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成长的生态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模型和方法,整合企业成长理论,辅以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以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为典型案例,对传媒成长历程进行描述与分析,探寻传媒成长的机制、路径和规律。
     论文从生态学视角对传媒成长进行了新的界定,指出,传媒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获取和利用内、外部资源,实现传媒生态位不断扩充的过程。生态位扩充有几种方式:竞争或捕食(兼并);开拓潜在生态位;增强环境适宜度,正向构建生态位。媒介、传媒业、传媒企业在社会系统中分别对应的是群落、种群和种,它们的功能结构不同,研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群落的(媒介)层次,关注的是其演进规律和路径;在种群的(传媒产业)层次,关注的是多样性和决定种群增长波动的因素;在种的(传媒企业)层次,关注的是个体对环境(自然、社会环境及竞争者)的适应和反应。它们之间又有强相关性,传媒企业是构筑传媒产业的单元,而传媒产业是构筑媒介群落的一个单元。
     论文阐释了生态位选择、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扩充、生态位构建、生态位分离在传媒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表现,阐释了传媒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演化逻辑。传媒企业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着特定的抉择和挑战,有效识别和构筑特色竞争力有助于传媒企业选择适合的生态位,制定正确的成长策略,为优化资源配置和争夺市场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传媒企业生态位战略一般步骤为:第一,开拓生态系统,占据一个有利生态位;第二,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适时扩充生态位;第三,打造核心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地位;第四,保持与周边生态成员的协同进化,避免竞争者的替代或超越;第五,关注环境的变化,在环境变化之时重新构建生态秩序,突破限制因子,以获得新生。
     作者围绕湖北知音传媒集团27年的成长历程,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该集团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全面的考察,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对材料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显示,知音传媒集团27年的成长走势大致呈现组合S型曲线,目前已进入稳定又不乏活力的盛年期。论文指出,知音传媒集团之所以取得不凡成长业绩,是因为它创办之初就准确识别需求,占据“人情美、人性美”特定有利生态位,为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音传媒集团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是因为它一开始就投身市场,并为适应市场竞争构建了完善的内部竞争机制,实现了红皇后协同成长效应,同时利用生态位构建正向作用,打造利于自身成长的环境,不断突破自身成长的瓶颈,获得持续和稳定的成长。
     论文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了知音传媒集团成长历程中的一些陷阱。漫长的上市历程、艰难的海外拓展、步履维艰的全媒体打造、《新周报》的沉浮等,种种的障碍阻滞了集团的成长,而中国的媒介政策是造成障碍的最重要限制因子。论文从生态位宽度视角分析了《打工》、《知音·励志》等案例的兴衰原因,指出,传媒产品的生态位宽度设置太宽,会减低其生存效率,失去较强竞争力;从生态位重叠度视角,分析了《知音》海外版与《知音文摘》等刊物成长乏力的原因;从生态因子视角分析了《商界名家》办刊的失败和“知音体”的尴尬,指出,生态因子匹配失当和平衡破坏是主要的原因。
     在考察知音传媒集团的基础上,论文进而指出:中国传媒健康、持续成长可以表达为一条组合s型成长。遵循这样的成长方式,传媒就能拥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自动跟踪变化的生态环境,实现稳定增长。实现组合S型曲线成长必须的条件是:第一,不断扩充成长空间。如果缺乏成长空间,曲线无法向上延伸。第二,必须能够突破成长的限制因子,如果突破不了,无法实现成长的正反馈过程,新一轮的S型成长也就难以实现。第三,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限制因子的能力。第四,必须自觉地、勇敢地投入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的动力。
Taking Hubei Zhiyin Media Group as a cas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escribe and analize the course of media growth by applying theories, models and methods of ecology, theories of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as well as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aiming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the Route, and the Law of It.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this paper gives a new definition of media growth:The course of media growth is a process of achieving continuous niche expansion of the media through acquisition and us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here are several ways of niche expansion:Competition or predation (merger), exploration in potential niche and positive construction of niche as well the enhancement of its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Media, Media Industry, and Media Enterprise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community, population, and species in the social system, and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structures, so the contents of study are also different. In the level of community (media), clos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volutionary rules and paths of the media; in the population (media industry) level, focus is on its diversity and factors which decide the population growth and fluctuation; in the species (media enterprise) level, emphasis is put on the adaptation and reaction of individuals to the environments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ompetitors). They hav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in which media enterprise is the unit of construction of media industry, while media industry is a uni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community.
     The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the performances of niche selection, niche breadth, niche expansion, niche construction, and niche separation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media enterprises, and explains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the media in different phases of growth. The media enterprise has specific choices and challenges in each growing stage.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competitiveness help media enterprises to select appropriate niche and establish appropriate strategies,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ntending for market commanding heights. The general steps of media enterprises'niche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firstly, developing an ecological system and occupying a favorable niche; secondly, maintaining a virtuous circle of the ecosystem, and expanding the niche timely; thirdly, building a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establishing a favorable competitive status; fourthly, keeping up with the evolution of surrounding members in the ecosystem, and avoiding replacement or excess by competitors; fifthl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re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order at the moment change occurs so as to break through limiting factors for a new life.
     conducted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s of the Group by way of literature research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s, and collected a great deal of detailed and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e author sorted and analyzed these materials with related theori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end of the 27 years's growth of Hubei Friends Media Group is generally a combined S-shaped curve, presently reaching its prime time of stability yet vitality. This paper points that the extraordinary growth performance of the Group lies in its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need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foundation and its occupation of the particular and favorable "beautiful human, beautiful human nature" niche, which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laying of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roup's growth. The maintenance of the Group's sustained driving force for innovation counts on its outset into the marke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 adaptive to market competition, which helped to achieve the Red Queen synergistic growth effect. Meanwhile, the Group used its ecological niche to build a positive role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and achieved a sustained and steady growth by constantly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its own growth.
     From a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some pitfalls in the process of the group's growth:long listing process, difficult overseas expansion, slow creation of all-media,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New Weekly etc. All these obstacles blocked the growth of the Group, in which China's media policy was the key limiting fac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niche widt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ise and fall of cases such as Work and Friends·Inspiration, then points that the niche breadth of media products is set too wide, which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existence and results in the loss of strong competitiveness. 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also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overlap, to uncover the causes of weak growth of such magazines as Friends (overseas edition) and Friends' Dig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factor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ilure of Business Masters and the causes of "Friends'Style", point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mismatching of ec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alance are the main caus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of Zhiyin Media Group,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at Chinese media's healthy and sustained growth can be expressed as an s-type growth. Following such a mode, the media can mak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btain a certain self-adjusting function, automatically track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tually achieve steady growth. There are som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make the combined S-type curve growth come true:first, the growth space must be expanded constantly. Without the space for growth the curve can not extend upward. Second, the limiting factors which hinder the growth of media enterprises must be broken. If not, there will be no positive feedback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hence a new round of S-type growth will be impossible. Third, there must be innovation. The lack of innov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lack of ability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ing factors. Fourth, there must be conscious and courageous involvement in competition. Without competition, there will be no incentive to innovate.
引文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前言
    2金碚:《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4月版,序言
    1李竹荣,董克柱,金雷涛等:《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崔保国主编:《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页
    1贺欣浩:《制约中国出现世界级传媒集团主要因素》,《中国广告》,20006年第7期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问题单”》,《新闻记者》,2003年3月
    3蔡尚伟,刘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与传媒业发展》,《新闻记者》,2009年9月
    4喻国明:《中国传媒业:洗牌、模式与规则再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1[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赵晓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0页
    1[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43页
    2石义彬、周劲:《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3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序言
    1E·T·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0页
    2金建培,金雪军:《西方企业成长研究发展述评》,《技术经济》,2008年4月,第27卷,第4期
    3傅红岩:《吉布莱特定律西方企业成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年8月
    4孟繁颖:《基于知识协调的企业成长理论》,[D],吉林大学,2010年
    5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章
    6[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3页
    1李晓明,王新新:《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比较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第1期
    2金建培,金雪军:《西方企业成长研究发展述评》,《技术经济》,2008年4月
    3[德]尼采:《权力意志(上、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32页
    4参见[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中《译者的话》,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页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页
    4 Babbage, C.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ry and Manufactures.London:Charles Knight.1883:175-176.
    5秦晓:《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6[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77-380页
    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163-167页
    1田奋飞:《企业成长的逻辑:理论述评与整合》,.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学》,北京人学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3孟繁颖:《基于知识协调的企业成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赵驰:《基于知识的企业内生性成长研究——一个演化赛局的分析框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赵晓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章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页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页
    4金建培,金雪军:《西方企业成长研究发展述评》,《技术经济》,2008年4月
    1秦晓:《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25、326页
    3[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薛锋、王永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 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1937(4):386-405.
    2[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1赵驰:《基于知识的企业内生性成长研究——一个演化赛局的分析框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赵晓译,格致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3[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赵晓译,格致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1参见张之梅:《中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述评》,《山东经济》,2010年1月,第1期:总156期
    2 Prahalad C.K.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nne):79-91.
    3张之梅:《中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述评》,《山东经济》,2010年1月,第1期;总156期
    1张之梅:《中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述评》,《山东经济》,2010年1月,第1期;总156期。
    2[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3[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4[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9页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2[美]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页
    3牛文元:《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前言
    4高拯民:《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5页
    1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美]亚伯拉罕:《两种宏观理论研究方法》,张绥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11月
    3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4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页
    1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34页
    2同上,第34页
    3同上,第34页
    4同上,第34页
    1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2王刚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生态学报》,1984年6月
    35梅,R·M等:《理论生态学》,孙儒泳等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119页
    1怀梯克,R·H:《群落与生态系统》,姚璧君等译,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18页
    2王刚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生态学报》,1984年6月,第4卷第2期
    3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1孙儒泳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1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2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3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4贝
    4同上
    5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1按Andrewartha和Brich的定义(1954),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反映了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
    2参见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5月,第17卷第3期
    1 VITOUSEK P M,MOONEY H A,L U BCHEN CO J,M ELILIO J M.Human domination of eart's ecosystems. Science,1997,277:494-499.
    2 EltonC. Aninal Ecolgy.Sidgwick and Jackson,London,1927,63-68
    3韩晓卓:《进化过程中的生态位构建理论及其空间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序言
    2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页
    3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前言
    4黄鲁成:《基于生态学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版,第20页
    5[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1[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0页
    2[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页
    1[美]阿兰·B·阿尔瓦兰主编:《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崔保国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2[美]沃尔特·S·麦克道尔:《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阿兰·B·阿尔瓦兰主编,崔保国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章,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问题》,第226页
    3[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1崔保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美]阿兰·B·阿尔瓦兰主编,崔保国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译者序
    2屠忠俊:《报社经营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03
    1美国社会生态学家蒙奥迪斯·邓肯将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解构为一组他所称为“生态复合体”的4个复量,即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技术(Technology),简称POET。
    2裘正义:《产业扩张,适度规模,制度创新》,《新闻战线》,1998,5
    3严三九:《资本运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新闻界》,2001,6
    4张洪忠:《我国传媒业扩张模式的选择》,《新闻界》,2004年,1
    5张魏波:《论中国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经济》,2004年第9期
    1喻国明:《中国传媒业:洗牌、模式与再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2张金海,黄玉波:《我国传媒集团新一轮扩张的态势》,《江西社会科学》,2005,5
    3郭全中.进一步促进报业科学发展的建议[J].新闻前哨,2010,1.
    4喻国明:《整合力:未来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报业》,2010年第2期
    5周鸿铎:《传媒融合时代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选择》,《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
    6闵阳:《后危机时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战略》,《传媒产业》,2015,5
    7郭全中:《后经济危机时代传媒业发展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0,1
    1谭顺秋:《广佛同城背景F的媒体扩张与博弈》,《新闻战线》,2011,05
    2严三九,樊凡:《牡丹汀新闻传媒集团发展与改革的产业经济学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12期
    3陈立敏,包晓:《中国传媒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变革》,《生产力研究》,2009,第17期
    4张建仑:《加强企业文化,给力报业发展》,《新闻实践》,2011,3
    5吴海明:《传媒十年和京华十年》,《传媒》,2011年2月,
    1郭全中:《国内传媒业最新举措和发展趋势》,《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
    2向志强、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6卷16期
    3曾国华:《媒体的扩张:大众媒体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全球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
    4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
    1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序言
    2朱春阳:《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序
    3按照中国麦克卢汉学派著作主要翻译者何道宽先生的提法,应该把北美的以“媒介作为环境”的"media ecology"翻译成“媒介环境学”,以此区别于中国大陆的媒介生态学。
    1刘福森:《新生态哲学论纲》,《江海学刊》,2009年06期
    2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香港:《中国傅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3年第2期
    3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香港:《中国傅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3年第2期
    4崔保国:《理解媒介生态》,《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04年
    1尹鸿:《电视媒介:被忽略的生态环境——谈文化媒介生态意识》,《电视研究》,1996年第5期
    2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美国社会生态学家蒙奥迪斯·邓肯将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解构为一组他所称为“生态复合体”的4个复量,即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技术(Technology),简称POET,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都可以分别归纳在此4类变量中,每一类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
    1裘正义:《产业扩张,适度规模,制度创新》,《新闻战线》,1998年第5期
    2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年第5期
    3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冬季号
    4张国良,李本乾:《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0年第09期
    5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1崔保国:《理解媒介生态》,《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04年
    2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导论
    3陈祁岩:《中国媒介产业化发展演变的生态学探析》,《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
    4陶建杰:《媒介发展中的生态学法则》,《新闻传播》,2006年11月
    5袁靖华:《生态范式:走出中国传播学自主性危机的一条路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6卷第3期
    1叶芳,庾月娥:《中国大陆“媒介生态理论”研究述评》,《新闻知识》,2006年7月
    2 Dimmick, J. W.,& Rothenbuhler, E. W. (1984a).The theory of the niche:uantifying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industries.Journal ofCommunication,34(1),103-119.
    3 Dimmick, J. W.,& Rothenbuhler, E. W. (1984b).Competilive displace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Newmedia in old environments. InR. Rice (Ed.),The new media: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pp. 287-304).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4 Dimmick, J. W., Patterson, S.,& Albarran, A.(1992).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able and broadcast indus-tries:A niche analysis.Journal ofMedia Economics,5(1),13-29.
    5 Li,Shu-Chu Sarrina:New Media and Market Competition:A Niche Analysis of Television News, Electronic News, and Newspaper News in Taiwa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Spring2001, Vol.45 Issue 2, p259,18p, 4 Charts李秀珠、彭玉贤、蔡佳如:《新传播科技对台湾新闻媒体之影响:从新闻内容之区位谈起》,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年,总第72期张意曼、陈柏宏:《从区位理论的观点探讨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异同:以中时报系之电子报与报纸为例》,台湾:《传播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2卷第2期吴文俊:《从区位理论探讨台湾数位有线电视频道规划与使用者满意度》,[D],台湾世新大学,2004年
    6卢文浩:《中国传媒业的系统竞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1强月新,张明新:《中国传媒产业间的广告资源竞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6卷第5期
    2张明新,强月新:《传媒竞争研究的生态学进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5月,第63卷,第3期
    3张明新:《摧于生态位理论范式的我国传媒竞争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Dimmick, John; Feaster, John Christian; Hoplamazian, Gregory. News in the interstices: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 New Media & Society;Feb2011, Vol.13 Issue 1, p23-39,17p
    5[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前言
    6[美]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张天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1[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商务印书馆,朱志泰译,1994年,第22页
    2[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陈良璧译,1994年,第18页
    3 Hannan,M.T.,Freeman,J.H.,1977,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929-964
    3梁磊:《中外组织生态学研究的比较分析》,《管理评论》,2004,3
    4梁磊:《中外组织生态学研究的比较分析》,《管理评论》,2004,3
    1此节内容参见:彭壁玉:《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经济学家》,2006,5
    1此节参见彭壁玉,李熙:《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经济评论》,2009年第1期
    2 Davis,S.J.and Haltiwanger,J.,1992.Gross Job Creation,Gross Job Destruction,and Employment Realloc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Issue 3,pp.819-863
    2傅红岩:《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年8月
    4 Evans,D.S.,1987.Test of AlternativeTheories of Firm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5,Issue pp.657-674.
    3彭璧玉,李熙:《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经济评论》,2009年第1期
    1 Hannan,M.T.,Freeman,J.H.,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929-964
    2 Freeman,J.H.and Hannan,M.T.,1983.Niche Width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8,Issue 6,pp.1116-1145
    3 Carroll,GR.,1985.Concentration and Specialization:Dynamics of Niche Width in Populations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0,Issue 6,pp.1262.
    1 Hannan.M.T.and Freeman.J.H.,1989.Commentary and Debat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5,pp.425-440.
    2陆玲:《略论企业生态学原理》,《世界科学》,1996年3月
    3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宋阳,祝木伟:《企业生态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启示》,《湖湘论坛》,2004年第4期
    5刘志峰;李玉杰:《企业生态位: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商业研究》,2009,1
    1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12月
    2王倩,《基于企业生态理论的农业企业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3王宏达:《基子生态位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梁磊,邢欣,《论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科学学研究》,2003年12月
    5 Perrow, C.Complex Organization,N.Y.:Random House,1986
    1胡勋璧:《相互助推方能相得益彰——知音传媒集团的品牌延伸与多元化经营》,《传媒》,2008年9月
    2胡勋璧:《内容为王,打造百万报刊集群》,《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1月
    3陈桃珍:《女性期刊成功原因探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月
    4程蔚:《期刊赢利的“第三条道路”》,《新闻记者》,2004年2月
    5蔡骐,黄金:《传统与变革:两类妇女杂志的比较研究》,《新闻记者》,2003年12月
    6胡勋璧,关前:《<知音)提高创新竞争力的三项战略举措》,《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11期
    7转引自张大勇等:《理论生态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第1页
    1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2顾海良:《“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1屠忠俊主编:《现代传媒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前言
    1[美]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9页
    2[美]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9页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2[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1[英]A·麦肯齐等:《生态学》,孙儒泳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69页
    1韩晓卓:《进化过程中的生态位构建理论及其空间模拟》,[D]兰州大学,2006年
    2[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1[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引言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9页
    2[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6页
    3[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第19页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6页
    1[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2[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1[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陈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2[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8页
    3[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9页
    1[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弘渺、冯学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6页
    3[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1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2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1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2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2页。
    3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章,
    1(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2参见[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财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2同上,第65页
    3同上,第65页
    4同上,第95页
    1参考自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页
    1杨文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成长研究》,[D],复凰大学,2006年
    2[日]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公司》,《哈佛商业评论》,1991年11-12月刊(NONAKA, I(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69, November-December,96-104.)
    1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5月第17卷第3期
    1参见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6-70页
    1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D]浙江大学,2004年
    2此节内容参考自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D]浙江大学,2004年
    1[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2[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1[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创新者的解答》,李瑜偲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
    1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D]浙江大学,2004年
    1[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们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1颜爱民:《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7月第7期,
    1小乔治·斯托尔克等著:《企业成长战略》,赵锡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1韩晓卓等:《物种生态位构建理论与双点位基因模型应用》,《西北植物学报》,2004,24(3)
    2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1 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69, November-December, 96-104.
    2R·M·梅等:《理论生态学》,孙儒泳等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21-122页
    1本节理论参见[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转自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网站http://www.cnzhiyin.com/.并根据最新资料略做更改。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2-23页
    2[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1《北京日报》,2008年12月11日
    1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编辑之友》,2008年第6期
    2[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1“知音丁少颖”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1c27701000afx.html
    1吴峰:《从边缘到中心——(洛阳日报)发行20年回眸》,《传媒》,2005年10月
    2[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2[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3同上,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2同上,第46页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2同上,第60页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3页
    2同上,第64页
    3蒋大国:《构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兼谈知音杂志社的管理方式》,1998年,(源自知音传媒集团档案馆)
    1木东,王丽明:《为理想挥洒一腔热血:访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总经理、总编辑胡勋璧》,《今传媒》,2009年第12期
    2[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3[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69页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下
    1[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2页
    1 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69, November-December, 96-104
    1喻国明:《七个历史场景:中国传媒业三十年的发展轨迹》,《民主与科学》,2009年01期。
    1胡勋璧:《在集团全体员工大会上的讲话》,《知音传媒》(内刊),2011年第2期
    1[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
    1庄锡华:(80年代人性人道主义的两次讨论》,《文艺争鸣》,2001年05期
    2贺桂棒梅:《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个人“观念”之辨析》,左岸文集,http://www.eduww.com/lilc/,
    3庄锡华:《80年代人性人道主义的两次讨论》,《文艺争鸣》,2001年05期
    1王仁山:《“人情美”、“人性美”的旗帜》,《知音传媒》(内),2008年第4期
    1 Barnett W P, M T Hansen: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 (17):139-157.
    1根据纪方,赵道致:《基于红皇后理论的汽车产业竞争研究》一文中的图修改而成(《软科学》,2011年10月,第25卷)
    1中国新闻年鉴社:《中国新闻年鉴(2000)》,第567页
    2文心,李艳华:《(知音>杂志发展的三大战略探讨》,《编辑之友》,2005(1)
    3夏欣:《从事业法人到企业法人》,《新闻记者》,2003,9
    1王仁山:《<知音)成功秘诀:竞争》,《出版广角》,1996年第4期
    1包国强,李良荣:《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胡勋璧:《在全体编辑会议上的讲话》,《知音传媒》(内刊),2009年第2期
    1参见“知音丁少颖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dsy999
    1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1孙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新闻大学》(2003,冬)
    1[美]雪莉·吉尔贝:《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劲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1参见向敦厚:《(知音)为何还要‘打工’》,《新闻天地》,2001年第4期。
    1呼尔的新浪博客,2006年9月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128d3010005du.html
    2包东喜:《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喻国明:《整合力: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前哨》,2010年第11期
    1刘赞,陈新华:《我国传媒业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
    1刘赞,陈新华:《我国传媒业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
    2陈冰:《中国传媒业该“开闸”了》,《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1月5日
    3周志懿:《积极推动中国报刊“走出去”》,《传媒》,2006年第11期
    1张志安主编,黄缨杰:《潜入深海》,《社细雨中呼喊》,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2黄缨杰:《在细雨中呼喊——(新周报)的短暂历程》,选自张志安主编的《潜入深海》,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参见http://blog.sina.com.cn/shiyanjiesunshine,《南方周末发展路途上的坎坷》
    1李仕权:《(新周报>阅读手记——兼与(南方周末)的比较》,http://www.xici.net/d26376337.htm
    1参见冯小平 2004年9月7日在《新周报》采编人员培训大会上的讲话。http://qiangtie.blog.hexun.com/193642_d.html(2005年4月21日)
    2黄缨杰:《在细雨中呼喊》,《潜入深海》,张志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赵世龙:《舆论监督是怎么样变成监督舆论的?》,2006年3月2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4c56010003gh.html
    1参见《知音传媒》(内刊),2011年第2期
    1陆先高:《打造移动媒体开放平台》,2011年6月17日,http://media.sohu.com/20110617/n280680845.shtml
    1朱春阳:《检视我国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战略”》,《记者摇篮》,2011,06
    1王蔚佳:《(知音)抢滩资本市场IPO行业限制或成最大障碍》,《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3月27日,http://www.fjsen.com/money/2012-03/27/content_8085835.htm
    2同上。
    1戴志军:《学<知音)精髓,走自己的路》,《知音传媒》(内刊),2007年2月
    1夏钟:《“知音体”思考:如何形成与怎样突破》,《知音传媒》(内刊),2008年第3期
    1[美]奇普·希斯等:《黏住》,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1夏钟:《“知章体”思考:如何形成与怎样突破》,《知音传媒》(内刊),2008年第3期
    2张贺:《(知音)杂志涉嫌侵权,文化期刊类期刊被重点审读》,《人民日报》,2009年7月22日,
    3黄长怡:《(知音)文章失实,周国平怒斥:“胡乱改编和嫁接。”》,《西安晚报》,2009年7月16日
    1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2[美]雪莉·吉尔贝:《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劲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3胡勋璧:《严防假稿,创新内容,做一份受人尊重的好杂志》,《知音传媒》(内刊),2010年第1期
    1胡勋璧:《严防假稿,创新内容,做一份受人尊重的好杂志》,《知音传媒》(内刊),2010年第1期
    2“大李个人品牌专论”新浪博客,2009年9月7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93ecd0100f07k.html
    3张功臣:《新闻写作艺术的一座里程碑》,《国际新闻界》,1999,6
    1杨孝文、马继盛:《生态位有关术语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评述》,《生态学杂志》,1992年第2期
    2余世孝,奥罗西L.:《物种多维生态位宽度测度》,《生态学报》,1994年1月
    3李契,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 Dimmick,J.W.(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The Theory of the Nich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Mahwah, NJ.
    1李契,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25(1):100-107
    220世纪40年代,Lotka (1925)和Volterra (1926)奠定了种间竞争关系的理论基础,他们提出的种间竞争方程——Lotka Volterra方程对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Lotka-Volterra模型(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是对逻辑斯蒂模型的延仲。很多数学研究者和生态学研究者都用用这个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模型改进和应用研究,不单是用于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还用于企业经营之间的竞争。
    3 Dimmick, J.W.(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The Theory of the Nich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Mahwah,NJ.P51
    1 Dimmick, J. (1993). Ecology, economics and gratifications utilities. In A. Alexander, J. Owers,& R. Carveth (Eds.), Media Economics (pp.135-136). Hillsdale, NJ: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张意曼,陈柏宏:《从区位理论的观点探讨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异同:以中时报系之电子报与报纸为例》,《传播与管理研究》(台湾),第2卷,第2期,2003年1月,209-230页
    1黄升民:《跨媒体经营——报业集团的必由之路》,《传媒观察》,2005,6
    2曹鹏:《低风险和大产出的非理性》,《青年记者》,2008年8月上
    3李东东:《创新管理经营,提高期刊竞争力——在第二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出版网,http://www.chuban.cc/yw/200709/t20070917_28884.html
    4[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95页
    1孙玉胜:《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付赞电视》,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964
    2温荣斌:《财经期刊:现状、问题及对策》,《编辑之友》,2003年第3期
    3曹鹏:《低风险和大产出的非理性》,《青年记者》,2008年8月上
    1邢少文:《许小年:我们现在大步往回走,走向权贵资本主义》,《南风窗》,2010年8月30日,转自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00830/2567934.shtml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9页
    2张昆,龚怡:《媒介集团化的中西比较》,《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
    1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2《产权、市场与竞争》,铅笔经济研究社,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11225115322.aspx
    1周志懿:《积极推动中国报刊“走出去”》,《传媒》,2006年第11期
    2[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张苏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
    3张广昭:《中国式外宣的效果》,FT中文网,2012年2月16日,http://t.qq.com/p/t/3773004417314
    1柳斌杰:《要尽快让民营出版业由体制外变成体制内》,来自凤凰卫视,2011年9月24日
    2尹明华:《产业发展——从想象到现实》,2010年10月11日,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B1G5/22114/45733/204971/12919689.html
    3陈冰:《中国传媒业该“开闸”了》,《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1月5日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2汪丁丁:《何谓“新闻敏感性”》,2011年11月14日,http://www.nsd.edu.cn/cn/article.asp?articleid=15251
    3潘星华:《中国知名传媒人钱刚:诉诸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新闻自由才能实现》,《联合早报》,2010年5月31日
    1陈星星:《中国人基本科学索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人民日报》,2011年2月23日
    2冀彦伟:《再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凤凰M,2011年2月28日,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02/28/4879046_0.shtml
    3喻国明:《“微内容“崛起挑战传统媒体》,《广州日报》,2006年9月17日,转自http://news.sohu.com/20060917/n245379813.shtml
    4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5许小年搜狐博客,《试问六答》,2010年8月20日http://xuxiaonian.blog.sohu.com/158344001.html
    1 《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内容同质化等成发展之困》,《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12期
    2韩娜:《去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首超3%》,转自新华网2012年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edia/2012-01/08/c_131348373.htm
    3王军:《美国文化产业化探析》,新华网,2011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08/c_111153906.htm
    1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1喻国明:《是谁妨碍了传媒体制改革的现实性与迫切性》,《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卷
    2石峰:《传媒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第4期
    3彼得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4柳斌杰:《加强研究当前我国传媒业重大理论问题》,《现代出版》,2010年9月(总第69期)
    1李良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幕本特点》,《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2[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张苏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9页
    3李良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1张邦松:《媒体监督对市场经济意义重大》,经济观察网,2010年7月31日,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region/2010/07/31/177040.shtml
    2徐伟,巫秋君:《梁小民:国企改革推不动就是利益集团太多》,《时代周报》,2012年3月22日
    1邓聿文:《中国须重拾改革重寻动力》,《联合早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885.html
    2《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下)》,《传播与社会学刊》,第6期
    3蒋大国:《神奇的发展之路——(知音>模式的剖析与思考》,(来自知音传媒集团档案室)
    4钱刚:《中国传媒何去何用?》,20113月10日,经济参考网,http://jjckb.xinhuanet.com/dspd/2011-03/10/content_292851.htm
    1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04年8月11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35928/36353/2701438.html
    1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三人战略选择》,《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611
    2柳斌杰:《加强研究当前我国传媒业重大理论问题》,《现代出版》,2010年9月
    3张维迎:《中国未来几年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国企私有化》,2012年3月17日,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zgfzlt_2012/20120317/5764651.shtml
    1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三大战略选择》,《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6日
    2邓聿文:《中国须重拾改革、重寻动力》,2012年,3月5日,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explore/201203/t20120305_135846.htm
    [1]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
    [2][美]西蒙·A·莱文:《脆弱的领地:复杂性与公有域》,吴彤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美]奥德姆(Odum,H.T.):《系统生态学》,蒋有绪、徐德应等译,科学出版社,1993年
    [4][美]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5]张大勇等:《理论生态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年
    [6]怀梯克,R·H:《群落与生态系统》,姚璧君等译,科学出版社,1977年
    [7]孙儒泳等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8]尚玉昌等编:《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英]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赵晓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11][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5年
    [13][美]厄威克·弗莱姆兹:《增长的痛苦——通过规范管理战胜企业增长中的危机》,李剑峰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14]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16][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7]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18]秦晓:《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9][美]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张天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20]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2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3]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三联出版社,1997年
    [24][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5][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6]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社会思想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28][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德]尼克拉斯·鲁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台湾:左岸文化出版,2006年
    [30][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陈玲译,三联书店,1997年
    [32][美]爱德华·O·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毛盛君、孙港波、刘晓军、刘耳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3][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
    [3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9年
    [35][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6]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7][英]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38][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金碚:《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40][美]菲利普·M·南波利:《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陈积银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中国中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42][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运营媒体:在商业媒体与公共利益之间》,,董关鹏、金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吴飞:《传媒竞争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44][美]阿什德:《传播生态学》,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45]喻国明:《传媒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新华出版社,2011年
    [46]朱春阳:《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7]殷俊:《新媒体产业导论——基于数字时代的媒介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48]罗以澄等主编:《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2007年
    [49][美]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0][意大利]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1]李昆:《企业群落生态化的复杂动力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52][日]堺屋太一:《组织的盛衰:从历史看企业再生》,吕美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美]肯·巴斯金:《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刘文军译,中信出版社,2001年
    [54][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马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55]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56]柳旭波:《传媒业产业组织研究——一个拓展的RC-SCP产业组织分析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57]卢文浩:《中国传媒业的系统竞争研究——一个媒介生态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58]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一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年
    [59]邵培仁:《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60]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美]安澜·B·艾尔布兰:《传媒经济学》,陈鹏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62]胡正荣主编:《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63]曾国华:《媒体的扩张:大众媒体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全球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64]李竹荣,董克柱,金雪涛等:《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65]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66]卢文浩:《中国传媒业的系统竞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67]黄鲁成:《基于生态学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版
    [68]李晓明,王新新:《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比较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第1期
    [69][德]尼采:《权力意志》(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70]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7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
    [72][美]雪莉·吉尔贝:《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劲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73]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74][美]奇普·希斯等:《黏住》,中信出版社,2010年
    [75]张志安主编:《潜入深海》,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76]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77]中国新闻年鉴社:《中国新闻年鉴(2000)》,
    [78][美]詹姆斯·弗·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
    [79]小乔治·斯托尔克等著:《企业成长战略》,赵锡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年
    [80][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81][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创新者的解答》,李瑜偲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
    [82]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
    [83]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4][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5][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弘渺、冯学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6][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87][美]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新华出版社,2000年
    [88][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陈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9][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91][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9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93][英]A·麦肯齐等:《生态学》,孙儒泳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
    [94][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95]屠忠俊主编:《现代传媒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96]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97][美]阿兰·B·阿尔瓦兰主编:《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崔保国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98][美]彼得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1]贺欣浩:《制约中国出现世界级传媒集团主要因素》,《中国广告》,20006年第7期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问题单”》,《新闻记者》,2003,3
    [3]喻国明:《中国传媒业:洗牌、模式与规则再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4]蔡尚伟,刘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与传媒业发展》,《新闻记者》,2009,09
    [5]傅红岩:《吉布莱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年8 月
    [6]田奋飞:《企业成长的逻辑:理论述评与整合》,.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孟繁颖:《基于知识协调的企业成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杨文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成长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罗珉:《组织理论的新发现——种群生态学理论的贡献》,《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10月
    [10]金建培,金雪军:《西方企业成长研究发展述评》,《技术经济》,2008年4月,第27卷,第4期
    [11]11、《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下)》,《传播与社会学刊》,第6期
    [12]刘刚:《企业成长之谜》,《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13]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D]浙江大学,2004年
    [14]颜爱民:《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7月第7期,
    [15]顾海良:《“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6]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7]韩晓卓等:《物种生态位构建理论与双点位基因模型应用》,《西北植物学报》,2004,24(3)
    [18]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编辑之友》,2008年第6期
    [19]木东,王丽明:《为理想挥洒一腔热血:访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总经理、总编辑胡勋璧》,《今传媒》,2009年19、第12期
    [20]吴峰:《从边缘到中心——<洛阳日报>发行20年回眸》,《传媒》,2005年10月
    [21]喻国明:《七个历史场景:中国传媒业三十年的发展轨迹》,《民主与科学》,2009年01期。
    [22]夏欣:《从事业法人到企业法人》,《新闻记者》,2003,9
    [23]文心,李艳华:《<知音>杂志发展的三大战略探讨》,《编辑之友》,2005(1)
    [24]庄锡华:《80年代人性人道主义的两次讨论》,《文艺争鸣》,2001年05期
    [25]包国强,李良荣:《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6]刘赞,陈新华:《我国传媒业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
    [27]喻国明:《整合力: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前哨》,2010年第11期
    [28]孙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报》,《新闻大学》(2003,冬)
    [29]向敦厚:《<知音>为何还要‘打工’》,《新闻天地》,2001年第4期。
    [30]周志懿:《积极推动中国报刊“走出去”》,《传媒》,2006年第11期
    [31]陈冰:《中国传媒业该“开闸”了》,《联合早报》(新加坡),2010年1月5日
    [32]余世孝,奥罗西L.:《物种多维生态位宽度测度》,《生态学报》,1994年1月
    [33]李(?),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
    [34]赵驰:《基于知识的企业内生性成长研究——一个演化赛局的分析框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5]金建培,金雪军:《西方企业成长研究发展述评》,《技术经济》,2008年4月
    [36]张之梅:《中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述评》,《山东经济》,2010年1月,第1期;总156期
    [37]李,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8]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5月,第17卷第3期
    [39]韩晓卓,李自珍,惠苍,岳东霞:《物种生态位构建理论与双点位基因模型应用》,《西北植物学报》,2004,24(3)
    [40]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2期
    [41]屠忠俊:《报社经营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03
    [42]裘正义:《产业扩张,适度规模,制度创新》,《新闻战线》,1998,5
    [43]向志强、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6卷16期
    [44]梁磊:《中外组织生态学研究的比较分析》,《管理评论》,2004,3
    [45]彭璧玉:《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经济学家》,2006,5
    [46]彭璧玉,李熙:《生态学视角的产业组织成长理论研究》,《经济评论》,2009年第1期
    [47]杨忠直:《企业生态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48]宋阳,祝木伟:《企业生态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启示》,《湖湘论坛》,2004年第4期
    [49]刘志峰;李玉杰:《企业生态位: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商业研究》,2009,1
    [50]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12月
    [51]王倩,《基于企业生态理论的农业企业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52]王宏达:《基于生态位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3]梁磊,邢欣:《论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科学学研究》,2003年12月
    [54]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3年第2期
    [55]刘福森:《新生态哲学论纲》,《江海学刊》,2009年06期
    [56]尹鸿:《电视媒介:被忽略的生态环境——谈文化媒介生态意识》,《电视研究》,1996年第5期
    [57]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8]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新闻界》,2001年第5期
    [59]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冬季号
    [60]叶芳,庾月娥:《中国大陆“媒介生态理论”研究述评》,《新闻知识》,2006年7月
    [61]童兵:《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62]崔保国:《理解媒介生态》,《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04年
    [63]张国良,李本乾:《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0年第09期
    [64]袁靖华:《生态范式:走出中国传播学自主性危机的一条路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6卷第3期
    [65]胡勋璧:《相互助推方能相得益彰——知音传媒集团的品牌延伸与多元化经营》,《传媒》,2008年9月
    [66]胡勋璧:《内容为王,打造百万报刊集群》,《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1月
    [67]陈桃珍:《女性期刊成功原因探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月
    [68]程蔚:《期刊赢利的“第三条道路”》,《新闻记者》,2004年2月
    [69]蔡骐,黄金:《传统与变革:两类妇女杂志的比较研究》,《新闻记者》,2003年12月
    [70]李秀珠、彭玉贤、蔡佳如:《新传播科技对台湾新闻媒体之影响:从新闻内容之区位谈起》,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年,总第72期
    [71]张意曼、陈柏宏:《从区位理论的观点探讨电子报与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异同:以中时报系之电子报与报纸为例》,台湾:《传播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2卷第2期
    [72]吴文俊:《从区位理论探讨台湾数位有线电视频道规划与使用者满意度》,[D],台湾世新大学,2004年
    [73]强月新,张明新:《中国传媒产业间的广告资源竞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6卷第5期
    [74]张明新,强月新:《传媒竞争研究的生态学进路》,《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5月,第63卷,第3期
    [75]张明新:《基于生态位理论范式的我国传媒竞争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6]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77]高德蒙,孙友军:《浅析财经期刊市场的问题与对策》,《新闻记者》,2005年5月
    [78]蔚佳:《<知音>抢滩资本市场IPO行业限制或成最大障碍》,《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3月27日,http://www.fjsen.com/money/2012-03/27/content_8085835.htm
    [79]陆先高:《打造移动媒体开放平台》,2011年6月17日,http://media.sohu.com/20110617/n280680845.shtml
    [80]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网站http://www.cnzhiyin.com/,
    [81]贺桂梅:《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个人“观念”之辨析》,左岸文集, http://www.eduww.com/lilc/
    [82]韩娜:《去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首超3%》,转自新华网2012年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2-01/08/c_131348373.htm
    [83]王军:《美国文化产业化探析》,新华网,2011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08/c_111153906.htm
    [84]许小年搜狐博客,《试问六答》,2010年8月20日,http://xuxiaonian.blog.sohu.com/158344001.html
    [85]冀彦伟:《再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凤凰网,2011年2月28日,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2/28/4879046_0.shtml
    [86]喻国明:《“微内容“崛起挑战传统媒体》,《广州日报》,2006年9月17日,转自http://news.sohu.com/20060917/n245379813.shtml
    [87]赵世龙:《舆论监督是怎么样变成监督舆论的?》,2006年3月2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24c56010003gh.html
    [88]钱刚:《中国传媒何去何用?》,20113月10日,经济参考网,http://jjckb.xinhuanet.com/dspd/2011-03/10/content_292851.htm
    [89]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04年8月11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35928/36353/2701438.html
    [90]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三大战略选择》,《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6日
    [91]柳斌杰:《加强研究当前我国传媒业重大理论问题》,《现代出版》,2010年9月
    [92]张维迎:《中国未来几年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国企私有化》,2012年3月17日,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zgfzlt_2012/20120317/5764651.shtml
    [93]邓聿文:《中国须重拾改革、重寻动力》,2012年,3月5日,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explore/201203/t20120305_135846.htm
    [94]张邦松:《媒体监督对市场经济意义重大》,经济观察网,2010年7月31日,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0/07/31/177040.shtml
    [95]徐伟,巫秋君:《梁小民:国企改革推不动就是利益集团太多》,《时代周报》,2012年3月22日
    [1]NONAKA, I (1991),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 November-December,96-104
    [2]Barnett W P.M T Hansen: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 (17):139-157
    [3]Dimmick, J. (1993). Ecology, economics and gratifications utilities. In A. Alexander, J. Owers,& R. Carveth (Eds.), Media Economics (pp.135-136). Hillsdale, NJ: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Babbage, C.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ry and Manufactures.London:Charles Knight,1883
    [5]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l 937(4):386-405
    [6]Prahalad C. K. and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7]Hannan,M.T.,Freeman,J.H.,1977,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2:929-964
    [8]Dimmick, J.W.(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The Theory of the Nich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Mahwah
    [9]Schoener, T.W.(1974).some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competition coefficients from resource utilization spectra The American Naturalist,108,332-340
    [10]Davis,S.J.and Haltiwanger,J.,1992. Gross Job Creation.Gross Job Destruction,and Employment Realloc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Issue 3,pp.819-863
    [11]Freeman,J.H.and Hannan,M.T.,1983. Niche Width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8,Issue 6,pp.1116-1145
    [12]Perrow, C. Complex Organization, N. Y.:Random House,1986
    [13]Dimmick, J. W.,& Rothenbuhler, E. W. (1984a).The theory of the niche:uantifying competition among media industr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4(1),103-119.
    [14]Dimmick, J. W.,& Rothenbuhler, E. W. (1984b).Competitive displace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15]Li,Shu-Chu Sarrina:New Media and Market Competition:A Niche Analysis of Television News, Electronic News, and Newspaper News in Taiwa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Spring2001, Vol.45 Issue 2, p259,18p,4 Charts
    [16]Dimmick, John; Feaster, John Christian; Hoplamazian, Gregory. News in the interstices: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 New Media & Society;Feb2011, Vol.13 Issue 1, p23-39,17p
    [17]Newmedia in old environments. InR. Rice (Ed.),The new media: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pp.287-304). BeverlyHills:Sage Publications.
    [18]Feaster, John Christian. The repertoire niches of interpersonal media: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New Media & Society, Sep2009, Vol. 11 Issue 6, p965-984,20p,3 Charts;
    [19]Ramirez, Jr., Artemio; Dimmick, John; Feaster, John; Shu-Fang LinRevisiting Interpersonal Media Competition:The Gratification Niches of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and the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ug2008, Vol.35 Issue 4, p529-547,19p
    [20]JOhn Dimmick, Susan Kline, Laura Stafford; The Gratification Niches of Personal E-mail and the Telephone Competition, Displacement, and Complementar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pr 2000; 27:227-248.
    [21]Higuchi, Akihiko; Locational preferences of new media start-ups:Implications for urbanism[D]1998, Harvard University
    [22]Zhou, Yuanzhi. Capitalizing China's media industry:The installation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in the Chinese TV and film sectors[D] 2007,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3]John Dimmick; Yan Chen; Zhan Li..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News Media:The Gratification-Opportunities Niche Dimension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532-7736, Volume 17, Issue 1,2004, Pages 19-33
    [24]Lin, Mu. Investing in China's television industry:Interplay of ideology and commercialization. [D] Temple University.2004
    [25]Chon, Bum-Soo. The dual structure of global media networks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advertising industries: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 and geographical dispersion [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