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驾驶法律规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顺应现实需要,囊括醉酒驾驶行为的《刑法修正案(八)》已经生效,但围绕醉酒驾驶法律规制的争论并未也不应停止。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是从社会现实、实务效果、刑法理念、刑法原则的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本文拟从法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为论证醉酒驾驶入刑的合理性、完善醉酒驾驶法律条款、有效规制醉酒驾驶行为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醉酒驾驶入刑与否的法经济学分析,如果运用侵权法规制醉酒驾驶行为,损害的分散性、公共产品的特性、起诉的成本收益三个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受害人缺乏起诉醉酒驾驶的行为人的激励。通过行政法规制醉酒驾驶行为,对于行为人而言其醉酒驾驶的收益大于行为成本,无法通过违法成本遏制醉酒驾驶行为。侵权法、行政法在规制醉酒驾驶行为方面的无奈、无力表明需要运用刑法规制醉酒驾驶行为。醉酒驾驶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表明需要将醉酒驾驶予以事前规制。完美赔偿之不可能表明其他法律无法使醉酒驾驶的行为人完全内在化其醉酒驾驶行为的外部成本,运用刑法规制醉酒驾驶行为成为必然。所以我们应该把醉酒驾驶作为危险犯规制。
     第二章是醉酒驾驶一律入罪与否的法经济学分析,从社会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醉酒驾驶一律入罪的社会成本巨大,远远大于醉酒驾驶入刑的社会成本,而醉酒驾驶一律入罪的社会收益并不比醉酒驾驶入刑的社会收益多很多。与醉酒驾驶入刑相比,醉酒驾驶一律入罪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而最佳犯罪圈的评价标准是社会净收益,此时没有达到净收益的最大化,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并非所有醉酒驾驶行为都满足行为入罪的条件,我们应该在综合案件所有情节的基础上,对醉酒驾驶行为人对道路交通安全所造成的危险程度以及预期事故成本和预防成本的大小关系作出判断。
     第三章是“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刑罚设置的法经济学分析,“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现行刑罚是拘役,并处罚金,显然不能完全实现罪责刑相适应。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与无差别酷刑相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更有效率,更能实现刑罚的犯罪预防目的。成本约束下的刑罚确定性与严厉性的最优配置是等威慑水平曲线与等威慑支出曲线的切点。通过进行成本分析可知:罚金刑的最佳配置方式是高严厉性、低确定性。监禁刑的最佳配置方式是低严厉性、高确定性。考虑到醉酒驾驶的行为人多为风险偏好型,他们对刑罚确定性的变化更为敏感,而且提高罚金刑严厉程度的成本很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判刑率方面并不会对提高罚金刑的数额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还是应将更多的司法资源投入到提高判刑率方而而非提高刑罚严厉程度方面。监禁刑与罚金刑各有利弊,“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刑罚既有罚金刑也有监禁刑,可以使社会福利的损失最小化。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对“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科以“资格刑”是有效率的选择。
     第四章是醉酒驾驶法律规制途径研究,醉酒驾驶入刑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组建强而有力的专业办案队伍,提高执法能力,创新办案模式,构建前科消灭制度来降低醉酒驾驶刑法规制的成本。通过比较运用刑法规制犯罪的成本和收益与预防犯罪的成本和收益可知,应该把预防“醉驾型”危险驾驶作为法律规制的核心。要预防“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就要改变醉酒驾驶对于行为人的成本收益状况,使其醉酒驾驶的个体成本大于醉洒驾驶的个体收益。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醉酒驾驶行为的收益,增加醉酒驾驶行为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提高查处率,集中宣传“醉驾入刑”,构建醉酒驾驶累犯制度来预防“醉驾型”危险驾驶的发生。
     总体来说,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醉酒驾驶入刑的必要性,醉酒驾驶一律入罪的弊端,醉酒驾驶行为入罪的具体条件,“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刑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与醉酒驾驶法律规制的途径。
To conform to the practical needs, the8th criminal law amendment which includes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has gone into effect, but the arguments about leg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have not stopped, and they should not stop. Looking 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most scholars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viewpoints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reality, practical effect, idea of criminal law and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se leg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on the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and provide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ity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perfecting the clause about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in the law and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epilogue. And the main text comprise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on the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If we regulate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by tort law, victims will not have inspirit to press a charge against the perpetrators who drive while intoxicated because of the scattered damage, the properties of public product and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civil action. If we regulate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behavior by administrative law, for the perpetrators, the benefit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exceeds the cost of it, and we cannot suppress this kind of behavior by illegal cost. The fact that tort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 are helpless and powerless in regulating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hows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needs to be regulated by criminal law. The serious social harm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hows we should regulate this kind of behavior in advance. The impossible perfect compensation shows other law cannot make perpetrators who drive while intoxicated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 cost of their behaviors completely.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is inevitable. So we should regulate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as potential damage offense by criminal law.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criminalization of all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on the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social cost of criminalization of all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is huge. It exceeds the social cost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very much. The social benefit of criminalization of all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does not exceed the social benefit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much. Compared with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he marginal cost of criminalization of all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exceed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it.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the optimum scale of crime is net social benefit. We cannot maximize the net benefit and achiev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t this time. Not all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criminalization. So we should estimate the level of the danger that the perpetrators who drive while intoxicated pose to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ize between the expected accident cost and prevention cost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ll details of a cas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penalty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in (one kind of dangerous driving sin) on the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present penalty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in (one kind of dangerous driving sin) is criminal detention and fine. It does not fully satisfy the principle of suiting penalty to crime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bviousl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discriminate torture, the principle of suiting penalty to crime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s more efficient and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prevention of penalty better on the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he certainty and severity of penalty under the cost restrain is the point of tangency of the curve of equal deterrence and the curve of equal cost of deterrenc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fine is high severity and low certainty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imprisonment is high certainty and low severity by cost analysis. Most perpetrators who drive while intoxicated are risk-takers. They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ertainty of penalty. The cost of the increase of fine is low. That we invest more resources to increase the certainty of penalty will not have much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e of the severity of fine. So we should invest more resources to increase not the severity of penalty but the certainty of penalty. Both imprisonment and fine have their virtues and their faults. That the penalty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in (one kind of dangerous driving sin) is imprisonment and fine can minimize the losses of social welf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that the qualification penalty is added to the penalty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in (one kind of dangerous driving sin) is an efficient choic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tudy of approaches of leg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will result in huge social cost. We can reduce the cost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by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setting up a powerful and professional team,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law enforcement, creating new mode of case-solv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abolition of criminal record.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elevate the preven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as the core by comparison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with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the preven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o prevent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we should change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for the perpetrators and guarantee that the cost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exceeds the benefit of it in the light of individual. To prevent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we can reduce the benefit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increase the direct cost and opportunity cost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increase the detection rate, publicize that criminal law regulates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vigorously, and establish the recidivism system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o sum up,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he drawbacks of the criminalization of all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riminaliz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penalty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sin (one kind of dangerous driving sin), the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penalty, and the approaches of legal regulation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on the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引文
①高巍:“抽象危险犯的概念及正当性基础”,《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73页。
    ②参见刘焱:“危险驾驶罪定罪问题探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第16页。
    ③侯刚:“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初探”,《法学论从》2010年第11期,第93页。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
    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72页。转引自万琪:“醉驾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1年第10期,第61页。
    ①王志祥、敦宁:“危险驾驶罪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7期,第50页。
    ②《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闽值与检验》5.1一般规定:“车辆驾驶人员饮酒后或者醉酒后驾车时的酒精含量检验应进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或者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对不具备呼气或者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条件的,应进行唾液酒精定性检测或者人体平衡试验评价驾驶能力。”
    ③参见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④斯密的“经济人”是指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个人。
    ⑤[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⑥参见[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9页。
    ⑦张晓丽、杨方程:“用经济学剖析法律——分析法律的新视角”,《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第49页。
    ⑧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工具”,《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34页。
    ① R·Matthews, 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96 Economic Journal 903-910(1996).转引自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1页。
    ②[瑞典]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转引自周林彬:“法律经济学基本范畴探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79页。
    ③参见郑智航:“法律成本论”,《当代法学》2003年第2期,第14页。
    ④周林彬:“法律经济学基本范畴探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78页。
    ⑤[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⑥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⑦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评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3年第2期,第99页。
    ⑧[美]尼古拉斯·麦考罗,史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吴晓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②钱鲲、赵辉:“论法律经济学方法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912页。
    ③曲振涛、杨恺钧:《法经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④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6页。
    ⑤参见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5页。
    ⑥曲振涛、杨恺钧:《法经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参见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②参见[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322页。
    ①薛求知:《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转引自王俊:“行为经济学视野下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2页。
    ②[意]贝卡利亚:《论犯罪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①参见[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①参见李川:“厌讼的经济分析——从司法成本的视角”,《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148-153页。
    ②在我国民事损害赔偿中,惩罚性损害赔偿是很少的,一般都由法律明确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规则。
    ①胡乐明等:《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纵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①根据2012年9月12日公布的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醉酒驾驶会导致无法申请大型客车、中型客车、牵引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无法获得校车驾驶资格。因该规定的变更所造成的醉酒驾驶成本的增加能否遏制醉酒驾驶行为已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但鉴于实践中以驾驶机动车为业的人毕竟占少数,所以笔者认为该规定的变更能否遏制醉酒驾驶行为值得商榷。
    ②安丹:“酒后驾车行为入罪化问题”,吉林大学2011年法律硕士论文,第5页。
    ①陈通:“酒驾成本再次提高——福建省实行《酒后驾驶与机动车交强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安全与健康》2010年第12期,第23页。
    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前款所列情形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贴偿责任。”
    ③潘庸鲁、朱婷婷:“对危险驾驶罪理解与适用之初探”,《东方法学》2011年第4期,第54页。
    ①王志远、吴茜:“危险驾驶行为刑法规制问题探讨——以醉驾和飙车为例”,《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4期,第28页。
    ①参见夏勇:“作为情节犯的醉酒驾驶——兼议‘醉驾是否一律构成犯罪’之争”,《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9期,第22页。
    ②该表是根据网站公布的历年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制作的。参见网易汽车综合:“中国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官方统计”,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01/09/164198_199848160.shtml,2013年2月2日最后访问。
    ①赵新才:“机动车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与驾驶安全”,《道路交通与安全》2004年第3期,第37页。
    ①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114页。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②[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3页。
    ①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页。
    ①参见汪杰:“从法经济学角度浅议未肇事醉驾入刑的司法成本”,《天津检察》2011年第期,第58页。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③刘晓莉、计拓:“生产、销售假药罪作为行为犯的刑法经济评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第75页。
    ④参见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171页。转引自张德友:“刑法的效益原理——经济学视角的法哲学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第237页。
    ①参见邵磊:“略论监狱亚文化——从考察罪犯群体的角度”,《河北法学》2009年第4期,第166页。
    ②根据《刑法》规定,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但公安部《关于管制、拘役、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监视居住的具体执行办法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人民法院判处拘役的罪犯,有条件建立拘役所的放在拘役所执行;没有条件的可放在就近的监狱和劳改队执行,远离监狱和劳改队的公安机关,可放在看守所内执行。”所以,原则上拘役刑是在拘役所里执行,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则完全可以在看守所或附近的监狱、劳改队执行。而看守所负责羁押被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监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一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的罪犯。
    ③根据《刑法》第一百条:“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
    ④参见刘玉江:“‘醉驾’入罪的附随后果及制度危机化解”,《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8页。
    ①参见王一平:“标签理论——一个犯罪学理论的介绍”,《河南公安学刊》1995年第1期,第30页。
    ②参见崔楠:“最优化刑事政策体系的经济学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45页。
    ①[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①参见崔楠:“最优化刑事政策体系的经济学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46页。
    ①崔楠:“最优化刑事政策体系的经济学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47页。
    ①参见苟鹏:“论企业犯罪应否得到宽待——基于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期,第95页。
    ①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③参见刘宪权、周舟:“《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兼论醉驾应否一律入罪”,《现代法学》2011年第6期,第105页。
    ①参见詹红星:“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与反思”,《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第97页。
    ②该案例是根据刘宪权、周舟:“《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兼论醉驾应否一律入罪”,《现代法学》2011年第6期,第105页中的案例进行改编后得出的。
    ①参见赵秉志、十志刚:“刑法基本原则的法条设置与现实差距——基于立法与司法的现状分析”,《法学》1999年第10期,第42-44页。
    ① Ann Dryden Witte,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Model of Crime with Individual Data,94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57-84(1980)。转引自桑本谦;“涉黑性质犯罪的法律经济学对策:实体、程序与长效机制”,《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第6页。
    ①参见张惠:“见危不救行为的刑法学、法经济学分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84-85页。
    ②李川:“刑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分析:以刑事威慑为例”,《求索》2008年第5期,第124页。
    ①参见冯玉军、贺小平:“‘严打’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54页。
    ②参见李川;“刑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分析:以刑事威慑为例”,《求索》2008年第5期,第124页。
    ①刑罚的边际威慑力激励潜在犯罪人以较轻程度的犯罪代替严重的犯罪。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③[英]杰里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④《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⑤参见黄娜、刘东根:《论危险驾驶罪的理解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8页。
    ①《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等物质或者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②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①我们在第一节中已经简单阐释了刑罚威慑假设。
    ②张蓉:“软件盗版刑事制裁的经济学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3期,第108页。
    ①参见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②参见[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6页。
    ③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6页。
    ①参见[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朴2010年版,第503页。
    ②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页。
    ②参见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①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第195页。
    ②参见黄维民、刘朝明:“刑罚存在和邢量判断的经济学分析”,《系统工程》2006年第3期,第51-52页。
    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④此处的“罚”是指处罚而非刑罚。
    ⑤唐金印:“刑罚的经济学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2期,第275页。
    ①这里讨论的是以驾驶机动车为职业的人,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区分重新取得机动者驾驶证的期限是十年还是五年的标准是醉酒驾驶的是否是营运机动车而非是否以驾驶机动车为职业,生活中可能会存在以驾驶机动车为职业的人在休班期间醉酒驾驶非营运机动车的情形。
    ②参见杨雄:“醉酒驾驶行为的刑法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法学硕士论文,第29页。
    ①王世卿、徐志豪:“‘醉驾入刑’与公安执法研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45页。
    ①参见赵野松:“对侦办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的若十思考”,《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95页。
    ②詹红星:“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与反思”,《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第99页。
    ③汪杰:“从法经济学角度浅议未肇事醉驾入刑的司法成本”,《天津检察》2011年第1期,第58页。
    ①陈罗兰:“危险行为的犯罪化条件”,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法学硕士论文,第58页。
    ②当然,如果存在特殊情况,如案情重大复杂,检察机关则须派员出庭。
    ③赵野松:“对侦办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的若十思考”,《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95页。
    ④郭世杰:“醉驾行为刑法规制的体系性思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第2期,第54页。
    ⑤我国澳门地区于1996年颁布的《刑事纪录规章》,也有相关规定:犯罪人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有关的犯罪记录将被注销:(1)如果罪犯被判五年以上刑罚或保安处分,在该刑罚或保安处分执行完毕后十年;(2)如被判五年或五年以下的刑罚或保安处分,在刑罚或保安处分执行完毕五年;(3)如被判轻微违反,则在执行完刑罚后一年,且没有再因新的犯罪行为被判刑。
    ⑥蓝天主编:《“一国两制”法律问题研究(澳门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31页。转引自郭世杰:“醉驾
    ①陈罗兰:“危险行为的犯菲化条件”,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法学硕士论文,第58页。
    ②参见徐亚文、龚韵:“遏制赌博行为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21页。
    ①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②周旭明、马荣丽:“酒后驾车入罪化刍议”,《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12期,第74页。
    ①参见王世卿、徐志豪:“‘醉驾入刑’与公安执法研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47页。
    ②参见夏丽萍:“职务犯罪的经济学诠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0页。
    ①王世卿、徐志豪:“‘醉驾入刑’与公安执法研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46-47页。
    ②[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0页。
    ③赵野松:“对侦办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的若十思考”,《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94页。
    ④王世卿、徐志豪:“‘醉驾入刑’与公安执法研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间,第46页。
    ①参见王世卿、徐志豪:“‘醉驾入刑’与公安执法研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46页。
    ②赵野松:“对侦办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的若干思考”,《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96页。
    ①参见王水杰:“论醉驾的司法实践新问题”,《西部法学评论》2012年第2期,第119-120页。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
    ③参见左廷亮:“犯罪行为与法律惩罚的几点经济学分析”,《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0期,第99页。
    ④参见左延亮:“犯罪行为与法律惩罚的几点经济学分析”,《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0期,第99页。
    [1]王志祥:《危险犯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篇)》,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曲振涛、杨恺钧:《法经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胡乐明等:《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纵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8]刘仁文:《过失危险犯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10]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蓝天主编:《“一国两制”法律问题研究(澳门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田寿彰:《司法精神病学》,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14]薛求知:《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瑞典]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美]尼古拉斯·麦考罗,史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吴晓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8][英]杰里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戴有举:“危险驾驶罪初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第22条之解读”,《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期。
    [2]黄娜、刘东根:“论危险驾驶罪的理解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谢杰:“增设危险驾驶罪的法理基础”,《人民检察》2010年第19期。
    [4]高巍:“抽象危险犯的概念及正当性基础”,《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刘焱:“危险驾驶罪定罪问题探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
    [6]孟伟:“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之论证”,《政法论丛》2005年第6期。
    [7]笱鹏:“论企业犯罪应否得到宽待——基于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期。
    [8]侯刚:“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初探”,《法学论丛》2010年第11期。
    [9]赵秉志、赵远:“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8期。
    [10]王志祥、敦宁:“危险驾驶罪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7期。
    [11]冯军:“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12]卢成仁:“‘醉驾’之罪与罚”,《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
    [13]王永杰:“论醉驾的司法实践新问题”,《西部法学评论》2012年第2期。
    [14]张晓丽、杨方程:“用经济学剖析法律——分析法律的新视角”,《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15]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工具”,《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6]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年第2期。
    [17]周林彬:“法律经济学基本范畴探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8]郑智航:“法律成本论”,《当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9]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4年第1期。
    [20]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评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3年第2期。
    [21]钱鲲、赵辉:“论法律经济学方法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2]陈通:“酒驾成本再次提高——福建省实行《酒后驾驶与机动车交强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安全与健康》2010年第12期。
    [23]张蓉:“软件盗版刑事制裁的经济学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3期。
    [24]王志远、吴茜:“危险驾驶行为刑法规制问题探讨——以醉驾和飙车为例”,《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4期。
    [25]向小军、郝伟:“酒后驾车的血液酒精浓度限制标准”,《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年第12期。
    [26]欧阳本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刑事政策分析”,《法商研究》2011年第5期。
    [27]贾凌、毕起美:“醉酒驾驶行为入罪论”,《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28]叶良芳:“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证成和规范构造”,《法学》2011年第2期。
    [29]蒙令华:“让‘酒后驾车’威胁远离幸福家庭——‘酒后不驾车生命有保障’研讨会综述”,《道路交通管理》2007年第5期。
    [30]谢娜等:“驾车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4期。
    [31]郭世杰:“醉驾行为刑法规制的体系性思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第2期。
    [32]万志鹏:“《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的危险驾驶罪”,《公民与法》2011年第3期。
    [33]潘庸鲁、朱婷婷:“对危险驾驶罪理解与适用之初探”,《东方法学》2011年 第4期。
    [34]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35]周详:“‘醉驾不必一律入罪’论之思考”,《法商研究》2012年第1期。
    [36]汪杰:“从法经济学角度浅议未肇事醉驾入刑的司法成本”,《天津检察》2011年第1期。
    [37]刘晓莉、计拓:“生产、销售假药罪作为行为犯的刑法经济评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38]张德友:“刑法的效益原理——经济学视角的法哲学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39]邵磊:“略论监狱亚文化——从考察罪犯群体的角度”,《河北法学》2009年第4期。
    [40]崔楠:“最优化刑事政策体系的经济学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41]金泽刚、吴亚安:“醉驾犯罪的立法背景与构成要件分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2]赵新才:“机动车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与驾驶安全”,《道路交通与安全》2004年第3期。
    [43]刘宪权、周舟:“《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司法适用相关问题研究——兼论醉驾应否一律入罪”,《现代法学》2011年第6期。
    [44]赵秉志、于志刚:“刑法基本原则的法条设置与现实差距”,《法学》1999年第10期。
    [45]桑本谦:“涉黑性质犯罪的法律经济学对策:实体、程序与长效机制”,《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46]李川:“刑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分析:以刑事威慑为例”,《求索》2008年第5期。
    [47]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48]黄维民、刘朝明:“刑罚存在和刑量判断的经济学分析”,《系统工程》2006年第3期。
    [49]蒋石平、尹振国:“‘危险驾驶’行为不宜独立设罪——对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的评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0]辛飞虹:“危险驾驶行为刑法规制的立法完善”,《理论导刊》2011年第11期。
    [51]申纯:“危险驾驶罪立法解读”,《时代法学》2011年第5期。
    [52]唐金印:“刑罚的经济学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2期。
    [53]王世卿、徐志豪:“‘醉驾入刑’与公安执法研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4]赵野松:“对侦办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的若干思考”,《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5]詹红星:“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与反思”,《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56]夏勇:“作为情节犯的醉酒驾驶——兼议‘醉驾是否一律构成犯罪’之争”,《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9期。
    [57]徐亚文、龚韵:“遏制赌博行为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8]周旭明、马荣丽:“酒后驾车入罪化刍议”,《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12期。
    [59]夏丽萍:“职务犯罪的经济学诠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0]左廷亮:“犯罪行为与法律惩罚的几点经济学分析”,《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0期。
    [61]万琪:“醉驾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1年第10期。
    [62]李川:“厌讼的经济分析——从司法成本的视角”,《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第2期。
    [63]王一平:“标签理论——一个犯罪学理论的介绍”,《河南公安学刊》1995年第1期。
    [64]张惠:“见危不救行为的刑法学、法经济学分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65]冯玉军、贺小平:“‘严打’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6]刘玉江:“‘醉驾’入罪的附随后果及制度危机化解”,《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67]钟芬:“论醉酒驾驶行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法学硕士论文。
    [68]陈罗兰:“危险行为的犯罪化条件——兼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法学硕士论文。
    [69]颜武:“醉酒驾驶入刑问题探析”,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法律硕士论文。
    [70]杨雄:“醉洒驾驶行为的刑法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法学硕士论文。
    [71]安丹:“酒后驾车行为入罪化问题”,吉林大学2011年法律硕士论文。
    [1]R Matthews, 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96 Economic Journal (1996).
    [2]Kirsten K. Davis, Ohio's New Administrative License Suspension for Drunk Driving:Essential Statute Has Unconstitutional Effect,55 Ohio State Law Journal (1994).
    [3]Ann Dryden Witte,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Model of Crime with Individu al Data,94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
    [4]Bruce L. Benson, David W. Rasmussen, Brent D. Mast, Deterring Drunk Driving Fatalities:an Economics of Crime Perspective,19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 Economics (1999).
    [5]George G. Mgdesyan, Death Resulting from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Is N ot Accidental,3 Journal of Legal Advocacy and Practice (1981).
    [6]Frank A. Sloan, Bridget A. Reilly, Christoph Schenzler, Effects of Tort Lia bility and Insurance on Heavy Drinking and Drinking and Driving,38 Journal of L aw & Economics (1995).
    [7]Frank A. Sloan, Tort Liability versus Other Approaches for Deterring Carel ess Driving,14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 Economics (1994).
    [8]Mark Feigl, DWI and the Insanity Defense:a Reasoned Approach,20 Ver mont Law Review (1995).
    [9]Shashauna M. Dermody, State v. Edwards:a Just Punishment for Drunk D riving-the Louisiana Legislature's Response to Habitual Offenses of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48 Loyola Law Review (2002).
    [1]张明楷:“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11日第6版。
    [2]网易汽车综合:“中国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官方统计”http://www.360doc.c om/content/12/0401/09/164198_199848160. shtml,2013年2月2日最后访问。
    [3]陆开存:“问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疑似与辨别——简评醉酒驾车肇事行为的主观认定”,http://china.findlaw.cn/jiaotongshigu/jiaotongzhaoshi/zhaoshizs/48579_2. html,2012年12月18日最后访问。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法发[2009]47号)。
    [5]《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质检总局、国家标委会,GB19522-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