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推进和深化,人们对变革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清晰和明确,“寻根”的意识也更加强烈。学校文化无论是对教育改革实践还是学校转型实践来说,都是一个根子上的问题。如何改变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与文化的相互建构中实现学校的主动发展是学校转型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多所中小学的文化建设为例,探索学校转型背景下的文化生成与更新。经研究,笔者指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价值是为了学校中人的发展,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制度层面,还需深入到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层面: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始终和学校各方面的发展相伴随,学校发展的每一步都或多或少改变了周遭的文化环境。在学校转型性变革时期,学校文化重建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如何重新认识学校文化并展开有效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在社会转型和学校转型背景下分析了学校文化重建的必要性,考察了学校转型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学校转型背景下存在的各种文化冲突以及冲突的表现;另外,论文还对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外引”轻“内生”、重设计轻实施、继承与创新断层等问题。
     论文第二部分结合学校变革的实例探索了学校新文化生成的机理。论文首先从历史中寻找学校文化生成的根基,探讨学校历史、名师、学校发展故事以及学校仪式的文化意义,并从这些象征性活动中把握学校文化发展的轨迹。其次,论文重点阐述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价值观的重建,通过对重建过程的揭示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内在依据。学校新理念的渗透需要刚性的组织制度保障,学校组织往往通过变革活动改变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而重新建立刚柔并济的规范体系。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制度和文化在不同时空维度上进行着互动和双向建构。
     论文第三部分在借鉴实践领域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探寻如何建设有利于学校成员生命成长的新文化并提出学校文化发展定向、学校成员参与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互动生成三方面的尝试,以期促进实践领域主动创生引领学校发展的新文化。
School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the spiritual support which can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hool. With the advance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n the problems of change is gradually clear, the inquisition psychology is also thicker and thicker. To education reform and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school cul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How to change the school member's thinking modes and the behavior patterns and how to realize the school's initi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ulture are key factors to judge the goals of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whether complete or no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neration and renewal of schoo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this paper uses case analysis and takes many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s example. After research, I believed that the ultimate value of schoo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for the human's development in school. So schoo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can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and the system, but also penetrate into the school member's values. The schoo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n't the isolation and its changes follow with the school development in various aspects because that each step of school development are all change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round it. To school reformation, schoo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must depend upon motion not say and writing. In the period of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the need of school culture re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how to carry on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is an urgent question.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school culture re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I insp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transitional change and school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se jobs, this paper elaborated various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flicts. In addition, I considered that the current school culture reconstruction had four shortcomings: thinking much of material and making light of spirit, without characteristics, lacking of interoperability and separating creation from inheritance.
     In the second of this paper, I explored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of school culture by using of examples of school reformation. First, the paper found the basis of school culture production from the history of school and discussed the sense of school history, the famous teachers, the stories of school and school ceremonies, then grasped the track of the school cul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se symbolic activities. Second, the paper elaborated with the core of school culture—the reconstruction of school values and provided intrinsic basis for the schoo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through revealing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school system culture forming is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e new culture among school members because the infiltration of new ideas required the guarantees of rigid school system and the result which the school system internalized is the formation of school system culture.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explored how to construct new culture which in favor of school members' growth and proposed three attempts which includ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chool culture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ting in reconstructing school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prod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ese explorations and attempts is to promote school to create new culture which can indicate a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引文
1 参见杨镜江著:《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2 参见范国睿、赵连根、王浩主编:《文化变革与学校发展--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百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1 参见杨镜江著:《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1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2[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1[英]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蒋国田、李维善译:《文化战略--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今天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持的一种观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5 杨镜江著:《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6 古广灵、刘晖:《大学“学校文化”的内涵、功能及个案分析》,载《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5期。
    1 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2 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3 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4 Phillips,G..The School-Classroom culture audit[M].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Eduserv,British Columbia School Trustees Publishing,1993.
    5 Stephen Stolp(US).Leadership for school culture[A].East Lansing,MI: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1994.91.
    1 Wagner,C..School culture analysis[A].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anitoba Association of resource Teacher(MART).
    2 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3 史华楠著:《校园文化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第7-13页。
    1 季诚钧、肖美良:《中外学校组织文化研究之比较》.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2 朱颜杰著:《学校管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页。
    3 王新如、郑文:《谈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效能》,载《教育科学》1997年第3期。
    4 俞周良、王卫东、刘黎明著:《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5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6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7 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1 季苹主编:《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 赵欢君、陶李刚:《试析学校文化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载《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 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俞国良著:《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2页。
    2 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333页。
    3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4 Lunenbur,F.C.And Ornstein,A.C.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1991.85.
    5 Terrence E.Deal.Kent D.Peterson.Shaping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15-68.
    1 Terrence E.Deal.Kent D.Peterson.Shaping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115-116.
    2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页。
    3 马延伟:《新课程与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调查》,东北师大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4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5 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期。
    6 张宝贵:《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性障碍与对策分析》,载《天津教育》2006年第4期。
    1 王天晓:《美国近年学校文化研究简述》,载《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2 郅庭瑾:《从管理伦理看学校文化重建》,载《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 石中英:《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1 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 张宝贵:《从教育本体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载《天津教育》2006年第1期。
    3 李燕:《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学校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分析》,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 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期。
    2 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7期。
    3 徐书业.朱家安:《学校文化生态属性辩证》.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
    4 叶澜:《文化生态的复杂化与中国学校文化的发展》,2005年首届中外中学校长论坛。
    1 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
    1 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红、那滨译:《文明的共存》,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 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5页。
    1 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3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2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1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2 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王遵仲校:《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8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196页。
    4 叶澜:《中国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3 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王遵仲校:《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9页。
    1 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王遵仲校:《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7页。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3 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王遵仲校:《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8页。
    1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2 刘黎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中人之问题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3 刘黎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中人之问题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1 陈桂生著:《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70页
    2 陈桂生:《略论学校系统的演变》,载《教育评论》2005年第9期。
    1 靖国平:《当代教育的危机、走向与解放》,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4 保罗·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王遵仲校:《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4页。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2 蒋永华:《人性关爱:现代教育的呼唤》,载《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1 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2 参见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1 马延伟:《学校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1 时蓉华著:《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10页。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2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1 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1 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1[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2 单文经:《析论抗拒课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对策:以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为例》,载《教育研究集刊》2001年第45辑。
    1 刘继萍;《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 Sarason S.The Predictable Failure of Educational Refo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
    1 程斯辉:《学校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五重五轻”倾向》,中青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1 材料来源:《文汇报》2007年11月14日第6版,记者苏军。
    1 彭钢:《在学校文化建改中形成学校特色》,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
    1 胡鑫铺:《学校文化怎能复制》。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3日版。
    2 胡鑫铺:《学校文化怎能复制》,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3日版。
    1 Terrence E.Deal,Kent D.Peterson:Shaping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Leadership,p.4,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2 此故事来源于小学课堂网http://www.xxkt.cn/Article/2007/25399.html。
    1 材料来源:吕赟:“学校特色岂能随心所欲”《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9日第005版。
    2 彭俐:《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
    1 操太圣、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 石中英:《学校文化、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载《中国教师》2006年12月。
    1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2 杨镜江编著:《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3 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人民教育》2008年第1期。
    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2 Karl E.Weick."Congnitire Process in Organizations"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Ⅰ.ed Barry M.Staw.(Greenwich.CT:JAIPRESS,1979),pp41-74.转引自欧文斯著,窦卫霖译:《教育组织行为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0页。
    3 谢延龙: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
    1 此图来源于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 罗伯特·G·欧文斯,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3 罗伯特·G·欧文斯,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百年校庆纪念册。
    2 材料来源:吴国丽的文章“催生百年老校自我更新的实践与思考”,明强小学网站 http://mqxx,mhedu,sh.cn/item-detail,asp?num=M113N1$2620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百年校庆纪念册。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的文章“学校文化在转型性变革中实现外化与内化”。
    1 参考杨小微教授在2009年2月28日“‘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的制度转型与文化更新”研讨会上的发言。
    2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 参见吴国丽:《文化变革与发展: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载《中国教育报》第129期。
    2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 材料来源于俞克、陶健:《组织故事:人力资源管理艺术漫谈》,载《经营与管理》2003年第8期。
    1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教师袁葳的文章“点燃心中梦想”。
    1 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1 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2 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4期。
    3 Terrence E.Deal,Kent D.Peterson:Shaping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Leadership,p.31,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1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页。
    2 冯波:《试论学校价值观塑造》,载《天津教育》2007年第8期。
    3[挪威]波尔·达林著、刘承辉译:《教育改革的限度》,重庆出版社1991版,第50页。
    4 Stoll,L.School Culture:Black hole or fertile garde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Prosser (ed).School Culture.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9.34.
    1[美]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页。
    2 杨小微著:《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挪威]波尔·达林著、刘承辉译:《教育改革的限度》,重庆出版社1991版,第50页。
    1 Spindler,G D.(ed).Education and Culture Process.1974.41.
    1 杨小微、李家成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学校管理·班级建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6-77页。
    1 陈桂生:《“校训”研究》,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 陈桂生:《“校训”研究》,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 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2 杨小微:《从“驭人之术”到“成人之道”--当代学校管理变革过程中的立场转换》,叶澜主编:《立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3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1 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引自吴国丽:《文化变革与发展: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载《中国教育报》第129期。
    1 张雄:《论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塑造的动态统一》,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9期。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参见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页。
    1 本案例节选自闵行实验小学专题研究报告(内部材料,未公开发表)。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2 参见“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指导纲要。
    3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1页。
    1 参见“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指导纲要。
    1 材料来源于“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指导纲要。
    1 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4期。
    2 官根苗、王红梅、王琪:《论学校制度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2期。
    1 史根林:《学校制度文化的现实缺失与建设取向》,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1期。
    2 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58-160页。
    3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248页。
    1 材料来源:上海市华坪小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制度建设专题小结》。
    1 材料来源于吴国丽:《文化变革与发展: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7日。
    2 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58-160页。
    1[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1 杨小微:《转型中的学校组织变革与制度》,载《基础教育》2006年第3期。
    2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材料《明强,百年老校的自我更新--一所学校的文化变革与发展报告》。
    3 材料来源: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2005年崇明会议材料。
    1 杨小微:《转型中的学校组织变革与制度》,载《基础教育》2006年第3期。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马云鹏、谢翌:《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 高宝英:《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载《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8期。
    3 赵欢君、陶李刚:《试析学校文化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载《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
    1[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等译:《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2 金·S·卡梅隆、罗们特·E·奎因著,谢晓龙译:《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3 季苹主编:《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1 吴中平、徐建华、徐跃飞等著:《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6页。
    2 季苹主编:《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3页。
    1 材料来源于“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校长专题报告。
    1 材料来源于“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校长专题报告。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整合》.见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125-126页。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1 叶澜主编:《“新綦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2[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8页。
    1 McEwan,E.K.'Seven step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M),Thousand Oaks:Corwin Press,Inc,1998
    2 Sagor,R.&Barnett B.G.(1994).The TQE principal:a transfomed leader,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Inc.
    3 Kouzes,J.M.and Posner,B.Z.(1987).The Leadership Challenge.CA:Jossey-Bass.
    4 Kotter,J.P.(1990).What Leaders Really Do.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pp.103-111.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2页。
    2[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4页。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4页。
    2 转引自陈序经著:《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3 陈序经著:《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1 转引自石伟主编:《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1 钱理群:《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程》,载《教育参考》2004年第2期。
    2 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载《人民教育》第1期。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 陈序经著;《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2 材料来源于时晓玲:《新建学校同样可以拥有一流文化》.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7日第五版。
    1[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等译:《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8页。
    1 参阅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21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的构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8页。
    2[加]迈克尔·富兰著,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1 杨小微、李家成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型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学校管理·班级建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1 杨小微、李家成主编;《“新基础教育”发展型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学校管理·班级建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1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1 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21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的构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2 上海市华坪小学学期工作计划,2006年2月。转引自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21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的构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1 杨小微:《转型性变革中的学校领导》,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4期。
    1 吴遵民、李家成著:《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21世纪中国新型学校管理理论的构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2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3 转引自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1 材料来源于“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校长专题报告,报告人:上海市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
    1 杨小微:《转型性变革中的学校领导》,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4期。
    2[美]麦克·马金著、黄圣封译:《使团队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3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何学锋:《学校转型变革中领导团队的建设》,课题组内部资料,2007。该文为“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该校专题总结报告之一。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07。
    2 材料来源于“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校长专题报告,报告人:上海市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
    1[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等译:《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2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3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1 John.H.Clarke.Growing High School Reform:Planting the Seeds of Systemic Change.NASSP Bulletin/April,1999.
    2 约翰逊兄弟(Tohnson,D.W,& John,R.T.)著,唐宗清译:《领导合作型学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3 王叶婷:从“星星”到“阳光”,上海市华坪小学。转引自《“新基础教育”发展型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学校管理·班级建设》,第135-136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2 参见叶洲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2 吴康宁著:《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52页。
    1 杨小微:《教学互动与学生德性成长》,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2 罗伯特·G·欧文斯,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3 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人民教育》2008年第1期。
    1 参考杨小微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1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2 材料来源于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王叶婷:《“新基础教育”引领学校“和乐”文化建设》,内部资料。2007。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的文章“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集聚与辐射行动策略研究”。
    1 材料来源于明强小学校园网站。
    1[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等译:《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1 参见杨小微:《在变革中立序--“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的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探索》,《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4期。
    2 参见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
    1.陈秋祥、姚申、董淮平主编:《中国文化源》,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版。
    2.陈孝彬著:《教育管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刁培萼著:《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丁恒杰著:《文化与人》,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
    6.范国睿、赵连根、王浩主编:《文化变革与学校发展--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年版。
    7.范国睿著:《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顾明远著:《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黄书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季苹主编:《学校文化自我诊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李学农著:《学校文化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李政涛著:《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6.刘进田著:《文化哲学导论》,北京:法津出版社1998年版。
    17.鲁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8.马敏、张三夕主编:《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马延伟:《新课程与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调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20.庞朴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21.石欧著:《学校文化学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
    22.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3.史华楠著:《校园文化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24.司马云杰著:《文化悖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5.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27.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9.吴中平著:《冲突与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新视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0.杨镜江著:《文化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杨全印著:《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32.杨小微等著:《“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3.杨小微著:《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杨小微著:《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5.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7.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衣俊卿著:《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0.俞国良、王卫东、刘黎明著:《学校文化新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1.袁桂林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岱年著:《文化与价值》,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3.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5.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周春生著:《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朱希祥著:《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朱颜杰著:《学校管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0.庄锡昌著:《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52.[德]马丁·布伯著,陈维钢译:《我与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3.[德]沃尔夫冈·布雷岑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55.[法]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法]莫兰著,陈一壮译:《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法]莫兰著,陈一壮译:《自觉的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法]莫兰著,阎素伟译:《社会学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0.[法]皮埃尔·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1.[法]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2.[荷]C.A.冯·皮尔森著。刘利圭等译:《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3.[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加]迈克尔·富兰著,赵中建等译:《教育变革新意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译:《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加]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译:《变革的力量:续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美]戴维·w·约翰逊著,唐宗清等译:《领导合作型学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9.[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美]埃德加·H·沙因著,朱明伟、罗丽萍译:《企业文化与领导》,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
    71.[美]爱尔乌德著,钟兆麟译:《文化进化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影印本)。
    72.[美]本尼迪克著,何锡章、何欢译:《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73.[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4.[美]杜威著,傅统先等译:《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5.[美]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6.[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理查德·尼斯贝特著,李秀霞译:《思维的版图》,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79.[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美]塞谬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著,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81.[美]斯宾塞·约翰逊著,吴立俊译:《谁动了我的奶酪》,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82.[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黄正东、唐少杰译:《文化与价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3.[英]马克·J.史密斯著,张美川译:《文化——再造社会科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4.[英]马林诺斯基著,黄建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6.[英]史蒂芬·J·鲍尔著,侯定凯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英]泰勒著,蔡江浓编译:《原始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88.Bush.T.&Coleman,M.(2000)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Education.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89.David Stewart,D.J.(2000).Tomorrow's principalstoday.Palmers ton North:Kanaka Grove Press,Massey University.
    90.Fink.D.(2000).Good schools / real schools:Why school reform doesn't las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91.Fullan(1992).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92.Hopkins,D.etal(1991).School Improvement in an era of change.London:Cass ell.
    93.Hoy,W.K.& Miskel,G.G.(1996).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McGraw-Hill,Inc.
    94.Jon Prosser(1999).School Culture.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95.Louise Stoll,Dean Fink(1996).Changing our Schools: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Buckingham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96.Michael Fullan(200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New York and 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
    97.Nias,J.et al(1989).Staff Relationship in the Primary School.London:Cass ell.
    98.Patton,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London:Sage.
    99.Per Dalin(1993).Changing the School Culture.the Intec foundation.
    100.Stacey,R.(1996).Complexity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101.Stolp,Stephen,and Stuart C.Smith(1994).School Culture and Climate:The Role of the Leader.OSSC Bulletin.Eugene: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102.Terrence E.Deal.Kent D.Peterson(1999).Shaping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Leadership.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崔允漷、周文叶:《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5期。
    2.冯心怡:《学校文化建设刍议》,《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2期。
    3.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郝德永:《文化性的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现象》,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6.吉标:《学校“文化建设”何以可能?》,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期。
    7.季诚钧、肖美良:《中外学校组织文化研究之比较》,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8.乐传永:《学校组织文化功能的探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9.李国霖:《试论优质学校文化的创建》,载《教育导刊》2005年第1期。
    10.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1.李红霞:《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2.李家成:《对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走向的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
    13.李家成:《对“新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文化透析》,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4.李金初、牛玉发:《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2期。
    15.李金初、牛玉发:《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2期。
    16.李清臣:《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改革的重大诉求》,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7.李燕:《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学校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分析》,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刘旭东:《学校文化重建论》,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9.马云鹏、谢翌:《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石中英:《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21.石中英:《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22.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7期。
    23.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3期。
    24.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5.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26.徐书业、朱家安:《学校文化生态属性辩证》,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
    27.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28.杨小微:《转型时代教育者的生存智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
    29.杨小微:《转型性变革中的学校领导》,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4期。
    30.杨小微:《转型中的学校组织变革与制度》,载《基础教育》2006年第3期。
    31.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载《教育学》(人大复印报刊)2002年第10期。
    32.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
    33.叶澜:《文化生态的复杂化与中国学校文化的发展》,首届中外中学校长论坛,2005年9月30日,上海浦东。
    34.余清臣、沈芸:《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35.曾继耘:《文化冲突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第23期。
    36.张宝贵:《从教育本体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载《天津教育》2006年第1期。
    37.张宝贵:《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构性障碍与对策分析》,载《天津教育》2006年第4期。
    38.张家军:《论学校文化及其建设》,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9.张文清:《学校文化自我诊断的切入点、方法和步骤》,载《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7期。
    40.赵欢君、陶李刚:《试析学校文化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载《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1.郅庭瑾:《从管理伦理看学校文化重建》,载《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2.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重塑》,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43.Kent D.Peterson.Positive or Negative[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02,23(3):10.
    44.Tyack.D.&Tobin,W.The grammar of schooling:Why has it been so bard to change?[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4,31(3):453-457.
    45.Wagner,C..School Culture Analysis[Z].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anitoba Association of Resource Teacher(MART),200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