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协议在特别行政区的实施路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参加但已适用于香港、澳门的国际协议仍可继续适用。经过授权,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国际协议在特别行政区的实施是国际法上的崭新实践,它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创新了主权国家下的地方行政区域缔结适用国际协议的方式。
     本文除导论和余论以外共有五章正文。导论及各章内容如下:
     导论对题目的内涵、范围进行了释义,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创新点作出了说明,并强调了两个重要问题。首先,文章强调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香港、澳门从来都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不是国际法的主体,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主权和治权。其次,特区适用国际协议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既要“一国”统领“两制”,也要发挥“两制”的特殊性。
     第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协议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首先,文章指出国际协议在特区适用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所采取的特殊方式,是对条约继承理论的创新。国际协议在特区适用的依据是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协议本身的适用范围条款和基本法的相关规定,同时,中国在缔结或参加国际协议时作出的适用范围声明是特定国际协议在特区适用的直接依据。在适用方式上,国际协议在香港是以转化适用为主,兼采纳入适用,而在澳门是以纳入适用为主,以转化适用为辅。在国际协议与特区法律的关系上,中国缔结或参加而延伸适用于特区的国际协议效力应低于基本法,优先于特区本地的法律、法规。特区政府单独或经授权缔结的国际协议效力应低于基本法、等同于特区本地立法。其次,文章认为已对中国生效,港澳已经适用的国际协议,国际协议的当事方转换为中国,中国作出的保留与原管治国作出的保留需要衔接,国际协议的适用范围因保留条款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以《承认及执行仲裁裁决公约》为例,对该类国际协议的适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缔结或参加、港澳未适用的国际协议的适用问题,指出凡属外交国防类或根据协议的性质和规定必须适用于国家全部领土的国际协议,中央政府无须征询特区政府意见就可以直接将该协议适用于特区;凡涉及特区自治范围内事项,且不属于外交、国防事务,或国际协议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央管理事项和特区自治范围内事项,中央政府须征询特区政府意见,决定是否将国际协议适用于特区;特区还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提出希望缔结或加入的国际协议,对于某些有执行机制的国际协议需要中央与特区共同完成履约情况报告。
     第二章专门研究了中国尚未批准的国际协议在特区的适用。首先,文章认为签署产生两种不同效果,一是以签署表示同意受国际协议拘束;二是签署仅为批准前的一个环节时,签署不产生受国际协议约束的效果,但以批准表示同意受国际协议拘束时,签署将产生“先协议义务”。其次,全面分析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特区适用的情况,认为原英国、葡萄牙对公约进行的保留仍然有效,公约仍须经转化后在特区适用。文章对《香港基本法》第39条的内容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适用于香港的规定”是解释39条的关键字。文章论述了《香港基本法》、公约、人权法案条例之间的关系,认为基本法是特区的最高法律,人权法案条例是实施公约的国内普通立法。最后,文章分析了中国尚未批准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在特区的效力问题,指出本身尚未生效的公约对缔约国没有拘束力,限制豁免理论尚未形成国际习惯法规则,不能在特区适用,中国一贯主张国家及其财产绝对豁免,特区应当跟随主权国实行绝对豁免。
     第三章全面阐述了中国未参加、港澳已经适用的国际协议在特区继续适用的理论依据,以及特区适用国际协议的责任承担方式。文章认为此类协议在特区适用是一种过渡性安排,产生的法律关系具有特殊性,中国发出外交照会声明该类国际协议在特区继续适用,此照会使中国与接受此声明的当事方之间形成特殊的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符合国际法的规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文章以《国际诱拐儿童之民事事项公约》为范例具体阐述了此类国际协议在特区的适用。
     第四章深入研究了特别行政区的缔约权。首先,文章论述了特别行政区缔约权的性质和特点,认为特别行政区的缔约权是国家缔约权的组成部分,是依授权享有而非本身固有的权力,特别行政区在行使缔约权时须符合基本法的规定,与中央的授权相协调。其次,文章论述了特区缔结国际协议的程序问题,就特区缔结国际协议是否需要经授权,是否需要经批准进行了探讨。文章梳理了特区参加国际组织的实践,提出特区参加国际组织须遵守国家主权原则,须与特区非主权地区的身份相符,并以特区利益的需要为出发点。最后,文章论述了中央政府缔结的双边协议与特区自身缔结的双边协议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并以双边投资协定为范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国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适用于香港的可行性与具体安排,并指出其他类型双边协定的冲突可以依照此方法加以解决。
     第五章拓展研究了国际协议框架下内地与特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文章认为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协议延伸适用于特区,此时特区与内地是作为一个整体适用国际协议,内地与特区之间的法律冲突不能用公约来解决,特别是具有公法性质的国际协议,以及国际统一冲突法公约。但是,在国际统一实体法公约具有一定任意性的情况下,如果公约规定当事人可以排除或减损公约条款的适用,则此类公约可以有条件地选择适用于内地与特区之间。其次,文章认为在许可特别行政区单独成为当事方的国际协议下,中国与特区之间既是特殊的成员方关系,又是一个主权国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应以“一国两制”为指导,发挥特区自治权的能动性,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事项上统一行动,发挥合力,在仅涉及特区自身利益,不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发挥特区的自主性。
Upholding national un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maintaining the prosperity andstability of Hong Kong and Macau,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resumes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implements‘one country,two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Hong Kong (Macau) Basic Law, theapplication to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AR)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that concluded by the PRC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in the SAR may continue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SAR. By the authorization, theSAR may, using the ‘Hong Kong,china’or‘Macau,china’,conclude and implementagreements with foreign states and regions. This is a new practice in the internationallaw.
     This thesis includes five chapter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thesignificance and the thinking-way of the research,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the innovations of this thesis.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points. Firstly, it points outthat the SAR is not a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The sovereignty and governingpower of the SAR belongs to the centre government of the PRC. Under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nly states were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 that is, onlystates were deemed to ha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at international law recognized.An entity which is not a‘state’and not‘sovereign’ but possessing‘a high degree ofautonomy’is not a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The SAR enjoys the legal capacity toenter into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relations, which governed by international lawand the Basic Law. Secondly,the policy of‘one contry,two systems’is the principle to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ChapterⅠmainly studi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or becomes a party. Firstly,it points outthat the 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s to solve the question leftby history,which innovates in the theory of the succession of treaties. The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international law,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the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Basic Law as well as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PRC. As far asthe way of application, generally th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local laws to implement in Hong Kong SAR, but sometimes they are adopted intolocal laws. However, in Macau th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usually are adopted intothe system of local laws, the domesticated agreement is the special way. For the effectof th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in SAR, on the one hand, the agreements to which thePRC is a party shall be effect under the Basic Law, but super law of the locallegi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SAR alone becomes aparty shall be equal effect with the local legisla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Basic Law.Secondly,the thesis think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aparty and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SAR shall continue to be implemented.It leads tothe party changing to PRC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servations by PRC and theprevious reservations by UK(Portugal),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applicable scope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reservations. Using the1958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 such agreements. Thirdly,the article expound the applicationto the SAR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or becomes a party but which has not been implemented in SAR.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toSAR of the agreements,involving national defence and foreign affairs or having toapply in overall territory unit in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agreements,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entre Pepple’s Government(CPG). Theapplication of agreements to SAR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PG after seeking the views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SAR, if they involve the affairs which are within the limitsof autonomy of SAR and not related with national defence and foreign affairs. Inaddition, the SAR shall offer to conclude or join into the agreements towards the CPG.The agreemens with the enforcement mechanism shall be achieved reports aboutimplementation by the CPG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SAR.
     Chapter Ⅱ giv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approaches of application to SAR of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in SAR. Fistly, the signature has two differ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consent of a State to be bound by an agreement is expressed by the signature of itsrepresentative. If this consent is expressed by ratification, the signature is only aprocedure followed by ratification. In this situation, the State isn’t bound by thisagreement but performs the pre-agreement obligation. Secondly, this thesis gives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In this thesis, the meanings and the effect ofarticle39of HK Basic Law are analyzed;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expression of‘provisions as lawfully applied to HK’is the keywords to interpret this article. Therelation of the Basic Law, Covenant and the Immigration Ordinance is also studied,which sets forth that the Basic Law is the supreme law in the SAR and theImmigration Ordinance is only the ordinary domestic law to perform the ICCPR.Lastly, the effect to the SAR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alimmunities of States and their property which does not ratify by the PRC is discussed.The thesis thinks that the Convention which is not in effect can not be bound to theparties. The restrictive immunity theory has not been formed international customarylaw rules, so it doesn’t apply in SAR. China holds the theory that countries and theirproperty enjoy absolute immunity and the SAR shall follow the sovereign state to implement absolute immunity theory.
     Chapter Ⅲ overall expounds the theory of the 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in SAR. The thesis hold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agreements is the transitionalarrangement, which brings to special legal relationship. The notification by the PRCto announce contin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agreements in SAR makes the PRCneither to the party nor a third State, but a special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Cand the State accepted the notification. This relationship is in accord with theinternational law rules and 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sing the1980Child Abduction Convent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to theSAR of such agreements.
     Chapter Ⅳ researches the legal capacity and the right to conclude theagreements and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ot limited to states.Firstl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features on the right to conclude theagreements. It thinks that the right of SAR to conclude the agreements is componentof the right of a State to conclude the agreements, which is not an inherent right butconferred by the state. Whenever perform the right, it must be in accord with theBasic Law and controlled by the authority. Secondly, the paper explore the procedureissues that whether the SAR need to gain the specific authorizations from the CPGwhen it concludes the agreements and whether the agreements need to ratify by theCPG. The paper comb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to participate in organizations. Thirdly,it also researches the conflict and harmonization between bilateral agreements towhich the CPG is a party and to which the SAR is a party. Furthermore, it analyzesthe feasibility and specific model of application to the SAR of bilateral agreement towhich the PRC is a party with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 as example, whichcan be for reference by other bilateral agreements.
     Chapter Ⅴ extend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land china andthe SAR under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On the one hand, the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a party such as especially public law and uniform international conflict law could not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mainlandchina and the SAR because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he SAR are taken as a whole toapply the agreements. However, the uniform international substantive law has to acertain degree optional. If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greement, the partymay ex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it or derogate from or vary the effect of any of itsprovisions, the agreement can be applied conditionally to settle the conflict betweenthe mainland china and the SAR by the choic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SARalone becomes party to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he SARare the special member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e Government andLocal Government. Under the policy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t must givesplay to the initiative of the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The matter related to thenational interests must be done by uniform action, while the matter only related tothe local interests and not contravened the national interests may be decided by theSAR.
引文
1黄惠康:《“一国两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北京。
    1Thomas Buergenthal, Sean D. Murphy,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3rdedition), law press china, p.104.
    2王勇:《条约在中国适用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See Olivier Corten and Pierre Klein, Are Agreements between States and Non-state Entities Rooted in the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In Enzo Cannizzaro, ed., The Law of Treaties beyond the Vienna Conventi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11, p.3.
    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1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6条。
    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5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40条。
    3《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96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94条。
    4《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3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没有类似的规定,因为澳门在回归时还没有成为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已经签订的类似协定较少。但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17条规定了澳门特区政府“经中央人民政府具体授权可自行制订民用航空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澳门回归后,截至2012年10月21日,已经签署了17项航班协定。
    5《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3条第1款、《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8条第1款。
    6《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3条第2款,《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8条第2款。
    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3条第2款,《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8条第2款。
    1霍启昌:《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香港》,载王赓武编《香港史新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37-58页;刘蜀永编:《简明香港史》(新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7-8页。
    2董立坤编:《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冲突与协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徐克恩著:《香港:独特的政治架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2何美欢著:《香港合同法》(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1刘曼容:《保障与制约:英国管治香港的港督制度》,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董立坤:《中央管治权与香港高度自治权的关系》研究报告,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特别委托项目,2010年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
    2吴志良著:《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澳门成人教育学会1999年版,第316页。
    31976年《澳门组织章程》第11条。
    4何志辉著:《从殖民宪制到高度自治——澳门二百年来宪制演进述评》,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2009年版,第98页。
    51976年《澳门组织章程》第51条。
    1廉希圣、陈洁、王巧珑著:《澳门司法制度与基本法的实施》,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2010年版,第9-20页。
    1董立坤:《论香港基本法的根本原则》,载《港澳研究》2008年秋季号。
    1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1陆少冰:《“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于北京。
    2饶戈平、李赞著:《国际条约在香港的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版,第131页。
    1[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1李薇薇:《人权公约在香港适用的理论》,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4期。
    2[英]安托尼·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1陈佐洱:《基本法是维护香港长期稳定繁荣的基石》,载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编辑《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1饶戈平、李赞著:《国际条约在香港的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1王西安著:《国际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1陆少冰:《“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于北京。
    1王西安著:《国际条约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2赵建文:《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澳门特别行政区第3/1999号法律《法规的公布与格式》第1、3、5、10条。
    2骆伟建著:《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1戴瑞君:《国际条约在特别行政区的缔结和适用问题研究》,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于北京。
    2戴瑞君:《国际条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缔结和适用问题研究》,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于北京。
    1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概况》,内部资料,第350页。
    1骆伟建著:《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
    1A/CN.4/491/Add.4,para.361.
    1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32.
    1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2.
    2宋小庄、朱湘黔:《论上诉庭刚果(金)案判决的失误》,载《港澳研究》2010年冬季号。
    1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143.
    2饶戈平、李赞著:《国际条约在香港的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1Available at http://www.hcch.net, last visited in4thNov.2012.
    2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Review (2009), p.239.
    1Arrangements for Adoption between the HKSAR and the Mainland (March2004)(LC Paper NoCB(2)1661/03-04(01).)
    2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0C.
    3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
    1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0C.
    2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0I.
    3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0F(1).
    4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0F(2).
    5Adoption Ordinance(Cap.290), s.20H.
    1万鄂湘等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2Olivier Corten and Pierre Klein,ed., The Vienna Conventions on the Law of Treaties(A Commentary volume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370.
    1R(European Roma Rights Centre) v Prague Immigration Officer,[2005]2AC1at35.
    2李薇薇:《国际人权公约在香港的适用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特别委托课题。
    1P.Y.LO, The Hong Kong Basic Law, LexisNexis(2011), p.244.
    1饶戈平著:《国际条约在澳门的适用问题研究》,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2011年版,第39页。
    1陈弘毅:《公法与国际人权法的互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个案》,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1期。
    2万鄂湘编:《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以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3Winfat Enterprises (HK) Co.Ltd v Attorney–General of Hongkong,[1985]1AC733.
    4黄江天著:《香港基本法》的法律解释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26页注81。
    2R v Lum Wai-ming,(1992)2Hong Kong Public Law Reports,p.182.
    3陈虹、黄今芳:《国际协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的特殊性》,载《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4See Ubamaka Edward Wilson v. the Secretary for Security and the Director of Immigration, CACV138/2009.
    1饶戈平、李赞著:《国际条约在香港的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1陈弘毅:《公约与国际人权法的互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个案》,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1期。
    1HKSAR V. Ng Kung-Siu&Lee Kin-Yun,CACC4/1999.
    2ICCPR第2条规定:“凡未经现行立法或其他措施予以规定者,本公约每一缔约国承担按照其宪法程序和本公约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步骤,以采纳为实施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所需的立法或其他措施。”
    3李薇薇:《国际人权公约在香港的适用研究》,2010年全国人大港澳基本法委员会特别委托项目。
    4Richard B Bilder, 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into Domestic Law-US Experience,4Hous.J.Int’l L (1981-1982)
    1Nibutani case and Nationality case,见Matsuda Hiromichi,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Japanese Court-Critical Analysis of Thoery and Practice,亚洲国际法年会论文,2011年北京。
    1Simon N.M. Young, Restricting Basic Law Rights in Hongkong,(34) Hongkong Law Journal (2004)
    2Yash Ghan,Hongkong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Resump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 and the Basic Law,2d edition,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p422
    1罗敏威著:《香港人权法新论》,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2Johannes Chan, Human Rights and The Basic Law: The Onset of A New Constututional Era?91Am. Soc’yInt’l Law Proc.180(1997).
    3罗敏威著:《香港人权法新论》,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4陈弘毅:《公约与国际人权法的互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个案》,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1期。
    1李薇薇《国际人权公约在香港的适用》,2010年全国人大港澳基本法委员会特别委托项目。
    2Simon N.M. Young, Restricting Basic Law Rights in Hongkong,(34) Hongkong Law Journal(2004).
    1宋小庄:《论上诉庭刚果(金)案判决的失误》,载《港澳研究》2010年冬季号。
    3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103.
    4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104-108.
    5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109.
    1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6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383页。
    1香港The Home Restaurant Ltd v.Attorney General (1987);Tang Ping-Hoi v.Attorney General (1987)等判例。
    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9条第2款。
    3[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4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2.
    1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OTHERS,CACV43/2009, para.74.
    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8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8条。
    2王西安著:《国际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1陆少冰:《香港特区缔结与适用条约》,“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于北京。
    2尹文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条约缔结和履行》,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3有关这一观点的介绍可参见许昌:《中国尚未参加的条约在港澳特别行政区继续适用的问题》,《中国国际法年刊(1999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万鄂湘:《香港在国际条约中的地位转变》,载黄炳文编:《“一国两制”法律问题面面观》,香港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2许昌:《中国尚未参加的条约在港澳特别行政区继续适用的问题》,载《中国国际法与比较法年刊(1999)》,2002年版,第215页。
    3Special Rapporteur,Second report on unilateral act of states, A/CN.4/500.
    1王西安著:《国际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1Graeme Johnston, The Conflict of Laws in Hong Kong, Sweet&Maxwell Asia,2005, pp.423-427.
    2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Hague to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the depositary of the Convention), available at www.hcch.net.
    3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Review (2009), p.233.
    3Liu Athena, Family Law for the Hong Kong SA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9, p.336.
    2张美榕:《香港冲突法中的国际间儿童诱拐问题》,载《时代法学》,2011年第2期。
    3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国际性的父母诱拐子女问题报告书》,2002年4月,
    1董立坤编:《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冲突与协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1《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6条。
    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各自的第12、13条。
    3段洁龙编:《中国国际法实践与案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页。
    1戴瑞君:《国际条约在特别行政区的缔结和适用问题研究》,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4日于北京。
    2许崇德编:《港澳基本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邓世豹、姜春晖:《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之授权法性质》,载《港澳研究》2010年春季号。
    3《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条。
    4《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条。
    5《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0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0条。
    6董立坤、张淑钿:《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违反基本法审查权》,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吴邦国:《深入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把“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日)》,载《人民日报》2007年6月7日第1版。
    1尹文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条约缔结和履行》,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尹文强:《论地方实体的缔约能力问题》,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
    3万鄂湘等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第7条第1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芬兰共和国政府关于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的协定》第21条第1款。
    3《香港基本法》第48条第9项,《澳门基本法》第50条第13项。
    1《香港基本法》第62条第3项,《澳门基本法》第64条第3项。
    1梁西著:《国际法》(修订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2董立坤编:《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冲突与协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1关于“蔡叶深案”的更多深入讨论可参见一组专题论文,即由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7卷第1期,2010年。
    1Tza Yap Shum v. Republic of Peru (ICSID Case No. ARB/07/06)Decisions on Jurisdiction and Competence(June.19.2009),para.67-77.
    2Tza Yap Shum v. Republic of Peru (ICSID Case No. ARB/07/06)Decisions on Jurisdiction and Competence(June.19.2009),para.68..
    4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5页。中共十八大报告有关港澳台政策的论述。香港、澳门基本法序言部分。
    2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3[英]安托尼·奥斯特著:《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1有些双边条约比如付款条约、同盟条约和某些政治性质的条约不产生领土适用问题。参见王西安著:《国际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3Yash Ghan, Hongkong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Resump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 and the Basic Law,2d edition,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p.484.
    2张勇、陈田玉著:《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1王振民著:《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一种法治结构的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119页。
    3[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93页。
    4李浩培著:《国际法的概念与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08条。
    3曾华群:《试论香港特区高度自治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外事务实践》,载李霞,杨立范(编),《中国内地、香港法律制度研究与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9页。
    1曾华群:《试析港荷投资协定的特征》,载《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
    1王楠:《浅析近年来中外双边投资协定的若干特点及问题》,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6期。
    1张彩霞:《审视与重构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制度》,载《法治论坛》2001年第1期。
    2崔彦坤:《中国缔结双边投资协定的新发展——从新旧中德双边投资保护与促进协定比较的视角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王楠:《香港特别行政区跨境投资促进与保护制度研究》,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2010年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
    2Paul Peter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xpropriation Clauses of Asian Investment Treaties, Asian Yearbook ofInternational Law, Vol.5,1995,pp.56-67.
    3王楠:《香港特别行政区跨境投资促进与保护制度研究》,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2010年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
    1钟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修订的最新动向,载《法治论丛》2009年第2期;刘俊霞:201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评析,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12期。
    1饶戈平、李赞著:《国际条约在香港的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丁伟主编:《国际私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600页。
    1宣增益、王延妍:《我国法院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5期。
    2杜涛:《CISG之仲裁适用问题》,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3杜涛:《CISG之仲裁适用问题》,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1杜涛:《CISG之仲裁适用问题》,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2具有类似规定的公约还有1973年《海牙扶养义务法律适用公约》第17条。
    3具有类似规定的公约还有1978年《海牙代理法律适用公约》第19条与第20条。
    1赵维田著:《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4页。
    1曾华群:《略论WTO体制的“一国四席”》,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李燕萍:《粤港澳紧密合作中法律协调的法理思考》,载《港澳研究》2009年12月冬季号。
    1、[美]托马斯·伯根索尔、肖恩·D·墨菲:《国际公法》(第3版),黎作恒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苏亦工著:《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徐克恩著:《香港:独特的政治架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董立坤著:《香港法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何美欢著:《香港合同法》(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7、[英]安托尼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饶戈平、李赞著:《国际条约在香港的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9、王西安著:《国际条约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骆伟建著:《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1、万鄂湘等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白桂梅著:《国际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黄江天著:《香港基本法》的法律解释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14、罗敏威著:《香港人权法新论》,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7、梁西著:《国际法》(修订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张勇、陈田玉著:《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振民著:《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一种法治结构的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李浩培著:《国际法的概念与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王贵国著:《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2、赵维田著:《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刘蜀永编:《简明香港史》(新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版。
    2、董立坤编:《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冲突与协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陈安编:《国际投资争端仲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丁伟编:《国际私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刘曼容:《保障与制约:英国管治香港的港督制度》,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李薇薇:《人权公约在香港适用的理论》,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4期。
    3、赵建文:《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
    4、陈弘毅:《公法与国际人权法的互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个案》,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1期。
    5、王光贤:《缔约国在实施国际人权条约方面的经验与问题》,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6、宋小庄、朱湘黔:《论上诉庭刚果(金)案判决的失误》,载《港澳研究》2010年冬季号。
    7、许昌:《中国尚未参加的条约在港澳特别行政区继续适用的问题》,载《中国国际法与比较法年刊(1999)》,2002年版。
    8、董立坤、张淑钿:《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违反基本法审查权》,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9、尹文强:《论地方实体的缔约能力问题》,《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
    10、袁古洁:《论条约在香港的适用》,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11、曾华群:《试析港荷投资协定的特征》,载《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
    12、王楠:《试析外资公平公正待遇标准》,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6期。
    13、王楠:《双边投资协定中的伞形条款解释-兼论ICSID近期相关案例》,载《法学家》2008年第6期。
    14、崔彦坤:《中国缔结双边投资协定的新发展——从新旧中德双边投资保护与促进协定比较的视角分析》,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5、张彩霞:《审视与重构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制度》,载《法治论坛》2001年第1期。
    16、钟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修订的最新动向》,载《法治论丛》2009年第2期。
    17、刘俊霞:《201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评析,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12期。
    18、葛勇平:《香港国际法主体地位及其缔约权限的理论与实践》,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
    19、宣增益、王延妍:《我国法院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5期。
    20、杜涛:《CISG之仲裁适用问题》,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21、曾华群:《略论WTO体制的“一国四席”》,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2、李燕萍:《粤港澳紧密合作中法律协调的法理思考》,载《港澳研究》2009年12月冬季号。
    1、霍启昌:《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香港》,载王赓武编《香港史新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
    2、陈佐洱:《基本法是维护香港长期稳定繁荣的基石》,载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编辑《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曾华群:《试论香港特区高度自治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外事务时间》,载李霞,杨立范编《中国内地、香港法律制度研究与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王勇:《条约在中国适用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尹文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条约缔结和履行》,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黄惠康:《“一国两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论文,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北京。
    2、陆少冰:《香港特区缔结与适用条约》,“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北京。
    3、戴瑞君:《国际条约在特别行政区的缔结和适用问题研究》,“一国两制”与香港特区的对外法律事务——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研讨会,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2年7月北京。
    4、Matsuda Hiromichi,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Japanese Court-CriticalAnalysis of Thoery and Practice,亚洲国际法年会论文,2011年北京。
    吴邦国:《深入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把“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七年六月六日)》,载《人民日报》2007年6月7日第1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gxh/wzb/wjbxw/t523680.htm(访问日期:2012年11月1日)。
    1、 FG hemisphere associates llc v.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others,CACV43/2009
    2、R(European Roma Rights Centre) v. Prague Immigration Officer,[2005]2AC1at35.
    3、Winfat Enterprises (HK) Co.Ltd v.Attorney-General of Hongkong,[1985]1AC733.
    4、Ubamaka Edward Wilson v. the Secretary for Security and the Director ofImmigration, CACV138/2009.
    5、R v. Chan,1994HKC145.
    6、Re N (a Child),[2001]2HKLRD377.
    7、BLW v. BWL,[2007]2HKLRD195.
    8、Tza Yap Shum v. Republic of Peru,ICSID Case No.ARB/07/06.
    1、Thomas Buergenthal, Sean D. Murphy,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3rd edition), lawpress china.
    2、Yash Ghan,Hongkong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Resumption of ChineseSovereignty and the Basic Law,2d edition,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9.
    3、Graeme Johnston, The Conflict of Laws in Hong Kong, Sweet&MaxwellAsia,2005.
    4、Liu Athen(a廖雅慈), Family Law for the Hong Kong SAR, University of HongKong Press,1999.
    5、P Y Lo,The Hong Kong Basic Law,LexisNexis,2011.
    1、Chia-Jui Cheng ed.,Clive M. Schmittoff’s Select Essays on InternationalTrade law, Kluwer,1998.
    2、Yue-man Yeung ed., The First Decade: The Hong Kong SAR in Retropectiveand Introspective Perspective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7.
    3、Olivier Corten,Pierre Kiein ed., The Vienna Conventions on the Law ofTrea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4、Joseph Y.S.Cheng ed.,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itsfirst decad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07
    1、 Olivier Corten and Pierre Klein, Are Agreements between States andNon-state Entities Roo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In Enzo Cannizzaro ed.,the Law of Treaties beyond the Vienna Conven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Jorg Polakiewicz,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Rights in Domestic Law,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 vol.17,1996.
    3、Simon N.M. Young, Restricting Basic Law Rights in Hongkong,(34)Hongkong Law Journal,2004.
    4、Johannes Chan, Human Rights and The Basic Law: The Onset of A NewConstututional Era?91Am.Soc’y Int’l L. Proc.180(1997)
    5、Paul Peter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xpropriation Clauses of AsianInvestment Treaties, Asi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5,1995.
    6、Welsey–Smith, Entrenchment of the Bill of Rights, in Wack,ed., Hongkong’sBill of Righ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1990).
    Symposium co-organised by ICSID, OECD AND UNCTAD,Novel Features inOECD Countries’ Rencent Investment Agreements, an Overview,http://www.oecd.org/dataoecd/42/9/35823420.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