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国民族院校也出现了与全国普通高校一样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民族院校“去特色化”的趋势严重。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院校办学特色问题、及其研究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办出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甚至关系到民族院校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生存走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理论、应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内蒙古民族院校为例,针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
     首先,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权威、普遍得到认可的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理论和方法。本文主要借助哲学,文化认知心理学、民族教育二元性理论、教育内外规律理论、生态位原理、混沌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论研究上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办学特色各形成因素在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内部形成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形成因素体系;明确阐明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特色内涵在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及作用;理论上演绎推出,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是在教育内外部规律、特色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下,按照自身发展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探析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的三个理论模型:特色持续性发展理论模型、特色路径选择性发展理论模型和特色程序性发展理论模型。
     其次,目前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研究一般集中在对大学办学特色的总结、表层梳理,而专著和硕博论文相对稀少,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就更为匮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文以内蒙古民族院校为例,进行了关于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实证研究,使整个研究建立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实证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对内蒙古民族院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属性和特征的归结、办学特色发展的SWOT分析等内容上,主要结论是:民族院校的社会功能不仅拥有现代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社会功能,还具有其政治属性所决定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政治功能、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对内蒙古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SWOT分析结果表明,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层级的特色因素具有特色发展的优势的同时与劣势相伴,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生质量、双语教学等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座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内蒙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现实状态,即特色形成因素的出色程度,建设主体的参与程度,及特色价值等进行了定量研究。
     最后,在对内蒙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属性、特征分析,发展现实中的优势及劣势的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规律,对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策略选择原则、集中的领域及内容进行了探讨,结论为:必须依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规律来选择办学特色发展策略,办学特色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外部空问扩展策略、内部自主发展策略。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high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gradually turns serious, and the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other common universities appear the phenomenon of characteristic convergence or de-characteristic,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ttracted attentions of various social circles. The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university not only relate to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quality, but also the successfully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ethnic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other fields'theories, this thesis made a case study on ethnic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nd the studies on theorie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ethnic universities by the means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Firstly, for not having formed commonly approved authentic theories abou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fulfille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work b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philosophy, cultural cognitive psychology, two-natures of ethnic edu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regulations of education, ecological sites, and chaotic theories. The characteristic forming factors will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constructive factors and external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of in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ies. The modern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re clearly illustrated as core contents in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y. One hypothesis is theoretically deducted that characteristic of ethnic university is reasonably developing unde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gulations, between the interactio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racteristic factors. Three regulations are inducted as the regu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persistent developing, regu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route-selected developing, and regu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routing-process developing.
     Secondly, for there are not deeply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nearly a margin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about characteristic developing of ethnic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made a case study on ethnic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making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ing to guarantee its cred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Basing on reviewing the developing history, inducting natures and features, and SWOT analysis of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in ethnic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case study is like the followings. The ethnic university has not only three basic social func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study and social service, but also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e-transmitting functions. I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ies, the advantages accompanying with disadvantages essentially display in subjects, teachers, students, bilingual teachings and so on. By the field researching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etc.,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mad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y, including the outstanding degree of characteristic forming factors, involving degre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t last, on account of case stud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ing abou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versities, the counter-measure study is made,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like the followings: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ing. Two categories strategies are recommend as the strategies for characteristic expanding in external space, and the strategies for characteristic autonomous developing within internal system.
引文
1 刘在洲.高校特色化与相关问题之关系的辩证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 Gilbert, C.et al.2020 Vision:Report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2020 Review Group[R].Nottingham:DFES publications,2006.11.
    3 Education and Inspections Act 2006[Z].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Limited,2006.2.
    4 徐小洲,王家平.卓越与效益:大学重点发展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66.
    5 2010年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 未来10年继续上升.法制晚报,2010.06.25.
    6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21-22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山版社.2006.
    7 重要基地: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8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性的中国民族院校.40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21-22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 1957年10月14日.在内蒙古大学举行隆重的建校典礼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首任校长的乌兰夫,明确提出内蒙古大学的“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它与兄弟高等院校一样地贯彻执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另一而,必须看到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高校,它就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养本民族的知误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任务。
    11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7.225.
    12 Burton R.Clark. The Distinctive College.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2.
    13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王承绪等译)[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6).
    14 刘爱生.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学特色探析.硕士学位论文.2009.5.
    15 [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0).
    16 闫利雅.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高职教育探索,2008(11).
    17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越美国居世界第-[EB/OL].http://news.china.com/zh cn/domestic/945/2007 1016.html.
    18 闫利雅.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高职教育探索,2008(11).
    19 赵杨群,新建地方性综合学院办学特色形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 刘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4).
    21 全国教育利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学科发展报告.教育研究(2008.04).
    22 钱佩忠.大学办学特色基本问题探究.高教与经济,2010 (9).
    23 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4 费文晓.高校办学特色的特征及价值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5 郭继东.学校创建特色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再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6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纵横谈[J].中国大学教育,2006(6).
    27 刘咏.办学特色:大学文化的理性追求.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28 徐斯亮.略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1~22
    29 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30 李硕象.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1 郭继东.学校创建特色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再思考[J].上海育科研,2000(7):34-35
    32 刘理.彭时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33 杨忠.办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教育管理.2010(5).
    34 费文晓.高校办学特色的特征及价值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5 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教育导刊,1997(2.3)
    36 徐斯亮.略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
    38 刘爱生,沈国丰.地方大学办学特色:问题与对策——基于50所地方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6).
    39 郭沂,李志宏.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及其形成规律.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0 郑伟,李志宏.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特征研究——基于125所本科院校自评报告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5).
    41 杨天平,刘爱生.中国大学办学特色探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
    42 刘在洲.张应强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4(3).
    43 秦福利.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创建机理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44 应跃兴,刘爱生.关于大学特色理论的你点质疑.江苏高教.2009(2).
    45 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教育导刊.1997(2.3).
    46 郑建国.创造特色学校的条件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
    47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48 高评,走特色办学之路办有特色的大学.中国教育报,2006 8 20/003版
    49 杨晓霞.刘晖.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高教探索.2009(1)
    50 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5,(6):41、42.
    51 刘爱生,沈国丰.地方大学办学特色:问题与对策——基于50所地方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6).
    52 李海英.我国高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53 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5,(6):41~42.
    54 张建.林论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日的提炼.高等教育研究,2006(5).
    55 黄学梅,张建林.高枚办学特色有待播育和抢掘.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4).
    56 杨天平,刘爱生.中国大学办学特色探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
    57 冯大鸣.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基于美、英、澳相关实践的考察.决策参考,2010(6)
    58 谭德刚.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现状及发展趋势.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59 黄启兵.办学特色与制度空间.现代大学教育.2006(1).
    60 刘爱生,杨天平.中国大学办学特色的缺失:组织社会学的透视.现代教育科学.2009(5).
    61 苏德,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之若干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2 谭德刚.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现状及发展趋势.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63 袁先潋.创建特色学校的原则和策略.理论之窗.2007(4)
    64 尚钢.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65 袁先潋.创建特色学校的原则和策略.理论之窗.2007(4).
    66 潘静,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彰显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
    67 邓福田论广西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广西教育2010.(1).
    68 李悬等.内蒙古高校(本科)办学特色研究的几点启小——办学特色研究之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69 吴中平.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构建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9(9).
    70 工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5(1).
    71 李名梁,陈士俊.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述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72 李名梁.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7(162页).
    73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74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P289.
    75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76 朱燕:藏,汉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2,(3).
    77 陈中永郑雪.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酬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78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4.
    79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一小组.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17.
    80 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的个性化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7(6).
    81 温家宝总理称希望高等教育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新华网,[2006-11-28].http://www.xinhuanet.com.
    82 韩骅.欧洲高教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仨的基本认识.上海高教研究.1997.(1).
    83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清华大学教教育研究.2000.(1)
    84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85-189
    85 刘丽丽.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1.
    86 冯静.用正确教育质量观指导高校特色建设.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3.
    87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一小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88 邓聿文.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提出.学习时报,2004年5月11日.
    89 刘在洲.徐红.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特色化发展的三个关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0 皮业杰:教育科学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23-124.
    9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3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84 国家教委编:《100所高校社科青年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625,教育学类——滕星.
    95 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3.
    96 耿金声等著: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第337—373页。
    97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等.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民族出版社,2000:260-265.
    98 《乌兰夫传》编写组: 《乌兰夫传(1906——198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99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编委会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1947——1996年统计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100 内蒙古大学校史编写组:《内蒙古大学四十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20).
    101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编委会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成就(1947——1996年统计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
    102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3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内蒙古自治区2000/2001学年.教育统计提要.2001:66.67
    104 第一次足1947年前后,大批革命军人和解放军指战员为了解放和建设内蒙古,留驻内蒙古:第二次是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大批知识分子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支援边疆落户内蒙古;第三次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成为部分人力资源流向地。
    105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44361.htm#8.
    106 克拉克.克尔(美)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总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7 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108 哈罗德·铂金.历史的观点[M].载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6.
    109 江家福.谱与新世纪民族学院的新篇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3).
    110 罗素.论教育.东方出版社.1990:195.
    111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6,(5).
    1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11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53.
    114 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4.
    1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117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
    118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1993:(70).
    119 http://www.sina.com.cn2004年02月26日 06:12人民网-人民日报
    120 数据参考:谷占升.基点 差距 展望——简析内蒙古高校科技工作.前沿.2008(10).
    121 数字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10年).
    122 数字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简报(2010年).
    123 白玲.浅淡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民欣教育研究.2007(3)
    [1]苏德毕力格.蒙古族儿童传统游戏.1986.
    [2](美)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夏铸、哈经雄等主编.中国民族教育50年.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4]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叶澜.全球化、信息化与学校变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钟启泉等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郭福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金东海主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1]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2]钱民辉.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李东光.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4]干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5]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6.
    [16]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7]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8]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9]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
    [20]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李亦园.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4]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5]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6]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8]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主编:《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二辑),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9]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30]詹栋梁.教育人类学理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9.
    [3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3]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4]冯增俊,万明钢.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5]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6]李长.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7]杨胜才.中国民族院校特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8]许光著,张瑞德译.文化人类学新论[M].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39]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0]杨国枢.文化人类学的探索[M].台北: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本土心理学研究室编辑出版,1996.
    [41]宝玉柱.民族教育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2]冯跃.教育的期待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3]戴维·哈维(大卫·哈维),[1985]2003,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4]吉尔兹(Geertz,Clifford),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礼1999.
    [45][美]沃尔特·范伯格,乔纳斯F.索尔蒂斯,李奇等译.学校与社会.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6][美]克利福德·吉尔兹,王海龙等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7][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利: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8]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9]E·哈奇,黄应贵,郑美能编译.人与文化的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0]戴维·哈维,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003.
    [51][英]安迪·格林,朱旭东,许卫红等译.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2]Philip Smith,林崇德译.文化理论的面貌[M].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
    [53]Burton R. Clark. The Distinctive College.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2.
    [53]黄东升,刘华杰.混沌学纵横论,第六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4]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55]李名梁.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56]陈翠荣.反思与建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57]郑白玲特与不特—民族院校招生政策价值取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
    [58]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
    [59]段丽娟.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生成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60]刘洋洋.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1]郭沂.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及其形成研究—基于部分本科院校特色报告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9.
    [62]王均强.大学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依循[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63]李淑珍.论特色学校的创建[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4]郭金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5.
    [65]苏德.知识经济与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5)
    [66]王京.大学排名应融入特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2)
    [67]杨桥.论高等学校形象设计[J].高教探索,2001(1)
    [68]李名梁,谢勇旗.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9]段廷扬.建设特色鲜明服务西部的多科性学府[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70]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71]刘理,彭时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72]徐斯亮.略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73]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74]李铁君.高校办学之纲:定位与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27-30(3)
    [75]闫利雅.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高职教育探索,2008(4)
    [76]陈中永,郑雪.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77]孟立军.对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78]郑伟,李志宏.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特征研究——基于125所本科院校自评报告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5).
    [79]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80]李泽或,薛成龙,唐拥华.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高等教育,2001(11)。
    [81]谭德刚.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现状及发展趋势.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82]谢建罗.现代大学办学特色的结构和功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
    [83]潘静,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彰显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
    [84]刘爱生,杨天平.中国大学办学特色的缺失:组织社会学的透视.现代教育科学,2009(5).
    [85]冯大鸣.学校特色创建的国际走向——基于美英、澳相关实践的考察.决策参考,2010(6).
    [86]李慧等.内蒙古高校(本科)办学特色研究的几点启示——办学特色研究之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87]骆泽敬,张光胜.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研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88]吴中平.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构建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9(9).
    [89]郭沂,李志宏.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及其形成规律.中国高等教育,2010(1)
    [90]刘咏.办学特色:大学文化的理性追求.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91]杨忠.办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教育管理,2010(5).
    [92]黄启兵.办学特色与制度空间.现代大学教育,2006(1).
    [93]郑伟,李志宏.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特征研究——基于125所本科院校自评报告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5).
    [94]刘爱生,沈国丰.地方大学办学特色:问题与对策——基于50所地方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分析,现代教育管师,2010(6).
    [95]杨天平,刘爱生.中国大学办学特色探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
    [96]秦福利.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创建机理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97]肖海燕温存超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共性与个性.黑龙江教育,2010(8).
    [98]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儿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5(1).
    [99]钱佩忠.大学办学特色基本问题探究.高教与经济,2010(9).
    [100]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教育导刊,1997(2.3)
    [101]郭继东.学校创建特色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再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0(7):34~35
    [102]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103]郭继东.学校创建特色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再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104]刘理,彭时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7
    [105]徐斯亮.略论商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106]高评,走特色办学之路办有特色的大学.中国教育报,2006/8/20/003版
    [107]许秀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创建.当代教育科学,2009(10).
    [108]李海英.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109]杨晓霞,刘晖.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高教探索.2009(1).
    [110]苏德,吕仰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之若干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11]刘在洲.张应强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4(3).
    [112]应跃兴,刘爱生.关于大学特色理论的你点质疑.江苏高教,2009(2).
    [113]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5(1).
    [114]郑建国.创造特色学校的条件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
    [115]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16]黄学梅,张建林.高枚办学特色有待播育和抢掘.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4).
    [117]王燕.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探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1).
    [118]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5,(6):41~42.
    [119]袁先潋.创建特色学校的原则和策略.理论之窗,2007(4).
    [120]李名梁,陈士俊.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述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