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民间鼓乐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中国民间鼓乐文化,主要以辽宁辽阳地区民间鼓乐文化为例进行定点研究。全文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辅以地方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鼓乐这一民俗活动视为一种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的民俗事象进行整体研究。
     辽南鼓乐是东北鼓乐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红白事)中。辽南鼓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又以辽阳鼓乐最有代表性,历史也最为悠久,技艺水平最高。它是主要以笙管、唢呐为演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器的民族吹打乐。辽阳鼓乐主要分布在辽阳市和辽阳县的几个乡镇中,以乐队班子为组织形式。尽管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辽阳鼓乐依然保持了历史传承的联系性、完整性。辽阳鼓乐充分体现出辽阳乃至整个辽南地区民众的精神文化,对于研究辽南民众的生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辽阳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理论创新,本文所用材料、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加以简要说明。
     第一章是对辽阳鼓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辽阳民间鼓乐文化生存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并对辽阳鼓乐的历史、特点、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文化梳理。
     第二章结合田野资料,主要介绍辽阳鼓乐的重要曲目和文化传承人。曲目和传承人是辽阳鼓乐存在和流传最重要的两个硬件条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辽阳地区的文化,还展示着辽阳人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第三章介绍了辽阳鼓乐的特点,并运用鲍曼的表演理论进行分析,辽阳鼓乐具有演出形式多样、演奏曲目种类繁多、演奏方法复杂、现场演出内容灵活和演奏者身份多重共五个特点,并将辽阳鼓乐和中国其他民间鼓乐形式(主要是辽阳鼓乐和安塞腰鼓)进行了比较。
     第四章是对辽阳鼓乐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进行分析,辽阳鼓乐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功能,情感宣泄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心理补偿功能和社会维系功能。
     第五章主要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文化资本论的观点分析了在现代社会辽阳鼓乐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持有者的态度,同时在经济和传统观念的矛盾作用下,在当今各种现代媒介的冲击下,辽阳鼓乐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其传统性也逐渐向现代性转变。辽阳鼓乐的未来该如何前行也是地方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点。
     结语部分讨论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发生着单纯的自然变异,更面临着多方利益的影响,即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好的情况下,传统文化遗产仍可能因此而受到外力的扭曲而发生性质和结构上的根本性变异,怎样保护才能更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值得人们去深思。
引文
④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61
    ①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60
    ②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60
    ①访谈对象:王叔,男,辽阳县王罗村人,农民,65岁。
    ①[美]安德鲁·斯特拉桑.身体思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40
    ①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7:131
    
    ①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94
    ②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
    ①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0
    ②布迪厄指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0
    ③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189,转引自朱国华.权利大文化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72
    ①乌丙安.民俗文化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2
    ①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01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②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文化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①沈游振.析论布迪厄之象征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J].国家发展研究,2004,3(2):163-186
    ①刘锡诚.什么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J].中国民俗学网:2010-11-28
    [1]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丁世良,赵牧.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6]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篇)[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9
    [7]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段宝林.中国俗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10]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2]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4]刘锡诚.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15]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6]王彪.中州风物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7]王海龙.视觉人类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18]王景琳,徐刕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2
    [19]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无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0]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1]乌尔沁.中华民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22]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3]赵旭东.文化的表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6]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7]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8]庄孔韶.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6(2):6-14
    [30]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J].中国民俗学网,2009-10-28
    [31]孙展红.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J].黑龙江档案2009(3):66-67
    [32]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J].民间文化论坛,2007(2):95-96
    [33]薛艺兵.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2):1-8
    [34]罗艺峰.中国音乐民俗学的对象·观念·方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1(3):65-71
    [35]罗艺峰.中国音乐民俗学的对象·观念·方法[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1(3):65-71
    [36]田明.西安鼓乐的现状及传承[D].兰州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