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上市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5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大规模融入世界经济,并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否认又不可阻挡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趋势,为全世界所瞩目、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作为新经济企业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它有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新的投资运作模式,需要新的金融制度支撑。于是,创业投资、二板市场应蕴而生,成为新经济的金融支持系统,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它们不但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更承担巨大的风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直以来,我的导师悉心指导学长们致力于探索新经济下,创业投资、二板市场和创业投资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多方位、不断推进式的研究。陈方中(2002)在毕业论文中从网络经济学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出发,得出决定网络经济与金融支持系统结合的是网络经济的经济学性质这样的结论。进而分析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机制的产生、发展过程,并结合案例说明了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的运作过程。郑晓珍(2003)探讨新经济规律与战略投资的关系,介绍新经济背景下战略投资者的基本策略战略和运作程序。吕临华(2003)重点关注二板市场微观制度研究,比较不同海外上市制度和交易制度的优缺点,并结合新经济企业特点,提出我国发展二板市场制度方面的建议。郑荷芬(2004)从金融创新和新经济的角度对创业资本的产生与成长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新经济与创业资本的关系,着眼于创业资本的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作为整个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从新经济企业的角度,结合创业投资、二板市场和创业投资者的特点,将重点放在我国科技性中小企业海内外二板市场首发上市的策略研究。由于通过资本市场IPO具有相当强的实际操作性,所以本文的研究秉承“研究致用”的原则,试图在操作层面给出及时的分析建议,这其中包括宏观的政策和微观的治理的建议,希望实效性的研究能对IPO的实践产生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角度对我国企业海内外证券市场首发上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研究。引出核心主题是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首发上市策略选择。同时,将组成这一核心主题的上市地点、上
Under new economy, small and mid-size high-tech enterprise has become a key driver of our national econom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We deemed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IPO are market, timing, undertaker, and pricing. We analyzed massive historic data gathered from NASDAQ, Hong Kong stock market, Singapore stock market and Shenzhe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board, thus uncovered determ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various IPO strategie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 It proposed enterprise under new economy requires support from new financial system because it has it's ow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part studied status of our small and mid-size high-tech enterprise IPO practice from various angles. With thoroughly analysis, we pointed out reasons and existing barriers behind current IPO wave of enterprise under new economy . The third part discussed cons and pros of different IPO strategies. From new economy's standpoint, we studied various IPO strategies from market, timing, undertaker, and pricing aspects. Integrating theory analysis approach with diagnosis analysis approach, 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with comparison analysis approa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pproach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approach, we analyzed massive historic data from four major stock markets, and pointed out determ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various IPO strategies. The fourth part focused on IPO risk management. From experience of oversea venture capital market, together with past issues in China small and mid-size enterprise sector, we raised certain proposal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venture capital sector.
引文
[1] Barry.Christopher.B: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public companies",Financial Economics 1990.10
    [2] Berger,A.N.and Udell, G.F.: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1998(22):613-673
    [3] Board,John and Vila,Anne,August: "Liquidity In Second Tier Markets;Evidence From London's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AIM)",Financial Markets Group Working Paper Series.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98
    [4] Gompers,Paul Alan, Lerner, J., Venture Capital Distributions: Short-run and Long-Run Reactions.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2161—6184.
    [5] Gompers, Paul Alan: The Theory, Structure,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Funding), Dissertation for Ph.D.Degree,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6] Crinblatt, M., C-Y Hwang: Signaling and Pricing of New Isues, Journal of Finance, 1989.
    [7] David.A.Lesmond: "A new Estimate of Transaction Cost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ys,1999(3)
    [8] "Financial Economists Roundtable", Statement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Nasdaq Stock Market:Sept. 1995
    [9] Josh Lerner: The Venture Capital, MIT press, 1999.
    [10] Liftekhar Hasan: "Technology, automation,and productivity of stock exchanges: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Bank & Finance,2003 (27): 1743-1773
    [11] Rafael Repullo,Javier Suarez: "Venture Capital Finance:A Security Design Approach, Working Paper No.9804, 1998(9)
    [12] "results on the instruction of NASDAQ's super-montage", NASDAQ Economic Reseach, http://www.nasdaq-amex.com: 2003年4月
    [13] Schmidt Hartmut: "Small Company Equity Financing and Capital Market Structure",Nasdaq Working Paper Series, 1994
    [14] Thomas R..Boemio: "Asset Securitization: A Supervisory Perspective", Federal reserve bulletir, October 1989.
    [15] Tomas Hellmann, Manju Pur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Financing Stratgy: 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May 1999, http://www.ssm.com.
    [16] Warne, F. Katharine: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odel of the Venture Capital Market, Essays on The Venture Capital Market, p.3694, May 1990.
    [17] Zvi Bodie. Robert C. Merton.:《金融学》(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18]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香港IPO环境生变国内企业应对会计准则接轨”,《经济导刊》2005年5期:第19—20。
    [19] 巴曙松:《金融市场的魔鬼与天使》(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20] 巴曙松:“企业频繁海外上市加剧中国股市边缘化”,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04月11日。
    [21] 巴曙松:“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主要因素”,http://www.southcn.com:2003-10-16。
    [22] 白云:“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之路”,国际商报:2004-4-18。
    [23] 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比较》(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4] 财富指数(北京)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香港创业板上市指南”,http://www.caifuwang.com:2004年2月。
    [25] 财富指数(北京)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概述”,http://www.caifuwang.com:2004年2月。
    [26] 财富指数:“新加坡交易所总裁汪瑞典谈中国企业新加坡上市”,http://www.caifuwang.com:2005-2-16。
    [27] 蔡莉,杨如冰:《风险资本市场的生成与演进研究》(第1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8] 蔡宁:《中小企业竞争力与创业板市场》(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9] 常青:“中国证券二板市场设立的比较分析”,《经济导刊》1999年第1期: 第19—22页。
    [30] 陈共荣,周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障碍与风险资本的制度安排”《投资与证券》2004年第1期。
    [31] 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于二板市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45—49页。
    [32] 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2期。
    [33] 陈新平:“二板设立模式及市场影响”,《中国证券报》2000年第8期。
    [34] 陈英:“美国的金融市场与企业融资”,《金融时报》2001年9月22日。
    [35] 成思危:“创业板迈出第一步股市完善尚需时日”,http://www.dss.gov.cn:2004年5月27日
    [36] 成学真:“各国政府监管证券市场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2月。
    [37] 程远忠,“中小企业海外上市”课题组:“香港创业板市场介绍及其与NASDAQ的比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2年11月8日。
    [38] 程远忠:《中小企业海外上市指南》(第1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1月
    [39] 崔远淼:“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上海金融》2004年第4期:第10-12页。
    [40] 崔远淼,刘国樱:“创业企业公开上市时机选择及策略探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70—73页。
    [41] 戴长春,李锦学:《走进创业板:解读中国“那斯达克”》,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10月。
    [42] 杜晓航:“二板市场“买者自负”原则初探”,《投资与证券》2001第3期:第23—27页。
    [43] 杜晓堂:“中国企业赴新加坡上市概述”,http://www.caifuwang.com:2005-5-29。
    [44] 杜哓堂,郑卫峰,孙丽军:“中国公司如何赴新加坡上市”《中国证券期货》2004年第8期:第78-85页。
    [45] 董浩岩:“2004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热点”,《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年第2期:第23-25页。
    [46] 董晓宇:“民营企业海外上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
    [47] 范瑜:“中小企业境外上市的风向标:解读博思敦中国境外创业指数”,http://www.3009.cn:2005-4-23。
    [48] 宫龙云:《证券市场的风险决策和管理》(第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
    [49] 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第40—47页。
    [50] 顾保国:“加入WTO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分析”,《亚太经济》2001年第2期:第64—67页。
    [51] 顾颊、张海燕:“民营企业海外上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2期。
    [52] 郭金龙、刘占彬:“境外创业板市场简介及其启示”,《中外企业文化》2001年第1期。
    [53]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第1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1月。
    [54] 郝渊侃:“海外上市热潮又起”,上海证券报:2004年1月29日。
    [55] 慧聪网:“海外上市三城演义好戏登场”,http://www.hc360.com:2005年3月28日。
    [56] 贾伟:“中小企业如何享受上市融资的收益”,《经济管理》2004年第17期:第6—9页。
    [57] 经济观察报:“新加坡: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第二高地”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04月11日。
    [58] 金通证券:“民企境内外上市的优劣势比较”,http://www.p5w.net:2004-5-12。
    [59] 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第1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0月。
    [60] 李伟,黄兴旺:《如何登陆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指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4年7月。
    [61] 李严峰:“科技型企业海外及香港创业板上市导引”,《云南科技管理》2000年第4期。
    [62] 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63] 李志斌:“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38—45页。
    [64]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融资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65] 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和金融》(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66] 刘猛:“专家呼吁: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宜三思而后行”,《科技与经济》第5期:第12页
    [67] 卢福财:“企业融资方式演变的历史逻辑与国际比较”,《当代财经》2001年第4期。
    [68] 陆立军,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与对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
    [69] 鲁宁:“上市新加坡——中小企业的选择”,《国际融资》2004年第3期:第42—44页。
    [70] 陆一:“政策市、闲不住的手与中国股市失常之迷”,《中国证券期货》2005年第2期:第60—63页。
    [71] 吕炜:《风险投资的经济学考察——制度、原理及中国化应用的研究》(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2] 马国庆、杨华初等:“国内外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对比分析”,《中国软件科学》1999年第4期。
    [73] 梅新育:“中国与离岸金融中心跨境资本流动问题研究”,商务部研究院:2004年9月。
    [74] 尼尔·格雷戈里:“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6期。
    [75] 倪云虎等:“网络经济对金融支持系统的制度需求”,《中国工业经济》 2001年第6期:第23-25页。
    [76] 倪云虎、徐忠海、陈方中:“试论网络经济对金融支持系统的制度需求”,《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6期:第23-25页。
    [77] 倪正东等:《风险投资浪潮》(第1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1月
    [78] 潘青山:“海外上市成本远高于国内”,www.people.com.cn:2005年3月14日。
    [79] 石建勋:“民企海外上市的国际差异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第31-36页。
    [80] 孙涛:“2004年中国公司海外IPO回顾与展望”,《新财经》2005年第2期:第24—27页。
    [81] 闫冬,姜宁,梁茂蕾:“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投资与证券》2005年第4期:第54-56页。
    [82] 彭龙:《证券投资学》(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83] 齐晓安、李旭、陈丽明:“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版。
    [84] 任淮秀:《投资银行论》(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85] 邵春林:《现代金融概论》(第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9月。
    [86] 《世界商业评论》:“民企境内上市融资四大障碍”,http://capital.icxo.com:2004-09-21。
    [87] 陶俊杰:“会计准则发生改变赴港IPO面临挑战”,《新财经》2005年第4期:第20页。
    [88] 外汇局浙江省分局课题组:“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现存问题与政策思考“,《浙江金融》2004年第8期:第5—6页。
    [89] 王凤荣:《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企业成长》(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90] 王国立:《创业投资发展研究》(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91] 王济武:“绕道新加坡迂回赴港上市的妙处”,http://www.p5w.net:2005年6月8日。
    [92] 王晓滨、陈石:“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方式与时间地点选择”,《开放潮》2002年第5期:56—57。
    [93] 王宣喻、储小平:“资本市场的层级结构与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第34—42页。
    [94] 王宣喻、储小平:“信息披露机制对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第31—39页。
    [95] 唐良智,北洋咨询集团:“高新技术板市场的上市资源分析”,《中国高新技术板股票市场高层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4月版:第95-97页。
    [96] 吴敬琏:“经济形势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1998年94号。
    [97] 吴艳鹏:《创业板市场》(第1版),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年3月。
    [98] 笑天:《炒股入门:新股民必备手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
    [99] 谢岸隆:“世界各国发展小盘股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国证券报》2000年6月。
    [100] 谢百三,王巍:“中国创业板市场快速推进的风险性与危害性——从中小企业板的设立状况谈起”,《当代财经》2004年第9期:第42—46页。
    [101] 谢赤、张祺:“关于中国IPO市场季节变动现象的实证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2] 谢玲芳、宗长玉:“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研究之一 海外上市概述”http://www.moneyman.com.cn:2005-3-21
    [103] 谢玲芳 宗长玉:“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研究之二——上市地点的选择”http://www.sina.com:2004年3月。
    [104] 邢海芝、汪林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探讨”,《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9年9月第3期。
    [105] 邢天才:《中外资本市场研究》(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06] 许强,徐金发:“中美科技创业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年2月。
    [107] 闫冬,姜宁,梁茂蕾:“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投资与证券》2005年第4期:第54-56页。
    [108] 杨华:“中小企业板块的特征及其监管思路”,《中国金融》2004年第17期。
    [109] 阳虹霞:“海外集体诉讼警示录”,《新财经》2005年第3期:第22—25页。
    [110] 杨加陆等:《中小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11] 叶新江、石正华等:“我国民营企业上市“怪现象”探究”,《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3期:第51—57页。
    [112] 应望江、杨大楷:《2001中国投资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13] 于长秋:“中国融资方式选择与证券市场定位”,《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第52—60页。
    [114] 于桂琴:“对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冷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5期:第50—52页。
    [115] 詹姆斯·C·范霍恩、小约翰·M·瓦霍维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16] 张长起:《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17] 张辰:“境外上市还需细思量”,《中外管理》2003年第3期:第18—22页。
    [118] 张承忠:“从中小企业板的设立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经济导刊》2004年第7期:第49—51页。
    [119] 张桂华:“对二板市场的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山东金融》2000年第2期。
    [120] 张桂庆:《中国证券发行制度与市场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21]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育融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4期:第3—10页。
    [122]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第32—37页。
    [123] 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第63-69页。
    [124] 张景安,赵玉海,梁桂:《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3月。
    [125] 张倩:“IPO询价制下机构投资者的策略”,《中国证券期货》2005年第3期:第14—17页。
    [126] 张小蒂,倪云虎:《网络经济》(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127] 赵红梅、张雷:“企业海外上市路径选择”,《经济论坛》2004年第2期。
    [128] 赵林茂,张小蒂:“IPOs发售机制的演进趋势及比较分析”,《投资与证券》2005年第3期:第123—126页。
    [129] 赵志刚:“二板市场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2000年第11期。
    [130] 詹姆斯.B.阿科波尔、罗恩.舒尔茨:《公开上市》,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131] 曾波:“中小企业板块信息披露问题”,《中国证券期货》2004年第10期。
    [132] 郑锦桥:“2004中国企业海外IPO研究报告”,《资本市场》2005年第5期:第001-016页。
    [133] 中国证监会从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134] 钟朋荣:“民企融资希望“三小””,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07月17日。
    [135] 钟投:“拿什么拯救资本市场”,《中国投资》2005年第2期:第50—51页。
    [136] 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5期。
    [1] 和讯网:www.homeway.com.cn
    [2] 国研网:www.drcnet.com.cn
    [3] 巨灵网:www.chinaef.com
    [4] 美股网:www.meigu.com
    [5] 全景网:www.p5w.net
    [6] 慧聪网:www.hc360.com
    [7] 财网:www.caifuwang.com
    [8]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网址:www.ses.com.sg
    [9] 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网址:www.hkex.com.hk
    [10] 深圳证券交易所网址:www.szse.cn
    [11] 国际证券交易所联盟:www.fibv.com
    [12] 美国NASDAQ市场网址:http://www.nasdaq-amex.com/
    [7] 伦敦证券交易所网址:www.londonstockex.co.uk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