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明孝定皇太后对神宗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根据所得史料,在概述孝定皇太后生平的基础上,分别讨论其在神宗亲政前、后对神宗的影响,早期侧重对神宗的教育和与朝臣的互动,后期侧重其在国本之争中所起的作用,就孝定皇太后本人而言,应当肯定起积极性,但不应过分高估其影响力。最后讨论孝定皇太后影响力的来源,通过比较她与其他后妃的不同之处,尝试探究其中的制度和非制度因素。
     孝定皇太后尊敬且模仿着前朝贤后,也希望可以如她们一样,成为后人眼中合乎礼法、崇尚节俭、奖进贤臣、遵守旧训的一国之母。她将儒家所推崇的慈母、贤后形象作为一种道德典范,一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那些经典里的教诲。神宗的纯孝,使孝定皇太后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事实。而在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同样因为神宗的纯孝,使得她能或多或少影响神宗的决定。
Emperor Dowager Li, the high-ranked imperial concubine of Emperor Longqing, was named "Xiaoding" after her death in 1614. She was a good mother and educator of Emperor Wanli, a strong supporter of Zhang Juzheng, a enthusiastic Buddhist and a merciful but solemn woman.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obtained, after an overview of Empress Dowager Li's life, I want to discuss her affect to Emperor Wanli before and after he reigned, in early period focusing on Emperor's edu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ministers and later focusing on her influence as Emperor and ministers'common excuse. Her influence after Emperor Wanli reigned, I think play a positive role, but I don't want to give it an excessive laudation, just an excuse more often.
     I also specially discuss the source of Empress Dowager Li's influence in chapter 5,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non- Institutional factors. Comparing with the other concubines, I believe the affection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herself is the most important.
     Empress Dowager Li respected and imitated the former virtuous concubines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set up a new self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 works. Because of her son's love and belief, she c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make the ideality come ture. For the same reason, she could affect Emperor Wanli's decision in this process more or less.
引文
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下同。
    2 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 樊树志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 南炳文、汤纲著:《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下同。
    6 赵孟祥主编:《中国皇后全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车吉心主编:《中国皇后全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 乔继堂主编:《正说历朝八十后》,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8 [清]傅维麟撰:《明书》卷二十一,一·宫闱二,穆宗庄皇帝进称后李氏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3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下同。
    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
    10 朱子彦著:《后宫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同。
    11 朱子彦著:《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下同。
    12 朱子彦著:《后宫制度研究》,第443页;《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第431页。
    13 此指其生母并未正位中宫。
    14 赵克生:《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兴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总第229期),第50-56页。
    15 程彩霞:《明代后妃制度的政治文化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总第136期),第70-72页,引文出自摘要(第70页)。
    16 朱子彦:《垂帘听政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第55-61页。
    17 谭平:《后妃与明代政治》,《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第19-22页。
    18 林延清:《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2006年7月,第33卷第4期,第138-144页。
    19 宋立中:《小议明代后妃外戚干政不烈现象》,《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第145-147页。
    20 赵秀丽:《明代皇后生存状态与后权的式微》,《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1卷第3期,2008年5月,第363-367页。
    21 林延清:《李太后与“国本之争”》,《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第29卷),第118-121页。下同。
    22 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54-60页。下同。
    23 马翠在《万历与三人集团关系》一文中,将三人作为一个集团来分析,比较侧重权力的渴望、争夺和维护在三人关系中的作用。马翠:《万历与三人集团关系》,《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第23卷),第111-115页。程彩霞在《明神宗朱翊钧与后妃的爱恨情仇》中提出:“神宗初期,国家的权力是这样运转的:慈圣太后通过冯保,把指示传给神宗,神宗传给张居正,然后神宗把张居正的票拟,按照冯保的建议写成朱批,由张居正在外廷负责实施。为了明朝的统治兴旺发达,慈圣太后、冯保和张居正三人,彼此颇为信任。”个人以为这个三人集团并没有这样纯粹的信任,而慈圣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这么大,在很多地方,例如宫廷开支,往往并不能说服张居正。程彩霞:《明神宗朱翊钧与后妃的爱恨情仇》,《文史春秋》2007年第12期,第53-61页,引文出自第53页。
    24 樊树志:《帝王心理:明神宗的个案》,《学术月刊》,1995年第一期,第45-52、74页。
    25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6 王剑:《万历朝慈圣李太后崇佛考论》,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7 阎崇年:《慈寿寺塔之人文价值》,《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40-46页。
    28 阎崇年:《慈圣太后与永安寿塔》,《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第3-13页。下同。
    29 在关于明代女性生活状况、民间信仰的研究,以及关于神宗、潞王、张居正冯保等人的研究中,也有部分著作涉及孝定皇太后,虽不以孝定皇太后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将其言行做为其中的一个例证。如赵崔莉《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50-57页),概述了明代女性休息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探讨了其多姿多彩的原因,孝定皇太后好读书被作为女性读经史的一个例子;吕雅莉《明代宫廷音乐》(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探究其背景、机构,并详细梳理了雅乐、燕乐两种宫廷音乐,李真瑜《万历朝的宫廷戏剧》(《紫禁城》2009年第6期,第38-41页)讲述了万历朝宫廷戏剧的机构的设置、演剧的变化和南、北曲的兴盛,但都引用神宗设四斋以悦圣母的例子。苏德荣《“明亡于神宗”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21卷),第43-46页)将万历朝分为万历新政、朝局骤变、朝局大 坏三阶段,尤其强调第二阶段起一步步造成的恶果,认为在神宗初登极时孝定皇太后和张居正对其的约束压制了他好货和无赖的天性。王佑民《潞简王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3年第1期,第47-50页)、吴志远《从潞王就藩河南看宗藩的危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8卷),第68-70页)都提到其在诸藩王中所受殊恩,虽在神宗对潞王的态度上,其观点有所出入,但都认为孝定皇太后十分宠爱这个么儿。在关于张居正、冯保的研究中,在言及逐高拱一事时往往会提起两宫和新帝的谕旨,但多数着墨于张、冯二人的合作,关于慈圣的叙述则浅尝辄止,如樊树志《张居正与冯保——历史的另一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80-87、142页)。而在言及张居正对少年天子的早期教育时,也会提及孝定皇太后的严格管束,且给以肯定的评价,如尹选波《培养君德开导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18-125页);而张迁《张居正教育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虽没有详述孝定皇太后的作用,但在所引用的具体事例中在在可见孝定皇太后的影响,同时张的教育思想对神宗乃至孝定皇太后的生活都有相当的影响。
    30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3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一
    32 “闾阎子女,平生所见,固少奢华之观,一旦享至尊供奉,方且骇惧若不敢当,其于服饰器用,必有爱惜,不至暴殄。且在人主左右,得以民间所见,朝夕陈说,使九重之上,知闾阎情苦,胜于箴诵训谏当万万也。”[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第5页,卷一·典制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下同。
    33 《罪惟录》、《明史稿》、《明史》皆采此说,惟《明书》以其为宛平人氏。[清]查继佐撰:《罪惟录》,《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321—3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下同。漷县在今北京通县东南,元时为漷州,辖武清、香河两县,明洪武十四年降为县,而宛平则在北京西南,因孝定父李伟曾受封为武清伯,又进武清侯,故采前说。《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279页。
    34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第63页,卷六·勋戚。
    35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第63页,卷六·勋戚。
    3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李伟传。
    37 [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卷五:公主勋戚,将此作为“戚畹不学”之例:戚畹李文全,生母慈圣太后之同产,故武清侯伟之长子也。生长富贵,未尝就外传。有长婿曰钱赈民,故戚畹安昌伯承宗之裔孙,袭职锦衣带俸指挥使。一 日俱筐篚馈其长子名诚铭者,适为文全所见,索刺观之,则称“制眷弟”,盖钱时方丁艰也。阅之大怒,碎其刺,笞其仆而遣之。钱出不意,急往谢罪,且问名帖何以见毁。乃云:“汝不过吾长婿,安能制其小舅,乃作而称许耶?”钱心知其憨矣,乃谬谢曰:“是诚误,但此后当改何称?”文全徐思之,曰:“只写姐夫生可也。”一时传以为笑。[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下同。
    3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414页,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丁巳,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版。下同。
    3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传序;[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九·皇明异典述四,外戚握兵政,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同。
    40 [明]焦竑编:《国朝征献录》,卷三·戚畹,固安伯陈公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00-10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下同;[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陈景行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卷二百八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七·外戚,陈景行传。
    41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今上圣孝;[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一。
    42《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46页,万历五年十一月十四日丙寅。
    4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44 [明]焦竑编:《国朝征献录》,卷三·戚畹,武清侯赠太傅安国公谥庄简李公行状;[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李伟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卷二百八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七·外戚,李伟传;[清]谈迁著:《枣林杂俎》,枣林杂俎智集·逸典,李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下同;另有[清]查继佐撰:《罪惟录》,卷三·皇后列传,李太后传,言李伟谥号为“恭简”。
    45 慈寿寺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说为穆宗荐冥祉,一说为神宗祈嗣,又一说为神宗祝龄,而阎崇年先生指出,根据“慈寿”的名称,就可认为其敕建佛塔是出于心理性格原因而寻求“一件慈慧而神圣的佛衣”,与穆宗、神宗无关。在《长安客话》一书里,认为建慈寿寺是为了替神宗祝龄,同时也收录了这样的诗句:“·慈后布金年。……圣寿共绵延。”若是“慈寿”二字取自此意,也并非全然解释不通。时神宗虽尚年幼,但为其祝龄也无不可,为人母希望自己的儿子福寿绵延原本就是情理所常,何况身为人主,关系九重之重。为穆宗荐冥祉的说法出自张居正《重修海会寺碑文》,《帝京景物略》也采此说,不无可取之处。至于祈嗣, 《万历起居注》有云:“皇上大婚及时,故得皇子甚早,然彼时圣母遣官祈祷,已若虑其迟者。”可见圣母为神宗求子嗣时他年并不大,因此也不能完全否认这个原因。所以,虽然无论孝定皇太后的主管意愿如何,菩萨梦中授经得故事客观上使人产生这是其前身的联想,但这是否是其修建佛寺的唯一目的,还是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十一册,第339页,万历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甲午;[明]张居正撰:《重修海会寺碑文》,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三册,第208页,卷三十二·文集四,武汉:荆楚书社、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下同;[明]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卷五,页四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卷三,第60-61页,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阎崇年:《慈圣太后与永安寿塔》,第4-5页。
    4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悼灵王慈焕传;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李伟传;[清]杨士聪撰:《玉堂荟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盯[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第12页,卷二·述一。沈德符也有记载,嘉靖年间因为世宗不问裕邸之事,神宗直至穆宗即位始得赐名,时神宗五岁,“从来朱邸皇孙,未有愆期至此”。([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圣主命名)既然皇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其生母的地位自也很难得到提升,嘉靖间李氏只是裕邸侍妾,但隆庆元年封皇贵妃,次年又诞潞王,可见当时还是颇受宠爱的。
    48 《明穆宗实录》,卷六,隆庆元年三月甲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下同;[清]傅维麟撰:《明书》卷二十一,一·宫闱二穆宗庄皇帝进称后李氏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言穆宗第二子靖王亦为李氏所出;但《明史》等多谓靖王之母氏无考。
    49 [明]黄瑜撰:《双槐岁钞》,卷一,贵妃礼制,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51 [明]何乔远辑:《名山藏》,卷三十一·坤则记,陈皇后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下同;[清]查继佐撰:《罪惟录》,卷三·皇后列传,陈皇后传。
    5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潞简王翊镠传;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瑞安公主传。
    52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十·本第二十,神宗一。
    53 《明穆宗实录》,卷六,隆庆元年三月,册封后、贵妃、贤妃,见于皇贵妃册。
    54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十,本第二十,神宗本;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安皇后陈氏传。
    55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今上圣孝;[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一。
    56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65页,万历二年十月十二日癸丑。
    5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46页,万历五年十一月十四日丙寅。
    58 [明]孙能传撰:《谥法纂》,卷二·谥法上,页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下同。
    59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十七、卷五百四十四、卷五百四十五,(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下同。
    60 除高皇后马氏谥号15字外,元后谥号皆13字,最后一字即夫庙号;继后、进称后一般12字,但英宗周贵妃、宪宗淑妃13字,最后一字亦夫庙号,与元后同;皇后谥号第9-12字为“口天口圣”,此四字中,除仁宗张皇后与武宗夏皇后同有“顺天”二字外,都不相同,故笔者认为,就统计而言,9-13字意义不大,此处所作统计仅限于前8字。数位废后,只宣宗胡皇后、景帝汪皇后有谥,其中胡皇后虽由英宗给予“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的谥号,但规格与其余皇后不同,故仍取此二人为“废后”。庄烈帝周皇后谥号“庄烈愍皇后”由清世祖所加,故不统计在内。其余妃嫔得谥者,包括正统元年给予谥号的10名宣宗殉葬妃嫔。后妃谥号如有增改,如宪宗淑妃,初谥“恭恪庄僖淑妃”,后孝宗登极,追谥“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皆以最后改定的谥号为准,早先的谥号不列入统计。
    61 出现不止一次的字,于字后注明次数;只出现一次的,不予注明。
    62 汪受宽著:《谥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63 [明]孙能传撰:《谥法纂》,卷三·谥法下,页四。
    64 [明]张居正撰:《恭颂母德诗》,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四册,第9页,卷四十·诗一:五言古。
    6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
    66 [明]高拱撰:《病榻遗言》,卷一·顾命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下同;[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2页,卷六:奏疏六。
    6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高拱传。
    68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高拱传、张居正传;卷三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冯保传;[明]高拱撰:《病榻遗言》,卷二·矛盾原由。
    69 [明]高拱撰:《病榻遗言》,卷二·矛盾原由。
    70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明]张居正撰:《看详礼部议两宫尊号疏》,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62页,卷二·奏疏二;[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第12-13页,卷之六,两宫并尊。
    71 [明]张居正撰:《两宫尊号议》:“今日伏蒙皇上召臣至平台,面谕臣曰:‘皇后是朕嫡母,皇贵妃是朕生母,尊号上先生可多加几字。’”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56页,卷二·奏疏二。[明]张居正撰:《看详礼部议两宫尊号疏》,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62页,卷二·奏疏二。前文神宗欲于两个尊号上皆多加几字徽号,后文张居正藉此为据,不欲尊崇有殊,从而使两宫同加两字徽号,一无差别。
    72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圣母并尊;[明]高拱撰:《病榻遗言》,卷一·顾命事;[清]谷应泰撰:《明史事本末》,卷六十一·江陵柄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同。
    73 [明]张居正撰:《答王鉴川》,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二册,第301页,卷十七:书牍四。
    74 [明]朱翊钧撰:《女诫直解·万历皇帝序》,见[明]张居正撰:《女诫直解》,《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四册,第391页,卷四十六·女诫直解。
    7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76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414页,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丁巳。
    7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414页,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丁巳。
    78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母后圣制。
    79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母后圣制。
    80 南炳文、汤纲著:《明史》,第643页,称明神宗是个“喜欢安逸、贪婪无比、任性使气、爱弄权术的人”。
    81 [明]张居正撰:《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70页,卷二·奏疏二
    82 [明]张居正撰:《请酌定朝讲日期疏》,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73页,卷二·奏疏二。
    83 [明]张居正撰:《拟日讲仪注疏》,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74-75页,卷二·奏疏二。
    84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75-176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
    85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一;[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2页,卷六·奏疏六。
    86 [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2页,卷六·奏疏六。
    87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冲圣日讲。
    8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429页,万历三年七月十一日丁未。
    89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今上御笔。
    90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313-315页,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十七日丁亥。
    叭上引书,第一册,第40-41页,万历元年二月三日甲申:是日,大学士张居正等奏事文华殿,上曰:“昨日经筵将大学的讲官差了一字,朕欲面正之,恐惧惭。”
    92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贞观政要。
    93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6-167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
    94 [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2页,卷六·奏疏六。
    95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7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
    96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8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2页,卷六·奏疏六;[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十三·皇明异典述八,太后还宫赐敕;[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
    9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83页,万历六年二月二日癸未。
    9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7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
    99 同上。
    101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一
    101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76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
    102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315-317页,万历二年闰十二月二十日庚寅。
    10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卷一百七,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二
    104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今上待冯保;[明]于慎行撰:《谷 山笔麈》,卷二·述一
    10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
    10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高拱传、张居正传。
    107[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十一·手札不名:“今上御书与江陵,自万历元年十一月以后,皆不名”,第242页;卷十一·诏敕不名:“凡内阁敕谕部疏,御批俱称元辅或张先生而不名”,第246页。
    108《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338页,万历三年二月六日乙亥。
    109《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239页,万历六年三月壬子朔;[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十二·立中宫加恩内阁,第271页;[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阁臣横恩之始,第283页。
    110《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92-193页,万历六年二月十日辛卯;[明]张居正撰:《广东奏捷辞免加恩书》、《辽东大捷辞恩疏》、《岭西大捷辞免加恩疏》;《辽东大捷辞免加恩疏》、《再辞辽东大捷加恩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123、156页(卷三·奏疏三)、第243页(卷五·奏疏五)、第309、314页(卷七·奏疏七);[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十二·边功加恩内阁;[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阁臣横恩之始,第283页。
    111[明]张居正撰:《考满谢赉银币疏》、《考满辞加恩疏》;《考满辞免恩命疏》、《考满谢手敕加恩疏》、《再辞恩命疏》、《三辞恩命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135、138页,卷三·奏疏三;第219、223、228、231页,卷五:奏疏五;[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十三·考满非常恩赐,第315页。
    112《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283-287页,万历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辛巳;[明]张居正撰:《考满谢手敕赐赉疏》、《考满谢恩命疏》、《再辞恩命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461、464、467页,卷十一·奏疏十一;[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十三·考满非常恩赐,第315页。
    113《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88页,万历元年六月十六日甲子:大学士张居正以恭建楼堂尊藏宸翰奏请钦定额名。上曰:“览卿奏,具见忠敬,楼名与做‘捧日’,堂名‘纯忠’,公布制扁差官悬安,朕知卿素秉廉节,特赐御前银一千两,少给工费,卿宜承命勿辞。”是日,上特降手勅,谕元辅居正:“朕以卿纯忠为社稷,有捧日之功,故以为堂楼名,卿其钦承之,故谕。”仍赐御笔大字二幅,一曰:“社稷之臣”,一日:“股肱之佐”,对句一联,曰:“志秉纯忠,正气垂之百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于万年。”第一册,第314-315页,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十七日丁亥,上御文华殿讲读毕,上召辅臣张居正于暖阁前,亲洒宸翰,大书“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以赐。[明]张居正撰:《谢御笔大书疏》、《再谢御书疏》、《谢御笔大书疏》、《谢辰翰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 第99、101页,卷二·奏疏二;第144、150页,卷三·奏疏三。
    114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430页,万历三年七月十七日癸丑;[明]张居正撰:《赐御膳恩》,《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四册,第343页,卷四十五·诗六:五言排律。全诗如下:迟日明青琐,薰风捲绛绡。金盘从内捧,玉食荷亲调。入碗冰同莹,流匙雪未消。加餐天语重,惜箸主恩饶。多幸陪经幄,无能酌斗杓。轻身如沆瀣,藉手愧琼瑶。恺乐追鱼藻,赓歌叶凤韶。愿言均圣泽,耕凿戴唐尧。
    115《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8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
    116 [明]张居正撰:《谢两宫太后赐赙疏》、《谢赐甜食疏》、《谢赐甜食点心疏》、《谢皇太后慈谕疏》、《谢两宫慈路费疏》、《谢两宫遣使郊劳疏》、《谢两宫圣母疏》,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一册,第263、273、283、302—303页,卷六·奏疏六;第331、348页,卷七·奏疏七;第369页,卷八·奏疏八。
    11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92页,万历六年二月十日辛卯;[明]张居正撰:《辽东大捷辞免加恩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9页,卷七·奏疏七。
    118 [明]张居正撰:《辽东大捷辞免加恩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9页,卷七·奏疏七。
    119 时任户部给事中的李涞。
    120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0页,万历六年正月十八日庚午;[明]张居正撰:《请别遣大臣以重大礼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298-299页,卷六·奏疏六。
    121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68页,万历六年正月二十一日癸酉;[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一册,第302-303页,卷六·奏疏六。
    122 [明]张居正撰:《请别遣大臣以重大礼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299页,卷六·奏疏六。
    123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307页,万历六年三月十一日壬戌;[明]张居正撰:《召辞事》,《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32-333页,卷七·奏疏七。
    124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298-299页,万历六年三月十日辛未;[明]张居正撰:《谢两宫赐路费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31页,卷七·奏疏七。
    125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193-194页,万历二年五月十九日壬辰; [明]张居正撰:《谢恩赉父母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146页,卷三·奏疏三。
    126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357-358页,万历六年六月十五日乙未;[明]张居正撰:《谢两宫遣使郊劳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48页,卷七·奏疏七。
    127《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385页,万历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丙午。
    12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405-406页,万历六年九月十八日丙寅;[明]张居正撰:《谢赐母首饰等物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67页,卷八·奏疏八。
    129《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52-254页,万历二年九月十日辛巳;第一册,第261-267页,万历二年十月十二日癸丑;第二册,第66-72页,万历五年九月十四日丁卯。
    130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54页,万历二年九月十日辛巳。
    131《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22-26页,万历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戊申;[明]张居正撰:《请停止内工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240-241页,卷五·奏疏五。
    132《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00页,万历五年十月五日戊子。
    133[明]张居正撰:《谢两宫皇太后赐赙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263页,卷六·奏疏六。
    134 [明]张居正撰:《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二册,第567页,卷二十·书牍七。
    135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56页,万历八年三月二十四日癸亥;[明]张居正撰:《谢圣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425页,卷九·奏疏九。
    136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崩,三杨去位,时英宗(1427-1464)虚岁十六。
    137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八·内阁,保留宰相,第253页。
    13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万历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辛亥:上御文华殿讲读,辅臣张居正致词云:“臣男嗣修钦蒙圣恩,赐进士及第,臣不胜感戴。”叩头谢。上答曰:“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先生的子孙。”(第二册,第13页)而万历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戊辰:居正又奏:“臣男张懋修昨蒙圣恩特赐进士及第,臣尤不胜感戴。”上云:“先生忠孝传家,朕心甚是喜悦。”(第二册,第66页)时隔三年,同样的恩典却惟见敷衍,神宗已无当日对元辅真诚的感激和信赖。
    139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九·内阁,江陵震主,第259-260页。
    140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第63页,卷六·勋戚。
    141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64-268页,万历三年三月二十二日辛酉;[明]张居正撰:《请裁抑外戚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170-171页,卷四·奏疏四。
    142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内臣赐私印,第273页。
    14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高拱传、张居正传;卷三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冯保传;[明]高拱撰:《病榻遗言》,卷二·矛盾原由。
    144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82-183页,万历六年二月二日癸未。
    145 [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卷五·三朝典礼之臣略,第27-32页。
    146 同上。
    14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冯保传。
    148 [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内臣赐私印,第273页。
    149 [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卷五·三朝典礼之臣略,第27-32页。
    150 [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今上待冯保,第97页。其为戊寅己卯间事,其年神宗方大婚。
    151 [明]张居正撰:《请处治邪佞内臣疏》、《请清汰近习疏》,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一册,卷九·奏疏九,第430、432页;陆行素主编:《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141-153页,万历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戊寅;[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卷二百八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九·宦官下,冯保传;[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卷五·三朝典礼之臣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下同;[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二;[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一百·中官考十一
    152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二
    15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五,列传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冯保传。
    154 [明]张居正撰:《谢皇太后慈谕疏》,《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第302页,卷六·奏疏六。
    155 [明]张居正撰:《恭颂母德诗》,《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四册,第9页,卷四十·诗一:五言古。
    15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清]傅维麟撰:《明书》卷二十一,一·宫闱二,穆宗庄皇帝进称后李氏传;《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45页:万历二年八月十二日癸丑,第二册第152页:万历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壬寅,第十册第563页: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十六日丁亥;[明]张居正撰:《答织造太监孙东瀛》、《敕建涿州二桥碑文》、《敕建 承恩寺碑文》、《重修海会寺碑文》、《敕修东岳庙碑文》、《敕建五台山大宝塔寺记》,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二册,卷二十三·书牍十,第743页;第三册,卷三十二·文集四,第179、190、199、208、240页。
    157 [明]张居正在《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一文里,曾借道教云华夫人授大禹《大清宝文》的典故,来赞美她请神宗敕修黄河大堤的行动,从他对典故的引用可以推测孝定皇太后对道家文化并不排斥,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文集二,第70页。
    15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156页,万历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癸未。
    159 [明]杨博撰:《重修延寿寺碑》,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7册,第4页。转引自杜常顺:《明宫廷与佛教关系》,第132页。
    160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52-254页,万历二年九月十日辛巳;第一册,第261-267页,万历二年十月十二日癸丑。
    161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45-248页,万历二年八月十二日癸丑;第一册,第340页,万历三年二月二十日己丑。
    162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228-229页,万历九年四月十二日乙巳。
    163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52-153页,万历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壬寅。
    164 [明]张居正撰:《答织造太监孙东瀛》、《敕建涿州二桥碑文》、《敕建承恩寺碑文》、《重修海会寺碑文》、《敕修东岳庙碑文》、《敕建五台山大宝塔寺记》,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三册,第179、190、199、208、240页,卷三十二·文集四。
    165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52-254页,万历二年九月十日辛巳。
    166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53页,万历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壬寅。
    16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463页,万历七年二月八日癸未。
    168 [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转引自王剑:《万历朝慈圣李太后崇佛考论》,第23页。
    169 [明]释德清:《憨山大师年谱疏》,卷上,万历十四年丙戌。转引自王剑:《万历朝慈圣李太后祟佛考论》,第23页。
    170 [明]范承勋:《鸡足山志》,卷8《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谕大觉寺懿旨》。转引自杜常顺:《明宫廷与佛教关系》,第140页。
    171 [明]何乔新:《闽书》,卷六·方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4-20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72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4册,第345-360页,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二日 庚申。
    173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4册,第548页,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十二日丙申。
    174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福恭王常洵传。
    175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5册,第217页,万历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176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7册,第122-124页,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丁卯。
    17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7册,第125-130页,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己巳。
    178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3册,第296页,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乙未。
    179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3册,第296页,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乙未。
    180 易,应作见。
    181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1册,第339-340页,万历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甲午。
    182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5册,第789-790页,万历四十一年十月二十日丙午。
    18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
    184 [明]文秉撰:《先拔志始》,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明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册,第41页。下同。下文言:“后孝端上仙,切宫中印务,慈圣俱付西宫范德妃权署,家范严整如此。”孝端薨于万历四十八年,孝定辞世已六年矣,如何安排孝端身后事?此作者误。
    185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卷一百七,列传第二·后妃下,孝定李太后传。
    186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孝定李太后传。
    187 [明]文秉撰:《先拔志始》,认为造成神宗热情转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神宗病重时,贵妃密图继位之事,而皇后则在塌前服侍,二是神宗将光宗与福王的赏赐皆交由贵妃收藏,其后索要,光宗物已不知所踪,而福王物则随手而进,神宗怒其不公。由是神宗对其渐失信任。
    188 林延清:《李太后与“国本之争”》,《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第29卷),第121页。
    189 [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二。
    190 [明]张居正撰:《女诫直解》,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四册,卷四十六:女诫直解,第394页。
    191 [明]张居正撰:《恭颂母德诗》,《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四册,第9页,卷四十:诗一五言古。
    192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187页,万历六年二月二日癸未。
    193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491页,万历七年三月九日甲寅:神宗语张居正:“今圣母朝夕视朕起居,未尝暂离,三宫俱未宣召,先生忠爱,朕已悉知。”
    194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1册,第597页: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日己卯,以皇太子婚礼成,礼部请上升殿受贺,有旨免。皇太子奉命于文华门受群臣行四拜礼。是日己时,上急召辅臣及部院等官至仁德门,独召辅臣一贯入启祥宫后殿西暖阁,时中宫、翊坤宫皆养痾不侍侧,圣母南向立稍北,上具冠服席地坐稍东偏西南向,皇太子诸王罗跪于前。
    195《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703-704页,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丙寅,……是日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今日伏奉圣谕:慈宁宫近侍曹禄不行小心,遗失火,沿烧本宫殿宇,以致惊恐圣母,已奉生母暂居乾清宫,谕卿等知之,钦此。窃惟慈宁宫殿迩宸居,皇上孝养慈闱,朝夕定省,备极诚慎,兹近侍不戒于火,以致震惊,时属更深,灾起仓卒,而皇上亲奉生母暂居乾清,慈御既安,承欢尤便,仰见圣孝纯笃,圣虑周详,臣等不胜钦戴……。《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4册,第14页,万历十二年二月九日丙辰:谕内阁“慈宁宫系圣母御居处所,著工部会同内官监上紧办料。”
    195[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职掌;[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二
    197[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职掌。
    198[明]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职掌。
    199相关内容参看本文第四章。
    200《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五册,第363-364、366页,万历十八年十月十九日丁亥。
    201《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340页,万历三年二月二十日己丑。
    202《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156页,万历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癸未。
    203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228-229页,万历九年四月十二日乙巳。
    204《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440页,万历十年九月二十八日癸未。
    205《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3册,第767-768页,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六日庚子。
    206《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5册,第635-636页,万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辛丑。
    207《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4册,第346-359页,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二日庚申;第14册,第547-550页,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十二日丙申。
    208《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1册,第389页,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初十日甲戌。
    209《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11册,第377-378、387-389页,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初十日甲戌;第11册,第458-461页,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庚寅。
    210《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418页,万历十年九月十一日丙寅;类似的诏旨还见于第13册,第447页,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甲寅。
    211[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圣母并尊;[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六·皇明异典述一,两宫并尊。
    212[明]张居正撰:《谢赐点心甜食疏》,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一册,卷六·奏疏六,第283页。
    213[明]张居正撰:《召见事》,见《张居正集》(张舜徽主编),第一册,卷八·奏疏八,第380页;[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二·述一。
    214[明]李清撰:《三垣笔记》,第447页,附录。
    21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五·职官五,五军都督府;[明]焦竑编:《国朝征献录》,卷三·戚畹,武清侯赠太傅安国公谥庄简李公行状;[明]何乔远辑:《名山藏》,卷四十二·勋封记二,武清伯李伟。[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孙忠传、吴安传、周能传、万贵传:宣宗妃孙氏,生英宗,册妃时其父授都督佥事;宣宗妃吴氏,生景帝,册妃时其父已卒,授锦衣卫百户;英宗妃周氏,生宪宗,英宗复位后授锦衣卫千户;宪宗万贵妃,宠冠后宫,其父授锦衣卫指挥史。
    216《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二册,第294页,万历六年三月八日己未。
    21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陈景行传。
    21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陈景行传、李伟传;[明]焦竑编:《国朝征献录》,卷三·戚畹,固安伯陈公行状、武清侯赠太傅安国公谥庄简李公行状,;[明]何乔远辑:《名山藏》,卷四十二·勋封记二固安伯陈景行、武清伯李伟,;[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卷二百八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七·外戚,陈景行传、李伟传,;[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四十四,赠公孤宫臣表,;[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五·勋戚,中宫外家恩泽。
    219《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364-368页,万历三年三月二十二日辛酉。
    220《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三册,第715页,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甲戌。
    22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陈景行传、李伟传。
    222 另有宪宗淑妃,孝宗母也,弘治三年,追封其父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庆元伯,谥端僖,母伯夫人,立庙桂林府,有司岁时祀。世宗杜康妃,穆宗母也,穆宗登极后,追封其父庆都伯,子孙承袭。此见于《明史·后妃传》,《外戚传》无载,但恩典也未超过李氏一族。
    223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十七、卷五百四十四、卷五百四十五,李国祥、杨昶主编,李琼英、张颖超编:《明实录类纂·宫廷史料卷》。
    224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十七。
    225 《明穆宗实录》,卷六,隆庆元年三月,册封后、贵妃、贤妃,见于皇贵妃册。
    226 在册立太子时,孝定使其移居较为宽敞的慈庆宫,也就是孝安皇后生前所居;传闻将改立太子时,她对太子的抚慰等等,都可以看出作为祖母,同时也是皇太后对孙辈的关切。《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九册,第507页,万历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己巳,第十二册,第590-591页,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五日丙戌。
    227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一册,第245页,万历三年五月二十日丁巳;[明]朱翊钧:《女诫直解·万历皇帝序》,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四册,卷四十六·女诫直解,第391页。
    228 [明]张居正撰:《圣母图赞》,见[明]张居正撰、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文集二,第106-117页。这是张居正对皇太后的期待,同时也是孝定皇太后对自身的约束。
    22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传序。
    [1][明]高拱撰.病榻遗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子部第240册.
    [2][明]何乔新撰.闽书[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史部第204-207册.
    [3][明]何乔远辑.名山藏[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26册.
    [4][明]黄瑜撰.双槐岁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6][明]焦竑编.国朝征献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史部第100-106册.
    [7][明]李清撰.三垣笔记[M].周光培.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明代笔记小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第4册.
    [8][明]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史部第245册.
    [9][明]刘若愚著.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10][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明]孙能传撰.谥法纂[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史部第270册.
    [12][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明]文秉撰.先拔志始[M].周光培.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明代笔记小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第1册.
    [14][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明]张居正著,张舜微主编.张居正集[M].武汉:荆楚书社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16][清]查继佐撰.罪惟录[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321—323册.
    [17][清]傅维麟撰.明书[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史部第38册.
    [18][清]谈迁著.枣林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9][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清]杨士聪撰.玉堂荟记[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 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子部第244册.
    [2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明抄本万历起居注[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
    [23]明穆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4]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5]车吉心主编.中国皇后全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6]樊树志著.万历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8]南炳文,汤纲著.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9]乔继堂主编.正说历朝八十后[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30]汪受宽著.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1]赵孟祥主编.中国皇后全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2]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3]朱子彦著.后宫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4]朱子彦著.帝国九重天——中国后宫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5]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36]吕雅莉.明代宫廷音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
    [37]王剑.万历朝慈圣李太后崇佛考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8]张迁.张居正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9]程彩霞.明代后妃制度的政治文化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总136):70-72.
    [40]程彩霞.明神宗朱翊钧与后妃的爱恨情仇[J].文史春秋,2007,(12):53-61.
    [41]樊树志.张居正与冯保——历史的另一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0-87,142.
    [42]樊树志.帝王心理:明神宗的个案[J].学术月刊,1995,(1):45-52,74.
    [43]李真瑜.万历朝的宫廷戏剧[J].紫禁城,2009,(6):38-41.
    [44]林延清.李太后与“国本之争”[J].东岳论丛,2008,29(1):118-121.
    [45]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54-60.
    [46]林延清.明朝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J].求是学刊,2006,33(4):138-144.
    [47]马翠.万历与三人集团关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23):111-115.
    [48]宋立中.小议明代后妃外戚干政不烈现象[J].史学月刊,2001,(6):145-147.
    [49]苏德荣.“明亡于神宗”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1):43-46.
    [50]谭平.后妃与明代政治[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3):19-22.
    [51]王佑民.潞简王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1983,(1):47-50.
    [52]吴志远.从潞王就藩河南看宗藩的危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68-70.
    [53]阎崇年.慈圣太后与永安寿塔[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1):3-13.
    [54]阎崇年.慈寿寺塔之人文价值[J].北京社会科学,1997,(4):40-46.
    [55]尹选波.培养君德开导圣学——张居正对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早期教育述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7,(4):118-125.
    [56]赵崔莉.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1):50-57.
    [57]赵克生.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兴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总229):50-56.
    [58]赵秀丽.明代皇后生存状态与后权的式微[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363-367.
    [59]朱子彦.垂帘听政制度述论[J].学术月刊,1998,(2):55-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