交往,参见美国学者约瑟夫.弗莱彻在《1368—1884年间的中国与中亚》一文中表达的观点。美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199——225页
    20白寿彝著《中国回教小史》第七章
    21张中复著《清代西北回民事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一版第219页
    22《中国回教史》第六章第一节
    23《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第220页
    24米尔咋.玛黑麻.海答尔《拉失德史》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第233页
    25清齐韵士编《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五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34页
    26魏良弢著《叶尔羌汗国史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85—87页另,在明、清会典中不列叶尔羌之名,故吐鲁番即指叶尔羌汗国。
    27《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五《皇朝藩部要略稿本》第233页
    28参见曾文芳著《明代哈喇灰人的来源、组成和名称诸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
    29《中国西北回民事变》第91页
    30《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五《皇朝藩部要略稿本》第234—235页
    31《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五《皇朝藩部要略稿本》第236页《叶尔羌汗国史纲》第131、132页,第135—141页
    32《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康熙三十五年九月甲寅阿卜杜里什特行走到陕甘一带时,清政府曾令其暂缓前进以等待其新被清军解救的家眷。见同书卷一百七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丁未条。以笔者所见,之后此人便消失于史料记载中。
    33《叶尔羌汗国史纲》第144—147页
    34《准噶尔史略》第103—112页
    35《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五《皇朝藩部要略稿本》第236—237页
    36《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编著《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13—120页
    37苏北海著《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4—6页
    38《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编著《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65—171页
    39《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第162—167页
    40《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五雍正十年十一月乙未
    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奏为奉旨防范准噶尔布防事》档号04-01-01-0080-046
    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奏为遵照延议酌拨银两委解新疆哈密备办夷务事》档号04-01-01-0190-019
    43日佐口透著《准噶尔王国和东西交涉》吴永明译《清史译文新编.第三辑《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四册)》第305页
    44参见潘志平著《从大黄、茶叶贸易看15世纪后的中亚交通》《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第318页
    45参见美Peter C. Perdue著《西征:清朝进军内亚》(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Central Eurasia)第256—279页第397、400页
    46美米华健著《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贾建飞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刊印第121页
    47《啸亭杂录》卷十,转引自马大正马汝珩编著《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74页
    48转引自王治心著《中国基督教史纲》2004年第一版第110页
    49转引自张力刘鉴唐著《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64页
    50如清圣祖与罗马天主教廷间的“礼仪之争”,以及传教士因参与康熙末年皇子间的权力斗争而被世宗打击。国内外相关论述很多,参见于本源著《清朝的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99—213页。可以认为,清政府与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完全是教会高层和部分传教士的责任,清政府并不打算中断与西方世界的正常交往,是罗马教廷以其神权扩张的险恶图谋绑架了中西文化交流。
    51陈世倌《奏请严禁回教折》转引自《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第41页。
    52《雍正朱批谕旨》转引自上书第43页
    53杜文凯编著《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45—146页
    54《中国的世界秩序》第208页
    62参见美狄宇宙著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279—283页
    63美司徒琳著《世界史及清初中国的内亚因素》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325—326页
    64《最后的游牧帝国》第201—202页
    65例如:“在分析近代中亚早期的经济变化时,阿德塞德描述了(东西贸易)与(南北贸易)的区别,(东西方贸易是长途贸易,贸易物品为奢侈品,贸易是不定期的。这种贸易对游牧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要向游牧国家交税;南北方的贸易的贸易物是生活必品,属定期贸易。这种贸易对游牧社会有真正的影响,但是对游牧王国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于普里特萨克与约瑟夫.弗莱彻有关近代早期世界市场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中亚帝国,阿德塞德也进行了区别。普里特萨克认为近代早期跨欧亚大陆的奢侈品贸易的衰落削弱了诸如乌兹别克和准噶尔这样的汗国,因为这使它们丧失了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弗莱彻强调了商业对游牧社会的有害影响——用户至上主义,定居化与社会分层,阿德塞德调和了这两种观点中存在的明显矛盾之处,指出这两个学者谈论的中亚贸易类型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贸易类型”。《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第120—121页。
    66很显然,在各种利用宗教削弱蒙古各部的政策中,通过鼓励蒙古男丁出家以减少蒙古各部人口最为有效,从根本上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发展潜力。《蒙古族通史》编写组编著《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359——365页谭惕吾著《内蒙之今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一版第112页札奇斯钦著《蒙古文化概说》中央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138—140页
    67《俄罗斯征服中亚史考叙》吴筑星著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96页
    68《准噶尔汗国史》第311页
    69《哈萨克共和国史》第47、68页,转引自《俄罗斯征服中亚史考叙》第127页
    70《准噶尔汗国史》第323—324
    71《准噶尔汗国史》第319页
    73马大正成崇德编著《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34—238页《最后的游牧帝国》第191页
    74土尔扈特部迁往伏尔加河流域后一直注意保持和强化与其他各部的联系。在噶尔丹死后,土尔扈特部的领袖阿玉齐在名义上成为卫拉特四部总汗,并且确实有统一卫拉特四部的意图。参见《卫拉特蒙古史纲》第212—214页,第222—224页,《最后的游牧帝国》第143—144页,第192—194页。
    75《征服中亚史》捷连季耶夫商务印书馆第一卷第24—25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转引自《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世纪——20世纪初)》第7页
    77《剑桥战争史》第180页
    78《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90—192页
    79《准噶尔汗国史》苏伊.亚.兹特拉金著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第一版第344—347页
    80《准噶尔王国和东西交涉》日佐口透著吴永明译《清史译文新编.第三辑《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四册)》第312页
    81《准噶尔王国和东西交涉》《清史译文新编.第三辑《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四册)》第284—289页
    82《准噶尔王国和东西交涉》《清史译文新编.第三辑《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四册)》第293页
    83《准噶尔汗国史》第368——369页
    84《最后的游牧帝国》第143页
    85《清世宗实录》卷一百零五雍正九年四月庚子
    86《清高宗实录》卷四雍正十三年十月乙亥
    87参见《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西域图志校注》第3页
    88《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七乾隆二十年四月丁卯
    89《回疆通志》卷五第12页
    90《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四乾隆二十年六月戊辰
    91《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九十四乾隆二十年八月甲辰
    92关于布拉尼敦统一回疆的历史,参见刘正寅魏良弢著《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245——248页
    93《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二十四乾隆二十一年正月甲午
    94《吏部“为内阁抄出策楞登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25页
    95《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二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丙午
    96《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二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97参见《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52页,管守新著《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25页。
    98清高宗曾说:“伊(舒赫德)从前与成衮扎布同剿厄鲁特时,拘泥招降之策,将沙喇斯、玛呼斯等疎脱,以致投入逆回,抗拒大兵”。《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九乾隆二十四年十月癸卯又,布拉尼敦“诸事俱与亲信之乌沙克、塔喇沁、伯德尔格、玛呼斯之厄鲁特密议”。同书卷五百九十一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癸卯
    9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
    100《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乾隆二十一年十月戊寅
    101《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庚午
    102《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262页
    103《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2页
    104《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乾隆二十一年十月戊寅
    105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六第2、3页
    106《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十六乾隆二十三年五月癸丑清和宁撰《回疆通志》卷五第1页
    107有中国学者用此说者,或可商榷。如《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第60页,《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第28页。
    108《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丙子
    109《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二十四乾隆二十一年十月戊寅
    110《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庚子
    111《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七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乙丑
    112《平定准噶尔方略》
    113《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六十六乾隆二十七年七月乙酉
    114《西域图志校注》第5页
    115《西域图志校注》第50页
    116关于乾隆朝野上下对用兵西域的争论,参见《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
    117《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第93页
    118“附从逆酋和集占等久住伊犁,叛服无常之伯德尔格(贸易人也)、塔里雅沁(种地人也)、乌沙克(勇战人也)等三种塔哈里克(回人以此三等谓之塔哈里克)回人”清永贵等撰《回疆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一版第31页
    119《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己酉
    120《回疆通志》卷六第十一页
    121《御制平定回部勒铭叶尔羌碑文》《西域图志校注》第280页
    122《平定准噶尔方略》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辛酉
    123《平定准噶尔方略》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辛未
    124《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西域图志校注》第5页
    125《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二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庚戌
    126庄吉发著《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第一版第83页
    127《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壬午
    128《御制回蠹行》《西域图志校注》第545页
    130加文.汉布里编《中亚史纲要》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一版第243页
    131恰赫里亚尔.阿德尔等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第一版第24—26页
    132乌兹别克斯坦B.A.艾哈迈多夫著《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陈远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48页
    133《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223—228页
    134英帕西.塞克斯著《阿富汉史》张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一版第一卷下册第595页
    135吕昭义著《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1页;第24页
    136吴筑星著《俄罗斯征服中亚史考叙》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143—144页
    137《俄罗斯征服中亚史考叙》第114—116页
    138“布鲁特”为蒙古人对吉尔吉斯人的称呼,被清政府沿用
    13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壬寅
    140《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77页
    141《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75页
    142据《巴达克山史》记载,18世纪30年代初,准噶尔部的军队进入巴达克山,并强行带走了巴达克山的贵族作为人质。转引自潘志平著《浩罕国与西域政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底一版第8页
    143《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六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己酉
    144《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五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
    145所谓“博洛尔”是古地名,若就当时的政治实体而言,实际上包括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奇特喇尔与吉尔吉特(Gilgit)等地在内,由居于雅辛(Yasin)和默斯杜杰(Mastuj)的盘根错节又内讧不断的家族统治。参见《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79—185页
    146《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五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
    147西方对卫拉特蒙古人的称呼
    148奥雷尔.斯坦因著Serindia卷一第28—34页转引自吴泽霖辑译《穿越帕米尔》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277—278页
    1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乌什参赞大臣永贵等著不得插手爱乌罕巴达克山之争端》档号03-132-4-045
    150《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八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丁酉
    151《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75页
    152即伊斯兰圣城麦加
    153《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九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丑
    154《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八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巳
    155《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乙卯
    156《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一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辛丑
    157《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乙卯
    158《兵部“为内阁抄出富德等奏”移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辑《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2页
    159《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75页
    160关于素勒坦沙因杀害大小和卓而处于困难的国际局势之中,参考《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82—87页。
    161《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二乾隆十年十一月乙亥
    162《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40页
    163《吉尔吉斯和吉尔吉斯人史料集》第233页转引自《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8页
    164《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61页、《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第156页
    165《吏部“为内阁抄出兆惠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29页
    166《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9页
    167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和卓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编《民族史译文集》第八集1980年第一版第107—112页
    168日佐口透著《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凌纯颂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413页
    169《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第158页
    170《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9页
    171《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四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己卯
    172《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八十八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乙卯
    173《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七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己丑
    174《兵部“为内阁抄出兆(惠?)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7页
    175同上第948页
    176《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25页
    177《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四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己巳
    178《兵部“为内阁抄出富德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0页
    179《兵部“为内阁抄出兆(惠?)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7页
    180《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415—416页
    181曹雯著《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19—20页
    182参见《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第222页
    183参见日宫崎市定著《世界史序说》《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一版第27页
    184《尚书》葛平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版第75页
    185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版第6—7页
    186笔者以为,大约在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先后形成了或接近形成了类似于魏特夫所说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体制,内部和外部的封建关系崩溃。但这并不是历史一贯的趋势,事实上直到清朝灭亡,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秦帝国那种程度的极权统治。限于篇幅在此不做展开论述。不过笔者认为魏特夫所谓“治水社会”的概念过于狭隘,而他对东方社会的分析和所谓东方世界停滞不前的观点充斥着如赛义德所指出的“东方主义”的偏见。
    187《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第一版卷二十七第1347页
    188关于这段话的解释以及其中“中国”的含义有争议,笔者根据文意,认为秦、三晋、燕、代是包括在中国之内的。河山并非指黄河、华山,否则“三晋”有相当部分在黄河以南的事实无法解释。
    189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06页
    190野史记载中所谓“宋挥玉斧”断绝与大理国来往是不正确的。北宋始终对大理、安南之类藩属责以君臣之义,只是因其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不轻易使用军事手段而已。
    191田继周著《中国历代民族史——秦汉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99—104页第
    107—109页陈序经著《匈奴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410—413页
    192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22—25页
    193明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第213页
    194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显然对荒漠和草原缺乏兴趣,但富庶的中原对游牧民族有太大的吸引力,足以促使他们学习如何成为统治者的知识。参考《东方专制主义》第209—211页
    195参考《隋唐帝国形成史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日内田吟风著《北朝政局中的鲜卑及诸北方民族出身之贵族的地位》
    196唐王朝虽出身北朝,但北朝至周隋时早已融入中原王朝的历史进程。据陈寅恪研究,在隋唐制度渊源中,“鲜卑野俗”与中原“城郭之制”混合的西魏、北周制度,相比继承自汉魏传统的北魏、北齐、梁、陈制度,影响微末。而原以北方民族部落兵制为蓝本的府兵制,至隋唐时也已一变而为中原传统的农兵制。至于李唐王室血统,则固然母系有北方民族成分,但最有可能为其父系的李初古拔确为汉姓,且陈氏认为亦有汉名,不过以胡名著称而已。即便李唐血统渊出北方民族,而当时分辨胡汉以文化为准而非血缘为准,李氏亦早已汉化,以汉人自居。总而言之,唐朝并不能因为其出身而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时占到什么便宜。当唐朝制服突厥后,虽有诸阿史那氏为其效力,亦有与之为敌者,更有突骑施、后突厥汗国之复兴。更遑论接踵而来的回纥。更重要的是,突厥虽慑于唐朝武力,也在短时间内折服于太宗的人格魅力,但实际上并未在政治、文化上认同唐朝。正如《阙特勤碑》儒尼文碑文等现存突厥史料所显示的那样。参见薛宗正辑《突厥希见史料集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01—514页
    197当时在北方,后突厥帝国衰落,内部分崩离析,唐军趁机大举攻略,突厥上层贵族率其部落纷纷降唐,留居内地;新兴的回纥政权亦对唐恭顺,函送后突厥白眉可汗之首于唐京;在西方,唐军对吐蕃的战略反攻于河陇至葱岭一线取得全面胜利,哥舒翰尽收九曲部落,高仙芝、封常青击破大、小勃律;在南方,杨思勖以霹雳手段彻底镇压了东南亚一带的反唐斗争。开元天宝年间,唐朝作为以长安为中心的世界帝国正如日中天,所谓中国盛强,拓地万里,自古未之有也。不过,陈寅恪认为,玄宗时一变唐朝此前内重外轻之权力格局,是导致安史之乱得以猖獗的根本原因。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4月第一版第236—237页
    200杨念群著《我看大一统历史观》《清朝的国家认同》第295页
    201《皇舆全图说》《西域图志校注》第59页
    202如“凡府、州、县、卫、所,用红衣大炮攻破,我师奋勇前进,其功较从梯得城者,俱各减一等。”《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二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己丑
    203《剑桥战争史》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傅景川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第179页
    204《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六雍正是三年五月戊午
    206剃发易服之类的民族压迫政策在金朝等征服型的北方民族王朝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但从没有像清初执行的这么彻底。
    207《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三十九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壬子
    208《大义觉迷录》卷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六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8页
    209何休解诂《春秋公羊传注疏》31—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10姚大力著《北方民族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48、49页
    211《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七第14页
    212《钦定满洲源流考》卷七第9页
    213《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八第1页
    214《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七乾隆七年五月丙戌
    215《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五十四乾隆十四年十二月戊寅
    216《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西域图志校注》第4页
    217《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西域图志校注》第502页
    218《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九十二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壬申
    219《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上卷第64页
    220《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七乾隆二十二年九月丙辰
    221《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八乾隆二十二年十月辛酉
    222“汉高乃秦之亭长,唐祖乃隋之列公,宋为周之近臣,明为元之百姓,或攘或侵,不复顾惜名义。若我朝乃明与国”。《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三十九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壬子
    223《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七十五乾隆十九年十月甲戌
    224《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293—294页
    225《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375页
    226《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194页、第244页
    227《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283页
    228《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第81页
    230《大义觉迷录》卷一第1页
    231美欧立德著《满洲之道》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14页
    232清何是非著《风倒梧桐记》卷一
    233美国学者孔飞力认为,由于对清朝统治的合法性的冲击性,清初的剃发令后来成为了禁忌的话题。参见美孔飞力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第84—86页
    234《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235《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三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丁丑
    23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一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甲戌
    237《乾隆朝上谕档》第三册第387页
    238朱批奏折《奏为遵旨会商新疆所属等处应裁应设文武官弁事》档号04-01-02-0003-001微缩号04-01-02-001-0143
    239参见《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苏北海黄建华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25—30页
    240《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二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己未
    241吴三桂《请设新疆三府疏》见《大定县志》李芳等纂民国十五年刻本卷三.前事志第78页
    242《清世宗实录》卷九十六雍正八年七月乙酉
    243《清世宗实录》卷八十九雍正七年十二月戊申同书卷一百十九雍正十年闰五月庚寅
    244《清高宗实录》卷三十一乾隆元年十一月辛亥
    245朱批奏折《奏为酌拟新疆营名并将备各员留驻改补等事》档号04-01-30-0380-010微缩号04-01-30-024-1844
    246《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庚子
    247《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李国祁著《近代史究研所辑刊》第三期第159—163页
    248《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六乾隆二十九年八月癸巳杂谷厅辖区为与大、小金川毗邻的土司地区
    249《乾隆朝上谕档》第三册第416页
    250当然也有特例,如土默特两旗。
    251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191页
    252《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238页
    253赵云田点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前言第3页
    254《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286—287页
    255《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293—294页
    256吕文利著《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57林恩显著《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9年第一版第312页
    258《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七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丑
    259道光《大定府志》清刻本卷四十九第13—14页
    260道光《大定府志》卷四十三—四十四转引自《改土归流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温春来黄国信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册第373—374页
    261《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一十八乾隆九年六月辛酉
    262《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九乾隆六年丙戌
    263参见米华健对此所作的总结:《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美米华健著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8—43页
    264《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九乾隆二十四年十月癸卯
    265《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乾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266《西域图志校注》第562页
    267参见定宜庄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221—224页
    268参见《八旗驻防研究》229—235页
    269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报办理凉庄满蒙旗营移驻伊犁并汉军改补绿营军事》档号03-0524-068朱批奏折《奏为酌议妥办移驻伊犁眷兵供支并汉军出旗改驻京兵各事宜列款具陈事》档号04-01-01-0368-030
    270参见《八旗驻防研究》96—99页
    271参见厉声著《乾隆年间协饷拨解及相关问题》《清史研究》1998年第二期
    272《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一十三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己巳
    273《西域图志校注》第514页
    274《西域图志校注》第608页
    275《西域图志校注》第514页
    276《回疆志》第48页
    277清椿园七十一著《西域闻见录》卷七第16页
    278《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六十六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己巳
    279《西域图志校注》第515页
    280《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281《西域图志校注》第562页第564页第578页
    282《西域图志校注》第61页
    283《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第24—30页
    284《回疆志》第55页
    285《西域图志校注》第562页
    286高宗写道:’新疆伊犁、乌鲁木齐、古城、巴里坤等处,设立驻防满洲兵,特派将军、大臣管理,原期不失满洲纯朴旧俗,好生训练教习技艺,以备用于紧要之处,以成为有用之人。因此,该将军、大臣等,宜仰体朕养育满洲奴仆之意,端正风俗,讲习兵丁之道,妥为留心整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著严禁聚饮演剧以正风俗》档号03-134-3-089
    28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著派柏琨前往喀什噶尔协同办事》档号03-130-5-055《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二十一乾隆二十九年十月丙申
    28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等著派舒常前往浩罕赍送敕谕等情》档号03-130-5-04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九乾隆二十九年九月戊寅
    289哈萨克斯坦克拉拉.哈菲佐娃著杨恕王尚达译《14——19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活动》兰州大学出版社第69—70页
    290马克.满考尔著《清代朝贡制度新解》《中国的世界秩序》第66—68页
    291《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第23页
    292参见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11页
    293贾宁著《清前期(1644—1795)的理藩院和内亚礼仪》《晚期中华帝国》1993年第一期
    294《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第150页
    295参考《西征:清朝进军内亚》第447—449页
    296《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六十七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乙巳
    297《皇舆全图说》《西域图志校注》第59页
    298《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一十二乾隆五十三年九月癸酉
    299《钦定西域识略》卷十一第2页
    300当时塔什罕尚处于哈萨克部统治下。
    301《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一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癸丑
    302《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五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辛丑
    303《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第七十九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辛未、丁丑
    304《兵部“为内阁抄出富德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0—943页
    305《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一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辛丑
    306“控噶尔”是蒙古人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称呼,如土尔扈特汗国的阿玉奇汗便是如此。
    307《兵部“为内阁抄出兆(惠?)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7—949页
    30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四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乙卯、丙辰
    309《西域图志校注》第584页
    310《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六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
    311《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五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丁卯
    313《情高宗实录》卷六百二十五乾隆二十五年六月辛丑《西域图志校注》第593页
    314参见陆水林著《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中国藏学》2004年第一期
    315《情高宗实录》卷六百四十一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丙辰
    316参见艾尔门特罗斯,米勒—斯特勒理查特著《罕萨与中国的贡属关系》朱炳耀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二期
    317《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182—183页
    318《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397页
    3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舒赫德等暂理哈什噶尔事务事》档号03-129-1-006
    3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等著将布鲁特与哈萨克是否媾和等情密访具奏》档号03-130-6-010
    321《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四十一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甲午
    322《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395页
    3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绰克托等浩罕使臣与年班入觐回子一同送京》档号03-132-1-074
    3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驻喀什噶尔办事参赞大臣绰克托浩罕派人朝觐一事听其自便》档号03-131-5-059
    3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绰克托等额尔德尼欲占据布鲁特当以严辞驳斥附1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绰克托等致浩罕额尔德尼伯克札付》档号03-132-1-073
    326参见《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33页
    327参见《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17—418页
    32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七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丁巳
    3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等处大臣浩罕来使送京途次接待规格著较年班伯克略高》档号03-132-1-079
    3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哈喇沙尔办事云骑尉常钧申饬浩罕使臣经过时过分供应事》档号03-132-2-047《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九十六乾隆三十二年十月丁卯
    331赵云田点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15页
    332《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28页
    3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叶尔羌办事大臣琅玕等札交巴达克山查拿萨木萨克事属不妥》档号03-141-1-033
    334《隋唐制度渊源史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331页
    335《中国的世界秩序》第227页
    33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三十二乾隆二十六年三月甲寅
    3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舒赫德等留心查访大和卓木之子萨木萨克事》档号03-129-1-104
    338《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九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庚子
    3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都统新柱等著以额敏和卓之意向巴达克山索要布拉呢敦之子》档号03-129-3-00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五十三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己未
    3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额敏和卓著暂留叶尔羌办理领取布拉呢敦之子一事》档号03-129-3-044《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五十七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己未
    3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都统新柱等著以额敏和卓之意向巴达克山索要布拉呢敦之子》档号03-129-3-008
    3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理藩院尚书新柱等著选派磨匠弹琴人等遣往巴达克山》档号03-129-5-003
    3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礼部尚书永贵著素勒坦和卓赴巴达克山索取布拉呢敦妻子》档号03-129-5-041《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戊戌
    3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新柱等著如若用兵巴达克山等处即调拨伊犁兵丁前往》档号03-129-5-047《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七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癸丑
    345《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八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34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七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癸丑
    347《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
    348《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乾隆二十八年正月癸亥
    34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
    350《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三乾隆二十八年三月癸酉
    3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新柱著将素勒坦沙之情从速奏闻》档号03-130-1-030《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二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
    352《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三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庚寅
    353Serindia卷一第28—34页转引自《穿越帕米尔》第278页
    354《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九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己未
    355《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九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丑
    35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五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丁卯
    357鄂对,库车封建主,乾隆二十一年投诚,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任阿克苏阿奇木伯克,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四十三年任叶尔羌阿奇木伯克
    3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舒赫德等与额敏和卓等融洽办事毋致生疑事》档号03-129-1-065
    359《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29—30页
    360参见本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内容
    362《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二十八乾隆二十六年正月癸丑
    3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都统侍郎海明将乌默尔比押解京城事》档号03-129-1-009
    364《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二十九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己巳
    365《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六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
    36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舒赫德等暂理哈什噶尔事务事》档号03-129-1-006
    367《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四十六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己巳
    36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永贵著严词致书额尔德尼令将所占地方给还阿济比》档号03-129-4-036
    369《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六十六乾隆二十七年七月乙亥
    370《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
    371《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172页
    372参见本文第四部分的相关内容
    373《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戊戌
    374参见本文第五部分的相关内容
    375《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八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37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七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
    377《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三乾隆二十八年三月癸酉
    378《清高宗实录》卷七百零七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37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零七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380《清高宗实录》卷七百零七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381《清高宗实录》卷七百零九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癸亥
    382丕色勒即霍占特的统治者。此前浩罕与霍占特间的冲突,详见前文
    383《清高宗实录》卷七百零七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壬申
    38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著不必往探额尔德尼伯克消息以免恐慌生疑》档号03-130-5-040《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九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壬申
    38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明瑞等著不必向浩罕等部派遣间牒以免张皇生事》档号03-130-5-041《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九乾隆二十九年九月丙子
    38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著不必往探额尔德尼伯克消息以免恐慌生疑》档号03-130-5-040
    387《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37页
    38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四乾隆二十八年四月丁酉
    38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零九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癸亥《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九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壬申
    390New Cambridge Histoy Of India II.3The Sikhe Of The Punjab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91-92页《阿富汗史》第一卷下册第611—612页
    391《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三乾隆二十八年三月癸酉
    392《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九乾隆二十九年九月丙子
    393《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二十一乾隆二十九年十月乙未
    394《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二十三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乙亥
    395《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二十一乾隆二十九年十月丙申
    396《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二十四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己丑
    397《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172页
    398《那文毅公奏议》卷八十第4页转引自《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28页
    399《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80页
    400《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三十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己未
    401《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三十二乾隆三十年三月戊子
    4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明瑞等齐里克齐拿获乌什所派求援回子著赏缎匹》档号03-131-2009
    4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绰克托等额尔德尼欲占据布鲁特当以严辞驳斥(附1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绰克托等致浩罕额尔德尼伯克札付)》档号03-132-1-078
    404《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三十二乾隆二十六年三月辛丑
    4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舒赫德将额穆尔比安置在阿齐木游牧事》档号03-120-1-067
    40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戊戌
    407《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四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戊辰
    4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明瑞等著将迁往浩罕之布鲁特纳喇巴图捕拿治罪》档号03-131-3-01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三乾隆三十年九月戊寅
    40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八乾隆三十年十一月癸未
    410《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八十九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庚戌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壬子
    411详情参见本文第七部分的相关内容
    412《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四月辛未
    413该城在塔什干之南,参见《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52页。
    414《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九十二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己丑
    4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传谕侍卫额勒登额著护送浩罕使臣前来途中务令与哈萨克使臣相遇》档号03-132-2-017
    416参见潘志平的相关考证,《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149—150页
    417纳尔巴图时期浩罕征服霍占特,参见《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41页;而至少直到嘉庆初年,浩罕还在与盘踞霍占特、乌拉特佩的呼达雅尔政权相互攻伐。参见《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三,嘉庆三年己酉。
    418瑚巴特是昆都士的头目,既指昆都士。
    4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办事都统安泰著诱布拉尼敦之子前来拿解送京》档号03-132-4-084
    420《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24—28页
    421《请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零二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丙辰
    422参见《和卓传》,《民族史译文集》第八集,第107—121页
    423《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三月戊午
    4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著遵降旨将阿其睦送京妥办布鲁特游牧事》档号03-137-1-043
    425《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上谕(移会抄件)》《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63—965页
    426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境内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处。
    427《礼部“为内阁抄出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保成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67页
    428中国第一历史当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著燕起解京后仍须防范布鲁特入内抢掠》档号03-139-2-022
    429《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三十六乾隆五十年八月辛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严加防范伯尔克等前来抢掠》档号03-138-1-075
    4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叶尔羌办事大臣阿扬阿等著将色提卜阿勒氐调补喀什噶尔伯克》档号03-138-1-095
    4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大学士阿桂等著调兵前往喀什噶尔及安抚回众等情形》档号03-138-1-092
    4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陕甘总督福康安著详查办理调换鄂斯璊等情形》档号03-138-1-110
    4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严加防范伯尔克等前来抢掠》档号03-138-1-075
    4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陕甘总督福康安著查办调任鄂斯璊并筹谋防备萨木萨克等进犯》档号03-138-2-010
    435如浩罕传来的情报中显示,在阿其睦事件发生后,“有驻喀什噶尔之白山人(shanyan alin iniyalma),捎信给萨木萨克”。这是笔者所见清政府最早使用白山派这一名词之处,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等申饬保成等并派伊犁索伦官兵前往喀什噶尔换防》,档号03-138-1-080。又如鄂斯满从赴布鲁特游牧地区贸易的回人口中得知“去年,自喀什噶尔前来贸易之伊巴赖姆、伊斯麦勒等二人,原为白山(shanyan alin)地方之人,闻得萨木萨克在呼达雅尔地方,伊等求见萨木萨克,萨木萨克致信伯尔克之兄额贝都喇、萨尔巴哈希部为首之布鲁特艾三库勒等布鲁特七人等因;并诘问萨木萨克、伯尔克、燕起纠聚一处,欲图喀什噶尔等情”。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若有萨木萨克之消息即刻派兵缉拿等情》,档号03-138-1-089。
    4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陕甘总督福康安著查报应否将鄂斯璊仍留在喀什噶尔等情形》档号03-138-2-034
    437《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九十九乾隆四十九年二月丙子
    4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伊勒图等著将浩罕入京遣使遣回并严缉伯勒克等逃犯》档号03-138-1-003
    4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参赞大臣永铎等令浩罕使臣等立即遣返》档号03-138-1-047
    4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等申饬保成等并派伊犁索伦官兵前往喀什噶尔换防》档号03-138-1-080《寄谕伊犁将军奎林等著那尔巴图若再行遣使请安即准其入京》档号03-138-1-117
    441《请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二十九乾隆五十年五月癸丑
    442《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37页
    443喀拉提锦(Karatigin),位于浩罕以南、达尔瓦斯以北的布鲁特游牧区,或译为卡拉捷金。
    444《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八十六乾隆五十二年八月戊戌
    445《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八十七乾隆五十二年八月癸丑
    446《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九十四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丁未
    447《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零七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乙卯
    4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若纳尔巴图解送萨木萨克著送至京城》档号03-139-4-036《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一旦获悉解来萨木萨克之信著火速奏闻》档号03-139-4-037
    4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纳尔巴图缚献萨木萨克松绑解京》档号03-139-4-043《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谨慎解送萨木萨克》档号03-139-4-044《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留此办理萨木萨克案》档号03-139-4-055《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速奏何时接到萨木萨克等情》档号03-139-4-056
    4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酌情妥办接交萨木萨克案》档号03-139-4-059
    451《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50页
    452据王治来所述:“阿布勒.哈孜昏庸无能,不过是一个傀儡。丹尼阿勒也优柔寡断权力主要掌握在德弗勒特.比的手中……丹尼阿勒实际上也是一个傀儡”。参见《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45页
    453《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45页
    454中外学者均指出,纳尔巴图与布哈拉汗国敌对,而与清朝维持和好。参见《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41页,《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50—151页,《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22页。
    455《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48—149页,《中亚史纲要》第245—246页
    4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遵屡次降旨办理索取萨木萨克一事》档号03-140-1-019
    4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若纳尔巴图解送萨木萨克著送至京城》档号03-139-4-036《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一旦获悉解来萨木萨克之信著火速奏闻》档号03-139-4-037《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谨慎解送萨木萨克》档号03-139-4-044
    4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将索还萨木萨克一事宜相机办理》档号03-140-1-011
    4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将索还萨木萨克一事宜相机办理》档号03-140-1-011
    4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新授黑龙江将军明亮著准纳尔巴图使臣入觐并令伊赴新任》档号03-141-1-020
    461《清仁宗实录》卷二十四嘉庆二年十一月庚辰
    462同上
    4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暂不必向霍占索取萨木萨克》档号04-140-2-024
    464《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一嘉庆三年六月癸巳
    465《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三嘉庆三年八月己酉
    466《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36页《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9页
    467《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244页
    468转引自乌艾哈迈多夫著陈光远译《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159—160页经笔者简写
    469哈萨克斯坦克拉拉.哈菲佐娃著杨恕王尚达译《14——19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活动》兰州大学出版社第83页
    470《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辛丑
    471《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43页
    472《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473《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八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丙寅
    474《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347页
    475厉声著《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36页
    476《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七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丑《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九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丁丑
    477《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九十八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丁亥《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第八十卷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丁亥
    47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六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五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
    47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三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之二十五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
    480《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二乾隆十年十一月乙亥
    481《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六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乙酉卷七百二十九乾隆三十年二月壬寅
    482《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四十一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丙辰《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二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丙辰坎巨提,即罕萨(Hunza),帕米尔南部小邦国,与克什米尔、奇特喇尔毗邻,清朝史料中将其称为“乾竺特”、“谦珠特”、“喀楚特”等。
    484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578页
    485《西域图志校注》第585页
    486《清朝通典》卷九十九边防三西序略高健李芳主编《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97页
    487《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28页
    488霍沃思著《蒙古史》(H.H.Howorth,History of the Mongols,fom the Ninth to the NineteenthCentury,4vols.in5.),第二册,第818页,转引自王治来著《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51页。
    489约翰.弗雷德里克.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第二卷第172页转引自约瑟夫.弗莱彻著《1368——1884年间的中国与中亚》《中国的世界秩序》第228页注5
    490《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三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
    49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等著派专人前往素勒坦沙处赍送敕书》档号03-130-2-025
    492《清高宗实录》卷六百零六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五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丙子
    493《那文毅公奏议》第10卷第4—7页转引自《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55页
    494参见《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28页注5
    495《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159—163页
    49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署伊犁将军福森布等申饬安置浩罕来投人户办理不善事》档号03-133-5-083
    497《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26页
    498《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30页
    499土伯特(Tibet),即拉达克(Ladak),自古以来为我国西藏的属地,清政府多通过其统治者了解中亚、南亚局势。
    500扎那巴特城,应位于克什米尔地区。据《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丙申条,有原居于喀什噶尔、叶尔羌的尼雅斯伯克等,避乱迁往克什米尔地区后在扎那巴特居住。
    501拉固尔城,应为拉合尔(Lahore)城,为旁遮普地区首府。
    502《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八乾隆二十七年九月辛未
    503《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225、226页《阿富汗史》第596—598页、第611页
    504《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八乾隆二十七年九月辛未
    505《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九四夷考七转引自《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第440页
    5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叶尔羌办事侍郎期成额等缮书回复素勒坦尔沙事》档号03-133-3-023
    507参见《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第169页
    50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二乾隆二十七年十月癸卯
    50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礼部尚书永贵著阿奇木伯克素勒坦和卓即刻来京觐见》档号03-129-5-009《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戊戌
    510《14——19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第210—211页
    511《14——19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第219页
    512《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30页
    5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明瑞等著不必向浩罕等部派遣间牒以免张皇生事》档号03-130-5-041《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六乾隆二十九年九月丙子
    514《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癸亥
    5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等著将布鲁特与哈萨克是否媾和等情密访具奏》档号03-130-6-010《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七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乙亥
    5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理藩院尚书新柱等著将爱乌罕使臣等交侍卫等送至叶尔羌》档号03-130-1-004
    517《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八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
    518《西域图志校注》第587页
    519《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九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壬午
    5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理藩院尚书新柱等著将爱乌罕使臣等交侍卫等送至叶尔羌》档号03-130-1-004
    521阿布勒噶子,即为当时的布哈拉汗阿布尔.哈齐(Abūl Ghāzī)
    522同一时期素勒坦沙亦呈文叶尔羌当局称阿富汗“常来侵扰”。《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三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
    523《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三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
    524《清朝通典》卷九十九边防三西序略转引自《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第102页
    5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叶尔羌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等驳回素勒坦沙求援事办理甚是》档号03-131-5-035
    526阿哈拉克齐(Akhalakhqi),中亚官名,意为“千户长”
    527有关这两起事件的具体情况详见本文第五、第六部分
    528《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六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乙酉
    52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九十二乾隆三十二年八月己丑
    5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乌什参赞大臣永贵等著不得插手爱乌罕巴达克山之争端》档号03-132-4-045
    531《清高宗实录》卷八百一十九乾隆三十三年九月辛亥
    5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叶尔羌办事大臣旌额理著素勒坦沙再来请兵当严辞驳回》档号03-132-4-087
    533《清高宗实录》卷八百三十五乾隆三十四年五月癸卯
    534D.C.鲍尔格著《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卷一第306—307页转引自《穿越帕米尔》第246页
    5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叶尔羌办事侍郎期成额等将如何办理巴达克山事宜详议奏闻》档号03-133-4-046
    536潘志平著《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145—146页
    537《西域闻见录》卷三第13页
    538《史记.鲁周公世家》《史记》第1524页
    539《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第1480页
    540《通典》卷一百九十九岳麓书社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2843页
    541《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导言第2页
    5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舒赫德现已降旨著额敏和卓以年老返回牧所休养》档号03-133-5-009
    5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等著申饬伊所办事宜甚属错谬》档号03-130-5-054
    5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著申饬为额尔德尼代进奏章殊乖体制》档号03-130-6-006
    5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绰克托等额尔德尼欲占据布鲁特当以严辞驳斥附1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绰克托等致浩罕额尔德尼伯克札付》档号03-132-1-078
    546《回疆志》第64页
    547《十四——十九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第42页
    548《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零二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丙辰
    549《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零三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壬申
    550《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第56页
    5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大学士阿桂等著赏赐额森缎匹并令其当差等情形》档号03-138-1-114
    5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剪除萨木萨克一事须相机办理》档号03-140-2-003
    553魏良弢指出:“当苏菲派被逊尼派承认为”伊斯兰世界”官方信仰的终极形式之时,苏菲派并没有因此放弃其伊斯兰教民间信仰的宗教生活。他们依然举行神秘仪式,坚持苦修,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严格奉行精神的修炼,以求净化灵魂,忘却自我,从而达到幻见安拉并与安拉合一”。《西域和卓家族研究》第88页
    554《张格尔供词》《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99页
    555《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102页
    556《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三乾隆三十年八月丁卯
    5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永贵等著仍驻乌什办事不必移驻喀什噶尔》档号03-132-2-014
    558《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七十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戊申
    559《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六十二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丙寅
    560《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七十九乾隆四十四年三月甲辰
    561《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五十四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壬申
    562《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六十六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戊寅
    5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都统新柱等著以额敏和卓之意向巴达克山索要布拉呢敦之子》档号03-129-3-00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五十三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己未
    564除上文中提及的外,另见《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三乾隆二十九年六月辛丑
    565《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六乾隆二十九年七月乙丑
    567《十四——十九世纪中国在中亚亚细亚的外交》第228—229页
    568道光元年三月清政府发布的上谕称:“各城阿奇木伯克禁止与霍罕伯克通信,此乃嘉庆十九年因玉努斯获罪后所议,原非旧例。嗣后仍准其照常通问,遇有公事,禀明参赞大臣等办理。”《清宣宗实录》卷十五道光元年三月己巳
    569据《请实录》记载,称阿布都喇伊木事发时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且“向为喀什噶尔伯克”,而同书中亦记载有名阿布都喇伊木者任叶尔羌伊什罕伯克,曾与鄂对争为阿奇木伯克而不得(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一十五,乾隆二十九年七月丙寅条)。又据《西域同文志》记载,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二十八年间的某一时期内,喀什噶尔和叶尔羌的伊什罕伯克均名叫阿布都喇伊木,则显然应当是有两位阿布都喇伊木分别在两城任职(参见《西域同文志》,台湾商务印书馆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235册,第231页,第237页)。而据和宁所撰《回疆通志》记载,则喀什噶尔和叶尔羌的伊什罕伯克阿布都喇伊木为同一人(参见《回疆通志》卷五第十二页)。
    570《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八十四乾隆二十八年四月丁酉
    5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永贵著俟舒赫德到后交代完毕即行来京》档号03-132-4-063
    5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办事都统安泰著诱布拉尼敦之子前来拿解送京》档号03-032-4-084
    573《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十二乾隆二十三年三月癸卯又,鄂对侄女曾被大小和卓亲信萨卡索丕抢掠为妻,据其声称,“萨卡索丕乃我杀夫弑父仇人”。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舒赫德等允准鄂对侄女嫁于阿布都喇木事》档号03-129-1-005
    574《兵部“为内阁抄出富德等奏”移会》《明清史料》庚编第十本第940—943页
    5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舒赫德等留心查访大和卓木之子萨木萨克事》档号03-129-1-104
    576《十四——十九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的外交》第63页
    57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奏为熟筹剿逆善后事宜并请将阿布都哈里克赏给职衔令其管理西四城回众事》档号04-01-01-0685-038
    578《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捐三十乾隆三十年四月壬子
    579《西域图志校注》第434—437页
    58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呈回疆各城驻扎满洲绿营各项兵丁数目总册》档号03-0436-089
    581《清高宗实录》捐一千四百六十七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戊寅
    582嘉庆二年七月,叶尔羌参赞大臣奇丰额奏称:“奴才等查得叶尔羌回子兵四百名,业经喀什噶尔全行调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奏为调取官兵如数派往喀什噶尔及现在密行办理事》档号04-01-03-0036-008
    583《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39页
    58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纳世通著不必往探额尔德尼伯克消息以免恐慌生疑》档号03-130-5-040
    585《中亚通史—近代卷》第150页
    586《清仁宗实录》卷二十一嘉庆二年八月癸亥
    587《新疆识略》卷三第23页
    58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著将库楚克夺回被掳人畜无数事知会老格》档号03-139-2-007
    589《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116页
    590宋朱弁撰《曲洧旧闻》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版第212页
    591《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九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壬子
    592《西域图志校注》第413页
    593管守新著《清代伊犁将军执掌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四期
    594潘志平王熹著《清前期喀什噶尔、叶尔羌对外交通与通商贸易》《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第259—260页
    595贾建飞著《浅析清朝对中亚政策的一些问题——以1759—1864年为中心》《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第338—339页
    597《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第190—191页
    59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都统新柱等著以额敏和卓之意向巴达克山索要布拉呢敦之子》档号03-129-3-008
    59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六乾隆二十九年九月甲申
    60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酌情办理安集延本年未来大宗贸易事》档号03-140-4-020
    6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著浩罕霍占相互抢掠毋庸插手加意防范》档号03-140-4-018
    6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保宁等著不准纳尔巴图使臣入京朝觐》档号03-140-6-020
    603《新疆识略》卷十二第38页
    604《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二十八乾隆二十六年正月癸丑
    605《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二十五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辛酉
    606《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四十六乾隆二十六年十月丁丑
    60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乌什参赞大臣舒赫德等著派兵向布鲁特索要安集延回人被抢马畜》档号03-133-2-005
    608《新疆识略》卷十二第50、52页
    609《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201页
    610参考《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第248页
    6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办事大臣傅森布等著饬那尔巴图不应赏胡图鲁克默特》档号03-134-1-042
    6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追回布鲁特所掠商回布匹等退还失主》档号03-139-3-028
    6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遍谕回子等安分生计不得为盗》档号03-139-3-050
    6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将追回之安集延等被盗马匹给还一半》档号03-140-2-034
    615《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五十八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己巳
    6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绰克托等额尔德尼欲占据布鲁特当以严辞驳斥附1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绰克托等致浩罕额尔德尼伯克札付》档号03-132-1-078
    617《新疆识略》卷三第24页
    618转引自《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26页
    619《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367页
    620例如《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二十七,乾隆五十四年四月丁未条载高宗谕旨:“内地大黄一种。为俄罗斯必需之物”。类似的言论不胜枚举。
    621参见《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215—217页、219—222页
    622《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二十乾隆五十三年正月辛酉
    623例如《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二十九,乾隆五十四年五月丙子条载:“谕军机大臣等,据勒保奏,审明李生贵等,向客民宋世烈买大黄一千三百七十余觔,运至喀什噶尔。将李生贵从重照窃盗赃例,定拟绞候。又回子玉素普,在阿克苏地方,私卖大黄二千一百六十斤,共得普儿钱三十四千五百余文,将玉素普亦照窃盗赃例,定拟绞候。又另案贩卖大黄回子迈玛第敏,俟解到另结等语”。
    6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防范安集延人煽惑布鲁特人滋事》档号03-140-1-040
    6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将修改后之札付送交浩罕伯克附件1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给浩罕纳尔巴图伯克之札文》档号03-140-5-045
    626“乾隆五十六年三月十一日奉上谕:昨明亮等奏到,本年春季纳尔巴图欲遣使赴伊犁请求来京请安一事,当即饬交保宁,若纳尔巴图果然遣使前来,令仅是次准其所请,送伊等来京。昨已降旨发去。惟明亮等奏折内称,去岁,于喀什噶尔地方将萨木萨克所遣来敛财物之浩罕安集延一女所生之子卓罗退帕回子巴喇特拿获正法,因未遣人送信与伊,伊觉有失颜面,故阻止商人通行。等语。倘若如此,更属无理。凡代萨木萨克敛财之人,从前一旦拿获,即行正法。且仍札饬纳尔巴图,令其查拿萨木萨克。而纳尔巴图拿获萨木萨克后,并未解送前来,反予释放,尚念伊愚钝加以宽恕。今被正法之巴喇特,若确系伊属之人,伊尚有过愆耳,其正法之事,何人告之耶?是参赞大臣等传信给伊?抑或伊斯坎达尔送信给伊耶?今因未送信,有失脸面,即阻止安集延商人通行,甚属愚昧错谬。但此亦系自贸易人中访得之言,不可全信。将此著寄谕保宁、永保,此间,若纳尔巴图果真遣人来伊犁,著保宁即遵昨降谕旨,明白晓谕,将伊使人送京;若未派人而属传闻,并无前来消息,则断不可示人以招伊遣使,令来伊犁恳求之情,概不理睬可也。将此并谕明亮等知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保宁等纳尔巴图遣使恳乞朝觐著妥协办理事》档号03-140-6-007
    6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保宁等著不准纳尔巴图使臣入京朝觐》档号03-140-6-020
    628《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48页
    629《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45页
    630《西域闻见录》卷三第4—5页
    632《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54页
    633乾隆三十二——三十四年,清朝与缅甸因边境土司问题发生战争,清军失利。随后高宗下令禁绝与缅甸的边境贸易欲迫使其就臣服朝贡,却起不到效果。
    6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保宁等著不准纳尔巴图使臣入京朝觐》档号03-140-6-020
    6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乌什参赞大臣明亮等著将缉获私通萨木萨克之回子解京》档号03-138-3-100
    636《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七十二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丁未
    637《新疆识略》卷三第22—23页
    638《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四十五道光七年闰五月辛亥
    6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保宁等著不准纳尔巴图使臣入京朝觐》档号03-140-6-020
    640《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四十五道光七年闰五月辛亥
    641《那文毅公奏议》卷七十七第13页转引自《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第443页
    642《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六乾隆三十年十月己酉
    643《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八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壬申
    644《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七十七乾隆三十二年正月己丑
    6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乌什参赞大臣永贵等回子伙同哈萨克等贩货贸易自应饬禁》档号03-132-1-023
    646《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八十乾隆三十二年三月戊辰
    6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新授黑龙江将军明亮著准纳尔巴图使臣入觐并令伊赴新任》档号03-141-1-020《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零四乾隆五十七年五月辛亥
    648《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壬寅
    649《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二十乾隆五十八年正月甲辰
    650《清仁宗实录》卷四十四嘉庆四年五月戊辰
    651《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第80页
    652《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五百一十六第1页
    653于逢春著《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一期
    654《清仁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九嘉庆十一年十月辛丑
    655《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九嘉庆四年二月甲午
    656《清仁宗实录》卷四十一嘉庆四年三月丁丑
    657《清仁宗实录》卷一百零五嘉庆七年十一月壬午
    658《榆巢杂识》下卷第134页
    659《清仁宗实录》卷五十九嘉庆五年二月癸巳
    6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为察看回疆地方及沿途台站情形事》档号04-01-13-0188-012
    661《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57—59页
    6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请赏给霍罕贡使银两事》档号03-1537-064
    6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为霍罕贡使在途病故赏给银两事》档号03-1537-065
    664《清仁宗实录》卷三十九嘉庆四年二月壬子
    665清铁保等编赵志辉点校《熙朝雅颂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4页
    666清昭槤撰《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第109页
    667《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347页,第353页
    668《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348页
    669《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350页
    670参见《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58、59页《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第98—108页聂红萍著《嘉庆朝新疆“玉努斯”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3月第一期
    671参见《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第94—98页
    672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1956年版第150页
    6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呈孜牙墩等约集众回子抢官马杀官兵欲夺叶尔羌阿克苏等城供单》档号04-01-08-0171-007
    67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奏报续获仔牙墩案内从逆犯乌舒尔并审明办理情形事》档号03-2245-001
    675《清仁宗实录》卷三百一十二乾隆二十年十月戊申
    676《清仁宗实录》卷三百一十七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庚寅
    677《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绪论第3页
    678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198—199页
    679清军侍卫等定期在各回庄巡视,禁止回庄居民雇佣布鲁特人参与农业生产。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范建丰奏为严审回子萨木萨克窝藏布鲁特打伤卡伦侍卫一案事按律定拟事》档号03-2208-034
    680参见《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第42—43页《浩罕国与西域政治》109—111页《胡鲁粟特史》节译本《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十六辑第66—67页
    681《新疆图志》所载新疆省地方政府机构已属二十世纪初时的情形,州县建置已较健全。笔者参考《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制度》林恩显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第53页所列《新疆地方行政组织表(光绪二十一年)》,
    682《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第321页
    683《阿富汗史》第一卷下册第607页
    68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伊犁将军保宁著将布鲁特若占据哈萨克如何助哈之事熟筹办理》档号03-140-2-009
    685《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四十一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甲午
    686参考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编《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96—399页杜绍源著《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派简介》《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15辑第31—40页
    68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参赞大臣琅玕等著将禁止内地回女远嫁安集延一事作为伊意办理》档号03-141-4-055
    68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寄信档《寄谕新任乌鲁木齐都统永保等著将不准回女嫁与安集延之处告知浩罕》03-141-4-057
    689《回疆则例》卷八第3—4页
    690参考温春来著《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朱批奏折、录副奏折、寄信档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档案馆编《清代新疆建置档案史料》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文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华书局影印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78—1990年出版
    马大正吴丰培主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道光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嘉庆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版1986年第一版
    《钦定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四辑
    《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四库全书未收书辑刻第五辑
    钟兴麒校注《西域图志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蒙古律例.回疆则例》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
    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1988年第一版
    《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二十九册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新疆识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钦定地域同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赵云田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赵云田点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高健李芳主编《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王树楠编《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包尔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钦定八旗通志》中国史学丛书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一版
    《皇清职贡图》清刻本(扫描)
    椿园七十一编著《西域闻见录》清刻本(复印件)
    永贵等撰《回疆志》(《新疆回部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一版
    和宁撰《回疆通志》清刻本(复印件)
    徐松撰《西域水道记》清刻本(复印件)
    魏源撰《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清邵槤编《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
    吴泽霖辑译《穿越帕米尔》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米尔咋.玛黑麻.海答尔《拉失德史》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
    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和卓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
    组编《民族史译文集》第八集1980年第一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历史研究》编辑部合编《故宫俄文史料》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一版
    潘志平著《浩罕国与西域政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潘志平著《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编著《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一版
    戴逸著《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戴逸著《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潘向明著《清代新疆和卓叛乱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厉声著《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苏北海黄建华著《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刘正寅魏良弢著《西域和卓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魏良弢著《叶尔羌汗国史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马大正成崇德编著《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马大正马汝衍编著《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庄吉发著《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第一版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略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
    吕昭义著《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王治心著《中国基督教史纲》2004年第一版
    吴筑星著《俄罗斯征服中亚史考叙》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姚大力著《北方民族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吕文利著《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林恩显著《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9年第一版
    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定宜庄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王治来著《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陈尚胜编《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曹雯著《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温春来著《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三联书店2008年第一版
    于本源著《清朝的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萧启庆著《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张中复著《清代西北回民事变》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一版
    管守新著《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杨东梁张浩著《中国清代军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庄吉发著《满汉异域录校注》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唐瑞裕著《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陈尚胜主编《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董庆煊穆渊著《新疆近二百年的货币与金融》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普列汉诺夫著《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三联书店1961年第一版
    杜文凯编著《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日佐口透著凌纯颂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俄卡缅斯基著《俄中外交文献汇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城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一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汤因比著D.C.索迈维尔节选本《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
    恰赫里雅尔.阿德尔等编《中亚文明史》第5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第1版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美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美米华健著《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贾建飞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刊印
    美狄宇宙著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苏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第一版
    乌兹别克斯坦B.A.艾哈迈多夫著《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陈远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加文.汉布里编《中亚史纲要》吴玉贵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一版
    《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一版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傅景川等译《剑桥战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美孔飞力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
    哈萨克斯坦克拉拉.哈菲佐娃著杨恕王尚达译《14——19世纪中国在中央亚细亚
    的外交活动》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乌艾哈迈多夫著陈光远译《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俄捷连季耶夫著《征服中亚史》商务印书馆1980—1983年出版
    英帕西.塞克斯著《阿富汉史》张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一版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著《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一版
    俄弗拉基米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日宫脇淳子著《最后的游牧帝国》晓克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美费正清等编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法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一版
    美何伟亚著《怀柔远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中国清史委员会编译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民族研究所《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合编
    《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集》
    美欧立德著《满洲之道》(The Manchu Way)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James A. Millward,Ruth W. Dunnell,Mark C. Elliott, Philippe Forêt编《清朝:承德山庄的
    中亚帝国》(The Making of the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RoutledgeCurzon2004年第一版
    美Peter C. Perdue著《西征:清朝进军内亚》(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of Central Eurasia)哈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美狄宇宙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边疆、种族分界、与人文地理》(PoliticalFrontreis,Ethnic Boundareis,And Human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RoutledgeCurzon2003年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