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一直我国教育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研究者认为,为少数民族贫困生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但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对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也起着关键作用。本论文选择既没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优惠政策,也没能享受国家高校系统资助政策的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这个中间的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于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贫困生的身上,对于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甚少。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从小居住在经济落后、交通堵塞、教育发展落后的偏远山区,贫困性、低层次与脆弱性的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属于弱势群体,而他们又寄托着少数民族发展兴旺的希望,这为为他们建构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出了必要性。
     本论文主要采取深度访谈调查法。2007年1月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次教育调研活动让我产生了对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的关注。2007年5月开始进行论文的调查,从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心理状态与受助情况等多个指标设计开放式问卷,选择桂林市龙胜县高中作为本研究的调查点,对教育局老师、学校领导、老师与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的个别深入访谈以及观察,并尽可能收集五年以来资助民族贫困生政策的资料,力求全面了解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况。阅读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从多学科角度对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建构以国家政府、群体与个人为主体的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提出建设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的可行性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以及对社会支持与贫困生中心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第二章从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弱势群体理论分析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的贫困性、低层次与脆弱性,提出了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的必要性;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社会支持行为的社会属性;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该为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提供何种社会支持。第三章分析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现状。根据调查访谈的资料分析结果,从国家政府、群体与个人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现状,发现他们获得的精神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社区、学业上的系统支持,各个支持主体之间缺乏互动,未形一个由国家政府领导的各主体紧密联系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第四章构建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分析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支持网络的主客体与内容,得出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是由国家支持网络系统、社会群体支持网络系统、个体支持网络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并对他们各自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第五章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建设策略。从构建政府领导的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效网络机制,优化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与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三个纬度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西少数民族贫困高中生建立一个由国家政府领导的各主体紧密联系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Minority education is the weak link in the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al system, also have been concerned by China education expert.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for the minority impoverished students, it can’t only reduce minority impoverished students’economic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but also can help them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studies, while plays a key role on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nority education. The writer choose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researching object, who have no right to enjoy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of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financing policy of the universit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upport for impoverished student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llege impoverished students, not on minority impoverished students.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e in the remote mountain which is in the low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education, traffic congestion. They subordinate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because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verty, low levels and vulnerability. They play a key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the Society Support network system for them, to help them complete the studies.
     The paper mainly took depth interviews investigation. In January 2007, I began to concern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 though an education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Dong Autonomous County of Sanjiang. In May 2007, I began to investigate. I designed the open-ended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a number of indexes which include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family life, school lif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recipients, choice Guilin Longsheng high school as investigation pot, interviewed teachers and minority impoverished students, and observed them and collected the material about subsidizing minority impoverished students since five years. I read the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to analysis minority impoverished students’the society support situation, to establish Guangxi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society support network which is as government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main role, and to propose the feasibility strateg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 the reason, the status quo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make a clear concept about social support and impoverished students. Chapter two,from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point of view, the writer analysis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poverty, low levels and vulnerability by vulnerable groups theory, to propose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o analysi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the action of social support by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analysis how to provide with the form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by Maslow’s theory. Chapter three is to analysis the status quo of Guangxi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society support network from the government,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nd sum up the problem, find that it is no spirit supports and studies supports for them. so it still hasn’t formed a social support network system.Chapter four is to establish Guangxi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 ba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society support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explain their functions. Chapter five is to propose the constructive strategy of Guangxi minority impoverished high school students’society support network. The writer propose the constructive strategy from the views of governments support network system, groups support network system and individual support network system.
引文
[1] 阮曾媛.中国下岗妇女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系统[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7
    [2] 林南 俞弘强.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46-48
    [3]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7,5:40
    [4]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7,5:41
    [5] 龙胜县各族自治区资助贫困高中生实施办法
    [6]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28
    [7]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19
    [8] 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员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9] 蔡禾.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
    [10] 陈成文.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4
    [11]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7
    [12] 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68
    [13] (美)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8-130
    [14] (美)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0-132
    [15] 贺寨平.国有“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2000:137
    [16] Mitchell, J.G.. ‘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 in J.G.. Mitchell (Ed.)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K.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1969.
    [17] Froland , C., Pancoast, D.L.,Chapman, N.J.& Kimboko, P.J., Helping Networks and Human Services, London: Sage, 1981
    [18] 张文宏 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12
    [19] 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32
    [20] 刘军. 法村社会支持网络[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9
    [21] 刘晓新,毕爱萍. 人际交往心理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
    [22] 龙胜县各族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民族事务局管理文件,2005,9
    [23] 龙胜县教育局谢副局长访谈,2007,6
    [24] 龙胜县高中记录材料,2005,9
    [25] 龙胜县基础教育科档案材料,2005,9
    [26] 张刀主编.面对贫困 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 现状 对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
    [27] 贺寨平.国有“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M].2000,1:135
    [28] 贺寨平.国有“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M].2000,1:145
    [29] 贺寨平.国有“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M].2000,1:135
    [30] 刘冬梅. 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2005:2
    [31]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1:29
    [32] 刘剑玲.当前弱势青年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6
    [33] 蔡禾.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6,6:25
    [34] 贺寨平.国有“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M].2000,1:135
    [35] 程跟锁.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5:57
    [36] 王仕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J].重庆日报,2007,5,3:1
    [37] 祖相.如何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J].科教文汇,2007,11:41
    [38] 高剑英.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2:39
    [1] 贺寨平. 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2004,6
    [2] 李捷理. 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3] 任学锋 徐涛. 贫困大学声教育援助研究[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孙莹. 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吴庆. 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叶忠海著.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7] 肖旭编著.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8] 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 钟毅平著.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及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 陈瑜.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J].中华子女学院学报,2005,12
    [2] 程莉娜 吴悠梅.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西昌学院学,2005,6
    [3] 程跟锁.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5
    [4] 陈成文.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报,2000,6
    [5] 陈成文.论体制转换中的社会支持机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报,2000,3
    [6] 陈成文.城市特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J].城市发展研究,2000,1
    [7] 董云芳.高校贫困生问题社会资本视野下的研究和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6,1
    [8]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个人地位、网络结构、社会支持与身心状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2001
    [9] 行红芳 顾江霞.社会支持系统的断裂与弥合[J].青年研究,2006,8
    [10] 何翔 方磊.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 教育研究.,2005,2
    [11] 黄红.团体咨询在大学贫困生心理支持中的应用[J].西乡教育研究,2006,9
    [12] 贾淑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探析与应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3] 金虹霞.西北乡村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研究—基于定西乡村女性群体的实地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6
    [14] 金双秋.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
    [15] 金海燕.城市打拱妹的生存经验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16] 李艳红.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12
    [17] 刘玉梅.蒙汉贫困生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 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18] 刘玉梅.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19] 李玉潮.对贫困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应该转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20] 刘剑玲.当前弱势青年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1] 刘冬梅. 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5
    [22] 李铣.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23] 李铣 宣讯 唐代盛.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理论整合与建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12
    [24] 牟宏玮.中学生社会支持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5] 莫文斌.刍论和谐家庭的构建[J].湖湘论坛,2007,6
    [26] 沈炜.转型期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27] 孙甫存.高校贫困生问题初探[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9
    [28] 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2005
    [29] 史广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0] 孙红玉.中国援助弱势群体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31] 施大顺 李强 汪洪.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
    [32] 孙晓冬.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及其致贫因素分析—以长春市“低保”家庭为样本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3] 唐钧 朱耀垠 任振兴.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J].社会学研究,1999,5
    [34] 陶艳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5
    [35] 魏金明.福建省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福建:福建大学,2005
    [36] 吴新颖 赵雄辉.高校贫困生的非正式支持现状与拓展[J].高教教育研究,2005,4
    [37] 王静.论高等学校贫困生的心理扶贫[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8] 王新生 罗志刚.以人为本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理论探析[J].湖南: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0(23)
    [39] 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40] 吴立保.论对教育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原则与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3,6
    [41] 许传新 王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7
    [42] 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43] 徐浩岚 游向宇.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3
    [44] 袁小平 赵建玲.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与救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
    [45] 叶金辉 毛庆江 郑霞 李文.大学特困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4,4
    [46] 叶盛泉 李皓 陈林.上海市弱势妇女群体社会支持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3,5
    [47] 张长伟.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
    [48] 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对策[J].社会阅览,2005,7
    [49] 张艳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0] 郑泽莉.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1] 张晓霞 李莉.对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06,9
    [52] 张惠敏.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53] 张彦.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初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54] 赵德雷.试论贫困大学生的他助与资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5] 张长伟.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中的价值揭示[J].中洲学刊,2005,3
    [56] 郑勇.高校贫困生群体社会支持中的学校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57] 赵芳 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8]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1(3)
    [59] 周湘斌 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