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学术界对《左传》文学价值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
    文体本身关注甚少。本文旨在运用文体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
    特点,从文体演变及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
     全文分为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序言部分,首先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米,有关《左传》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状
    况。其次,界定了本文使用的文体这一概念。再次,点明了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及
    本文运用的批评模式。最后交代了文章论述的前提。
     正文分两层论述:
     第一层,从三个方面论述《左传》文体的基本特征。首先,在体裁方面,《左传》
    在大致遵循编年体形式框架的前提下,对编年体形式又有所突破,出现了传记体形
    式的萌芽。且分别以“晋公子重耳流亡”一事及郑子产一生的行事为例,具体论述
    了《左传》传记体雏形萌芽的两种基本形式,即“随举一事而为之传”和“包举一生而
    为之传”。最后指出这两种形式是先秦史传文学中初次出现的人物传记雏形。
     其次,论述了《左传》语言风格──典美博奥、委婉含蓄。本节试图从语言的功
    用方面着手,将《左传》的语言形式分为三种:第一,用以描写人物、描述政治军事活
    动场面、记述逸闻琐事的叙述语言。这类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言近旨远,辞浅
    义深”。第二,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人物独白和行人辞令及谏说之辞。其中
    最突出的代表是行人辞令及谏说之辞。这类语言的主要特点就是声口逼肖、柔中
    有刚、委婉有力。第三,以“君子日”为代表的史论性、评论性语言。这种形式的语
    言虽然不是《左传》中的主要语言形式,但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撰,讲究文采辞藻,
    同《左传》中其它两种语言形式的风格是一致的,因此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
    价值。本节最后指出《左传》语言讲求文饰,但又非文浮于质、夸饰过盛。
     最后,试图从《左传》所呈现的总体市美风貌来考查其整体风格特征。本文认
     且
    
    
    为这一风格特征就是壮丽、阔远。就文章的组织结构、规模而言,《左传》熔裁高妙、
    气象阔大。这一部分内容分两方面论述:第一,于编年体框架中对众多内容的精心
    组织。第二,对重大军事、外交场面的描写。就其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市美享受而
    言月p么,说《左传》卓烁异采、丰润富艳,当之无愧。
     第二层,论述了《左传》文体有其突出特色。特征所蕴含的文化意蕴。首先,从
    文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对以往文体的继承与创新)方面,论述《左传》文体特征产生
    的内部原因。这一内部原因就是《左传》文体自身生成机制:在传统史官文化背景
    下,对以前两种文体形式(编年休记事形式的《春秋》和散文体记言形式的《尚书》)
    的渗透、融合,对旧文体的结构要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转化生成的《左传》文体在
    体裁上,以编年休形式为框架,辅之以纪传体形式;在内容上,“言事相兼”;在表现
    手法上,一改以往朴素、简短的记述方法,大量采用夸张、修饰的手法,攸整个文章
    瑰丽浓郁、温润华藻。其次,从大的文化传统方面论述《左传》文体特征产生的外部
    原囚,即挖掘《左传》文体特征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这一文化愈蕴主要有
    三个方面:第一,浓厚的史官文化背景及人/民本意识。在这部分内容叶,,对《左传》
    中出现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分开讨论。认为它们部是先秦理性精神的重要内
    容,但春秋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人乍思想,而不是民本思想。所以《左传》小的人物主
    角是诸侯、卿大大,而不是下层人民。第二,精致、优雅的礼乐文化。有秋时彻,传
    统的礼治观念作为宗法社会的一b;·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仍然是社会极为用要的
    精神支柱之一。礼治观念下的贵族文化发展到了它的颠峰时则。而贵族文化最为
    突出的代表就是引诗、赋诗和观乐。本部分分别就这三个方而来谈谈贵族文化对
    《左传》文体特征的影响。第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巾于时代精神对作品风格
    的影响是通过作家的创作个性实现的,因此是间接的;又山于史*们饲如,J洲]对《左
    传洲Z者的创作个性了解甚少。所以本部分内容只能结合春秋时代特征,从川2沦上
    探讨时代精神对《左传》总体风格的影响。
     结语部分,简中论及《左传》文体特征对后世文体形式的影响。第一,在体裁方
    面。首先是对后世史书体裁的影响_以《左传》中纪传体形式的萌芽为肇端,门世
    史书纪传体形式一枝独秀,鲜有例外。其次是在小说体裁方面。后世的小说无论
    是记“一人一事之本末”的接近纪传体的短篇小说,还是注重作品纪年的K篇小说,
     2
    
     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宗旨的。这是《左传》以人为小心历史意识的发扬光大。第
     二,在语言及整体风格方面,《左传》对战国庄列诡橘之风及汉大赋的铺张扬丽均有
     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在重视学术、重视历史文献的保留与传承方面,《左传》刘
     后世史书体例也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the academical circles have made fruit-
    
     ful achievements in probing into the literary value of Zuozhuan , yet
    
     showed little concern for style itself.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pply the
    
     basic theory of stylistics, combine some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
    
     ture and probe into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Zuozlzuan and its cultural con-
    
     notation from the angle of stylistic evolution and stylistic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First, the preface reviews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Zuozhuan's literary
    
     value of the past five decades. Second ,it defines the concept stylist ics in
    
     this paper. Third, it points out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per and the
    
     critic mode in it. Lastly, it deals with the argumentative premises of this
    
     paper.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Section Ⅰ deals with the basic stylistic features of Zuozhuan from
    
     three aspccts. First, Zuozhuan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form of
    
     annals, roughly following the framework of annals and so appears the bud
    
     of biographical form. Taking Choiigcr's exile and Zichan's deeds for ex-
    
     amples, it deals with the two basic forms of the embryonic stage of
    
     Zuozhuan's biography: biography by one deeds and biography by whole
    
     deed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two forms are the earliest biographical
    
     embryo in the annalistic literature of pre-Qin dynasty.
    
     Second, it deals with the language style of Zuozhuan : profound &
    
     graceful, tactful & implicit. Starting from the use of language, it divides
     .4.
    
    
    
    
     the language forms of Zuozhuan into three types: I narrative language
     used to depict a figure, describe the f)olitical and military scenes and nar-
     rate anecdotes with the main features of aving simple expression but
     deep connotation? 11 . character language, including dialogue, mono-
     logue, diplomacy and advice with the latter two as its leading featur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language is vivid and gentle, tactful but
     powerful. 111. annalistic and critic language represented by entleman
     says? Although not the main language from in Zuoz/zuun, the critic lan-
     guage is carefully conceived and consistent with other two language
     forms, streesing expression and wording and so has strong literary and ap-
     preciative value.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language of Zuozhua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xpression and wording, but never on the surface.
    
     Lastly, it tries to explore its whole style features by taking whole an-
     aesthetic features in Zuoz/zuan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holds the style
     features as magnificent and massive. As far as the structure & scale of the
     paper are concerned, Zuozhuan is skillfully organized. This part is nar-
     rated from two ways. I . the elaborate organization of complicated coiit-
     cnt. within the annalistic framework. II . the dcscriptioti of significant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scenes. As for the readers?1)cr!flaflerlt anaesthetic
     appreciation, Zuozlzuan deserves to be elegant & replenishing.
    
     Seation II deals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embodied from
     Zuozhuan stylistic features. First, starting form its developing rules, it
     writes about the internal causes from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Zuoz/zuan,
     which are the productive mechanism of Zuozhuan : the infiltration &
     combination of the original two style form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引文
①《史通·二体》篇涉及《左传》的体裁形式,《言语》篇涉及语言特征,《叙事》篇涉及叙事技巧,尤其是《申左》篇对《左传》之大夫辞令、行人应答赞赏备致;吕祖谦在《春秋左氏传说》卷二《骊姬欲杀申生》中注意到《左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卷九对子产、季札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有可取的见解;章学诚《文史通义》之《书教中》、《书教下》、《传记》诸篇,都提及《左传》的文体形式。
    ②王蒙:《文体学丛书》序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有关《左传》文体方面的研究,目前大陆尚没有专文发表。台湾张高评先生《<左传>之文学价值》一书有专门章节讨论这一问题。请参看,此书由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④陶东风:《文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⑤请参看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⑥⑩章学诚《文史通义·传记》篇:“盖包举一生而为之传,《史》《汉》列传体也;随举一事而为之传,《左氏》传经体也。”
    ⑦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⑧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⑨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
    (11)莫砺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12)贺邦泰:《春秋左氏全传白文·序》,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本,转引自张高平《左传之文韬》,第171页。
    (13)徐北文:《先秦文学史》,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28页。
    (14)参看张高平《左传之文韬》,第72页。
    (15)李文叔《书<战国策>后》:“文辞之胜移之而已。”(见四部备要本《战国策》附录)王觉《题<战国策>》:“便丽横肆,亦文辞之最。”(见四部备要本《战国策》附录)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册)第117页说:“《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指《左传》和《战国策》)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排比和夸张的手法,绚
    
    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更有人将《左传》与《战国策》的说辞风格作比较研究。蒋寅、张宏有问题论文《<左传>与<战国策>中的说辞比较研究》。蒋文认为,(1)陈说方式上,《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夺人;(2)在陈说内容上,《左传》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国策》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3)在陈说态度上,《左传》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国策》强词夺理,巧言令色;(4)在辞令风格上,《左传》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国策》铺张扬丽,夸饰鄙俗。张文则认为《左传》与《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由以上种种说法看出,真正的文浮于质是从《战国策》开始的。到了两汉,这种情况已发展到了极致。《文心雕龙·通变》篇:“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夸饰》篇:“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
    (16)金圣叹:《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张国光点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17)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18)曾国藩:《求阙斋日记》,转引自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第174页。
    (19)卢奇安语,见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20)吴闿生:《左传微》,白兆麟校注,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1页。
    (21)干宝说,见《史通·烦省》篇引。
    (22)陶东风:《文体的演变其文化意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23)韦勒克、沃伦:《文艺理论》,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24)请参看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第3页。
    (25)陶东风:《文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26)鲍列夫:《美学》,中围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83页,转引自陶东风《文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第21页。
    (27)L·A·怀特:《文化的科学》,中译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页。
    (28)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不具备史籍记载形式的特征,故本文不将其视为史籍记
    
    载形式。
    (29)关于左、右史之分的问题,古今学者讨论者甚多,唯因与本文文体讨论有直接关系,兹略述问题的源流如下:此说初见于《礼记·玉藻》篇:“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稍后《汉书·艺文志》在《春秋》条后有下列记载:“古之王者有史官,君主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两种记载有冲突。此后荀悦《申鉴·时事》篇,刘知几《史通·载言》篇、《史官建置》篇,均从前说,而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则从后说。但从刘知几起就开始怀疑这种提法。《史通·六家》言:“盖《书》之所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于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要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清代章学诚从其“六经皆史”,皆所以切人事而非个人之私言的观点出发,认定言事不可分:记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其职不见于《周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愆文欤?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谟之篇,记事而言具焉;训诰之篇,记言而事具焉。古人事见于言,言以为事,未尝分事言为二也。刘知几以二典为《贡》《范》诸篇之错出,转讥《尚书》义例之不纯,毋乃因后之空言而疑古人之实事乎?记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岂曰记言之谓哉!(《文史通义·书教上》)章学诚的意思是说,上古没有私人著述,故无空言,言必有事之背景。这一提法无疑是说,按照常理,上古不应有言、事分记之体。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该有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就一定没有。上古并不是某个人想象中的上古。《礼记·玉藻》和《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明确说明了有这两种体例的存在。而刘知几等人的“为例不纯”之说法,也是相比较而言的。比如,《尚书》、《春秋》相较,前者尤其偏重记言,后者尤其偏重记事,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文仍相信《礼记·玉藻》篇、《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至于究竟是“左史记言”还是“左史记事”,并不重要。
    (30)《春秋·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记述,虽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由于记事过于简短,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
    
    从知道。显然,对于春秋史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大事来说,这样的记述是显然不够的。《尚书》的特点是记言,但大都简短,语言古奥,艰涩难读。只有少量篇章还算流畅,如《汤誓》等,但也有可能是后人的润色。
    (31)顾炎武:《日知录·诗体代降》卷二十一。
    (3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33)钱穆:《史学导言》,台北中央日报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34)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引柯灵乌语。
    (35)《清经解》第七册,上海书店1988年重印本第435页。
    (36)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商务“国学基本从书”本第44页。
    (37)《清经解》第一册,上海书店1988年重印本第328页。
    (38)参阅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5——44页。
    (39)分别载《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40)分别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王晖:《西周历史理性的崛起与周人思想维新运动》,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4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页。
    (42)参看前引刘家和先生文。
    (43)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44)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
    (46)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页。
    (47)请参看张素卿:《<左传>称诗研究》,台港大学出版委员会1991年版;曾勤良:《<左传>引诗赋诗之诗教》,台湾文津出版社会舆论1993年版。
    (48)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49)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50)参见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王靖
    
    宇:《<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1)参见赵明等主编《两汉大文学史》第167——189页,《文心雕龙·体性》篇。
    (52)参见张高评:《左传之文韬》,第14页。
    (53)请参看张汉东:《从<左传>看孔子删诗痕迹》,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姚小鸥:《论<左传>对于<诗经>研究的价值》,见姚著《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54)《水东日记》卷二三《临川李性学古今文章精义》,六世孙重华刻本。转引自赵明等主编《先秦大文学史》,第672页。
    
    
    1.[战国]左丘明撰[西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
    3.沈玉成译:《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
    4.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6.韩席筹编注:《左传分国集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近吴闿生撰 白兆麟校注:《左传微》,黄山书社1995年版。
    8.沈玉成 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9.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清]刘熙载著 王气中笺注:《艺概浅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13.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
    14.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6.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7.钱穆:《国史大纲》(上册)(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19.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0.褚斌杰 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赵明主编:《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4.王运熙 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25.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28.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9.[清]刘熙载著 王气中笺注:《艺概浅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0.[清]章学诚撰 叶英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2.[清]金圣叹撰 张国光点校:《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3.张高评:《左传之文韬》,(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版。
    34.郭丹:《史传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任访秋:《子产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6.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37.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刘家和:《<左传>中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40.米寿顺:《论<左传>的民本思想》,载《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41.王晖:《西周历史理性的崛起与周人思想维新运动》,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42.徐子方:《思想解放与文学变迁——兼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