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藏曲活动渊源已久,今于宋元时期藏书家目录、戏曲目录、学人笔记及文集中多有记载,然而在古代八百年藏曲活动的发展历史中,因秘而不宣的藏曲观念及戏曲从未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藏曲活动显而不彰,如此不但藏曲未能长存不散,也未能对古代戏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兴起,在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中,由学人个体肩负起的藏曲活动不但在保护中国古籍文献与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戏曲学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相较古代藏曲活动,民国时期藏曲活动在藏曲者、藏曲观念、藏曲范围、藏曲作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首先,藏曲者身份多为戏曲研究者或是戏曲艺术家,他们或以戏曲表演为业,或以戏曲研究为业,藏曲之目的旨在学术研究,而在藏曲者间的藏曲活动交流及戏曲学交流极为频繁,国内戏曲研究者共同创办戏曲研究团体、互访戏曲文献,相讨戏曲研究中的各类问题;我国学者与日本学者者之间也互动频繁,不但为戏曲学保存了珍稀文献,也互相影响了他们戏曲文献的收藏范围及戏曲研究。其次,民国时期藏曲观念之新变对戏曲进入现代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戏曲研究者为研究需要而勤勉地搜集戏曲文献,提升了戏曲文献的价值,为戏曲学发展奠定了实证性研究基础。第三,民国时期藏曲范围相较我国传统藏曲,收藏范围由元曲杂剧、明清传奇等文人案头文献扩展至梨园抄本、曲谱、身段谱等民间场上文献,拓展了戏曲研究领域,由是民国时期藏曲数量蔚为大观。第四,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文献的保存、整理、编纂出版方面为戏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近代戏曲学体系的完善有实质影响,在戏曲史研究、戏曲文献研究、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剧场演出研究等方面推动了戏曲学的建构。
     论文通过系统整理民国时期私家藏曲活动相关史料,在中国藏曲发展史与戏曲学发展史视野下,将藏曲活动视为现代戏曲学实际发生及演变的存在方式,考察在民国藏曲活动中戏曲学的创建与变迁,考释民国时期私家藏曲者的藏曲实绩与取得戏曲学术成就。
Collection of Chinese opea's books began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at recorded considerablly in contents of bibliophiles, opera catalogues, notes of scholars and works.In about800year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on of Chinese operas books, due to many reason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collection of operas books which was not for the public, Chinese operas had never been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llection of Chinese operas is obscure in ancient time.So these collection that is easy to be scattered can not bring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operas in the ancient tim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social reform and unrest, the Chinese opera collection campaign launched by individuals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and culture bu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opera studies. Compared with ancient opera collection, the campaig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some changes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ollector, the idea, range and function of collection etc. First of all, most collectors are opera researchers or artists, who take opera performance or opera research as a profession. Their purpose of opera collection is to make academic research. The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concerning opera collection and Chinese opera studies between collectors are frequent. Domestic opera researchers co-found opera research community, exchange literatures and discuss all kinds of questions in opera studies;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als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frequently, not only preserving rare literatures but affecting mutually the collecting scope and opera studies. Secondly, the concept of Chinese opera collec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ng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era moving into modern academic research. Dueto the research demand, opera researchers spare no effort to collect relevant literatures, whichenhances the value of opera literatur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of empirical studies for operadevelopment. Thirdly,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collection, thecollecting scope in this period is larger, extending from written literatures like Zaju of Yuan,legends of Ming and Qing to folk stage literatures like Liyuan opera, scores, figure scores,which expands the research field of opera studies.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opera collectionis extremely enormou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urthly, the functions ofprivate opera collection in this period not only represent in preservation, arrangement,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opera studies but have substantial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modern opera system, boos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opera studies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literature, theories and theatre performance ofChinese opera.
     This paper, 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history of private opera collection in the period of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sight of Chinese opera collection history and opera developmenthistory, regards opera collection as the existing way of modern opera’s occurrence andrevolution, and examines the construction and variation of Chinese opera as well as the realcollecting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private collectors in that period.
引文
①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第2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②王国维.《观堂别集》卷四《曲录自序》,第15—16页。见《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据1940年商务印书馆本影印。
    ③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第6—7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①戴基龙主编.《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②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③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④殷梦霞主编.《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①陈福康.《郑振铎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②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③王卫民.《吴梅评传·作品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④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⑤梁燕编.《齐如山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⑥戴云、戴霞.《傅惜华的研究著述及其戏曲收藏》,《文学遗产》,2006年05月。
    ⑦李占鹏.《论郑振铎戏曲典籍整理的学术成就与文献价值》,《求是学刊》,2007年第2期。
    ⑧俞林.《简述三十年来的戏曲文献资料工作》,《戏曲研究》第4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⑨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⑩吴书荫.《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月。
    ①黄仕忠、金文京、乔秀岩主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丛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①孙崇涛.《戏曲文献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第3页。
    ①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49页。
    ②参周密.《武林旧事(插图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5-250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宋官本杂剧段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第63页。
    ④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6-315页。
    ⑤徐渭.《南词叙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2页。
    ①姚士粦.《见只编》卷中,民国涵芬楼影印明刊《盐邑志林》本。按:汤显祖号海若,此误作“若海”。
    ②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7页。
    ③同上。
    ④明·吕天成.《曲品校注·曲品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页。
    ⑤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曲品叙》,《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6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5页。按:“僻”当作“癖”。
    ⑥清·支丰宜.《曲目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9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35页。
    ①王国维.《曲录·曲录序》,《王国维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第3页。
    ②周密.《武林旧事(插图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5-250页。
    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06-315页。
    ④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⑤吴仁卿,名弘道,号克斋。金台蒲阴(今河北)人,《录鬼簿》记其约在至顺元年(1330)前以府判致仕,据其小令〔金字经〕《颂升平》可知,他还担任过知县。《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
    ①叶盛.《水东日记·小说戏文》,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13-214页。
    ②李开先.《李开先集·张小山小令后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69页。
    ③同上。按:“宪朝”当作“宪庙”。
    ④同上。
    ⑤姜大成《宝剑记后序》,见《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852页。
    ⑥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第377页。
    ①姚士粦:《见只编》卷中,民国涵芬楼影印明刊《盐邑志林》本。按:汤显祖号海若,此误作“若海”。
    ②《明文海》卷二百二十二。
    ③《负苞堂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①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1页。
    ②黄文旸.《曲海总目序》,见李斗.《扬州画舫录》,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第107页。
    ①郑振铎.《姚梅伯的今乐府选》,见《郑振铎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第570页。
    ②周少川.《论社会政治环境与藏书盛衰》,见周少川《文献传承与史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15页。
    ③见岛田彦桢著,董康译.《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附跋识,载于《国粹学报》,1908年,第4卷第8期。
    ①同上。
    ②虽然“八千卷”楼藏书最终在国内学者的干涉与下,经江苏著名藏书家缪荃荪到杭州与丁氏后人洽谈,以75000元的低价成交,丁氏全部藏书后来由南京江南图书馆收藏,至今依然保存完整。
    ③傅增湘.《海源阁藏书记略》,《大公报》(天津),1931年5月27日。
    ④傅惜华.《百本张戏曲书籍考略》,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第329页。
    ⑤傅惜华.《中国戏曲小说之浩劫》,《北京画报》,1932年8月,第240期。
    ⑥同上。
    ⑦叶德均.《十年来中国戏曲小说发现》,《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7号。
    ①同上。
    ②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272页。
    ③任中敏.《回忆瞿安夫子》,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简报》,1984年第1期。
    ④引文内容是1931年12月,吴梅在苏州一次曲会上与众多曲友的谈话,《瞿安日记》记述了此次谈话。见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65页。
    ⑤同上。
    ①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207页。
    ②同上,第210页。
    ③郑振铎:《记吴瞿安先生》,《国文月刊》,1942年第42期。
    ①齐如山.《百舍斋存戏曲书目·序》,《齐如山全集》第4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第2590页。
    ①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第1页。
    ②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汉书叙例”条,第35页。
    ③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①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序》,上海:东亚图书馆,1924,第1页。
    ②《元刊杂剧三十种》原为李开先旧藏,至清归藏黄丕烈。民国前后曾为日本人购去,后为罗振玉所得,据王国维在日本研究戏曲期间曾采用并整理。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请著名湖北刻书人陶子麟复刻,以《复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之名刊印出版。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①解玉峰.《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11月,第32卷第6期。
    ②浦江清.《悼吴瞿安先生》,见王卫民编:《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63页。
    ③吴梅.《奢摩他室曲丛·自序》,作于1927年,见王卫民编《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105—1106页。
    ①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编.《古本戏曲丛刊初集》,郑振铎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②孙楷第.《述也是园古今杂剧·序》,《述也是园古今杂剧》,北京:图书季刊社,1940。
    ①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见《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第141页。
    ②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第6—7页。
    ①傅惜华.《北大图书馆善本藏曲志》,《文学集刊》,1943年9月,第1期。
    ②同上。
    ③伦明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第128页。
    ④金匮陈氏为武汉籍陈嘉梁(?-1925),出身梨园世家,是梅兰芳表叔,藏有大量梨园钞本。
    ⑤傅惜华.《日本现存中国善本之戏曲·上》,《中国文艺》,第一卷第四期,1939年12月。
    ⑥黄仕忠、金文京等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①王国维.《静安藏书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②关于王国维藏曲本末详细情形,可参考黄仕忠《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去向》一文,见《中华读书报》2011年3月23日,第005版。
    ③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第128页。
    ④北京大学图书馆编.《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①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第210页。
    ②沈津.《书韵悠悠一脉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66页。
    ③潘景郑编.《几礼居藏戏曲文献录存》,上海:合众图书馆,民国油印本。见李万健主编:《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丛刊》第1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
    ①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第4页。
    ②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第229页。
    ③同上。
    ④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附西谛书目》,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⑤郑振铎:《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见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资源库,网址: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DFKMDAwMDk0&channelid=6&bookid=0094_0015&dataid=civination¤tpage=1&pathinfo=649_200&top=&haveTop=false&type=first&subchannel=2&ifPdfReader=0&jumpType=0&filenameSize=3&part=14
    ⑥傅惜华.《近五年来所获之戏曲真籍》,见《艺文杂志》1卷1期,1943年7月。
    ⑦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①吴晓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剧曲目录》跋,见《图书季刊》,1940年第2卷,第3期。
    ②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第136页。
    ①沈云龙.《最近官绅履历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第9页。
    ②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第192页。
    ③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第4页。
    ①齐如山编纂.《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见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DZqaDAwNjMyMA==&channelid=281&bookid=06jh006320_001&dataid=civination¤tpage=1&pathinfo=732_200&top=t&type=first&subchannel=1&ifPdfReader=0&jumpType=0(国图民国图书资源库)
    ②傅惜华编纂.《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
    ③刘占文主编.《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序,1934年刊。
    ⑤傅惜华.《记缀玉轩藏内府钞本》,见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1月22、23日;《记乾隆<太平祥瑞>杂剧》,见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7日
    ①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载《剧学月刊》,1933年2卷3、4期。
    ②杜颖陶.《玉霜簃所藏戏曲提要》,载《剧学月刊》,1933年,1卷,第5、6、9期。
    ③杜颖陶.《玉霜簃所藏身段谱草目》,载《剧学月刊》,1933年2卷,第6期。《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载《剧学月刊》,1933年2卷,第3、4期。
    ④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第4卷,京都:同朋社,1990,第299页。
    ⑤长泽规矩也编.《双红堂文库分类目录》结城令闻(原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序,1961。
    ①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编.《风陵文库目录》,东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9。
    ①1931年,马廉与郑振铎、赵万里三人访得由天一阁散出的孙氏蜗寄庐所藏的明蓝格抄本正续《录鬼簿》,三人连夜抄得。马廉为《录鬼簿》著有详尽校注10余篇,见刘倩编:《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
    405页。
    ②郑振铎.《西谛题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第31页。
    ①同上。
    ②关德栋.《沈阳国立博物院藏马隅卿藏书选目》,《文史杂志》,1948年6月,第1期。
    ③孙楷第编写《中国通俗小说总目》可能读过马廉藏书,据徐雁《雁斋书灯录》第315-319页记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另外日本长泽规矩也《明清间绘入本图录》中收录许多马廉所藏戏曲的插图,长泽可能寓目不少。
    ④傅惜华.《北大图书馆善本藏曲志》,《文学集刊》第1辑,艺文发行社,民国三十二(1943)年9月。
    ①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第1页。
    ②马廉稿本.《不登大雅文库书目》(1912—1949)中常记载购书价格,如《雍熙乐府》索价三百元等。
    ③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204页。
    ①郑振铎.《记吴瞿安先生》,《国文月刊》,1942年,第42期。见王卫民编《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68页。
    ②同上,第69页。
    ①同上。
    ②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4,第3页。
    ③吴梅.《与钱南扬书》,《戏曲》第3辑,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124页。
    ④吴梅.《饮虹五种序》,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14页。
    ⑤唐圭璋.《回忆吴瞿安先生》,《雨花》,1957年5月号,见王卫民编《吴梅和他的世界》,第88页。
    ⑥吴梅.《饮虹簃所刻曲序(二)》,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46页。
    ①吴梅.《饮虹簃所刻曲序(一)》,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44-1045页。
    ①赵景深.《卢前斋偷书记》,见《卢前曲学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68—271页。
    ②苏少卿.《四大名旦之比较》,《戏剧月刊》,1931年,第4期。
    ③罗瘿公.《俳歌调·齐如山》,《北京晨报·星期画报》,1928年,第129号。
    ①同上。
    ②梁燕.《梅兰芳背后的重要推手——齐如山》,《群言》,2009年2月。
    ③齐如山.《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见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DZqaDAwNjMyMA==&channelid=281&bookid=06jh006320_001&dataid=civination¤tpage=1&pathinfo=732_200&top=t&type=first&subchannel=1&ifPdfReader=0&jumpType=0(国图民国图书资源库)
    ④傅惜华.《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
    ⑤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第4页。
    ⑥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文集》(第11卷),第198页。
    ①《书舶庸谭》所载戏曲文献详情可参考孙书磊.《<书舶庸谭>所载中国戏曲文献考略》一文,戏曲研究,2006年
    6月,第7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②董康.《书舶庸谭》卷一,见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2册,影印民国二十八年董康自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第43页。
    ①董康.《书舶庸谭》卷三,同上,第249页,
    ②董康.《书舶庸谭》卷四,同上,第379页。
    ③郑振铎.《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发现记》,北京:《文学》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1日。
    ①傅惜华.《宋元南戏佚文之宝藏——关于<南曲九宫正始>》,《东方文化》,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
    ②傅芸子:《东京观书记》,见《白川集》,第124页。
    ③同上,第125页。
    ④同上。
    ⑤傅芸子:《内阁文库读曲记》、《内阁文库读曲续记》刊于《朔风》第2、3期。而《东京观书记》刊于日本《书志学》,1938年5月—8月,第12卷第3、5、6号,第13卷第1号。后均收入傅芸子《白川集》。
    ①傅惜华.《日本现存中国善本之戏曲》,《中国文艺》月刊,第1卷第4期,1939年12月。
    ①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日—22日、24—31日;8月l日、2日。
    ②黄仕忠、金文京等主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③傅芸子.《东京观书记》,见《白川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124页。
    ④傅惜华.《日本现存中国善本之戏曲》,《中国文艺》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9年12月。
    ①见马廉手稿中抄录长泽规矩也著《蓬左文库观书记》,见马廉《隅卿杂钞》,第6册。
    ②马廉.《与长泽规矩也关于<警世通言>的通信》手稿,见《隅卿杂钞》,第6册.
    ③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日—22日、24—31;8月l日、2日。
    ①长泽规矩也.《收书遍历》,原载《大安》1966年,第12卷,第2、3、4、5号,收入《长泽规矩也著作集》第6卷,译文见钱婉约.《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第26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②长泽规矩也.《民国时代的友》,《日本经济新闻》,1962年4月22日,第11版。
    ①关于抄本之定义与种类划分,主要参考孙崇涛《戏曲文献学》第157-158页内容,外加“书肆抄本”一类。
    ②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钞本稿本戏曲丛刊》,共收录戏曲、剧目、曲评与戏曲史料等共451种。北京:学苑出版社影印,2004年。
    ①长泽规矩也.《明清间绘入本图录》曾收有23种马廉所藏戏曲小说、9种王孝慈(王立承)所藏戏曲小说。这些曲本小说皆因精美插图而被长泽氏收入图录。东京:汲古书院,1980。
    ②神田喜一郎.《鬯盦藏曲志》,见《神田喜一郎全集》第4卷,东京:同朋舍,1989,第299页。
    ①万历二十五年汪光华玩虎轩本《琵琶记》凡例。
    ②林鹤宜.《晚明戏曲刊行概况》,《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第13卷,《续修四库全书全书》第11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608页。
    ②张秀民.《中国版画史》,苏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355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①李嘉球.《苏州状元》,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第30页。
    ②郑振铎.《插图之话》,《小说月报》,1927年1月。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见陈福康编《郑振铎全集》,第9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第
    394页。
    ②同时。
    ③郑振铎.《中国木刻版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62—63页。
    ④长泽规矩也编印.《明清间绘入本图录》,东京:汲古书院,1980。
    ⑤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第65页,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⑥关于日本所藏戏曲文献情况,可参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①田仲一成.《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序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Ⅰ页。
    ②神田喜一郎.《鬯盦藏曲志》,第299页。
    ①笔者按:“搜锣昆戈”当为“搜罗昆弋”。
    ②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一)》,《大公报》,1935年7月20日(12版)。
    ③按:该曲本封面为“秦腔戏词一集”,正文卷首题“梆子腔戏词(甲集)”。
    ①周木厂.《梆子腔戏词一集·序》,民国十二年北京中华印刷局排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①李士林.《湖阴曲·序》,《湖阴曲初集》,民国十四年北京撷华印书局排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①程徐瑞.《湖阴曲·绪言》,《湖阴曲初集》,民国十四年北京撷华印书局排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②同上。
    ①知音室主编,《时调曲谱大全》,上海宏文图书馆民国十七年石印本。
    ②知音室主编,《时调曲谱大全》,上海宏文图书馆民国十七年石印本。
    ①参《大正琴戏曲谱》第三册,北京打磨厂学古堂本,刊印时代不详。
    ②董康.《书舶庸谭》卷四,见《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2册。
    ①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第112页。
    ②关于《风月锦囊》的相关信息可参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0年。
    ①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203页。
    ②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257页。
    ③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50页。
    ①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198页。
    ②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209页。
    ③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4页。
    ④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92页。
    ⑤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473页。
    ⑥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280页。
    ①参《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出版说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
    ①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信息。网址:http://www.gapp.gov.cn/cms/cms/upload/info/201207/760712/134268454631026057.pdf
    ①据国家图书馆图书馆官网图书信息综合辑录。网址:http://www.nlcpress.com/BookDetail.aspx?id=4319
    ①明王骥德《曲律·杂论》,载有“(沈璟)所作词曲甚富,有《红渠》、《分钱》、《埋剑》、《十孝》、《双鱼》、《合衫》、《义侠》、《分柑》、《鸳衾》、《桃符》、《珠串》、《奇节》、《凿井》、《四异》、《结发》、《坠钗》、《博笑》等十七记。”第164页,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四。明·吕天成《曲品·新传奇品》:“沈宁庵所撰传奇十七本。”并将沈璟所撰传奇列为第一,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228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杂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166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杂论》“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不协者。”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165页。
    ④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5页。
    ①姚华所批注原文为:黄叔旸《曲海》题明沈璟,按,璟字伯英,号宁斋,世称词隐先生,所著《南九宫谱》今尚行世,又《义侠记》刻汲古阁《六十种曲》中与义仍齐名,所撰曲重声情而不矜色彩,此曲文多改窜,非词隐原本也。见《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②明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第166页。
    ①徐朔方辑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601页。
    ②同上,第614页。
    ③黄仕忠.《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前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7页。
    ④日·长泽规矩也.《双红堂文库分类目録》,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1,第2页。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122页。
    ①徐朔方辑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614页。
    ①“自南府时期到升平署时期(康熙至道光年间),所有上演的弋阳、昆腔戏,每出都有七种本:总本、单头本、曲谱、串头、排场、提纲,总本又分库本和安殿本。库本集排演用本,安殿本是恭楷写的供帝后看戏时所用。”见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之《清代宫中乱弹戏演出史料》,紫禁城出版社,2009,第615-616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页。
    ②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册1134,影印本。
    ①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见《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第121页。
    ②张笑侠.《国剧韵典》,北京:中华印书局,1935。
    ③王国维.《三十自序二》,见《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第122页。
    ①王国维.《观堂别集》,卷四《曲录自序》,见《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据1940年商务印书馆本影印,第15—16页。
    ②胡适.《曲海序》,见《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八。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第1039页。
    ③郑振铎.《劫中得书记·新序》,此序作于1956年,见《西谛书话》,上海:三联书店,1983,第204页。
    ④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小说月报》18卷11期,1927。
    ⑤上述戏曲文献刻印整理部分参考解玉峰.《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11月。
    ①胡适.《曲海序》,见《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八。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第1039页。
    ①笔者将学者依据个人或公共机构藏曲编撰而成的戏曲目录称之为藏曲目录。
    ①杜颖陶.《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序》,《剧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3期。
    ②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序》,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本。
    ③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22日,24——31,8月1日,2日。
    ④吴晓铃.《吴兴周氏言言斋善本剧曲叙录·序》,《国文月刊》第十九、二十期,1943年。
    ⑤同上。
    ⑥齐如山.《百舍斋存戏曲书目·百舍斋所藏戏曲存书目序》,见《齐如山全集》第4册,第2591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①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见《齐如山全集》第10册,第6237页。
    ②傅惜华.《近五年来所获戏曲珍籍》,《艺文杂志》第1卷第1期—第3期,1943年7月—9月。
    ①郑振铎《劫中得书记·新序》,见《郑振铎全集》第6卷,石家庄:花城文艺出版社,1998,第779页。
    ②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192—201页。
    ③李占鹏.《论郑振铎戏曲典籍整理的学术成就与文献价值》,《求是学刊》,2007年3月,第34卷,第2期。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2页。
    ⑤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见《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237页。
    ①丁初我.《黄荛圃题跋续记》,见《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1929年3卷4号,第478页。
    ②郑振铎.《跋脉望馆抄钞本古今杂剧》,见《郑振铎全集》第6卷页,石家庄:花城文艺出版社,1998,889—937。
    ③《脉望馆钞校本》具体发现过程可见郑振铎《跋脉望馆抄钞本古今杂剧》,另徐迟《火中的凤凰》、郑尔康《一座文化宝库的抢救经过》等文章也有相关记述。
    ④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第5页。
    ⑤傅惜华.《也是园所藏珍本元明杂剧之发见》,《朔风》1938年12月,1939年1月,第2、3期。
    ⑥赵万里.《元明杂剧之新发现》,《燕京学报》1939年第24期。
    ⑦孙楷第.《述也是园古今杂剧》序,北平:图书季刊社,1940。
    ⑧冯沅君.《孤本元明杂剧抄本题记》,见冯沅君:《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①潘景郑.《跋丁芝孙古今杂剧校语》,见《著砚楼书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339—340页。
    ②朱希祖.《整理升平署档案记》,《燕京学报》,1931年12月,第10期,第2082—2122页。
    ①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文集》第11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第142页。
    ②同上。
    ③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见《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第178页。
    ①傅惜华.《内廷除夕之承应戏——<如愿迎新>》,《国剧画报》,1932年2月5日。
    ②傅惜华.《清廷元旦之承应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1月1日、3日。
    ③傅惜华.《记缀玉轩藏内府钞本》,同上,1935年1月22日、23日。
    ④傅惜华.《清代内廷之开场、团场戏》,同上,1935年7月4日、5日、9日、12日、14日、18日。
    ⑤傅惜华.《清宫之月令承应戏》,同上,1935年8月21日—23日。
    ⑥傅惜华.《<鱼篮记>与<戏鱼篮>——中元节之应节戏》,《北平晨报·国剧周刊》,1936年8月27日。
    ⑦傅惜华.《清代宫廷之开场与团场戏》,《北平晨报·剧学》,1938年11月18日。
    ⑧周明泰.《昭代箫韶之三种脚本(正、续)》,《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1、2期。
    ⑨周贻白.《<鼎峙春秋>与旧有传奇》(1940年),见《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第628—638页。
    ①雷梦水.《书林琐记·车王府钞藏曲本的发现和收藏》,《学林漫录》第9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07页。
    ②王季思.《足可填补乱弹阶段剧目的空白》,见《车王府曲本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第7页。
    ①傅惜华.《近五年来所获之戏曲珍籍》,《艺文杂志》,1943年,第1卷1期至3期,1943年7月—9月。
    ②傅芸子.《中国戏曲研究之新趋势》,《戏剧丛刊》,1932年,第3期。
    ③郑振铎.《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发现记》,北京:《文学》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1日。
    ④同上。
    ①同上。
    ②郑振铎.《清华中国文学月刊》,第2卷第4期,1932年3月。
    ③叶德均.《十年来中国戏曲小说的发现》,《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7期。
    ④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1927年6月,《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
    ①郑振铎.《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向哪里去》,《文学》月刊,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
    ②梅兰芳、余叔岩.《国剧学会缘起》,《国剧画报》,1932年1月,第1期。
    ①如张伯驹《北平国剧学会成立之缘起》道:“李石曾用庚款退款创办文化事业……所经办文化事业之卓著者,为1930年创办中华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由梅兰芳任院长,南京分院由程砚秋任院长……李拨十万元助程砚秋赴法国演剧,并邀集各界名流百余人于中南海福禄居会餐,为程砚秋践行……梅、程本为师生,是时程有凌驾其师而上之势。梅氏之友好多为不平,乃挽余约梅兰芳、余叔岩合作,发起组织北平国剧学会……”见《文史资料选编》,第
    15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第128页。
    ②梅兰芳、余叔岩.《国剧学会缘起》,《国剧画报》,1932年1月,第1期。
    ①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②解玉峰.《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11月,第32卷,第6期。
    ③戴云、戴霞.《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页。
    ⑤孙崇涛.《戏曲文献学·自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第1页。
    ①郑骞.《介绍元刊杂剧三十种》,《读书青年》,1945年2月,第2卷,第8期。
    ②周贻白.《中国戏曲剧目初探》,见《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第464页。
    ③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剧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3期。
    ④吴晓铃.《我们应再检讨》,载吴晓铃、薛宝琨编:《通俗文学论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第13页。
    ⑤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北京:北新书局,1934。
    ⑥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34。
    ⑦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36。
    ①卢前.《南北词简谱·跋》,见《南北词简谱》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82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见《王国维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第3页。
    ③王国维.《致缪荃孙(1913年1月5日)》,见《王国维全集》第15卷,第47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见《王国维全集》第3卷,第125页。
    ②同上,第131页。
    ③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39页。
    ④同上。
    ⑤吴新雷.《钱南扬教授的名著<戏文概论>》,《曲苑》第1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①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第1页。
    ②周华斌.《周贻白传略》,见《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8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309页。
    ③周华斌.《周贻白传略》,第307页。
    ①周龙斌.《周贻白与中国戏剧史》,《艺海》,2000年第4期,第32页。
    ②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自序”,见《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第1页。
    ③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第274页。
    ④同上,第241页。
    ⑤原文为“今存者虽已不多(俱藏北平图书馆及故宫博物馆),尚可借以窥知其体制。兹录其中元所演《佛旨度魔》及《魔王答旨》二剧,以示一斑。”见《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第555页。
    ⑥同上,第203页。
    ①同上,第297页。
    ②同上,第538页。
    ③邓绍基.《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序》,见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④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齐如山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第7页。
    ⑤同上,第11页。
    ⑥齐如山.《戏班》,见《齐如山文集》第2卷,第251页。
    ①同上,第252—264页。
    ②同上,第264页。
    ③同上,第266页。
    ④同上,第270—272页。
    ⑤梅兰芳.《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见《梅兰芳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第23、24页。
    ⑥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①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4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134页。
    ①赵益.《天才为什么成群的来?——读敬堂师<现代国学大师学记>有感》,《书品》,2007年第2期。
    ②同上。
    ①吴梅.《霜崖三剧·自序》,《吴梅全集·作品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322页。
    ②吴梅.《百嘉堂遗嘱》,《吴梅全集·日记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908页。
    ③吴梅藏明延阁刻本《四声猿》(四卷)题跋,见《文献》,1982年7月2日。
    ④吴梅.《霜崖三剧·自序》,第322页。
    ⑤吴梅.《百嘉堂遗嘱》,《吴梅全集·日记卷下》,第908页。
    ⑥钱基博.《曲学家吴梅》,见《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55页。
    ①王玉章.《霜崖先生在曲学上之创见》,《戏曲》第1卷,第5辑,1942。
    ②吴梅:《盛明杂剧题记》,《吴梅全集·理论卷》,第101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③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录.《吴梅戏曲题跋》,见《文献》,1982年7月2日。
    ④论文整理吴梅藏曲题跋见附录二。
    ①吴梅.《盛明杂剧题记》,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1011页。
    ②吴梅.《黄河远题记》,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57页。
    ③吴梅.《四声猿题记(三)》,同上,第788页。
    ④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录.《吴梅戏曲题跋》(上),见《文献》,1982年7月2日。
    ⑤吴梅.《麒麟罽题记》,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836页。
    ⑥同上。
    ⑦吴梅.《天随愿题记》,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中),第956页。
    ⑧同上。
    ⑨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录.《吴梅戏曲题跋》(上),见《文献》,1982年7月2日。
    ①段天炯.《吴霜崖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界》,《时事新报》,1939年4月16日。
    ②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第250页。
    ③王玉章.《霜崖先生在曲学上之创建》,《戏曲月辑》,1942年,第1卷,第5辑。
    ④吴梅.《奢摩他曲话》,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159页。
    ⑤同上,第1140页。
    ⑥吴梅.《顾曲麈谈·谈曲》,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1页。
    ⑦同上,第129页
    ⑧同上,第150页。
    ①同上,第154页。
    ②苗怀明.《吴梅进北大与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③吴梅.《曲学通论》,北京:北大出版部,1919。
    ④吴梅.《曲学通论·自序》,同上,第161页。
    ⑤吴梅.《百嘉堂遗嘱》,见《吴梅全集·日记卷》(下),第908页。
    ①王文濡.《中国戏曲概论·序》,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318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同上,第252页。
    ③同上,第275页。
    ④同上,第277页。
    ⑤吴梅.《元剧研究》,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第333页。
    ⑥任中敏.《新曲苑》,北京:中华书局,1940。
    ⑦徐益藩辑.《霜厓序跋》,《戏曲》,1942年,第1卷第3辑。
    ⑧吴梅.《霜崖曲话》,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197-1445页。
    ⑨吴新雷.《吴梅遗稿<霜崖曲话>的发现及探究》,《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①吴梅.《霜崖曲话》,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下),第1229页。
    ②同上,第1235页。
    ③陆维钊.《满江红》,《戏曲》1942年3月,第1卷,第3辑。
    ④段熙仲.《吴梅先生二三事》,《江海学刊》,1984年,第4期。
    ①郑逸梅.《霜崖先生别传》,《戏曲》,1942年3月,第1卷第3辑。
    ②胡愈之.《哭振铎》,《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日。
    ③郑振铎.《宋金元诸宫调考》,《文学年报》1932年,第1期。
    ①郑振铎.《劫中得书记》序,见《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207页。
    ②据郑振铎.《失书记》载:“十年前,得到不少的弹词、宝卷、鼓词和平津到潮汕的小唱本。那些小唱本一批批的购入,或由友人们的赠贻,竟积至二万余册之多。‘一﹒二八’之役,我在东宝兴路的寓所沦入日人之手,一切书籍都不曾取出。书籍被用刀斧斫开的不少。全部的弹词,鼓词,宝卷及小唱本均丧无遗。”见《西谛书话》,第200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图书季刊》1939年,新1卷,第4期。
    ⑥关于郑振铎藏曲起始的时间,可从其1937年作《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跋》中言“余性喜聚书,二十年来节衣缩食所得尽耗于斯。于宋元以来歌词、戏曲、小说搜求尤力,间亦得秘本。”见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第63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获悉1937年之前二十年郑振铎开始藏书,并且藏书伊始,他便关注戏曲文献“诸家不甚经意之剧曲、小说,与夫宝卷、弹词,则余所得杜多”《劫中得书记》第207页。“予收书始于词曲小说及书目”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367页。
    ⑦郑振铎.《劫中得书记新序》,见郑振铎《西谛书话》,同上,第204页。
    ①同上。
    ②陈乃乾.《上海书林梦忆录》,见《陈乃乾文集》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第15页。
    ③“极可珍贵之中国古书,从战火中保全者,现纷纷运入美国。中国藏书家将其世藏珍本,以贱价售之,半为避免被日人掠去,半为维持其难民生活”。(郑振铎转录上海三月八日各报载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赫美尔的讲话。)见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271—273页。
    ④郑振铎.《求书日录》,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1941)部分,《西谛书话》,第410页。
    ⑤郑振铎.《西谛书话》,第271—273页。
    ①赵万里.《西谛书目·序》,见《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545—546页。
    ②郑尔康.《我的父亲郑振铎》,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第271页。
    ③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附西谛书目》,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①郑振铎.《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图书季刊》,1939年12月,第1卷,第4期,。
    ②郑振铎.《元明以来杂剧总录·序》,《文学季刊》1934年12月,第1卷,第2期。
    ①郑振铎.《关于中国戏曲研究的书籍》,见《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505页。
    ②郑振铎.《关于中国戏曲研究的书籍》,第505-507页。
    ③郑振铎.《西谛所藏善本戏曲题识》,见《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1006页。
    ④郑振铎.《关汉卿绯衣梦的发见》,见《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10页。
    ①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②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题记》,见《郑振铎全集》第4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第743-744页。
    ①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编.《古本戏曲丛刊初集》,郑振铎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②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见《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992页。
    ①参考傅惜华族弟傅耕野.《傅惜华与碧蕖馆藏书》一文内容,见舒乙编《京华奇人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第301—306页。
    ②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③傅惜华.《碧蕖馆藏曲志》,《北平晨报·国剧周刊》,1936年7月30日、8月6日、20日、9月17日。
    ④同上。
    ①戴霞.《饮流斋抄本戏曲题记叙录》,《文献》,2009年,第4期。
    ②所列剧目摘自傅惜华.《内廷普通之承应开场剧》,《北京画报·戏剧特号》,1931年5月18日,第43期。
    ③所列剧目及引文见傅惜华.《清廷元旦之承应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1月1日、3日。
    ④傅惜华.《清代宫廷之“开场”与“团场”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4日、5日、9日、12日、14—18日。
    ①傅惜华著,程晓红编.《傅惜华戏曲论丛》,页383,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②傅惜华.《宋元南戏佚文之宝藏》,《东方文化》月刊特辑,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
    ③傅惜华.《明曲选集四种所见之新资料》,见
    ①同上。
    ②傅惜华.《北大图书馆善本藏曲志》,《文学集刊》,1943年9月,第1期。
    ③傅惜华.《中国戏曲小说之浩劫》,《北京画报》,1932年8月,第240期。
    ④同上。
    ⑤傅惜华.《中国戏曲小说之浩劫》,《北京画报》,1932年8月,第240期。
    ⑥傅惜华.《碧蕖馆藏曲志》,《北平晨报·国剧周刊》,1936年6月4日,11日,7月23日,30日,第85、86、92、
    93期。
    ⑦傅惜华.《近五年来所获之戏曲珍籍》,《艺文杂志》,1943年7月—9月,第1卷,第1期至3期。
    ①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1935年排印本。
    ②傅惜华编.《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例言,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版,第1页。
    ③同上。
    ①傅惜华.《皮黄剧本作者草目》,《大公报剧坛》,1935年4月9日,11日,13日,14日,16——19日,21日,
    29日,30日,5月1日,2日,6日,7日,9日,10日,14日,16日,17日,23日,27日,30日,6月2日——
    6日,10日,11日,18日。
    ①殷梦霞主编.《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全5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②分别为:《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四元记》、《西湖扇传奇》、《投桃记》、《邯郸记》、《长命缕》、《怡云阁金印记》、《昭代箫韶》、《秣陵春传奇》、《偷甲记》、《盛明杂剧》、《扬州梦传奇》、《新刊重订出像附释标注音释赵氏孤儿记》、《新刻全像汉刘秀云台记》、《新刻全像点板张子房赤松记》、《新刻袁中郎先生批评红梅记》、《新编西川图》、《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曲》(《西厢记》、《异梦记梦圆》、《玉玦记酖喜》、《琵琶记附琵琶调》、《荆钗记祭江》、《登科记试节》)、《醉怡情杂剧》(《占花魁一倾》、《绣襦记剔目》、《百花记被执》、《孽海记僧尼会》)、杂剧新编、《谭友夏钟伯敬先生批评绾春园传奇》、《怀远堂批点燕子笺》、《桃花影传奇》、《度曲须知》。
    ③梅兰芳、余叔岩.《国剧学会缘起》,《戏剧丛刊》,1931年,第1期。
    ④齐如山.《创立国剧学会》,见《齐如山文集》第11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第136页。
    ⑤同上,第157页。
    ⑥齐如山:《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见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DZqaDAwNjMyMA==&channelid=281&bookid=06jh006320_001&dataid=civination¤tpage=1&pathinfo=732_200&top=t&type=first&subchannel=1&ifPdfReader=0&jumpTyp
    ①细目见齐如山.《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下卷),第23—28页。
    ②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文集》(第11卷),第147页。
    ①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文集》(第11卷),第198页。
    ②同上,第189页。
    ③日本人要征用陈列馆的房子开办俱乐部,要陈列馆依旧开办;又有人建议将陈列馆物品存放电台,但是此人与日本人联系密切,居心叵测;1937年底,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组一班学生参观陈列馆。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人有侵占陈列馆之心。见《齐如山回忆录》,第211—236页。
    ④同上,第255页。
    ①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序》,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本。
    ②同上。
    ③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序,1934年刊。
    ④同上。环翠堂原刻本《狮吼记》,今可见于黄仕忠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1辑,第1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傅惜华.《记缀玉轩藏内府钞本》,见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1月22、23日。
    ②齐如山.《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上卷,北平国剧学会出版,1935,第86页。
    ③同上,第85页。
    ④戴云.《梅氏缀玉轩所藏剧本述》,《戏曲艺术》,2013年5月第3期。
    ①参考齐如山.《齐如山戏本》,所收剧本有:《凤还巢》、《春秋配头本》、《春秋配二本》、《木兰从军头本》、《木兰从军二本》、《童女斩蛇》、《牢狱鸳鸯》、《红线盗合》、《廉锦枫》、《晴雯撕扇》、《黛玉葬花》、《群芳集艳》、《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西施头本》、《西施二本》、《霸王别姬》、《太真外传头本》、《太真外传二本》、《太真外传三本》、《太真外传四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②梅兰芳.《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见《梅兰芳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第23、24页。
    ①傅芸子.《升平署扮相谱提记》,《国剧画报》,1932年第1卷,第1期。
    ①朱家溍:《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参考朱家溍《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见《故宫退食录》(下),北京出版社,1999,第655页。
    ①梅兰芳.《漫谈戏曲画》,见《梅兰芳文集》,第143页。
    ②刘占文主编.《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③同上,见前言《说略》。
    ④这些资料中较为珍贵的有《缀玉轩藏明清戏曲脸谱》,包括明代脸谱和清初昆弋脸谱数十幅;《清代升平署扮相谱》,包括清代宫廷演出人物穿着化妆谱试100余张;清乾隆间内府四色精抄本明代王廷讷撰《狮吼记》传奇;清无名氏撰《三笑姻缘》传奇二卷:附工谱、曲文朱点板眼,至今未见刻本,甚为珍贵。除此还有老戏单数百余张也是研究近代戏曲史的珍贵资料。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图书馆网上介绍梅兰芳藏曲:http://www.zgysyjy.org.cn/newart/lanmuye.jsp?class_id=18_05_02
    ⑤附录转引自戴云.《梅氏缀玉轩所藏剧本述》一文中所公布的资料,《戏曲艺术》,2013年5月,第3期。
    ①安葵.《学者型演员程砚秋》,《戏剧之家》,2003年12月第6期。
    ②程砚秋著,程永江编.《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③程砚秋序,见张次溪著.《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第14页。
    ④汪蔚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92页之“古本戏曲丛刊”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①杜颖陶(1908-1963),又名杜联齐,笔名绿依,又一名杜璟。天津人,戏曲研究家,曾任中国戏曲音乐院研究所研究员、图书室主任。
    ②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序》,载《剧学月刊》,1933年2卷3期。
    ③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载《剧学月刊》,1933年2卷3、4期。
    ④杜颖陶.《玉霜簃所藏戏曲提要》,载《剧学月刊》,1932年1卷第5、6、9期。
    ⑤杜颖陶.《玉霜簃所藏身段谱草目》,载《剧学月刊》,1933年2卷第6期。
    ①杜颖陶.《二黄来源考》,载《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8期。
    ②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第323页。
    ①吴新雷.《花落谁家——程砚秋“玉霜簃”藏曲的最终归宿》,《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5卷,第1期。
    ②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图书馆网上介绍程砚秋藏曲:http://www.zgysyjy.org.cn/newart/lanmuye.jsp?class_id=18_05_02
    ①傅芸子.《白川集东京观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147页。
    ②董康.《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316页。
    ③长泽规矩也.《シナ戏曲小説の研究》,见长泽规矩也先生喜寿纪念会编.《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东京:汲古书院,1989,第27页。
    ①松泽老泉著、弥吉光长校.《松泽老泉资料集》,武藏村山:青裳堂书店,1982,第252页。
    ②同上,第250—251页。
    ③笔者按:《容易堂三种曲》当为《容居堂三种曲》。
    ①《松泽老泉资料集》,第395页。
    ②《松泽老泉资料集》,第391页。
    ③同上,第394页。
    ④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四),京都:同朋舍,1986,第299页。
    ⑤田仲一成.《序二》,见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3页。
    ①《神田喜一郎全集》(四),第309—310页。
    ②笔者按,“周坦”当作“周坦纶”。
    ③《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第234页。
    ①《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第235页。
    ②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日。
    ③同上。
    ④《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第221页。
    ①《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第27页。
    ①笔者按:“搜锣昆戈”当为“搜罗昆弋”。
    ②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日。
    ③《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第243页。
    ④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14页。
    ①傅惜华.《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目录》.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第1页。
    ②长泽规矩也著.《シナ文学概观藏曲印表》,见长泽规矩也先生喜寿纪念会编.《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七),东京:汲古书院,1989,第464—469页。
    ③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807页。
    ①此处当为“沈璟撰”,“沈自晋”或为作者笔误。
    ②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日。
    ③《长泽规矩也著作集》(五),第234页。
    ④长泽规矩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双红堂文库分类目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1,第2页。
    ⑤补苴长泽规矩也目录之作,可参黄仕忠《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目录》(《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48册,东洋文化研究所,2005年12月)、《双红堂文库藏清末民初北京木刻、石印本<唱本>目录》(《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
    150册,东洋文化研究所,2006年12月)、《双红堂文库藏民初北京排印本唱本目》(《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51册,东洋文化研究所,2007年3月)。
    ①神田喜一郎相关经历与学术简介可参李庆.《日本汉学史第2部:成书和迷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第507-516页。
    ②可参(日)内藤湖南,(日)长泽规矩也等著;钱婉约,宋炎辑译.《中国访书谈(一)》,《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59-175页。
    ③可参王君南.《董康东游日记》相关内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④鲁迅在1930年8月6日的日记中载“晚赴内山邀往漫谈会”(《鲁迅全集》16卷《鲁迅日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07页,编者所注漫谈会与会者包括鲁迅与神田喜一郎。
    ⑤1927年1月1日《董康东游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3页。
    ⑥可参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合肥市:黄山书社,1994,第页721-724;吴新雷等编.《清晖山馆友声集—陈中凡友朋书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第615页;夏承焘《夏承焘词集》,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第209-210页。
    ⑦罗继祖.《<鬯盦藏书绝句>正续》,《枫窗三录》,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第405页。
    ⑧饶宗颐著,胡晓明编.《澄心论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第397页。
    ①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二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第510页。
    ②王君南.《董康东游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2000,第5页。
    ③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二部,第512页。
    ①《鬯盦藏曲志》,第299页。
    ②同上。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第2099页,中华书局,1974。
    ④《鬯盦藏曲志》,第299页。
    ⑤按:这些书坊的主人皆为唐氏,故云泛指。略可确定者,文林阁主人为唐锦池、富春堂主人为唐富春,广庆堂主人为唐振吾。
    ①按,《千秋绝艳图》,《鬯盦藏曲志》第313页手民误作“千秋续艳图”。
    ②《董康东游日记》卷二,第51页。
    ③田仲一成.《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序二》,第Ⅰ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④陈德文译.《日本名家随笔选》,第50页,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①马奔腾.《神田喜一郎致王国维信》,《东方丛刊》,第236页,2007年第2期。
    ②内藤湖南和诗参见《归舟中漫成六绝用神田鬯盦送别诗韵》,(内藤湖南.《内藤湖南汉诗文集》,第35-3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③神田喜一郎:《中国史学史·跋》,参见(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④可参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第375-37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⑤同上。
    ⑥可参神田喜一郎,《鬯盦藏曲志·后记》,《神田喜一郎全集》,第387页,京都:同朋舍,1990。
    ⑦可参神田信夫,《神田喜一郎全集》第四卷《后记》,第389-391页。
    ①《鬯盦藏曲志》,第300页。
    ②同上,第381页。
    ①按:Chrestomathie Chinorse实则为中国作品集,该书影印古籍六种,次第为《太上感应篇》、《文昌梓通帝君阴鸷文》、《真腊风土记》、《灰阑记》、《千字文》、《三字经》。
    ②《鬯盦藏曲志》,第382-386页。
    ③同上,第384页。
    ④《鬯盦藏曲志》,第307页。
    ①同上,第309-311页。
    ②同上,第324页。
    ③同上,第328页。
    ④按:作者在《序》中表示在故事梗概相关内容的撰写上得到曲学专家岩城秀夫(1923-2011)的大力帮助,参见《鬯盦藏曲志》300页。
    ⑤同上,第309-310页。
    ⑥同上,第334页。
    ⑦同上,第338页。
    ⑧同上,第344页。
    ⑨《远山堂曲品》的著录情况,可参《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远山堂曲品》(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119页。
    ⑩按:《四大史杂剧》在《汇刻书目外集》的著录情况可参(日)松泽老泉著,(日)弥吉光长校,《松泽老泉资料集》,武藏村山:青裳堂书店,1982,第395页。
    ①第378-379页。
    ②第371页。
    ③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叙》,《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书店,
    ④刘心明.《珍稀古籍书影丛刊·总序》,《留真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第4页。
    ①长泽规矩也.《明清间绘入本图录·解说》,东京:汲古书院,1980年版。
    ②参《明清间绘入本图录目录》,页1。按:原书为竖排,今特予以变通作横排,内容、小字注未变。
    ③在北京除了外出购书,泽田瑞穗也会徜徉于北京的诸多景点。泽田瑞穗曾撰《什刹海的春景》一文描述在北京逡巡于什刹海的美好时光。参《什刹海的春景》,(《华文国际》,大阪:中华国际新闻社,1948年第1卷第8期,第5-6页。
    ①其游览西安时曾赋诗《渭城柳》、《游乾陵》,参《中日诗谊》(黄铁城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页463-464。
    ②《风陵文库目录·卷首》一。
    ③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83-84页。
    ①浦川道太郎.《前言》,《风陵文库目录》,东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9。
    ①参《风陵文库目录》。
    ②同上。
    ③松泽老泉.《汇刻书目外集·凡例》,第253页。
    ④《隋书经籍志》载《中经新簿》丁部即集部分类为诗赋、图赞、汲冢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906页。
    ⑤参长泽规矩也.《家藏旧钞曲本目录》,《支那戏曲小说研究》。
    ⑥参长泽规矩也.《家藏曲本目录》,《支那戏曲小说研究》。
    ①参神田喜一郎.《鬯盦藏曲志》。
    ②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第114页。
    ③参《风陵文库目录》,第78-80页。
    ④参《风陵文库目录》,第86-87页。
    ①泽田瑞穗.《余莲村的劝善剧》,见《中国的庶民文艺》,东京:东方书店,1986年版,第329-361页。
    ②泽田瑞穗.《滦州影戏的艺术》,见《中国的庶民文艺》,第363页。
    ③泽田瑞穗.《禽虫戏》,见《中国的庶民文艺》,第387-405页。
    ④泽田瑞穗.《禽虫戏》,见《中国的庶民文艺》,第407-411页。
    ①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编:《风陵文库目录》,东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版,第263页。
    ②参《风陵文库目录》。
    ③泽田瑞穗在《理论的戏曲史——简介赵景深著<曲论初探>》中言及赵景深著作寄赠之事,也谈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在北京时错过购买赵氏所著诗集、小说集的遗憾。
    ④泽田瑞穗撰,江巨荣译,《理论的戏曲史——简介赵景深著<曲论初探>》,参《文教资料简报》,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编,1984年11期,第34页。
    ①泽田瑞穗撰,江巨荣译,《理论的戏曲史——简介赵景深著<曲论初探>》,参《文教资料简报》,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编,1984年11期,第34页。
    ②参《风陵文库目录》,第176-178页。
    ③参《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上海:文宜书局,年代未详,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④铸记书局曾于1906年出版石印本《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不著编者,线装10集,共收剧目48出,扉
    ①按:此简目著录《鬯盦藏曲志》所录曲本、谱本29种,不录提要内容,书名与小字注保留原书体例与内容,本目意在最大程度保存原书内容,亦便检核使用。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陈德文译.《日本名家随笔选》,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陈福康.《郑振铎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陈福康编.《郑振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陈乃乾.《陈乃乾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程焕文.《裘开明年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程晓红编.《傅惜华戏曲论丛》,页383,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程砚秋著,程永江编.《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戴基龙主编.《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董康.《书舶庸谭》卷四,见《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第2册。
    段天炯.《吴霜崖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界》,《时事新报》,1939年4月16日。
    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
    冯沅君.《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傅惜华.《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1935年排印本。
    傅芸子.《白川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合肥:黄山书社,1994。
    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编.《古本戏曲丛刊》初、二、三、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附西谛书目》,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
    胡适.《曲海序》,见《胡适文存》,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黄仕忠、金文京、乔秀岩主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丛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黄仕忠.《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雷梦水.《学林漫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斗.《扬州画舫录》,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李嘉球.《苏州状元》,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李开先:《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
    李庆.《日本汉学史·第2部:成书和迷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李士林.《湖阴曲初集》,民国十四年北京撷华印书局排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李万健主编。《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
    梁燕编.《齐如山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刘倩编.《马隅卿小说戏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刘占文主编.《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卢前.《卢前曲学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
    卢前.《南北词简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36。
    伦明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5。
    明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潘景郑编.《几礼居藏戏曲文献录存》,上海:合众图书馆,民国油印本。
    齐如山.《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北京:北平国剧学会,1935。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齐如山.《齐如山戏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齐如山全集编印委员会.《齐如山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第250页。
    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34。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饶宗颐著,胡晓明编.《澄心论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任中敏.《新曲苑》,北京:中华书局,1940。
    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京都:同朋社,1990。
    沈津.《书韵悠悠一脉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沈云龙.《最近官绅履历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舒乙编.《京华奇人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
    孙崇涛.《戏曲文献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孙楷第.《述也是园古今杂剧序》,《述也是园古今杂剧》,北京:图书季刊社,1940。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陶湘编,窦水勇点校.《书目丛刊》,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
    汪蔚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王国维.《静安藏书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王国维.《王国维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据1940年商务印书馆本影印。
    王季思.《车王府曲本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王卫民.《吴梅和他的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王卫民.《吴梅评传作品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王卫民.《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王文章主编.《傅惜华戏曲论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王玉章.《霜崖先生在曲学上之创建》,《戏曲月辑》,1942年,第1卷,第5辑。
    王芷章.《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1935。
    王芷章.《清代伶官传》,北京:中华书局,1936。
    王芷章.《升平署志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吴梅.《曲学通论》,北京:北大出版部,1919。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吴梅:《吴梅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吴书荫主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吴晓铃、薛宝琨编:《通俗文学论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吴新雷等编.《清晖山馆友声集—陈中凡友朋书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夏承焘.《夏承焘词集》,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夏晓虹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上海:东亚图书馆,1924。
    徐朔方辑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徐渭.《南词叙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姚士粦.《见只编》,民国涵芬楼影印明刊《盐邑志林》本。
    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殷梦霞主编.《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小说戏曲文献汇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编.《风陵文库目录》,东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9。
    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张笑侠.《国剧韵典》,北京:中华印书局,1935。
    张秀民.《中国版画史》,苏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北京:北新书局,1934。
    郑尔康.《我的父亲郑振铎》,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郑振铎.《中国木刻版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知音室主编,《时调曲谱大全》,上海宏文图书馆民国十七年石印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15辑,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2。
    中国戏剧家协会编.《梅兰芳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周密.《武林旧事(插图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周木厂.《梆子腔戏词一集》,民国十二年北京中华印刷局排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周少川.《文献传承与史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周贻白.《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
    朱家溍.《故宫退食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大正琴戏曲谱》第三册,北京打磨厂学古堂本,刊印时代不详,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上海:文宜书局,年代未详,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日】长泽规矩也编.《双红堂文库分类目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1。
    【日】长泽规矩也编印.《明清间绘入本图录》,东京:汲古书院,1980。
    【日】内藤湖南、长泽规矩也等著;钱婉约,宋炎辑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
    【日】内藤湖南.《内藤湖南汉诗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日】浦川道太郎,《前言》,《风陵文库目录》,东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9。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日】松泽老泉著、弥吉光长校,《松泽老泉资料集》,武藏村山:青裳堂书店,1982。
    【日】泽田瑞穗.《中国的庶民文艺》,东京:东方书店,1986。
    【日】长泽规矩也,《明清间绘入本图录》,东京:汲古书院,1980。
    安葵.《学者型演员程砚秋》,《戏剧之家》,2003年12月第6期。
    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录.《吴梅戏曲题跋》,《文献》,1982年7月2日。
    戴霞.《饮流斋抄本戏曲题记叙录》,《文献》,2009年,第4期。
    戴云、戴霞.《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文学遗产》,2006年5期。
    戴云.《梅氏缀玉轩所藏剧本述》,《戏曲艺术》,2013年5月第3期。
    丁初我.《黄荛圃题跋续记》,《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1929年3卷4号。
    杜颖陶.《二黄来源考》,《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8期。
    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剧学月刊》,1933年2卷3、4期。
    杜颖陶.《玉霜簃所藏身段谱草目》,《剧学月刊》,1933年2卷,第6期。
    杜颖陶.《玉霜簃所藏戏曲提要》,《剧学月刊》,1932年1卷第5、6、9期。
    段熙仲.《吴梅先生二三事》,《江海学刊》,1984年,第4期。
    傅惜华.《〈升平宝筏〉——清代伟大之神话剧》,《北京晨报艺圃》,1930年12月16日—21日。
    傅惜华.《<鱼篮记>与<戏鱼篮>——中元节之应节戏》,《北平晨报国剧周刊》,1936年8月27日。
    傅惜华.《北大图书馆善本藏曲志》,《文学集刊》,1943年9月,第1期。
    傅惜华.《碧蕖馆藏曲志》,《北平晨报国剧周刊》,1936年6月4日,11日,7月23日,30日,第85、86、92、93期。
    傅惜华.《记<封神天榜>——清代承应传奇之一种》,《北平晨报国剧周刊》,1931年5月27日。
    傅惜华.《记长泽氏所藏钞本戏曲》,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20——22日,24——31,8月1日,2日。
    傅惜华.《记缀玉轩藏内府钞本》,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1月22、23日。
    傅惜华.《记乾隆<太平祥瑞>杂剧》,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7日
    傅惜华.《近五年来所获之戏曲珍籍》,《艺文杂志》第1卷第1期—第3期,1943年7月—9月。
    傅惜华.《明曲选集四种所见之新资料》,《中国学报》,1945年2月,第3卷第2期。
    傅惜华.《内廷承应传奇之开场》,《北平晨报戏剧特号》,1931年6月6日,第45期。
    傅惜华.《内廷承应戏之开场》,《民言戏剧周刊》,1929年12月2日。
    傅惜华.《内廷除夕之承应戏——<如愿迎新>》,《国剧画报》,1932年2月5日。
    傅惜华.《内廷普通之承应开场剧》,《北京画报戏剧特号》,1931年5月18日,第43期。
    傅惜华.《清代宫廷之“开场”与“团场”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4日、5日、9日、12日、14—18日。
    傅惜华.《清代宫廷之开场与团场戏》,《北平晨报剧学》,1938年11月18日。
    傅惜华.《清代内廷之开场、团场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7月4日、5日、9日、12日、14日、18日。
    傅惜华.《清宫之月令承应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8月21日—23日。
    傅惜华.《清廷元旦之承应戏》,天津《大公报剧坛》,1935年1月1日、3日。
    傅惜华.《日本现存中国善本之戏曲》,《中国文艺》月刊,第1卷第4期,1939年12月。
    傅惜华.《升平署扮相谱》,《北京画报戏剧号》,1928年8月18日、9月15日、10月20日、11月17日。
    傅惜华.《寿安宫戏台建筑考》,《北京画报戏剧特号》,1931年2月12日。
    傅惜华.《宋元南戏佚文之宝藏——关于<南曲九宫正始>》,《东方文化》,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
    傅惜华.《也是园所藏珍本元明杂剧之发见》,《朔风》1938年12月,1939年1月,第2、3期。
    傅惜华.《元代杂剧作家传略》,中国学报二卷,1—3期,1944年9月—12月。
    傅惜华.《中国戏曲小说之浩劫》,《北京画报》,1932年8月,第240期。
    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序》,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本。
    傅惜华.《皮黄剧本作者草目》,《大公报剧坛》,1935年4月9日,11日,13日,14日,16——19日,21日,29日,30日,5月1日,2日,6日,7日,9日,10日,14日,16日,17日,23日,27日,30日,6月2日——6日,10日,11日,18日。
    傅芸子.《升平署扮相谱提记》,《国剧画报》,1932年第1卷,第1期。
    傅芸子.《中国戏曲研究之新趋势》,《戏剧丛刊》,1932年,第3期。
    傅增湘.《海源阁藏书记略》,《大公报》(天津),1931年5月27日。
    关德栋.《沈阳国立博物院藏马隅卿藏书选目》,《文史杂志》,1948年6月,第1期。
    胡愈之.《哭振铎》,《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日。
    解玉峰.《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11月,第32卷,第6期。
    李占鹏.《论郑振铎戏曲典籍整理的学术成就与文献价值》,《求是学刊》,2007年3月,第34卷,第2期。
    林鹤宜.《晚明戏曲刊行概况》,《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
    陆维钊.《满江红》,《戏曲》1942年3月,第1卷,第3辑。
    罗瘿公.《俳歌调齐如山》,《北京晨报星期画报》,1928年,第129号。
    马奔腾.《神田喜一郎致王国维信》,《东方丛刊》,第236页,2007年第2期。
    梅兰芳、余叔岩.《国剧学会缘起》,《戏剧丛刊》,1931年,第1期。
    苗怀明.《吴梅进北大与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齐如山撰.《齐氏百舍斋戏曲存书目》,《图书季刊》第1、2期合刊,1948年。
    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4,第3页。
    任中敏.《回忆瞿安夫子》,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简报》,1984年第1期。
    沈津.《周志辅和他收藏的戏曲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苏少卿.《四大名旦之比较》,《戏剧月刊》,1931年,第4期。
    孙崇涛.《古代浙江戏曲刻本述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燕京学报》,1949年6月,第36期。
    孙书磊.《<书舶庸谭>所载中国戏曲文献考略》,《戏曲研究》,2006年6月,第7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唐圭璋.《回忆吴瞿安先生》,《雨花》,1957年5月号,
    王玉章.《霜崖先生在曲学上之创见》,《戏曲》第1卷,第5辑,1942。
    吴书荫.《论二十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月。
    吴晓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剧曲目录》,《图书季刊》,1940年第2卷,第3期。
    吴晓铃.《吴兴周氏言言斋善本剧曲叙录序》,《国文月刊》第十九、二十期,1943年。
    吴新雷.《花落谁家——程砚秋“玉霜簃”藏曲的最终归宿》,《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5卷,第1期。
    吴新雷.《钱南扬教授的名著<戏文概论>》,《曲苑》第1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吴新雷.《吴梅遗稿<霜崖曲话>的发现及探究》,《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徐益藩辑.《霜厓序跋》,《戏曲》,1942年,第1卷第3辑。
    叶德均.《十年来中国戏曲小说发现》,《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7号。
    俞林.《简述三十年来的戏曲文献资料工作》,《戏曲研究》第4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俞为民.《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
    泽田瑞穗撰,江巨荣译,《理论的戏曲史——简介赵景深著<曲论初探>》,《文教资料简报》,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编,1984年11期。
    赵万里.《元明杂剧之新发现》,《燕京学报》1939年第24期。
    赵益.《天才为什么成群的来?——读敬堂师<现代国学大师学记>有感》,《书品》,2007年第2期。
    郑逸梅.《霜崖先生别传》,《戏曲》,1942年3月,第1卷第3辑。
    郑振铎.《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小说月报》18卷11期,1927。
    郑振铎.《插图之话》,《小说月报》,1927年1月。
    郑振铎.《记吴瞿安先生》,《国文月刊》,1942年第42期。
    郑振铎.《清华中国文学月刊》,第2卷第4期,1932年3月。
    郑振铎.《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发现记》,北京:《文学》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1日。
    郑振铎.《宋金元诸宫调考》,《文学年报》1932年,第1期。
    郑振铎.《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图书季刊》新1卷4期,1939年12月。
    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1927年6月,《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
    郑振铎.《元明以来杂剧总录序》,《文学季刊》1934年12月,第1卷,第2期。
    郑振铎.《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向哪里去》,《文学》月刊,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
    郑骞.《介绍元刊杂剧三十种》,《读书青年》,1945年2月,第2卷,第8期。
    周明泰.《昭代箫韶之三种脚本(正、续)》,《剧学月刊》,1934年,第3卷第1、2期。
    朱希祖.《整理升平署档案记》,《燕京学报》,1931年12月,第10期。
    【日】岛田彦桢著,董康译《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国粹学报》,1908年,第4卷第8期。
    【日】长泽规矩也.《民国时代的友》,《日本经济新闻》,1962年4月22日,第1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