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社会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历来重视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先后颁布,在这一工作领域做到了有法可依,构建起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保护和预防体系,并在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司法、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系统工程中仍存在薄弱环节。这种保护和预防体系是以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控制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满足未成年人成长的权益诉求为依归,如何在法治的框架下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本论文探讨的核心。
     本论文从法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甘肃省兰州监狱未成年人管教区的实地调查,用真实的数据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化解问题的对策。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建构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二、三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制度设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要素,为论文建构起了一个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实地调查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四章。通过对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客观描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设计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最后一部分是理论分析部分,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挖掘并梳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In our country, the government has all along given priority to the efforts of safeguarding the minor's rights and interests. Stipulations that have been successively made in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inors and Law on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ensure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 in the sphere. Accordingly, a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from all aspects, ranging from their families, schools, to the society and judiciary, has been established. Despite some achievements, i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at some weak points still exist in the system on the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system aims to help restrain the minors' acts of indiscretion, rather than to meet the appeals for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thesis mainly examines how to safeguard the minor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under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Law, wit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made in Juvenile Reformatory in Lanzhou Prison, Gansu Provinc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objectively and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e.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constructs the related theori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rt puts fort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y listing various factors of developing projects to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second part (the fourth chapter) reports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By analyzing data from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juvenile delinquency objectivel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till disparities between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reality and that in the proposed project. The last part mainly deals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causes for juvenile delinquency have been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thesis concludes with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引文
铩颷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S.Ozen et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2005(12).
    铩颷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2]《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待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1989)》,纽约。
    铩颷1]江志华:《“社会键”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6期。
    [2]谢勇、田建夫;《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控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铩颷1]李曙光:《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2页。
    [2][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页。
    铩颷1]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03页。
    [2][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330页。
    铩颷1]肖建国:《发展中的少年司法制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版,第34页。
    铩颷1]周国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2]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3页。
    铩颷1]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05页。
    铩颷1]莫洪宪、康均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页。
    铩颷1]康树华、赵可:《国外青少年犯罪及其对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4页。
    铩颷1]《13岁男孩强暴女孩 因未列刑责年龄获释后再杀人》,http://news.sina.com.cn 2006-03-25。
    铩?、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莫洪宪、康均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莫洪宪、林莉红:《百姓法律问答--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办案依据丛书:《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法律依据》[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版。
    9、最高人民检查院审查批捕厅编:《未成年人之法手册》[M],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郗杰英:《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M],群众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1、朱一强、吴双达:《初涉人世的陷阱》[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2、吴增强:《当代青年心理辅导--走向成熟的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3、庄平、毕伟玉:《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4、《妇女和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全书》编辑委员会:《妇女和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5、纪红光:《呵护权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实务》[M],群众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6、衣奋强、王长征:《黑子太阳风:关注未成年人犯罪》[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7、郗杰英:《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M],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8、李真:《今日说法·社会普法丛书--未成年人权益篇》[M],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9、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状调查》[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铩?0、吕铮:《青春脱轨--青少年犯罪启示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1、邹泓:《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2、曹漫之:《中国青少年犯罪学》[M],群众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3、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4、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手册》[M],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5、《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法律依据》[M],中国法制出版新编,2002年第1版。
    26、谢彤:《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尹继红:《21世纪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哲学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鲁雪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青少年犯罪》[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3、李晓明:《文化冲突与青少年犯罪》[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胡泽勇、柯伟:《法治的推进与人格的塑造与完善》[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沈晓辉、李斌:《转型期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报》2002年第1期。
    6、韩宏伟:《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J],《青年探索》2005年第2期。
    7、高中建:《权益侵害激活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透视》[J],《河北法学》2005年第5期.
    8、孙召路:《试论初级社会群体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J],《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9、谢勇、田建夫:《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控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0、江志华:《“社会键”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6期。
    11、曾晓林:《论社会转型期“文化堕距”轮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2、刘应君、秦国文:《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理论研究》2004 年第2期。
    铩?3、李泽民:《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须处理得把对关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3期。
    14、康树华、石芳:《犯罪的源头--未成年人犯罪》[J],《贵州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5、马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6、纪素华:《家教中的法律意识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第6期。
    17、李俊德:《构建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控模式的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8、彭艳芬:《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9、孙召路:《社会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0、王宝来:《美国犯罪学专家佛莱德教授一席谈:早期预防乃控制犯罪的良策》,[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
    21、李世清:《中英青少年检察工作的比较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3期。
    22、张颖:《中美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比较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7期。
    23、王培:《不良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研究》2004年第4期。
    24、卓泽渊:《论法治的整体性》[J],《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25、狄小华:《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与控制》[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6、徐俊文:《未成年人犯罪人格的形成与预防》[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7、[日]大冢仁著、张凌译:《人格刑法学的构想》[J],《政法论坛》2004年第2、3期.
    28、叶青、王超:《实论澳大利亚少年司法的最新发展--兼与我国少年刑事司法之比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