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人民日报》任仲平集体创作评论文章(1993—2011)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主要考察了近20年来任仲平评论文章的文本特征。“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的谐音简称。任仲平文章相较于社论文章和“今日谈”群言性的短评而言,在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篇章构造与用词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操作方式。理解传播即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任仲平评论文章的作者们以更加文学化,更加市场化,更加专业化和更多开放性的维度来审视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深刻地反映出传媒与国家发展,传媒与政治建设,传媒与公众互动等多重关系,深刻体现出时代发展变迁、受众地位提高以及新闻从业者专业意识增强的媒介环境特征。从框架理论出发对任仲平文本的说理策略与逻辑解读,分析任仲平所构建的国家记忆与民族形象,解读传播在营造文化和政治合法性的策略,窥探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在社会、历史、文化等历史进程多重维度下的呈现的主体性努力,并客观正视以任仲平文章为代表的党报评论文章在政治、公众与传媒三者角力过程中的妥协与退让。任仲平在建构社会现实,与公众互动、传媒自主性方面尚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改进空间与发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Editorials and opinion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REN Zhongping is brief for important editorials of People's Daily. By resorting to content and text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ditorials by Ren Zhongping in People's Daily from1993to2011, almost two decad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specific linguistic style, reasoning methods,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wording pattern. The study also analyses their reasoning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 as well as national memory and image built by the edito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ing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authors of editorials by Ren Zhongping examine the Chinese people's life in recent20years in a more literary, market-oriented, professional and open way, which reflects multiple relations between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public interaction; which also demonstrates subjective efforts of news organizations and staff in the dice playing of 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引文
1凌志军:《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80页。
    2陶建杰:《皇甫平: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载《新闻爱好者》,2007(5)。
    3刘光牛:《锻造<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访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载《中国记者》2009(6)。
    1王颖:《新时期<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向上与向下的统一--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现代传播》2007(2)。
    3樊哲高:《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4曾军:《党报评论的创新:<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专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5吴淑惠:《党报如何引导舆论:<人民日报>“何振华”系列评论的启示》,载《新闻三昧》2009(4)。
    6涂光晋:《图解任仲平》,载《新闻战线》,2009(3)。
    1赵振宇、胡沈明:《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载《新闻大学》,2010(3)。
    2框架理论,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721.htm
    3 Goffm.E, Fmme Analysis.NewYork:Free Press,1974
    4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721.htm
    Entman, R. M. (1993).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51-58.
    6臧国仁:《新闻报道与真实建构:新闻框架理论的观点》,载《新闻学研究》,1999年。
    1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2[美]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3[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胡正荣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4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40页。
    5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1樊永强、何芳芳:《从揭丑警犬到舆情公器—一美国主流媒体“虐俘”事件报道的新闻构架与议程流变研究》,载《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4期。
    2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载《新闻大学》,1998年第2期。
    3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年)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1期。
    4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2(2)。
    5吕鹤颖:《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吕岩梅:《社会转型期新闻框架真实建构新探——以<焦点访谈>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8[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Barry Schwarts,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raham Lincoln",收在Collective Remebering中,David Middletonand Derek Edwards编,(Newbury Park:Sage,1990), pp.81-107.
    2Howard Schuman and Jacqueline Scotte, "Generations and Collective Mem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June 1989); 359-81.
    3林岗:《集体记忆中的遗忘与想象——60年来白求恩题材的作品分析》,载《扬子江评论》2007(3)。
    4顾铮:《中国的视觉大独白——1963年<中国摄影选集>解读》,载《上海文化》,2009(4)。5秦志希,曹茸:《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载《现代传播》,2004(1)。
    1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
    1陈利云:《任仲平:中国新闻政论史上的一朵奇葩》,载《新闻实践》,2011(5)。
    2任仲平,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930.htm
    1欣宁:《数字任仲平》,载《新闻战线》,2009(3)。
    2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549-551页。
    1刘光牛:《锻造<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访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载《中国记者》2009(6)。
    2米博华:《任仲平的特质和品格》,载《新闻战线》2009(3)。
    3杜飞进、薛原:《大块头大智慧》,载《新闻战线》2009(3)。
    1顾建明、王青:《中美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方式的比较》,载《新闻大学》2011(2)。
    1褚少研:《创新评论,放大优势——学习“任仲平”断想》,载《记者摇篮》,2009(1)。
    1邵华泽:《新闻评论概要》,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1顾建明、王青:《中美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方式的比较》,载《新闻大学》2011(2)。
    2同上。
    1张研农:《舆论引导新格局中人民日报新追求》,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9780190.html
    1周修强:《社论是报纸的旗帜》,载《新闻战线》,1986(5)。
    1涂光晋:《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题参与——改革开放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载《现代传播》2008(6)。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55446/4441682.html
    2《新闻战线》记者:《抓好言论发挥特色》,载《新闻战线》,1993(3)。
    1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538页。
    1 J.Herbert Altschull(1990), From Milton to Mclhan:the Ideas behind Amercian Journalism,New York:Longman
    2卢新宁:《党报评论的历史方位——关于评论竞争的思考,兼谈“任仲平”的追求》,载《新闻与写作》2009(11)。
    1马利:《在创新中贴近——参与任仲平文章创作感想》,引自http://media.people.com.cn/GB/4739281.html
    1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2月版,《代序》第2页。
    2曹焕荣:《走了近两年的“棋”》,载《新闻战线》,2009(3)。
    1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1张西平:《材料、方法与视角——漫谈中国的‘美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下》,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10月21日,第274期,第17版。
    2刘涛:《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载《现代传播》,2011(9)。
    1麦尚文:《灾难报道的嬗变与突破——基于5·12汶川地震报道的分析与思考》,载《南方传媒研究》2009(1)。
    2田中初:《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以政治控制的视角》,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2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
    1潘忠党:《历史叙事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载《文化研究》,2000(6)。
    1陈力丹、王晶:《“伪真实”: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载《现代传播》,2010(12)。
    2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1 http://news.163.com/09/0414/18/56SNA2K1000120GU.html
    2《2003年“非典”防控》,引自httD://news.163.com/09/0923/18/5JTQBC7100013OR9.html
    3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1董毅:《基层民众的媒介接触与政治信任——基于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 Xueyi Chen & Tianjian Shi, "Media Effects on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Tru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ost Tiananmen Period ", East Asia,2001,NO.4.p84-118.
    1雷润琴:《信息博弈——公民·媒体·政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125-138页。
    2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3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318页。
    1陈绚:《中国媒体应避免“期待性沉默”》,载《国际新闻界》,2003(2)。
    1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6页。
    2米博华:《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发展——关于党报评论工作的交流》,载《中国记者》,2005(6)。
    3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改造——我国新闻改个时间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
    4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
    1[美]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2[美]马克·费什曼:《制造新闻》,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51页,转引自[美]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3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话语建构》,载《新闻学研究》,2005(71)。
    4米博华:《我在评论岗位二十年》,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5/22070/2657439.html
    1.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凌志军:《变化:1990年一2002年中国实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美]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胡正荣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9.杰克·仁彭著,刘其中译:《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10.[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1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4.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15.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美]哈罗德·伊罗生,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7.[法]居伊·德波著,王昭凤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1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20.[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21.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一一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
    23.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直播现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4.[美]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2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6.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27.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29.罗杰·D·维曼、约瑟夫·R·多米尼克著,金兼斌、陈可、郭栋梁、周静译:《大众传媒研究导论》,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美]唐·R·彭伯著,张金玺、赵刚译,展江校:《大众传媒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利昂·纳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34.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邵华泽:《新闻评论概要》,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36.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
    37.雷润琴:《信息博弈——公民·媒体·政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1.王颖:《新时期<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樊哲高:《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3.曾军:《党报评论的创新:<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专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吕鹤颖:《雷锋形象的文化建构》,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田中初:《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以政治控制的视角》,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6.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7.董毅:《基层民众的媒介接触与政治信任——基于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8.吕岩梅:《社会转型期新闻框架真实建构新探——以<焦点访谈>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9.陶建杰、皇甫平:《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载《新闻爱好者》,2007(5)。
    10.刘光牛:《锻造<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载《中国记者》,2009(6)。
    11.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向上与向下的统一——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载《现代传播》,2007(2)。
    12.吴淑惠:《党报如何引导舆论.<人民日报>“何振华”系列评论的启示》.载《新闻三昧》,2009(4)。
    13.涂光晋:《图解任仲平》,载《新闻战线》,2009(3)。
    14.赵振宇、胡沈明:《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载《新闻大学》,2010(3)。
    15.臧国仁:《新闻报道与真实建构:新闻框架理论的观点》,载《新闻学研究》,1999
    16.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17.樊永强、何芳芳:《从揭丑警犬到舆情公器——美国主流媒体“虐俘”事件报道的新闻构架与议程流变研究》.载《新闻与传播》,2004(4)。
    18.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载《新闻大学》,1998(2)。
    19.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年)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1)。
    20.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载《二十一世纪》,2002(2)。
    21.林岗:《集体记忆中的遗忘与想象——60年来白求恩题材的作品分析》,载《扬子江评论》,2007(3)。
    22.顾铮:《中国的视觉大独白——1963年<中国摄影选集>解读》,载《上海文化》,2009(4)。
    23.秦志希,曹茸:《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载《现代传播》,2004(1)。
    24.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
    25.陈利云:《任仲平:中国新闻政论史上的一朵奇葩》,载《新闻实践》,2011(5)。
    26.欣宁:《数字任仲平》,载《新闻战线》,2009(3)。
    27.潘忠党:《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载《新闻学研究》,1996(54)。
    28.米博华:《任仲平的特质和品格》,载《新闻战线》,2009(3)。
    29.杜飞进、薛原:《大块头大智慧》,载《新闻战线》,2009(3)。
    30.顾建明、王青:《中美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方式的比较》,载《新闻大学》,2011(2)
    31.褚少研:《创新评论,放大优势——学习“任仲平”断想》,载《记者摇篮》,2009(1)。
    32.李艳红:《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报道的研究》,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2)。
    33.涂光晋:《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题参与——改革开放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载《现代传播》,2008(6)。
    34.卢新宁:《党报评论的历史方位——关于评论竞争的思考,兼谈“任仲平”的追求》,载《新闻与写作》,2009(11)。
    35.曹焕荣:《走了近两年的“棋”》,载《新闻战线》,2009(3)。
    36.张西平:《材料、方法与视角——漫谈中国的“美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10月21日,第274期,第17版。
    37.刘涛:《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2011(9)。
    38.麦尚文:《灾难报道的嬗变与突破——基于5·12汶川地震报道的分析与思考》,《南方传媒研究》,2009(1)。
    39.潘忠党:《历史叙事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载《文化研究》,2000(6)。
    40.陈力丹、王晶:《“伪真实”: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载《现代传播》,2010(12)。
    41.陈绚:《中国媒体应避免“期待性沉默”》,载《国际新闻界》,2003(2)。
    42.米博华:《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发展——关于党报评论工作的交流》,载《中国记者》,2005(6)。
    43.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改造——我国新闻改个时间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3)。
    44.李艳、雷巧霞:《传媒政治与大众政治认同》,载《湘潮》,2007(12)。
    45.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5(71)。
    46.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课题组:《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一: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载《中国记者》,2004(1)。
    47.涂光晋:《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载《中国记者》,2004(2)。
    48.吴靖、云国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审查:社会控制的内化》.《中国传媒报告》,2005(3)。
    1.Barry Schwarts,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raham Lincoln",收在Collective Remebering中,David Middleton and Derek Edwards编,(Newbury Park:Sage,1990), pp.81-107. Howard Schuman and Jacqueline Scotte, " Generations and Collective Mem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June 1989):359-81.
    2.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51-58.
    3.Goffm,E, Fmme Analysis.NewYork:Free Press,1974
    4.J.Herbert Altschull(1990), From Milton to Mclhan:the Ideas behind Amercian Journalism,New York:Longman
    5.Xueyi Chen & Tianjian Shi, "Media Effects on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Trust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ost Tiananmen Period", East Asia,2001,NO.4.p84-118.
    6.Breed, W.(1995).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A functional analysis.Social Forces, 33,326-335.
    7.Hall, S.(1974).Deviance, politics and the media.In P.Rock & M.McIntosh (Eds.), 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 (pp.261-305).London:Tavistock.
    1.张研农:《舆论引导新格局中人民日报新追求》,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9780190.html
    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引自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441682.html
    3马利:《在创新中贴近——参与任仲平文章创作感想》,引自http://media.people.com.cn/GB/4739281.htm
    4.《“江记写作组”大造舆论》,引自http://news.163.com/09/0414/18/56SNA2K1000120GU.html
    4.《2003年“非典”防控》,引自http://news.163.com/09/0923/18/5 JTQBC7100013OR9.html
    5.米博华:《我在评论岗位二十年》,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5/22070/2657439.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