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转型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也承载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责任。而无限丰富的社会事实则给研究者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并已从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转型的最基本进路,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但已有的经典研究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基本背景,尽管这也的确是对人类文明演进基本面相的一种呈现,但显然还不能涵括客观现实的全部内容,尤其是不可能以此简单比附自上世纪后半叶以降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的基本特质与路径选择。
     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其间所展现出来的社会转型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迄今也已提出了不少各具特点且有不同影响力的解释框架及基本观点。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若干特征,但一方面由于研究视角上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同时更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复杂性及其发展的异常迅猛,使得既有研究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理论的贫困”:中国的发展究竟将朝着怎样的方向演进?她最终会是向着已被认知的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规律的一种持续趋近,抑或可能会因此贡献一种迥异的模式?总的看,迄今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尚显力不能逮。应当承认,面对这一繁杂的研究议题,基于研究者本人事实上难以摆脱的研究局限,这的确是个难题。因此找到一个较恰当的个案与切入点,借助于最新最生动的事实材料,从中梳理出蕴藏其间的若干真实理路,则将是对这样一个研究主题必要且可行的有益工作。
     本文正是这样一项推进性的研究工作:选择浙江省义乌市这个新兴商贸城市为个案,以其中极具活力的商人群体形成发展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探究由此而带给地方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实际变化,试图从中揭示处于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相互交织中的我国社会转型的一般性路径特质、行动者逻辑以及可能的演进趋势等等议题。根据这一研究旨趣,本文采用的总体理论分析框架是政治社会学中使用最广泛的范畴之一即“国家—社会”关系。这不仅因为它较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下我国社会转型中最基本的两大行动主体,即政权力量(包括中央和地方)与民间力量(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同时,正因这一框架已堪称理论经典,从而也有可能与西方既有的社会转型模式形成某种有意义的比照对话,以更便于凸显我们的独特性所在。
     当然,正是鉴于我国的特殊性,本文并不预设一个学术规范意义上成熟的“公民社会”假定,而只是坚持从传统国家权力的渐趋消解、民间力量开始发挥作用的视角来观察社会转型的基本趋向。换言之,本研究将力图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区分的思路,而是把国家与社会置于一个连续统(continuums)的两极,国家一极意味着国家全面控制社会,社会一极则意味着自由多元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任何一个国家,更毋论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其在特定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处于这两极当中的一极,或处于两极中间连续统的某一个特定位置。而这一特定位置的确定,则依赖于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比。如此,实际就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置于一种动态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或能更接近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之客观真实。一句话,本文更侧重于把国家与社会关系从互动的而非二元对立这种西方传统模式意义上来理解与描述。为此,研究中所运用到的主要理论概念包括:治理、行动者、公民社会、社会冲突与博弈,等。
     通过本文对义乌个案的分析发现,在整个义乌地方社会的变迁历程中,商人群体在其间起到了“第一推动力”的实际功效。即,主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首先是义乌人尤其是义乌农民(这是义乌商人群体的基本社会来源)以其“韧武器”为基本行动方式,也就是以持续不辍的非暴力抗争且兼具足够韧劲与政府周旋的形式来顽强地表达和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得以促成政府妥协式地积极跟进。虽然这种最原初的推进方式究其实质是农民“弱者的武器”的一种力量体现,但它却最终演化成了推动制度创新的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尽管政府的作用已开始由先前的被动转为相对主动,在制度供给与相应协调、规制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积极程度”总体说来又需以商人群体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所能认可或承受的程度为限,即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托克维尔所期待的受到了限制的公权。正是在这种条件制约下,政府与民间力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已型构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格局。
     诚然,基于中国国家权力的主导地位这一基本制度背景特点,无论政府处于或被动或主动的行为方式下,最终都是经由政府的政策调整或新制度的创设而得到确定,都毋庸置疑地体现了政府理性的结果,而越到发展中后期,动力机制甚至已更多地偏向由政府供给导向的制度创新所决定,但此时的政府供给显然已不可能完全是原先压力型体制下权力与利益之间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分配关系,而逐渐转变为政府与民间的上下互动式博弈,并且这种互动博弈的场域随着经济的弥散性而得以不断拓展。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各层面,以商人群体为主要社会构成的民间力量同样渐趋活跃,已昭示着在经济民主的推动下体现在政治民主进而社会民主层面的新进展。而随着每一种新议程的出现,又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内强化着或制约着相关联的其它方面,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多方互动与制衡的局面,从而具有了某种不可逆性。整个地方社会则由此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其趋向现代性、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向。即,义乌商人群体和义乌地方政府,他们作为成就义乌模式的两大主体力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管两者间具体关系将可能呈现为怎样的不同特征,但保持两者间力量的相对均衡以达成互动制约当属贯穿始终的要件。今后的义乌模式还将会怎样发展,从而地方社会的转型或变迁还将如何继续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以商人群体为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力量与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力量之间的关系状况。
     由上分析可见,尽管这里的国家与社会之间显然有着较西方国家紧密得多的关联,但在发生逻辑、过程博弈和演进路径等多方面,其“家族相似”特点也是明显的,因此,这里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并未完全脱嵌于“国家与社会”的一般演进规律。固然,这还仅是在个案基础上得到的阶段性判断,个案本身尚需持续关注,而更多事实的观察则是得出更确切结论所需的进一步工作。但即便如此,我们从一个侧面已然看到了一个古老东方国度在现代经济制度推进下,同样能够缓慢但却坚实地迈向现代性的一种逻辑力量呈现,而不是相反。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one of classical subjects of sociology. The researchers als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ociology. A lot of social facts offer researchers many chances to take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se, researchers have revealed the general path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But most of the studies a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usually overlook what happened in other countries. In fact, particularly since the 1950s social chang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showing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open and reform, fundamental social transformation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is process, the distinguished feature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ttract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y have provided many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important ideas. They described some feature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different angles. However there are two main defects of their research. First, they depended on Western theory excessively; secondly, their studies have not revealed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 sum, these studies always face such challenges: What is the trend of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it follow the path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or it will develop in its own way? These questions are also main puzzles for the author. However, in the author’s opinion a detailed and rigorous case study may be a good choice.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does a cas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sing merchant group in Yiwu. The author will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is group o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lands of the local society, and basis on these,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the specific path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ctors logic and possible trends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pproach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political sociology. First, because it largely reflects two important agents with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cluding regime forces (the Central ones and local ones) and civil forces (existed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fields and so on). Secondly,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makes comparison possible betwee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Western states. Perhaps it is this comparison that can f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s a research strategy, this dissertation does not assume the existence of a mature "civil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ontrast, it supposes that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power of the State which used to control society is gradually weakening while civil society began to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At the same tim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tries to transcend the Dichotomy of state and society while the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o see the State and society as two extreme poles within a continuum. Among this continuum, the pole of State represents that Society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State totally, and the other pole of Society means that a liberal pluralism, and even the anarchism.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during a specific time in a country (including the ones which are in transition) should exist in a specific location within this continuum. Where the specific location existed depends on the Compa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al power. This framework assu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s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Therefore, it is appropriate to use it to analy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it will use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governance, agent, civil society, social capital, social conflict and game theory.
     After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is case, this dissertation finds emerging merchant groups played the "first cause"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social changes in Yiwu city.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transi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at the start, Yiwu businessmen (at first they were farmers who began to do business) took some tough, sustained and non-violent ways to negotiate and consult with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implement their own interest, and these efforts eventually led to a moderate and progressive government reforms. These businessmen turned from farmers added up their seemingly small efforts which become the main forces improving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is process, local government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active for institution supply and coordination. But to a large degree, weather these efforts are productive depends on recogni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civil society of which the merchant groups is the main compon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reached a balancing situa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Tocqueville’s expectation "restricted public rights".
     State controlling society remain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ics. In this context, the Government is still making the final decision for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arrangement. But changes happened. For example, in the past,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arrangemen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opinions from the society while now it becomes a game which is played by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social agents and this game continues to expan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Civil forces dominated by merchant groups beg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fields. It indicates that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democracy all made a big progress. Emergence of each new issue of public policies enhances this new interaction patter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his new pattern is gradually consolidated. This makes the local society continue to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 as well as a clear development path which can be found. That is, Yiwu business groups and Yiwu local government, as two of the main forces in achieving Yiwu model, are indispensably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Regardless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ill render, it ought to be the key element throughout to maintain a relative balance of power keeping them under interactive restraint. How Yiwu model will develop in the future and how transformation or changes in the local community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forces with the business group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representing the power of the state.
     Of course, these conclusions are only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the author’s study on this subjec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study, this case itself also needs to be continued to pay attention, and more observations are needed while continuous attention is necessary.
引文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②[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布洛维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利益,而这利益就是这门学科的知识所赖以立足的基础的话,那么,保卫社会就是社会学的根本利益所在。在他看来,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的力量”,现已到了将社会学从学院带回真实世界的时候了。详见:Michale Burawoy, 2004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Address: For Public Sociolog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56, 2005, p.260.
    ①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②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③《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④“软基本国情”的说法是郑杭生在阐述其“社会转型论”时所提出的,即相对于人口等因素是硬基本国情,那么社会转型就是软基本国情。参见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参见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75- 376页。
    ⑦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以上具体观点阐释详见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周怡:《市场转型理论与社会整合》,载《社会》2005年第1期。
    ②转引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页。
    ③[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页。
    ④[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⑤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①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②王道勇:《现代性延展与社会转型》,载《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2期。
    ③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④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指示器”的比喻得益于仇立平教授《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的启发。
    ⑥Lobao, L.,and J. Rulli.“Economic Change and its Extraeconomic Consequences”, Environment & Planning, 28(4)April 1996, pp. 606-611.
    ⑦(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4,641页。
    ①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②转引自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③以上对于商业之于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影响的概括,参见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绪言第1页。
    ④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绪言第3页。
    ①参见陶庆:《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封底评语。
    ②李路路:《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③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页。
    ④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⑤参见[美]史蒂文·瓦戈著:《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①[美]史蒂文·瓦戈著:《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①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pp.1~9, Verso, New York, 1983.
    ②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导论》,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7页。
    ③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④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载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载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②Rowe,William T.(1984) Hankow :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pp.120~121.Stanford: Stanford Umiv. Press.
    ③Rowe,William T.(1989)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pp. 6.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④Rowe,William T.(1989)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pp. 546.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⑤Rankin,Mary Backus (1986) :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pp.102.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⑥Rankin,Mary Backus (1986) :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pp.104.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①转引自杨念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市民社会”》,载《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12期。
    ②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载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③Wakeman,F. (1991)“Models of historical change : the Chinese state and society, 1839-1989,”pp.68~102 in Kenneth Lieberthal, Joyce Kallgren,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Frederic Wakeman, Jr. (eds.), Perspectives on Modern China: Four Anniversaries. Armonk, NY: M. E. Sharpe .
    ④希斯·B.张伯伦:《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载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当然,这是就较宏大的视角来说的。因为在这场论争中,黄宗智还提出了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分析框架,即提出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这一概念,并试图以此作为解决或弥合这场争论中针锋相对两方观点的一个可能途径。详见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杨念群:《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载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
    ①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②参见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载《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9页。
    ④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杨振姣:《论民初资产阶级地方自治》,载《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第16卷第1期。
    ⑤朱英:《“在商言商”与近代中国商人的政治参与》,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⑥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0-274页。
    ⑦朱英:《近世中国商人的发展与困境》,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四卷。
    ⑧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转引自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David L. Wank ,“Civil Society in Communist China? Private Business and Political Alliance, 1989”, in John A. Hall (ed.), Civil Society : Theory, History, Comparison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5, p.60.
    ①David L. Wank , Commodifying Communism : Business, Trust, and Politics in a Chinese Cit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②详见王达伟、景天魁:《关于市场过渡理论的讨论》,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③港台学者较多地采用“统合主义”的译法,内地学者则习惯使用“法团主义”。笔者认为其含义并无二致,但“合作主义”相对更直截了当些。
    ④Pilippe C. Schmi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in P. C. Schmitter and G . Lehmbruch eds. , Trends towerd Corporatist intermeddiation , Beverly Hills Sage. 1979:9.
    ①转引自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页。
    ②John Duncan Powell, Peasant Society and Clientelist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4, No. 2(Jun, 1970), pp.411-425.
    ③Rona–Tas , Akos, 1994,“The First Shall Be Last :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Amer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0:40-69.
    ④李汶纪:《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国家关系的变迁》,载《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Bruce Dickson,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3.
    ②Kellee S. Tsai. Capitalists without a class: Political Diversity among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No. 9, (2005), pp.1130-1158.
    ③冯绍雷、相蓝欣:《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即cnki中国知网)从1999年到2009的记录(具体搜索时间为2009年5月18日),以“私营企业主”为关键词的文章,有4483条,而以“私营企业主”为篇名的,也达到507条;再以“民营企业家”为关键词的,则更达到8307条。由此已足见这类研究成果的数量之巨。
    ②一程:《私营经济问题若干资料》,载《当代思潮》1996年第2期。
    
    ①高健生:《关于认识私营企业主社会地位的三个问题》,载《求索》1995年第6期。
    ②参见《中国人文社科前沿报告No.3》(2002年卷),第455页。
    ③张厚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④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①张厚义、刘平青:《私企参政》,载《经济月刊》2003年第11期;华正学:《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模式、特点及其绩效分析》,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307页。
    ③赵丽江:《试论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接触及其价值》,载《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董明:《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④张厚义、刘平青:《私企参政》,载《经济月刊》2003年第11期。
    ⑤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①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295页。
    ③朱光磊、杨立武:《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载《南开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④熬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载《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5期。
    ⑤华正学:《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中的满意度研究》,载《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⑥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315页。
    ⑦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⑧张宛丽:《中国“新中产阶层”面临“精英排斥”》,载《人民论坛》2007年第5期A。
    ⑨陆丹:《国家与社会让渡关系张力下的中国突生富裕阶层》,载《社会》2004年第12期。
    ⑩王志刚:《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载《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陈家喜:《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③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载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④刘世定:《嵌入性与关系合同》,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①折晓叶、陈婴婴:《资本怎样运作——对“改制”中资本能动性的社会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杨光飞、童星:《“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对转型期地方“红顶商人”现象的反思》,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③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④陈心想:《从陈村计划生育中的博弈看基层社会运作》,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⑤张静所认为的二元整合秩序,简言之,即允许利用不同于正式表述的实际利益调节实践,从而非文字地“修正”对表述原则的不同意,从而达致社会整合。也即通过非正式渠道实现权利声称(正式制度)与实际利益分配间的一致。参见张静:《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⑥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⑦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⑧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⑨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207页。
    ①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②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③孙立平:《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载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④秦海霞:《社会关系网络的生产及地方化延续——基于东北私营企业主的调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周怡:《市场转型理论与社会整合》,载《社会》2005年第1期。
    ⑥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84页。
    ②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载《社会》2005年第1期。
    ③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④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⑤张宛丽、李炜、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⑥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⑦李国庆、黄平:《私营企业主的兴起: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的一个视角》,中国社会学网2003年第1-2期。
    ⑧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载《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参见《中国人文社科前沿报告No.3》(2002年卷),第456页。
    ③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92页。
    ④张厚义认为,在浙江,之所以很少出现“问题富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那里的中介组织健全,而一个健全的中介组织,则来源于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参见张厚义、刘平青:《私企参政》,载《经济月刊》2003年第11期。
    ⑤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治理模式变迁——基于浙江的个案研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⑥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9、18页。
    ①Yin , Robert K. 1994 ,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London: Sage.
    ②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③Mare Blecher, Vivienne Shue, 1996, Tethered Deer: 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204.
    ④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80页。
    ①陆立军、王祖强:《浙江模式——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②钟朋荣:《十种商业模式评析》,载《理论前沿》2005年第12期。
    ③傅白水:《义乌当道》,载《南风窗》2007年1月上。
    ④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序一,第2页。
    ⑤1999年9月,于光远在考察完义乌小商品市场后,为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陆立军同志的题词。
    ①吕福新:《浙商人文精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序。
    ①[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78-179页。
    ②[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③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④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⑤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①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载李培林、覃方明主编《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7-98页。
    ③[美]帕特·查特奇:《关于泰勒的“公民社会模式”理论的一些看法》,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1页。
    ④以上关于国家与社会“新取向”的内容,详见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载李培林、覃方明主编:《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174页。
    ⑤[美]帕特·查特奇:《关于泰勒的“公民社会模式”理论的一些看法》,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页。
    
    ①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②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四卷。
    ③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512页。
    ①俞可平:《引论:治理和善治》,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9-11页。
    ②[美]詹·库伊曼:《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31页。
    ③[美]斯蒂格利茨等著,阿诺德·赫特杰主编:《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①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四卷。
    ②[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③[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④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⑤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①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页。
    ②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载《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17-319页。
    ③Strauss, Anselm and Juliet Corbin,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ition. London: Sage, p214.
    ④参见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①唐利平:《国家与社会:当代中国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参见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202页。
    ③费孝通:《晋商的理财文化》,载《读书》1995年第5期。
    
    ①以下张静的相关观点,参见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5页。
    ①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所说的一句话。
    ②[法]迪尔凯姆著:《社会学研究方法》,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93,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7页。
    ①数据来源:义乌市统计局《义乌统计年鉴(1999)》,第201页。
    ②中国社科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新编《下骆宅村志》,下骆宅村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97年,第56页。
    ②《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
    ①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②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③转引自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④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活力的源泉——解读浙江》,载何福清主编:《纵论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陈立旭:《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②《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
    ③《宋元学案·艮斋学案》。
    ①《朱文公文集》卷53《答石天民》。
    ②《朱子语类》卷123。
    ③陈立旭:《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①[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上卷,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转引自陈立旭著:《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③[德]胡塞尔著:《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①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②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71页。
    ①费孝通:《小商品大市场》,载何福清主编:《纵论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转引自陈立旭:《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页。
    ①布瓦松纳说:“工匠为订货而工作,计件或者计日,在他自己的房间内,或者在别人家中,由别人供给原料,但使用他自己的工具,既不需要资本,也不需要中间人。”他们根据自己的才能而自由地选择职业。这种技艺和经营的知识可以通过家庭得以学习和传递。详见[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五至十五世纪)》,潘源来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4页。
    ②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③张瀚:《松窗梦语》卷4。
    ①[法]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22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韦伯作品集》第2卷《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吴乃德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
    ④张军:《“敲糖换鸡毛”催生“拨浪鼓文化”》,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⑤已经对义乌精神文化内涵作出相应概括的成果,论文暂不在此作一一列举,仅就著作,主要有:中国社科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著:《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陈立旭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吕福新主编:《浙商人文精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等。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①宋代名将宗泽,徽、钦二帝北狩,天下惶惶之际,他却收溃兵、抚义兵,迎难而上,痛击金兵,可谓勇!而一心北伐,不断上疏高宗,劝其还汴以图恢复,虽不纳而终不放弃,先后24次上疏,临终尚连呼“过河”者三,可谓韧!上述史料转引自《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②南香红著:《王选的八年抗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③转引自中国社科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著:《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3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3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③关于布迪厄的相关观点,转引自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280页。
    ①白小虎:《文化内生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文化解释——鸡毛换糖、义乌兵与板凳龙》,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③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2页。
    ①白小虎:《当代浙商的传统及其现代转变》,载吕福新主编:《浙商人文精神》,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②参见《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③参见陆立军等:《市场义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当时,外出鸡毛换糖的农民用交换所得的下脚鸡毛为生产队提供肥料,用卖鸡毛所得的货币上交一部分给生产队,并按一定的比例折算成集体农业劳动的工分。作为交换,生产队和公社则为农民外出鸡毛换糖开具证明。
    ②[法]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60页。
    ②[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美]黄宗智著:《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42-43页。
    ①[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T.W. Schultz,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Yale Vniv.1964.pp.14~64.
    ③张兆曙:《乡村五十年:日常经济实践中的国家与农民——以浙江省义乌市后乐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4期。
    ④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⑤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62页。
    ①口述资料来源:杨建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课题“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之子课题《村落的非农经济》成员的访谈资料。详见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②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①[美]斯科特著:《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②[美]斯科特著:《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③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④Frederic Wakeman:“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in China?---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 Vol.19, No.2, April 1993.
    ①这一概念引用自李友梅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课题在引述默顿的结构紧张理论之后,认为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非正式抵抗制度的影子,即“农民式的狡黠”。参见李友梅等著:《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R·默顿著:《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章。
    ③王祖强:《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诠释——以义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①这里关于哈耶克以及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描述,参见了陈立旭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279页。
    ②卢福营等著:《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第一编,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①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②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①[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73页。
    ①材料主要参考了胡喜盈、唐伟:《毫厘利润成就大生意——探秘义乌“蚂蚁商人”》,载《经济人》2006年6月刊,略有修改。
    
    ①来源:《让辩证法融入每一个商机——对义乌现象的再解读》,载《光明日报》2006年7月11日。
    ①[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9-100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上卷第5~20页,下卷第210~228页。
    ②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页。
    ①黄宗智著:《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前言第2页、第452页。
    ②截至2006年,义乌为扩大市场辐射面,拓展外销渠道,在北京通县、新疆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内蒙古满洲里等地建立了分市场,已达45个。资料来源:《浙江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39页。
    ③陆立军等著:《义乌模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44-49页。
    ④资料来源:义乌市统计局《义乌统计年鉴》(1999)。
    ①[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125页。
    ③转引自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④张兆曙:《流动的交易: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因素——以浙江省义乌市后乐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载《社会》2004年第4期。
    ⑤参见张兆曙:《流动的交易: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因素——以浙江省义乌市后乐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载《社会》2004年第4期。
    ①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②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创新则是企业家发展的重要机制。后来他还提出了“创新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这一概念,用来概括企业家的人格特征。详见[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民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7页。
    ③参见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④[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7页。
    ②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载《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③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参见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载《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周飞舟:《锦标赛体制》,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②参见杨雪冬著:《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①瑟达·斯科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刘北成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转引自刘忠权:《国家构建与国家潜在自主性——重读斯科克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2期。
    ②[美]林德布洛姆著:《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③参见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载《新视野》1999年第1期。
    ④参见杨光斌:《试论我国现行国家权力结构与权威资源的关系》,载《学习论坛》2008年第6期。其实,“联邦主义”的观点更早是由经济学者所提出,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钱颖一、温加斯特(Weingast)等人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联邦主义”(Federalism, Chinese Style),这一模型的分析重点集中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解释当代中国的改革战略及其成功结果。参见Montinola, G., Yingyi Qian & Berry Weingast 1995,“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World Politics 48.
    ⑤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及其变迁——浙江现象的行政学解读》,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①参见杨光斌:《试论我国现行国家权力结构与权威资源的关系》,载《学习论坛》2008年第6期。
    ②参见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③参见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种阶段论》,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金太军、汪波:
    《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地方关系制度变迁》,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①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载《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②Oi, J.C. 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 45 (October).
    ③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281,283页。
    ④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增订版前言第2-3页。
    ⑤俞可平摘译:《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论市场与民主的关系》,载《国外理论动态》1996年第21期,中共中央编译局。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9年第4次印刷),第20页。
    ②参见[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75页。
    ③参见[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75-276页。
    ④[美]白苏珊著:《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郎友兴、方小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20页。
    ①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②这里几个变量因素的概括,主要引用了马斌:《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三种路径》,载《学习时报》2009年6月1日第6版。
    ①马斌:《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三种路径》,载《学习时报》2009年6月1日第6版。
    ②[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页。
    ③何显明:《地方政府研究:从职能界定到行为过程分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张曙光:《政府、农民和市场——山东惠民“大市场”要灭“小”市场与浙江义乌小市场变成大市场案例的比较和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秋季卷)。
    ②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③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到企业集群——再论“义乌模式”》,载《财贸经济》2000年第11期。
    ④马力宏:《地方政府管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温州和义乌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①[美]曼瑟·奥尔森著:《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②[美]白苏珊著:《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郎友兴、方小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20页。
    ①赵鼎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载《南方周末》2008年10月9日,D24版。
    ②详见王书昆、安平:《市场规则与政府行为——访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教授》,载《新视野》1996年第1期。
    ①杨丽青:《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构建失灵及其解决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变迁的案例研究》,载《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②参见《斯蒂格利茨: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平衡关系》,清华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2006年3月17日。
    ③中国社科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著:《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④中国社科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著:《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杨建华主编:《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之第一编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绪论第9页。
    ②North,Douglass C. ,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9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④转引自秦颖:《公共选择理论与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载《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0期。
    ⑤[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685-686页。
    ①青木昌彦、金滢基:《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何显明:《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有效政府的行为模式——基于浙江义乌的个案研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这里关于“互替”和“互补”的观点,引鉴自张曙光:《政府、农民和市场——山东惠民与浙江义乌“大小市场”的比较与分析》,载《改革与理论》2000年第4期。
    ③这里,义乌政府在市场增进方面所积极实施的主要领域的概括,主要参鉴了何显明:《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有效政府的行为模式——基于浙江义乌的个案研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④详见王书昆、安平:《市场规则与政府行为——访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教授》,载《新视野》1996年第1期。
    ①参见王书昆、安平:《市场规则与政府行为——访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教授》,载《新视野》1996年第1期。
    ②何显明:《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有效政府的行为模式——基于浙江义乌的个案研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③一直在义乌工商局工作的义乌小商品城工商分局局长陈如林对前来采访调研者的相关解释。参见吴明华:《义乌模式3.0:调控有度的有为艺术》,载《决策》2007年第1期。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7页。
    ②转引自刘亚平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269页。
    ③[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5页。
    ①GOODIN, R., 1996.“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 In R. Goodin(e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译丛总序第1页。
    ③[英]卡洛林·安德鲁、迈克·戈登史密斯:《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99页。
    ④[美]詹·库伊曼:《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36页。
    ⑤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0页。
    ①参见韩福国等著:《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61-4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②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139页。
    ③[美]林德布洛姆著:《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页。
    ①[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前言第5页,译注1。
    ②美国著名的民主理论大家达尔就针对民主内涵的模糊不清指出:民主这个术语,“眼下与其说它是一个具有严格而特定意义的术语,不如说是对一个流行观念的含混不清的确认”。达尔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含混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民主的发展历经数千余年,且肇始于各种不同的来源。比如,我们对民主的理解与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人对民主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参见[美]罗伯特·A.达尔著:《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第2版,第125页。
    
    ①[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②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③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①孙立平:《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载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②米运生、龙柏林:《试论政治企业家主导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理论假说》,载《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③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④有关“文件政治”,详见Guoguang Wu, Documentary Politics: Hypotheses, Process, and Case Studies, in Decision- Making in Deng’s China:Perspective from Insiders.
    ①张静:《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②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③转引自张静:《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④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①“自我主义”概念源于费孝通先生。费孝通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行动取向,是以平等和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生成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即“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这是一种儒家文化的建构。“自我主义”的行动可归纳为三个特征:第一,自我是一个有着很大自主性的行动主体;第二,自我处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无论何时何地或无论时空条件如何变化,自我永远处于关系网中心;第三,自我有着充分的经济动力或经济理性去建构和利用他的关系网络。参见: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社会建构》,载《社会》2006年第3期。
    ②[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前言译注1。
    ④[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页。
    ⑤房宁等:《西方民主的起源及相关问题》,载《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②《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17日。
    ③转引自韩水法主编:《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④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⑤Haggard, S. , &Kaufman, R.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①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②即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因文件内容共36条,这份文件通常被简称为“非公36条”。
    ③形容好政策如同一道“玻璃门”,看得见,但进不去,一碰就撞头。
    ①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载《探索》1993年第1期。
    ③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④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①徐露辉、陈国权:《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②转引自王学泰:《探秘皇权,解读历史》,载《南方周末》2008年3月13日第24版。
    ③《震荡与重建——巨变时代的中国企业》,载《南风窗》2005年2月上。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⑥[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⑦参见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①Sidney Verba, Norman H. Nie,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2), p.126.
    ②[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1页。
    ③[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⑤[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⑥诺曼·尼和西德尼·伏巴:《政治参与》,载[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0-291页。
    ⑦《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3页。
    
    ①浙江省工商联课题调研组:《’2007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情况调查及数据分析》,2007年10月。
    ②材料引自布衣:《义乌乡村:农民富民在参政》,载《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8期。
    ①《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2月17日。
    ②此次问卷调查主要借助浙江省工商联系统的组织网络平台所进行。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68%。
    
    ①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吴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②据2003年10月6日《南方都市报》。
    ③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115页。
    ①黎诚:《民营企业家从政盘点》,载《南方周末》2007年5月10日。另据材料显示,徐冠巨2008年带到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两份提案为:一是《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再就是《优化环境,培育能力,促进民营企业成为全面创新的生力军》。
    ②毛寿龙:《周晓光:不可忽视的一小步》,载“南方周末网”2004年2月12日。
    ①以上关于四种模型的详细讨论,参见[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著:《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16页。
    ②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页。
    ③[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李凡:《公众参与需要高制度化》,载《南方周末》“大参考版”,2007年10月4日。
    ①大卫·赫尔德:《民主:一种双向进程》,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②徐露辉、陈国权:《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①徐露辉、陈国权:《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②据《人民网》2007年10月14日。
    ①陈剩勇、汪锦军、马斌:《组织化、民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②曹荣庆、王芳:《先富群体参政的效应分析》,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③义乌市已全部撤乡设立镇与街道,现共有6镇7街道。
    ④王信川:《义乌老板们的村官仕途》,载《经济月刊》2003年第11期。
    ①纪圣麟、周炳泉、陈平:《“先富群体”竞选“村官”现象的调查与思考》,载《浙江蓝皮书:2004年浙江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②吴坚、戴天才:《选得好,是百姓之福——义乌市村委会换届选举采访杞记》,载《今日浙江》2005年第5期。
    ③郎友兴、郎友根:《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①参见张静:《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②敖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载《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5期。
    ②卢晶:《公安局长的堕落轨迹:情人和贤妻为他铺就犯罪路》,来源:新华网,2002年4月19日。
    ①参见董明著:《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97-299页。
    ②详参见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8页。
    
    ①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中国:私企党建为哪般》,来源:FT中文网2006年7月31日。
    ②《资本家改变中国?》,载[英]《远东经济评论》2008年1/2月,转引自《南风窗》2008年第4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214页。
    ②韩水法:《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92-93页。
    
    ①亨廷顿等:《难于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②[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3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7页。
    ①曹荣庆、王芳:《先富群体参政的效应分析》,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②Bruce J. Dickson, Red Capitalist in China: The Party,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22-123.
    
    ①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②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158页。
    ①郎友兴、郎友根:《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①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71页。
    ②吴坚、戴天才:《选得好,是百姓之福——义乌市村委会换届选举采访杞记》,载《今日浙江》2005年第5期。
    ①[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②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③郭正林:《卷入民主化的农村精英:案例研究》,载《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④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⑤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93页。
    ①赵伟:《温州力量》,载《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1月26日。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8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40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页。
    ①参见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这是斯泰麦托伊在分析保加利亚社会转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挑战了人们原先常认为的只要是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好的一贯观念。参见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①Kellee S. Tsai. (2005). Capitalists Without a class political diversity among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8, 1130~1158.
    ②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277页。
    ②转引自赵勤:《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及其与中国法制发展的关系》,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①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68页。
    ②胡承槐:《政治、经济双重视角下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再审视》,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③曹荣庆、王芳:《先富群体参政的效应分析》,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杨建华主编,萧楼等著:《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第二编:《村落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②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③陆汉文、岂晓宇:《当代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工作——基于城乡关系与制度变迁过程的分析》,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
    ④贺雪峰:《新农村建设若干观点的辩正》,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3页。
    ①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30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27页。
    ①[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02页。
    ②赵立行著:《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9页。
    ④[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40页。
    ①参见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②数据引用自《时隔一年,再增十万:义乌外来人口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载《金华晚报》2008年7月9日3版头条。
    ①以下资料来源: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5页。
    ①Lenski, Gerhard. 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66.
    
    ①Keller, Suzanne. Beyond the Ruling Class: Strategic Elites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3.
    ②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③Marc Bloch, Feudal Society, Vlo. 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p.7.
    
    ①参见朱英:《“在商言商”与近代中国商人的政治参与》,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②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①[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621页。
    ①转引自[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87-88页。
    ②王春光:《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566,568页。
    ①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
    ②参见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76页。
    ③对义乌城市化率的各种来源数据有一定出入。这里的数据来源于《义乌市建设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一文(2009年1月21日),载义乌市政府网站。
    ④数据来源:义乌市统计局《2008义乌统计年鉴》。
    ①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76页。
    ②这里主要引鉴的文献有: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著:《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78-183页;徐剑锋:《城市化:义乌模式及其启示》,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王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义乌模式》,载《规划师》2005年第S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①据吴志强、邱小华:《义乌商人幸福点评义乌经验》,载《浙江市场导报》2006年6月6日。
    ②据黄祖辉、张栋梁:《为什么是义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64页。
    ③《品味和谐美巴基斯坦商人阿里木说话带着义乌腔》,据浙江在线新闻网(www.zjol.com.cn),2006年5月19日。
    ①转引自崇明:《民主与社会改革:托克维尔论社会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②布罗代尔曾形象地描述过市场的这种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市场是一种解放,一种开放,是进入另一个世界,是冒出水面,人的活动、人们交换的剩余产品从这个狭窄的缺口慢慢通过,针眼后来扩大了,增多了,这一演变过程的终端将是市场遍布的社会。”详见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②转引自李远行:《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载《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45页。
    ④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1页。
    ⑤卢福营等著:《村落的非农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See Hovell, J. (1996).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larendon Press.
    ②布罗代尔就认为,“没有货币,就没有社会。……货币和城市同时是发动机和指示器,是变化的动力和信号,而且也是变化的结果。”详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70页。
    ③白小虎:《分工、产权与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传统与变迁的案例研究》,载张曙光、金祥荣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五集,浙江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版。
    ①陈国亮:《义乌“联合国”社区老外参与春节民主管理》,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2月18日。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引》(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
    ②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③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7页。
    ④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4-766页。
    ①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张静著:《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③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68页。
    ④波普诺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内在的社会变迁,这有诸多要素构成。其中就包括劳动力的主要经济活动从第一产业的农业和自然资源开始转向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随后又转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详见[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34页。
    ①参见韩福国等著:《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40页。
    ①参见游正林:《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95-102页。
    ①图6-10参鉴了陈福平:《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一文(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104页)中相关图示。
    ②此处关于“重新政治化”和“广义利益政治”的观点,引鉴自景跃进教授给“政治与社会译丛”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辑所写的总序。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②[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中文版前言。
    ①[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前言第6页。
    ②[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③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载《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④法国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曾问一个自然法则决定论者:“我要做什么才能让我的国家繁荣?”答曰:“LAISSEZ FAIRE, LAISSEZ PASSER.”“自由放任。”有人这样翻译。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仁慈的忽视”。
    ①马力宏:《地方政府管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温州和义乌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
    ①[法]阿兰·伯努瓦:《哈耶克批判》,载李其庆主编:《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②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③青木昌彦、穆尔多克等:《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1页,正文第115,116页。
    ②所谓“诺斯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国家权力在垄断租金最大化的驱使下,导致国家陷入低效率状态的可能性。因此诺斯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详见[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新1版,第20页。
    ③[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页。
    ①郁建兴等著:《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
    ③Coleman, James S. 1974,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New York: W. W. Norton. p.49.
    ④[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5页。
    ①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转引自何增科:《市民社会、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2006-8-7。
    ①关于三个向度的“时空压缩”,详参见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①金耀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中国现代的文明秩序的建构》,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4页。
    ③奥斯特罗姆就说过,在制度设计与建构上,“人类所面临的不是较差的选择,就是较好的选择,而不会是完美的选择。”详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页。
    ①[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②S.P.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e Press, 1991.pp.264.
    ③王毅:《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困难、可能与路径选择》,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
    ④北大社会学系《社会研究》的编者有一基本立场:我们要向费孝通学习。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以中国社会为最好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正从古老的、传统的、乡土的社会转变到现代化的社会。这个过程我们要记录下来,分析清楚……我们有责任帮助大家看到事物的本质。我们的社会学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的社会学,而是为建设服务的社会学。”详见北大社会学系编:《社会研究》1987年第2期,第171页。
    
    【1】敖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陈立旭.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陈剩勇,汪锦军,马斌.组织化、民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杜恂诚.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1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费孝通、罗涵先.乡镇企业模式比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韩福国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韩水法.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17】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0】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3】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4】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5】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26】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8】李凡.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M].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
    【29】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3[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0】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1】李路路.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与企业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2】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3】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4】李培林,王春光.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5】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6】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7】李如鹏.私有经济的多样性与可变性[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38】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9】卢福营,刘成斌等.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十个村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0】卢福营等.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第一编,村落的非农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1】陆立军,白小虎,王祖强.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2】陆立军等.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3】陆立军,王祖强,杨志文.义乌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7】吕福新.浙商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8】吕福新.浙商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9】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50】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1】沈崇麟.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2】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3】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4】史晋川.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5】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6】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8】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59】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0】陶庆.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1】涂肇庆,林益民.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62】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63】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64】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5】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66】徐勇.非均衡中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67】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8】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9】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70】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国家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7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7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3】郁建兴等.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4】郁建兴等.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5】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6】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7】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8】张静.国家与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0】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81】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8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3】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4】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85】章敬平.权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6】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87】章开沅、马敏、朱英.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88】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9】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0】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1】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2】周雪光.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93】朱康对.来自底层的变革——龙港城市化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4】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5】朱英.商业革命中的文化变迁[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96】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美]埃文斯、鲁施迈耶、斯考克波.找回国家[M].方力维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2】[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引(第4版)[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4】[美]奥尔森(M.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美]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美]白苏珊.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郎友兴、方小平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8】[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9】[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法]布罗代尔.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3.
    【11】[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2】[美]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M].王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美]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4】[美]赖特.后工业社会的阶级[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5】[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7】[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彭华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美]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邢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黄胜强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21】[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文选[M].冯克利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3】[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关信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5】[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于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7】[日]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治[M].赵华敏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28】[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9】[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M].张旅平译.三联书店,2002.
    【30】[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1】[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2】[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3】[美]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1937/1990.
    【34】[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5】[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6】[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7】[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8】[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0】[美]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1】[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5】[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6】[英]米勒、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本)[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7】[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8】[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9】[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50】[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3】[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4】[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第5版)[M].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5】[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6】[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63/2001.
    【57】[德]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9】[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M].吴志成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60】[美]魏昂德(Walder, Andrew).共产党社会与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1996.
    【6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井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2】[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M].陈黎,陆宏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3】[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4】[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马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5】[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6】[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M].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美]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J].国外社会学,1998 (2).
    【2】[美]林南、思塞尔、沃恩.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J].国外社会学,1994(4).
    【3】[美]J·斯蒂格利茨.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4】安德鲁·沃尔德.作为工业厂商的地方政府[J].国外社会学,1996(5-6).
    【5】包伟民,王一胜.义乌模式:从市镇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2(5).
    【6】鲍洪俊.想象共同体的构建与社会整合——来自浙江义乌的经验[J].浙江社会科学,2008(8).
    【7】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8】边燕杰.找回强关系[J].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1998(2).
    【9】曹正汉、史晋川.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8(3).
    【10】陈建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9(4).
    【11】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J].战略与管理2001(4).
    【12】陈映芳.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J].社会学研究2010(4).
    【13】成伟.关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探索,2002(6).
    【14】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刊号,1992.
    【15】方竹兰.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16】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治理模式变迁——基于浙江的个案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6).
    【17】何显明.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有效政府的行为模式——基于浙江义乌的个案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
    【18】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J].中国社会学网,2005(1).
    【19】贺雪峰.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的路径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1999(4).
    【20】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1).
    【21】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 2000(4).
    【22】金耀基.中国发展成现代型国家的困境:韦伯学说的一面[J].二十一世纪, 1991(3).
    【23】康晓光.论合作主义国家[J].战略与管理,2003(5).
    【24】郎友兴、郎友根.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J].浙江社会科学,2003(1).
    【25】李宝梁.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一种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1).
    【26】李宝梁.阶层研究中的社会生态分析——以民营企业家研究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7).
    【27】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4).
    【28】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特殊动力[J].社会学研究,1995(5).
    【29】李路路.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6(2).
    【30】李路路.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企业成功[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夏季卷.
    【31】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层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32】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J].社会,2005(1).
    【33】李强.后全能主义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J].战略与管理,2001(6).。
    【34】李伟民.国家、社会与私营企业的再生崛起[J].广东社会科学,2002(6).
    【35】李汶纪.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国家关系的变迁[J].宁夏社会科学,2003(2).
    【36】李细珠.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4(2).
    【37】李学昌等.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一个研究命题的反思与回顾[J].学术研究,2003(1).
    【38】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之实际运作[J].国外社会学,1996(5-6).
    【39】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0】刘精明.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41】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42】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43】卢福营.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4】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45】卢现祥.论政府行为中的设租与寻租问题[J].中州学刊,1999(6).
    【46】陆丹.国家与社会让渡关系张力下的中国突生富裕阶层——中国中产阶级的另一种解读[J].社会,2004(12).
    【47】罗纳·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J].国外社会学,1996(5-6).
    【48】罗卫东.企业家精神与浙江经济发展[J].浙江学刊,2000(2).
    【49】罗卫东.温州模式:马格里布、热那亚抑或其他[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50】吕鹏.社会大于市场的政治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5(4).
    【51】马力宏.地方政府管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温州和义乌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2).
    【52】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J].历史研究,2001(2).
    【53】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54】米运生,龙柏林.试论政治企业家主导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理论假说[J].宁夏党校学报,2000(5).
    【55】[美]裴宜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阎小骏译,东南学术, 2008(3).
    【56】任晓.政治意志与经济民营化:一种互惠式生产性政治关系[J].中国农村观察,2004(1).
    【57】石秀印.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合作及其社会后果[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58】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春季卷,1994。
    【59】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60】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J].浙江学刊,2002(3).
    【61】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62】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J].战略与管理,2004(1).
    【63】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
    【64】陶庆.嬗变、缺位和弥补:政治安排中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皖南宣城市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65】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与客观实在[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66】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农村精英构成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卷,1994。
    【67】王汉生.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卷,1997.
    【68】王书昆、安平.市场规则与政府行为——访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教授[J].新视野, 1996(1).
    【69】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3(1).
    【70】王毅.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困难、可能与路径选择[J].开放时代,2009(10).
    【71】王祖强.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诠释——以义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2).
    【72】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3).
    【73】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J].天津社会科学,2005(1).
    【74】邢乐勤、杨逢银.浙江省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以温州永嘉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状况为个案[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75】徐露辉、陈国权.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社会科学战线,2006(6).
    【76】杨光飞、童星.“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对转型期地方“红顶商人”现象的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
    【77】杨丽青.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构建失灵及其解决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变迁的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4).
    【78】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 2000(3).
    【79】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1).
    【80】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9(3).
    【81】“义乌发展经验”调研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J].今日浙, 2006(10).
    【82】余子明.清末地方自治与城市近代化[J].人文杂志,1998(3).
    【83】虞和平.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自为”化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1(3).
    【84】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J].文史哲,2003(1).
    【85】张厚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4(6).
    【86】张建君.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J].社会学研究,2005(5).
    【87】张静.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3).
    【88】张康之、张乾友.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J].人文杂志,2009(4).
    【89】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90】张兆曙.乡村五十年:日常经济实践中的国家与农民——以浙江省义乌市后乐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4(4).
    【91】赵树凯.“底层研究”在中国的应用意义[J].东南学术, 2008(3).
    【92】折晓叶.村庄边界的多元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93】郑杭生、洪大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J].社会学研究,1996(1).
    【94】周飞舟.锦标赛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9(3).
    【95】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96】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
    【97】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4).
    【98】周怡.市场转型理论与社会整合[J].社会,2005(1).
    【99】朱英.近世中国商人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四).
    【100】朱英.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J].历史研究,1996(4).
    【101】朱英.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J].天津社会科学,1998(2).
    【102】朱英.清末民初国家对社会的扶植、限制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1998(6).
    【103】朱英. 20世纪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4).
    【1】陈光金.中国农村社区精英与社会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997.
    【2】陈家喜.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3】陈勋.改革以来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地位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陈云.城市中小私营企业主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5】贺东航.地方社会、政府与经济发展——闽南晋江模式的生成与演变[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
    【6】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
    【7】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
    【8】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2.
    【9】王文胜.地方人大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张大伟.私营企业主的成长历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
    【1】Barnett, A.Doak ,1967, Cadre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Bian Yanjie, 1994,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3】Bian,Yanjie ,John Logan. 1996,“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 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1:739-759.
    【4】Bian,Yanjie. 1997,“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2..
    【5】Boisot, Max and Child , John , 1988,“The Iron Law of Fiefs: Bureaucratic Failure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ance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3).
    【6】Boisot, Max and Child , John. 1996,“From Fiefs to Clans and Network Capitalism : Explaining China’s emerging Economic Order”.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41) 600-628.
    【7】Bruce J. Dickson , 2003,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Cauley , Jon and Sandler, Todd, 1992,“Agency Theory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Under Reform”. China Economic Review , (3):39-56.
    【9】Chamberlain ,Heath B. 1998,“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9.
    【10】Chan, Anita. 1993,“Revolution or Corporation ? 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9).
    【11】Chan, K. and Qiu , H, 1998,“Small Government , Big Society :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China Area Studies Series, No.8, March.
    【12】Chen, Chih-jou Jay. 1999, Lo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Southern Fujian, in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edited by J. Oi and A. Wald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3】Foster, Kenneth W. 2002,“Embedded within State Agencies: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Yan Tai”.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 No 47.
    【14】Francis , Corinna-Barbara. 1996,“Reproduction of Danwei Institutional Feature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 The Case of Haidian District’s Hi-tech sector”. The China Quarterly ,(147):839-859.
    【15】Gu Xin. 1998,“Plu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Public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 (18):7.
    【16】Guthrie , Douglas. 1998,“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Guanxi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150):254-282.
    【17】Guthrie, Douglas. 1997,“Between Markets and Politics :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Reform in China.”Amerc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1258-1304.
    【18】He Baogang ,1997, 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Huang, Philip C. C.1993,“‘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in china? The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 (19). No,2.
    【20】Ivan Szelenyi . 1988,“The First Shall be last ?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00).
    【21】Jackman, Mary R.,Robert, Jackman. 1973,“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 569-582.
    【22】Jean. C. Oi , Andrew G. Walder, ed. 1999,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3】Keane , John . 1988,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Verso.
    【24】Kennedy, Scott. 1997,“The Stone Group : State Client on Market Pathbreaker ?”The China Quarterly, (152):746-777.
    【25】Lieberthal,Kenneth g., and David M. Lambton . 1992, Bureaucracy ,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Lin Nan . 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 :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Theory and Society, (24).
    【27】Marshall , T.H., 1997, Class,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stport : Greenwood Press.
    【28】Mary Backus Rankin. 1993,“Some Observations on a Chinese Public Sphere”.Modern China , (4):19 .
    【29】Migdal , Joel S. 2001, State in Socie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0】Nee, Victor . 1989,“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s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663-681. ——1991,“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267-287. ——1992,“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 : Hybir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 (37):1-27. ——1995,“Institutions , social ties , and commitment in China’s corporatist transformation.”in Reforming Asian Socialism : The Growth of Market Institutions , edited by John Mcmillan and Barry Naught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1】Oi, Jean C. 1986,“Peasant Households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 Cadre Control Over Agricultural Inputs”,Modern China, (12):230-251. ——1989,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 (45): 99-126.
    【32】Polanyi ,Karl., 1957,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Rinehart &Company, Inc.
    【33】R. Keith Schoppa. 1982,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4】Rona–Tas , Akos. 1994,“The First Shall Be Last :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0):40-69.
    【35】Saich, Tony. 2000 ,“Negotiating the State :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3).
    【36】Strand , D., 1990,“Protest in Beijing :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in China”, Problems of Commumism ,39, May-June.
    【37】Unger, Jonthan & Anita Chan. 1995,“China, Corporatism ,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3).
    【38】Unger, Jonthan, 1996,“Bridges’: Private Busines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Rise of New Associations”,The China Quarterly, (9).
    【39】W. Parish , E. Michelson, 1996,“Politics and Markets: Dual Transform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1).
    【40】Wakeman, Frederic Jr. 1993,“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 No.2.
    【41】Walder, Andrew G. 1986, Commumist Neo-traditionalism :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2】Walder Andraw G. 1989,“Factory and Manager in An Era of Reform”.The China Quarterly (118):242-264.
    【43】Walder Andraw G.1992,“Property rights and Stratification in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74):524-539.
    【44】Walder Andraw G. 1995a ,“Career Mobility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309-328.
    【45】Walder Andraw G. 1995b,“Local Governments and Industrial Firms :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 263-301.
    【46】Wank David L. 1996,“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 : Guan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The China Quarterly,147: 820~838.
    【47】White , Gordon. 1993,“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9).
    【48】White, Gordon, Jude Howell & Xiaoyuan Shang.1996,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9】Whyte,Martin King,and William L.Parish.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0】Whyte, M.K. 1992,“Urban China: A Civil Society in the Making?”In Rosenbaum, A.L.edited,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Boulder: Westview Press.
    【51】Zhou Xueguang, 1993,“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54-73.
    【52】Zhou Xueguang, 1996,“Partial Reform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in the Poss-Mao Er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 28): 440-468.
    【53】Zhou Xueguang, 1997,“Tuma, Nancy Brandon, and Moen, Phylli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Job-Shift Patterns in Urban China,1949 to 1994”.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339-3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