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的纠结:莫言小说叙事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代文坛的众声混合中,莫言的腔调无疑是独特的。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过于重视莫言小说的先锋特点,很少谈及其对传统的借鉴和使用。本论文从叙事的角度,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具体分析,发现莫言走了一条介于先锋和传统的中间道路。论文分上下两篇,具体论述如下:
     上篇是叙事话语部分。本部分从莫言小说的题材——“历史”、“民间”入手,分析了莫言小说对传统文学素材的吸收和借鉴,并发掘莫言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所持的话语立场:既有勇于承担的一面,又有个人言说的一面,而个人言说的最终落脚点是他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下篇是现代叙述部分。本部分从“叙事”、“修辞”两个层面论述,“叙事”层面着重论述了莫言小说叙述方式的主观情绪化特征、叙述结构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修辞”部分论述了反讽、戏仿等具有颠覆性的修辞,以及意象、隐喻、象征等具有寄寓意义的修辞。在这部分里,较多体现了莫言小说叙事的先锋性,如叙述方式、叙述结构以及反讽、戏仿等修辞,但也有意象、隐喻、象征等表现中国文学含蓄蕴籍传统的艺术因素的存在。
     对莫言小说的分析过程,也是论者思路逐渐清晰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莫言小说都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纠结。
     莫言的小说创作有其先验的一面,但对意义的重视使其又超越先锋。这里所谓的“意义”不是叙述行为的意义,是指故事本文的意义。在莫言小说里,叙述始终不是一种压抑故事的存在。莫言的大部分小说不仅有多变的叙述方式,繁复的叙述结构,敏锐的感觉体验,还有完整的故事,曲折而又富有传奇的情节。他的小说有对民生大众的深情,有对民间艺术的激赏,有对历史的独特思考,这些都构成了一种实在而不失深沉的内涵。研究莫言这个个案,实际上还有这样一个想法:舍弃了宏伟叙事、精英知识分子叙事以后,是否意味着知识分子价值和主体立场的失落,作家如何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Mo Yan is no doubt unique. The vanguard character of his novels wer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an its using tradition for reference or even employing tradition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This thesis, from a narrative angle,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Mo Yan's works, finding out the way Mo Yan works lies between vanguard and tradition. Two parts form the thesis and concrete expoud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delivers narrative discourses, the absorbing and dwelling on traditional litrary materials in Mo Yan's novels are analysed, and the discourse standpoints that Mo Yan holds are dug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hemes of his novles like history and fork. As a humanistic intellectual Mo Yan prefers such discourse standpoints as both being bold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having his own speech, while his personal speech eventually staying at the nongovernmental standpoints in his works.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in modern narration which expounds Mo Yan's novels from these two aspects: narration and rhetoric. The narration part focuses on the narration about the subjective and emo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variety and originality of narrative construction in Mo Yan's novels. The rhetoric part expounds the overturned rhetoric like statirize, parady, etc. and the rhetoric with morals like imagery, metaphor, symbol, and so on. The narrative vanguard feature in Mo Yan's novels are embodied a lot in this part such as narrative pattern, narrative construction, rhetoric-statirize, parady; however, artistic factors like imagery, metaphor, symbol etc. expressing implicit reserv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till exist.
    By analysing Mo Yan's novels I gradually obtain a distinct expression about it. In a word, Mo Yan's novels echoes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modem and tradition, either in content or in form.
引文
[1][2][3]莫言《会唱歌的墙:莫言散文选》第223、227、8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4] 莫言《莫言文集·卷一》《红高粱》第70页 作家出版社1995年。
    [5][46] 莫言《再爆炸·如是说》《莫言文集·卷三》作家出版社1995年。
    [6] 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卷一》第2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7] 韩琛《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小说评论》第63页2002年第1期。
    [8] 莫言《我的丰乳肥臀》《莫言散文》第290页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9] 莫言《鲜女人·莫言话语》《莫言文集·卷四》作家出版社1995年。
    [10] 李洁非《回到寓言—论莫言及其近作》选自《环匏鲜花的女人》第32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1][12] 张国清《中心与边缘》第156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3] 莫言 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14][15] 莫言《丰乳肥臀》第371、373页作家出版社1996年。
    [16]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7][32] 莫言《红高粱》《莫言文集·卷一》第11、2页作家出版社1995年。
    [18] 莫言《食草家族·复仇记》《莫言文集·卷四》作家出版社1995年。
    [19] 巴赫金《长篇小说话语·小说中的杂语》《巴赫金全集·卷三》第110页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 莫言《遥远的亲人》《莫言文集·卷五》第239页 作家出版社1995年。
    [21][22] 莫言《五个饽饽》《莫言文集·卷五》第161页 作家出版社1995年。
    [23][24][25] 莫言《檀香刑》第388、390、390页 作家出版社2001年。
    [26] 莫言《大风》《莫言文集·卷三》第267—269页作家出版社1995年。
    [27]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文集·卷三》第311页作家出版社1995年。
    [28][29][30] 莫言《檀香刑·后记》第516、513、517页 作家出版社2001年。
    [31] 莫言《檀香刑》第510页 作家出版社2001年。
    [33][34]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第207--208,200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5]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第84页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36][37] 莫言《道神嫖·罪过》《莫言文集·卷五》第1、11—12页作家出版社1995年。
    [38][39] 莫言《红树林》第6页、4页南海出版社1999年。
    [40]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93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1] 罗钢《叙事学导论》第162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2][43][44] 莫言《红高粱》《莫言文集·卷一》第69、128、378页 作家出版社1995年。
    [45][47] 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第221、19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48]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第70页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49] 谢有顺《当活着比死亡更难》《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5期。
    [50] 莫言《檀香刑》第368页 作家出版社2001年。
    [51][52]布鲁克斯《文学批评简史》转引自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第208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53] 莫言《酩酊国》《莫言文集·卷三》第345、346页 作家出版社1995年。
    [54] 莫言《酩酊国·题记》《莫言文集·卷三》作家出版社1995年。
    [55] 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钟山》2001年5期。
    [56]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204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卷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7、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8、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9、张国清《中心与边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布斯 《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3、陈晓明 《无边的挑战》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14、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5、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16、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17、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19、张清华《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20、吴义勤《中国新潮作家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21、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22、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年。
    23、汪耀进《意象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24、夏志清著 胡益民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6、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丁帆《文学的玄览》 北京出版社1998年。
    29、范伯群、吴周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1、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2、夏尔·波德莱尔著 郭宏安译评《恶之花》漓江出版社1992年。
    33、张志忠《莫言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
    34、郭绍虞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3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7、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二、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