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的异化到“类”的解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整个哲学史,对于人的问题一直都是理论界永恒的话题之一,尤其是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之后,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要求自我复归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引发了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普遍关注和全新思考。通过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哲学的继承与批判,费尔巴哈提出了自然基础之上感性的“类”的思想,第一次将人从宗教神学与理性哲学的虚幻世界中拉回了属人的现实世界,并且通过对“类”的异化的分析批判实现了对神学宗教和君主专制的抨击。但由于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的束缚,使得费尔巴哈的“类”哲学仅停留在了意识的层面而无法达到实践的高度。
     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自然基础之上感性的“类”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实践领域“类”的哲学思想,创造性的将自己的“类”哲学建立在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用社会基础代替自然基础,实现了理论前提的超越;从“感性活动”出发,用实践的“类”代替感性的“类”,实现了“类”内涵的超越;用实践领域异化劳动代替意识领域类的异化,实现了对异化内容的超越;用共产主义来代替爱的宗教,实现了对思维方式的超越。马克思在实现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超越中揭示了人的“类本质”,指出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丧失,并导致人的片面不自由发展,阐明了建立共产主义是摆脱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唯一途径。
     对于马克思“类”哲学的当代价值,一方面,从理论价值上来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类”哲学中,马克思对人显示出了高度的重视,这不仅与当代“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相符合,而且其本身就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实践领域的“类”的思想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人自身复归的时代要求,并且在理论基础上坚定了人的信念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从现实价值上说,马克思实践领域的“类”哲学解决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确定了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Review whole philosophy, to one's problem has been one of the eternal topic is universally, especially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after brings society's huge change, people ask for self returned growing calls. In the background, rising fears of people self general attention and new thinking. Based on the preening especially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absolute inherited and critical spirit, Ludwig Feuerbach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natural perceptual "class" thoughts, first will people from theology and rational philosophy in the illusory world of pull back to the real world, and the people of the "cla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of theology criticism of reality of religious and autocratic monarchy attack. But due to age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fetter, made Ludwig Feuerbach "class" philosophy only stay in the conscious level and the height of cannot reach practice.
     Marx through natural base of Feuerbach "class" sensi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 field beyond "class" philosophy thoughts, creative will "class" philosophy of human soci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base. With social basis instead of natural foundation,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go beyond; Starting from "sensible activity", with practical "class" instead of perceptual "class", realized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ification" beyond; With the practice field instead of alienated labor consciousness domain, realized the alienation of the transcendence of alienation content; Use communism to replace love religious, realize the thinking mode of transcendence. Marx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lass" philosophy of Feuerbach transcendence reveals the essence of "class," says that the essence of labor makes alienation and lead to loss of one-sided not free development, 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was to get rid of alienated labor realize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only way.
     "Class" for Marx's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value, on the one hand, in part, from theoretical value in Marx "class" practical materialism philosophy of Karl Marx, who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this not only with contemporary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he era of consistent and itself contains a "people-oriented" thought, Marx's practice field "class" thought to adapt the people themselves return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i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firm faith who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human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realistic value of Marx's practice area, said "class" philosophy solves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today's society and make sur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mmunism.
引文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25页。
    ②参见姜丕之:《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李毓章、陈宇清选编《人·自然·宗教——中国学者论费尔巴哈》,商务印刷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③参见姜丕之:《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李毓章、陈宇清选编《人·自然·宗教——中国学者论费尔巴哈》,商务印刷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2页。
    ①参见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5页。
    ③参见李春生:《扬弃和超越——论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理论月刊》,2005年3期。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7页一第28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4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55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5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22页。
    ①杨楹:《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两种生活思维之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35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21—222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49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49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15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15页。
    ⑤参见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第167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42—-243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②参见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苏州大学,2004年学位论文。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页。
    ①参见杨金画:《从“类”到“社会”——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形成及演化》,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学位论文。
    ②杨月如:《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学位论文。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9页。
    ①参见吴雪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1期。
    ②参见吴雪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1期。
    ③参见吴雪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1期。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李军学:《论马克思自由发展思想的三维向度》,《理论导刊》,2007年10期。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①参见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②参见贾有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页。
    ②参见王拓彬:《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传承与创新完善》,《学习与实践》,2009年3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目录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1页。
    ⑥参见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9页。
    ①参见赵治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论探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①参见于相荣:《论马克思主义对传统人学思维方式的超越及当代意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①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参见张志勇等:《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3]《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4年。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
    [5]《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下卷(M),三联书店版,1962年。
    [6]韩庆祥著:《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诊释》(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俞吾金著:《实践诊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8]杨兆山著:《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丰子义、孙承叔、王东著:《主体论一新时代新体制呼唤下的新人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邢责思著:《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邢贲思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张尚人等著:《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M),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李毓章、陈宇清著:《人·自然·宗教——中国学者论费尔巴哈》(M),商务印刷出版社,2005年。
    [14]庞世伟著:《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5]冯俊著:《开启理性之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俞吴金著:《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赵敦华著:《西方哲学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埃蒂安·巴利巴尔著:《马克思的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叔贵峰著:《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革命变革》(M),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Henry. E. Allison, Kant's Theory of Tas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李春生著:《扬弃和超越——论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J),《理论月刊》2005,3。
    [2]赵国平著:《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内在联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张振伟著:《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J),华侨大学,2009学位论文。
    [4]吴若冰著:《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当代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2008学位论文。
    [5]杨金画著:《从“类”到“社会”——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形成及演化》(J),华中科技大学,2004学位论文。
    [6]孙成竹著:《论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山东大学,2006年学位论文。
    [7]程敬华著:《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J),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学位论文。
    [8]赵国平著:《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内在联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9]江一涛著:《略论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具体性》(J),《江两社会科学》2002,10。
    [10]张一兵著:《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J),《人文杂志》2003,4。
    [11]贾有姣著:《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10,3。
    [12]张一兵著:《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淦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5。
    [13]王拓彬著:《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传承与创新完善》(J),《学习与实践》,2009,3。
    [14]杨楹著:《论马克思生活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两种生活思维之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5]杨月如著:《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J),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学位论文。
    [16]赵治等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论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7]李军学著:《论马克思自由发展思想的三维向度》(J),《理论导刊》,2007,10。
    [18]王永山著:《马克思与费尔巴哈》(J),苏州大学,2004年学位论文。
    [19]付立华著:《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J),《理论学习》2005,5。
    [20]吴雪琴著:《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
    [21]张志勇等著:《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
    [22]于相荣著:《论马克思主义对传统人学思维方式的超越及当代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