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双重维度来考察象山心学以儒学为主干,对释、道思想的兼综,对孟学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选择象山心学的美学智慧作为考察的切入点,考证象山心学美学智慧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背景。以“本心”与美学本体、“发明本心”与审美工夫、“本心”与审美境界作为研究的视角,较清晰地展现象山心学的美学智慧。性理或心性之学既是中国哲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传统儒学尤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形态表现了性理化趋势,即以“性理”为本体,以涵养、磨练心体为工夫的理论求索。这种主流文化注重的不是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而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以及必须超越有限的自我而实现“大我”或“真我”,终极目标为人生境界。一个有着最高人生境界即审美境界的人,势必追求审美人生—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其心灵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与意义,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归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进而确证其存在。这种主流文化的特有旨趣是关注生命,生命在心上闪光,性理是存在之本体,体认与滋育是澄莹的工夫。象山的性理思想主要源于孟氏之学并有发展,在对孟学做了哲学整合的基础上,从“心”处承接孟学向下说,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其理论贡献是将“理”这一本体概念范畴置于孟子的“心”论。它通过“心即理”这一命题的转换,将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点确立于“心”而非“理”上。此“心”称为先验的道德本体,进而建立了其本体概念即“本心”。象山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就为其工夫论确立了哲学的基点。“本心”这一超验本体的建立,就直接包含、规定了道德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象山的工夫论是环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即在“心”上做工夫。这就是“心”包摄“物”、以“本心”为本的本体论和工夫论。
     本文具体地分析了象山心学美学的本体与工夫理论。象山以“本心”为本体,以“发明本心”为道德实践功夫。此两项乃象山心学的根本命题。象山的本体论哲学完全是从心理经验的自我提升而来,从道德本能上升而成,故此,其本体论和性理论完全合一,更具道德本体论之特质。象山的本体工夫论特点系体用合一,本体就是工夫,二者本不可分,本体的先天设定是工夫的出发点和前提,工夫为本体现实性品格之显现。“本心”作为吾心先验的道德本体,“发明本心”是后天证成之工夫,它表现着本体与工夫的同一性,结构的和合性。此本体工夫论,无先天的完全和已成的处于相对的情况,所有的皆在具体的境界里活力呈现。这种理论宗旨同样浸润于心学美学,其本身就具有生机勃勃的美学精神。本文重点分析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即美学本体、审美工夫和审美境界所凸显的心学美学智慧。这智慧正如象山所言:“我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底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这是象山以其证验后的本体“本心”为核心之展现。在象山处,吾心自己跟自己“对置”,如同“镜中观花”,“明镜”(“吾心”)变异为“花”(“万物”),“花”(“万物”)通过“明镜”(“吾心”)而显现出来。美的本体即“本心”,“本心”的显现就是美;审美乃对“本心”之美的体认,“本心”之美也在体认中澄莹,其一切皆在人生社会日常事为活动中“落座”,以人生境界为目的。其理论旨意和最高理想追求,即要完成高度的艺术人生,在精神上获得一大解脱;要进入“圣贤乐地”,在精神上获得最大满足与最大享受,即“大自在”的快乐、“与天地合其德”的快乐、“大世界的快乐”。由此显见,象山心学美学的逻辑结构应是本体—功夫—境界。
Total study on Lu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digesting theoretical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his inner breakthrough in Menciusm is developed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logical sides. My paper chooses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the study of the breakthrough point. Looking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 background of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Taking "Original-heart" for aesthetic original substance, "Self-discipline" for aesthetic effort,"Original-heart" and aesthetic ideal state for Content and Form as a study perspective. More clearly showing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Chinese culture embodies much of warm humanity, Showing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Mind and nature for original substance, Cultivation of heart and soul for effort. Human body and human heart and soul, the latter is the focus of inquiry. Its ultimate goal is to attain the aesthetic life state. A person, attaining such a state, is abound to pursue the aesthetic life, poetic life,creative life and love life. A person, attaining such a state, surpasses finite existence and meaning of individual life, gains a kind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returns to his spiritual homel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ulture concerns about life.
     Xiangshan's thought of mind and nature mainly originates from and develops Mencius. On the basics of philosophically integrating into Mencius, Xiangshan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the Heart is just the Principle". His Contribution to theory is to put the original substance concept "Principle" in Mencius'propositions of mind and nature.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the proposition "the Heart is just the Principle", his philosophy system is established on "Heart", not on "Principle". This "Heart" is called Pre-experienced ethical original substance, And then brings up his original substance category "Original-heart". Xiangshan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substance, establish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c point of effort the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e-experienced ethical original substance-"Original-heart" contains and provides directly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moral practice. Xiangshan's effort theory is developed from "Self-discipline".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original substance and effort theory of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Xiangshan sets "Original-heart" as original substance, "Self-discipline"as moral practice effort,these are fundamental propositions of Xiangshan's philosophy. Xiangshan's original substance philosophy is completed from the rising of moral instinct.So his theory of original substance is with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 of mind and nature. Original substance is effort,both is inseparable. The congenital set of original substa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premise of effort,effort shows the reality character of original substance. Xiangshan's original substance-effort theory goes far beyond the theoretical gradation.The"this-heart"is"instant-situation"of"Original-heart". All are showed in specific situation.The theoretical aim is soaked in the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itself has vibrant aesthetic spiri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The original substance of beauty is "Original-heart",The present of "Original-heart"is beauty.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things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eauty of "Original-heart".The beauty of "Original-heart"is clear through realization. Its ultimate goal is to achieve "art of life",the extreme happiness of the mind with a sense of an organic whole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Thus, logic structure of aesthetic wisdom of Xiangshan's philosophical system is original substance-effort-ideal state.
引文
①《点校说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68页。
    ②束景南:《中国哲学》第十五辑,长沙: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12-416页。
    ③吴文丁、杨小光:《陆九渊考卷手钞本的考辨》,载《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④邓丽芳:《陆九渊诗作补辑》,载《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⑤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⑥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①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90页。
    ②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83页。
    ③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一宋代篇》(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837页。
    ④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一宋代篇》(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840页。
    ⑤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一宋代篇》(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848-849页。
    ⑥徐复观:《象山思想的结构—辨志,义利之辨,复其本心》,项维新、刘福增编:《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代篇),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9年,第233页。
    ⑦徐复观:《象山思想的结构—辨志,义利之辨,复其本心》,项维新、刘福增著:《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宋代篇),台北: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9年,第233页。
    ⑧中国历史学会编:《宋代孺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82页。
    ⑨中国历史学会编:《宋代孺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83页。
    ①袁征:《宋代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苗春德:《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③郭齐家、顾春:《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④祁润兴:《陆九渊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邢舒绪:《陆九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3年,第3页。
    ①邢舒绪:《陆九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3年,第5页。
    ①郭齐家、顾春:《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页。
    ②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4页。
    ①吴功正:《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②吴功正:《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③吴功正:《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④吴功正:《论宋代美学》,载《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2005年第4期,第166页。
    ①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9页。
    ①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严复:《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68页。
    ②练诗华、左会明:《陆九渊故里初考》,吴牧山编:《陆象山与现代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03-4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5页。
    ①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第99页。
    ①《荆国王文公祠堂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3页。
    ②《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2页。
    ③徐复观:《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9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9页。
    ⑥《梭山复斋学案》,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卷57,《黄宗羲全集》第5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0页。
    ①《梭山日记》,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63页。
    ②《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6页。
    ③《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3页。
    ④《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6页。
    ⑤《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5页。
    ⑥《复斋先生文集》,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70页。
    ⑦《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0页。
    ⑧《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0页。
    ⑨《傅文兆叙》,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44页。
    ⑩《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1页。
    ①《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2-483页。
    ②《与李宰书》,陆九渊著:《陆象山全集》,北京:世界书局,1936年,第94页。
    ③《陆九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8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3页。
    ①郭齐家、顾春:《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4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③《邓文范求言往中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256页。
    ④《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9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9页。
    ⑥吴功正:《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83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6页。
    ⑧《智者术之原论》,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50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35,第438-439页。
    ②王心竹:《理学与佛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第4页序。
    ③王心竹:《理学与佛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第3页序。
    ④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6页。
    ⑤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6页。
    ①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
    ②《孟子纲领》,《朱文公文集》卷74。
    ③《答何》,《朱文公文集》卷64。
    ④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⑤《与包详道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⑥《与包详道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 《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⑦《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7页。
    ⑧《论语·雍也》。
    ⑨《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①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②《观物篇·外篇十》,邵雍著:《皇极经世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宋元明之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页。
    ③《与邓文范(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④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203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①《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732-5733页。
    ②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②《穆堂别稿》卷二十四,《过浩斋先生训语序),转引自《南宋陆学》,崔大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0页。
    ④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⑤《与路彦彬》,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4页。
    ⑥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⑦《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7页。
    ⑧《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1页。
    ①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5页。
    ②《与李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③《与唐司法》,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④《孟子·告子上》。
    ⑤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⑥《孟子·离娄上》。
    ①《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1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27页。
    ③《孟子·尽心上》。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1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0页。
    ⑥《与包敏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页。
    ⑦《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5页。
    ⑧《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5页。
    ⑨《孟子·告子上》。
    ⑩《与赵然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2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77页。
    ③《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0页。
    ④《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0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2页。
    ⑥《覆谥》,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7页。
    ⑦《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3页。
    ⑧《陆九渊传》,《理学·人物》,《抚州府治》卷56,转引自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⑨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25页。
    ⑩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2页。
    11《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9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5页。
    ②《与陈悴》,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7页。
    ③《孟子·离娄上》。
    ④《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⑤《与郭邦逸》,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1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8页。
    ①《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5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2页。
    ④《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⑤《孟子·告子上》。
    ①《与李宰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②《与章德茂》,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6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2页。
    ①《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2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2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7页。
    ④《谥议》,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0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1页。
    ⑥《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2页。
    ⑦《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2页。
    ⑧《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3页。
    ⑨《象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4页。
    ⑩《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6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17页。
    ③《敬斋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8页。
    ④象山学大多在本心的层面上言心。心首先体现为个体性,个体之心中含有共同的内容和特质,即为仁义、礼、智,即为理:人人心中固有理。个体之心的初始状态是与理合一的存在状态,心的初始状态即本、即真,也即象山所讲的本心。本心与个体之心本为合一的存在,本心规定着个体之心的普遍本质,个体之心为本心的表现形式,即本心的理念通过个体之心获得现实性。
    ⑤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9页。
    ⑥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4页。
    ①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4页。
    ②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0-61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4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1页。
    ①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②《象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③《王文成公全书》卷21。
    ④《与似清》,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9页。
    ⑤《与王谦仲(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页。
    ①《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2页。
    ②《与王顺伯之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页。
    ③《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0页。
    ④《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3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9页。
    ⑥《象山学术》,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中:东海大学,1968年,第56页。
    ⑦《与僧净璋》,《瀛奎律髓》卷47,四库全书本。
    ①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67页。
    ②刘方:《悟—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6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第942页。
    ④《象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5页。
    ⑥《答徐成之(二)》,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09页。
    ⑦崔大华:《南宋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7页。
    ①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上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②《茅子品》第二《维摩法经》。
    ③《圆觉经》卷上。
    ④《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⑤《与王伯顺(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页。
    ⑥《坛经》。
    ①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1-212页。
    ②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2-563页。
    ①方东美:《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353页。
    ②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③史鸿文:《论宋明理学的美学意蕴》,载《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25页。
    ④论语集注编委:《论语集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3页。
    ⑥《传习录一》,王守仁原著,施邦曜辑评,王晓忻、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9页。
    ⑦杜维明:《杜维明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⑧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①《遗书》卷1。
    ②杜维明:《杜维明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③钱穆:《朱子学提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5页。
    ④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
    ①张节末:《禅宗美学》“后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7页。
    ②张节末:《我的中国美学史理念》,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6期。
    ③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④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213页。
    ⑤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第24页。
    ⑥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31页。
    ⑦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①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②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722-723页。
    ③方东美:《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④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0页。
    ①论语集注编委:《论语集注》,北京图书馆出版,2001年。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4页。
    ③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4页。
    ④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7页。
    ⑤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0页。
    ⑥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94页。
    ⑦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95页。
    ①《遗书》卷25。
    ②《与吴子嗣》,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页。
    ③《答范伯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9。
    ④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2页。
    ⑤《孟子·尽心章句上》。
    ⑥《孟子·公孙丑上》。
    ⑦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⑧《孟子·尽心下》。
    ⑨《孟子·告子上》。
    ⑩《孟子·梁惠王下》。
    ①《通书·诚上》。
    ②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71页。
    ③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11页。
    ④《遗书》卷2(上)。
    ⑤《遗书》卷3。
    ⑥《遗书》卷3。
    ⑦《正蒙·大心篇》。
    ⑧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90页。
    ①《遗书》卷2(上)。
    ②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1页。
    ③《与唐司法》,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④《与潘文叔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3页。
    ⑥《与曾宅之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⑧根据“若动静不能如一,是未得其平稳也。”一语转出来的。参见《与潘文叔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⑨即“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的简语。《与赵监书(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⑩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89页。
    ①《易己》,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7,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②《绝四书》,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2,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77页。
    ③《论前辈铢视轩冕尘视金玉》,《陈献章集》卷1。
    ④《李文溪文集续》,《陈献章集》卷1。
    ⑤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970页。
    ⑥潘立勇:《阳明心学美学及其研究》,2003年第5期。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②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7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35页。
    ①《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256页。
    ②《与杨仲敬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5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9页。
    ⑤《与包敏道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页。
    ①[法]柏格森,刘放桐译:《形而上学导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4页。
    ②[法]柏格森,王珍丽、余习广译:《创造进化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8页。
    ①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3,(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5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456页。
    ③《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①张士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②张士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③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15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7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③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④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⑤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⑥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0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13页。
    ③[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3页。
    ④[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9页。
    ①转引自王春艳:《从“顿悟”到“妙悟”—禅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化》,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8页。
    ①赵仲牧、何明:《论思维的类型》,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第76-77页。
    ①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②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③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②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④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7页。
    ⑤《杂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⑥《与潘文叔》,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⑦《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⑧《与李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①《孟子·尽心上》。
    ②《梁惠王·上》。
    ③朱熹:《四书集注》(第19卷),清光绪三年永康胡氏刻本。
    ④[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1页。
    ⑤《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8页。
    ①[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17页。
    ②[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19页。
    ③[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26页。
    ④[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71页。
    ⑤[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台北:台湾久大、桂冠1990年元月联合出版。
    ⑥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①《孟子·离娄上》
    ②《荀子·不荀》
    ③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44页。
    ④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48页。
    ⑤《中庸章句》,第22章。
    ⑥《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⑦《程文》,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6页。
    ⑧《与邵书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⑨《与胡季随(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
    ①《与傅圣谟(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9页。
    ②吴凡明:《陆九渊诚论的心学向度》,载《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期,第83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④《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⑤牟宗三:《(圆善论)序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年,第360页。
    ⑥《与李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页。
    ①彭高翔:《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3期,第30页。
    ②[美]林赛·沃斯特:《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
    ③[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④《里仁》。
    ⑤朱熹:《四书集注》(第十九卷),清光绪三年永康胡氏刻本。
    ⑥《公孙丑·上》。
    ⑦《里仁为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7-378页。
    ⑧[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63页。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66页。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第49-50页。
    ①《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5页。
    ②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9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3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2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7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④《邓文范求言往中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页。
    ⑤《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⑥《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①[法]柏格森著,刘放桐译:《形而上学导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9页。
    ②转引自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③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④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⑤叶朗:《美是什么》,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229页。
    ⑥叶朗:《美是什么》,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229页。
    ⑦叶朗:《美是什么》,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229页。
    ①《坛经》,法海本,第六节。
    ②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2页。
    ③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2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4页。
    ①《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3页。
    ②《荆州日录》,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3页。
    ③《与潘文叔》,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④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3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5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④《孟子·公孙丑》。
    ⑤《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①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8-14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7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7-478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0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2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③转引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第26页。
    ②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1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2、483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⑥《与邵叔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9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6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9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4页。
    ⑤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⑥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⑦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
    ①《春秋繁露·阴阳义》。
    ②《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③《张子正蒙·乾称》。
    ④陈望衡:《“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50页。
    ⑤《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⑥《与赵监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⑦《杂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3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1页。
    ③《杂著·杂说》,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页。
    ④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⑤方东美:《方东美先生讲演集》,台北: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第284页。
    ⑥方东美:《方东美先生讲演集》,台北: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第46页。
    ⑦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
    ①《与李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5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4页。
    ④《礼记·礼运》。
    ⑤《太极图说》。
    ⑥《与朱济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页。
    ⑦《赠吴叔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4页。
    ⑧《与王顺伯》,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页。
    ⑨《奏表》,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3页。
    ①《荆国王文公祠堂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3页。
    ②《与胥必先》,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6页。
    ③《与曾敬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8页。
    ④《与吴子嗣》,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页。
    ⑤《与包详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3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3页。
    ①《敬斋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228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③《礼记·中庸》。
    ④《天地之性人为贵》,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7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35页。
    ⑥叶朗:《美是什么》,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229页。
    ①《与朱熹》,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31页。
    ②《何往而非五行大学春秋讲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1-282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456页。
    ④《程文》,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0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5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①《杂著·杂说》,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5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9页。
    ④《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①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8-159页。
    ②林继平:《陆象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7页。
    ④《与舒西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页。
    ①《象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②《与舒西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4页。
    ④《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4页。
    ⑤《景德传灯录》卷6。
    ⑥《与赵詠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页。
    ⑦《与邵书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页。
    ①杨伯峻著:《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70页。
    ②《与朱济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页。
    ③《与冯传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3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0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0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8页。
    ⑧《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8页。
    ⑨《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页。
    ①《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1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1902年第1期。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1902年第1期。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9页。
    ①《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1-512页。
    ②《礼记·乐记》。
    ③《论语·八佾》。
    ④[罗马]贺拉斯:《诗艺》,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
    ⑤[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39,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荀子·乐论》。
    ③秦维红:《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社,1999年,第179-179页。
    ④《敬斋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228页。
    ①论语集注编委:《论语集注·阳货》,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②《乐记》。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八佾》。
    ⑤《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7页。
    ⑥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载《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曾繁仁:《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①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②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续编》,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第66页。
    ③《象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④《朱子语类》卷15。
    ⑤朱熹:《大学章句》。
    ①《鹅湖和教授兄韵》,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1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③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④[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3页。
    ⑤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
    ⑥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⑦《与胡无相》,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4页。
    ②《与胡达材(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③《与吴仲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页。
    ④《荀子·王霸》。
    ⑤《与侄孙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1,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0页。
    ⑦《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页。
    ⑧《荀子·礼论》。
    ⑨[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⑩《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8页。
    ①郭齐家、顾春:《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168页。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
    ③郭齐家、顾春:《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
    ④《象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5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9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5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6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9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0页。
    ⑤《慈湖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68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8页。
    ④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68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9页。
    ①《与舒西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③《拾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6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3页。
    ⑤《与刘志甫》,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7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4页。
    ①[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4年,第99页。
    ②《哲学词典》(中译本),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第137页。
    ③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5页。
    ④刘小枫:《个人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⑤《老子二十一章》。
    ①《老子十四章》。
    ②《老子十六章》。
    ③《老子十章》。
    ④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⑤《齐物论》。
    ⑥《荀子·解蔽》
    ⑦《韩非子·解老》。
    ⑧《文赋》。
    ⑨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页。
    ③《与侄孙浚》,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页。
    ④《与邓文范》,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4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8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8页。
    ③《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83页。
    ④《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⑤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①叶秀山:《思·史·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2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6页。
    ③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6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4、466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①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236页。
    ②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0页。
    ③《定性书》。
    ①《与邓文范》,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3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2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456页。
    ⑤《思间录·外篇》。
    ⑥《张子正蒙注·诚明篇》。
    ⑦《张子正蒙注·大易篇》。
    ①[美]克雷齐克拉奇菲尔德等:《心理学纲要》(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476-479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4页。
    ③《与朱济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3页。
    ④《贵溪县志》,清同治十年岁次(1871)年仲夏下浣版,卷966《艺文·文征》,第117页。
    ⑤《庄子·人间世》。
    ⑥[日]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57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①《人间世》。
    ②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务馆,1980年,第63页。
    ③《达生》。
    ④《刻意》。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4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8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90页。
    ②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五封信,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7-134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5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5页。
    ①《与赵咏道(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1页。
    ③《与赵咏道(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3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1页。
    ⑥张立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4-186页。
    ⑦《与罗章夫》,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页。
    ①毕诚:《儒学的转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16页。
    ②《与邓文范》,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③《思则得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6页。
    ④《与高应朝》,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0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0,447页。
    ③《与李德远》,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6页。
    ⑤《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5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2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2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2页。
    ④《与颜子坚》,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2页。
    ⑤《与曹挺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39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0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3页。
    ⑧《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页。
    ⑨《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7页。
    ①《与舒西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3页。
    ③《题云林宗祠》,江西金溪旸田《邓氏家谱·总录》
    ④《刘晏知取予论》,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55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99页。
    ①《与朱元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页。
    ②(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47卷)《象山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③[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页。
    ④[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7页。
    ①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词源》修订组:《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
    ③《大乘起信论》。
    ④《新唯识论·明宗》。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6页。
    ⑥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5页。
    ⑦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2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①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③《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④《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⑤《与曾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⑥[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53-154页。
    ⑦《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①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页。
    ②冯友兰:《贞元六书之新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39页。
    ③《与符復仲》,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9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3-459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9页。
    ⑥《与包详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⑦《与张季忠》,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3页。
    ①《与刘深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2页。
    ③《与朱济道(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3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6页。
    ⑤《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⑥邵雍:《皇极经世》,道藏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①邵雍:《皇极经世》,道藏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③[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④《观物篇》。
    ⑤《语类》卷12。
    ⑥《语类》卷17。
    ⑦《语类》卷12。
    ①《语类》卷61。
    ②《语类》卷60。
    ③《语类》卷32。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6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5页。
    ①《与傅圣漠》,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页。
    ②《程氏遗书》卷6。
    ③《通书·颜子》。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3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③《庄子解》。
    ④刘小枫译:《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⑤《序赠·邓义范求言往中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256页。
    ①《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②《与邵叔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8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6页。
    ⑤《正蒙·大心篇》。
    ①《答宋泽之》,《晦庵文集》卷58。
    ②《答吕子约》,《晦庵文集》卷47。
    ③《朱子语类》卷121。
    ④《与侄孙浚》,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5-456页。
    ⑥《文境秘府论·论文意》。
    ⑦《文境秘府论·论文意》。
    ①《伊川击壤集序》。
    ②《首尾吟》。
    ③《秋日偶成二首》。
    ④《答黄子耕七》。
    ⑤《与邓文范(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①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
    ②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③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第112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5页。
    ⑤《与吴仲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1页。
    ②《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6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④《与朱元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5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4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7页。
    ⑧《与严泰伯》,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⑨《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7页。
    ⑩《与傅全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6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9页。
    ②《与彭世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S8页。
    ③《与包详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4页。
    ④《杂说》,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页。
    ⑤《与程帅》,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页。
    ⑥《龟山集·语录》。
    ⑦《老子》。
    ⑧《逍遥游》,《庄子·内篇》。
    ⑨《齐物论》,《庄子·内篇》。
    ⑩陶渊明:《饮酒》。
    ①姚勉撰:《雪坡舍人集》卷37,豫章从书本。
    ①《与邓文范》,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页。
    ②《与郭邦瑞》,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2页。
    ③《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1-502页。
    ④《葛致政墓志铭》,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29页。
    ⑤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4页。
    ①《踈山道中》,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1页。
    ②《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2页。
    ③《子规》,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0页。
    ④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⑤《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0页。
    ⑥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89页。
    ⑦《晚春出剑溪》,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5,北京:中华书1980年,第300页。
    ①《与舒西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4页。
    ②《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4页。
    ④《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⑤《与邵叔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页。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9页。
    ①《与吴子嗣》,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页。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9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页。
    ④《与杨守》,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2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9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9页。
    ⑧《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3页。
    ⑨《与赵然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页。
    (11)《与吴子嗣》,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页。
    (12)《杂说》,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13)《主忠信》,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4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7页。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卷3,中华书局,1981年。
    ③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①《答曾子华论诗》。
    ②《与程帅》,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页.
    ③《与沈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0页。
    ④《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11页。
    ①《与程帅》,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页。
    ②《书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
    ③黄庭坚:《罗中彦字序》,《山谷集》卷16,四库全书本。
    ①《胡宗元诗集序》。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0页。
    ③《与吴显仲》,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页。
    ④《与程帅》,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3页。
    ⑤《与蔡公辩》,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7页。
    ⑥《与蔡公辩》,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7页。
    ①陈忻:《象山派心学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年,本节对此有所借鉴,特此致谢。
    ②《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2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9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2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8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6页。
    ①荆门“拥江带汉,控蜀抚淮;岂惟古争战之场,实在今攻守之要”(《荆门到任谢表》,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8,中华书局,1980年,第225页)因此,荆门在南宋己属边城,是抗金的第三道防线。象山知荆门军实与一边城守将并无二致;但下属二县,集军政、民政、财政、教育、司法等于一身,又是一位地方长官,就因为处于次边地位,责任亦重大。又因荆门形势显要,所以其国防军事价值高于一切。
    ②《续资治通鉴》卷152,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080页。
    ③《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3页。
    ④《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0-394页。
    ⑤五劄乃五个中心命题,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涉,总体看是一篇治国大计。概言之,一劄论“诚”为治国之本。二劄论建立政治的根本原则。三劄论知人问题。四劄论施政方针与法令制度之改革。五割论领导统御及权责划分等问题。详见《奏表》,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1-224页。
    ⑥即任贤、使能、赏功、罚罪。参见《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0-394页。
    ⑦《与徐子宜》,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6页。
    ①《与苏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6页。
    ②《与辛幼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页。
    ③《与陈倅》,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7,中华书局,1980年,第98页。
    ④《荆国王文公祠堂记》,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3页。
    ⑤《杂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4页。
    ⑥钱穆:《论语新解》,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7页。
    ⑦朱熹:《大学中庸论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3页。
    ①《与赵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6页。
    ③《邓文范求言往中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256页。
    ④《与邵书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页。
    ⑤《与曹宅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5页。
    ①[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②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载《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3期,第139页。
    ③陆学艺:《社会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④《与章德茂书(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4页。
    ⑤《与致政兄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8页。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5页。
    ⑦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0页。
    ⑧转引自[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①《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3页。
    ②[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③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载《南京师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第141页。
    ④《与曾宅之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⑤骆冬青:《论政治美学》,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第108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8页。
    ②《与苏宰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3页。
    ③《与吴子嗣书(六)》,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7页。
    ⑤《与徐子宜书(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9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9页。
    ⑦《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9页。
    ①《删定官轮对劄子(四)》,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3-224页。
    ②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7-258页。
    ③《与薛象先书(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9页。
    ④《续资治通鉴》卷152,北京:中华书店,1957年,第4080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2页。
    ①《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3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0页。
    ③《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4-285页。
    ①《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7页。
    ②《与包敏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页。
    ③《与赵然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页。
    ④《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2页。
    ⑤《文安谥议》,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6页。
    ⑥《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2页。
    ⑦《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9页。
    ⑧《覆谥》,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7页。
    ⑨《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9页。
    ⑩《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3页。
    ①骆冬青:《论政治美学》,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09页。
    ②《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4页。
    ③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1-172页。
    ④《与致政兄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8页。
    ⑤《与王顺伯书(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6页。
    ⑦《与张元善书(二)》,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212页。
    ①《象山先生行状》,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3页。
    ②《与章德茂书(三)》,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4-205页。
    ③《祭文》,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7-311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2-513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45页。
    ①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2-283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3页。
    ③[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④《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9页。
    ①《论语·为政》。
    ②《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16页。
    ③《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4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3页。
    ①《里仁为美》,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7-378页。
    ②《与周廉夫》,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页。
    ①刘壎:《朱陆合辙序》,《水云村泯稿》卷5。
    ②《子部·隐居通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2。
    ③刘壎:《朱陆合辙序》,《隐居通议》卷1。
    ④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6页。
    ⑤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⑥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6-398页。
    ⑦吴莱:《石塘先生胡氏文钞后序》,《渊颍集》卷11。
    ⑧刘壎:《朱陆合辙序》,《隐居通议》卷1。
    ①刘壎:《朱陆合辙序》,《隐居通议》卷1。
    ②刘壎:《象山语类题辞》,《水云村泯稿》卷7。
    ③《子部·隐居通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2。
    ④李存:《曾子翚行状》,《俟庵集》卷23。
    ⑤《静明宝峰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⑥《静明宝峰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⑦《序》,《赵宝峰先生文集》卷首。
    ⑧《静明宝峰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⑨《静明宝峰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⑩乌斯道:《先兄春风先生行状》,《春草斋文集》卷十。
    (11)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0页。
    (12)《静明宝峰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危素:《上饶素先生行录》,《危太朴文续集》卷7。
    ②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0页。
    ③刘岳申:《送吴草庐赵国子监丞序》,《申斋集》卷1。
    ④《临川王文公集序》,《吴文正公集》卷12。
    ⑤《杂识五》,《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外集》卷2。
    ⑥《师山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25页
    ⑦《洪本一先生墓志铭》,郑玉撰:《师山先生文集》卷7。
    ⑧《肯肯堂记》,郑玉撰:《师山先生文集》卷4。
    ⑨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2页。
    ①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3页。
    ②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3页。
    ③《与朱济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页。
    ①《与朱济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页。
    ②《慈湖学案》,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6页。
    ③《奠定康郡太夫人辞》,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19,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998页。
    ④《己易》,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7,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⑤《己易》,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7,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92-293页。
    ①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第25页。
    ②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5页。
    ③《慈湖己易》,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7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67-2468页。
    ④崔大华:《南宋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⑤转引自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01页。
    ⑥《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6页。
    ⑦《与吴子嗣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页。
    ⑧《杂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⑨《家记二》,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8,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418-419页。
    ①《诗解序》,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1,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54页。
    ②《学者请书》,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3,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133页。
    ③《家记9》,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15,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785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1页。
    ⑤《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8页。
    ⑥《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7-488页。
    ⑦《杨子折衷》六卷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94。
    ⑧《永堂记》,《慈湖遗书》卷乙。
    ①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②《家记五》,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11,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第639页。
    ③《偶作》,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6,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46页。
    ④《家记五》,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11,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616页。
    ⑤《绝四记》,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2,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77页。
    ⑥《炳师讲求训》,《慈湖先生遗书续编》卷1。
    ①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96页。
    ②《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87-488页。
    ③《祖象山先生辞》,杨简:《慈湖先生遗书》卷4,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156-157页。
    ①杨简:《杨氏易传》卷20,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②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762页。
    ③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762页。
    ④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85-86页。
    ⑤《与李宰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⑥《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①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5页。
    ②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6页。
    ③《与曾宅书》,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④《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⑥《杂著》,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页:王振复:《中
    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6页。
    ⑦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5页。
    ①杨国荣:《心学之思》,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82-83页。
    ②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57页。
    ③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8页。
    ④《传习录一》,王守仁原著,施邦曜辑评,王晓忻、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8页。
    ①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0页。
    ②《程文》,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9页。
    ③《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5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页。
    ①《语录上》,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8页。
    ②《传习录一》,王守仁原著,施邦曜辑评,王晓忻、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9页。
    ③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5-316页。
    ④《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3页。
    ⑤《语录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3页。
    ①刘学智:《中国哲学的历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6页。
    ②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2页。本文对潘立勇教授在此书中的一些观点有所借鉴,特此注明并表示感谢。
    ①《传习录一》,王守仁原著,施邦曜辑评,王晓忻、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0页。
    ②《答舒国用》,王守仁原著,施邦曜辑评,王晓忻、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9页
    ②陈来:《有无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①赵士林:《心学与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1-203页。
    ②李泽厚:《明清文艺思想》,载《美的历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①陈望衡等:《从“道”到“境界”—成中英关于“道”的美学启迪》,《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5年第2期,第17页。
    ①叶秀山:《思·史·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8-139页。
    ②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8页。
    ③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页。
    ④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页。
    ⑤《年谱》,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2页。
    ①[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①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0页。
    孟子:《孟子》,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
    老子:《老子》,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
    荀况:《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韩非:《韩非子》,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
    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邵雍:《皇极经世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杨简:《杨氏易传》,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5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黄宗羲:《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吕不韦:《吕氏春秋》,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年。
    陈献章:《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钟嵘:《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夫之:《姜斋诗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夫之:《古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上海书店,1985年。
    赖永海:《圆觉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赖永海:《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
    14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论语集注编委:《论语集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中:东海大学,1968年。
    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张立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林继平:《陆象山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余家菊:《陆象山先生学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郭齐家、顾春合:《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祁润兴:《陆九渊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吴牧山:《陆象山与现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崔大华:《南宋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彭永捷:《宋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邢舒绪:《陆九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吴凡明:《陆九渊诚论的心学向度》,载《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期。
    邓丽芳:《陆九渊诗作补辑》,载《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邢舒绪:《陆九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3年。
    钱穆:《朱子学提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钱穆:《朱子新学案》,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潘立勇:《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杨国荣:《心学之思》,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毕诚:《儒学的转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王心竹:《理学与佛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
    袁征:《宋代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苗春德:《宋代教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潘立勇:《阳明心学美学及其研究》,2003年,第5期。
    张邦炜:《瞻前顾后看宋代》,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丁为祥:《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陈忻:《象山派心学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25页。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39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1902年,第1期。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冯友兰:《贞元六书之新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牟宗三:《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台北:东方出版社,1986年。
    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
    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台湾中央书局,1966年。
    徐复观:《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续编》,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
    方东美:《方东美先生讲演集》,台北: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
    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方东美:《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一宋代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杜维明:《杜维明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范畴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叶秀山:《思·史·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秦维红:《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社,1999年。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小枫:《个人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束景南:《中国哲学》第十五辑,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中国历史学会编:《宋代孺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王安石之融通儒释及程朱学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
    [日]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上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学智:《中国哲学的历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上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小枫译:《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张节末:《禅宗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李旭:《中国美学主干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赵仲牧、何明:《论思维的类型》,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
    叶朗:《美是什么》,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
    陈望衡:《‘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陈望衡等:《从“道”到“境界”—成中英关于“道”的美学启迪》,载《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5年,第2期。
    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载《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曾繁仁:《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载《南京师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骆冬青:《论政治美学》,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刘方:《悟—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彭高翔:《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释义》,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3期。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王珍丽、余习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薜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
    [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美]林赛·沃斯特:《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柳鸣九编:《萨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罗马]贺拉斯《诗艺》,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克雷齐克拉奇菲尔德等:《心理学纲要》,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