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引进海外人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提升区域竞争能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海外人才流动的规律,建立合理的机制吸引人才、利用人才。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解读,本文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因素和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趋势;指出了人才短缺导致的全球性人才争夺和流动,并在借鉴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人才经验的基础之上,剖析我国引进海外人才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归纳总结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引进海外人才的重要思想,并针对我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现状,提出政策建议。引进海外人才的研究,丰富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也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In the new century and new development period,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has made very important decision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through talents.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has decided to train domestic talent and introduce talent from overseas simultaneously. General Secretary, Jintao Hu, has pointed out,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human capital resources shall be utilized properly; equal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on both self-trained domestic talents and introduced tal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Premier, Jiabao Wen, also mentioned that self-trained domestic talents and overseas talents are both important human capital resource for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elf-training and overseas introducing shall be continued,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both domestic talents and overseas talents, which are consistent to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issues related to talents introduced from other countri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increas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s often discussed, in which population increasing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ce factor to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he consumption ability of people. But, as a principle part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is not only on consumption, but also on the production and creativity. Theodore W. Schultz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human capital in 1960. Since then, capital is classified as materi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the latter one is becoming a brand new factor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Well, in th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especially on th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vestment of medical health care,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especially to its international relocation,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onduct related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eoretically.
     To be specifically, three aspects have been discussed. First, the research on the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enriches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ory, also makes contribution to human capital theory. Second,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inadequate human capital resource, also an importance option for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ird, the policy formulation on the attraction to high-level talents in shortage shall be based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r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migration.
     Human capital resource is the first important resource, which is critical in the competition o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overseas talents with the most advanced knowledg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high-end industry are becoming the demanding resource for our country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Vigorously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obtain the world first-class talents in short time period, which is an urgent need for further opening-up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improving, and also an importance measure to deeply imple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build an innovative nation, and to attain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to build a strong nation of human resource is clearly stated. Recentl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just made the Aligning Strategy to introduce overseas high-level talent, so called“Thousand Talent Program”.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research on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 is also important in practice, because of following reasons:
     1. The further study on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 will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overseas talents in our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stick to the policy of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 consistently.
     2. The further study on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s will help us to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their success and experience, so as to make more efficient policy to attract more overseas talents for our renovation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3. The further study on introducing overseas talent will let us understand the migration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better, so as to protect their legal right and give full play of overseas tale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re are six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section. They are outlined as following:
     Chapter 1,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 related concepts, research scope, main contents, and basic structure are described.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recious study done by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this research’s focus, method, creative idea and shortage are described.
     Chapter 2,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this chapter, the basic concepts of human capital are first introduced, and a review on human capital theory is conducted, which show us that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s an efficient way to achieve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which is the theoretic star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3, Global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are first analyzed; then the factor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and trend of the migration are pointed out.
     Chapter 4,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 talent introduction. First, the shortage of talent as a common problem in every country is analyzed, which results in the talent competition and migration worldwide. Second, the policies and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alent introduction are summarized. Third, the policies and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sing market economy coutri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alent introduction are summarized also.
     Chapter 5,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China.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new development period of China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three generation central leading collective on overseas talents introduction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important cases and key contributions of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The fundamental experience in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China is summarized.
     Chapter 6,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suggestion on related policy.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China in talent resource allocat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ortant problems of China in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are discussed; suggestions to enhance China competition ability in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are therefore proposed.
     Conclusion. Major argume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summary, it also shows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migration, the contribution ratio of overseas talent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chosen to discuss the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China. It aims to make creative progress in following two aspects:
     1. Only a few monograph and research article regarding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China are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so far, thus, this topic will conduct certain initial studies.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migration as the important way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research o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ory is strengthened.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 pattern, the prospec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is discuss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are also summarized.
     2.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resulted from talent scarcity is discussed; the non-fungible role of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is concluded. The policies to attract talents in developed, the rising market economy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oughts, development history, typical cases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China in new development period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overseas talent introduction in new century and new development period are proposed.
引文
①陈炜华:“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取得辉煌成就——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25年综述”[J],国际人才交流,2008年第6期,第5-7页。
    ①纪玉山、王耀才:“智力引进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J],长白学刊,1997年第2期,第22-24页。
    ①纪玉山、代栓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结构主义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1期,第36-40页。
    ②纪玉山,于臖:“FDI与吉林省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第23-25页。
    ③宋冬林、赵震宇:“改革期间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第284-287页。
    ①刘思安:“试论可持续发展、智力与智力引进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第33-35页。
    ①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2006-2007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 2008年,第296-300页。
    
    ①汪群、汪应洛、王建中:《科技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应用》,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②王通讯:《人才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2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引进国外智力和外国专家工作法规文件汇编》, 2003年,第5页。
    ②国家外国专家局,“《聘请外国专家确认件》管理办法”,《引进国外智力和外国专家工作法规文件汇编》,2003年,第54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3页。
    ②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加里·贝尔克:《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④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①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戴相龙:《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在2001年10月APEC会议上的讲话》。
    ①Nikos Papastergiadis“Mapping Global Migration”, The Turbulence of Migration—Globalization,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Hybridity, Polity Press 2000.
    ②吴念鲁、鄂志寰:《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否历史发展的必然(上)——全球资本流动动因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①张幼文:《世界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②方在庆:《试析跨国公司R&D全球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科技导报》,2001年,第8期。
    ③郭新有:《技术全球化及其对国家技术竞争力的影响》。
    ①王留栓:《欧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谈起》,载中国教育信息网《外国教育研究》。
    ②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①彼得·德鲁克:《个人的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①王承英:《发达国家间的人才争夺及我们的对策》,《求是》,1994年,第9期。
    ②张肃峥、宋继军:《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经济论坛》,2001年,第8期。
    ③甘露莹:《中国如何赢得二十一世纪人才争夺战》,《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④同上。
    ⑤陶涛:《二十一世纪全球人才争夺及其思考》,《求是》,2001年,第8期。
     ①廖卫鹏、杨丽珍:《当代科技革命与国际人才竞争》,《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
    
    ①陶涛:《二十一世纪全球人才争夺及其思考》,《求是》,2001年,第8期。
    ②潘国刚:《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宋建军:《国外的人才竞争及我们的对策》,《农垦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①王承英:《发达国家间的人才争夺及我们的对策》,《求是》,1994年,第9期。
     ①毛黎:《美国:成功的人才引进政策》,《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3期,第10-11页。
    ①葛进:《日本:向“外力”要实力》,《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3期,第9页。
    ①李钊:《法国:让人才成就新世纪里的新突破》,《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3期,第6-7页。
    
    ①苏光明、牛献忠:《国际化与人力资源开发》,党建读完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131页。
    ②何屹:《英国:“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3期,第12页。
    ①沈荣华:《人才引进与保持》,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289页。
    ②胡又牧:《人才大视野》,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119页。
    ①万建民:《人才争夺:决胜未来的关键之役》,《经济日报》,2002年6月19日。
     ①费英秋、张杰军:《引进智力与自主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54-64页。
    ①涂文涛、方行明:《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98-99页。
    ②袁旭东:《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做好专家管理工作》,《外国专家管理干部赴澳大利亚培训总结报告》,2002年,第2-3页。
    ①袁旭东:《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做好专家管理工作》,《外国专家管理干部赴澳大利亚培训总结报告》,2002年,第2页。
    ①袁旭东:《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加强外国专家管理》,《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4期,第24-25页。
    ①袁旭东:《借鉴澳大利亚经验做好专家管理工作》,《外国专家管理干部赴澳大利亚培训总结报告》,2002年,第4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大事记》(第二卷) (1957年-1961年),第150页。
    ②国家外国专家局:《改革开放30年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回顾》,2009年,第5页。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4页。
    ②邓小平:《接受美国坦普尔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后致答辞》(197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1979年2月2日第5版。
    ①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168页。
    ②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王浩教授时的谈话(1977年11月3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 1972版,第217-22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页。
    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10月2日),《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254页。
    ②列宁:《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1919年4月17日),《列宁全集》第29卷第50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第520页。
    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5页。
    ⑤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7页。
    ⑥国家外国专家局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大事记》(第2卷), (1957年-1961年),第150页。
    ①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90页。
    ①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4页。
    ②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
    ③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④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
    ⑤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⑦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1983年7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页。
    ①邓小平:《同一位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1985年1月4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307页。
    ②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页。
    ③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年8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7页。
    ④邓小平:《会见新加坡前总理吴庆瑞博士时的谈话》(1985年5月15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329页。
    ⑤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
    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时的谈话》(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329页。
    ⑦邓小平:《会见在京参加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的谈话》(1983年6月18日),《人民日报》1983年6月19日第4版。
    ⑧邓小平:《会见在京参加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的谈话》(1983年6月18日),《人民日报》1983年6月19日第4版。
    ⑨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年8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7页。
    ⑩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99页。
    ①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陈省身教授和夫人时的谈话》(1986年11月3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364页。
    ②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年8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7页。
    ③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
    ④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1983年7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页。
    ⑤邓小平:《对伊拉克作家反映有关问题的批示》(1978年11月3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档案》(1978年卷)。
    ⑥中共中共党校、国家外国专家局:《邓小平论引进国外智力》(1998年12月版),第63-64页。
    ⑦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99页。
    ⑧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6页。
    ①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②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③邓小平:《在宝钢的题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
    ④邓小平:《会见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客人时的谈话》(1977年9月26日),《人民日报》1977年9月27日第1版。
    ⑤邓小平:《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经济计划问题汇报时的谈话》(1977年11月18日-23日、25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49页。
    ⑥邓小平:《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9页。
    ⑦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8年10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9页。
    ①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
    ②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③江泽民:《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④江泽民:《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论科学技术》,第55页。
    ①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②江泽民:《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论科学技术》,第55-56页。
    ③江泽民:《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论科学技术》,第70页。
    ④江泽民:《攀登科学高峰,推进科教兴国》,《论科学技术》,第66页。
    ⑤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1月16日),国家外国专家局编《邓小平、江泽民论引进国外智力》(2003年7月版)第97页。
    ⑥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5月1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编《邓小平、江泽民论引进国外智力》(2003年7月版)第103页。
    ⑦江泽民:《同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座谈时的讲话》,《论科学技术》,第101页。
    ⑧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论科学技术》,第93页。
    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29页。
    ①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0年1月),国家外国专家局编《邓小平、江泽民论引进国外智力》(2003年7月版)第94-95页。
    ②江泽民:《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论科学技术》,第95页。
    ③江泽民:《科学在中国:意义和承诺》,《论科学技术》,第208页。
    ④江泽民:《努力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论科学技术》,第55页。
    ⑤江泽民:《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论科学技术》,第186-187页。
    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00年2月2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编《邓小平、江泽民论引进国外智力》(2003年7月版)第94页。
    ⑦江泽民:《做好国内经济工作,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外国专家局编《邓小平、江泽民论引进国外智力》(2003年7月版)第82页。
    ⑧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451页。
    ①李鹏:《在接见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引智先进集体、个人代表时的讲话》(1997年6月3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档案》(97外)第36卷第8-9页。
    ②江泽民:《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论科学技术》,第95页。
    ③朱鎔基:《在接见荣获1998年度“友谊奖”的外国专家时的讲话》(1998年9月3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法规与联络司编《“友谊奖”领导活动讲话汇编》(2005年11月)第5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21页。
    ⑤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2003年12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68-574页。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第15页。
    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23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31页。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33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27页。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32页。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6年1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中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论述摘编》,第61页。
    ④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3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中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论述摘编》,第69-70页。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633页。
    ①温家宝:《在接见“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时的讲话》(2005年9月3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中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论述摘编》,第25页。
    ②温家宝:《在接见2004年获得“友谊奖”外国专家时的讲话》(2004年9月30日),参见国家外国专家局法规与联络司编《“友谊奖”领导活动讲话汇编》(2005年11月),第88页。
    ③胡锦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中俄印三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2006年7月17日),《东方网-文汇报》2006年7月18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5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中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论述摘编》,第27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中发〔1983〕30号),国家外国专家局编《引进国外智力和外国专家工作法规汇编》(2003年7月版),第7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2009年年报》,第8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2009年年报》,第26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改革开放30年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回顾》,2009年,第5页。
    ②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重点项目成果选编》,2005年,第172-179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巡礼》,2004年,第191-193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工业引进国外智力成果选编》2007年,第64-68页。
    ①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外国专家局:《走近引智》,2006年,第6-8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山东省人事厅:《引进国外智力成果选编》,2007年,第23-26页。
    ①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2009年年报》,第26页。
    ①路甬祥:《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个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①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2006-2007),2009年,第2-3页。
    [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安茂莲.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3]芭名夔.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广州:暨南大学,2006.
    [4]葛进.日本:向“外力”要实力,国际人才交流,2009,(3):9.
    [5]李钊.法国:让人才成就新世纪里的新突破,国际人才交流,2009,(3):6-7.
    [6]蔡昉.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7(4).
    [7]陈杨,周婷.成本收益、风险规避与人力资本投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4(2):36-40.
    [8]蔡新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研究——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4.
    [9]陈炜华.引进国外智力与社会经济发展[J].商业时代,2006,(36):13-14.
    [10]陈炜华.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取得辉煌成就——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25年综述[J].国际人才交流,2008,(6):5-7.
    [11]陈宇、王忠厚.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12]段钢.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才,2002,(2):26-29.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邓小平.接受美国坦普尔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后致答辞[N].人民日报,1979-2-2(5).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6]中共中共党校、国家外国专家局.邓小平论引进国外智力[M].1998.
    [17]邓小平.会见在京参加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 1983-6-19(4).
    [18]邓小平.会见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客人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1977-9-27(1).
    [19]丁栋虹、刘志彪.从人力资本到异质性人力资本[J].生产力研究,1999(3).
    [20]杜尔格.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1]方春英.中部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2]付小平.重构资本结构——纳入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3]傅允生.资本主义文明再认识与对外开放——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J].浙江学刊,1998,(4):15-19.
    [24]F.Strong, Maurice .外国专家角色在向和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化[J].国际人才交流,2009,(1):16-17,64.
    [25]葛玉辉.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产权及其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6]高子平.专业化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的理论建构与印度个案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7]高杰.丰富引智工作内涵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N]。中国人事报,2006.7.10.
    [28]顾玉清、吴志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引智——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N]。人民日报,2005,12,29。
    [29]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30]高文书.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外人才引进策略研究[G]//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1]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32]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3]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3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35]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 2006-2007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统计调查资料汇编[M].北京, 2008.
    [36]国家统计局、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2009年年报[M].北京, 2009.
    [37]国家外国专家局.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中关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论述摘编[M].北京, 2007.
    [38]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G]//引进国外智力和外国专家工作法规文件汇编.北京, 2003.
    [39]国家外国专家局.部分国家和地区人才政策、人才及智力优势[M].北京, 2008.
    [40]国家外国专家局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大事记(第二卷)(1957年-1961年)[M].北京,
    [41]国家外国专家局.改革开放30年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回顾[M].北京, 2009.
    [42]国家外国专家局.邓小平、江泽民论引进国外智力[M].北京, 2003.
    [43]韩正忠.不尽“人才”滚滚来——谈美国的人才机制[J].经营与管理,2001,(2):42-44.
    [44]韩正忠.美国人才机制简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3):32-34.
    [45]韩正忠.美国是如何建立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的[J].成人教育,2001,(2/3):58-60.
    [45]何增科.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方面做法和经验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27-34.
    [47]贺绍禹.上海教育系统引进国外专家的需求及对策[J].上海高教研究,1997,(6):19-22.
    [48]侯风云.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政府投资主体考察[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11).
    [49]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一200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2,(5):1-10.
    [50]胡锋.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24-26.
    [51]黄存祥.内蒙古玉泉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增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2]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实. 2005(1).
    [53]胡锦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中俄印三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N].东方网-文汇报, 2006-7-18.
    [54]黄乾.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结构与特征[J].经济学家, 2000(5).
    [55]季允石.积极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J].国际人才交流,2008,(4):22-23.
    [5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8]纪玉山.重塑技术创新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6):29-32.
    [59]纪玉山.结构升级: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挑战[J].长白学刊,2000,(1):17-18.
    [60]纪玉山.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新长征,2007,(15):40-41.
    [61]纪玉山,于臖.FDI与吉林省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视角,2007,(7):23-25.
    [62]纪玉山、常忠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91-96.
    [63]纪玉山、常忠诚、代栓平.循环经济范式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税务与经济,2006,(6):1-6.
    [64]纪玉山、代栓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个结构主义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1):36-40.
    [65]纪玉山、代栓平.霍夫曼理论适合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吗?———兼议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93-99.
    [66]纪玉山、王耀才.智力引进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J].长白学刊,1997,(2):22-24.
    [67]纪玉山、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5):40-46.
    [68]纪玉山、张巍、于吉鑫.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J].理论前沿,2000,(3):20-22.
    [69]加利·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0]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1]库兹涅茨.美国经济的资本:它的形成和筹措[M].美国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1.
    [72]李璐莎.寿险公司人力资本管理与公司价值实证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73]李彤.天津市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74]李勇.人力资本流动性探析[J].财贸研究,2003,(6):118-119.
    [75]李秀英.新型知识员工的薪酬制度研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7.
    [76]李尽法.知识工作者人力资本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77]李薇辉.论人力资本流动全球化趋势及相应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4):20-26.
    [78]李海燕.招商引智与广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94-95.
    [79]李平、吕福军.人才引进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途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64.
    [80]李建民.对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人才,1997(1).
    [81]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1999(4).
    [82]李建民著.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83]李京文、张国初.现代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理论、模型、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84]吴宇晖,袁旭东.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07(9):53:55.
    [85]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6]列宁.列宁全集第29、3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7]刘勇.中国保险行业战略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88]刘晓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祈[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89]刘渝琳.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及定价研究——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定价的实证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2.
    [90]刘昌明.韩国吸引外流人才回国服务的经验[J].当代韩国,1996,(2):51-55.
    [91]娄之镡.基于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人力资本维护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92]罗伯特·巴罗(Barro).经济增长的影响素分析:一些新的证据.中国人民大学黄达——蒙戴尔讲座上的演讲[C].北京. 2002年9月8日。
    [93]卢超.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94]刘思安.试论可持续发展、智力与智力引进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2):33-35.
    [95]刘思安.提高我国高校引智效益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6,(2):29-31.
    [96]刘迎秋.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对中国经济成长的意义[J].管理世界,1997(3).
    [97]刘宗超、吕永龙主编.中国地区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98]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 2004(8).
    [99]马克·布劳格.凯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0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04]马新建,时巨涛.人本管理功能与人力资本属性[J].东南大学学报,2002(2).
    [105]马衍军.人力资本与FDI在经济发展中的互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106]马振华.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07]孟欣.我国人力资本增值状态与对策[D].青岛:青岛大学,2004.
    [108]莫山农.基于人力资本贡献的收益分配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3.
    [109]裴劲松.人力资本投资方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4):23-25.
    [110]裘夏莺.人力资本——现代经济话语中的哲学意象[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11]仁兴.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我国引智规模和效益实现跨越性发展[N]。中国人事报,2008年12月17日。
    [112]任若恩.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关于在中国应用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3]盛晖.政府人才引进制度的创新分析[J].现代商业,2007,(24):164-165.
    [114]沈坤荣.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5]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6]沈琴琴.德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质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8).
    [117]世界银行. 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
    [118]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一体化世界中的劳动者[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119]世界银行. 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2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2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22]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123]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124]宋冬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认识[J].求是学刊,2004,(7):50-54.
    [125]宋冬林、赵新宇.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经济纵横,2005,(1):64-66.
    [126]宋冬林、赵震宇.改革期间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4-287.
    [127]孙林叶.美国日本引智策略之比较研究[J].改革与理论,2002,(12):36-39.
    [128]孙瑜.海外人才回流上海的模型构建和政策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129]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0]宋毅军、邵桂花.积极引进自主创新——学习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59-63,29)
    [131]孙立成.江苏省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6.
    [132]舒晓楠.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初探[J].经济管理,2003,(13):39-42.
    [133]孙继虎,刘静.试论邓小平引智理论的科学体系[J].社科纵横,2003,(12):8-11.
    [134]苏东斌.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J].新华文摘,2000(6).
    [135]谭永生.人力资本理论述评及对我们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3).
    [136]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37]唐钟鸣.对水库移民创业的促动关系研究——来自温州水库移民实践的启示[D].中国南京:河海大学,2006.
    [138]谭永生.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77-80.
    [139]谭永生.人力资本理抢述评及对我们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3):29-32.
    [140]汤文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41]佟爱琴.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介入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42]王硕.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43]万希.我国应大力引进智力资本[J].经济前沿,2005,(9):48-50.
    [144]王志章.美国人才引进的政策机制[J].中国培训,2007,(7):60.
    [145]王持位等.宏观经济运行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46]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47]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8]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49]汪群,汪应洛,王建中.科技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150]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51]文魁、谭永生.把握规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2).
    [152]吴量福、葛荃.从外国文教专家的引进看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南开经济评论,2002,(S1):79-96.
    [153]吴洪伟.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辨析[J].中国人才,2001,(6)
    [154]吴勇民,白英姿,纪玉山,赵芳.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透视、形成机理与政策选择[J].中国利技论坛,2008,(2):35-39.
    [155]吴宇晖、段志伟、张嘉昕.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中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5,(3):74-77.
    [156]吴宇晖、张嘉昕.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3):73-76.
    [157]吴宇晖、张嘉昕、宁晶.就业与引智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两个难点问题[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7):30-33.
    [158]徐殿龙,曾亮亮.引国外智力促经济发展——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N]。经济参考报,2007.11.30。
    [160]余泳、尹豪.云南省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8,(4):133-141.
    [16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162]薛丽明.基于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人力资本价值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163]熊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人力资本外流的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64]夏瑞平.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165]夏业良.考察人类行为与心理的演化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年(12).
    [166]向恒.反贫困与人力资本投资[J].当代财经,1998(7).
    [167]肖兴政,彭礼坤.人力资本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68]徐国君,夏虹.论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的分配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69]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70]姚愉芳等.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71]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72]叶双慧.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薪酬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5.
    [173]袁旭东.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视角,2009,(3):50-52.
    [174]杨晓晨,刘荣,李宗浩,邢晋.教练员人力资本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28-29,82.
    [175]杨万义.论人力资本的生成途径及其运营机制的构建[J].现代财经,2002,(4):45-50.
    [176]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177]于洪平,刘丹.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J].财经问题研究,1997(5).
    [178]余雁刚.发展人力资本的财政政策选择[J].四川财政,1999(7).
    [179]袁凌.中国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
    [180]詹姆士·J.海克曼.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81]赵晨.新创科技型企业中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的转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82]张凤林.我国人力资本利用率低下的原因[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5(5).
    [183]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4]张国初.人力资源管理定量测度和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5]张健.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2(10).
    [186]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187]张阳红.黑龙江省现代化人力资源需求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88]张建国.论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4,(7):43-46.
    [189]张小红.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以科研机构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190]张中华.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战略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191]张中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本开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192]张建国.引进国外智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J].国际人才交流,2009,2:35-36.
    [193]张颖、崔旭.对高校外国专家聘请及管理工作的思考[J].理论界,2008,(12):241-242.
    [194]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5.
    [195]赵曙明.国有企业与人力资本投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8(1).
    [196]赵曙明.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二)[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3).
    [197]赵延东,风笑天.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198]郑道文.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9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0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0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20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3]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04]中共国家外国专家局党组.坚持引进国外智力战略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引智工作的发展历程、显著成就及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08.12.31。
    [205]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06]中国教育与人类资源问题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类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引进国外智力新局面[M].北京,2003.
    [208]周坤.论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价值实现[J].中国科技论坛,1997(3).
    [209]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
    [210]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
    [211]周新芳.人力资本理论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8,(1):59-61.
    [212]子智.开创引智新局面[J].国际人才交流,2000,(12):1.
    [213]朱军等.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14]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15]朱翊敏.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2002.
    [216]中共国家外国专家局党组.坚持引进国外智力战略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引智工作的发展历程、显著成就及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08年12月31日。
    [217]邹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18]邹庆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5.
    [219]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6)
    [220]Chow, Gregory C, Li, Kui-Wai.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8, Working Paper No.64 [R]. Princet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August 2000.
    [221]Haveman R H, Wolfe B.L. Schooling and Economic well being: The role of nonmark effects [J]. Journal of Human Recourses, 1984, 19 (3): 377:407.
    [222]Hu Zuliu, Mohsin Khan. Why is China Growing So Fast? [R]. IMF publication service 1997.
    [223]Lucas, Robert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July).
    [224]Mankiw N G, David Romer, David N W.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07:407:437.
    [225]Mulligan C B, Sala-1-Martin X. A Labor - Income Based Measure of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n Application to the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R].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1995.
    [226]Peterson R B, Tracy L. Systematic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M].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9.
    [227]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228]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229]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71:102.
    [230]Solow R M. Insiders and outsiders in wage Determination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 87(2).
    [231]Schaltz T W. The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5, 13: 828.
    [232]Schultz. T W. Nobel Lecture: The Economic of Being Poo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 August P640.
    [233]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138:148.
    [234]Petersen W. A General Typology of Migr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J]. 1958, 23(3):256:266.
    [235]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are of Weath: Indcator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 Environment Dept. The WorldBank 1997.
    [236]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2001 [R]. The WorldBank. 2001.
    [237]Yang X, Borland J.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238]Zhang J.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3, 14: 713:7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