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的自由谈——论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写的杂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鲁迅的杂文尤其是后期杂文,历来是鲁迅研究界争议最大的课题。以往对鲁迅杂文的研究偏重于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本文从鲁迅本人要求评论者顾及全篇、全人及全社会状态的强调出发,尝试着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动态地将鲁迅撰写杂文这一行为置入当时具体的情境,来分析鲁迅的杂文及其蕴涵的意义。
     鲁迅晚年大量为革新后的《申报·自由谈》撰写杂文,同时引导、培养青年作者,促使形成一支战斗队伍,帮助并推动黎烈文的改革,使《自由谈》趋向成熟、深刻,而《自由谈》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杂文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杂文家。
     鲁迅在文网遍于国中的情境下,巧妙地钻网。他频繁地更换笔名,以婉约其辞、干犯豪贵的手法,戳穿权势和社会的假面,直批当道面颊。鲁迅借助《申报·自由谈》这一媒介,面向全体公众言说公共事务,公开运用理性,引导公众运用自己的理智。在这一行程中,鲁迅成为一名现代公共知识分子。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介绍《申报·自由谈》、《自由谈》改革的基本情况和鲁迅与《申报·自由谈》的关系始末。第二部分介绍鲁迅写作的语境及鲁迅的对策,分析婉约其辞、干犯豪贵的手法,并以鲁迅和胡适为个案,阐述知识者与权力之间抗拒或顺从的两种关系。第三部分分析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这一行为的意义,阐述一个生命个体在极端不自由的情境中,努力获得生命的最高意义上的自由。
Lu Xun's zawen especially those written in old age are the most debateded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Lu Xun circles since the day it came to the world. Most of zhe former studies paied attention to the texts of Lu Xun's works. In view of Lu Xun's requirement that research wokers should consider the whole texts and the author as well as the social conditions, this dissertation is written from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s point of view, explain Lu Xun's zawen under those situations where them came into being.
    Lu Xun contributed scores of zawen to the "Free Talk"(Ziyoutan) supplement to the leading newspaper, shen bao ,which had come under the sympathetic editorship of Li Liewen. Lu Xun also forstered a team of younger auth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Free Talk"(Ziyoutan) accelerated the growth of zawen.
    Being under unfree circumstances, these articles, under a variety of pennames, typically had a target in current events, but were cast as ruminations on a topic from daily life or of passing interest. They were inclined to zigzag from one item in the author's extensive storehouse of knowledge to another, in apparently random fashion ,before closing in on the quarry. In this way, Lu Xun activated the public's intellect, and he himself grew up to a public intellectual.
    This dissertation treats the problems through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it covers the history of shen bao and the "Free Talk"(Ziyoutan) 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u Xun and the "Free Talk"(Ziyoutan). The second part of it discuss the situations along with Lu Xun's countermeasure, and analy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 The third part of it inquir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Lu Xun's action, interpret the freedom Lu Xun gamed through this kind of writing.'
引文
1、鲁迅:《鲁迅全集》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蒋元明编:《列宁 毛泽东 鲁迅杂文欣赏》,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5月版。
    3、唐弢主编,陈子善、王锡荣编选: 《〈申报·自由谈〉杂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
    4、李富根、刘洪主编:《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5、周海婴编,北京鲁迅博物馆注释:《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版。
    6、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版。
    7、冯雪峰:《回忆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周建人、茅盾等:《我心中的鲁迅》,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
    9、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
    10、【英】齐格蒙·鲍曼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1、【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月版。
    12、【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3、【德】卡尔·曼海姆著,艾彦译:《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4、【美】拉塞尔·雅各比著,洪洁译《最后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5、【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
    17、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18、【日】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19、David E.Pollard:The True Story of Lu Xu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rinted in Hong Kong,2002.
    20、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
    21、王得后:《鲁迅与中国文化精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9月版。
    22、王得后:《鲁迅心解》,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3、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4、林贤治:《人间鲁迅》,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5月版。
    25、林贤治: 《娜拉:出走与归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第2次印刷。
    26、何梦觉编:《鲁迅档案:人与神》,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7、一土编:《21世纪:鲁迅和我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8、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年10月版。
    29、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30、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次印刷。
    3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
    32、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版。
    33、【美】李欧梵著:《现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2月版。
    3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2001年5月第二版。
    35、王彬彬:《鲁迅:晚年情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36、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
    37、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38、康咏秋:《黎烈文评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
    39、徐瑞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0、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1、贾植芳、范伯群、曾华鹏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上、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版。
    42、范伯群、吴周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林贤治: 《鲁迅的最后十年》,《黄河》2002年第一期。
    2、钱理群: 《最后十年,鲁迅的锋芒所向》,《天涯》2002年第二期。
    3、丁帆:《知识分子死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对话》,《黄河》2002年第5期。
    4、汪晖、祝晓风:《鲁迅传统的当代意义》,《鲁迅新画像》“代序”。
    5、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5、6、7、8期。
    6、薛毅:《论鲁迅的文化论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三期。
    7、朱晓进:《三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文学氛围》,《文学评论丛刊》1999年5月第2卷第1期。
    8、杨曾宪:《鲁迅没有离我们远去——兼谈鲁迅与赛义德》,《文艺报》2001年10月16日。
    9、邵建:《有机知识分子的“历史伦理”批判》,《“反面”形象的无机知识分子》,《文艺报》1999年7月29日、9月16日。
    10、程中原:《〈自由谈〉的革新与鲁迅杂感的发展》,《鲁迅研究》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