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犯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关于转化犯的研究从未停息。如今在各种学术期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转化犯的字眼。虽然转化犯的研究很多,但是转化犯的概念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更别说形成一个完整的转化犯理论体系。鉴于此种情况,笔者试图对转化犯的一些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并提出了自己的初浅看法,就教于各位老师和前辈。
     本文共分四部分,约4万字。
     一、转化犯概述。本部分阐述了转化犯的概念、特征、性质和分类。对于转化犯的概念,笔者认为转化犯是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法定的情形,而使原犯罪行为的性质转化为更为严重的另一犯罪,依法应当以转化后的罪名定罪处罚的罪数形态。关于转化犯的特征,笔者赞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采取了转化犯异质性、法定性、定罪的唯一性的表述,但是对于趋重性,笔者认为应当表述为单向趋重性,以区别其他罪数形态的双向性。对于转化犯的性质,笔者认为转化犯,从理论上讲,是一种罪数形态;而从立法技术层面讲,是一种法律拟制。其法律拟制的性质,可以从形式上、内容上、目的上得到证明。关于转化犯的分类,笔者综合了学者们的观点,直接把转化犯分为标准转化犯和准型转化犯,排除了拟制型转化犯和吸收型转化犯的划分。
     二、转化犯比较研究。本部分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我国的转化犯进行了比较。英美法系虽然没有成文法,但是存在我们所说的转化犯的情况。大陆法系将转化犯称之为准犯、追并犯,而不称之为转化犯。在大陆法系的刑法中,准犯虽然可以解释某些转化犯,但是它属于犯罪构成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罪数的理论。追并犯不被采用的原因在于其解释的狭窄性。从大陆法系的转化犯立法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罪状的详尽,以及通过其他的罪数形态或者数罪并罚来缩小转化犯的范围。最后,笔者通过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转化犯立法的总结认识到,我国转化犯的发展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以转化型抢劫(转化型强盗)为主线,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转化犯理论。
     三、转化犯基本理论探析。本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这里笔者就转化犯的转化条件、理论定位、立法价值进行了探讨,并与其他罪数形态进行了比较。关于转化犯的条件,笔者认为转化犯必须是故意犯罪之间的转化,并且转化犯的原罪必须是既遂或者未遂。关于转化犯的理论定位,从理论层面分析转化犯的性质,转化犯属于一种罪数形态。在认识到转化犯的罪数形态的性质后,笔者将转化犯与现有理论中的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结合犯、牵连犯、吸收犯、包容犯进行了比较,以区分转化犯与他们的不同,属于一种独立的罪数形态。最后,笔者对转化犯的立法价值进行了论述,在这里,笔者从价值层面来分析,转化犯立法存在于我国刑法的原因。即转化犯的出现从理论上讲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符合刑法谦抑原则。从实践上讲减少了诉讼环节,方便量刑;解决了某些较为复杂情况下的罪数处罚问题,为定罪量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刑法典从技术上和内容上更加科学。
     四、完善我国转化犯的立法建议。本部分中笔者首先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转化犯条文进行了筛选,从而划定了转化犯的范围。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转化犯的罪名有: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拘禁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员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抢夺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斗殴罪、强迫卖血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抗税罪、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和挪用公款罪。在当前刑事司法领域提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社会背景下,转化犯的条文需要进行整理。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些法律条文需要增设转化犯的规定。比如说,妨害公务罪。有些转化犯条文需要修改,以适应具体情况。有些规定了转化犯的司法解释需要上升为法律。
"Transforming Crime" is a concept unique to China. It's hard to find out the scholars who make such a concept first. But the debate about "Transforming Crime" never stopped, since the mid-eigh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In recent years, we can see the word "Transforming Crime" in any Law journal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about "transforming crime", bu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and even failed to reach a unified concept, let alone form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the justice. So the author will attempt to view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basis,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nsforming Crime" in this article.
     This essay ,with total of 48000 words, consists of 4 part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this section is an overview of "Transforming Crime", including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n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About the concept,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views of other scholars and made a view that, the concept of "Transforming Crime" should include three parts: the premise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nditions o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enalties. The premise must be that there was a crime, the conditions are statutory cases, the penalti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transformed to.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Transforming Crime" should be committed: In the course of a deliberate crime, as a result of statutory cases,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crime transforms into a more serious crime, and should be punish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formed crim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I respect the views of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who adopted the expression of heterogeneity, statutory, and convicted only of sexual, but for more severe, and I think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coupled with a one-way sex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other crimes of two-way. About the nature, I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legislative technologies, here I just committing the nature of "Transforming Crime" in the aspects of legislation technical. Finally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synthesizes the views of scholars, mainly from two perspectives on "Transforming Crime" are classified.
     The second part, this section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forming Crime", namely the common law, civil law and our "Transforming Crime" were studied. Common law is case law, but "Transforming Crime" is a concept of statute law. So, it may be wrong to study the common law. But I think, although there isn't "Transforming Crime" in common law, there is "Transforming Crime" in their life. So, we can look at what they have to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 For the civil law, I analyzed the quasi-criminals and "Transforming Crime", then a comparative study. Finally, China's ancient and the modem legislation of "Transforming Crime" has been committed and analyzed.
     The third part, this sec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here we discussed the conditions of transformation, th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the Legislative value. And here we also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of crime's quality. About the conditions of transformation, I believ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must be transformed between deliberate crimes, and the original crime must be accomplished or attempted. About th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Transforming Crime", it's a form of crime's quality. And further by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crime of "Transforming Crime", we recognize that it is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crimes, one crime of statutory. After that,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Transforming Crime" and "Imagine competing crime", "Consequential Aggravated", "Combination of crime", "Implicated Crime", "Absorption Crime", "Inclusive Crime". To distinguish the "Transforming Crime" with them, it belonging to a independent form of crime's quality.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value of its legislation. Her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Transforming Crime" existed in China's Criminal Law.
     The fourth part, in this section,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identifies the scope of "Transforming Crime".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ransforming Crime" required for finishing. In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some legal provisions required additional provisions of "Transforming Crime", some provisions of "Transforming Crime" need to be amend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som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ransforming Crime" should rose to law.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give his own legislative proposals about "Transforming Crime".
引文
1 王仲兴:“论转化犯”,《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第29-34页。
    2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法律科学》,1992年第6期,第12-13页。
    3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58页。
    4 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第29页。
    5 赵嵬:“论转化犯”,《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第44-49页。
    6 初炳东等:“论新刑法中的包容犯与转化犯”,《法学》,1998年第6期,第44-46页。
    7 王彦等:“试论转化犯的概念与特征”,《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年第1期,第31-33页。
    8 肖中华:“论转化犯”,《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1-12页。
    9 屈耀伦:“论转化犯”,《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6期,第121-124页。
    10 杨新京:“论转化犯”,《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34-40页。
    11 徐泽春:“转化犯的刑法新界说”,《法学论丛》,2007年第7期,第81-82页。
    12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13 杨汶龙:“转化犯若干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第11页。
    14 何家权:“论转化犯”,《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7-118页。
    15 张宝生:“论转化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主编:《刑事法专论(下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崔晓丽:“转化犯研究”,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11月,第12页。
    16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17 孙光宁、武飞:“转化犯性质研究——法律拟制的视角”,《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82-86页。
    18 卢鹏:“法律拟制正名”,《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第138-139页。
    19 Lon L.Fuller:“Legal Fictions”,1967.转引自李凤梅:“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以刑法规范为视角”,《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第139-141页。
    20 吴宇慧:“转化问题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第11页。
    21 陈文飞:“浅析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人民检察》,2002年第4期,第21-23页。
    22 王维志:“转化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10月,第28-33页。
    23《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11页。
    24 姜伟主编:《犯罪形态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转引自崔晓丽:“转化犯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11月,第20页。
    25 张乃翼、周锦玲:“关于转化犯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9-113页。
    26 刘仁文等:《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27 张磊、王欣:“判例法在中国有无生存之土壤”,《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第268页。
    2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29《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104页。
    30[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通义》,陈承泽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31 丁文华:“我国刑法犯罪类型的研究”,《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1期,第35-36页。
    32 陈兴良主编:《刑法适用总论(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669页。转引自胡雁云:“转化犯基本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5月,第4页。
    33 陈朴生主编:《刑法总论》,台北:台湾省正中书局,1969年版,第168页。
    34 薛允升主编:《唐明律合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8页。
    35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历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4页。
    36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精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296页。
    37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法律科学》,1992年第6期,第37-42页。
    38 王俊平:“转化犯及相关立法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91-98页。
    39 程宗璋:“浅析转化犯”,《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95-97页。
    40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法律科学》,1992年第6期,第37-42页。
    41 徐泽春:“转化犯的刑法新界说”,《法学论丛》,2007年第7期,第81-82页。
    42 王作富、孙力:“犯罪转化问题刍议”,《人民检察》,1993年第9期,第32页。转引自余波:“转化犯研究”,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第19页。
    43 张乃翼、周锦玲:“关于转化犯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9-113页。
    44 姜伟主编:《犯罪形态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45 张峰:“论转化犯之转化条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第101-102页。
    46 肖中华:“论转化犯”,《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1-12页。
    47 任辉:“论转化犯”,《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4-77页。
    48 都潇丽:“浅议转化犯特征及价值趋向”,《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1期,第48-49页。
    49 王燕飞:“转化犯理性认识及立法完善”,《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第99页。
    50 赵嵬:“论转化犯”,《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第45页。
    51 金泽刚:“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第28页。
    52 金泽刚:“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第28页。
    53 李清刚:“转化犯研究”,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6月,第41页。
    54 吴宇慧:“转化犯问题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第20页。
    55 戴参:“论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62-66页。
    56 王彦、黄明儒、张杰:“试论转化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32页。
    57 肖中华:“论转化犯”,《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43页。
    58 冯哲:“转化犯之犯罪构成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87页。
    59 陈新军:“论转化犯的构成特征”,《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8期,第225-227页。
    60 赵立勋:“也论转化犯”,《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第42-44页。
    61 李祖华、陈庭会:“论转化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第2期,第21页。转引自崔晓丽:“转化犯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11月,第20页。
    62 屈耀伦:“论转化犯”,《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6期,第121-124页。
    63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64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页。
    65 王仲兴:“论转化犯”,《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第29-34页。
    66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67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第29-32页。
    68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69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3-611页。
    70 韩冬:“也谈转化犯”,《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64-66页。
    71 阴剑锋:“略论吸收犯”,《法学家》,1998年第6期,第65-69页。
    72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73 段丽:“转化犯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9月,第14页。
    74 邓定远:“我国刑法中的包容犯问题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19页。
    75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78-85页。
    76[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97页。
    77 郝守才:“论包容犯与我国刑法立法”,《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75页。
    78 姜伟主编:《犯罪形态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版,第415-418页。
    79 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第29页。
    80 肖中华:“论转化犯”,《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1-12页。
    81 陈兴良主编:《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01页。
    82 李淳、王尚新主编:《中国刑法修订的背景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83 陈兴良主编:《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84 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第127页。
    85 侯方:“转化犯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第36页。
    86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第616页。
    87 李欣:“论转化犯”,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4月,第42页。
    88 余波:“转化犯研究”,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第6页。
    89 利子平、詹红星:“‘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立论之质疑”,《法学》,2006年第5期,第110页。
    90 徐跃飞:“刑讯逼供罪转化犯质疑”,《社科纵横》,2007年第4期,第33页。
    91 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16页。
    92 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9页。
    93 邓定远:“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论处'的立法机理探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39页。
    94 卢建平等:“论我国刑法第333条的立法完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3期,第65页。
    95 周洪波主编:《税收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96 鲍倩:“抗税罪的司法认定”,《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71页。
    97 李永君、古建芹主编:《税收违法与税收犯罪通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98 杨立军:“‘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贪污罪论'之探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38页。
    99 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7日,第1版。
    100 冯军:“和谐社会与刑事立法”,戴玉忠、刘明祥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101 邓文莉:“‘以人为本'的刑罚体系之建构”,戴玉忠、刘明祥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郑健才:《刑法总则》,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修订版。
    [3]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姜伟:《犯罪形态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出版。
    [5]《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刘仁文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通义》,陈承泽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陈朴生:《刑法总论》,台北:台湾省正中书局,1969年版。
    [10]陈兴良主编:《刑法适用总论》(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王宪惠主编:《中华民国刑法》,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12]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历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3]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精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4]陈焕生:《刑法分则实用》,台北:汗林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第1版。
    [1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2005年第三版。
    [16]顾肖荣:《刑法的一罪与数罪问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7]吴振兴:《罪数形态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18][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第二版),东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01页。
    [21]戴玉忠、刘明祥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3][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2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5]陈兴良:《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27]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8]陈兴良:《刑法疏议》,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周洪波主编:《税收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李永君、古建芹主编:《税收违法与税收犯罪通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1]李淳、王尚新主编:《中国刑法修订的背景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王仲兴:“论转化犯”,《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杨旺年:“转化犯探析”,《法律科学》,1992年第6期。
    [3]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
    [4]丁文华:“我国刑法犯罪类型的研究”,《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1期。
    [5]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6]赵嵬:“论转化犯”,《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
    [7]初炳东、许海波、邢书恒:“论新刑法中的包容犯与转化犯”,《法学》,1998年第6期。
    [8]王彦、黄明儒、张杰:“试论转化犯的概念与特征”,《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年第1期。
    [9]肖中华:“论转化犯”,《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0]屈耀伦:“论转化犯”,《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6期。
    [11]杨新京:“论转化犯”,《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徐泽春:“转化犯的刑法新界说”,《法学论丛》,2007年第7期。
    [13]徐泽春:“论转化犯”,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5月。
    [14]张峰:“论转化犯之转化条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
    [15]杨汶龙:“转化犯若干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4月。
    [19]何家权:“论转化犯”,《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20]张乃翼、周锦玲:“关于转化犯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1]张宝生:“论转化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刑事法专论(下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崔晓丽:“转化犯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11月。
    [22]孙光宁、武飞:“转化犯性质研究——法律拟制的视角”《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3]卢鹏:“法律拟制正名”《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4]Lon L.Fuller:“Legal Fictions”,1967.转引自李凤梅:“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以刑法规范为视角”,《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25]何金宝:“也论转化犯”《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26]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27]崔晓丽:“转化犯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11月.
    [28]吴宇慧:“转化问题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
    [29]陈文飞:“浅析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人民检察》,2002年第4期。
    [30]王维志:“转化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苏州大学硕十毕业论文,2003年10月。
    [31]张磊、王欣:“判例法在中国有无生存之土壤”,《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3期。
    [32]王俊平:“转化犯及相关立法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3]程宗璋:“浅析转化犯”,《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4]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
    [35]王作富、孙力:“犯罪转化问题刍议”,《人民检察》,1993年第9期,转引自余波:“转化犯研究”,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36]张峰:“论转化犯之转化条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
    [37]任辉:“论转化犯”,《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8]都潇丽:“浅议转化犯特征及价值趋向”,《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第1期。
    [39]王燕飞:“转化犯理性认识及立法完善”,《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40]赵(?):“论转化犯”,《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6期.
    [41]金泽刚:“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
    [42]李清刚:“转化犯研究”,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6月。
    [43](?)参:“论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44]冯哲:“转化犯之犯罪构成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45]陈新军:“论转化犯的构成特征”,《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8期。
    [46]赵立勋:“也论转化犯”,《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47]李祖华、陈庭会:“论转化犯的定义及其基本物征”,《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第2期。
    [48]韩冬:“也谈转化犯”,《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9]阴剑锋:“略论吸收犯“,《法学家》,1998年第6期。
    [50]段丽:“转化犯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9月。
    [51]邓定远:“我国刑法中的包容犯问题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2]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
    [53]郝守才,“论包容与我国刑法立法”,《河南省政法管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4](?)(?)(?):“论罪数不典型”,《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55]邓文莉,“‘以人为本'的刑罚体系之建构”,(?)玉忠,刘明祥,《和谐社会(?)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56]侯方“转化犯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57]李欣:“论转化犯”,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
    [58](?)(?):“转化犯研究”,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59]利子平,(?)红星,“‘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立论之(?)(?)”,《法学》,2005年第5期。
    [60]徐跃飞:“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社科纵横》,2007年第4期。
    [61]邓定远:“‘(?)(?)凶器抢夺以抢劫论处'的立法机(?)(?)(?)”,《江西公安专科学(?)学校》,2006年第5期。
    [62]卢建平等:“论我国刑法第333条的立法完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3期。
    [63](?)(?):“(?)税(?)的司法认定”《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第71页.
    [64]杨立军:“‘(?)(?)(?)(?)的公(?)(?)(?)的以(?)(?)(?)论'之(?)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65]冯军:“和谐社会刑事立法”,(?)(?)忠、(?)明(?),《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北京:中国检察(?)(?)社,2008年版.
    [66]胡锦涛:“在管(?)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国专题研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7日,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