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展是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发展的异化却与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当今社会,发展的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科技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等多个层面,且呈现出普遍化和深化的趋势。发展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对发展进行价值审视和伦理规约,任由发展将会把人类引向万丈深渊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围绕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成为人类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发展异化问题既是一个世界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发展的深刻反思和伦理规约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包含前言和六章内容,主要阐明了科学发展必须予以价值审视和伦理规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发展必须培育的伦理规范体系。前言部分是论文的选题意义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第一章厘清了发展与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关系,强调伦理道德对发展的作用。第二章通过对传统发展观导致的发展异化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伦理审视的现实依据。第三章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理论的批判和伦理反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伦理审视的理论依据。第四章通过对发展观的伦理思想渊源的梳理,为科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第五章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主要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总结了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特点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评析。第六章主要阐述发展观的伦理反思给予我们的启迪就是培育科学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发挥道德规范对发展的道德规约和价值评价作用,寻求解决发展异化问题的路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过程,单一的视角是无法解决当今时代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矛盾的。因此,本文在客观评判传统发展观的理论与现实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发展异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发展缺乏伦理的审视和规约,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探究科学发展的伦理思想基础,构筑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伦理精神为主线,培育科学发展伦理规范体系,为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支撑,使发展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协调发展的伦理精神。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a better life in humans, contrary to the good wishes of the alien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oday's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alien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utable fac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levels of natural alienation,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the alienation of the people, social alienation, and showing a trend of generalization and deepening. The alie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people's own discord, resulting in many problems. If we do not develop the value of examining and ethical protocol, leaving the development will lead mankind into the abyss and bring disaster. So, what is the real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i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ep reflection around development issues and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the major problems of mankind cannot be avoided.
     The development of alienation is not only a world problem, is also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reflection and ethical protocol is facing the Chinese society needs to be addressed significant and urgent issue. This thesis contains a preface and six chapters clarify tha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ust be the value of examining and ethical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Statute,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ust be fostered by the Code of Ethics system. The preamble of the thesis topics of significance and i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major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The first chapter to clarify the meaning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al thinking, emphasis on ethic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look at the reality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thics. Chapter Ⅲ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ory, critique and ethical reflec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th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Chapter by combing the ethical and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rofou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hapter5summarizes the ethical think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mainly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thics and ideological evolution,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ethical think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ethical thinking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thics-thought. The six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ethical reflec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ode of ethics given us the inspiration to play the code of ethics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te and the value of the role of e(?)ion,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ienation, the re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ctually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values, integrity of the process, a single perspective can not solve the complexities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trend of our era. Therefore, in theory and reality on the basis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alienation important reason is to develop the look and the Statute of the lack of ethic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 theory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thical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build t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of the ethical spirit of the connotation to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o foste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ode of Ethics system,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motivation and ethic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 better reflec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justic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thical spirit.
引文
1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支点》,《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1盛邦和:《“发展”的“异化”与“经济”的“文化”》,《档案与史学》2005年第2期
    2刘福森:《存在“发展伦理”吗?》,《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1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9、246页。
    2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305页。
    1胡鞍钢、温军:《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4期。
    1盛邦和:《“发展”的“异化”与“经济”的“文化”》,《档案与史学》2005年第2期。
    1[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2页。
    2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1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2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3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4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9页。
    1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导论)、8、33页。
    2[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8页。
    3[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1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2页。
    3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页注释(2)。
    1《荀子·劝学》
    2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页注释(2)。
    3焦城:《老子翼·卷七引》
    4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5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序),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6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1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序),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6页。
    1沈步珍:《技术单向度发展的反思与技术人性化的现实吁求》,《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2005年第5期。
    1罗开福:《伦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义支撑》,《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1庞元正、丁冬红:《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第7-20页。
    2陆象淦:《发展——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2页。
    3[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69209.htm#1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1徐顺梨:《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经济变革》,《求实》,2000年第6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1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48页。
    3李桂花:《“科技异化”释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702页。
    5陈翠芳:《科技异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孙博、李晔:《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ttp://news.sina.com.cn/c/2004-01-12/12332610090.shtml.
    1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地球故事·环境馆http://www.kepu.net.cn/gb/earth/environment/globe/index.html
    1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地球故事·环境馆http://www.kepu.net.cn/gb/earth/environment/china/200205290041.html
    1胡红生:《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江汉论坛》2004年第2期。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1马尔库塞:《控制的新形式》,转引自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3马尔库塞:《控制的新形式》,转引自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4马尔库塞:《控制的新形式》,转引自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论》,L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1海伦·杜卡斯等:《爱因斯坦谈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1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波士顿1972年版,第4页。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6页。
    3胡生红:《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江汉论坛》2004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1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地球故事·环境馆(网络)http://www.kepu.net.cn/gb/earth/environment/globe/index.html
    1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地球故事·环境馆http://www.kepu.net.cn/gb/earth/environment/china/200205290041.html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 http://bbs.360.cn/4261899/252628130.html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1夏淼、唐秀华:《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分析》,《西北人口》2005年第2期。
    2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和计算而来。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8页。
    1[埃]阿卜杜勒-马利克等:《发展的新战略》,杜越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4页。
    2[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李小云主编:《普通发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蔡建波:《佩鲁对发展观的反省与探讨》,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1[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英文版序第17页。
    2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2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1张兴桥:《人类生存的悖论与发展伦理学》,《理论探讨》2003年第1期。
    1《气候变化谈判应算清四笔“账”》, http://news.qq.com/a/20091213/001641.htm.
    1聂锦芳:《超越后发展困境——现代化理论图景中的邓小平发展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1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2[美]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美]欧文-拉兹洛《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广义进化研究丛书”(序言),王宏昌、王裕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1李德顺:《从“人类中心”到“环境价值”》,《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5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150页。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340页。
    2余谋昌在《生态学杂志》1987年第2期发表《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提出把“价值”概念引入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之后在他的专著《自然价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自然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认为“自然价值”将成为21世纪的关键词。
    3余谋昌:《“自然价值”与21世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7页。
    4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191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3[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苟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4[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前言),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5[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6[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7[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2页。
    2[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101页。
    2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1[德]康德:《道德形而Ⅰ二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3页。
    2[美]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一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黄觉、闵家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版,第225页。
    3[美]欧文·拉短洛:《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黄觉、闵家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版,第225页。
    4[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8-119页。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刘福森:《西方文明危机: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1甘绍平:《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27页。
    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3[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4[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1[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3[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2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3[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2[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锯、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3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前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当代两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1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生态伦理学的新视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165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2[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3[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1[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2[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3[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28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阁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1高长江:《论现代化运动中宗教的价值》,《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孟子·离娄下》
    2《孟子·滕文公上》
    3《孟子·滕文公上》
    4《孟子·公孙丑上》
    5《孟子·告子上》
    6《荀子·性恶》
    7《荀子·性恶》
    1《荀子·礼论》
    2《荀子·修身》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春秋繁露·阴阳义》
    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6《周易大传》
    7《程氏遗书》卷二上
    8《西铭》
    1《论语·泰伯》
    2《论语·学而》
    3《论语·八倄》
    4《论语·学而》
    5《论语·阳货》
    6《论语·子路》
    7《论语·学而》
    8《论语·尧曰》
    9《论语·雍也》
    10《论语·里仁》
    11《论语·雍也》
    12《论语·卫灵公》
    13《论语·学而》
    14《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5《孟子·离娄章句下》
    1《论语·尧曰》)
    2《孟子·尽心章句下》
    3《管子·牧民》
    4《管子·形势解》)
    5《荀子·君道》
    6《荀子·王制》)
    1《孟子·滕文公下》
    2王正平:《善的智慧——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余论。
    1《论语.八佾》
    2《卫灵公》)
    3《论语·雍也》
    4《孟子·滕文公上》
    1《论语·述而》
    2《孟子·滕文公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1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他在2009年第12期发表在《哲学研究》的论文《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深化和强调了这一观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2《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1页。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4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91页。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31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5王鹃蓉:《论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3周和平:《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启示》,《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11999年6月16日《解放军报》第1版。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4《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1李伟:《科学发展观经济思想解读》,《中国市场》2008年第8期。
    2王志伟:《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王毅:《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蕴》,《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第5期。
    2吴静波、周正艳:《.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考》,《江淮论坛》,2004第6期。
    3乔翔:《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第2期。
    4莫秋婵:《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肇庆学院学报》,2007第4期。
    5韦兆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1王鹤岩:《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价值探析》,《学术交流》,2007第11期。
    2任海彬:《略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意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第3期。
    3郑俊丽:《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视角透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4期。
    4万是明:《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文化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3期。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3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1《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0页。
    2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言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3[苏]普列汉诺夫:《唯物论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7页。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
    1[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6-467页。
    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2[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4《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7页。
    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3页。
    1[英]凯蒂·索帕:《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寥申白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言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1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前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孙莉颖:《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年版,第651-65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1页。
    1倪愫襄:《制度伦理思想的传统溯源》,《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5期。
    2夏伟东:《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新观察》1995第3期。
    1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2梁禹祥、南敬伟:《诠释制度伦理》,《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
    1覃志红:《制度伦理研究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3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92页。
    1檀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5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4唐秀华、王婷婷:《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诉求》,《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1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9页。
    1夏伟东:《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圭亚那]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堃堡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1中国伦理学界一般把公德看成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如朱贻庭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徐小锦、温克勤主编的《伦理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的“公德”定义。
    1唐秀华、彭朝花:《创建和谐家庭营造和谐社会》,《西北人口》2010年第6期。
    1朱厚泽:《中国需要提倡宽容的文化精神》,《炎黄春秋》2008年第5期。
    1范虹:《一柄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2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5期。
    1戴艳军、刘则渊:《技术的道德控制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7期。
    2王建华:《论科技行为的伦理约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美)阿·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美)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李默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马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
    [1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4](美)梅多斯:《增长的极限》,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5](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
    [18](美)道格劳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9](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0](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德)汉斯·昆:《世界伦理新探——为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世界伦理》,张庆熊等译,道风书社2001年版。
    [2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艾四林、安仕侗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23](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德)P.科斯洛夫斯基:《资本主义的伦理学》,王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26](德)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党国英、刘惠泽,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7]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王玲玲、冯皓著:《发展伦理探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庞元止:《发展理论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30]李春生:《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新欢出版社2009年版。
    [31]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5]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得到的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卢枫、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韩庆祥:《发展与代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郑也夫:《代价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40]秦溯:《告别GDP崇拜——中国发展的一种解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于文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3]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44]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5]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丰子义主编:《树立科学发展观专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徐文渊:《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48]许先春:《走向未来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49]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0]邱耕田:《低价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52]张峰:《自然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4]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56]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李小云:《普通发展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颜晓峰、谈万强主编:《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蔡普民著:《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审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王忠武著:《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1]陈翠芳:《科技异化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1]Des Grasper. The Ethics of Development:From Economism to Hunman Developmen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
    [2]Karen O'Brien, Asuncion Lera St. Clair and Berit Kristoffersen.Climate Change,Ethics and Human Secur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3]Katherine Richardson,Will Steffen and Diana Liverman.Climate Change:Risks,Challenges and Decis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Richard Evanoff.Bioregionalism and Global Ethics.Routledge Press,2011.
    [5]Peter Penz,Jay Drydyk and Pablos.Bose.Displacement by Development:Ethics,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Camb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6]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N.Durlauf.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Volume 1B.Elsevier North-Holland,2005.
    [7]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l.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1.
    [8]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he Penguin Press, 1971.
    [1]张琼:《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刘福森:《存在“发展伦理”吗?》,海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支点》,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4]胡鞍钢、温军:《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4期)。
    [5]蒋一兵:《生存、尊重与自由——关于发展的伦理思考》,学习时报,2006年1月28日。
    [6]陈胜云:《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刘占峰:《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秦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8]韩丹:《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初探》,哲学动态2000年第10期。
    [9]林春逸:《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期。
    [1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1]刘长明:《对和谐发展观的再阐释》,《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2]唐代兴:《发展与协调:平等视域中的生境伦理构建(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陈胜云:《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曹明德:《论消费方式的变革》,《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5]盛邦和:《“发展”的“异化”与“经济”的“文化”》,《档案与史学》,2005年第2期。
    [16]罗开福:《论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义支撑》,《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17]沈步珍:《技术单向发展的反思与技术人性化的现实吁求》,《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2005年第5期。
    [18]蔡建波:《佩鲁对发展观的反省与探讨》,《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19]张兴桥:《人类生存的悖论与发展伦理学》,《理论探讨》,2003年第1期。
    [20]陈孝兵:《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伦理意蕴》,《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21]魏博辉:《人与自然:和谐—分裂—和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22]孙莉颖:《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23]巩固:《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性解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4]刘福森:《存在“发展伦理”吗?》,《哈尔滨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25]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支点》,《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26]韩丹:《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初探》,《哲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27]林春逸:《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探究》,2007年第1期。
    [28]程立显:《论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29]贾可卿:《“公平”辩证》,《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30]王小锡:《世纪之交的经济伦理学》,《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1]王泽应、郑根成:《关于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伦理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年,南京。
    [32]康化椿:《关于发展伦理的思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3]邱耕田:《发展伦理学视域中的社会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34]刘永丰:《人类欲望及其社会作用》,《天府新论》,2005年第6期。
    [35]王新宇:《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8期。
    [36]田忠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7]杨楹:《论发展与代价的关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8]卢风:《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河北学刊》,2000年第5期。
    [39]王巧慧:《自然内在价值新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0]李培超:《论环境伦理学的“代价正义”的基本蕴意》,《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1]唐任伍:《论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及其对策》,《世界政治与经济》,2002年第1期。
    [42]叶舒宪:《文明危机化:现代性的人类学反思纲要》,《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3]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光明日报》,2004年3月1日。
    [44]蒋一兵:《生存、尊重与自由——关于发展的伦理思考》,《学习时报》,2006年1月28日。
    [45]黄力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解读》,《光明日报》,2004年9月28日。
    [46]张小礼:《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的科学和技术》,《学习时报》,2007年7月17日。
    [47]《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人民日报》,2004年5月28日。
    [48]吕俊杰:《公平效率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
    [49]朱宏军:《中国转型期社会公正研究》,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0]王天民:《发展观的当代危机与伦理学的内在旨趣》,《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2期。
    [51]朱海林、刘佑生:《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2]陈玲玲:《对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考》,《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4期。
    [53]王苏喜、张倩:《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54]李曙新:《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55]曲红梅,刘福森:《一种反生态的价值观——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价值危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6]张琼:《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7]曾宪玲:《试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伦理精神》,《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
    [58]陆昱:《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经济师》,2010年第1期。
    [59]涂国红、冯涛:《科学发展观:发展伦理的新观点》,《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0]陈爱华:《试论西方近代科学精神与伦理意蕴》,《东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61]向荣:《文化变革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评》,2000年第3期。
    [62]陈爱华:《试论西方近代伦理精神的生成与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3月。
    [63]邹铁军:《西方伦理精神的历史寻踪——评田海平《西方伦理精神》》,《学海》,1999年第5期。
    [64]赖廷谦:《从希腊精神到新教伦理——略考西方市场经济始建中的若干价值观》,《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65]杨君武:《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湖湘论坛》,2001年第2期。
    [66]郑忆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7]邓晓芒:《西方伦理精神探源》,《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9月。
    [68]陈秀萍:《契约的伦理内核——西方契约精神的伦理解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69]陈爱华:《试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伦理精神》,《现代哲学》,2000年第1期。
    [70]叶德跃:《从伦理道德视角看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71]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72]郭永虎:《毛泽东的节约思想及实践》,《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73]张世友、冉建红:《毛泽东的厉行节约思想及其时代特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6期。
    [74]郑秋艳:《毛泽东、邓小平人民观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
    [75]李敦送、廖世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76]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7]孙贵林、张晓亮:《试析西方伦理思想的几个基本要素》,《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