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欲望与西方诱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自我的成形与他者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看成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自我发现、发展的历程记录的话,那么西方世界作为他者,对中国民族主体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性别理论,后殖民理论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对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有着将“西方”作为被性别化的在场者的文本进行解读,以期深入剖析以性别为隐喻形式所体现出来的中西互看关系以及由这种互看关系而生的民族主体建构问题。在面对一个强大的“西方”他者的眼光时,晚清知识分子在文本表述中建立了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主体形象,一个是强亢有力的男性主体,对“西方美人”进行想象性的利用与征服;而另一个则是桀骜难驯的青楼女子,在西方世界如花绽放,赢得与“英雄”同等的美誉,用欲望游戏拯救国族。本文认为后者是自觉地内化了他者眼光之后的主体构建形式,而这种自我边缘化的举动却无形中成就了“女性”作为“边缘的边缘”颠覆中/西二元阶序的可能。因此,在强弱判然的权力关系中,弱势者顺遂强者的眼光,吸引对方的注意,反而能够在“被看”的同时获得“看”的主体性。
The power relation between ChinaAVest is symbolically represented as the gender relation between man/woman in an essay by Liang Qichao(l873-1929) on the privilege of miscegenation. From then on, the desire for the "Western Beauty" is repeatedly emerged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male writers in the 20s and 30s, yet the stability of the male subject is severely damaged by the subaltern situation felt clearly in reality. But the female subject in a famous novel Nie Hai Hua, who is depicted as being sexually attractive to the Western male, received great applauds during her trip to the Western world. Woman, as a sign assigned specifically to the subaltern identity, is therefore be introduced in the subject-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female body become vividly alive and energetic while being applied to use by Zhang Ailing, Hong Ying and Yan Geling. In there genious works of interracial love and sex, "woman" completes the job of subversion against the center/margin post
    colonial positionalities. Thus, we ma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arginalization process is fatefully accepted as a part of self-identification in the subaltern culture, but this so-called self-Orientalization, if used properly, might serve as a subverting strategy with destructive power in dismantling the fixed discourse system.
引文
一、中英文著作(按主题排列)
    1 Malini Johar Schueller, U.S. Orientalisms—Race, Nation. and Gender in Literature, 1798-1890, Univ. of Michigan Press, 1998
    2 Jerome Chen, China and the West, Indiana Univ. Press, 1979
    3 Takaynki Yokota Murakami. Don Juan East/West—On the Problematic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ate Universt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4 Edited by Alan Singer & Allen Duen, Literary Aesthetics—A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5 Rey Chow, Ethics after Idealism: Theory-Culture-Ethnicity-Reading,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6 Rey Chow,Primitive Passions: 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University of Columbia Press, 1995
    7 Rey Chow, Women and Chinese Modern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8 Mimi Chen; Through Western Eyes: Images of Chinese Women in Anglo-American Literature; Joint Publishing (H.K.)Co. Ltd. 1989
    9 Wayne Booth,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10 [英]汤林森,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 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三联书店1998年
    12 罗钢、刘象愚主编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著,陈仲丹译 《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 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 佛克马、蚁布思讲演 《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 史景迁讲演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 顾彬讲演 《关于“异”的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 伊夫·瓦岱讲演 《文学与现代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 唐小兵主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2000年
    22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年
    23 王德威 《如何现代?怎样文学?》 台湾,麦田出版1998年
    24 王晓明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25 王晓明主编 《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26 黄子平 《“灰阑”中的叙述》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7 赵毅衡 《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8 唐小兵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9 李洁非 《城市像框》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0 陈晓明 《仿真的年代——超现实文学流变与文学想象》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1 子通、亦清主编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32 邵迎建 《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张爱玲的文学》 三联书店1998年
    33 荒林、王光明主编 《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34 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NO.1.2)》,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35 张小虹主编,《性/别研究读本》 台湾:麦田人文1998年
    36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7 [挪威]娜·莫依著,林建法 等译 《性与文本的政治》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38 康正果 《女权主义与文学》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
    39 夏晓虹 《晚清文人的妇女观》 作家出版社1995年
    40 鲍家麟编著 《中国妇女史论集》 台湾:牧童出版社1990年
    41 周宁编著 《2000年中国看西方(上、下)》 团结出版社1999年
    42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三卷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4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4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中华书局1989年
    46 [英]冯客著,杨立华译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 方汉文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48 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9 李惠国、黄长著主编 《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0 罗钢 《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1 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2 万瑟夫·库尔泰著,怀宇译 《叙述与话语符号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53 高辛勇讲演 《修辞学与文学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二、期刊文章
    1 曾薰慧 《五零年代国族想象与异己建构——一个有关性别的阅读》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冬季第18期,P85-112
    2 刘人鹏 《“西方美人”欲望里的“中国”与“二万万女子”——晚清以迄五四的国族与“妇女”》 《清华学报》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国八十九年三月P1-49
    3 Uppinder Mehand & David Townsend "Nation" and the Gaze of the Other in Eighth-Century Northumbria Comparative Literature,Vol.53,No.1,2001 pp.1-26
    4 张旭东 《现代性的寓言:王安忆与上海怀旧》 《中国学术》第三辑,P122-161
    5 陈建华 《“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 《中国学术》第一辑,P172-200
    6 [法]克里斯蒂娃著,何佩群译 《父亲、爱恋和流放》 《上海文论》1990.3.P71-75
    7 托雷尔·莫依著,陈本益摘译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6.P112-116
    8 戴维 《差异女性主义:现代社会的一个他者》 《北大研究生学刊》1990.4.P9-12
    9 罗钢、裴亚莉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 《北师大学报(社科)》2000.1.P100-108
    10 张新颖 《现代意识的“病之花”:20年代后半期到30年代前半期上海的都市文学》 《作家》.1999.6.P99.107
    11 董丽敏 《误解:在认同与悖离之间: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书写策略研究》 《社会科学(上海)》1999.12,P59-63
    12 徐燕红 《文化身份与女性话语的建构》 《文艺报》1998.11.12
    13 陈丽虹 《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写作选择》 《社会科学家》1999.1 P83-85
    14 裴在美 《距离、记忆与书写:兼谈海外中文创作》 《台湾文学选刊》1999.1 P65-67
    15 吉音 《东西方文化的性别之喻》 《中国比较文学》1995.2
    16 张京媛 《彼与此——评介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 《文学评论》1990.1 P129-134
    17 [美]德里克著,王宁译 《反历史的文化?寻找东亚认同的“西方”》 《文艺研究》2000.2,P139-149
    18 [日]酒井直树著,伊凡译 《你们亚洲人》 《东方文化》2001.2,P89-95
    19 刘洪涛 《对比较文学形象的几点思考》 《北师大学报(社科)》1999.3,P69-73
    20 陈旋波 《从林语堂到汤婷婷: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叙事》 《外国文学评论》1995.4,P92-94
    21 高旭东 《中国本土与异域文化冲突的基本类型及其转换》 《中国比较文学》1993.2,P129-138
    22 李静 《“五四”时期域外文学与当代域外文学内在特征比较》 《青海师大学报》1998.1,P79-84
    
    
    三、网上期刊文章
    1 Joep Leerss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Stereotype; http://www.hum.uva.nl/images/info/leers.html
    2 Danielle Sered; Orientalism; http://www.emory.edu/ENGLISH/Bahri/Orientalism.html
    3 Stephen Sheehi; Desire for the West, Desire for the Self: National Love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 in an Early Arabic Novel; http://152.1.96.5/jouvert/v3i3/sheehi.htm
    4 Joan Kee; (Re)sexualizing the Desexualized Asian Male in the Works of Ken Chu and Michael Joo; http://152.1.96.5/jouvert/v2i1/Kee.htm
    5 Zhou Xiaojing; Denaturalizing Identities, Decolonizing Desire: Videos by Richard Fung and Ming-Yuen S.Ma; http://152.1.96.5/joubert/v4i3/zhou.htm
    6 Frank Dikotter; Culture, Race and Nation: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20th Century China; http://jia.sipa.columbia.edu/Dikotter.html
    7 Patricia Arend; (Inter)disciplining Chinese Wome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on Women's Studies in China; http://www.library.wisc.edu/libraries/WomensStudies/bibliogs/chinaws.html
    8 Undarya Tumursukh; Masculin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Man-Made Images of Mongolian Woman in Post-Socialist Mongolia; http://www.rci.rutgers.edu/~-culdemsm/Tumursukh%20Paper.htm
    9 Ayako Mizuo;(Post)Feminism, Transnationalism, The Maternal Body; http://clcwebjournal.lib.purdue.edu/clcweb01-4/mizuo01.html
    10 童世骏《政治文化与现代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 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990213g.htm
    11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http://go8.163.com/~-bluefire/2001031204.htm
    12 世纪中国网站的许多相关资料 http://www.cc.org.cn
    四、本文所引之文本
    1.曾朴著,《孽海花》(全卷),依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为原版本,昆仑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李欧梵编,《新感觉派小说选》,台北:允晨出版1998华版
    3.张爱玲著,《张爱玲作品集》(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97年3月版
    4.虹影著,《K》,漓江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严歌苓著,《扶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