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发展进程,企业所面临的商业利益冲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其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亦不例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范围实际涉及到的已非单纯司法保护的问题,故除了需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性问题进行研究外,还须审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体商业与社会问题,期使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稳定性。虽然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法院,而这也对知识产权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性。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各国逐渐认识到非司法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开放司法保护管制的思维观念,正逐渐改变了各国对非司法保护的态度。这也引发出作者对企业在面对知识产权保护议题时,究竟能如何借助兼顾司法保护、行政与非行政保护方法的组合,期以相应作出合法性与正当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权利请求或损害预防的行动。为此,企业要如何作出能达成上述目标的方法组合,首先需探讨的是,方法组合是与社会价值观的调整与重组互有变化关联性。故保护模式的利益衡量策略与决策在制定时,必须能适应这种变化关联性。尤其当投资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呈现复杂多元化时,调整利益冲突的规则更需多元化。
     因此,如何有一个合适的利益衡量策略与决策模式,使企业保护模式利益的衡量在法律上有得以适用规定的同时,当有不符合社会公义价值时,又可弹性为特殊情况而予以调整的机制,是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上必要建置的功能。即企业除了要有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行动外,尚需参考投资国政治模式及社会普遍性的规则与发展现况,以适时进行保护模式行动的调整。毕竟,国家法律的本质目标是社会公义,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或选择,若未能达到上述目标,是不可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产生稳定的商业利益。
     故本论文的研究,是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因素收集出发,并在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不同的关键因素后,对保护模式的各种组成形式做整合,亦即从知识产权的保护结构、界定设计、关键因素、策略思维等宏观面分析,期以了解企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易被忽视的问题所在,并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基础上,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特点与运作方式进行研究。也因此本论文对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研究创新重点是: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与非行政保护等方法选择组合上,如何在遵循公益和商业利益兼顾原则的同时,又能降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
With globalization market development recently, enterprises had to face up to the business profit conflict diversificationally. Eve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was not in exception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was affect not only judicial protection which need to make a study of but also non-judicial aspect such as real business and social problems to anticipate that enterprises will be solid by protection of IPR.
     Even now the IPR was attached to the court and related civil economic trail which affect the IPR development very much.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s and international trails, every countr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n-judicial protection. Also, the opinion to open judicial protection was changed attitudes through the non-judicial protection in every nation.
     The topic was attracted to the author that how cans an enterprise to consider the combination of judici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and non-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solutions to request judiciality and legitimacy IPR protection or damage prevention when facing IPR questions.
     At first, we ma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values adjustment and reorganization to reach the purpose which mentioned before.
     When there is a connection, the decision should consider and make an accommoda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fit measuring strategies which to reserve and decision making.
     Enterprises needed to build up functions to balance the profit measuring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to conform to the law and when not fitting in with the social justices values, Enterprises may adjust based on situations at the same time.
     Enterprises should not only to have judicial actions of IPR protection models, but also to analyze the politic situation and refer to the social generally regularity development for adjusting judicial IPR protection models timely and properly. After all, the essential of the national laws was social justices, and it is not possible to earn solid profit without following the goals mentioned before when choosing IPR protection models or solutions.
     In this study, our research methods were stared from factors collection of Enterprises IPR. After analyzing different IPR key factors, we integrated all kind of combination of IPR protection models; in other words, we took four macro aspects as below into consideration, such as: IPR protection structure, definition design, key factors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the basis of reasons of those questions above, we researched specific relation points of enterprises IPR and the way they processed.
     Also,th innovation points of IPR protection models which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were concerned how enterprises can follow the social justices, earn business benefits and reduce the cost of IPR when choosing the combination of judicial,administrative and non-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solutions.
引文
[1]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1期。
    [1]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年第1期。
    [1]曹建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11月1日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首届全国团体会员代表大会”上的专题报告。http://www.chinaiprlaw.cn/filc/200511036068.html
    [1]江伟:《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载《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
    [1]李玉香:《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和权利让渡》,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
    [2]李玉香:《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和权利让渡》,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
    [1]周林主编:《中国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版。
    [1]付广:《试论适用与解释知识产权法律的特别规则》,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21851_2.html
    [1]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第26-30页。
    [2]孙瑞玺:《企业应如何依法保护商业秘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赵凤梅:《商标权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冲突探讨》,载《山东审判》,2004年第2期。
    [2]赵凤梅:《商标权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冲突探讨》,载《山东审判》,2004年第2期。
    [1]郑成思:《(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1期。
    [1]付广:《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专业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44166.html
    [1]裴缜:《浅议审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纠纷案件应适用的原则》,http://www.witkevcitv.com/Html/minfa/185526332.html
    [1]裴缜:《浅议审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纠纷案件应适用的原则》,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26332.html
    [2]武卓敏:《临时措施在知识产权仲裁中的比较研究》,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7821 &page=3
    [3]吴汉东:《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48-58页。
    [4]刘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性质和特点》,载《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第5期(总第85期),107-110页。
    [1]余鼎章、余辉:《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法律诉讼探析》,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1期,149-150页。
    [1]吴汉东:《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48-58页。
    [2]吴同现:《浅谈专利权的归属与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载《特区法坛》,2004年第11期。
    [1]陶绪翔:《对著作权合理使用范围的法经济学思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
    [1]岳力:《仲裁中调解的功能》,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3月19日第5版。
    [2]杨介寿:《论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兼论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608831.html
    [1]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编:《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与参考》(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1]严莹:《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蒋志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务若干问题》,载《国家法官学院高级法官培训资料》。
    [1]《论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约束机制及其完善》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3310836.3.aspx
    [2]《论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约束机制及其完善》,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3310836.3.aspx
    [3]张成立:《论商业秘密的民法保护》,载《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刘警钟:《电子产品侵权责任相关问题的探讨》.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27731.html
    [2]常廷文:《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刍议》,载《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常廷文:《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刍议》,载《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李琛、汪泽:《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李琛、汪泽:《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孙书均:《浅议民事诉讼举证时效制度》,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20240.html
    [4]孙书均:《浅议民事诉讼举证时效制度》,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20240.html
    [1]绍文波:《关于竞业限制条款效力认定的法律考》,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18686.html
    [1]吴军辉:《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既判力问题》,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2]吴军辉:《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既判力问题》,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3]袁真富:《论知识产权法的现代发展》,载《中华商标》,2003年第8期。
    [1]袁真富:《论知识产权法的现代发展》,载《中华商标》,2003年第8期。
    [1]朱波尔:《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载《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年第15期。
    [2]杜传杰:《知识产权共同侵权问题研究》,载《侵权法评论》,2004年第2辑。
    [1]杜传杰:《知识产权共同侵权问题研究》,载《侵权法评论》,2004年第2辑。
    [1]肖建国:《仲裁协议、仲裁权与仲裁裁决的效力》,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6917
    [1]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the Court,the Parker School of Foreign and Comparative Law (1990),Table of Content:See Intl.Handbook on Comm.Arb.
    [1]孙瑞玺:《企业应如何依法保护商业秘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王先林:《若干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114-159页。
    [2]王先林:《若干国家和地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114-159页。
    [1]余洋:《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载《法学理论》,2006年第31期。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28次会议讨论通过,(法发(92)22号)。
    [1]王瑜:《知识产权更是一种商业手段》,http://www.law-lib.com/lw/1w_view.asp?no=8204
    [1]徐昕:《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2005年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载陈光中、陈卫东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912-917页。
    [2]徐昕:《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2005年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载陈光中、陈卫东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912-917页。
    [3]陈学博:《论WTO制度框架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利益衡量》,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02402.html
    [1]陈学博:《论WTO制度框架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利益衡量》,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02402.html
    [2]张柯:《略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608795_2.html
    [1]陈学博:《论WTO制度框架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利益衡量》,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02402.html
    [2]陈学博:《论WTO制度框架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利益衡量》,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02402.html
    [3]陈学博:《论WTO制度框架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利益衡量》,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02402.html
    [4]严莹:《著作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吴汉东、肖志远:《关于知识产权的民法定位分析与立法建议》,载《中国版权》,2003年第2期。
    [1]周林彬、黄健梅:《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2]周林彬、黄健梅:《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1]付广:《试论适用与解释知识产权法律的特别规则》,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21851.html
    [2]王全兴、陈虹:《经济法学研究方法的总结与反思-兼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冯晓青:《“思想”与知识产权保护之关系探讨》,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2]冯晓青:《“思想”与知识产权保护之关系探讨》,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1]费安玲:《论著作权的正当性》,载《科技与法律》,2004年第4期。
    [2]乔生、陶绪翔:《我国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1]熊烈锁、宋义凯:《论保护商业秘密和规范竞业禁止》,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35861.html
    [2]熊烈锁、宋义凯:《论保护商业秘密和规范竞业禁止》,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35861.html
    [1]曹星:《情事变更原则的确立及法律依据》,载http://www.witkeycity.com/Html/minfa/185552952.html
    [1]郭懿美:《美国微软反垄断案队IT业的省思》,载《北大法律周刊(学术版)》,2003年第3期。
    [2]莫于川:《论新技术革命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改革》,载《知识产权研究》(第八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3]郭钟常:《浅议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洛阳广播电视大学2005年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1]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基本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杨荣新主编:《仲裁法理论与适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4]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肖峋主编:《仲裁制度仲裁程序与仲裁实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7]江平主编:《办案全程实录之12商事仲裁》,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曹建明主编:《中国加入WTO后的法律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9]程德钧主编:《涉外仲裁与法律》(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诉讼制度的完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张平主编:《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研讨》,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12]黄进主编:《国际私法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
    [13]郭寿康、赵秀文主编:《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4]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宋冰编:《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民事,经济,知识产权,海事,民事诉讼程序卷),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7]国务院法制局研究室编:《重新组建仲裁机构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18]朱建林编著:《国际商事案例评析》,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9]李浩培编著:《国际民事程序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0]王成著:《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范愉著:《非诉讼程序(ADR)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3]韩健著:《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4]李虎著:《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5]高菲著:《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陈荣宗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三民书局,1984年版。
    [27]肖建国著:《民事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陈桂明著:《仲裁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9]朱景文著:《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30]张卫平著:《程序成本管理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31]骆永家著:《既判力之研究》,三民书局,1981年版。
    [32]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分析-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4]宋连斌著:《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刘秀凤著:《商事仲裁与诉讼》,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36]宋朝武著:《中国仲裁制度:问题与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7]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杨奕农著:《时间序列分析》,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5年版。
    [39]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周永坤著:《法理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1]陈桂明著:《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42]杨秀清著:《商事仲裁中的契约因素与司法因素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文献号]309。
    [43][德]威廉·冯·洪堡著:《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杨荣新、肖建华:《WTO与我国企业民事诉讼改革》,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45]陈桂明、李仕春:《程序安定论-以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46]汤维建:《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上),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
    [47]刘荣军:《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5期。
    [48]削白符、邵明、许旭:《程序成本及其在法庭辩论中的具体运作》,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
    [49]董建中:《确认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若干问题初探》,载《北京市第二中级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与实务研究》,2003年第7期。
    [50]苏力、张志铭、贺卫方:《关于企业诉讼成本的预估的对话》,载《公共论丛》,1996年第2期。
    [51]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52]邱联恭:《仲裁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及机能》,载《商会月刊》,1995年第11期。
    [53]陈希佳、李贞仪:《以仲裁作为两岸智慧财产权之保护机制可行性之分析》,载《仲裁》,2004年第73期。
    [54]邵明:《民事诉讼行为要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55]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56]程德钧:《涉外仲裁的理论与实务》,载《涉外仲裁与法律》(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57]刘铁铮:《论涉外仲裁契约之准据法》,载《最高法院学术研讨会丛书(二)-关于商务仲裁契约妨诉抗辩之效力》,最高法院学术研究会,1992年12月版。
    [58]曹焕忠、靳志玲:《试论我国经济合同仲裁制度的改革》,载《河北法学》,1992年第1期。
    [59]左冰、刘家瑞:《试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0]郭玉军:《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惩罚性赔偿判决》,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61]康明:《临时仲裁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载《仲裁与法律》,2000年第3期。
    [62]张维平:《WTO框架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改革发展和创新》,载《财经论丛》,2004年第5期。
    [63]李沛庆:《率先让步谈判策略之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2002年度未出版博士论文。
    [64]杨淑芬:《跨国公司、地主国和地方的互动-以杜邦和拜耳在台投资为例》,国立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2003年度未出版硕士论文。
    [65]陈建华:《研发策略之经济分析-不完全研发合作契约之机制设计》,国立中山大学2003年10月博士论文。
    [66]陈樱琴:《论经济法之法律分析方法-以公平交易法为例》。
    [67]《长期趋势、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及季节变动的特性》,http://www.stat.nthu.edu.tw/ChiWeb/Member/Teachers/hwang/2003STAT2140/CH 8.doe
    [68]郑顺林、康惠雯:《资料采矿中的统计预测与分类方法(一)》,http://web.thu.edu.tw/sljeng/www/Datarnining/predict.htm
    [69]傅郁林:《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商事仲裁》,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
    [70]史飙:《我国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研究》,http://zhongcai.lawtime.cn/zcdangshiren/2007042040877.html
    [71]郑江淮、李艳东:《私序的功能与转型-一个文献综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http://www.crcpp.org/Down.asp?FileUrl=/cpipp_files/2006081613332393500.doc
    [72]吴新明、郭锡昆:《瑕疵与补正我国仲裁程序之架构论略》,http://www.cietac.org.cn/chengguo/readbookcontent.asp?cgid=116,20060620
    [73]张海军:《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2438
    [7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7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7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部分“执行问题"第6条。
    [7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
    [78]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2006-2007年)》。
    [79]《最高人民法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的通知。
    [80]《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05年5月施行。
    [81]《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80年4月,订于维也纳。
    [82]《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1994年3月。
    [83]《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999年7月国际商会第六次修订,2000年1月1日生效。
    [84]Pfizer Emerges Victorious in China Viagra Patent Battle,November 05,2007http://seekingalpha.com/article/52698-pfizer-emerges-victorious-in-china-viagra-pa tent-battl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