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散文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何其芳三四十年代散文的诗性创作作为个案研究。何其芳散文的诗性创作实际是指何其芳散文中诗意的表现。他的散文诗性创作进行了一场“思想”和“艺术”上的“革命”。
     他的散文是诗性的,是一种诗性的散文,他注重人格的审美、表现自我的真实的感情,抒写真善美的思想,这种思想感情与大众、与时代、与国家应该说还是息息相通的。何其芳的诗性散创作是符合“表现自我”的内核要求的,同时也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他的《画梦录》和《刻意集》真实反映孤独者内心的寂寞与痛苦,也不失突破个人小天地,前进奋斗的希望,体现了他人文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整合;《还乡杂记》则在个人感知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艾略特式的“荒原”意识,他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审视现实,并对个体生命存在进行了荒诞的思考。到了延安之后,何其芳彻底埋葬了“小我”,抒写了一曲民族国家的神话,但却时常处在自我身份认同与艺术定位的矛盾冲突之中,突现了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悖论,他有意识地表现时代、表现政治,过于注重散文的功利价值,使他的散文创作滑向了文以载道的老路。
     何其芳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诗性的,他运用诗的手法与技巧,讲究意境的生成,形成了象诗一样的跳跃、灵动、飘忽的节奏。何其芳的早期散文写得很美、极具诗意,代表了他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当时散文创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何其芳早期诗性实践最主要致力于“超达深渊的情趣”的营造和情境交融的诗化境界的创造上:将散文与诗结合,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创造了与作者主观情感相协调的情趣与意境;而后期对散文诗性开始消退,主要贡献是体现在散文体式革新与拓展上,但他的散文创作一味为延安服务,为政治服务,诗性的缺失导致了他的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严格地说,他的后期散文在艺术上已经背离了散文的审美特质的要求,是退步而不是进步。他散文艺术中热情的自我抒情是一以贯之的。
     他的散文创作代表了三十年代的最高水平,是二十年代散文的发展。他的诗性创作是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
We take He Qifang's poetic creation in his prose written in 1930s and 1940s a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essay. The poetic creation in He's prose refers to the poetic expression in his prose, which carries a revolution on thoughts and arts.
    When we say that He Qifang's prose are poetic, it means in his works the aesthetic of personality is focused on, true feelings are expressed, the genuine, goodness sand beauty is written. All of these are shared with the people, the era and the country. He Qifang's poetic prose are hi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self-expression, and at that time, the process of his changes is obvious: Huamenglu and Keyiji are the true reflex of a solitary person's loneliness and pain. These works, after all, break individual limits. The hope of going forward and striving shows the combination of his world of humanity and the outside realistic universe. Huanxing Zaji, based on individual perception, furthers the cognition of social reality, and conducts an
    Eliot-styled consciousness of wasteland. He Qifang observes the society and the reality from
    a critic point of view, and considers absurdly the existence of individual life. After arriving in Yan'an, he berries thoroughly the individual, and begins writing the national myth. However, he is always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self-recognition and art-location. He sharpens the contract of era spirit and personality, deliberates the times and politics, overemphasizes the utilitarian value of prose, all of which make his works creation back to the thoughts that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The expressive ways of He Qifang are poetic. He often uses the techniques of poems. He is particular about the gener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So a kind of poetic rhythm, which is jerky, active and floating, is formed eventually. At his early stage, the works are written beautifully and they are the presentations of his highest level of prose writing. And as well, they contribute particularly to the prose creation at that very time. He Qifang's early practice on poetic prose is mainly for two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unconventional and profound interest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oetic states in which feeling and setting are happily blended. That i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rose and poems, by using proper expression forms and skills, he conducts a state that accords to the writer's subjective feelings. While at his later stage, this poetic feature gradually fades away, and his mam contribution concentrates on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forms. But the loss of poetic feature leads to his going downhill in his artistic creation. Strictly speaking, his later prose has departed fro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retrogression, not progression. But after all the earnest self-expression runs through all stages of his prose writing.
    Hw Qifang's prose creation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in 1930s' prose, and it has developed the prose works in 1920s. All in all, his poetic creation is restricted by man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引文
1、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
    2、尹在勤:何其芳评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4月版。
    3、吴周文:杨朔散文的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3月版。
    4、吴周文:二十一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 远方出版社 2001年10月版。
    5、吴周文:散文审美与解读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6、汪晖:《汪晖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9月版。
    7、傅德岷:散文艺术论 重庆出版社 1988年2月版。
    8、佘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7月版。
    9、俞元桂等著: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6月版。
    10、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4月版。
    11、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2、何休主编:何其芳研究第15期 《何其芳研究》年刊编辑部 2000年版。
    13、朱光潜:艺文杂谈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年12月版。
    14、孙玉石:《野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6月版。
    15、陈剑晖:散文文体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版。
    16、鲁迅全集(第二、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17、汪文顶:现代散文史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年2月版。
    18、陈平原:散文小说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9、林非、傅德岷主编: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20、张彦加:散文诗新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1、别林金娜选辑,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 1958年版。
    22、杜福磊:散文美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3、范培松:散文天地 花城出版社 1984年版。
    24、蓝少成:中国散文写作史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9月版。
    25、巴金等译:散文诗文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4月版。
    26、徐治平:散文美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4月版。
    27、袁鹰、吴泰昌:散文 华文出版社 1998年4月版。
    28、陈旭光:诗学:理论与批评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年12月版。
    29、(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30、(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年12月版。
    
    
    1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版P127。
    2 沈宗澄:《何其芳的转变》,《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403。
    3 李广田:《谈散文》,载佘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7月版P329。
    4 何其芳:《〈何其芳散文选集〉序》,《何其芳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37。
    5 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载佘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7月版P47。
    6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P576。
    7 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85。
    8 何其芳:《〈怀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4。
    9 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85。
    10 何其芳:《扇上的烟云(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56。
    11 何其芳:《—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16。
    12 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86。
    13 何其芳:《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69。
    14 俞元桂等:《何其芳——从刻意画梦到质朴纪实》,《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6月版P197。
    15 何其芳:《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69。
    16 周忠厚:《啼血画梦 傲骨诗魂——何其芳创作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年版P20。
    17 何其芳:《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71。
    18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30。
    19 何其芳:《〈刻意集〉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3。
    20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30。
    21 孙玉石:《论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P17。
    22 艾青:《梦·幻想与现实》,《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601。
    23 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P2。
    24 何其芳:《—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20-223。
    25 周扬:《何其芳文集·序》,《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357。
    26 何其芳:《关于现实主义·序》,《何其芳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15。
    27 何其芳:《〈夜歌和白天的歌〉初版后记》,《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53。
    28 何其芳:《梦中道路》,《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65。
    29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5-127。
    30 《大公报》1937年5月12日关于得奖作品的评语。
    31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8。
    32 朱光潜著、吴泰昌编:《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年12月版P19。
    33 丁谛:《重振散文》,佘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7月版P288。
    
    
    34 何其芳:《梦中的道路》,《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62。
    35 刘西渭:《读〈画梦录〉》,《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592。
    36 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版P54。
    37 克罗齐:《美学》,转引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版P54。
    38 何其芳:《梦中的道路》,《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66。
    39 刘西渭:《读〈画梦录〉》,《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592。
    40 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苦闷的象征》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1月版P151-152。
    41 刘西渭:《读〈画梦录〉》,《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594。
    42 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载佘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7月版P44。
    43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7。
    44 方敬:《缅怀其人 诊视其诗文》,《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364。
    45 何其芳:《〈还乡杂记〉代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7。
    46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35年8月版P9。
    47 何其芳:《〈星火集续编〉后记一》,《何其芳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32。
    48 周作人:《〈杂拌儿〉跋》,《知堂序跋》岳麓书社 1987年版P314。
    49 吴周文:《散文艺术形式的审美》,《散文审美与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版P34-38。
    50 周扬:《何其芳文集·序》,《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356。
    51 何其芳:《—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17。
    52 何其芳:《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3月版P168。
    53 尹在勤:《何其芳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4月版P170。
    54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语》,上海文艺出版社 1935年8月版P5。
    55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35年8月版P11。
    56 别林金娜选辑,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 1958年版P21。
    57 何其芳:《—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15。
    58 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17-223。
    59 沙汀:《何其芳选集·题记》,《何其芳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P2。
    60 佘树森:《现代散文理论鸟瞰》,《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年7月版P18。
    61 董乃斌:《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文学评论 2002年第5期P7。
    62 何其芳:《梦中的道路》,《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66。
    63 何其芳:《〈刻意集〉序》,《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23。
    64 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21。
    65 何其芳:《〈夜歌和白天的歌〉初版后记》,《何其芳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253。
    66 章子仲:《何其芳散论》,《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版P390。
    67 汪文顶:《三十年代抒情散文的一个趋向》,《现代散文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年2月版P165-170。
    68 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6月版P265。
    69 何其芳:《北中国在燃烧》(断片二),《何其芳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10月版P1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