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东天山地区史前时期的艺术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古学材料、文献资料、图像资料的分析、梳理和田野考察活动,运用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图像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文中首次对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遗存的图文资料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与归纳;以艺术门类为研究框架,对该地区史前时期的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木器、服饰及岩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形态特征、文化源流作了初步考释;并尝试对史前艺术所体现的民族关系、原始宗教、工艺技术、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笔者认为,该地区的石器艺术始于工具制造,是造物技艺、审美心理及文化关系的最早显现;陶器艺术受到以甘青地区为主的周邻文化影响,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在新疆史前陶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属艺术,尤其是铜器艺术,在西方冶铜、制铜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进而对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铜器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木器及骨(角)器艺术以本土实用器物为主体,同时也折射出对西来文化因素的积极内化和创新;服饰艺术彰显了生活化的审美情趣,以及制革、染织、刺绣工艺的发展水平;岩画艺术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为载体,表现了史前先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信仰。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是先民现实生存需要、原始宗教信仰与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特定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经济形态构成了史前艺术形成的地域和时代背景,同时也深度影响了艺术品格的形成。作为异质文化因素的承载者,东西方古老族群共同参与了当地史前艺术的创造过程,使其艺术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艺术面貌甚为独特。
     总而言之,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的主体形成于内陆欧亚早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作为具有多元文化特质和强烈本土风格的早期地域性艺术,它不仅彰显了我国古代艺术宏厚与多元的本质,同时也在欧亚内陆早期艺术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ehistoric cultural relics of the EastTianShan Regi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references, video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topic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corresponding fieldwork were performed, archaeology,philology, anthropology, iconography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were applied inthe research. For the first tim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wascarried out, which based on the art categories of the prehistoric artistic relics of the EastTianShan Region. The artistic relics such as Stoneware, Pottery, Bronze, Gold and SilverWare, Woodenware, Apparel and Petroglyph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patternfeatures and cultural origin of regional prehistoric arts. According to the achieved information,analyses and discussion were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ethnic relations, primitive religion,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hibited by the prehistoric ar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toneware art of the east TianShan region originates fromthe tools manufacture, which reflects the earliest manufacture techniques, aestheticpsychology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The pottery ar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theformation process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culture came from the neighbor Gansu andQinghai provinces, simultaneousl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the prehistoric Xinjiang pottery art. The metal art, especial bronze art, affected by the smeltand manufacture techniques of bronze from the western world, a strong local feature has beenformed, and it further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ronze art in central and north China.The woodenware and bone articles come from the regional practical utensil, and indicates the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exterior western cultural factors. The apparel artexpresses the aesthetic taste of daily life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tanning, dyeingand embroidery. Based on the visible object, the petroglyph presents the daily life andspiritual beliefs of prehistoric local people. The necessary for survival, primitive religiousbeliefs and aesthetic awareness, these factors compose of the prehistoric art of east TianShan region. Apparently, the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s, technical level and economical form,these factors worked as an era and region background,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its own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s a carrying exhibited exotic cultural factor, ethnic groups both fromancient western and eastern world have been participated the creation of the local prehistoricart, as a result, the east TianShan region art has an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whichcontains inclusive and abundant features.
     The main part of the East TianShan Region prehistoric arts had formed during thecultural exchange of Eurasia at prehistoric period. Definitely, the formation of its artistic styleis not only attributed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erge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but alsoresulted from the excellent creation of local peopl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s. As a prehistoric art, the East TianShan Regionprehistoric art exhibits the character of the early stage regional arts with strong cultural andlocal features, it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Chinese ancient arts,simultaneously, plays an unparalleled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volutionof Eurasian prehistoric arts.
引文
①[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1-26页。
    ②胡汝骥主编:《中国天山自然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2、194页。
    ③我国境内天山山系实由三条山链组成,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北天山,全长1300公里,分东西两段。西段,西起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东至天格尔山。东段,西起博格达山,东到哈尔里克山。参见:胡汝骥主编:《中国天山自然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48-49页。
    ④哈密地区,地理坐标在东经91°06′33′′—96°23′00′′,北纬40°52′47′′—45°05′33′′之间,南北跨440公里,东西跨404公里,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9%。自东南起,顺时针方向分别与甘肃省酒泉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蒙古国相邻。参见:哈密地区地方志编簨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71-72页。
    ⑤孟凡人:《丝路交通线概说》,孟凡人著《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332页。
    ②据考,《穆天子传》中的濁繇氏所居“滔水”,即今伊吾河。骨飦氏所居“苏谷”,即今星星峡。而《历史》中的伊塞多涅斯人(Issedones),既在“秃头者”即阿尔吉派欧伊人(Argippaei)所傍高山的另一侧,其居地势必求诸阿尔泰山之东,不妨认为在天山东端今哈密一带。参见: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8、16-18、111-114页。
    ①哈密地区地方志编簨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92-104页。
    ②张广达:《古代欧亚的内陆交通—兼论山脉、沙漠、绿洲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载张广达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73-392页。
    ③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对《西域水道记》(卷三),《西域图志》(卷九),《西征纪程》(卷二)等清代文献中关于该道路路线、里程的记载已作考证。参见: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591页。
    ④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载马雍著:《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9年,16-23页;孟凡人:《丝路交通线概说》,孟凡人著《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336页。
    ①DICTIONNAIRE DE LA PREHISTOIRE,1988,Directeur de la publication Andre Leroi-Courham,PressesUniversitaire de Fance,Paris.转引自: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93-95页。
    ②Glyn Daniel, 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1981, p.2.
    ③夏鼐先生和王仲殊先生认为,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刘文锁先生则认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关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划分,必须在理论上对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再进行重新探讨。原史、原史时期和原史考古学这一组概念的出现,在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上,至少表现了一种多样性。许宏先生认为,史前、原史与历史时代三分法有助于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古史进程的总体把握。参见: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93-95页;许宏:《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四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1-6页。
    ④我国考古学界一般将新疆史前时期的下限定位于,汉代以前,或公元前2世纪以前。本文从此类观点。参见: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载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45页;张川:《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50-54页。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汉代或公元前2世纪以前,西域就已经进入历史时期。参见:肖小勇:《关于新疆史前研究的讨论》,《西域研究》,2004年2期,74-83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等:《新疆通志·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37页。
    ②[俄]尼费·杜勃罗文著,吉林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翻译组译:《普尔热瓦尔斯基传》,商务印书馆,1978年,239-244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等:《新疆通志·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41页。
    ④[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穿越塔克拉玛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7-115页。
    ⑤[瑞典]斯文·赫定著:《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94-204、487-503页。
    ①杨钟健:《西北的剖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19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169页。
    ③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153-154页;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
    ④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⑤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171页;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482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葬》,《新疆文物》,1992年第3期,1-10页。
    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85年1期,4页;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5期,7-8页;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①《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1页;王炳华、伊弟利斯·阿不都、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255-256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3期。
    ③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林场办事处古代墓葬》,《中国考古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1989年,274-275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1页;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由于发掘报告尚未发表,天山北路具体发掘单位及具体发掘次数、时间未知。
    ④周晓明:《哈密黄田庙尔沟墓地调查》,《新疆文物》,1998年1期,32-35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村Ⅰ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2期,1-28页。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年3、4期合刊,1-15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⑥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1年02期,134-137页。
    ⑦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国文物报》,2005年2月4日,第1版;陈爱东:《伊吾拜其耳墓地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9期,33-38页。
    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新疆文物》,1994年1期,5—11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9页。
    ⑩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91年第4期,1-78页。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9-80、132-187页。
    1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新疆文物》,1994年1期,5-11页。
    13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文物与考古》,2005年第2期,3-17页;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48-52页。
    14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86-90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官所:《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16-26页。
    ①《哈密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保护研究项目专家论证会会议记录》,哈密东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编:《2009年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87-189页。
    ②董苏宁、刘一明:《哈密岩画》,《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1期,50-52页;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岩画》,《新疆文物》,1985年1期,5-11页;吉戈尔:《巴里坤岩画初探》,《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9-26页;刘国瑞:《新疆哈密沁城白山岩刻画》,《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419-428页。
    ③王嵘著:《西域艺术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仲高著:《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⑤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⑥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⑦盖山林、盖志浩著:《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⑧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①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2期,77-103页。
    ②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博物馆编:《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
    ③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④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⑦穆舜英、祁小山、张平:《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⑧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⑩《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陈戈:《略论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81-96页;陈戈:《焉不拉克文化补说》,《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84-52页;王博、覃大海:《哈密焉不拉克墓葬的分期问题》,《新疆文物》,1990年第3期,30-37页;李文瑛:《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单人葬、合葬关系及其相关问题探讨》,《新疆文物》,1997年2期,23-30页;邵会秋:《从M75看焉不拉克墓地的分期》,《新疆文物》,2006年2期,84-90页。
    ①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86-91页;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西北大学硕士学,2008年;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文物与考古》,2005年第2期,3-17页;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48-52页;丁岩:《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②王炳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50-61页。
    ③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载水涛著《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6-46页。
    ④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第12期,70-77页。
    ⑤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⑥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⑦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⑧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6-46页。
    ②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
    ③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2期,57-68页;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西域研究》,2002年2期,1-10页。
    ④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⑤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⑥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王博、崔静:《新疆哈密五堡古墓M151、M152出土颅骨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文物》,1995年第1期,28-33页;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2期,102-110页;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王博、常喜恩:《巴里坤黑沟梁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41-73页;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74-87页;崔静、王博:《新疆哈密寒气沟墓地出土颅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1期,75-77页。
    ⑦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铜镜及相关问题》,《新疆文物》,1993年第1期,121-131页;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55-72页;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23页。
    ⑧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⑨孔令侠:《八墙子岩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74页。
    ②美国学者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指出:在古代中国北部边疆的确定上,至少有三种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独立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是生态和经济进程,另一种是文化进程,最后是政治进程。考古学的证据也显示出,在公元前2千纪中期,在不同的生产模式、社会组织模式和对环境的适应模式中间,一系列“生态边疆”已经形成。“文化边疆”,这一被理解为是不同物质文化的承载者之间进行接触的地域早在商代就存在于中国北方了。参见[美]狄宇宙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8-59页。
    ③“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西域”一般有广狭两义。广义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参见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页。
    ④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49-64页。
    ⑤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载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46页。
    ⑥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7页。
    ①所谓“中国传统的美术史学”,意指历史形成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由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及研究学风等因素所构成的中国美术史的主流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更为注重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画家和作品,以及流传有序和文献所载的作品的研究。参见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5页。
    ②岑家梧:《中国边疆艺术之探究》,《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285页。
    ①[俄]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学林出版社,2008年,173、177页。
    ②参见:牛克诚:《生殖巫术与生殖崇拜—阴山岩画解读》,《文艺研究》,1991年第3期,107-126页;牛克诚:《原始艺术品在巫术中的使用与操作》,《美术史论》,1991年第1期,4-17页;王炳华:《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岩画》,文物出版社,1991年;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29-372页。
    ③巫鸿:《美术史十议》,三联书店,2008年,78页。
    ①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3页。
    ②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12-13页。
    ③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7页。
    ④[美]巫鸿著,郑岩等编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10年,2页。
    ①邵宏:《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229-237页。
    ②[美]E.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4页。
    ③[美]巫鸿著,郑岩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10年,5、27-28页。
    ①陈戈:《新疆远古文化初论》,《中亚学刊》(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9页;郭物:《新疆早期文化发展的打断现象》,《新疆文物》,2006年第2期,56-63页。
    ②石器时代一般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发展阶段。考古学上把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段称作是中石器时代。它并非必不可少的时代,且在年代上也难以确定。东天山地区被指约为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发现甚少。其中,七角井遗址被认为具有典型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参见安志敏:《三十年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载安志敏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16页;陈戈:《史前时期的西域》,载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46页;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1993年第4期,15-59页;张玉忠:《新疆考古述略》,《考古》,2002年第6期,3-13页。)但该遗址细石器均为地面采集所得,并无确凿的地层关系和共存遗物,其年代范围及文化性质还难以确知。实际上,新疆地区是否存在“中石器时代”这一发展阶段,至今仍存争议。如有学者提出新疆之细石器时代(距今12000年-距今4000年左右)的概念。(参见张川:《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50-54页。)因此,东天山地区现已发现的两处细石器遗址是否足以代表该地区所谓“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还有待学界进一步的发现和论证。由于所谓“新疆之细石器时代”时间跨度甚大,且持有该观点的学者尚未对其早晚两期的年代、特征及关系作出相对明晰的归纳。故本文暂用“中石器时代”之概念,以现有考古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这一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作初略介绍。此外,东天山地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存尚未发现。该地区中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是否还存在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两个阶段,还需要未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去证实。
    ③关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的划分,学术界有多种不同观点。安志敏先生认为公元前2000至前300年都是新疆的青铜时代,并将之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水涛先生指出,所谓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按技术发展阶段定性仍应是在青铜时代的范围之内。他将公元前两千纪下半叶至一千纪下半叶定为新疆的青铜时代。以陈戈先生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史前新疆地区是存在早期铁器时代这一发展阶段的。只是他们的具体划分方式不同。陈戈先生将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的分界点定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韩建业先生则定在公元前1300年,郭物先生认为两个阶段的划分应在公元前900年。综合以上研究者们的观点,结合东天山地区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铁器的出土情况,本文采纳陈戈先生的观点。(参见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第12期,70-77页;陈戈:《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青铜时代文化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1日;陈戈:《关于如何认识和界定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8日;陈戈:《新疆出土的早期铁器—兼谈我国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425-432页;水涛:《对于新疆早期文化定性问题的基本认识》,《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51-54页;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需要在此说明的是,焉不拉克文化是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其分期问题目前尚存较大争议。为更为完整的呈现其文化面貌,本文将其整体放入“早期铁器时代”小节中进行阐述。
    ①东天山地区经调查的史前遗迹数量众多,本文仅选取其中资料较为详实、且具代表性的墓葬和遗址进行分期论述。
    ②安志敏:《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133-151页;陈戈:《新疆史前文化》,《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02-111页;王炳华:《新疆细石器遗存初步研究》,《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59-273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9-20页。
    ③安志敏:《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133-151页;王炳华:《新疆细石器遗存初步研究》,《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59-273页。
    ④王炳华:《西汉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索》,《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26-441页。
    ①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43-144页。
    ②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尚有争议。发掘者以该墓地出土纹饰镜与妇好墓相同,而将其年代下限确定为公元前1300年。刘学堂先生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以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纹饰镜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纹饰镜相同这一现象作为判断天山北路墓地年代下限的做法不妥。其言外之意是指该铜镜系由中原传播到西域,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刘先生将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定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并认为其上限可能早到公元前三千纪末。李水城先生认为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2007年,1-63页。
    ①新疆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试挖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6-8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49-150页;吕思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②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42-43页。
    ③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0页。
    ④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7-28页;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6页。
    ⑤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41页。
    ⑥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6页。
    ①李水城:《西北及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39-278页;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99页。
    ②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38-43页。
    ③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74-292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①陈戈:《略论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81-96页;陈戈:《焉不拉克文化补说》,《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84-52页。
    ②焉不拉克墓地墓葬分期及其形制分类等问题仍存争议。王博、覃大海等研究者对墓葬分期提出不同观点。李文瑛将墓葬形制重新分作5个类型,提出墓葬间的两组基本关系:土坯构筑墓室晚于不使用土坯构筑墓室;二层台墓晚于竖穴土坑墓。故而指出合葬墓晚于单人葬的规律。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王博、覃大海:《哈密焉不拉克墓葬的分期问题》,《新疆文物》,1990年第3期,30-37页;李文瑛:《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单人葬、合葬关系及其相关问题探讨》,《新疆文物》,1997年2期,23-30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②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1-9页。
    ③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④穆舜英、王明哲、王炳华:《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3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工作的新发展(1979-1989)》,《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346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葬》,《新疆文物》,1992年第3期,1-10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45-146页。
    ⑤于喜凤:《新疆哈密五堡152号古墓出土农作物分析》,《新疆文物》,1992年3期,11-12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30-41页;《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41-42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年(3-4合刊),1-15页。
    ②王永强、党志强:《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遐迩南墓地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134-137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5-11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②周晓明:《哈密黄田庙尔沟墓地调查》,《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32-35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2期,1-28页。
    ③邵会秋:《从M75看焉不拉克墓地的分期》,《新疆文物》,2006年第2期,84-90页。
    ④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物出版社,2007年,84页。
    ⑤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4页。
    ②陈爱东:《伊吾拜其耳墓地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8-9页;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国文物报》,2005年2月4日,第1版。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新疆文物》1994年第1期,5-11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9-12页。
    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文物与考古》,2005年第2期,3-17页;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48-52页;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5年,255-256页;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86-91页。
    ③《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48页;哈密地区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16-26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
    ①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86-91页。
    ①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47-217页。
    ②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
    ①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47-217页。
    ②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2期,102-110页。
    ③王博、崔静:《新疆哈密五堡古墓M151、M152出土颅骨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文物》,1995年第1期,28-33页。
    ④崔静、王博:《新疆哈密寒气沟墓地出土颅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1期,75-77页。
    ①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74-87页。
    ②王博、常喜恩:《巴里坤黑沟梁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41-73页。
    ③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05页。
    ①杨堃:《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88-189页。
    ②赵丛苍、何利群:《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26-34页。
    ③[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78页。
    ④于省吾:《释羌、苟、敬、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1期,43-50页。
    ⑤[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846页。
    ⑥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199-200页。
    ⑦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1-52页。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199-207页。
    ①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229页。
    ②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180-192页。
    ③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361页。
    ④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
    ⑤李水城:《从考古发掘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第60-61页;北京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79-89页;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7-99页。
    ⑥王欣:《吐火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1、21-27页。
    ①王欣:《吐火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3-55页。
    ②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③余太山:《古族新考》,商务印书馆,2012年,10页。
    ①王炳华:《古代新疆塞人历史钩沉》,载《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50页。另,余太山先生认为,大流士一世的纳克泽·罗斯塔姆(Naqs-e Rostam)铭文中所提及的“崇拜hauma的Saka族”、“带尖顶帽的Saka族”,很可能只是一个族。因为他们具有两种不同的习俗而被误以为是两个族。而“海对面的Saka族”,即大流士一世波斯波利斯铭文中的“海对面的诸部”、苏萨铭文中的“海对面的人”,薛西斯一世的波斯波利斯铭文中的“住在海对面的人们”,应指生活在黑海北岸居住的诸族,仅仅理解为Saka并不确切。参见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6页。
    ②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23页。
    ③纪宗安:《塞人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199—204页。
    ④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78页。
    ⑤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38页;王炳华:《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34-652页;王明哲:《伊犁河流域塞人文化初探》,《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59-64页。
    ①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61页。
    ②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页。
    ③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73页。
    ④[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中华书局,2005年,8页;苏北海:《大月氏与西北少数民族史》,《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34页。
    ⑤伯恩斯坦、刘荣熳译:《关于土库曼族起源问题的若干资料》,《民族史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转引自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73页。
    ⑥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73页;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218页。
    ⑦月氏与吐火罗关系之说,至今未有定论,学术界观点颇多。林梅村认为,月氏是一直留守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人(即吐火罗人)的后裔。参见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徐文堪认为,渡过阿姆河攻打大夏的月氏是个部落联盟,以吐火罗人为主。参见徐文堪:《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05年,86页。王治来认为,吐火罗即月氏的族名。参见王治来:《中亚史》第一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61页。
    ⑧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63页;陈健文:《月氏种属问题再研究》,《学术集林》(卷八),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331-358页。
    ⑨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75-98页。
    ⑩《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条,及其所引唐张守节正义。
    ①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5页。
    ②林梅村:《吐火罗人与龙部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11-20页。
    ③王建新:《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三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237-253页。
    ④余太山:《<穆天子传>随见东西交通路线》《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8、16页。
    ⑤林幹:《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1-118页;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27-71页。
    ①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7-24页。
    ②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131-143页。
    ③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第4期,333-338页。
    ④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第2期,111-114页。
    ⑤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管理所:《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0页。
    ⑥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载田广金:《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7-315页。
    ⑦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17页。
    ⑧《史记·大宛列传》
    ⑨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⑩哈密地区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16-26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
    11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8-39页。
    ①安志敏:《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133-151页。
    ②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2页。
    ③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88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3页;王博:《新疆考古发现中的石磨研究》,《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2期,27-46页。
    ②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8年1期,24-27页。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3、17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①研究者指出,曾于1957年7月,在吉木萨尔县后堡子古城调查时采集过此类器物,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两地所见的制法相同,形式有差别,可能为后期遗物。参见: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
    ②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3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④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3页。
    ⑥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7页。
    ⑦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189页。
    ②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
    ③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153-154页。
    ①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150页,图版41图4,1928年。参见: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12页。
    ②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第23图1-3,1928年。参见: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11页。
    ③黄文弼著:《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9-12页。
    ④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7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5页。
    ①安志敏:《石器略说》,《考古通讯》,1955年第5期,62-71页。
    ②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50页。
    ③王炳华:《新疆细石器遗存初步研究》,《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59-273页。
    ④安志敏:《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考古》,2000年第5期,45-55页。
    ①安志敏:《中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133-151页。
    ②安志敏:《西周的两件异形铜兵——略论商周与我国北方青铜文明的联系》,《文物集刊》第2期,151-159页。
    ③张文立:《“鹤嘴斧”的类型、年代与起源》,《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164-181页。
    ④江上波夫等:《绥远青铜器》,《内蒙古长城地带》,1935年,18-20页。
    ⑤安志敏:《西周的两件异形铜兵——略论商周与我国北方青铜文明的联系》,《文物集刊》第2期,151-159页。
    ⑥郑绍宗:《穿孔石锤斧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272-284页。
    ①郑绍宗:《穿孔石锤斧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272-284页。
    ①戴良佐:《新疆木垒县出土的石磨棒》,《考古》,1984年第1期,40页。
    ②孙伯海:《生殖崇拜的演化和发展——木垒石祖品类多且有男有女》,《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1期,72-73页。
    ③刘学堂:《新疆木垒等地发现的“石祖”和“石女阴”试释》,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日,第7版;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21-328页。
    ④刘学堂:《新疆尼勒克县别特巴斯陶墓群全面发掘获重要成果》,《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106-108页。
    ⑤王博、祁小山:《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248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②王炳华:《生殖崇拜:早期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新疆罗布淖尔小河五号墓地的灵魂》,《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92-408页。
    ③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254页。
    ④王小盾:《从生殖崇拜到祖先崇拜》,载陈秋祥等主编《中国文化源》,百家出版社,1991年,141-175页。
    ⑤[美]O.A.魏勒著,史频译:《性崇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208页。
    ⑥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19-64页。
    ⑦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1-77页。
    ⑧肖健一:《性崇拜与性器》,《文博》,2002年第5期,18-21页。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393-394页。
    ②宋兆麟:《阳具信仰研究》,《民族艺术》,2001年第3期,45-53页。
    ③王建华:《中国史前“祖”考释》,《文博》,2007年第3期,30-33页。
    ①刘学堂:《新疆木垒等地发现的“石祖”和“石女阴”试释》,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日,第7版。
    ①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27、57、136、210页;奇台县文化馆:《新疆奇台县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与古墓》,载《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22-24页;王炳华:《特克斯县出土的古代铜器》,《文物》,1962年7-8期,114-116页;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66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80页。
    ②刘学堂先生在《新疆史前宗教研究》一书中,展示了一件新疆地区出土的球形带瘤体造型的权杖头,但并未说明出土何处。参见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67页。
    ③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27、57页。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42页。
    ①王炳华:《特克斯县出土的古代铜器》,《文物》,1962年7-8期,114-116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林场Ⅱ号点墓葬》,《新疆文物》,1999年3-4期,19-29页。
    ③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136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13页。
    ②王彦俊:《甘肃西和县宁家庄发现彩陶权杖头》,《考古》,1995年第2期,184-185页。
    ③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第6期,507-518页。
    ①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1年;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源》,《赤峰学院学报·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专辑》,2011年第二辑,7-1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沈阳肇工街和郑家洼子遗址的发掘》,《考古》,1989年第10期,885-892页,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第6期,507-518页。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09页。
    ③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12期,1-23页。
    ④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434页。
    ⑤罗士章等:《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冬诸器》,《文物》,1976年6期,51-60页。
    ⑥曹桂林、庄艳杰:《法库湾柳街遗址新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第1期,8-12页。
    ⑦汪宁生:《试释几种石器的用途》,载《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32-144页。
    ①许玉林:《试谈辽宁出土的环状石器与石棍棒头》,《博物馆研究》,1984年第2期,83-90页;郑绍宗:《穿孔石锤斧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272-284页。
    ②汪宁生:《试释几种石器的用途》,载《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132-144页。
    ③张绍维:《我国东北地区的环状石器》,《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1期,45-50页。
    ④张英等:《试论环状石器及其用途》,《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167-177页。
    ⑤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1年。
    ⑥干志耿等:《论权力象征物玉戚与骨朵》,《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148-154页。
    ⑦安志敏:《西周的两件异形铜兵——略论商周与我国北方青铜文明的联系》,《文物集刊》第2期,151-159页。
    ⑧骨朵,古代兵器名,在木棍的一端安上一个环形锤,作为拼击的武器。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可以安
    把的穿孔石环,是最早的骨朵。它的前身是棍棒和敲砸器,而进一步的形式是锤子和斧子。汉时为羌戎之兵器,魏晋南北朝时,随民族迁移而入中原,唐宋以后,遍及全国,形式多样,又被用作刑杖、仪仗和权杖。参见陆思贤:《释“骨朵”》,《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98-102页。
    ①干志耿等:《论权力象征物玉戚与骨朵》,《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148-154页。
    ②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源》,《赤峰学院学报·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专辑》,2011年第二辑,7-12页。
    ①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
    ②安志敏:《西周的两件异形铜兵——略论商周与我国北方青铜文明的联系》,《文物集刊》第2期,151-159页。
    ③干志耿等:《论权力象征物玉戚与骨朵》,《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148-154页。
    ④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67页。
    ①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9、8、58、73页。刘国瑞:《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发掘与研究》,“新疆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言所使用的图片资料,2008年7月。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图0261;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刘国瑞:《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发掘与研究》,“新疆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言所使用的图片资料,2008年7月。
    ②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④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①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④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⑤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1-9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1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图0287。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29、31页;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9年3期,153-154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图0288。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29、31页。
    ④穆舜英、祁小山编著:《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9-20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拉甫乔克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遗址》,《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105-106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30-41页。
    ①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8年第1期,24-27页。
    ①2010年年底,新疆文物考古所和哈密文物局对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王永强、党志强:《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发表于《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该文以简报的形式介绍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的基本环境及其考古发掘收获。该墓地发掘报告尚未发表,本文中有关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土器物的图像资料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后经笔者个人整理。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村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2期,1-28页。
    ①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
    ②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图0785-0787。
    ①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9年第3期,153-154页。
    ②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13页。
    ①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第7期,333-341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0、56页。
    ①参见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笔者对器物分类重新作了部分调整。
    ①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年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53-65页;李水城:《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冶铜业及区域文化的互动》,《吐鲁番学研究》,2002年2期,31-44页。
    ②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66页。
    ③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④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52-53页。
    ①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23-24页。
    ②陈戈:《略论新疆彩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2期,77-103页。
    ③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66页。
    ④陈戈:《略论新疆彩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2期,77-103页。
    ⑤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6页。
    ②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曲贡村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25-26页。
    ③[美]巫鸿著,郑岩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10年,575页。
    ④王长启:《西安市文管会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及其特征》,《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4期,6-11页。
    ⑤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99年,122-150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100-104页。
    ⑦张维慎:《北首岭之船形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文博》,2004年第6期,76-77页。
    ⑧吴山编著:《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2年,8页。
    ①赵国华先生认为远古人类的生殖崇拜影响陶器造型。甘肃和青海地区的远古先民以蛙为女性生殖子宫(肚子)的象征,实行生殖崇拜,所以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许多彩陶的器腹部模拟蛙腹的浑圆。马厂类型彩陶壶器形由早期的特鼓到中晚期的不断收缩,以及彩陶壶上蛙纹由盛而衰的演变特征,也是青海远古先民对女性生殖崇拜及其影响有强到弱的结果。参见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02-203页。
    ②程金城先生则以为,器形即人形。远古先民将人对自身的感受投射于彩陶的造型过程之中,以人的形体作为彩陶造型的参照,或者说,人的形体被无意间作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最直接的参照体系。彩陶造型以人形为参照,首先是指在器型从早先的半圆形向总体上的趋向修长,以及肩、腹、足等的出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朦胧的拟人化色彩。半坡类型瓶类,整个造型像是头戴小帽的人头。庙底沟类型的人首口瓶,以器口为人头,而器体则成为人的躯体,为典型的人形。参见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33-144页。
    ③邓福星:《艺术的发生》,三联书店,2010年,226-228页。
    ①[法]丹尼、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34-135页。
    ②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143页。
    ③[法]丹尼、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86-89页、182页。
    ④[法]丹尼、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60-165页。
    ①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王家阴洼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1-17页。
    ②甘肃省博物馆编:《甘肃彩陶》,科学出版社,2008年,27页。
    ③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西域考古历史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74-292页。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⑤王博:《切木尔切克文化初探》,《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
    274-285页;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①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卢立·A·札德纳普罗伍斯基撰,刘文锁译:《费尔干纳的彩陶文化》,《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107—112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新疆奇台县半截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1年第6期,第552-553页。
    ③王博:《切木尔切克文化初探》,《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274-285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河子市博物馆:《石河子古墓》,《新疆文物》,1994年第4期,12-19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市文物普查简报》,《新疆文物》,1998年第4期,54-64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托里县萨孜县古墓葬》,《新疆文物》,1996年第2期,14-22页。
    ③新疆考古所:《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5期,399-476页;自治区博物馆、和硕县文化馆:《和硕县新塔拉、曲惠原始文化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6年第1期,1-5页。
    ④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出版,1983年,104—114页。
    ⑤陈戈:《新疆史前时期有一种考古学文化—苏贝希文化试析》,《苏秉琦与当地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153-171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1-27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13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9年,288-297页。
    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馆所:《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1-14页。
    ⑤[法]雷奈·格鲁塞,任常侠、袁音译:《东方的文明》,中华书局,1999年,第19页。
    ⑥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77-103页。
    ①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621—627页。
    ②[英]沙·罗科(Sha Rocco):《性神话学》,1898年,伦敦版,第25页。转引自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627页。
    ③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345页、168页。
    ④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21页。
    ⑤陈爱东:《伊吾拜其耳墓地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5-16页。
    ①William Berry,Encyclopedia Heraldica,1828-1840。转引自芮明传、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6页。
    ①[法]丹尼、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86-89页、140页、161-173页、253-255页。
    ②谢琚瑞:《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43页、91-93页。
    ③甘肃省博物馆编、韩博文主编:《甘肃彩陶》,科学出版社,2008年,16页。
    ①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421-447页。
    ②甘肃省博物馆编、韩博文主编:《甘肃彩陶》,科学出版社,2008年,103页。
    ③谢琚瑞:《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149页。
    ⑨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1-13页。
    ⑩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划刻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14-33页。
    11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69-76页。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2-125页。
    ②芮明传、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4—125页;[法]丹尼、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72页。
    ③芮明传、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6页。
    ①李水城:《中国北方地带的蛇纹器研究》,《文物》,1992年第1期,50-57页。
    ①钱志强:《古代美术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11页。
    ②王永强、党志强:《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135页。
    ①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36-137页。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76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111页。
    ①穆顺英、祁小山编:《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93页。
    ②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63页。
    ③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①郭物:《通过天山的沟通—从岩画看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新疆在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联系》,《西域研究》,2011年第3期,75-82页。
    ②[埃及]尼阿玛特·伊斯梅尔·阿拉姆著,朱威烈等译:《中东艺术史·古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41-42页。
    ③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627页。
    ①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79-181页。
    ②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45-146页;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555-556页。
    ①有文献介绍天山北路出土的是一件两孔陶埙。2012年8月,笔者在哈密地区博物馆内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件陶埙。并确认这是一件三音孔陶埙,而非两孔。参见:哈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哈密木卡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0页。
    ①《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发掘报告》(待刊)
    ②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28-29页、78-81页。
    ③吕骥:《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文物》,1978年,1页。
    ④牛龙菲:《古乐发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100页。
    ⑤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2页。
    ⑥宋静、赵晓明:《陶埙源考》,《陕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535-540页。
    ⑦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59页。
    ⑧郭树群:《上古出土陶埙、骨笛已知测音资料研究述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2-41页。
    ①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远古—汉代)》,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37页;方建军:《洛阳北窑周埙研究》,《中国音乐学》,2008年3期,68-72页。
    ②尹德生:《原始社会末期的旋律乐器——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初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3月,39-43页。
    ①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
    ①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05页。
    ②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远古—汉代)》,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39页。
    ③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74-87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133页;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112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134页;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79-89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②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172-193页;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本文采用数据参考: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79-89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135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图D1-46,另一说为板房沟采集铜器。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馆藏文物鉴定表》,编号:哈密地区015。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②另一说,此物为铜鼻饰。参见: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0页。
    ③黄文弼著:《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8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140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6期,30-41页。
    ③新疆考古研究所东疆队:《哈密拉甫乔克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遗址》,《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105-106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9期,33-38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4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2期,1-28页。
    ①张承安、常喜恩:《哈密腐殖酸厂墓地调查》,《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36-40页。
    ②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④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第10期,887-890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33页;
    ②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关于此物发现地点,另有一说,称发现于伊吾县城东古代墓中。本文中的出土地点系参考哈密地区文物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参见: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4页。刘学堂先生曾认为这类饰件可能是怀孕女性形象,后又将其判定为伏兽形铜饰。参见刘学堂:《试析吐鲁番等地发现的木雕人像与代人木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出版社,2006年,417-424页;刘学堂:《新疆地区史前人形雕像的发现与初步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86-92页。
    ③新疆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试挖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6-8页;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④据郭物先生介绍,这件铜鍑并不出于兰州湾子石构房址中,而是从老乡手中征集的,当地老乡说是从类似的土堆掘出的。参见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1页。
    ①据新疆考古研究所吕恩国先生介绍,这件铜鍑并不出于这一石构房址中,而是从老乡手中征集的,当地老乡说是从类似的土堆中掘出的。参见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0页。
    ②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6-17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①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7-28页。
    ②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8-29、33页。
    ③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9-31页。
    ①哈密地区文物局、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7-58页。
    ②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页。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页。
    ④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4页。
    ②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189页。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3页。
    ④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3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⑤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5页。
    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2期,1-28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2期,1-28页。
    ①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5-36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
    (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167-170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0-52页。
    ①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55-72页。
    ②刘学堂、李溯源:《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50-58页;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③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④张立文:《平山三汲出土铜镜初识——兼谈北方钮柄镜》,《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55-61页。
    ①李学勤:《论西伯利亚出土的两面铜镜》,《西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288-293页;李学勤:《续论中国铜镜的传播》,《比较考古学随笔》,中华书局,1990年,94-103页;李学勤:《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一面汉镜》,《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296-299页;I. V. Filippova, Chinese Bronze Mirrors in HunnuCulture,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Vol.3:3,2000,100-107.
    ②梅原末治:《汉以前の古镜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5年;高去寻:《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推论淮式镜之时代问题》,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本,1949年。
    ③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47-169页。
    ④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1984年。
    ⑤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铜镜及相关问题》,《新疆文物》,1993年第1期,121-131页。
    ⑥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47-169页;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55-72页;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及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1998年
    9月16日第3版;李水城:《<中国早期铜镜起源及相关问题>读后》,《中国文物报》,1998年12月2日第3版;刘一曼、孔祥星:《中国早期铜镜的区系及源流》,载《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569-584页;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⑦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6-250页。
    ⑧李青:《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217-218页。
    ①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载《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74-292页;王炳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载《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93-308页。
    ②[瑞典]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61-151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小河考古队:《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全面发掘圆满结束》,《中国文物报》,2005年4月13日。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⑤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63页。
    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罗布泊小河墓地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937-941页。
    ⑦刘学堂先生说,该墓地中的290座墓葬,出土铜器500多件。李水城先生说,据刘学堂先生介绍,该墓地出土铜器超过1000件。潜伟先生说,该墓地出土铜器共600多件。参见: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40页。本文采用数据参考: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第6期,79-89页。
    ⑧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①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53-65页;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6-46页。
    ②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53-65页;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
    ③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④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99-100页。
    ⑤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6-46页。
    ⑥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⑦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
    ①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②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63页。
    ③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55-72页。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⑤[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亚洲腹地考古图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37页。
    ①樋口隆康:《古镜》,新潮社,1979年;A·H·丹尼、V·A·马松:《中亚文明史》(第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73、254页;吕红亮:《西藏带柄铜镜补论》,《藏学学刊》(第5辑),200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33-45页;赵慧民:《西藏曲贡出土的铁柄铜镜的有关问题》,《考古》,1994年第7期,642-64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等:《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葬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684-736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175页。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新源铁木里克古墓群》,《文物》,1988年第8期,59-66页。
    ⑤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9页。
    ⑥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6-250页。
    ⑦Jianjun Mei\Colin Shell, the Iron Age Cultures in Xinjiang and Their Steppe Connection, Ancient Interaction: East andWest Eurasia,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Archaeological Research,2002.p213-234.
    ⑧刘学堂、李溯源:《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50-58页。
    ⑨A·H·丹尼、V·A·马松:《中亚文明史》(第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254页,图二。
    ⑩张立文:《平山三汲出土铜镜初识—兼谈北方钮柄镜》,《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55-62页。
    ①V. D. Kubrave, Ancient Altaian Mirrors,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Vol.3:11,2002,p63-77.
    ②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17页。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页。
    ④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图版:桃红巴拉文化器物。
    ⑤杨宁国、祁悦章:《宁夏彭阳县近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9年第12期,28-37页。
    ①[俄]弗拉基米尔·库巴列夫著、周金铃译:《亚洲游牧民族使用的铜镜是宗教考古学的原始资料》,《新疆文物》,2005年第1期,109-122页;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青铜器》,1997年,展品编号:89。
    ②刘宁:《北方式动物纹青铜镜》,《北方文物》,2000年第3期,12-15页。
    ③戴应新、孙嘉祥:《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年第12期,23-30页。
    ④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0页。
    ①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348页。
    ②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189页。
    ③芮明传、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73315页。
    ④表格内统计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主要参考:高去寻:《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1958年,685-719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591597页;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7年,79-98页;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12-22页;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143页;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47169页;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269-285页;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第2期,16页;高阿申:《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文物》,1991年第5期,96页;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112页。
    ①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6-250页。
    ①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尚有争议。发掘者以该墓地出土纹饰镜与妇好墓相同,而将其年代下限确定为至公元前1300年。刘学堂先生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以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纹饰镜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纹饰镜相同这一现象作为判断天山北路墓地年代下限的做法不妥。因为其言外之意是指该铜镜系由中原传播到西域,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参见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2007年,1-63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文物管理所:《新疆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5期,4-12,封底图。
    ③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2002年,192页。
    ④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载《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74-292页。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罗布泊小河墓地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937-941页。
    ①王炳华:《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几个问题》,载《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25-633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穷科克一号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2年3、4期合刊,13-53页。
    ③周小明:《新疆尼勒克县加勒格斯哈音特和铁木里克沟口墓地考古发掘成果简述》,《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102-104页。
    ④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104-110页。
    ⑤[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33-137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302-308页。
    ②高西省:《论早期铜镜》,《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28-36页。
    ①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目前资料明确的铜鍑仅有5件。参见王博:《新疆近十年发现的一些铜器》,《新疆文物》,1987年第1期,45-51页;张玉衷、赵德荣:《伊犁河谷新发现的大型铜器及有关问题》,《新疆文物》,1991年第2期,42-48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32页。另据其他研究性文章描述,除此以上5件,巴里坤似乎还发现了其他铜鍑,但所提供相关图文信息非常模糊。因此,本文未将其列入文中。参见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1辑),1999年,中华书局,122-150页;陈光祖:《欧亚草原地带出土“鍑类器”研究三题》,《欧亚学刊》(第8辑),2008年,中华书局,1-37页。
    ①Н.Л.Членова,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и ранняя история племен тагар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Москва,табл.3,1967. П.Матвеева,Ногребение энатного воина в Красногорском1могильнике,Военное дело древнего населения Северной Аэин.Новосибирск,1987. Miklos Erdy, Hun and Xiong-nu Type Cauldron Finds throughout Eurasiao, Eurasian Studies Yearbook, No.67.1995.
    ②刘莉:《铜鍑考》,《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3期,60-65页;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37-470页;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1999年,中华书局,122-150页。
    ③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1999年,中华书局,122页。
    ④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37-470页;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1999年,中华书局,122-150页。
    ⑤陈光祖:《欧亚草原地带出土“鍑类器”研究三题》,《欧亚学刊》(第8辑),2008年,中华书局,1-37页;王博、祁小山:《新疆出土青铜鍑及其族属分析——兼谈亚欧草原青铜鍑》,载《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276-294页。
    ①梅建军:《新疆出土铜鍑的初步科学分析》,《考古》,2005年第4期,78-84页。
    ②卢桂兰:《榆林地区收藏的部分匈奴文物》,《文博》,1988年第6期,16-19页。
    ③庞文龙、崔玫英:《岐山王家村出土青铜器》,《文博》,1989年第1期,第91-92页。
    ④[日]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内蒙古·长城地带》,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东亚考古学会,1935年,173-191页。
    ⑤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5年,255-256页。
    ⑥陈光祖:《欧亚草原地带出土“鍑类器”研究三题》,《欧亚学刊》(第8辑),2008年,中华书局,1-37页。
    ①张玉忠、赵德荣:《伊犁河谷新发现的大型铜器及有关问题》,《新疆文物》,1991年第2期,42-48页。
    ②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1999年,中华书局,144页。
    ③张玉忠、赵德荣:《伊犁河谷新发现的大型铜器及有关问题》,《新疆文物》,1991年第2期,42-48页。
    ④张玉忠:《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的大型铜器》,《文博》,1985年第6期,图版3。
    ⑤王博、祁小山:《新疆出土青铜鍑及其族属分析——兼谈亚欧草原青铜鍑》,载《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276-294页。
    ⑥林梅村:《吐火罗与龙部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11-21页;王博、祁小山:《新疆出土青铜鍑及其族属分析——兼谈亚欧草原青铜鍑》,载《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276-294页。
    ⑦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5页。
    ⑧林梅村:《吐火罗与龙部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11-21页;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⑨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38页。
    ⑩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61页。
    ①王博、祁小山:《新疆出土青铜鍑及其族属分析——兼谈亚欧草原青铜鍑》,载《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288页。
    ②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1999年,中华书局,144页。
    ③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44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9-130页。
    ⑤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37页。
    ①郭物:《试析铜鍑器耳突起装饰的象征意义》,《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64-68页。
    ②郭物:《试析铜鍑器耳突起装饰的象征意义》,《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64-68页。
    ①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4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762-763页;王仁湘:《带钩概论》,《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267-312页。
    ③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年;[瑞典]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0-213页。
    ④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316页。
    ①王仁湘:《带钩概论》,《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267-312页。
    ②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第4期,333-368页。
    ③王仁湘:《带扣略论》,《考古》,1986年第1期,65-75页。
    ①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第1-2期,1-18、153-177页。
    ②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36-44页。
    ③高东陆:《略论卡约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78-85页。
    ④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111-114页。
    ⑤В.С.吉谢列夫:《苏联境内青铜文化与中国商文化的关系》,《考古》,1960年第2期,51-53页。
    ⑥哈密天山北路墓地的发掘报告还未发表。黑沟梁墓地的相关考古材料中也未提及铜泡的随葬情况。因此,参考内蒙古一带的考古发现,对其用途进行推测。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117-140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111-144页;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载田广金、郭素新主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7-315页。
    ⑦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第4期,333-368页。
    ⑧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1-10页。
    ①乌恩:《论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的渊源》,《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45-62页;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37-470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③磨占雄:《黑钩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3-14页。
    ④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121页。
    ⑥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60页。
    ⑦高东陆:《略论卡约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78-85页。
    ⑧张学正等:《辛店文化研究》,载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研究》(第3辑),文物出版社,1993年,122-144页。
    ⑨吴汝祚:《略论诺木洪文化》,《青海考古学会会刊》第3期,1981年。
    ⑩李水城、水涛:《公元前1千纪的河西走廊西部》,载《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63-75页。
    ①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136-139页。
    ①参见:刘学堂:《试析吐鲁番等地发现的木雕人像与代人木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417-424页;刘学堂:《新疆地区史前人形雕像的发现与初步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86-92页。
    ②张朋川:《史前装饰艺术的作用与意义》,载《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6-85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
    ②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第4期,333-368页。
    ③С.И.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37-48页。
    ④M.A.戴甫列特:《西伯利亚铜牌饰》,1980年,莫斯科。转引自: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84页,图五二3。
    ①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县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1-27页。
    ②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69页。
    ③富育光:《萨满艺术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年,171页。
    ④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年,1-69页;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16-32页;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第4期;28-48也;陈振中:《我国古代的青铜削刀》,《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72-80页;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150-166页;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1-14页。
    ①部分铜刀因残损严重,具体造型特征不明。因而未纳入分类中。如图D6-4、图D2-37、38、40等。
    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29页。
    ①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②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99-100页。
    ③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154页。
    ④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76页。
    ⑤西北青铜文化圈,主要包括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及其后沙井文化、河西“兔葫芦组”;新疆地区包括有哈密盆地的林雅文化、焉不拉克文化,吐鲁番盆地的洋海文化、苏贝希文化,罗布泊的小河文化、焉耆盆地和库车盆地的察吾乎文化,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滚鲁克文化等。该文化圈内不同区域发现的青铜器,从青铜文化特征上来看,前后相承,其发展、变化的线索和轨迹也比较清楚。参见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2007年,1-63页。
    ⑥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28、184页。
    ⑦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第1、2期,1-18页、153-177页。
    ⑧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2007年,1-63页。
    ⑨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
    ⑩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李水城、水涛:《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考古学报》,2012年第3期,351-368页。
    11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①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尚有争议。发掘者以该墓地出土纹饰镜与妇好墓相同,而将其年代下限确定为至公元前1300年。刘学堂先生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以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纹饰镜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纹饰镜相同这一现象作为判断天山北路墓地年代下限的做法不妥。其言外之意是指该铜镜系由中原传播到西域,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刘先生将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定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并认为其上限可能早到三千纪末。李水城先生认为天山北路墓地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潜伟先生将天山北路墓地时间定为公元前2000年至前1200年。并进一步指出各期、段年代。参见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2007年,1-63页;刘学堂:《新疆早期青铜文化及相关问题初探》,《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第2期,63-73页;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41页。
    ②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5-23页。
    ③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98页。
    ④李水城:《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36-44页。
    ⑤J. D. Muhty. The beginning of metallurgy in the old world. In (R. Maddin. ed.)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metal andallays. Cambridge.1988. pp2-20.
    ⑥Emma C. Bunker.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Ta Basin Vicinity and Its Impact o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Bronze Age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ume Ⅱ.1998.pp604-618.
    ①Jianjun Mei, Colin Shell. 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late prehistoric Xinjiang.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ume Ⅱ.1998.pp581-603;潜伟、孙淑云、韩汝玢:《古代砷铜研究综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0年第2期,44-50页;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1-10页。
    ②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239-278页。
    ③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150-166页;乌恩:《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135-150页。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
    ①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第10期,887-890页;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绥德墕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文物》,1975年第2期,82-87页;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第12期,644-645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年第8期,679-694页;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内蒙古·长城地带》,东亚考古学会,1935年。
    ②乌恩:《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135-150页;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150-166页。
    ③乌恩:《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45-62页。
    ④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150-166页。
    ①林梅村:《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54-60页。
    ②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第10期,887-890页。
    ③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年,1-69页;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1-81页。
    ④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150-166页;杨泓:《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83页。
    ⑤刘一曼:《殷墟青铜刀》,《考古》,1993年第2期,150-166页。
    ⑥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绥德墕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文物》,1975年第2期,82-87页。
    ⑦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第10期,887-890页;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第12期,644-645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哈密五堡魔鬼城古代文明陈列室陈列文物。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哈密地区博物馆陈列文物。
    ①祁小山、王博:《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91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29页;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8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21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9期,33-38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村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2期,1-28页。
    ③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7期,333-341页。
    ④贺新:《新疆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5期,6-8页。
    ⑤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6-37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9页。
    ①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212-217页。
    ②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85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1-27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洋海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28-49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鄯善苏贝希墓群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3年4期,1-12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鄯善苏贝希墓群三号墓地》,《新疆文物》,1994年2期,1-20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6期,42-57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吐鲁番艾丁湖古墓葬》,《考古》,1982年4期,365-372页;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2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1期,89-136页;新疆博物馆考古部等:《新疆扎滚鲁克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2年第1、2期,1-2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研究所新疆队:《新疆且末县加瓦艾日克墓地的发掘》,《考古》,1997年9期,21-32页。
    ①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欧亚草原古代艺术溯源》,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396页。
    ②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9年,109-110页。
    ①通过查阅考古材料,发现被称为“船形器”的器物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前后,所谓船形器广泛分布于新疆、陕西、河南、吉林、辽宁、浙江、广东、重庆等地,以陶器为主。此外,我国青海、辽宁、浙江、福建、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台湾、新疆等地普遍发现船形棺,也属于一种特殊的船形器。其流行年代自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个别延续至汉代。但实质上,这些“船形器”不仅造型各异,功能更是千差万别。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100-104页;陕西省地方志编簨委员会编:《陕西省志》第六十六卷《文物志》,三秦出版社,1995年。(原摘自张维慎:《北首岭之船形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文博》,2004年第6期,76-77页。);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临汝大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6期,1-4页;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吉林省博物馆考古队:《大安汉书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东北考古与历史》(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139-140页;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吉林扶余北长岗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2期,143页;辽宁省博物馆、邵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1-22页;孙华:《渝东史前制盐工业初探——以史前时期制盐陶器为研究角度》,《盐业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9页;李峰:《忠县邓家沱遗址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初步认识》,《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丰都县石地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甲种第6号)》,科学出版社;陈凤贤:《粤西访古》,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5集),1985年,第200-201页;车广锦:《论船形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东南文化》,1985年,49-61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第二卷·本文编,1999年,88-132页。
    ②“船形器”这一名称的笼统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被命名物的笼统。即被命名为船形器的器物造型特征多样,而无相对统一的造型样式。其二,命名标准的笼统。即这一名称所参照的对象“船”,究竟是古今何种船型,也并无明确的界定。因而,何物可谓之船形器,又该如何分类,实际没有统一的标准。
    ③车广锦:《论船形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东南文化》,1985年,49-61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罗布泊小河墓地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937-941页。
    ②王炳华:《生殖崇拜:早期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新疆罗布淖尔小河五号墓地的灵魂》,《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92-408页。
    ③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256页。
    ①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7年第3期,153-15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100-104页。
    ③张维慎:《北首岭之船形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文博》,2004年第6期,76-77页。
    ④吴山:《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2年,7-8页。
    ⑤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49-250页。
    ⑥广东茂名电白县霞洞晏公岭附近发现石船。石船与石柱并存,每隔六、七公里有一根“石柱”一只“石船”,绵延数十里。参见陈凤贤:《粤西访古》,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5集),1985年,第200-201页。
    ①周予同:《‘孝’与‘生殖器崇拜’》,《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6页。
    ②杨昌鑫:《龙崇拜与生殖崇拜──楚五溪之域崇龙之谫析》,《民族艺术》,1995年第1期,148-16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1页。
    ④王炳华:《生殖崇拜:早期人类精神文化的核心——新疆罗布淖尔小河五号墓地的灵魂》,《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92-408页。
    ①[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年,41-42页。
    ②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53-154页。
    ③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0页。
    ①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3-201页;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146-147页。
    ①[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亚洲腹地考古图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青:《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156页。
    ②李文瑛:《新疆史前美术考古》,《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36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
    ③[瑞典]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79-80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李文瑛:《新疆史前美术考古》,《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37-38页;李青:《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152页。
    ②吐鲁番文管所:《托克逊喀格恰克古墓群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7期,597-603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42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鄯善县洋海三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63-64页;
    ④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等:《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53-74页;王刚:《兴隆洼
    ⑩王杰:《柳湾墓地中的三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56-58页;张广立、赵信、王仁湘:《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48-57页。
    ①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38页。
    ②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肖家屋脊》上,文物出版社,1996年,315-317页;安徽省文物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9年第4期,1-9页。
    ③张朋川:《中国汉代木雕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前言。
    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2007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6期,4-19页。
    ⑤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
    ⑥[日]江上波夫,于可可等译:《关于旧石器时代女神像》,《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10-19页;汤池:《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文物》,1994年第3期,46-51页;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
    280-289页。The Making of the PastⅡ,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by David Oxford1976,转引自汤池:《试论
    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文物》,1994年第3期,46-51页。
    ①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载《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②据研究,哈密焉不拉克墓地C组居民人种支系头骨的一般体质形态与邻近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青铜时代墓地头骨相对接近,属于原始欧洲人种。而这种人种支系二元的结构早在哈密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或更早时代就已经形成。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47-217页;王博、常喜恩、崔静:《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97-106页;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05页。
    ③小河文化人群为欧洲人种,而哈密盆地人群种族比例,自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也有欧洲人种渐增的趋势。此外,人种学研究结果证明,焉不拉克墓地C组人骨与古墓沟墓地最为接近。参见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85-186、215页。
    ④王欣先生在研究吐火罗人的迁徙过程是也指出,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文化和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文化是从塔里木盆地南缘向东挺进的一支吐火罗人先后创造或参与创造的文化。参见王欣:《吐火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3-41页。
    ①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②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36-39页。
    ③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27页;冯恩学:《俄国东西利亚与远东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13页。
    ④李文瑛先生曾提及焉不拉克墓地出土的1件木雕人面像,但目前相关报道和研究性文献资料中均未见提及,具体形制特点不清。介于焉不拉克墓地考古报告较为完整详尽,本文暂以发掘报告为准。参见李文瑛:《新疆史前美术考古》,《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72-73页。
    ①陈戈:《略论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81-96页。
    ②李青:《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155页。
    ③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188-205页。
    ①宋兆麟:《民族文物概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讲义,1997年,113页。转引自: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89页。
    ②杨正文:《石崇拜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67-72页。
    ③本节所使用的艾斯克霞尔南墓地箜篌全部图像资料均系新疆考古研究所提供,在此致谢。
    ①箜篌的分类方式在学界未获统一。王子初先生将其分为弓形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卧箜篌四类。周菁葆先生将其分为三类,即竖箜篌、凤首箜篌、卧箜篌。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先生将其分为卧箜篌、竖箜篌两种,凤首箜篌隶属竖箜篌的一种。李青先生观点与之基本相同,并进一步强调弓形箜篌乃竖箜篌之徒,凤首箜篌系弓形箜篌在印度的变种。本文从此观点。参见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258-260页;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箜篌及其东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9页;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古老的乐器——箜篌》,《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78-80页;李青:《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197页。
    ②(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之孙冯翼集录、陈其荣增订本(卷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5页。
    ③郝懿行等:《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84页。
    ④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古老的乐器——箜篌》,《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78-80页。
    ⑤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52页。
    ⑥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箜篌及其东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9页。
    ⑦王博:《新疆新发现的箜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25-432页;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箜篌及其东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9页;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古老的乐器——箜篌》,《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78-80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鄯善县洋海一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21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45页;新疆博物馆、巴州文管所、且末县文管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新疆文物》,1998年第4期,31-32页;新疆博物馆考古部等:《新疆扎滚鲁克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2年第1、2期,1-21页;王博:《新疆新发现的箜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25-432页。且末扎滚鲁克墓地以及和田山普拉古墓出土的2件箜篌年代可能在西汉至东汉期间。虽然从时间范畴来讲已经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但鉴于目前箜篌出土实物数量较少,且这些箜篌所属年代具有一定延续性,一同比较,或可在更丰富的实物资料基础上,以及时间跨度上与哈密地区史前箜篌进行比较。
    ②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形制渊源探究》,《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43-51页。
    ③新疆博物馆、巴州文管所、且末县文管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新疆文物》,1998年第4期,1-53页。
    ①王博:《新疆新发现的箜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25-432页;[美]博·劳厄格伦谢瑾译:《巴泽雷克的古代竖琴》,《音乐研究》,2004年第2期,94-101页。
    ②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形制渊源探究》,《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43-51页。
    ①王永强、党志豪:《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134-137页。
    ②王子初:《且末扎滚鲁克箜篌的形制结构及其复原研究》,《文物》,1999年第7期,50-60页;王博:《新疆新发现的箜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25-432页;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形制渊源探究》,《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43-51页。
    ③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箜篌及其东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9页。
    ①另说,残长47、宽50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48-249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19、27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17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48-249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17页;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7页。
    ②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6-27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列室图片。
    ④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张成安:《从五堡墓葬出土文物看哈密青铜时代的畜牧业》,《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73-76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16页。
    ②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25页。
    ③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④新疆考古研究所陈列室陈列文物。
    ⑤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7页。
    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②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7页。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7页。
    ①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8页。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③新疆考古研究所陈列室陈列文物。
    ④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24页。
    ⑤哈密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
    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④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53页。
    ②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18-20页。
    ③[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238-239页。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22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③范承渠:《哈密历史大事年表》,哈密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哈密市文史资料》第二辑。转引自: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5页。
    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30-41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24-26页。
    ②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21页。
    ③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51页。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275页。
    ⑤[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54页。
    ⑥[东汉]刘熙撰,[清]毕沅书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170页。
    ⑦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105页。
    ⑧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61页。
    ⑨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55页。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59页。
    ②[东汉]刘熙撰,[清]毕沅书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308页。
    ③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104页。
    ④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文博》,2010年第3期,67-71页。
    ⑤[东汉]刘熙撰,[清]毕沅书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173页。
    ⑥穆舜英:《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图版254;[瑞典]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07、114、126-127页,图版107页;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173-176页。
    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19、21-23页。
    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6期,42-57页。
    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84、244页。
    ⑩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25、55页;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古代民族文物》,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版64;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34页。
    11王治来:《中亚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28-29页。
    12周菁葆:《日本正仓院所藏尖顶帽艺术溯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56-59页。
    ①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10-230页。
    ②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王欣:《吐火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3-41页。
    ③周菁葆:《日本正仓院所藏尖顶帽艺术溯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56-59页。
    ④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188-205页;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⑤[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98页。
    ⑥[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62页。
    ⑦[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08页。
    ⑧[东汉]刘熙撰,[清]毕沅书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178页。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14-17页。
    ②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23页。
    ③骆崇骐:《中国皮鞋史话》,《皮革科技》,1989年第2期,16-20页。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13页。
    ⑤[东汉]刘熙撰,[清]毕沅书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176页。
    ①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77-79页;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397页。
    ②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郭沫若序言。
    ③武敏:《织绣》,台北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17-18页;武敏:《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5-14页。
    ④[宋]范晔:《后汉书·舆服》,中华书局,2007年,1042页。
    ⑤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396页。
    ⑥有研究者指出,制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从猿到人的爬行到直立演变的历史过程之中。据考古发掘,距今50-60万年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刮削石器与尖状石器剥取兽皮了。参见:何露等:《中国古代皮革及制品历史沿革》,《西部皮革》,2011年第16期,42-46页。
    ①古墓沟楼兰睡美人的皮靴用筋线缝之。小河墓地发掘报告介绍,该墓地独特的随着品之一是牛筋绳,这种牛筋绳还夹入木祖间。在部分随着物上也使用到较细的牛筋线。参见:骆崇骐:《中国皮鞋史话》,《皮革科技》,1989年第2期,16-20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②[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1958年,61页。
    ③除哈密盆地五堡墓地外,罗布泊地区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且末扎滚鲁克墓地都出土过年代较早的毡制品,如毡帽、毡鞋等。参见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94-292页;新疆博物馆、巴州文管所、且末县文管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新疆文物》,1998年第4期,1-53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①武敏:《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5-14页。
    ②Elizabeth Wayland Barber, The Mummies Of urumchi, Macmillan, London,1999.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55页。
    ③武敏:《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5-14页。
    ④林梅村:《公元3世纪的西域纺织物》,《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9-20页。
    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8-64页;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1-55页。
    ⑥阿利娅·托拉哈孜:《新疆古代刺绣品初探》,《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88-97页。
    ⑦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0-63页。
    ⑧新疆博物馆文物队:《且末县扎滚鲁克五座墓葬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2-18页;阿利娅·托拉哈孜:《新疆古代刺绣品初探》,《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88-97页。
    ①阿利娅·托拉哈孜:《新疆古代刺绣品初探》,《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88-97页。
    ①董苏宁、刘一明:《哈密岩画》,《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50-52页。
    ②《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37-256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217-301页。
    ④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5、123页。
    ①表格内统计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主要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哈密地区文物局提供的相关材料与数据。
    ①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359页。
    ③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364页。
    ④刘国瑞:《新疆哈密沁城白山岩刻画》,《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419-428页。
    ①此图曾被认为是两轮与人物形象,也就是说,车厢部分被误认为是一人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217-301页。
    ①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管所:《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16-26页。
    ②刘国瑞、祁小山:《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77页。
    ①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187页。
    ②据《哈密文物志》记载:巴里坤八墙子岩画有一幅“双马图”,二马四蹄相对,这种造型与新疆呼图壁生殖崇拜岩画和内蒙古阴山岩画颇有相似之处。林梅村先生也曾在文中提及巴里坤八墙子岩画中的双马图,并认为是与吐火罗人的“双马神”崇拜有关。参见《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40页;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③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77页。
    ④孔令侠:《八墙子岩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5页。
    ①盖山林、盖志浩:《丝绸之路岩画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5页。
    ①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5年,255-256页。
    ②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岩画》,《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5-11页。
    ③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86-91页。
    ①表格内统计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主要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5年,255-256页;哈密地区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16-26页;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8年第1期,24-27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
    2011年,221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21页。
    ①《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40页;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②《哈密文物志》编篡组:《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240页;刘国瑞、祁小山编著:《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77页。
    ③郭物:《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9页。
    ①鄂·苏日台:《从民俗学探索岩画起源》,《岩画》,1995年第1辑。转引自: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2005年,167-168页。
    ①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93页。
    ②[英]保罗·G·巴恩著,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史前艺术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38页。
    ③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35页。
    ①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38-372页。
    ②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48-253页。
    ③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岩画》,《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5-11页。
    ①刘国瑞、祁小山:《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77页。
    ②王海城:《中国马车的起源》,载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3年,41-42页。
    ③王学荣:《商代早期车辙与双轮车在中国的出现》,载《三代文明研究》编辑委员会编:《三代文明研究(一)—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39-247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97-128页;刘一曼:《殷代车子遗迹及甲骨金文的车字》,《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29-32页。
    ①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44页。
    ②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③[苏联]E.A.诺甫戈罗多娃:《蒙古山中的古代车辆岩画》,载陈弘法编译;《欧亚草原岩画艺术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5页。
    ④[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29-137页。
    ①[苏联]E.A.诺甫戈罗多娃:《蒙古山中的古代车辆岩画》,载陈弘法编译;《欧亚草原岩画艺术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2页。
    ①[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张良仁译:《穿越塔克拉玛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0-95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4页;新疆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试挖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6-8页。
    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3-27页。
    ④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5年,255-256页。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325-362页。
    ⑥杨泓:《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67-71页。
    ①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23页。
    ②王海城:《中国马车的起源》,载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3年,37页。
    ③郭物:《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26-27页。
    ④王海城:《中国马车的起源》,载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3年,38-39页。
    ⑤哈密地区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16-26页。
    ①林梅村:《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9-23页。
    ②盖山林、盖志浩:《丝绸之路岩画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72-179页。
    ①赵殿增:《从“手”的崇拜谈青铜雕像群表现的“英雄”崇拜——三星堆文明精神世界探索之二》,《四川文物》,1997年第4期,3-7页。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36-139页。
    ③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45-146页;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555-556页。
    ①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45-146页。
    ②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商务印书馆,2000年,32页。
    ①[美]巫鸿著,郑岩等编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10年,70-86页。
    ②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01页。
    ③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4页;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之光:《“舞”和“巫”的字形》,《音乐学刊》,1978年第1期。
    ①陆思贤:《释甲骨文中的“巫”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61-69页。
    ②陆思贤:《释甲骨文中的“巫”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61-69页。
    ①牛克诚:《生殖巫术与生殖崇拜—阴山岩画解读》,《文艺研究》,1991年第3期,107-126页。
    ②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07页。
    ③陈炳良:《从采苹到社祀》,载《神话·礼仪·文学》,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95-96页。
    ④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143页;宋兆麟:《生育神性巫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55页。
    ⑤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38-372页。
    ⑥牛克诚:《原始艺术品在巫术中的使用与操作》,《美术史论》,1991年第1期,4-17页。
    ①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6页。
    ②钱志强:《古代美术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7-30页。
    ③S.H.Hooke:Middle Eastern Mythology,London,1963:44.
    ④利普斯:《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356页。
    ⑤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2002年,69页。
    ⑥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岩画》,《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5-11页。
    ①许成、卫忠编:《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73页。
    ②李祥石:《宁夏贺兰山岩画》,载周菁葆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9-15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278页。
    ④邢琏:《岩画中的具象与抽象》,《三峡论坛》,2010年第5期,76-79页。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265页。
    ①汤惠生:《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6期,31-44页。
    ②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380、385页。
    ③汤惠生:《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6期,31-44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389页。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
    3.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5.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6.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之孙冯翼集录、陈其荣增订本(卷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
    7.郝懿行等:《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常喜恩:《哈密市雅满苏林场办事处古代墓葬》,《中国考古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1989年。
    9.常喜恩:《伊吾军马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6年1期。
    10.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
    11.哈密地区文管所:《哈密沁城白山遗址调查》,《新疆文物》,1988年1期。
    12.贺新:《巴里坤南湾M16墓葬清理简报》,《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16期。
    13.托乎提·吐拉洪:《新疆伊吾县拜其尔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国文物报》,2005年2月4日。
    14.王炳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三千年前石结构建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
    15.王永强、党志豪:《新疆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考古新发现》,《西域研究》,2011年2期。
    16.小河考古队:《小河墓地全面发掘的主要收获》,《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7.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
    18.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官所:《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19.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5期。
    20.新疆博物馆:《巴里坤南湾墓地66号墓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85年1期。
    21.新疆博物馆、巴州文管所、且末县文管所:《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新疆文物》,1998年第4期。
    22.新疆博物馆考古部等:《新疆扎滚鲁克二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2年第1期。
    23.新疆博物馆文物队:《且末县扎滚鲁克五座墓葬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
    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3期。
    25.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新疆文物》,1991年4期。
    2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考古》,2002年6期。
    2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艾斯克霞尔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年3、4期合刊。
    2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市寒气沟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9期。
    2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哈密-巴里坤公路改线考古调查》,《新疆文物》,1994年1期。
    3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1996年哈密黄田庙尔沟村1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2期。
    3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拉甫乔克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遗址》,《考古与文物》,1984年4期。
    3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葬》,《新疆文物》,1992年。
    3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巴里坤县东黑沟遗址2006-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期。
    3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工作的新发展》,《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
    35.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新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36.新疆文物事业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3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1979-1989),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3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
    3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
    40.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鄯善县洋海二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
    4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鄯善县洋海三号墓地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
    4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林场Ⅱ号点墓葬》,《新疆文物》,1999年3-4期。
    4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小河考古队:《罗布泊小河墓地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6期。
    4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鄯善洋海一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4年第1期。
    4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9年。
    47.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6期。
    48.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馆所:《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简报》,《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
    49.周晓明:《哈密黄田庙尔沟墓地调查》,《新疆文物》,1998年1期。
    50.张承安、常喜恩:《哈密腐殖酸厂墓地调查》,《新疆文物》,1998年1期。
    51.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巴里坤的湾沟古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
    52.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
    53.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
    54.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1997年。
    55.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2002年。
    56.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7.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58.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59.邓福星:《艺术的发生》,三联书店,2010年。
    60.冯天瑜、何晓明、周积寅:《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2.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
    63.富育光:《萨满艺术研究》,学苑出版社,2010年。
    64.盖山林:《丝绸之路草原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65.盖山林、盖志浩:《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66.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7.郭物:《鍑中乾坤—青铜鍑与草原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68.郭物:《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9.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70.哈密地区地方志编簨委员会编:《哈密地区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
    71.《哈密文物志》编篡组编写:《哈密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72.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73.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74.户晓辉:《岩画与生殖巫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75.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76.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55页。
    77.孔祥星、刘一曼编著,《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
    78.李青:《丝绸之路楼兰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79.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
    80.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8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82.李学勤:《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83.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中华书局,1990年。
    8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85.林幹:《匈奴史》,内蒙古人们出版社,2010年。
    8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出版社,1991年。
    87.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8.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三联书店,2000年。
    89.林梅村:《松漠之间—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三联书店,2007年。
    90.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9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中亚文明史》(第二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93.刘学堂:《新疆史前宗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94.刘文锁:《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95.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96.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7.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9年。
    98.孟凡人:《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99.苗普生:《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0.牛汝辰:《新疆地名概说》,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1.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2.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103.钱志强:《古代美术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4.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5.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10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10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8.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
    109.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0.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1.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112.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3.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4.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115.王伯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福建美术出版社,1998年。
    116.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7.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8.王炳华:《西域考古历史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9.王欣:《吐火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20.王嵘:《西域艺术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1.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2.巫鸿:《美术史十议》,三联书店,2008年。
    123.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4.谢瑞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1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委员会主编:《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
    1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等:《新疆通志·文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新疆岩画(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1年。
    1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古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哈密地区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0.徐文堪:《吐火罗人起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05年。
    131.许成、卫忠编:《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
    132.薛宗正:《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河陇碛西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134.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
    135.杨泓:《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36.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7.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中华书局,2007年。
    138.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9.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0.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141.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
    142.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3.余太山:《古族新考》,商务印书馆,2012年。
    144.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46.赵丰主编:《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
    147.张光直,郭净译:《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8.张光直,曹兵武译,陈星灿校:《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9.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三联书店,2010年。
    15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
    151.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52.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2004年。
    153.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4.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瓷器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15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
    156.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57.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158.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159.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161.[法]安德烈·勒鲁瓦—右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2.[德]埃利希·诺伊曼著,李以洪译:《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年。
    163.[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新华、张良仁、赵静译:《穿越塔克拉玛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4.[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亚洲腹地考古图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5.[瑞典]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6.[英]保罗·G·巴恩著,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史前艺术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67.[美]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68.[苏]A.A福尔莫佐夫著,路远译:《苏联境内的原始艺术遗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9.[美]弗·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70.[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
    17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张安平译:《原始艺术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2.[日]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内蒙古·长城地带》,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东亚考古学会,1935年。
    173.[俄]卡冈著、凌继尧、金亚娜译:《艺术形态学》,学林出版社,2008年。
    174.[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
    175.[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176.[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
    177.[苏]列·谢·瓦里耶光:《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文物出版社,1989年。
    17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0.[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181.[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1958年。
    182.[日]梅原末治:《汉以前の古镜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5年。
    183.[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184.[苏]普加科瓦·列穆佩著,陈继周、李琪译:《中亚古代艺术》,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年。
    185.[美]E.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86.[英]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87年。
    187.[瑞典]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8.[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9.[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中华书局,2005年.
    190.[美]O.A.魏勒著,史频译:《性崇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191.[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10年。
    192.[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193. Elizabeth Wayland Barber, The Mummies Of urumchi, Macmillan, London,1999.
    194. S.H.Hooke:Middle Eastern Mythology,London,1963.
    195.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1993年12期。
    196.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81年1期。
    197.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3期。
    198.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考古》,《考古》,1979年5期。
    199.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第12期。
    200.安志敏:《石器略说》,《考古通讯》,1955年第5期。
    201.安志敏:《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考古》,2000年第5期。
    202.安志敏:《西周的两件异形铜兵—略论商周与我国北方青铜文明的联系》,《文物集刊》第2辑。
    203.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先民服饰文化初探》,《新疆文物》,2001年3、4期合刊。
    204.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文博》,2010年第3期。
    205.阿利娅·托拉哈孜:《新疆古代刺绣品初探》,《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
    206.北京铜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3期。
    207.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2001年6期。
    208.陈爱东:《伊吾拜其尔墓地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09.陈戈:《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新疆文物》,1985年1期。
    210.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2期。
    211.陈戈:《焉不拉克文化补说》,《新疆文物》,1999年1期。
    212.陈戈:《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考古》,1990年4期。
    213.陈戈:《关于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新认识》,《考古》,1987年4期。
    214.陈戈:《新疆考古述论》,《吐鲁番学研究》,2002年1期。
    215.陈戈:《略论焉不拉克文化》,《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
    216.陈戈:《新疆远古文化初论》,《中亚学刊》第四辑,中华书局,1995年。
    217.陈戈:《新疆史前史前又一种考古文化—苏贝希文化试析》,《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8.陈戈:《苏贝希文化的源流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9.陈光祖:《欧亚草原地带出土“鍑类器”研究三题》,《欧亚学刊》(第8辑),中华书局,2008年。
    220.陈良伟:《试论西域冶铸文明的起源》,《新疆文物》,1988年1期。
    221.崔静、王博:《哈密寒气沟墓地出土颅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9年1期。
    222.戴良佐:《新疆木垒县出土的石磨棒》,《考古》,1984年第1期。
    223.董苏宁、刘一明:《哈密岩画》,《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1期。
    224.丁岩:《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25.干志耿等:《论权力象征物玉戚与骨朵》,《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226.龚国强:《新疆地区早期铜器略论》,《考古》,1997年9期。
    227.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1辑),1999年,中华书局。
    228.郭物:《试析铜鍑器耳突起装饰的象征意义》,《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
    229.何惠琴、金建中等:《3200年前中国新疆哈密人骨的mtNDA多态性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30.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31.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形制渊源探究》,《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
    232.吉戈尔:《巴里坤岩画初探》,《新疆艺术》,1986年第5期。
    233.贾应逸:《浅论新疆古代毛纺织业的发展》,《新疆文物》,2005年4期。
    234.孔令侠:《八墙子岩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35.李水城:《西北及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
    236.李水城:《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冶铜业及区域文化的互动》,《吐鲁番学研究》,2002年2期。
    237.李水城:《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源》,《赤峰学院学报·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专辑》,2011年第二辑。
    238.李水城:《从考古发掘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第1期。
    239.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240.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年东西文化的碰撞和文化》,《新疆文物》,2000年1期。
    241.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1年。
    242.李水城、水涛:《公元前1千纪的河西走廊西部》,《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243.李水城:《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遗存分析》,《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
    244.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245.李遇春:《新疆发现的彩陶》,《考古》,1959年3期。
    246.李遇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文物》,1962年7、8期合刊。
    247.李文瑛:《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单人葬、合葬关系及其相关问题探讨》,《新疆文物》,1997年2期。
    248.刘莉:《铜鍑考》,《考古与文物》,1987年3期。
    249.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1998年3期。
    250.刘学堂:《新疆早期青铜文化及相关问题初探》,《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2期。
    251.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新疆文物》,1993年1期。
    252.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新疆文物》,1998年第3期。
    253.刘学堂:《新疆地区史前人形雕像的发现与初步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
    254.刘学堂:《新疆史前考古新发现的丰产巫术遗存》,《新疆文物》,2005年1期。
    255.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铜镜及相关问题》,《新疆文物》,1993年第1期。
    256.刘学堂、李溯源:《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
    257.刘学堂:《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文化中的两个问题》,《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20周年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5年。
    258.刘学堂:《再论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新疆历史与文化》(200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
    259.刘学堂:《试析吐鲁番等地发现的木雕人像与代人木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0.刘学堂:《新疆史前墓葬的初步研究》,西安半坡博物馆主编《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
    261.刘学堂、李文瑛:《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新探》,《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262.刘国瑞:《哈密沁城白山岩刻画》,《新疆文物》,1987年1期。
    263.刘瑞俊,《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初步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64.刘一曼、孔祥星:《中国早期铜镜的区系及源流》,《纪念苏秉琪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265.林梅村:《吐火罗与龙部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266.林梅村:《吐火罗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
    267.凌勇、梅建军:《关于新疆公元前一千纪的金属技术的几点思考》,《西域研究》,2008年4期。
    268.凌勇、梅建军:《新疆哈密地区早期金属技术研究刍论》,《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9.陆思贤:《释甲骨文中的“巫”字》,《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270.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271.吕恩国:《论新疆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疆文物》,1995年2期。
    272.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73.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2期。
    274.梅建军、高滨秀:《塞伊马—图比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
    275.梅建军、刘国瑞、常喜恩:《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西域研究》,2002年2期。
    276.梅建军:《新疆出土铜鍑的初步科学分析》,《考古》,2005年第4期。
    277.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278.磨占雄:《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79.穆舜英:《论新疆彩陶》,《新疆彩陶》,文物出版社,1998年。
    280.穆舜英、王明哲、王炳华:《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
    281.穆舜英、王明哲:《新疆古代民族考古文化》,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6期。
    282.牛克诚:《原始艺术品在巫术中的使用与操作》,《美术史论》,1991年第1、2期。
    283.牛克诚:《生殖巫术与生殖崇拜—阴山岩画解读》,《文艺研究》,1991年第3期。
    284.潜伟、孙淑云、韩汝玢:《古代砷铜研究综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0年第2期。
    285.潜伟、常喜恩:《黑沟梁墓地出土铜器的检测分析与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286.潜伟、亚合甫江、常喜恩:《黑沟梁墓地出土铁器的检测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287.潜伟:《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部分金属器物的鉴定报告》,《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288.乔梁:《中国北方动物饰牌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
    289.任萌:《从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看西汉前期东天山地区匈奴文化》,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90.邵会秋:《从M75看焉不拉克墓地的分期》,《新疆文物》,2006年2期。
    291.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92.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2期。
    293.水涛:《新疆青铜时代诸文化的比较研究-附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94.水涛:《西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295.孙伯海:《生殖崇拜的演化和发展——木垒石祖品类多且有男有女》,《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1期。
    296.汤惠生:《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6期。
    297.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298.王炳华:《回顾1982年的新疆考古工作》,《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8期。
    299.王炳华:《西汉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索》,《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4期。
    300.王炳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试析》,《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2期。
    301.王炳华、刘杰龙等:《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的研究》,《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302.王炳华:《新疆细石器遗存初步研究》,《干旱区新疆第四纪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303.王炳华:《新疆考古中所见生殖崇拜遗痕》,《欧亚学刊》第7辑,中华书局,2007年。
    304.王博:《切木尔切克文化初探》,《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
    305.王博、祁小山:《新疆出土青铜鍑及其族属分析——兼谈亚欧草原青铜鍑》,《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306.王博、常喜恩:《巴里坤黑沟梁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307.王博:《新疆新发现的箜篌》,《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8.王博:《新疆近十年发现的一些铜器》,《新疆文物》,1987年1期。
    309.王博、张铁男:《新疆石器时代考古有新发现》,《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11期。
    310.王博:《哈密焉不拉克墓葬的分期问题》,《新疆文物》,1990年3期。
    311.王博:《亚欧草原所见青铜鍑及其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4期。
    312.王博、雀静:《新疆哈密五堡墓地M151、M152出土颅骨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文物》,1995年1期。
    313.王博等:《天山北路古墓出土人颅的种族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1期。
    314.王建新:《新疆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5期。
    315.王海城:《中国马车的起源》,《欧亚学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3年。
    316.王仁湘:《带钩概论》,《考古学报》,1985年3期。
    317.王仁湘:《带扣略论》,《考古》,1986年第1期。
    318.汪宁生:《试释几种石器的用途》,《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319.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20.魏东、曾雯、托乎提·吐拉洪:《新疆哈密拜其尔墓地出土古代人类体质特征初步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321.乌恩:《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考古学报》,1981年1期。
    322.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4期。
    323.乌恩:《论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的渊源》,《考古学报》,1981年1期。
    324.乌恩:《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325.吴震:《新疆东部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4年7期。
    326.武敏:《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西域研究》,1996年2期。
    327.谢丽娅·托拉哈孜:《1985年且末扎滚鲁克出土手绘毛织物纹样浅析》,《新疆文物》,1998年4期。
    328.肖小勇:《关于新疆史前研究的讨论》,《西域研究》,2004年2期。
    329.邢开鼎:《巴里坤县兰州湾子岩画》,《新疆文物》,1985年1期。
    330.邢开鼎:《新疆细石器初探》,《新疆文物》,1993年4期。
    331.西北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介绍新疆文物调查工作组发现的几种文物古迹》,《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3期。
    332.邢琏:《岩画中的具象与抽象》,《三峡论坛》,2010年第5期。
    333.亚合甫江·排都拉:《试论新疆哈密地区早期文化遗存中外来文化的影响因素》,《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4.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10期。
    335.羊毅勇:《试析新疆古代葬俗》,《新疆社会科学》,1990年4期。
    336.羊毅勇:《新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新疆文物》,1999年3、4期合刊。
    337.羊毅勇:《试论新疆的细石器》,《史前研究》,1987年4期。
    338.杨建华:《东周时期新疆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339.伊弟利斯:《新疆地区细石器遗存》,《新疆文物》,1993年4期。
    340.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古老的乐器—箜篌》,《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
    341.于喜凤:《新疆哈密五堡152号古墓出土农作物分析》,《新疆文物》,1992年3期。
    342.于志勇:《新疆地区细石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新疆文物》,1996年4期。
    343.于建军:《新疆哈密考古综述》,《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4.岳峰、孟凡人:《关于新疆考古学今后发展问题的初步思考》,《考古》,1997年9期。
    345.张川:《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西域研究》,1997年3期。
    346.张成安:《从五堡墓葬看哈密青铜时代的畜牧业》,《新疆文物》,1998年3期。
    347.张成安:《浅析青铜时代哈密的农业生产状况》,《农业考古》,1997年3期。
    348.张凤:《新疆东部地区古文化探微》,《西域研究》,2010年2期。
    349.张光直:《考古学上所见汉代以前的西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本),商务印书馆,1970年。
    350.张坤:《东天山地区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墓葬与匈奴文化的比较研究》,《东天山文化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
    351.张全超、常喜恩、刘国瑞:《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西域研究》,2010年2期。
    352.张玉忠、赵德荣:《伊犁河谷新发现的大型铜器及有关问题》,《新疆文物》,1991年2期。
    353.张玉忠:《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的大型铜器》,《文博》,1985年6期。
    354.赵丛苍、何利群:《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2期。
    355.郑绍宗:《穿孔石锤斧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356.周伟洲:《新疆的史前考古与最早的经济开发》,《西域研究》,2003年4期。
    357.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箜篌及其东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58.[美]博·劳厄格伦谢瑾译:《巴泽雷克的古代竖琴》,《音乐研究》,2004年第2期。
    359.[美]陈光祖,《新疆金属时代》,《新疆文物》,1995年1期。
    360.[俄]弗拉基米尔·库巴列夫著、周金铃译《:亚洲游牧民族使用的铜镜是宗教考古学的原始资料》,《新疆文物》,2005年第1期。
    361.[日]江上波夫,于可可等译:《关于旧石器时代女神像》,《北方文物》,1987年第4期。
    362.[俄]В.С.吉谢列夫:《苏联境内青铜文化与中国商文化的关系》,《考古》,1960年第2期。
    363.[俄]С.И.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364.[苏联]E.A.诺甫戈罗多娃:《蒙古山中的古代车辆岩画》,载陈弘法编译;《欧亚草原岩画艺术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5.[法]卢立·A·札德纳普罗伍斯基撰,刘文锁译:《费尔干纳的彩陶文化》,《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
    366. I. V. Filippova, Chinese Bronze Mirrors in Hunnu Culture,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of Eurasia, Vol.3:3,2000,100-107.
    367. P.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C. C. Young, on Some Neolithic (and Possibly Palaeolithic) Finds inMonglia, Sinkiang and West Chi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vol. xll, Peking,1932.
    368. Н.Л.Членова,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и ранняя история племен тагар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Москва,табл.3,1967.
    369. П.Матвеева,Ногребение энатного воина в Красногорском1могильнике,Военное дело древнегонаселения Северной Аэин.Новосибирск,1987.
    370. Miklos Erdy, Hun and Xiong-nu Type Cauldron Finds throughout Eurasiao, Eurasian StudiesYearbook, No.67.1995.
    371. Jianjun Mei\Colin Shell, The Iron Age Cultures in Xinjiang and Their Steppe Connection, AncientInteraction: East and West Eurasia,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2002.p213-234.
    372.李肖冰著:《中国新疆古代陶器图案纹饰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3.刘国瑞编:《哈密古代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
    374.穆舜英、祁小山、张平:《中国新疆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375.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37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
    37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文物出版社,2010年。
    37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