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桥头路堤沉降综合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软土路段桥头跳车是公路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国已建成的高等级公路中,大部分都存在这种因桥路连接处沉降不均匀而产生的跳车现象。对这个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桥台和路堤之间设置一桥头过渡带,使得桥台和路堤的工后沉降差能匀摊在这一过渡带内。本文在对软土地基的沉降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找到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把过渡带的工后沉降及其沉降差控制在能满足行车要求的范围之内。
     本文首先分析桥头天然软基的沉降特点及理论计算方法。针对温州地区软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对采用经验系数法计算总沉降时的沉降系数的取值进行了讨论。然后,根据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的沉降特点,分析和选择恰当的沉降计算模式,并对具体计算方法和关键的设计参数进行了讨论。
     最后,在对路堤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述采用轻质填料代替现在普遍使用的土石填料的优越性。根据经济核算,选择兼顾处理效果和经济性的桥头路堤处治方案。此外,通过控制水泥搅拌桩的桩长、置换率和桩身强度可以对处理带内的沉降梯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Jump automobile at bridge end in soft clay area is a difficult problem of highway building over the years. The most of highway in our country have this matter because of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The way in common use is set up a section between bridge abutment and embankment.
    In the paper,first we analyze characteristic of settlement and account method about soft clay ground at bridge approach. Value of settlement factor when total settlement is calculated by experimental formula method is discussed. Then,in accordance with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 of composite ground with cement-mixed columns that is bearing the act of flexible road,we analyze and select proper account method of roadbed settlement,and discuss key parameter in design.
    Final,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ree kinds of embankment fillings,advantage of light filling opposite stone filling is proved. According to economic accounting,we choose comprehensive manage way which can 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effect and economy.
引文
[1] 龚晓南 (1992),复合地基,浙江大学出版社。
    [2] 折学森 (2000),软土地基沉降计算,人民交通出版社。
    [3] 龚晓南 (1997),地基处理新技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陈仲颐、叶书麟 (1990),基础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中国计划出版社。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规范 (JTJ017-96),人民交通出版社。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024-85),人民交通出版社。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3),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JTJ016-93),人民交通出版社。
    [9] 龚晓南 (1996),复合地基理论框架及复合地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浙江省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讲座会论文集。
    [10] 王启铜 (1998),运用复合地基方法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
    [11] 王洁、陈启明、孙维君,水泥土搅拌桩处理道路软基沉降的研究,岩土工程的实践与发展——岩土工程系列研讨会论文集。
    [12] 闫雪峰、闫明礼 (2000),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复合模量探讨,第六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全国基坑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出版社。
    [13] 韩轶璞、胡庆红、郎庆善 (1999),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性状研究,岩土力学与工程的理论及实践。
    
    
    [14] 王剑平 (1997),软土路基固结变形的有限元分析,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 沈锦儒 (2000),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综合试验,第六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全国基坑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出版社。
    [16] 林琼 (1989),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潘林有 (1995),软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和理论探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华侨大学 (1998),泉厦段高速公路桥头软基综合治理试验研究,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
    [19] 杨涛、史春乐 (1998),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中的应力和位移分析,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
    [20] 戴济群、张诚厚、袁文明 (1997),路基沉降与固结计算方法,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1),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技术规程 (YBJ225-91),冶金工业出版社。
    [22] 段继伟等 (1992),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第二届华东岩土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3] 地基处理手册编委会 (1988),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4] 龚晓南 (1996),高等土力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5] 华南理工大等四校合编 (1991),地基与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6] 刘一林 (1991),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王启铜 (1991),柔性桩的沉降特性及荷载传递规律,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8] 魏汝龙 (1987),软粘土的强度和变形,人民交通出版社。
    [29] 戴济群、张诚厚、袁文明 (1993),路基沉降及固结计算方法,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
    [30] 郭志业 (1993) 等,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深层搅拌法设计与施工。
    [31] 唐建中 (1993),双层地基应力扩散的特性研究,地基处理。
    [32] 日本道路协会 (1989),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指南,人民出版社。
    [33] 窦宜等 (1992),自重应力作用下饱和粘土的固结变形特性,岩土工程学报,Vol.14,No.6,1992。
    [34] 王引生 (1993),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沉降问题,中国公路学报,Vol.6,No.1,1993。
    [35] 柯弘生 (1993),沪宁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综合技术研究介绍,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36] 王铁儒等 (1987),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孔隙水压力性状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Vol.9,No.4,1987。
    [37] 丁军华等 (1998),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引桥桥头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
    [38] 吴万平 (1998),沿海高速公路极软土地基处理对策之探讨,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
    
    
    [39] 卞守中、潘秋元、陈国良 (1990),温州柑组团“8705”试验楼水泥搅拌桩工程,基础工程施工实例,浙江大学出版社。
    [40] 张士乔 (1992),水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搅拌桩破坏特性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1] 史美筠、梁仁旺、宋子谅 (1989),生石灰——粉煤灰桩加固软土地基,第二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42] 何兆盖,周虎鑫 (1996),软土地基容许工后不均匀沉降指标值探讨,华东公路,98 (1):16-19。
    [43] 叶国铮 (1987),路面永久变形的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9 (1):113-116。
    [44] Poulous. H.G and Davis. E.H(1980),Pil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45] Poulous.H.G(1989),Pile behavio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Geotechmiq-ue. 39, No. 3.
    [46] Tatsuro Okunclra(1989),Deep mixing methocl as a chemical soil improvement,Proc, of the sino Japan joint sumposion on improvement of week Ground.
    [47] Brand. E.W and Brenner. R.P (1981), Soft clay engineering, Elser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omy, Amsterdam.
    [48] Schiffman.R.L, Chen. A.T-F and Jordan. J.C(1969), Analysis of consolidation theories, Proc. ASCE, JSMFD, Vol. 95, SM. 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