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末,世界工业企业掀起了一体化战略发展的潮流,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出现。此时,中国的民营工业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苏南地区出现了八个重要的企业集团,即无锡的荣氏集团、周氏集团、杨氏集团、唐蔡集团、丽新纺织印染集团、永泰缫丝集团,常州的大成纺织印染集团和苏州的光裕集团。
     企业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已经在近代中国产生。对此,企业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有思考和认识,在企业家的发展构想和公司章程中也都有体现。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1895年至1937年,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蓄力准备阶段,从1895年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从1914年左右到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是以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为主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到1937年,为第三阶段,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进入了生产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并重的阶段。
     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两种类型。横向一体化战略有三种模式,即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横向一体化战略。永泰缫丝集团实施的是对缫丝生产的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经历了分别由薛南溟和薛寿萱主持的两次横向一体化战略高潮。拥有较完善的原料供应体系和跨国外销机构是其能实现缫丝生产区域垄断的重要原因。荣氏集团实施的是棉粉联营的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自建、租办、并购是其实现战略的三种主要方式。较大规模供销部门的建立也是支持其横向扩张战略的重要纵向配合行动。荣氏集团的战略实施具有三大特点,即以无限公司作为战略组织形式,大举外债作为实施战略的主要资金来源,棉纺织生产和面粉生产部门实现关联经营。周氏集团、杨氏集团和唐蔡集团则都实施的是多元横向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的成效虽然有所显现,但总体来看完成质量不高,也不够成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两种模式,即生产纵向一体化战略和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抵制日货对日纱垄断下细纱交易的冲击,民族纱厂细纱产能有限,以及细纱交易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造成了近代中国细纱交易成本居高,从而促使了部分有实力的民族染织厂联营纺纱生产。由此,大成纺织印染集团和丽新纺织印染集团实施了纺织染联营的生产纵向一体化战略。比较大成和庆丰纺织漂染厂,纺织染联营的实现有两种不同的战略路径,即往返延伸和单向推进。当时棉纺织业环境下,往返延伸的路径更适合后发小资本的发展。光裕集团实施的是铁棉联营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即棉纺织机器修造与棉纺织生产的一体化,并且其横向上兼营的房地产业起到了资金支持的作用。铁棉联营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挽救了大隆机器厂和苏纶纱厂,但其内部战略结构安排不当使整个企业集团存在隐患。
     一体化战略给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正向和负向的效应。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内部协同互助、规避萎缩与分散风险以及改善和运用市场五个方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包括,节省交易成本、防止机会主义、缓解供产销矛盾、获得高利润率、提高差别化能力和产生防御效应六个方面。在获得正向效应的同时,负向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有,管理成本增加、过度资源投入和不经济互助行为三个方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有,生产管理成本问题和生产平衡问题两个方面。面对负向效应,近代苏南企业集团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加以减弱甚至化解。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是主要方面。
     总体来看,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具有追赶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追赶性体现了晚发落后弱小的中国民营企业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主性体现了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进步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多样性展示了近代中国民营企业在困境中取得的显著成果。
     总之,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 trend of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had been set off, and big enterprise groups appeared. At this time, the trend was also in Chinese privat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here were eight groups appearing in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Rong’s Group, Zhou’s Group, Yong’s Group, Tang & Cai Group, Li Xin Textile Printing and Dyeing Group, and Yong Tai Reeling Group in Wuxi, Da Cheng Textile Printing and Dyeing Group in Changzhou, Guang Yu Group in Suzhou.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gration has already been in modern China. Some business managers and company theorists considered and recognized it, and it reflected in business managers’ideas and constitutions.With the guide of the integration consciousnes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Southern Jiangsu enterprise groups had three stages, from 1895 to 1937. The first stage was the stage of charging and preparing, from 1895 to early 20th century.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stage of horizontal integration mainly, from 1914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20s. The third stage was the stage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equal stress, from the half of the 1920s to 1937.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integration strategies, horizontal integration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among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enterprises as cases.
     Th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groups formed three modes, one horizontal 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two horizontal 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horizontal multi-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Yong Tai Reeling Group implemented one horizontal 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reeling, by two climaxes horizontal integrating in Xue Nanming age and Xue Chouxuan age. The reason of its success in regional monopoly was establishing perfect raw material supply system and foreign sales agent. Rong’s Group implemented two horizontal 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cotton textile and flour. The realization was by three way, establishment itself, office rent,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d by vertical concerted action. There were three features in Rong’s group strategy, unlimited company as its strategy organization, massive debt as its strategy capital source, cotton textile and flour as strategy association. Zhou’s Group implemented horizontal multi-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as well as Yong’s Group and Tang & Cai Group. Although the effectiveness of horizontal multi-unit integration strategy appeared preliminarily,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was low quality, immature, and had many deficiencies, such as not a wide scope, too dispersed units busines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units, imperfect central administration.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groups formed two modes, vertical produc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vertical production and use integration strategy. It was that, boycott Japanese goods impacting on spun yarn transaction, the limited Chinese national spinning firm’s yield, and general problems in spun yarn transaction, made transaction costs much higher than original, and then some strong staining & weaving mill integrated spinning. Da Cheng Textile Printing and Dyeing Group and Li Xin Textile Printing and Dyeing Group implemented vertical produc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printing, weaving, staining and printing. By comparing Da Cheng with Qing Feng belonged Tang & Cai Group, there were two ways for vertical produc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Shuttle-extending and Unidirection-extending, and the former was more suitable for latecomer-small capital with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Guang Yu Group implemented vertical production and use integration strategy, integration of textile machinery repairing and manufacturing with cotton producing, and this strategy was supported by horizontal real estate business. Although vertical production and use integration strategy, Iron and Cotton, saved Da Long Iron Works and Su Lun cotton spinning mill, the defect of internal strategy structure was the hidden danger of the whole Group.
     Integration strategy had an impact on enterprise groups in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effects. There were five positive effects of horizontal integration strategy, economies of scale, economies of scope, mutual aid cooperative, avoid atrophy, risk diversification, improving and using market. There were six positive effec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y, transaction cost savings, eas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supply-production-marketing, achieving high profit margins, ability to improve differentiation, enhancing the defense capa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strategy had some negative effects, increased management costs, inputting too many resources, uneconomical mutual aid actions, and so did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y, increasing cos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 of production balance.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enterprise groups in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had reaction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integration strategy were the major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enterprise groups in Southern Jiangsu was pursuit, autonomy, and diversity. The catching-up integration strategy reflected aggressive spirit of latecomer-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in modern China. The autonomy integration strategy reflected the progress of the modern China enterprises’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even. The diversity integration strategy reflected the significant results obtained by modern China private enterprises in dire straits.
     In short,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groups in modern Southern Jiangsu.
引文
①[美]A. D.钱德勒主编:《大企业和国民财富》,柳卸林主译与主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页。
    ③段本洛主编:《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79页。
    ①杨德馨:《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3页。
    ②梁捷:《中国经济史:范式的讨论更为重要》,《社会科学报》2008年9月25日。
    ①尤学民、汤可可:《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无锡两唐资本集团剖析》,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②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的资本集中及其经济功能》,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3月15日,第181页。
    ③蒋顺兴:《江苏近代民族企业兴起的几种模式》,《学海》1999第5期,第120至125页。
    ④唐文起、马俊亚、汤可可:《江苏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0页。
    ⑤林刚、徐梁伯:《荣家企业资本积累的若干问题》,茅家琦、李祖法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第50至63页。
    ⑥钟树杰:《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第15页。
    ⑦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①彭厚文:《论荣家企业的发展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页。
    ②何新易:《荣氏企业集团实业投资分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0至67页。
    ③吕庆广:《荣氏企业文化的建构与特点》,《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46至55页。
    ④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⑤朱复康:《企业家的经营心理学——刘国钧经营大成纱厂的特点》,《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第60、61页。
    ⑥朱复康:《引进—消化—改革——严庆祥经营企业的一条成功道路》,《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7期,第60~63页
    ⑦彭南生等:《严庆祥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5页
    ⑧林刚:《简析大隆机器厂的“铁棉联营”》,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⑨高景岳:《无锡缫丝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演变》,茅家琦、李祖法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第119~134页。
    ⑩沈剑华:《提高生丝质量保持名牌信誉——永泰丝厂薛寿萱的生财之道》,《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第62至64页。
    ①钟树杰:《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第22、23页。
    ②朱晋伟、金其桢:《民族实业家荣氏兄弟的企业发展战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底6期,第68~72页。
    ③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④杜恂诚:《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改革》1998年第2期,第120~127页。
    ⑤张守广:《荣家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特点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16~120页。
    ⑥汤可可:《荣氏企业的资本运筹与扩张》,《江南论坛》1998年第3期,第47、48页。
    ⑦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刘云柏:《近代江南工业资本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第20、25、43、46页。
    ③孙海泉:《上海辐射与苏南发展研究(1840~1949)》,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6、189~194页。
    ④卞欣然:《申新纺织公司兼并时期的财务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⑤陆兴龙:《申新纺织公司扩张时期经营状况分析》,张忠民、陆兴龙、李一翔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与企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⑥秦祖明、秦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第61页。
    ①王敏毅、尤兴宝:《无锡庆丰纺织厂三十年代企业管理的改革》,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第110页。
    ②汤可可:《近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演进——无锡民族资本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性转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至10页。
    ③林本梓:《无锡近代六大资本集团崛起的成功经验》,《史林》1997年第4期,第54~58页。
    ④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第164~166页。
    ⑤张守广:《荣家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特点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16至120页
    ⑥卢征良:《无限公司与荣家企业的发展》,《台声》2005年第8期,第35页。
    ⑦潘必胜:《荣家企业组织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3至26页。
    ⑧潘必胜:《中国近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20页。
    ⑨黄汉民:《荣氏家族企业的公司制度变革》,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第84页。
    ①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第56、57页。
    ②谢玉梅:《论无锡近代企业产权结构》,《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26页。
    ③苏全有:《从荣张企业集团的盛衰看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58~65页。
    ④邹进文:《论中国近代制度变迁的家族特殊——读荣敬本、荣勉韧等著梁溪荣氏家族史》,《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3期,第64页。
    ⑤赵波、吴永明:《近代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博弈分析——以荣氏企业为中心的讨论》,《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24~129页。
    ⑥王玉茹、刘卓君:《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经营理念》,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第253~270页。
    ①[美]高家龙:《大公司与关系网——中国境内的西方、日本和华商大企业》,程麟荪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②张余华:《重新认识家族企业推动家族企业健康发展——中国首届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第173页。
    ③徐梁伯:《荣德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90~194页。
    ④陆仰渊:《略论大生、荣氏两企业的创业》,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第39~49页。
    ⑤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①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54~60页;金其桢、黄胜平等:《大生集团、荣氏集团:中国两大民营企业集团比较研究》,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①杨德馨:《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3页。
    ②张耕:《中国近代民营企业集团研究(节选)》,方行:《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2、623页。
    ③段本洛主编:《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2页。
    ①本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企业管理大百科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②胡宗良、臧维:《集团公司战略:分析、制定、实施与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附录·词汇表第1页。
    ③张耕:《中国近代民营企业集团研究(节选)》,方行:《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第622页。
    ④朱以清:《论近代中国企业集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44页。
    ⑤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页。
    ⑥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①[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2页。
    ②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
    ③[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起源》,[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6、49页。
    ④[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影响》,[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91页。
    ⑤[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25页。
    ⑥[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意义》,[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68页。
    ⑦[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起源》,[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58页。
    ①[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起源》,[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56页。
    ②[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6、147页。
    ③[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15、16页。
    ④[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⑤[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11页。
    ⑥[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12、142页。
    ①[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47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282页。
    ③[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④[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第24、308~310页。
    ⑤[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第36页。
    ⑥孟卫东、张卫国、龙勇:《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210页。
    ①孟卫东、张卫国、龙勇:《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211页。
    ②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③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第225、226页。
    ④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奇安在1978年发表的一片论文《纵向一体化、专用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见[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意义》,[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68、75页。
    ⑤[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意义》,[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71页。
    ①[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起源》,[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53页。
    ②[英]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影响》,[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第84~86页。
    ③[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11页。
    ④[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62页。
    ⑤[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第35页。
    ⑥孟卫东、张卫国、龙勇:《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144、145页。
    ①胡晓阳:《企业控制权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3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郭大力、王亚南译,第68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郭大力、王亚南译,第688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郭大力、王亚南译,第689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郭大力、王亚南译,第690页。
    ①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第225、226页。
    ①[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6页。
    ②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有两个特点,“包含许多不同的营业单位,且由各层级支薪的行政人员所管理”。见[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第2页。
    ③[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日]引野隆志协助,张逸人、陆钦炎、徐振东、罗仲伟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④[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第6页。
    ⑤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页。
    ⑥[美]A.D.钱德勒主编:《大企业和国民财富》,柳卸林主译与主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①http://links.jstor.org/sici?sici=0007-6805(195921)33:1%3C1:TBO%22BI%3E2.0.CO;2-9
    ②张隆高、张晖、张农:《美国企业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③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④[美]本·巴鲁克·塞利格曼:《美国企业史》,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3页。
    ⑤张隆高、张晖、张农:《美国企业史》,第125、126页。
    ①张隆高、张晖、张农:《美国企业史》,第181页。
    ②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第87页。
    ③[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第370页。
    ④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第88页;张隆高、张晖、张农:《美国企业史》,第159、160页。
    ⑤[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日]引野隆志协助,张逸人、陆钦炎、徐振东、罗仲伟译,第263、267页。
    ①[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日]引野隆志协助,张逸人、陆钦炎、徐振东、罗仲伟译,第267~271页。
    ②[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日]引野隆志协助,张逸人、陆钦炎、徐振东、罗仲伟译,第271、272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④[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日]引野隆志协助,张逸人、陆钦炎、徐振东、罗仲伟译,第539~543页。
    ②[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6~30页。
    ③“三菱的兴起,特别是它垄断了海运事业,当然引起三井的反应。每年向三菱付运费七十万日元以上的三井物产公司,于明治十三年纠集地方批发商和船运业者,创立了资本三十万日元的东京帆船公司,后因遭到三菱的反击而失败了。”后来,三菱的庇护者大久保被刺杀以及大隈下台,三井利用日本政局的变动而获得新政府的支持,于1892年成立了共同运输公司。[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第24、25页。
    ④[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第36~44页。
    ⑤[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第59~63页。
    ⑥见“三井系各公司系统图(昭和三年前后)”,[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第86~87页。
    ①[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9~20页。
    ②[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3~24页。
    ③[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4~25页。
    ④[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7~30、35、36页。
    ⑤“银行部不是独立的法人,它是在三菱合资公司内部设立的,……既是它们的出纳机关,又是它们的资金供应者”,是三菱各企业的“机关银行”。[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第45~46页。由于三菱银行部主要为集团内部服务,不是在集团在金融业的独立经营机构。因此,我们不把这一行为看成是横向一体化行为,而认为是纵向一体化行为。
    ⑥[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59~63页。
    ①见“三菱系各公司系统图(昭和三年前后)”,[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第90~91页。
    ②中国民营企业集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一)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民营企业集团的草创时期”;“(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21年是民营企业集团发展的‘黄金时期’”;“(三)从1922~1937年是民营企业集团的曲折发展时期”。见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第532~538页。
    ③除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外,滦州矿务公司、中国实业银行、普育机器厂、耀华玻璃公司等企业单位虽很长时间内由周学熙管理,但并民营性质。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1895-1914),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31~933页。
    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98~205页。
    ⑤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第176~178页。
    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第196页。
    ⑦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211页。
    ⑧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第211~212页。
    ⑨周志俊:《青岛华新纱厂概况和华北棉纺业一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⑩周小鹃:《周志俊与久安资本集团》,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中国文史
    ①李祉川、陈歆文:《范旭东与永久黄事业》,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350页。
    ②徐盈:《久大精盐公司的成长》,本书编辑组编:《化工先导——范旭东》,第51页。
    ③李祉川、陈歆文:《范旭东与永久黄事业》,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353、354页。
    ④张帆:《李烛尘与久大盐业公司》,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386、388页。
    ⑤章执中:《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本书编辑组编:《化工先导——范旭东》,第36页。
    ⑥张荣善:《我与永利艺徒班》,本书编辑组编:《化工先导——范旭东》,第130~135页;唐志勇:《范旭东》,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下册),第17页;张帆:《李烛尘与久大盐业公司》,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388页。
    ⑦唐志勇:《范旭东》,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下册),第12页。
    ⑧李祉川、陈歆文:《范旭东与永久黄事业》,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356~358页;王真:《孙学悟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399~401页。
    ⑨黄师让:《裕大华企业四十年》,全国政协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四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第19~43页。
    ①黄师让:《裕大华企业四十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四辑,第10~19页;杨俊科、梁勇:《大兴纱厂史稿》,政协石家庄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家庄文史资料》第十辑,1989年冀出内字第1192号,第117~119页。
    ②本书编辑组编:《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236页。
    ③本书编辑组编:《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151页。
    ④黄师让:《裕大华企业四十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四辑,第71、72页。
    ⑤黄师让:《裕大华企业四十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四辑,第50~57页;本书编辑组编:《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203~228页。
    ⑥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2、142页。
    ⑦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46、166~169页。
    ⑧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72~77页。
    ⑨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85~188页。
    ①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64~71、182~185页。
    ②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92、93页。
    ③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93~97、99、199~200页。
    ④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78~89页。
    ⑤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98、99、200~201页。
    ⑥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89~195页。
    ⑦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97~98页。
    ⑧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00、201~201页。
    ⑨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98~99、202~203页。
    ⑩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203、209页。
    ①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152、199~200页。
    ②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0、201页;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和经营的工业》,第474~476页。
    ③杨涂:《孙多森、孙多鑫与上海阜丰面粉厂》,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171页。
    ④张业赏:《孙多森》,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⑤张业赏:《孙多森》,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下册),第143页。
    ⑥张业赏:《孙多森》,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下册),第143页;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205页。
    ⑦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205、206页;张业赏:《孙多森》,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下册),第142~145页。
    ⑧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0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22、23页。
    ③“上海使用的火炉煤,以法商德威洋行由海防运来的鸿基块煤为主,鸿基煤的煤屑多,煤屑销路少,所以价格便宜,刘鸿生与德威洋行商议包销鸿基煤,但怕煤屑多,销不掉,……同时,又设立了中华煤球厂,大量利用煤屑……煤屑售与上海水泥厂,中华煤球厂”,这里体现出刘鸿生企业集团内部业务单位之间的生产联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 33~35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47~73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81、135、140~14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第157、158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第149~151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144~146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158、166~167、184~185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232~245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第142页。
    ③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和经营的工业》,第412~413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第65、66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260、264~267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270、273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293~297页。
    ⑧刘念智:《实业家刘鸿生传略——回忆我的父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中册,第15~23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著:《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8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著:《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第7~9页。
    ③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32、44~48、112~116页。
    ④见“永纱各埠分庄及代理处一览表”,从一体化要求的控制力上来讲,分庄属于一体化行为,而代理处不是。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59页。
    ⑤对大华印染厂名称的说明,“据估计,当时大华的坯布用量中,购用日厂坯布加工的比重约占30-40%”,“既然采用日厂坯布,又要顾到他们一向以国货为标榜的‘信誉’,这也就是这个印染厂虽为永纱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厂名上不称‘永安印染厂’却要另行定名‘大华印染厂’的原因所在。”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117~119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著:《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63页。
    ①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和经营的工业》,第423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6、51~55、147~149、179~188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232~239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192~197、201页。
    ⑤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211~218页。
    ⑥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196页。
    ⑦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94页。
    ⑧1930年以后,由于无法度过缫丝业危机,“久成系统10个厂关闭了8个,并且余下工厂转营丝织业,全部归属于美亚织绸公司”。见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第204页。
    ①《上海近代工业史》一书中称“同年,又以职工名义,设斜土路第五厂和鲁班路第六厂”似有误,见此书第204页。据《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美亚织绸厂厂史”部分称,天纶美记绸厂“在沪南斜土路购地自建新式锯齿形厂房,订购织机110台,定名为天纶美记总厂,为美亚第六出品处;原小沙渡的美亚第三出品处改为天纶美记分厂”,见本书第301页。可见,斜土路的生产单位应为第六厂,而鲁班路生产单位实为第五厂。
    ②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303页。
    ③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1、312、314页
    ④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00页。
    ⑤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31页。
    ⑥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03~304、322、331、345~346页。
    ⑦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31页。
    ⑧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31页。
    ⑨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3页
    ⑩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2、313页
    11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5页
    12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6页
    13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7页
    ①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13~314、326~328页。
    ①荣毅仁:《中国面粉工业前途瞻望》,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1264页。
    ②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①《申新第三纺织厂概略》,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申新第三纺织厂概况》,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58页。
    ③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④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29、130页。
    ⑤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5页。
    ①荣德生:《乐农自定行年纪事》,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②缪甲三:《访美报告纲要》,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第23页。(此文由缪甲三起草,供刘国钧演讲时参考)
    ③《在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提出的三个议案》,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4页。
    ①《申新第三纺织厂大事记》,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895、897页。
    ②钱钟汉:《有关申新二、三、五厂、茂新、天元、合丰总管理处的片段回忆》,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569页。
    ③钱钟汉:《有关申新二、三、五厂、茂新、天元、合丰总管理处的片段回忆》,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572页。
    ①荣德生:《乐农自定行年纪事》,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文集》,第10页。
    ②荣德生:《乐农自定行年纪事》,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文集》,第316、317页。
    ③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10页。
    ④《无锡荣氏企业家族及其起家的面粉业》,《新世界》1944年11月号。
    ①《资力集合论》,《东方杂志》1912年第2号。
    ②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③简贯三:《论大规模的工业组织》,《申报》1946年12月23日。
    ④汪孟言:《英人之日本纺织观》,《纺织周刊》1935年第6期。
    ⑤潘念祖:《提倡工厂的积极办法》,《申报》1919年6月23日。
    ⑥《资力集合论》,《东方杂志》1912年第2号。
    ⑦陈思新:《吾国纺织业将来之展望》,《纺工》1941年第1期。
    ①应远涛:《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与合并制度》,《中国工业月刊》1944年第4期。
    ②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③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④应远涛:《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与合并制度》,《中国工业月刊》1944年第4期。
    ⑤简贯三:《论大规模的工业组织》,《申报》1946年12月23日。
    ⑥《多角经营法》,《中华周报》1932年第42号。
    ⑦简贯三:《论大规模的工业组织》,《申报》1946年12月23日。
    ⑧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⑨应远涛:《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与合并制度》,《中国工业月刊》1944年第4期。
    ⑩蒋乃镛:《中国纺织染业概论》,中华书局1946年版,第16、17页。
    11简贯三:《论大规模的工业组织》,《申报》1946年12月23日。
    ①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②《合并问题》,《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2号。
    ③张方佐:《棉纺织工场之设计与管理》,崇文印刷所1945年版,第309页。
    ④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新德:《联合企业之利益》,《申报》1926年8月12日;应远涛:《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与合并制度》,《中国工业月刊》1944年第4期。
    ⑤新德:《联合企业之利益》,《申报》1926年8月12日。
    ⑥《多角经营法》,《中华周报》1932年第42号。
    ①龙:《述大规模生产事业》,《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②周纬:《工厂管理法》,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4页。
    ③[日]寺田武夫:《织布工厂管理法(一)》,东林译,《纺织周刊》1935年第1期。
    ④周纬:《工厂管理法》,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4页。
    ①马寅初:《日本工业进步之原因》,《马寅初全集》(第9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②马寅初:《中国之棉织业问题》,《马寅初全集》(第6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③马寅初:《中国工业进步迟滞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孙大权、马大成编注:《马寅初全集补编》,第263页。
    ④马寅初:《中国工业进步迟滞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孙大权、马大成编注:《马寅初全集补编》,第263页。
    ⑤马寅初:《日本工业进步之原因》,《马寅初全集》(第9卷),第351页。
    ⑥《在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提出的三个议案》,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5页。
    ①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文集》,第207页。
    ②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第76页。
    ③《在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提出的三个议案》,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5页。
    ④《在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上提出的三个议案》,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4页。
    ⑤荣德生:《欲纺织业之发展全在认真》,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43页。
    ①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274页。
    ②刘国钧认为:“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只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张一飞:《浅谈国钧先生的经营管理经验》,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第59页。
    ③陆绍云:《我国棉业合理化之方法及其实施》,常州纺织工业公司、史修志办公室:《常州纺织史料》第八辑,第101~105页。
    ①《公益工商研究所沿革始末》,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600页。
    ①《公益工商研究所初步计划》,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614~616页。
    ②黄裳:《荣德生访问记》,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172页。
    ③李国伟:《荣家经营纺织和制粉企业六十年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页。
    ①薛明剑:《协助荣德生办理申新三厂的会议》,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863、864页。
    ②《荣家企业史料座谈会记录》,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201页。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1981年,第58页。
    ④高景嶽、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页。
    ⑤横向一体化内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合也可称之为联营,而近代苏南企业家多用“联营”一词来表达他们纵向一体化的观念。
    ⑥蒋鸿文:《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第51页。
    ①国棉一厂厂史办:《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工业公司、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1987年,第122页。
    ②刘国钧:《建设纺织公司计划书》,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论著卷》,第41、42页。
    ③刘国钧:《致查秉初》,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函电与其他》,第59页。
    ④《大成厂厂歌》,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3页。
    ⑤夏晓兰:《严裕棠》,孔令仁:《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上册,第374页。
    ⑥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5页。
    ⑦荣漱仁:《我家经营面粉工业的回忆》,《工商史料》第二辑,第48、49页。
    ⑧《申新第三纺织厂概况》,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58页。
    ⑨张謇:《棉业季刊序》,张怡祖:《张季子九录》第三册,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56页(即《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六,第五页)。
    ①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②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编:《荣德生文集》,第127页。
    ③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编:《荣德生文集》,第151、152页。
    ④钱钟汉:《有关申新二、三、五厂茂新天元合丰总管理处的片段回忆》,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574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下册,第284~291页。
    ②《钱钟汉访问录》,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209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6页。
    ④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33页。
    ⑤《无锡申新第三纺织无限公司章程(一九三三年)》,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927页。
    ⑥《申新纺织第九厂无限公司合同(一九四六年)》,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932页。
    ①《茂新福新申新面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936、937页。
    ②《茂新福新申新面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规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944页。
    ③《茂福申新职员养成所章程》,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1136页。
    ④《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九次股东会修正)》,1935年,常州市档案馆藏,编号:E9-3;《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十一次股东会修正)》,1937年,常州档案馆藏,编号:E9-6。
    ⑤《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四次股东会修正)》,1932年,常州市档案馆藏,编号:E9-1。
    ①《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1月27日股东临时会修正通过)》,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5页。
    ①《无锡荣氏企业家族及其起家的面粉业》,《新世界》1944年11月号。
    ②并购为一体化战略最普遍的实现方式,尤其在美国,因此,美国企业并购进程实际上也就反映了其一体化战略的进程。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第41、79、90页。
    ①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278页。
    ②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③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第323页。
    ④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①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第162页。
    ②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第174页。
    ③王国平、周新国等:《江苏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9页。
    ①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澳门天成(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20页。
    ②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③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我国近代工商资本家代表人物之一》,《无锡文史资料》第五辑,1983年,第76~79页。
    ④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第26页。
    ⑤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9~111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1~5页。
    ②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22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1981年,第52页;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我国近代工商资本家代表人物之一》,《无锡文史资料》第五辑,1983年,第79页。
    ②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0页。
    ③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编:《荣德生文集》,第71页。
    ④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63、64页。
    ⑤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页。
    ①周叔弢、李勉之:《启新洋灰公司的初期资本和资方的派系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三辑,第4页。
    ②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2~18页。
    ③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205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849页。
    ②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34~136页。
    ①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57页。
    ②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①王翔:《近代中国工业化初期的三股推力——基于近代缫丝工业的考察》,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第602、603页
    ②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46~151页。
    ③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860~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第79页。
    ④孙海泉:《上海辐射与苏南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228页。
    ①见《世界主要蚕丝国生丝输出量比较表》,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47页。
    ②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99页。
    ①关于这一点将在第四章荣氏集团个案研究内容中详细阐述。
    ②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的资本集中及其经济功能》,苏州大学1996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论文,第181页。
    ③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2~18页。
    ④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第323页。
    ①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合经营的工业》,第514页。
    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第90、91页。
    ③周志俊:《周学熙与北洋实业》,寿充一等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二册,第279页。
    ④单强对南通大生和无锡企业比较认为大生发展受政府推动,导致垄断体系的形成,最终衰落,而无锡企业公开竞争、自由发展,在改革中发展。见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第321~340页。
    ⑤周叔弢、李勉之:《启新洋灰公司的初期资本和资方的派系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三辑,第7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958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962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958页。
    ④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965页。
    ⑤[日]森时彦:《论民国16年9月上海日商纱厂的产品结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39页。
    ⑥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95页。
    ⑦见《历年所设本国民用工矿、航运及新式金融企业一览表(1840—1927)·(二)染织业》,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303页。
    ⑧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2、1913页。
    ①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96页。
    ②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52页。
    ③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301~314页。
    ①见表《抗战前无锡各纱厂概况表(1936年)》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第55页。
    ②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主编:《无锡年鉴(第一回)·交通》,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1930年版,第58页。
    ③李志霖:《杨氏创办广丰面粉厂的始末》,《无锡文史资料》第十八辑,1995年,第96页。
    ④曾经创办但由于各种原因停办或转让的企业未计算入内。
    ⑤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42页。两与元单位换算,规元1两合纯银33.599公分,银元1元含纯银23.493448公分,法币1元合银元1元。
    ⑥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无锡文史资料》第5辑,1983年,第76、77页。
    ⑦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第7页。
    ⑧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42页。
    ⑨本书编写组编:《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1984年油印本,第33页。
    ⑩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0、131页。11唐保谦以6万元购买福源堆栈,且福源比益源大二成左右,因此,两个堆栈的总资本至少有12万元。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1982年,第67页。12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13 1937年上半年,“永泰本身资金只有一百七十多万,借到的银行押款却有一百多万元”,见永泰丝厂厂史编写组编:《永泰丝厂发展史》,1958年油印本,第32页。14高进勇:《常州国棉一厂志(1916-199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3、54、55页。
    ②《大隆铁厂购办大生二厂》,《纺织时报》,1937年1月14日。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调查课:《关于调查苏纶纺织厂的报告》,1935年,上海档案馆藏,Q456-1-101-1。
    ④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第7页。
    ⑤本书编辑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237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2~54页。
    ②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5、56页。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6页;《公私合营前的永泰丝厂》,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七辑,1986年,第90页。
    ④同上。
    ⑤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6、59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1页;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24页。
    ②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24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5页。
    ②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244页。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5页。
    ④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4页。
    ⑤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5页。
    ①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38页。
    ②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29页。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8页。
    ④王赓唐、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73页。
    ⑤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55~359页;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8~70页;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351、352页。
    ⑥见《1935年无锡丝厂一览表》。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78、379页。
    ⑦这11家丝厂为,永昌、民丰、振元、振艺、鼎昌、宝丰、泰孚、永裕、森明、同丰、竞成。无锡市政协文史
    ①《无锡市丝绸工业志》,第123~138页,转引自王赓唐、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第115页。
    
    ①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55页。
    ②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70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2页。
    ②王赓唐、冯炬、顾一群:《记无锡著名的六家民族工商业资本》,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49页。
    ③1936年,兴业公司控制的茧行共有400余家,而“所谓兴业公司所属各茧行,实际上都在永泰丝厂控制之下”。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9页;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59页。
    ④永泰丝厂厂史编写组:《永泰丝厂发展史》,1958年油印本,第12页。
    ⑤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0页;王赓唐、冯炬、顾一群:《记无锡著名的六家民族工商业资本》,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49页。
    ⑥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1页。
    ⑦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62~364页。
    ①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37、338页。
    ②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4页。
    ③《无锡华新制丝养成所》,《常州纺织史料》第八辑,第211页。
    ④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34页。
    ⑤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1页。
    ⑥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编:《无锡年鉴(第一回)》工业,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1930年版,第24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9、62页。
    ②薛南溟时期永泰缫丝集团的经理。
    ③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38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2页。
    ②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0~62页。
    ③高景嶽、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58、359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97页。
    ⑤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4、68、74页。
    ⑥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等:《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59页。
    ⑦本书编辑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151页。
    ①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79页。
    ②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179、180页。
    ③王翔:《近代中国工业化初期的三股推力——基于近代缫丝工业的考察》,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第602、603页。
    ①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93、194页。
    ②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349页。自设发行所在国内,既负责内销也负责外销。外销的主要地区为香港南洋和印度,仍然需要依靠南洋客帮和印度洋行帮转销到当地顾客手中,但这种关系的机会主义威胁比生丝通过欧美洋行销往外国要轻得多。因此,美亚织绸集团有利可图,愿意维持这种交易关系。见徐新吴:《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第303、304、321~324页。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6页。
    ①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32页。
    ②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06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67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959页。
    ①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76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68页。
    ③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89页。
    ④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00页。
    ①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65、167、168页。
    ①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64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76、277页;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996~1007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73、74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22、223、569页;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809、812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22、524页;《公益机器厂之内迁》、《开源机器厂概况》,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552、581页。
    ①《荣家企业所属各厂及其所在地(1931年底)》,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83页。
    ②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104、105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99页。
    ③蔡子坚、朱培荣:《无锡粮食堆栈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87年,第97页;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荣德生文集》,第122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72、554页。
    ②严学熙:《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③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第105、152页。
    ①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385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八编工业,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版,第342~343页。
    ③《公司条例》,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4年》(初稿)印影本,台北中华民国研究中心,1974年版,第129页。
    ④吴春岐:《公司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53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48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09页。
    ①吴春岐:《公司法新论》,第21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4~56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13页。
    ④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72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4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5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11页。
    ⑧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49~551页。
    ①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86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53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73页。
    ④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15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57页。表茂、福、申新总公司负债的增加(1927与1931年)中,借入款与透支银行钱庄金额之和为外借款项金额,则1927年对外借款占负债总额的百分比为(9860.48+4901.45)÷17210.39≈85.77%,1931年为(14733.20+17426.54)÷40919.17≈78.59%。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05页。表申新纺织公司负债(1934年6月30日)中,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中的营运押款、花纱押款、栈单押款、银行钱庄往来及应付票据之和为外借款项金额,根据上面计算方法可以得出78.56%。
    ①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等:《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193页
    ②平均百分比76.45%和85.63%,根据《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62页数据计算所得。
    ③胡毓奇:《民族棉纺织业中一个成功企业——大成纺织染公司的分析》,《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内部资料),第46页。
    ④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6页。
    ⑤《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内部资料),第126页。
    
    ①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36页。
    ②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90页。
    ③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93页。
    ①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我国近代工商业资本家代表人物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5辑,1983年,第76、77页。
    ①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我国近代工商业资本家代表人物之一》,《无锡文史资料》第5辑,第79页;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24~126页;王赓唐、冯炬、顾一群:《记无锡著名的六家民族工商业资本》,《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45页;《无锡缫丝厂一览表(十八年十月制)》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编:《无锡年鉴(第一回)》工业,第18、19页。
    ②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我国近代工商业资本家代表人物之一》,《无锡文史资料》第5辑,第78、79页。
    ①他“开过这类的厂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否属于升昌铁号,还是独立开设,则要查考。”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24页。
    ②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编:《江苏省政治年鉴(十一年分)》,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1924年,第437页。
    ③钱钟汉:《周舜卿传略——我国近代工商业资本家代表人物之一》,《无锡文史资料》第5辑,第80、81页;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24页。
    ④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25页。
    ①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18~122页。
    ②杨寿楣初亦经营业勤纱厂,旋於业勤厂分拆而出。故可云广勤、业勤实同出一源,后有人称业勤曰“老广勤”或“老厂”者本此。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45页。
    ③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04页。
    ④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45~148页。
    ⑤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63~166页。
    ⑥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1页;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7页。
    ⑦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5页。
    ①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5页。
    ②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6页。
    ③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5页。
    ④李志霖:《杨氏创办广丰面粉厂的始末》,《无锡文史资料》第十八辑,1995年,第95~97页。
    ⑤杨世骏口述、杨钧健整理:《故交回忆》,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291页。
    ⑥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史课题组:《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①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45页。
    ②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5页。
    ③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73、174页。
    ①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政协无锡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第58页。
    ②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7、78页。
    ③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05页。
    ④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2页;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0页。
    ⑤蔡子坚、朱培荣:《无锡粮食堆栈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十六辑,第98、99页;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6、67页。
    ①蔡子坚、朱培荣:《无锡粮食堆栈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十六辑,第101、102页;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6页。
    ②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6页。
    ③王赓唐、汤可可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史》,第55、56页。
    ④中国股票博物馆馆藏无锡九丰机器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股票,http://www.ct66.com/ProShow.asp?Proid=1650。
    ⑤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0页。
    ⑥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4页。
    ⑦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125页。
    ⑧钱钟汉在《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称1930年调查有缫丝车240台(《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31页),但1930年的《无锡年鉴》中显示该厂缫丝车仍为480台,见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编:《无锡年鉴(第一回)》工业,第14页。
    ⑨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8、69页;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1页。
    ⑩利农砖瓦机械厂《厂史》编写组:《无锡市利农砖瓦机械厂厂史》,1986年油印本,第1、8页。
    11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第69页。
    ①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1984年油印本,第6、16页。
    ②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1页。
    ③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1984年油印本,第23、24页;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3页。
    ④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31、32页。
    ⑤此种制衣生产业务并没有成为集团的主要业务,庆丰最终产品也不以服装为主,因此,并不能看成是继布匹印染生产前向服装生产业务的生产纵向一体化行为。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⑥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13、16页。
    ①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19~22、27、30页。
    ②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12页。
    ①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5、66、74页。
    ②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编:《荣德生文集》,第151、152页。
    ①除部分民族染织厂联营纺纱外,还有部分民族纺织厂联营印染生产的情况,但其动因比较简单,即色布市场的扩大,色布关税的提高,国内中外企业印染设备较少,色布产品利润较高。这些会在下面章节论述其他问题时涉及到,这里就不专门设节论述。
    ②后向一体化是指企业“进入原材料行业”的行为,见[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王伟译,第164-167页。
    ①[美]威廉姆森、温特主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邢源源译,第58页。
    ②[日]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袁广泉译,第376页。
    ③[日]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袁广泉译,第378页。
    ①吴志国:《五四抵货运动中对“奸商”惩罚的行为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01页。
    ②《鸿章染织厂总理王伦初先生来函》,《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19年第1期。
    ③魏友棐:《抵货运动可以保护国内产业》,《钱业月刊》1931年第12期。
    ④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553年版,第225页。
    ⑤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232页。
    ①章百熙:《常州布厂业同申新纱厂紧密合作的历史》,常州市纺织工业局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一辑,1982年油印本,第127页。
    ②[日]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袁广泉译,第281页。
    ③《无锡纺织工业调查情况(续)》,《纺织周刊》1935年第30期。
    ④苏纶纱厂:《苏纶纺织厂苏厂号信初稿(一)》,1935年,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I33-001-0053,第48、50、58页。
    ①徐仁官:《苏纶纱厂纪略》,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5页。
    ②金声:《申新九厂试织印花坯布》,《纺织周刊》1931年第14期。
    ③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144、118、145页。
    ④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238页。
    
    ①《无锡纺织工业调查情况(续)》,《纺织周刊》1935年第30期。
    ②《鸿章染织厂总理王伦初先生来函》,《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19年第1期。
    ③戴文伯:《整理旧厂时改造纺机之意见》,《纺织年刊》1935年。
    ①张一枝:《整染厂与我国纺织业之关系》,《纺织年刊》1931年。
    ②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4页。
    ③国棉一厂厂史办:《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工业公司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1987年油印本,第127页。
    ④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1、112页。
    ⑤屠敬白:《纺织工程之良否对于漂染上之关系》,《纺织周刊》1935年第6期。
    ①国棉一厂厂史办:《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第122页。
    ②刘国钧:《刘国钧启事》(原载1931年10月9日《武进商报》),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函电与其他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③刘国钧:《刘国钧启事》,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函电与其他卷》,第140页。
    ①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4、115页。
    ②[日]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袁广泉译,第230页。
    ③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0页。
    ④数据统计来源,见上海市机器染织业同业公会编:《染织业国货证信集》,上海市机器染织业同业公会出版,1938年版。
    ⑤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1页。
    ①刘国钧:《刘国钧启事》,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函电与其他卷》,第141页。
    ②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119页。
    ③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第291-292页。
    ①冯晓青“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到大生、宝成,感到吃其亏,恨透纱厂”。见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23页。
    ②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67、268页。
    ①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1、2页;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66页。
    ②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2页。
    ③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18页。
    ④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4、135页;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第72、73页。
    ⑤完全实现机器生产估计要到1923年,“丽新向外国央行添置了新式英国电力织机200台,以取代老式木机”。朱复康:《唐骧庭、程敬堂与丽新布厂》,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二册,第554页。
    
    ①[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①郭辉南:《中国纺织业之难关》,《纺织周刊》1935年第18期。
    ②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66页。
    ③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23页。
    ④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18页。
    ⑤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第135页。
    ⑥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5页。
    ⑦朱复康:《唐骧庭、程敬堂与丽新布厂》,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二册,第559页。
    ①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2页;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67页。
    ②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3页;朱复康:《唐骧庭、程敬堂与丽新布厂》,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二册,第553、554、558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八编工业,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版,第39页
    
    ①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26页。
    ②《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四次股东会修正)》,1932年,常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E9-1。
    ③《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九次股东会修正)》,1935年,常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E9-3。
    ④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268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第19页。
    ②本书编辑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23、33页。
    ③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④李明山:《常州印染工业在三十年代》,《常州纺织史料》第四辑,1984年,第33页。
    ①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48页。
    ②李国伟:《荣家经营纺织和制粉企业六十年概述》,《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第31页。
    ③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合经营的工业》,第427页。
    ④本书编辑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第237页。
    ⑤周志俊:《青岛华新纱厂概况和华北棉纺织业一瞥》,《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一辑,第25页。
    ①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4页。
    
    ①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54页。
    ①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56页。
    ②[日]森时彦著,袁广泉译:《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第263页。
    ③[日]森时彦:《论民国16年9月上海日商纱厂的产品结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第839页。
    ④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17页。
    ⑤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2页。
    ⑥数据来源: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66页;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18页;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2、405页。
    ⑦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19页。
    ①[美]贝赞可等著,詹正茂等译:《战略经济学》,第112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第8页。
    ③常州国棉一厂厂史办:《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第122页。
    ④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30页。
    ⑤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2页。
    ⑥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96页。
    ①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24页。
    ②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72页。
    ③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19页。
    ④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25页
    ⑤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1页。
    ⑥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31页。
    ⑦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32页。
    ①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第26页。
    ②本书编纂办公室:《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第3页。
    ③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2~74页;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09~111页。
    ④简要情况见本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第285页。
    ①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21、37、38、176页。
    ②[日]森时彦著,袁广泉译:《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第281页。
    ③陈御风:《民丰纺织厂的历史沿革》,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常州市档案局编:《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一辑(工商业史料专辑),1982年,第128~131页。
    ④李国伟:《荣家经营纺织和制粉企业六十年概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页。
    ⑤周志俊:《青岛华新纱厂概况和华北棉纺业一瞥》,《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一辑,第25页。
    ⑥杨俊科、梁勇:《大兴纱厂史稿》,石家庄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家庄文史资料》第十辑,1989年,第119页。
    ⑦本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第289、290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从一个民族企业看中国机器制造工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5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6~8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8、9、17、20、21页。
    ②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547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1页;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538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2页。
    ⑤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256、268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4页。
    ②关于光裕营业公司并购苏纶纱厂的资金总数,《苏纶纱厂纪略》(《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4页)一文认为是25.05万两,而《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4页)一书中认为是30万两。据1928年1月9日的《纺织时报》(第472号)中《苏纶纱厂清还股本》一文称“所有□厂卖价计规银二十五万五百两正”。可见,25.05万两是确切的数字。
    ③徐仁官:《苏纶纱厂纪略》,《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4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8页。
    ⑤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2、33页。
    ⑥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4页。
    ⑦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3页。
    ⑧徐仁官:《苏纶纱厂纪略》,《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5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5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4页。
    ③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调查课:《关于调查苏伦纺织厂的报告》,1935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456-1-101-1。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3页。
    ⑤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5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2页。
    ②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文集》,第132页。
    ③张謇:《通州资生铁冶公司集股启》,张怡祖:《张季子九录》第三册,第1191页(即《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三,第五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46页。
    ①1931年,“复添建布厂,兼营纺织两种生产。”见苏州商会(民国):《陈纱厂困难情形节略》,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02-0585-045。“新建织布工场,设有大隆机器厂仿照日本丰田式生产的布机320台,兼营纺、织业务”。见《苏纶纺织厂建厂九十周年纪念册(1897~1987)》1987年版,第3页。“两年之后,又添布机720台”。见徐仁官:《苏纶纱厂纪略》,《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5页。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调查课:《关于调查苏伦纺织厂的报告》,1935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456-1-101-1。
    ①迁往光复路西路,见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3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8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7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6页。
    ⑤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4页。
    ⑥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调查课:《关于调查苏伦纺织厂的报告》,1935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456-1-101-1。
    ⑦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5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40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4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7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3页。
    ①见表《民族资本估值(1894-192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1065页。
    ②民族机器工业中专业的修配与制造比重估计,见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548页。
    ③自动织机最早由中国铁工厂于1923年仿制成功,全套棉纺机最早由大隆机器厂于1935年仿制成功,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第547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2、25、33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0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5页。
    
    ①[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第36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陈小悦译,第8页。
    ③[美]贝赞可等著:《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112页。
    ④苏州商会(民国):《陈纱厂困难情形节略》,1927年,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02-0585-045。
    ①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调查课:《关于调查苏伦纺织厂的报告》,1935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456-1-101-1。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3页。
    ③[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陈小悦译,第292页。
    ④[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陈小悦译,第292页。
    ⑤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6页。
    ①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第229页。
    ②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90~97页。
    ③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第196页。
    ④胡毓奇:《民族棉纺织业中一个成功企业——大成纺织染公司的分析》,常州纺织工业公司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1987年油印本,第44页。
    ⑤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4页。
    ⑥徐仁官:《苏纶纱厂纪略》,《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7页。
    ⑦《苏纶纺织厂概况》,1948年,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03-0316-032。
    ⑧《苏纶纺织厂.苏纶纺织厂建厂九十周年纪念册(1897-1987)》,1987年,苏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藏,第14页。
    ⑨徐仁官:《苏纶纱厂纪略》,《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第78页。
    ①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ume 4 Issue 16 Page 386~405, November 1937., see www.cerna.ensmp.fr/Enseignement/CoursEcoIndus/SupportsdeCours/COASE.pdf
    ①[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76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82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53页。
    ④每月以28天计,100部丝车每日用煤2.75吨,300部丝车每日用煤6吨,见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73、74页。
    ①[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第77页。
    ②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28页。
    ③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册,第361页。
    ④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⑥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8页。
    ①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619、620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34页。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5页。
    ④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93页。
    ⑤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115页。
    ⑥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6页。
    ①李国伟:《荣家经营纺织和制粉企业六十年概述》,《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第37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3页。
    ②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5页。
    ③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69页。
    ④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6、77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53页。
    ⑥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8页。
    ①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6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26页。
    ③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82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59页。
    ⑤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90页。
    ⑥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93页。
    ⑦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65页。
    ⑧《解放前的无锡面粉业》,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八辑,1986年,第100页。
    ①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1984年油印本,第8页。
    ②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8页。
    ③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0页。
    ④陈月清:《刘鸿生》,孔令仁:《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上册,第193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53页。
    ②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8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143页。
    ①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100、101页。
    ②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ume 4 Issue 16 Page 386~405, November 1937.see www.cerna.ensmp.fr/Enseignement/CoursEcoIndus/SupportsdeCours/COASE.pdf, page five.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1页。
    ④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4页。
    ①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1页。
    ②见《纺织机修配专业(1895~1913年)》,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183页。
    ③见《大生一、二两厂机件修理费用表(1908~1913年)》,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第30页。
    ④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112页。
    ⑤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178页。
    ⑥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276、277页。
    ⑦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6页。
    ①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3页。
    ②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33、134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98页。
    ④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5、66页。
    ⑤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32页。
    ①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1页。
    ②[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王迎军、柳茂平:《战略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90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89页。
    ⑤“金双鹿”是永泰缫丝集团所创立的一种优质桑蚕丝,纤度齐一、偏差小、丝身洁净、拉力强、抱力好,能织造上等高级绸缎和高级丝袜,获一九二一年美国纽约万国博览会“金象奖”,被国外用户称之为“纤维皇后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即使是这样高质量的桑蚕丝也时常遭到垄断中国蚕丝外销的洋行的刁难,可想而知洋行在中国缫丝产品外销渠道中间所制造的机会主义危害有多大了。见钱耀兴、尤兴宝、金铸凡:《誉满中外的“金双鹿”》,《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第95~99页;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4页。
    
    ①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9页。
    ②本书编写组:《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第31页。
    ③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23页。
    ④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4页。
    ①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3页。
    ②国棉一厂厂史办:《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第128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77页。
    ④高景嶽、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第337、338页。
    ⑤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4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22页。
    ②《谈刘国钧先生的经营管理经验》,《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第281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22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37、38页。
    ①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2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3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22页。
    ④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3页。
    ⑤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36页。
    ①《大成公司沿革简历》,《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第127页。
    ②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30页。
    ③Arthur A. Thompson Jr., A. J. Strickland III, John E. Gamble, Crafting and Executing Strategy: The Ques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ncepts and Cases), Published by McGraw-Hill/Irwin, 2005, page 126.
    ④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67页。
    ⑤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1页。
    ⑥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1页。
    
    ①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29页。
    ②史全生、张士杰:《刘国钧经营大成公司的特点》,李文瑞:《刘国钧文集·附录》,第129、130页。
    ①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荣德生文集》,第91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425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438页。
    ①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四辑,第58页。
    ②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第122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04、405页。根据两表中的数据,1934年6月30日为止,申新纺织公司资产总额为68,986.41千元,负债总额为63,759.15千元,68,986.41︰63,759.15≈1︰1.08。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08页。
    ①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1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下册,第246页。
    ②巢福偕:《实业家刘国钧》,《文史资料选辑》第一〇〇辑,第272页。
    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第56页。
    ①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第77页。
    ②荣尔仁:《本总公司成立生产部之商榷》,《人钟月刊》1931年第4期,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193-1-214。
    ③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断》,《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59页。
    
    ①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5页。
    ②朱复康:《唐骧庭、程敬堂与丽新布厂》,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二册,第564页。
    ①胡毓奇:《民族棉纺织业中一个成功企业——大成纺织染公司的分析》,《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第44页。
    ②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第116页。
    ③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工业概况》,《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第74页。
    ④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第378、379页。
    ⑤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第529页。
    ①《资力集合论》,《东方杂志》1912年第2号。
    ①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①马寅初:《中国农工商矿之状况》,《马寅初全集》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2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7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101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89页。
    ②荣漱仁:《我家经营面粉工业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工商史料》第二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3页。
    ④谷正刚:《从申新七厂事件说到中国的纱业》,《中国实业杂志》1935年第4期。
    ⑤刘国钧:《自述》,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传记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44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43、244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103~105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册,第135~137页。
    ④余啸秋:《永利碱厂和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斗争前后记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化工先导——范旭东》,第77页。
    ⑤章执中:《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化工先导——范旭东》,第36页。
    ⑥陈调甫:《永利碱厂奋斗回忆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化工先导——范旭东》,第68页。
    ⑦《美亚织绸厂十家合并为一》,《纺织周刊》1933年第12期。
    ①马寅初:《今日吾国之经济状况》,《马寅初全集》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①马寅初:《中国工业进步迟滞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孙大权,马大成编注:《马寅初全集补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62页。
    ②《茂福申新职员养成所章程》,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7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06、407页。
    ②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第194页。
    ③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合经营的工业》,第513页。
    ④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232页。
    ⑤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80页。
    ⑥邮电部编辑组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①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合经营的工业》,第425~427页。
    ②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合经营的工业》,第513页。
    ③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38页。
    ④传统因素能长时间的有效的发挥作用是基于近代中国“二元经济”,即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产业并存的格局,见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⑤外来因素,从积极方面来讲,主要是指在全球化趋势下,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以被共享。
    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0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171、172页。
    ③百分比数据根据“申新股票、地产抵押款(1934年6月30日)”和“申新定期信用借款(1934年6月30日)”表中数字计算获得。见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07页。
    ④比重数值根据《民族机器工业制造产值与进口数值之比较(1931年)》中数据计算得出,见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下册,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545、546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49页。
    ②1912年—1920年间,国产工业品销路扩大,企业利润丰厚,新厂不断开设,史家曾这一时期称之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见陈争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白银时代”的组织调整》,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页。
    ③吴承明、江泰新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第390页。
    ④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875页。
    ⑤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⑥荣伟仁:《考察日本纺织厂续记》,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下册,第1226、1227页。
    ⑦刘靖基:《看看日本》,常州纺织工业公司、史修志办公室:《常州纺织史料》第八辑,1986年油印本,第176页。
    ①陈志武、李玉主编:《制度寻踪:公司制度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7页。
    ②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15、216页。
    ③[日]森时彦:《中国棉纺织业史研究》,袁广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0~283页。
    ④朱龙湛:《抗战前无锡棉纺织工业概况》,政协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5月10日,第74页。
    ⑤胡毓奇:《民族棉纺织业中一个成功企业——大成纺织染公司的分析》(南京大学经济系1982年毕业论文),《常州纺织史料》第十一辑,1987年油印本,第48、44页。
    ⑥上海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第36、44、52页。
    ①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总序第5页。
    ①荣德生:《先兄宗敬纪事述略》,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②[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四次股东会修正)》,1932年,常州市档案馆藏,编号:E9-1。
    2.《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九次股东会修正)》,1935年,常州市档案馆藏,编号:E9-3。
    3.《大成公司第六届股东会营业报告书》,1935年,常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E9-3。
    4.《合办大成三厂合同》及《计批》,1936年,常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E9-5。
    5.《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十一次股东会修正)》,1937年,常州档案馆藏,编号:E9-6。
    6.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业务调查课:《关于调查苏纶纺织厂的报告》,1935年,上海档案馆藏,Q456-1-101-1。
    7.《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三十周年纪念刊(民国十八年一月)》内《批发处一览表》,1929年,上海档案馆藏,档案编号:Q466-1-189。
    8.荣尔仁:《本总公司成立生产部之商榷》,《人钟月刊》1931年第4期,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Q193-1-214。
    9.苏州商会(民国):《陈纱厂困难情形节略》,1927年,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02-0585-045。
    10.苏纶纱厂:《苏纶纺织厂苏厂号信初稿(一)》,1935年,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I33-001-0053。
    11.《苏纶纺织厂概况》,1948年,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14-003-0316-032。
    12.上海市机器染织业同业公会编:《染织业国货证信集》,上海市机器染织业同业公会出版,1938年版。
    13.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民族资本创办和经营的工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5.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1895-1914),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6.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7.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8.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9.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中国工业的特点、资本结构和工业中各行业概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
    20.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21.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编:《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版。
    22.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下册,中华书局1966年版。
    23.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研究室编:《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6年版。
    2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茂新、福新、申新系统》上册·1896-193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5.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茂新、福新、申新系统》下册·1937-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6.常州纺织工业公司、史修志办公室:《常州纺织史料》全十一辑,常州档案馆藏1982~1987年油印本。27.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著:《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8.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鸿生企业史料》(全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9.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全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30.本书编辑组编:《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1.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2.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工业设备、资本、产量、产值的统计和估量》,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六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版。
    33.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史课题组:《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4.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出版,1992年版。
    35.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6.陈志武、李玉主编:《制度寻踪:公司制度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编:《江苏省政治年鉴(十一年分)》,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1924年。
    38.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主编:《无锡年鉴(第一回)》,无锡县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1930年版。
    39.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年版。
    40.朱羲农、朱保训编纂:《湖南实业志》(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张怡祖:《张季子九录》第三册,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42.马寅初:《马寅初全集》(全1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李文瑞主编:《刘国钧文集》(全六卷),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版。
    44.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选编》整理研究小组选编:《荣德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5.孙大权,马大成编注:《马寅初全集补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6.永泰丝厂厂史编写组编:《永泰丝厂发展史》,1958年油印本。
    47.本书编写组编:《无锡第二棉纺织厂厂史》,1984年油印本。
    48.许维雍、黄汉民:《荣家企业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9.《利农砖瓦机械厂厂史》编写组:《无锡市利农砖瓦机械厂厂史》,1986年油印本。
    50.《苏纶纺织厂建厂九十周年纪念册(1897~1987)》,1987年,苏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藏。
    51.本书本书编纂办公室编:《常州东风印染厂厂志》,1988年铅印本。
    52.杨俊科、梁勇:《大兴纱厂史稿》,政协石家庄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家庄文史资料》第十辑,1989年。
    53.本书编写组:《大生系统企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4.高进勇:《常州国棉一厂志(1916-199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5.河南省华新棉纺织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华新厂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5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第二
    十四辑、第四十四辑、第五十三辑、第一〇〇辑)。
    5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工商史料》(第二辑)。
    5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一辑、第三辑)。
    5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暨南京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60.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
    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二辑、第四辑、第五辑、第七辑、第十二辑、第十六辑、第十八辑、第二十辑)。
    62.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常州市档案局编:《常州地方史料选编》(第一辑·工商业史料专辑)。
    6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江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64.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七辑、第八辑)。
    6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6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67.刘念智:《实业家刘鸿生传略——回忆我的父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68.本书编辑组编:《化工先导——范旭东》,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69.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70.济南市档案馆编:《济南市档案馆指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72.《东方杂志》1912年第2号。
    73.《申报》(1919年6月23日、1926年8月12日、1946年12月23日)。
    74.《纺织周刊》(1931年第14期、1933年第12期、1935年第1期、1935年第6期、1935年第
    14期、1935年第18期、1935年第30期)。
    75.《纺织时报》(第472号1928年1月9日、第591号1929年4月15日、第626号1929年8月29日、第1159号1935年2月14日、第1340号1936年12月10日、第1352号1937年1月14日)。
    76.《纺织年刊》(1931年、1935年)。
    77.《商业月报》1929年第8号。
    78.《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2号。
    79.《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19第1期。
    80.《钱业月报》1923年第5号。
    81.《钱业月刊》1931年第12期。
    82.《中行月刊》1932年第6期。
    83.《中华周报》1932年第42号。
    84.《中国实业杂志》1935第4期。
    85.《染织纺周刊》1936年第34期。
    86.《杼声》1936年第1期。
    87.《中华国货产销协会每周汇报》1937年第15期。
    88.《纺织染季刊》1940年第1期。
    89.《纺工》1941年第1期。
    90.《中国工业月刊》1944年第4期。
    91.《新世界》1944年11月号。
    92.周纬:《工厂管理法》,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93.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94.吴景超,《中国经济建设之路》,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95.张方佐:《棉纺织工场之设计与管理》,崇文印刷所1945年版。
    96.蒋乃镛:《中国纺织染业概论》,中华书局1946年版。
    97.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98.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9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0.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4年》(初稿)印影本,台北中华民国研究中心,1974年版。
    101.[美]本·巴鲁克·塞利格曼:《美国企业史》,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2.[日]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103.本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企业管理大百科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1984年版。
    104.邮电部编辑组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
    105.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106.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7.[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8.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109.赵靖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管理思想》,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0.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860~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
    111.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2.孔令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上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3.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4.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15.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116.王赓唐、汤可可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史》,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117.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8.寿充一、寿墨聊、寿乐英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一册、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9.段本洛主编:《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120.[美]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21.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122.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近代纺织发展史》上下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
    123.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1897~1945)》,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124.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25.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26.孔令仁、李德征主编:《中华老字号·贰·工业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7.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8.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29.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0.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1.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2.[美]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3.孙海泉:《上海辐射与苏南发展研究(1840~1949)》,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4.[美]高家龙:《大公司与关系网——中国境内的西方、日本和华商大企业》,程麟荪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35.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6.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7.唐文起、马俊亚、汤可可:《江苏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8.严克勤、汤可可等:《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9.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40.刘云柏:《近代江南工业资本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1.王迎军、柳茂平:《战略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2.吴春岐:《公司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3.杨世奎:《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澳门天成(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144.孟卫东、张卫国、龙勇:《战略管理·创建持续竞争优势》,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5.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6.吴承明、江泰新:《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47.[美]A.D.钱德勒主编:《大企业和国民财富》,柳卸林主译与主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8.张东刚主编:《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49.胡晓阳:《企业控制权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0.张隆高、张晖、张农:《美国企业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1.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152.胡宗良、臧维:《集团公司战略:分析、制定、实施与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3.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54.[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55.[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56.金志焕:《棉纺之战:20世纪30年代的中日棉纺织业冲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157.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8.方行:《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9.[美]贝赞可等:《战略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0.[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日]引野隆志协助,张逸人、陆钦炎、徐振东、罗仲伟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61.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2.[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罗长远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3.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版。
    164.[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65.王国平、周新国等:《江苏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6.金其桢、黄胜平等:《大生集团、荣氏集团:中国两大民营企业集团比较研究》,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167.张忠民、陆兴龙、李一翔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与企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69.[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编:《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70.许金生:《近代上海日资工业史(1884-1937)》,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171.聂志红:《民国时期工业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2.郭毅等:《组织与战略管理中的新制度主义视野》,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3.朱方明等:《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4.[日]森时彦:《中国棉纺织业史研究》,袁广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75.[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6.Arthur A. Thompson Jr., A. J. Strickland III, John E. Gamble, Crafting and Executing Strategy: The Ques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ncepts and Cases), Published by McGraw-Hill/Irwin, 2005.
    177.杨德馨:《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78.梁捷:《中国经济史:范式的讨论更为重要》,《社会科学报》2008年9月25日。
    179.李玉:《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180.蒋顺兴:《江苏近代民族企业兴起的几种模式》,《学海》1999第5期。
    181.彭厚文:《论荣家企业的发展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82.何新易:《荣氏企业集团实业投资分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83.吕庆广:《荣氏企业文化的建构与特点》,《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84.朱复康:《企业家的经营心理学——刘国钧经营大成纱厂的特点》,《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185.朱复康:《引进—消化—改革——严庆祥经营企业的一条成功道路》,《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7期。
    186.彭南生等:《严庆祥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87.沈剑华:《提高生丝质量保持名牌信誉——永泰丝厂薛寿萱的生财之道》,《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
    188.朱晋伟、金其桢:《民族实业家荣氏兄弟的企业发展战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底6期。
    189.杜恂诚:《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改革》1998年第2期。
    190.张守广:《荣家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特点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91.汤可可:《荣氏企业的资本运筹与扩张》,《江南论坛》1998年第3期。
    192.秦祖明、秦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荣氏企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193.汤可可:《近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演进——无锡民族资本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性转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94.林本梓:《无锡近代六大资本集团崛起的成功经验》,《史林》1997年第4期。
    195.卢征良:《无限公司与荣家企业的发展》,《台声》2005年第8期。
    196.潘必胜:《荣家企业组织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97.谢玉梅:《论无锡近代企业产权结构》,《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98.苏全有:《从荣张企业集团的盛衰看近代中国家族企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99.邹进文:《论中国近代制度变迁的家族特殊——读荣敬本、荣勉韧等著梁溪荣氏家族史》,《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3期。
    200.赵波、吴永明:《近代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博弈分析——以荣氏企业为中心的讨论》,《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201.张余华:《重新认识家族企业推动家族企业健康发展——中国首届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202.徐梁伯:《荣德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03.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04.朱以清:《论近代中国企业集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05.林刚:《试论列强主导格局下的中国民族企业行为——以近代棉纺织工业企业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206.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07.严学熙:《张謇与淮南盐垦公司》,《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08.吴志国:《五四抵货运动中对“奸商”惩罚的行为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09.杨栋樑:《我国近代印染业发展简史(二)》,《印染》2008年第13期。
    210.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的资本集中及其经济功能》,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3月15日。
    211.钟树杰:《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212.卞欣然:《申新纺织公司兼并时期的财务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2006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