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直接的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区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提出论文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对象“居住小区”在西方国家的起源、发展、消亡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当前国外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发生背景及对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启示意义,对美国LEED-ND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和英国BREEAM Communities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归纳整理了现阶段我国与城市住区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建设实例,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与城市住区相关的城市问题,指出当前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这些城市问题是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以天津市城市住区建设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介绍了天津市城市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及问题所在,通过介绍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住区可持续评价体系的各自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城市系统为立足点,从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角度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制定了天津市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分表。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s a basic component unit of cit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s a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aired with single building,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more direct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nowadays and presen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t through combination of demon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according to the mode of discover problems to analysis problems and to solving problems.The main conc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The first section analyses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background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reign urban community and two Rating Systems which include 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and BREEAM Communities.The second section includes induction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example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our country,and points out existent insufficiency of it, this section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solve these urban problems is the key to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third section select Tianjin as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bjec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and problem of Tianjin residential district at present through analysis typical examples.This section introduces evaluation metho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systems at home and abroad. Keeping on the footing of urban system,the paper proposes evaluative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nd take Tianjing as a example constitutes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ndard and score table.
引文
1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6(2),10页
    2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6齐欣,住宅与城市,建筑学报,2002(3),4~5
    7刘芳,区位决定成败:城市住区空间区位决策与选择,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7
    8秦佑国,篇首语,新建筑,2008(02),1
    9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新建筑1998(02),11~12
    10刘新建,系统评价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46~49
    1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3邹颖,卞洪彬,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世界建筑,2000(05):21~23
    1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5朱渊,“门阶”内外——从“十次小组”(Team10)的规划理论看现代居住社区的发展策略,建筑与文化,2007(02):60~62
    16赵和生,“10次小组”的城市理念与实践,华中建筑,1999(01):121~124
    17赵光宇,马晖,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对居住问题的历史性思考,华中建筑,2000(03),16~17
    18多米尼克.高辛.米勒著,邹红燕,邢晓春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36
    19黄琲斐,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谭纵波,城市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1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和生态活动家、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的创始人和主席,曾于1990年创办了首次国际生态城市会议,现已成为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著作有《另一个开始》(1987),《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1987),《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2002)等。
    22吴志强,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p16
    23谢守红,王振: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月
    24朱春玉,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5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61页
    2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7王丹,王士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国际城市规划,2007(02):61~66
    28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世界建筑,2006(07):62~64
    29姚秀利,王红扬,新城市主义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性,现代城市研究,2007(02):83~88
    30黄献明,精明增长+绿色建筑——LEED-ND绿色住区评价系统简介,城市环境设计,2008(03):80~84
    31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Building for the future. London: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http://www.communities.odpm.gov.uk
    32 Bristol Accord——Conclusions of Ministerial Informal on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n Europe,http://www.energie-cites.eu/IMG/pdf/Bristol_accord.pdf
    33邹涛,栗德祥,“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关联性博弈,建筑学报,2008年第9期,80-83
    35文兵,张波,德国弗莱堡市瓦邦区的生态实践,首届绿色建筑设计国际研讨会,
    37 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编写,绿色建筑评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8吕俊华,彼得.罗等,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4)
    39赵元祥,赵郁文等,天津市体院北居住区规划,建筑学报,1985(05),11~16
    40王宏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再认识,城市开发
    42白劲宇,时尚住区的规划设计引导研究,2003,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刘宇骧,张菲菲等,天津川府新村实验小区规划设计,城市规划,1989(05):40~43
    44刘景梁,赵元祥等,以“人”为中心的居住小区规划创作——浅谈花园居住区居华里小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1998(07):28~31
    45张汉平,我国第一幢独户式生态住宅,住宅科技,1990(12),44
    46郭方,试论住宅建设生态化——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之一,重庆环境科学,1993(10),18~20
    47胡新辉,赵竑懿,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的住宅设计,住宅科技,1998(7),12~14
    48袁镔,对发展生态住宅的研究,建筑,2001(12),45~46
    49刘燕辉,赵旭,健康住宅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建筑学报,2008(11),11~14
    50开彦,健康住宅走向深化成熟之路,规划师,2003(S1),34~36
    51仲继寿,健康住宅的研究理念与技术体系,建筑学报,2004(4),11~13
    52建设部小区建设办官员在成都指出不能乱贴绿色牌,http://www.yzfgj.gov.cn/News_view.asp?id=1283
    53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01),61~66
    54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5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28~31
    56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57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2002(04),15~18
    58饶荣,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建设科技,2005(05),50~51
    59曾坚,左长安,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报,2006(12),10~13
    60沈清基,吴斐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城市规划,2008(04),60~70
    61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城市规划,2008,32(8):15~27
    62倪深海,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2 (4): 525~528
    63孙群郎,韩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9),65~69
    64宋金平,王恩儒等,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地理学报,2007(04),387~396
    70魏一鸣,范英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建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02):15~20
    71刘达,康薇,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04):78~80
    72冉圣宏,吕昌河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学,2006(10):2139~2144
    73赵霄龙,张仁偷,建筑节材功当代利千秋,住宅产业,2006(06),55~58
    75天津市城市分质供水管理模式研究,马丽贤,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7谢士晨,陈长虹等,上海市能源消费CO2排放清单与碳流通图,中国环境科学,2009 (11):1215~1220
    78王光荣,小汽车普及引发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案评析,交通企业管理,2009(12):29~30
    79赵民,简论“社区”与社区规划,时代建筑,2009(02):6~8
    80建设部住宅性能认定优秀小区实录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0~70
    84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城市规划,2008,32(8):15~27
    85马成樑,董山峰,李将:世界生态城市——上海东滩生态城的规划实践,时代建筑,2008(2),62~67
    86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规划师,2006(02):101~103
    87郭秋华,生态·社区·网络一一试析当代城市住区规划发展趋向,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8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观,城市规划,2007年第9期,47-53
    89张艳,柴彦威,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地理研究,2009(09)
    91韩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测度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1
    92叶祖达,碳排放量评估方法在低碳城市规划之应用,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0~26
    93韩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测度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9
    9 5王茜,张增祥,刘斌等,“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在天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12):502~506
    102曹越,DBJ 11-602-2006《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编介绍,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06):39~42
    103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DB29-1-2007,《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天津,2007
    104江亿,薛志峰,北京市建筑用能现状与节能途径分析,暖通空调,2004(10):13~18
    105姜中鹏,刘舒,天津市地热热泵联合供热方案的经济性分析,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02):34~36
    106代元军,地源热泵技术经济分析和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107黄勇波,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108温娟,包景岭,张征云,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措施分析,生态经济,2008(02):151~153
    111杨敏、王炜、陈学武等,工作者通勤出行活动模式的选择行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02):274~279
    112张艳、柴彦威,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地理研究,2009(05):1327~1339
    113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7(06):87~94
    114蔡军、王世营,关于最佳公交线网密度的讨论,交通与物流,第六届(2006)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115韩西丽,我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城市规划,2003(04):71~74
    116浅见泰司,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高晓璐,张文忠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08
    [1]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10
    [2]齐欣,住宅与城市,建筑学报,2002(3):4~5
    [3]刘芳,区位决定成败:城市住区空间区位决策与选择,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7
    [4]秦佑国,篇首语,新建筑,2008(02):1
    [5]黄涛,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持续发展建筑中的定位,新建筑,1998(02):11~12
    [6]刘新建,系统评价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6~49
    [7]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8]邹颖,卞洪彬,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世界建筑,2000(05):21~23
    [9]朱渊,“门阶”内外——从“十次小组”(Team10)的规划理论看现代居住社区的发展策略,建筑与文化,2007(02):60~62
    [10]赵和生,“10次小组”的城市理念与实践,华中建筑,1999(01):121~124
    [11]赵光宇,马晖,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对居住问题的历史性思考,华中建筑,2000(03):16~17
    [12]多米尼克.高辛.米勒著,邹红燕,邢晓春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6~38
    [13]黄琲斐,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4]谭纵波,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5]吴志强,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
    [16]谢守红,王振,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17]朱春玉,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博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8]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1):61
    [19]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著,沈清基、沈贻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0]王丹,王士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国际城市规划,2007(02):61~66
    [21]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世界建筑,2006(07):62~64
    [22]姚秀利,王红扬,新城市主义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性,现代城市研究,2007(02):83~88
    [23]黄献明,精明增长+绿色建筑——LEED-ND绿色住区评价系统简介,城市环境设计,2008(03):80~84
    [24]邹涛,栗德祥,“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关联性博弈,建筑学报,2008(9):80~83
    [25]文兵,张波,德国弗莱堡市瓦邦区的生态实践,首届绿色建筑设计国际研讨会
    [26]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编写,绿色建筑评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7]吕俊华,彼得.罗等,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8]赵元祥,赵郁文等,天津市体院北居住区规划,建筑学报,1985(05),11~16
    [29]王宏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再认识,城市开发,2004(7)
    [30]白劲宇,时尚住区的规划设计引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3,
    [31]刘宇骧,张菲菲等,天津川府新村实验小区规划设计,城市规划,1989(05):40~43
    [32]刘景梁,赵元祥等,以“人”为中心的居住小区规划创作——浅谈花园居住区居华里小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1998(07):28~31
    [33]张汉平,我国第一幢独户式生态住宅,住宅科技,1990(12):44
    [34]郭方,试论住宅建设生态化——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之一,重庆环境科学,1993(10):18~20
    [35]胡新辉,赵竑懿,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的住宅设计,住宅科技,1998(7):12~14
    [36]袁镔,对发展生态住宅的研究,建筑,2001(12):45~46
    [37]刘燕辉,赵旭.健康住宅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建筑学报,2008(11):11~14
    [38]开彦,健康住宅走向深化成熟之路,规划师,2003(S1):34~36
    [39]仲继寿,健康住宅的研究理念与技术体系,建筑学报,2004(4):11~13
    [40]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28~31
    [4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43]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2002(04):15~18
    [44]饶荣,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建设科技,2005(05):50~51
    [45]曾坚,左长安,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报,2006(12):10~13
    [46]沈清基,吴斐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城市规划,2008(04):60~70
    [47]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城市规划,2008,32(8):15~27
    [48]倪深海,城市生态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2 (4): 525~528
    [49]孙群郎,韩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9):65~69
    [50]宋金平,王恩儒等,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地理学报,2007(04),387~396
    [51]魏一鸣,范英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建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02):15~20
    [52]刘达,康薇,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04):78~80
    [53]冉圣宏,吕昌河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学,2006(10):2139~2144
    [54]赵霄龙,张仁偷,建筑节材功当代利千秋,住宅产业,2006(06):55~58
    [55]马丽贤,天津市城市分质供水管理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56]谢士晨,陈长虹等,上海市能源消费CO2排放清单与碳流通图,中国环境科学,2009 (11):1215~1220
    [57]王光荣,小汽车普及引发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案评析,交通企业管理,2009(12):29~30
    [58]赵民,简论“社区”与社区规划,时代建筑,2009(02):6~8
    [59]建设部住宅性能认定优秀小区实录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0~70
    [60]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城市规划,2008,32(8):15~27
    [61]马成樑,董山峰,李将:世界生态城市——上海东滩生态城的规划实践,时代建筑,2008(2):62~67
    [62]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启示,规划师,2006(02):101~103
    [63]郭秋华,生态?社区?网络一一试析当代城市住区规划发展趋向,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观,城市规划,2007年第9期,47-53
    [65]张艳,柴彦威,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地理研究,2009(09)
    [66]韩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测度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叶祖达,碳排放量评估方法在低碳城市规划之应用,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0~26
    [67]王茜,张增祥,刘斌等,“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在天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12):502~506
    [68]曹越,DBJ 11-602-2006《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编介绍,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06):39~42
    [69]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DB29-1-2007,《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天津,2007
    [70]江亿,薛志峰,北京市建筑用能现状与节能途径分析,暖通空调,2004(10):13~18
    [71]姜中鹏,刘舒,天津市地热热泵联合供热方案的经济性分析,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02):34~36
    [72]代元军,地源热泵技术经济分析和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73]黄勇波,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74]温娟,包景岭,张征云,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措施分析,生态经济,2008(02):151~153
    [75]杨敏、王炜、陈学武等,工作者通勤出行活动模式的选择行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02):274~279
    [76]张艳、柴彦威,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地理研究,2009(05):1327~1339
    [77]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7(06):87~94
    [78]蔡军、王世营,关于最佳公交线网密度的讨论,交通与物流,第六届(2006)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79]韩西丽,我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城市规划,2003(04):71~74
    [80]浅见泰司,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高晓璐,张文忠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1] Mathis Wackernagel,William Rees,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82]陈易,生态基区理论及其对生态居住社区的理论意义,现代城市研究,2001-6.27-29
    [83] Nicole Lazarus,Beddington Zero(Fossil)Energy Development,资料来源:http://www.bioregional.com
    [84] Stephen Tinsley and Heather George,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Findhorn Foundation and Community,资料来源:www.findhorn.org
    [85]聂梅生,秦佑国,江亿等,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6] John Punter、于立、叶隽,控制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外城市规划,2005(6):31~37
    [87] The 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 Setting the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for New Homes ,http://www.communities.gov.uk/planningandbuilding/buildingregulations/legislation/englandwales/codesustainable/
    [88]王静,城市住区中住宅环境评估体系指导作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6
    [89]翁奕城,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90]朱怿,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城市内部住区规划设计模式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91]张阳,经济转型期大型居住区的特征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92]杜文奇,瑞景居住区创建生态宜居区的讨论,[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93]杜忠晓,天津城郊居住区规划建设模式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94]解琦,天津老城厢鼓楼街区更新改造,[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95]邹颖,卞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世界建筑,2000(5):21~23
    [96]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7]李启明,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和评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8]朱中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9]刘芳,区位决定成败:城市住区空间区位决策与选择,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00]黄琲斐,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1]马强,走向“精明增长”: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2] Miguel Ruano编著,吕晓惠译,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03]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建,单燕华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4]吕俊华,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5]张凯,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6]惠劼,张倩,王芳,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07]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8]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09]杨德昭,社区的革命:世界新社区精品集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10] BREEAM Communities Technical Guidance Manual,www.breeam.co.uk
    [111] LEED 2009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Rating System,www.usgbc.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