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是知识产权权利相对人与知识产权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之间法律关系处于危险或不稳定状态时,权利相对人为消除此种危险或不稳定状态而请求法院对知识产权侵权法律关系是否成立或存在作出判决的一种诉讼类型。我国于2002年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对具体案件的批复中对此种诉讼予以承认,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又在此后的几个案件批复中对该类诉讼的性质、管辖等问题予以了明确。但是,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与常见的知识产权诉讼、侵权诉讼等诉讼在性质、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其诉讼程序具有其独特之处,不能完全以通常的审理程序套用,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修订《民事案件案由》时,正式把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在我国建立的时间尚短,理论界对此类诉讼的研究并不深入,对该类诉讼的性质、起诉条件、审理程序等问题有诸多争议。从实务界来看,虽然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在我国已经建立,但是鉴于该类诉讼所独有的特征,在诉讼程序上具有特殊的审理规则,而我国现今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涉及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具体规定很少,且缺乏可操作性,在实务的审理中每个审判人员因其知识背景、审判经验的差异而对其理解不同,从而在具体的程序适用上也采取不同的作法。就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法院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案件的审理是矛盾与混乱的,这种不统一的局面也给诉讼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带来了困惑。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既然在我国建立,并且经过近十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在我国是现实需要的,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方式,故而我们不能因为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或缺陷就放弃它,这不是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们必须对其加以细致的研究,使其逐渐完善,发挥其应有功用,这也是本文的落脚点所在。
     本文共分为四章,约十五万字,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概论”。本章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在该章节中作者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含义以及特征予以了界定,将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定义为知识产权权利相对人因现在或将来之行为,受知识产权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之影响,造成其与知识产权人、权利利害关系人之间法律关系发生危险或不稳定状态,为消除这种危险或不稳定状态而请求法院确认知识产权侵权关系不成立或不存在的一种诉讼制度。文章同时从知识产权、知识经济以及诉之利益等角度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产生的原因及法理基础予以了分析,指出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制度价值。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基础理论中,对该制度的性质理论界争议较大,若不首先对知识产权确认之诉的性质进行明确,将会影响到对其具体诉讼程序的科学的建构,文章通过对现有理论争议的分析,指出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性质应当属于确认之诉中的消极确认之诉,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与消极确认之诉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确认了该结论的科学性。本章最后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在我国的产生及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立法层面以及司法实践层面探讨了该制度在我国的不足与困境,为下一步的分析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比较研究”。本章主要是将我国的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与国外的类似诉讼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现有规定的不足,为日后的完善寻找到可用以借鉴的目标。本章首先对知识产权诉讼非常发达的美国的宣告判决制度进行了研究,对美国的司法案例对宣告判决制度的核心要件—“实质性争议”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梳理,美国诉讼中的“实质性争议”类似于大陆法系对于案件起诉条件的“诉之利益”的判断,这正是研究我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起诉条件所必需解决的问题,而美国宣告判决制度“实质性争议”标准的演变对我国知识产确认不侵权之诉起诉条件的研究能够带来积极的启示。除此之外,本章还对英国不侵权诉讼制度、我国香港地区无理威胁宣告与不侵犯专利宣布等制度的具体审理程序进行分析,并具体对这些制度起诉条件、举证责任、审理法院等程序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诸多可供我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借鉴、参考之处。
     第三章“中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之司法实践”。本章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文章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在我国的审理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分析。鉴于本文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纯粹的理论研究需要得到审判实践的支持。为此,为避免文章的写作过于空洞,成为纯粹的理论探讨,作者在写作期间在全国多个法院进行了调研,采取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与调研法院的知识产权庭审判庭法官就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案件的审理进行探讨,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最终将调查问卷汇总分析,试图找出该制度在我国实务审理过程中的疑难以及审判法官所关注的问题,从而使理论研究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通过调研作者发现,虽然我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尚缺乏具体法律操作规范和实务资料,但我国各地法院近些年来通过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案件审理大胆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审判经验,这些审判经验为将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具体的审理规范提供了可靠的实务基础。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疑难之处,如我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法律规范,许多程序性问题至今立法与实务尚未确定与形成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不同审判人员因其知识背景、理论素养以及审判经验方面的差异带来在审理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时对相同问题可能采取不同态度,当事人面对此情况无所适从。再如,诉之利益理论是研究作为消极确认之诉的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平息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起诉条件争论的关键。但是我国理论研究对“诉之利益”理论研究尚显不足,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中诉之利益的界限在何处,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而如何判断原告起诉时具有诉之利益,在实务中也是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实行“双轨制”的保护模式,这种保护模式下,法律并未强制任何利害关系人只能选择行政救济或司法救济二者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寻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行政救济程序,或者寻求民事侵权的司法救济程序,或者二者同时进行。若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同时进行,二者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但是在对是否侵权的认定上,行政和司法均有法定职权,这就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双轨制冲突存在的可能性。最后,由于知识产权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本身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又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特点,对知识产权的行使予以了一定的限制。导致了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案件时,作出侵权事实是否成立的认定并不那么容易。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审理中的疑难。
     第四章“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之完善”。本章首先通过我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现状,指出了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进行完善的必要性,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对树立国民正确知识产权观念,稳定知识产权法律关系、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权利人正当行使权利,遏制权利滥用都有重要意义,故而我们不能因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还存在缺陷就将其抛弃、废除。接着,文章针对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在我国实务中的几个争议较大以及审理中的核心问题,如起诉要件、当事人的确认、反诉程序、既判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国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judged by courts in order to give a verdict to the existence of legal relationship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is a type of action taken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lated interest holders for eliminating the risk and instability, which emerged from the un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lated interest holder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wners or its interested parties. This type of action was admitted by Chines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hrough judgment to specific cases in2002. Though the property and jurisdiction of this type of action was confirmed by Chines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the judgment to several cases afterwards,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mon actions such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ction, infringement action in their properties and features. The common procedure cannot fit the special process of this action, so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corded in
revised by Chines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2008, became an independent type of action in Chinese judicial practice.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s admitted in China not long ago and its theory was not familiar to Chinese legal scholars. Many disputes to the property, prosecution and procedure of this type of action exist in Chinese legal fields. Moreover,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s admitted, different judicial officers adopt different legal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to the judicial rules of non-infringement and special features, which lacks of operability and rules that confirmed by Chinese current law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the judgment to cases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inconsistent, which puzzle the parties in their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firmation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need of this type of action in China after legal practice in recent ten years,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 valid method in solving issu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ses. This type of action should be studied and consummate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display its function instead of being ignored easily. This conclusion is the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thesis. This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ousand-word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s follows:
     Part one is "summary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includes statements and analysis to basic issues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is part, the meaning and featur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re defined by the author.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judged by courts in order to give a verdict to the existence of legal relationship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is a type of action taken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lated interest holders for eliminating the risk and instability, which emerged from the un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lated interest holder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wners or its interested parties. In the points of 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economy and litigation interes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legal basis and valu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oints out the reasons and necessity of its being confirmed. The main issue of basis theory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its featu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feature of this type of ac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reasonable judicial system. The thesis defines that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a type of negative confirming action, and makes a reasonable confirmation to this conclusion after comparing the essential factors between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negative confirming actions. In the end of this part, the thesis analyze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fter its being confirmed, discuss the defect and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is type of action in Chines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in order to give more details in following parts.
     Part two is "comparison to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compares the Chinese system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find the current defect and determine the destination of this system in future. First, this part studies the declaratory judgment system in United States, who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is advanced. After confirming that actual controversy, the core of declaratory judgment system, is similar to the verdict of litigation interest of cases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he thesis will find the positive inspi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actual controversy in declaratory judgment system in United States. Moreover, this part will introduce many references to Chinese system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fter introducing non-infringement action system in England, unreasonable threaten declaratory system and non-infringement to patents declaratory system in Hong Kong and analyzing their factor of prosecution, burden of proof and jurisdiction system.
     Part three is "Chinese judicial practic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includ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tual judicial conditions of Chinese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strong operability of this topic and indeterminate relevance between this theory and actual practice. To avoid the frothy discussion, the author mad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bout the condition of actual judicial practic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group of judges of several courts by having an informal discussion and do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 summariz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difficulty during judicial practice and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ed by jud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heory of this thesis more accuracy and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survey, many Chinese local courts gained lots of experience, which are helpful to future rules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irmed by Chines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fter judicial practice to cases of this type of action. Meanwhile, many problems exist in judicial practic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irst, China lacks operable and uniform legal standard in judicial practic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fferent areas, different courts and different judicial officers may adopt different legal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to the judicial rules of non-infringement and special features, which always puzzled legal parties. Second, the theory of litigation interest is the core of studying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a type of negative confirming action and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disputes of the factor of prosecution. But the theory of litigation interest also has disputes in the limits of litigation interest in prosecution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t is hard to judge whether prosecutors have litigation interest. China uses the "Double track" system in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der this system, interest parties can assert administration remedy under administration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judicial remedy under civil infringement system simultaneously because there is no prohibition for doing so. Though different obligations exist during the process, there may have possibility to emerge disputes in whether the infringement exists. Third, the the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complex and professional,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needs to protect both of interes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wners and social benefits, so that the exer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limited. Thus, it is difficult for court to give a verdict to the existence of infringement. All of above are difficulties in resolving cases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rt four is "consummation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consummating the system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is type of action in China. Though defect still exist,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hould not be ignored easily for its serious meaning of establishing right sen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bilizing relationship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olving issu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rting the proper rights of right owners and preventing the abuse of rights. In following statements, the thesis discuss several core issues of judicial practice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uch as factor of prosecution, confirmation to interest parties, counterclaim process and binding force, in order to introduce advice and methods for consummation of non-infringement a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引文
1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2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3 吕明瑜:“知识产权垄断呼唤反垄断法制度创新”,《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第17页。
    4 吴汉东、陈明涛:“论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著:《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5 于小白等:“知识产权民事案由的理解与适用”,奚晓明主编:《知识产权审判指导》,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6 曹建明:《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7 杨荣馨:《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8 俞飞:《知识产权保护》,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9 李春景:“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法制日报》,2004年11月25日,第6版。
    10 [日]“东京地方民事裁判27部·民事交通事件诉讼的实务”,《判例》,1997年15号,第13页以下。
    11 [日]坂田宏:“认债务不存在诉讼における考察(二)”,《民商》,1987年96卷1号,第79页。
    12 [日]谷口安平:“债务不存在的确认诉讼与诉讼前交涉”,谷口安平:《程序的主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14 [日]浅生重机:“有する债务不存在确认诉讼”,铃木忠一等编: 《实务民事诉讼诉讼讲座Ⅰ》,东京都:日本评论社,1978年版,第363页以下。
    15 [日]兼子一等著: 《条解民事诉讼法》,东京:有斐阁,1986年版,第89页。
    16 [日]村田长生:“确认债务不存在拆讼について”, 《裁判实务大系8》,1985年,第388页。
    17 骆永家:“确认亲子关系存否之诉”,骆永家:《民事法研究Ⅱ》,台湾:国立台湾大家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88年版,第140页。
    18 [日]我妻荣:《新版新法律学辞典》,董璠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4页。
    19 廖中洪主编: 《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20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范怀俊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21 黄风:《罗马私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22 金可可;“温德沙伊德论债权与物权的区分”,王洪亮等主编:《中德私法研究(2006年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23 [日]富井政章:《民法原论(第一卷)》,陈海瀛、陈海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24 隋彭生:“绝对法律关系初论”,《法学家》,2011年第1期,第62页。
    25 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26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27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页。
    28 齐爱民:《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
    29 金可可:“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9页。
    30 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31 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32 《德国著作权法》第97条:“违法侵犯著作权或其他本法所保护的权利者,可由受害者要求消除损害,如有再次发生侵害危险,可要求不作为,如果侵权者出于有意或过失,还可要求侵害赔偿。”
    33 梁志文:“反思知识产权请求权理论—知识产权要挟策略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限制”,《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第125页。
    34 吴汉东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35 如我国《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担保法》第75条规定:“下列权利可以质押:(三)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
    36 杨延超:《知识产权资本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37 张玉敏,《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8 [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39 常怡、黄娟:“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第80页。
    40 黄娟:“两大法系诉的利益学说与立法之比较”,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41 Brooks v. Ward, W.D.N.C.1983,97 F.R.D.529. Federal Courts.
    42[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美国法律辞典》,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43 [日]谷口安平:“权利概念的生成与诉的利益”,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44 [日]三个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3页。
    45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峰译,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46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47山木户克己:“诉的利益之法构造—诉的利益备忘录”,载《吉川追悼文集》(下),第73页。转引自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48 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篇》,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49[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50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法学家》,2005年第6期,第91页。
    51 王福华:《民事诉讼基本结构》,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52 常怡、黄娟,前注[39],第83页。
    53 严华年主编:《实践唯物主义》,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页。
    54 对于确认之诉与宣告判决在下文中将有进行详细叙述与比较。
    55 [意]莫诺·卡佩莱蒂:《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56 万佑启:“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路径选择”,《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3页。
    57 盛晓白等:《网络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58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知识产权审判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59 曹柯: “审理确认不侵权案件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奚晓明主编: 《民事法律文件解读(2009年第5期)》,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60 杨红朝:“确认不侵权之诉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14页。
    61 刘晓军:“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如何确定地域管辖”,《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2期,第4页。
    62 冯海波:“谈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诉讼的性质、受理条件与管辖”,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著:《人民法院案例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63 [日]高桥宏志,前注[45],第58页。
    64 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
    65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新版)》,白绿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66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67 也有日本学者认为,在法国法的远古时代也曾存在着类似于确认之诉类型的诉(actio)68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68 Kadel,Zur Geschichte und Dogmengeschichte der Feststellungsklage nach § 256 der ZivilprozeBordnung,K(o|¨ )ln und Berlin 1967.S.35ff.
    69 Bahr,Die Anerkennung als Verpflichtungsgrund,2.Aufl.Kassel und G(o|¨ )ttingen 1867.S.315.ff.
    70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主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71 Kadel,Zur Geschichte und Dogmengeschichte der Feststellungsklage nach § 256 der ZivilprozeBordnung,K(o|¨ )LN und Berlin 1967,S.42ff.
    72 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77年版,第385页。
    73 吕太郎:《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74 王锡三:《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75 李龙:《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76 本文中的举证责任如无特别说明,指的是客观的举证责任,即待证的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依法负有举证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77 [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78 杨建华:“消极确认之诉之举证责任”,杨建华:《民事诉讼法问题研析(二)》,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151页。
    79 [日]三个月章,前注[44],第51页。
    80 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上)》,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218页。
    81 叶自强:“罗森伯格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2期,第34页。
    82 吴汉东、陈明涛,前注[4],第171页。
    83 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84 张卫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之我见”,《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第54页。
    85 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第3页。
    86 洪浩,操旭辉:“新中国民事诉讼司法解释之演进”,《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第62页。
    90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著:《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91 周冬英:“民事案件案由适用的调查与思考”,《人民司法》,2006年第7期,第27页。
    94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3)二中民初字第1446号《民事裁定书》
    95 姜联润、杨树明:“创新辟开阳光道—佛山中院知识产权审判纪实”,《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6日,第1版。
    96 [苏]多勃罗沃里斯基著: 《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97 肖建华:“寻求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第47页。
    98 徐少辉:“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受理条件分析”,《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第146页。
    99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3)泸二中民五(知)再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书》
    100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成民初字第504号《民事判决书》。
    102 出自德国18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诺瓦里斯。
    103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04 Black's Law Dictionary (9th ed.2009), declaratory-judgment act
    105 The Rt.Hon.The Lord Woolf and Jeremy Woolf,THE DECLARTORY JUDGMENT, London Sweet&Maxwell (2002),2.
    106 American Forest Council v. Shea, D.D.C.2001,172 F.Supp.2d 24.
    108 28 U.S.C.A. §2201. Purpose.
    109 Charles Alan Wright, Mary Kay Kane, Federal Practice Deskbook, Federal Practice & Procedure.
    110 Dow Jones & Co., Inc. v. Harrods, Ltd., S.D.N.Y.2002,237 F.Supp.2d 394, affirmed 346 F.3d 357.
    111 771 28 U.S.C.A§2201(a).
    112 See Willing v. Chicago Auditorium Assn.,277 U.S.274,289,48 S.Ct.507,72 L.Ed.880 (1928).
    113 Nashville, C.& St. L.R. Co. v. Wallace,288 U.S.249,53 S.Ct.345,77 L.Ed.730 (1933).
    114 Aetna Life Ins. Co. v. Haworth,300 U.S.227,57 S.Ct.461,81 L.Ed.617 (1937).
    115 Maryland Casualty Co. v. Pacific Coal & Oil Co.,312 U.S.270,273,61 S.Ct.510,85 L.Ed.826 (1941).
    116 Terrace v. Thompson,263 U.S.197,44 S.Ct.15,68 L.Ed.255 (1923).
    117 Likewise, in Steffel v. Thompson,415 U.S.452,94 S.Ct.1209,39 L.Ed.2d 505 (1974).
    118 Amana Refrigeration,Inc v. Quqdlux, Inc.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Federal Circuit. April 5,1999.
    119 Medimmune, Inc. v. Genentech, Inc.549 U.S.118,127 S.Ct.764 U.S.,2007.
    120 SanDisk Corp. v. STMicroelectronics, Inc.480 F.3d 1372 C.A.Fed. (Cal.),2007.
    21 张伟君:《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122 单晓光等: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机制·实证·优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
    123 《英国专利法》第70条。
    124 郑成思:《著名版权案例评析》,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以下。
    125 祁希元主编:《马来西亚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26 文希凯等: 《香港<专利条例>简介》,中国专利局专利法研究所编: 《专利法研究》,1997年版,第33页。
    7 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128 尹新天主编:《专利代理概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714页。
    129 尹新天主编:《专利代理概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714页。
    130 曾华松:“民刑事诉讼中智慧财产有效性抗辩之处理”,《法令月刊》,2007年第7期,第79页。
    131 黄麟伦:《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9年版,第5页。
    132 熊诵梅:“设立智慧财产法院之评估研究”,:台湾司法院司法行政厅:《司法研究年报第25辑》,台湾司法院印行,2005年版,第13-14页。
    133 沈冠伶:“智慧财产民事诉讼事件与行政争讼事件之统合处理”,范光群教授七秩华诞祝寿文集编辑委员会:《程序正义、人权保障与司法改革》,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10页。
    134 孙应征主编:《知识产权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35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江苏法院关于审理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经验”,公丕祥主编:《案件审判经验》,2009年版,第207页。
    136 骆永家等:“阐明权”,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168页。
    137 肖建华主编:《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138 [日]小岛武司著,陈刚、郭美松译:《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139 相庆梅:《从逻辑到经验—民事诉权的一种分析框架》,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140 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333页。
    141 江伟等: 《民事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142 严晋华主编: 《法律的追求》,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287页。
    143 范愉: 《非诉程序(ADR)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144 [日]野村秀敏:“纷争の成熟性と确认の利益确认”,铃木忠一等编: 《判例时报》,第1213号、1214号、1229号、1232号。所谓纷争的成熟性,即将判断确认的利益以前的争讼性的有无作为结果的判断确认的利益的前提要素。
    145 [日]浅生重机: “有する债务不存在确认诉讼”, 《新实务民事诉讼诉讼讲座Ⅰ》,东京都:日本评论社,1981年版,第375页以下。
    146 [日]村田长生:“债务不存在の确认诉讼につい“, 《裁判实务大系8》,1985年,第388页。
    148 吕太郎: 《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二)》,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43页。
    149 [日]三个月章,前注[44],第71页。
    150 曾华松:“确认诉讼实务问题之研究”,《民事诉讼法之研究(八)》,台湾: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1999年版,第15页。
    151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 《民事诉讼法》,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152 [日]栗田陆雄:“消极的确认诉讼的系谱”,宗田亲彦、坂原正夫主编:《民事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庆应通信株式会社,1991年版,第136页。
    153 水谷畅:“对于诉的利益论考察的一个视角—民事诉讼中的诉的利益总论(一)”,载《法政理论》第11卷第3号(1979年),第73页。转引自[日]谷口安平:《程序的主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1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155 张广良: 《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15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第3条:“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请求处理,又向人民法院提起侵犯商标专用权诉讼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10条:“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件,已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民事争议的事实进行审查”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5条:“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已经过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作出侵权或者不侵权认定的,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审查。”
    157 肖海棠:“关于知识产权审理模式的探析与思考—以广东知识产权审判为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9期,第46页。
    158 齐爱民,前注[28],第420页。
    159 熊英:《知识产要法原理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160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51 陶鑫良:“网上作品传播的“法定许可”适用探讨”,《知识产权》,2000年第4期,第12页。
    162 闫文军:《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解释和等同原则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163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164 聂振华:“近似商标和类似商品的认定”,《人民司法》,2009年第18期,第56页。
    165 张玉敏:《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166 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67 程永顺:《专利侵权判定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68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努力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知识产权审判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编:《知识产权审判指导》,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59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石民五(初)字第00047号《民事判决书》。
    170 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71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6)一中民初字第8603号《民事判决书》
    17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法[2011]42号)
    173 [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174 张卫平:“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59页。
    175 卯俊民:“我国民事起诉受理制度之缺失及对策”,《人民司法》,2005年第11期,第51页。
    176 包括:(1)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2)与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录音制品和广播节目有关的权利:(3)与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有关的权利;(4)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权利;(5)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权利;(6)与商标、服务标记、商业名称和标志有关的权利;(7)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8)在产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因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其他一切权利。
    177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8)沪二中民五(初)字第108号《民事裁定书》。
    178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8)沪高民三(知)终字第159号《民事判决书》
    179 左卫民:《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8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09)浦民三(知)初字第172号《民事判决书》。
    181 窦玉梅:“知识产权保护要有新突破——最高法院副院长曹建明谈当前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应注意的问题”,《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24日。
    182 田浩、赵兴武:“舞好这把双刃剑——一起典型的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人民法院报》2009年1月15日,第008版。
    183 江伟等:《民事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154 李龙:“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刍论”,《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第77页。
    185 江伟:《民事诉讼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186 段厚省:《民事诉讼法标的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187 程永顺:《专利纠纷与处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188 张广良主编: 《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热点专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189 刘晓军:“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如何确定地域管辖”,《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2期,第5页。
    191 具体规定为:“权利人向他人发出侵犯专利权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经书面催告权利人行使诉权,自权利人收到该书面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或者自书面催告发出之日起二个月内,权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诉讼”
    192 王立民、黄武双主编:《知识产权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93 汤茂仁:“确认不侵权案的受理条件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第82页。
    194 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通中民三初字第0189号《民事判决书》。
    195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07)赣民三终字第18号《民事判决书》
    196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成民初字第504号《民事判决书》。
    197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7)泸一中民五(知)初字第192号《民事判决书》。
    199 韩文卓:“确认不侵权之诉若干问题思考”,《山东审判》,2008年第5期,第99页。
    200 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合民三初字第56号《民事判决书》。
    93 张广良:“确认不侵权之诉及其完善”,《人民司法》,2008年第11期,第98页。
    94 李春景:“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法制日报》,2004年11月25日,第6版。
    95 李正华、康达蕴:“我国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研究综述”,《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第47页。
    206 梁志文:“反思知识产权请求权理论—知识产权要挟策略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限制”,《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第126页。
    207 丁锦希:“药品专利不侵权诉讼受理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11年第3期,第97页。
    210 高毅龙:“侵权警告的利害关系人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的条件”,《人民司法》,2009年第16期,第47页。
    211 谯荣德:“知识产权领域中的确认不侵权诉讼”,《中国专利与商标》,2005年第2期,第37页。
    212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宁民三初字第211号《民事裁定书》。
    213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温民三初字第175号《民事裁定书》。
    216 曹柯:“审理确认不侵权案件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奚晓明主编:《民事法律文件解读(2009年第5期)》,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217 魏纬:“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编:《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222 姚芳:“试论许可合同下被许可人的诉讼地位”,《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年第9期,第138页。
    224 张耕:“试论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诉讼地位”,《特区经济》,2005年第4期,第231页。
    227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7)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192号《民事判决书》
    228 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榕民初字第46号《民事判决书》。
    229 孙海龙、姚建军:“确认不侵权诉讼中权利人提起反诉的思考”,《人民法院报》,2009年9月24日,第006版。
    230 许一鸣:“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的相关问题”, 《人民司法》,2009年第19期,第87页。
    231 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8)杭民三初字第49—1号《民事裁定书》
    232 Vivid Technologies.Inc.v.American Science &Engineering,Inc.,200F.3d 795.
    233 乔欣、王克楠:“强制反诉与我国反诉制度之完善”,《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第90页。
    234 王旺林、徐新:“行政处罚相对人请求确认不侵权的,法院不予受理”,《人民司法》,2009年第14期,第96页。
    235 顾卫平、刘瑜:“确认不侵权之诉可以与行政诉讼并行”,《中华商标》,2006年第3期,第26页。
    236 谭宗泽、王学辉:《新编行政法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237 欧宏伟:“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纠纷若干问题研究”,《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4期,第82页。
    238 王平、刘瑜:“确认不侵权诉讼的受理及与行政诉讼的衔接”,《法律适用》,2006年第9期,第71页。
    239 南通市崇川区(2005)通中民三初字第0003号《民事判决书》。
    240 黄麟伦:《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9年版,第8页。
    241 沈冠伶:“智慧财产民事诉讼事件与行政争讼事件之统合处理”,范光群教授七秩华诞祝寿文集编辑委员会:《程序正义、人权保障与司法改革》,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02页。
    242 范光群等:“智慧财产民事诉讼新貌之问题探讨”,《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十六),台湾: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2009年版,第150页。
    43 叶自强:“论判决的既判力”,《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第96页。
    44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45 骆永家:《既判力之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7年版,第31页。
    246 江伟、肖建国;“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37页。
    247 吴明童:“既判力的界限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第80页。
    248 骆家永:“既判力、执行力与继受人”,骆家永:《既判力之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从书编辑委员会,1997年版,第104页。
    249 [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250 白绿铉译:“韩国民事执行法”,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4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251 金玄默译:“韩国民事执行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4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1谷口安平: 《程序的主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曹建明: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3杨荣馨: 《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俞飞: 《知识产权保护》,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泽鉴: 《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徐国栋: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骆永家: 《民事法研究Ⅱ》,台湾:国立台湾大家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88年版。
    8 [日]竹下守夫: 《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 [日]我妻荣: 《新版新法律学辞典》,董璠舆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廖中洪主编: 《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 《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范怀俊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黄风: 《罗马私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日]富井政章: 《民法原论(第一卷)》,陈海瀛、陈海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胡长清: 《中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德]卡尔·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文显: 《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齐爱民: 《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张卫平、陈刚: 《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苏]M.A.顾尔维奇: 《诉权》,康宝田、沈其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0辜明安: 《物权请求权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1梁慧星: 《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2史尚宽: 《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利明: 《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吴汉东等: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5杨延超: 《知识产权资本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6张玉敏, 《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E·霍贝尔: 《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8[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 《美国法律辞典》,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日]三个月章: 《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30[日]高桥宏志: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单晓光等: 《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机制·实证·优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日]兼子一、竹下守夫: 《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33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篇》,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 《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王福华: 《民事诉讼基本结构》,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6严华年主编: 《实践唯物主义》,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7[意]莫诺·卡佩莱蒂: 《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徐昕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8盛晓白等; 《网络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9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 《知识产权审判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0[日]新堂幸司: 《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1吕太郎: 《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陈荣宗: 《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77年版。
    43王锡三: 《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李龙: 《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5[德]罗森贝克: 《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6陈计男: 《民事诉讼法论(上)》,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版。
    47常怡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编著: 《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9[苏]多勃罗沃里斯基著: 《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50[德]K·茨威格特,H·克茨: 《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1张伟君: 《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法律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2郑成思: 《著名版权案例评析》,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53祁希元主编: 《马来西亚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4尹新天主编: 《专利代理概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55黄麟伦: 《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台湾:经济部智慧财产局,2009年版。
    56孙应征主编: 《知识产权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57肖建华主编: 《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8相庆梅: 《从逻辑到经验—民事诉权的一种分析框架》,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9陈荣宗、林庆苗: 《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
    60江伟等: 《民事诉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1严晋华主编: 《法律的追求》,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62范愉: 《非诉程序(ADR)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吕太郎: 《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二)》,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64[德]奥特马·尧厄尼希: 《民事诉讼法》,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5熊英: 《知识产要法原理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66闫文军: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解释和等同原则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7郑成思: 《知识产权论(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8张玉敏: 《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9孟祥娟: 《版权侵权认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0程永顺: 《专利侵权判定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1[日]中村英郎: 《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2左卫民: 《诉讼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3段厚省: 《民事诉讼法标的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程永顺: 《专利纠纷与处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75张广良主编: 《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热点专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76王立民、黄武双主编: 《知识产权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谭宗泽、王学辉: 《新编行政法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骆永家: 《既判力之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7年版。
    79白绿铉: 《美国民事诉讼法》,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80 吕明瑜:“知识产权垄断呼唤反垄断法制度创新”, 《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81吴汉东、陈明涛:“论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著: 《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82张耕:“试论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诉讼地位”, 《特区经济》,2005年第4期。
    83于小白等: “知识产权民事案由的理解与适用”,奚晓明主编: 《知识产权审判指导》,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84金可可:“温德沙伊德论债权与物权的区分”,王洪亮等主编: 《中德私法研究(2006年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5隋彭生:“绝对法律关系初论”,《法学家》,2011年第1期。
    86朱岩:“论请求权”,王利明主编: 《判解研究(第4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7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 “江苏法院关于审理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经验”,公丕祥主编: 《案件审判经验》,2009年版。
    88金可可:“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 《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
    89梁志文:“反思知识产权请求权理论—知识产权要挟策略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限制”,《清华法学》,2008年第4期。
    90常怡、黄娟:“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 《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91黄娟:“两大法系诉的利益学说与立法之比较”,张卫平主编: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92廖永安:“论诉的利益”, 《法学家》,2005年第6期。
    93万佑启:“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路径选择”,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4沈冠伶:“智慧财产民事诉讼事件与行政争讼事件之统合处理”,范光群教授七秩华诞祝寿文集编辑委员会: 《程序正义、人权保障与司法改革》,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95曹柯: “审理确认不侵权案件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奚晓明主编: 《民事法律文件解读(2009年第5期)》,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96杨红朝: “确认不侵权之诉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97刘晓军: “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如何确定地域管辖”, 《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2期。
    98熊诵梅: “设立智慧财产法院之评估研究”,台湾司法院司法行政厅: 《司法研究年报第25辑》,台湾司法院印行,2005年版。
    99冯海波: “谈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诉讼的性质、受理条件与管辖”,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著: 《人民法院案例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0杨建华: “消极确认之诉之举证责任”,杨建华: 《民事诉讼法问题研析(二)》,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
    101叶自强:“罗森伯格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2期。
    102吴汉东、陈明涛: “论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 《人民法院案例选(2009年第3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03张卫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之我见”, 《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
    104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 《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105洪浩,操旭辉:“新中国民事诉讼司法解释之演进”, 《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106周冬英: “民事案件案由适用的调查与思考”, 《人民司法》,2006年第7期。
    107姚兵兵: “请求确认不侵犯专利权制度的设立及纠纷解决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 《司法法研究(2004)》,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108肖建华:“寻求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 《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109徐少辉: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受理条件分析”, 《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110曾华松: “民刑事诉讼中智慧财产有效性抗辩之处理”, 《法令月刊》2007年第7期。
    111骆永家等: “阐明权”,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 《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
    112曾华松:“确认诉讼实务问题之研究”, 《民事诉讼法之研究(八)》,台湾: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1999年版。
    113陶鑫良: “网上作品传播的“法定许可”适用探讨”, 《知识产权》,2000年第4期。
    114聂振华:“近似商标和类似商品的认定”, 《人民司法》,2009年第18期。
    115卯俊民:“我国民事起诉受理制度之缺失及对策”, 《人民司法》,2005年第11期。
    116张卫平:“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 《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17刘晓军:“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如何确定地域管辖”, 《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2期。
    118刘宁:“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程序问题探讨”, 《科技与法律》,2010年第2期。
    119汤茂仁:“确认不侵权案的受理条件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
    120韩文卓:“确认不侵权之诉若干问题思考”, 《山东审判》,2008年第5期,第99页。。
    121李正华、康达蕴:“我国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研究综述”, 《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
    122丁锦希:“药品专利不侵权诉讼受理问题研究”, 《河北法学》,2011年第3期。
    123高毅龙:“侵权警告的利害关系人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的条件”, 《人民司法》,2009年第16期。
    124谯荣德:“知识产权领域中的确认不侵权诉讼”, 《中国专利与商标》,2005年第2期。
    125乔欣、王克楠:“强制反诉与我国反诉制度之完善”, 《法律科学》,2003年第4期。
    126王旺林、徐新:“行政处罚相对人请求确认不侵权的,法院不予受理”, 《人民司法》2009年第14期。
    127叶自强:“论判决的既判力”,《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128骆家永:“既判力、执行力与继受人”,骆家永: 《既判力之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从书编辑委员会,1997年版。
    129李春景:“请求确认不侵犯知识产权之诉”,《法制日报》,2004年11月25日。
    130姜联润、杨树明:“创新辟开阳光道—佛山中院知识产权审判纪实”, 《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6日。
    131窦玉梅:“知识产权保护要有新突破——最高法院副院长曹建明谈当前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人民法院报》,2004年11月24日。
    132田浩、赵兴武: “舞好这把双刃剑——一起典型的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注册商标专用权案”, 《人民法院报》,2009年1月15日。
    133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3)泸二中民五(知)再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书》
    134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成民初字第504号《民事判决书》。
    135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3)二中民初字第1446号《民事裁定书》。
    136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合民三初字第56号《民事判决书》。
    137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2008)金中民三初字第165号《民事判决书》。
    138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09)浙知终字第2号《民事判决书》。
    139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宁民三初字第211号《民事裁定书》。
    140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温民三初字第175号《民事裁定书》。
    141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2008)甬鄞民一初字第2691号《民事判决书》。
    142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3)一中民初字第6356号《民事判决书》。
    143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7)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192号《民事判决书》。
    144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榕民初字第46号《民事判决书》。
    145南通市崇川区(2005)通中民三初字第0003号《民事判决书》。
    146白绿铉译: “韩国民事执行法”,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 《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4年第4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7金玄默译:“韩国民事执行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编: 《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4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48《对于事业发侵害著作权、商标权或专利权警告函案件之处理原则》,台湾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2005年9月16日发布,文号:公法字第0940007840。
    149[日]兼子一等著: 『条解民事诉讼法』,东京:有斐阁,1986年版。
    150 Kadel, Zur Geschichte und Dogmengeschichte der Feststellungsklage nach §256 der ZivilprozeBordnung, Koln und Berlin 1967.
    151 Ba.hr, Die Anerkennung als Verpflichtungsgrund,2. Aufl.Kassel und Gottingen 1867.
    152 Black's Law Dictionary (9th ed.2009), declaratory-judgment act.
    153 The Rt. Hon. The Lord Woolf and Jeremy Woolf,THE DECLARTORY JUDGMENT, London Sweet&Maxwell (2002)
    154 Charles Alan Wright, Mary Kay Kane, Federal Practice Deskbook, Federal Practice & Procedure..
    155[日]“东京地方民事裁判27部·民事交通事件诉讼的实务”,参见: 《判例》,15号(1997年)。
    156[日]坂田宏: “韶债务不存在诉讼におけ考察(二)”, 《民商》,1987年96卷1号。
    158[日]村田长生:“确认债务不存在诉讼につい”,载《裁判实务大系8》,1985年。
    159[日]山木户克己:“诉的利益之法构造—诉的利益备忘录”,载《吉川追悼文集》(下)。
    160[日]野村秀敏:“纷争の)成熟性と确认の利益确认”,载铃木忠一等编:载《判例时报》。
    161[日]浅生重机:“有する债务不存在确认诉讼”,载《新实务民事诉讼讲座Ⅰ》,东京都:日本评论社,1981年版。
    162[日]村田长生:“债务不存在の确认诉讼について”,载《裁判实务大系8》,1985年。
    164 Brooks v. Ward, W. D. N. C.1983,97 F. R. D.529. Federal Courts.
    165 American Forest Council v. Shea, D. D. C.2001,172 F. Supp.2d 24.
    166 28 U.S.C.A. §2201. Purpose.
    167 Dow Jones & Co., Inc. v. Harrods, Ltd., S. D. N. Y.2002.
    168 771 28 U.S.C.A § 2201 (a).
    169 Willing v. Chicago Auditorium Assn.,277 U.S.274,289,48 S.Ct.507,72 L.Ed. 880 (1928).
    170 Nashville, C.& St. L. R. Co. v. Wallace,288 U.S.249,53 S.Ct.345,77 L.Ed. 730 (1933).
    171 Aetna Life Ins. Co. v. Haworth,300 U.S.227,57 S.Ct.461,81 L.Ed.617 (1937).
    172 Maryland Casualty Co. v. Pacific Coal & Oil Co.,312 U.S.270,273,61 S.Ct. 510,85 L.Ed.826 (1941).
    173 Terrace v. Thompson,263 U.S.197,44 S. Ct.15,68 L.Ed.255 (1923).
    174 Likewise, in Steffel v. Thompson,415 U.S.452,94 S.Ct.1209,39 L.Ed.2d 505 (1974).
    175 Amana Refrigeration, Inc v. Quqdlux, Inc.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ederal Circuit.
    176 Medimmune, Inc. v. Genentech, Inc.549 U. S.118,127 S.Ct.764 U.S.
    177 SanDisk Corp. v. STMicroelectronics, Inc.480 F.3d 1372 C. A. Fed. (Cal.),2007.
    178 Vivid Technologies, Inc. v. American Science &Engineering, Inc.,200F.3d 7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