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64%,因而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人才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民族区域自治的效果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相对落后的民族自治地方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更是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当地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的首要基础。
     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的实际,《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措施促进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自治权”,这一自治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二是优先招录自治权,三是人才培养自治权,四是人才使用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依法行使人事管理自治权,创造性地采取各种灵活措施进行育才、选才、用才、留才的实践过程,便是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的内容。
     对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其制度安排主要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应尽量配备少数民族人员并占相应的比例。从实践上来看,当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迅速发展、自治机关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不断提高、自治机关领导干部民族化成效明显、自治机关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但是也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是自治机关民族干部比例仍显不足、自治机关民族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民族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中潜伏着族群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对民族干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因此,应该在进一步提高对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认识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教育从源头解决少数民族干部的基础问题,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强化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的法制建设,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公民”政治文化的培育。
     对于优先招录自治,其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高校招生对少数民族考生政策倾斜,二是公务员录用对少数民族的优先照顾,三是企事业单位招收人员时少数民族优先,四是民族干部选拔专项照顾政策。从实践情况来看,以上四方面的优先招录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招录自治意识不够强,二是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过于简单化,三是公务员制度实施带来的“入口难”,四是企事业单位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缺乏制度保障。从完善优先招录自治的对策来说,一是要增强自治机关优先招录自治的意识,二是要完善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三是要在民族自治地方有所变通地实施公务员制度,四是要完善优先招录自治的法制保障。
     对于人才培养自治,其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扶持民族教育自主发展,二是给予更灵活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三是多措施扶持当地人才培训,四是选调少数民族干部挂职培养,五是干部双向交流培养机制。从实践情况来看,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取得了很多成效,一是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二是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三是人才培训机制不断健全,四是挂职培养规模逐年扩大,五是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民族教育相对落后,二是人才引进困难重重,三是人才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挂职干部选派管理不够规范,五是交流制度不够健全。结合这些问题,为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培养自治水平,一是要内外结合促进民族教育整体发展,二是要扬长避短灵活引进人才,三是要健全完善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四是要规范挂职干部的选派和管理,五是要拓展思路提高干部交流制度执行力。
     对于人才使用自治,其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二是提供良好的人才公共服务,三是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四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五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从实践现状来看,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发展环境有所优化、人才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人才考评机制初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初见成效、人才保障措施不断完善。从存在的问题看,一是环境欠佳限制了人才才智的发挥,二是人才公共服务深层问题逐渐凸显,三是缺乏分类科学的差异化人才考评机制,四是人才激励形式单一且执行不力,五是人才保障立法滞后并面临资金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人才使用自治水平,一要优化发展环境激活人才活力,二要加强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三要健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才评价机制,四要改革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五要健全人才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机制。
China is a united multi-nationality country with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accounted for64%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which therefore makes the nationality issues always being a major issue to be well handled with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local talent quality status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and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 To som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where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has being in the less developed state, the cultivation of a high-quality talent group is the priority to develop local economy, culture and various social affairs.
     In allusion to the fact that various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low overall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as well as other laws endow local organs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with certain measures to promote personnel management autonomy for personnel development. The autonomy includes four aspects:cadre indigenization in the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the autonomy of priority recruit, the autonomy of personnel development and the autonomy of using personnel.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personnel management autonomy means local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exercises personnel management autonom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aw and takes various and flexible measures to have talent selection, training, appointing and retention a in a creative way.
     Concerning of cadre indigenization in the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which focuses on that the principal cadre in people's government of a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 should be chosen from among citizens of the nationality exercising regional autonomy, that the chairman and vice-chairme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of a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 shall be one or more citizens of the nationality exercising regional autonomy in the area and that other posts in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an autonomous region should be assumed by people of the nationality exercising regional autonomy with appropriate proportion. Regarding of thi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t shows a rapid development in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y cadres,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adres in self-government organs, a remarkable result of cadre indigenization in the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adres'quality in self-government organs. However, there are a range of imperfection coexist mainly as that insufficient propor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adres in self-government organs, that lack of rationalization of cadres structure in self-government organs, that the quality of ethnic minority cadres to be improved and that latent fighting of "Party" and "Ethnicity" among cadres in self-government orga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adre indigenization in the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as the priority, to develop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so as to solve the basic problems of ethnic minority cadres from the source,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thnic minority cadre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train high-quality backup cadres,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adre indigenization in the organs of self-government and to enhance the political culture training on "citizens"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autonomy priority recruiting includes that minority candidate policy of college enrollment, that preference for minority candidates in civil service recruitment, that preference for minority candidates in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that special policy of personnel selection for minority candidates. From the applying, it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in priority recruitment. Stil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s well. Firstly, it is insufficient to process priority recruitment. Secondly, the policy of college enrollment has been oversimplified. Thirdly, it is not an easy access to civil service system. Last but not least, there is no system guarantee in preference for minority candidates in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To consummate this policy, there are four aspects to be concerned.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priority recruitment in self-government organ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must to consummate the policy of college enrollment for examinees. Moreover, it is important to apply flexible system of civil service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e last one is to build up legal system to guarantee the autonomy of priority recruitment.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autonomy of personnel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five points, namely, support to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education, flexible policy of talent introduction, multi measures on local talent training, temporary post development of selected minority personnel and mechanism of cadre two-way practice. The autonomy of personnel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has achieved a lot in practice. Firstly, minority education system has basically been established. Secondly, the policy of talent introduction has bee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irdly, th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en improved. Moreover, the temporary post development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ed. Lastly, the efforts on cadre practice have been strengthened. Despite all that, some problems appears. For instance, the minority education has lagged behind;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bristled with difficulti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remains to be improved; the management of temporary post selection needs to be standardized and cadre practice system is unsound. To deal with those problems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utonomy of personnel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strive to accelerate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to complete a sound and perfect long-term mechanism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regulate the dispatch and administration of cadre temporary post oper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execution of cadre practice system by developing measures. With regard to autonomy of using personnel, there are five aspects to be concerned. The first one is to set up proper environment for the talents. The second one is to provide favorable public service for talents. To build a sou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alents is also important. Moreover, to establish effective incentive system for talents and to have a perfect guarantee system for talents are necessary as well. According to the running condition, it is obvious to see that there is improvement in personne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at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public service has been promoted, that evaluation system of talents has been initiatorily established, that incentive system for talents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and that guarantee system for talents has been constantly improving.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ractice such as talent ability display is restricted due to surroundings; deep-seated problems of talent public service emerged in endlessly; there is a lack of classified differentiation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way of talent motivation is simple and less executive and legislation of talent guarantee lags behind and has bottleneck problem of fund. 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s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autonomy of using personnel, it is a must 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 in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listed as to strive to optimize environment for the talents,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 for talents, to build a sou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alents, to innovate incentive system for talents and to consummate guarantee system for talents.
引文
1 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9月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2 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9月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3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祁晓玲主编:《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 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259页。
    2 李春林:《民旌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特点探要》,载《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
    3 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4 宋才发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79页。
    1 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2 方世巧:《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4期。
    3 关于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行政管理特点与非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行政管理特点之不同,李春林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特点探要》(载《理论研究》1996年第二期)和张建新的《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环境》(载《前沿》2006年第11期)都有论述。
    1 鄂义太:《关于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2 单晓娅:《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1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1 孙学敏、王悦龙:《<公务员法>对干部人事制度的完善与创新》,载《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2 魏雁飞:《<公务员法>亮点解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飞跃》,载《热点聚焦》2005年第6期。
    3 刘晓婷:《<公务员法>开创人事制度新局》,载《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第7期。
    1 张兆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_制度化刍议》,载《党建研究》2006年第8期。
    2 黄寿德、高艳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机制创新刍议》,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15卷第3期。
    3 吕宁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党外干部安排》,载《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4 姚军:《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的激励分析》,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 李炜冰:《论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载《唯实》2008年第5期。
    6 桑美丽:《“服务”行政下的公务员能力建设》,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 郭炜:《浅谈电子政务中的公务员能力建设》,载《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8期。
    8 赵燕:《浅析新形势下西藏公务员的能力建设》,载《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
    9 方世巧:《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启示》,载《学术探讨》2008年第8期。
    1 王晓华著:《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 杨林等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 姜洪主编:《云南民族地区人才开发论》,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4 黄树玲:《中国入世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能力建设》,载《天津行政学报》2003年第1期。
    5 赵丽珍:《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才发展》,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 曾豪杰、张德选:《浅探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 王欣堂、谌树业:《民族地区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对策初探》,载《南方农业》2008年第5期。
    1 苏利娅:《论新时期充分行使自治机关人事管理自治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1卷第2期。
    2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王传发:《民族自治县人事管理自治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 王传发:《民族自治县人事管理自治实践研究——以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载《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政策法规http://www.fjmzzj.gov.cn/view_news.asp?news_type=62&id=1562
    2 宋才发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政策法规http://www.fjmzzj.gov.cn/view_news.asp?news_type=62&id=1562
    2 王圣诵:《中国自治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1 [英]H.L.A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90页。
    2 参见[英]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3 武建中,云晓光:《民族区域自治法讲义》,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干部学校1987年版,第30页。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新中国民族工作十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1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www.hprc.org.cn/gsyj/zzs/zzzds/201012/t201012081161145.html
    2 范培廉:《谈谈民族自治机关民族化》,载《中国民族》1980年第4期。
    1 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大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1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2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刁文秀:《新形势下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的思考》,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 《民族工作大事记(1951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2/06/content_3883690.html
    3 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王东阳:《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与模式研究》,载《科技导报》1997年第3期。
    1 胡月星:《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展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2 《09年末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1955万人》,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n/povertyrelief/2010-08/27/content_20809687.htm
    1 黄珍华、甘清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问题新探》,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95年第1期。
    1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57年8月4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3 乌兰夫:《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www.hprc.org.cn/gsyj/zzs/zzzds/201012/t20101208_116114_5.html
    1 《斯大林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8页。
    2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3-304页。
    3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34页。
    4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5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8-69页。
    1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7页。
    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9页。
    3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选》(第一辑),广东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4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5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33页。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3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1 《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 黄珍华、甘清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问题新探》,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 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2 段尔煜、刘宝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7页。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中国网2008-11-05,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11/05/content_16712746_3.htm
    1 段尔煜、刘宝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三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六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七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八条。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526页。
    1 《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2 《人民日报》,1973—03—15。
    1 黄光学:《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上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523页。
    2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 《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http://www.gov.cn/zwgk/2010-09/26/content_1709942.htm
    2 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9月27日发布:《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1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2 数据源于楚雄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cxz.gov.cn/72904217991315456/20071212/543.html
    3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1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2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1 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楚雄州年鉴2008》,德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2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1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2 《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http://www.gov.cn/zwgk/2010-09/26/content_1709942.htm
    1 民族结构比例参见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2 楚雄州统计局统计数据:《2010年楚雄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3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4 引自楚雄州委组织部文献资料。
    1 数据源于《楚雄州年鉴》(2009),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
    1 王建娥:《族际政治视野中的自治、共治和多元文化主义》,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 刘锦森:《人大依法选举任命与党管干部的有机统一》,载《新疆人大》2007年第7期。
    1 刘闽、乌斯满·尼亚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探》,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 姚俊英:《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的新要求》,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 胡月星:《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展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2 刘国臻:《断层:边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隐忧》,载《创造》2000年第12期。
    1 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载《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一条。
    2 《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
    1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
    2 《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第六条。
    3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9-09/27/content_1427930.htm
    4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九条。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三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七条。
    2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
    3 刘荣:《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第74页。
    1 杨学为:《高考文献(1949—197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2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260页。
    3 《山东省公布高考享受降分照顾范围》,http://edu.tom.com,2004-03-11。
    1 龙耀海:《关于我国高考民族加分政策的思考》,载《民族论坛》2010年第3期。
    2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3 《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教育暂行规定》,第四、第五条。
    1 《楚雄彝族自治州职业技术教育暂行规定》(1987年8月29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四条。
    2 《楚雄彝族自治州关于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职工比例的暂行规定》(1987年12月26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第五条。
    3 闵伟轩:《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民族工作部门自身建设》,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3月17日,第1版。
    1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云办发(2006]4号,(2006年4月24日)。
    2 《楚雄彝族自治州关于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职工比例的暂行规定》(1987年12月26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第六条、第七条。
    3 《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第32页。
    4 周永源:《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合理——楚雄州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载《云南日报》2008年6月30日第2版。
    5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1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第二十四条。
    2 《楚雄彝族自治州关于逐步提高少数民族职工比例的暂行规定》(1987年12月26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第一条、第二条、第八条。
    3 据《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整理统计。
    1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第四十条。
    1 《楚雄州民族政策检查工作情况报告》(1981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2 据《楚雄州年鉴2008》统计。
    3 王传发:《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
    1 张诗亚:《我国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新思考》,载《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2 龙耀海:《关于我国高考民族加分政策的思考》,载《民族论坛》2010年第3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条。
    1 《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第85页。
    2 《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第87页。
    3 王圣诵:《中国自治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 张诗亚:《我国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新思考》,载《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1 段尔煜:《试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推行》,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条。
    3 王允武、王杰:《人口较少民族权益及其法律保障研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条。
    3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
    4 段尔煜、刘宝明著:《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一条。
    3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条。
    2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7-03/08/content_545955.htm
    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1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7-03/08/content_545955.htm
    2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
    3 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党建研究》1998年第4期。
    4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7-03/08/content_545955.htm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三条。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5-07/01/content_11547.htm
    3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
    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五十六条。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http://www.gov.cn/zwgk/2009-09/27/content_1427930.htm
    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五十二、五十三条。
    2 《楚雄彝族自治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ynf.gov.cn/newsview.aspx?id=1701149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http://www.gov.cn/zwgk/2009-09/27/content_1427930.htm
    2 据《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整理统计。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http://www.gov.cn/zwgk/2009-09/27/content_1427930.htm
    1 楚雄州培训数据依据《楚雄州年鉴》(2008、2009、2010)和《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整理统计。
    2 李英爱:《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工作13年》,载《中国民族》2002年11期。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http://www.gov.cn/zwgk/2009-09/27/content_1427930.htm
    1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2 数据源于楚雄州委组织部相关统计资料。
    3 《楚雄州统计年鉴》(2010),第111页。
    1 唐伟杰:《10年西部教育投入增近5倍力争2020年接近全国》,载《中国教育报》2009-11-20第一版。
    1 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等主编:《2006-2007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2 马漪莎:《论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 祁晓玲等:《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研究》,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1 陈洛:《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10页。
    2 陈洛:《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7页。
    1 赵效为:《挂职锻炼话“四忌”》,载《求是》2002年第1期。
    2 吴忠权:《当前领导干部挂职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思考》,载《理论导刊》2009年第10期。
    1 曾辉:《对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干部交流制度的思考》,载《民族工作》1996年第1期。
    1 王平:《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路径》,载《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6期。
    2 马漪莎:《论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 王清霞:《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现路径》,载《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02期。
    1 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 王清霞:《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现路径》,《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第2期。
    2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03-12-21。
    1 邓辉煌:《关于民族地区人才引进问题的新思考》.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 康宁、张力、谈松华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载《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2期。
    1 张亚杭:《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载《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1期。
    1 袁康:《加大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现有人才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区域性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载《人才与现代化》2001年第1期。
    1 赵锋:《浅议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挂职锻炼》,载《组织人事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 张晓磊、杨术:《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 张楚筠:《构建我国公务员交流机制的几个重要途径》,载《中国人才》2007年第1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条。
    1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7-03/08/content545955.htm
    2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
    3 张颖平:《优化人才成长组织环境的重要性》,载《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 娄海军:《政府在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中的特殊作用》,载《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1期。
    2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课题组:《云南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1 张学忠:《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1 王晓华:《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1 纪鹏:《从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视角来看内蒙古地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 据《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整理统计。
    2 祁晓玲主编:《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168页。
    1 据《楚雄州人事志》(1988-2010)整理统计。
    1 纪鹏:《从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视角来看内蒙古地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 人事部:《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状况调研报告》,2006年。
    3 伍梅:《构建广西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载《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1 祁晓玲主编:《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1 祁晓玲主编:《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1 汪海玲:《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 王玉玲:《创新人才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 马治国:《技术创新人才保护的法律制度创新》,载《科技法制》2005年第2期。
    1 潘晨光:《2009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2 曹文君:《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事人才管理自主权——兼论阿坝州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制建设》,《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5.《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白桂梅主编:《国际人权与发展:中国和加拿大的视角》,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蔡定剑:《宪法精解》(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陈斌、王文光、龙晓艳:《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陈小京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10.陈云生:《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云生:《民族区域自治法原理与精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2.陈云生:《宪法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戴小明等:《民族法制问题探索》,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8.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丁光绪:《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
    20.段尔煜、刘宝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段尔煜主编:《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政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2.方铁:《边疆民族史探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3.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编写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25.龚学增:《民族、宗教问题与政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26.国家民委:《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8.韩大元主编:《新中国宪法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韩庆祥:《构建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黄子毅主编:《中央和地方职权划分的法律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金炳镐主编:《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金太军、赵晖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李宝元:《人本方略:现代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李宝元:《战略性投资:现代组织学习型人力资源开发全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李德洙主编:《跨世纪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版。
    39.李和中:《比较公务员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0.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马啸原主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马曜:《民族学与民族工作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4.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40年》上、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4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那金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环境与行政运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47.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8.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9.任一飞、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0.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2.史绮:《民族法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3.史筠:《民族法律法规概述》,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54.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宋才发:《中国民族法学体系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宋才发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2004版。
    57.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苏钦:《中国民族法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59.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滕玉成、俞宪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2.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3.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4.统战部民宗局:《中国民族工作五十年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王春英:《当代中国政府》,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王柯:《民族与国家》,冯谊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王连芳主编:《民族问题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68.王圣涌:《中国自治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69.王铁志、沙伯力主编:《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70.王文光:《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下册),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71.王振民:《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一种法治结构的解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吴大华:《民族法学通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74.吴大华:《民族与法律》,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75.吴大华主编:《民族法学讲座》,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76.吴江、胡冶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77.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8.吴宗金、敖俊德主编:《中国民族立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79.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0.吴宗金主编:《中国民族立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81.吴宗金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2.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啸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宪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徐杰舜、覃乃昌:《民族自治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6.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7.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88.徐中起主编:《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9.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杨成铭主编:《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91.杨侯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2.杨圣敏主编:《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3.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应松年、宋世明、仲崇东:《公务员法释义》,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95.曾祥瑞:《新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96.张凤莲:《民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8.张瑞才:《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生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9.张文山:《自治权理论与自治条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0.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03.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05.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06.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7.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8.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9.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0.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2.朱国斌:《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奥地利]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法]孟德斯鸿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美]C.H.麦基文著,崔小波译:《宪政古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美]埃尔斯特主编,潘勤译:《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7.[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美]达尔著,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蛾、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肯尼思·汤普森主编,张志铭译:《宪法的政治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美]路易斯·亨金编,郑戈等译:《宪政与权利》,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15.[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纯、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美]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0版。
    17.[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瑞士]托马斯·弗莱纳著,谢鹏程译:《人权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英]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英]维尔著,苏力译:《宪政与分权》,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陈旭、朱宝善:《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7期。
    2.成飞鸿:《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第14卷第10期。
    3.崔运武:《论我国现代化中的民族地区自治政府》,载《思想战线》1995年第6期。
    4.段尔煜:《德法公务员培训掠影》,载《创造》2005年第3期。
    5.段尔煜:《对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段尔煜:《积极稳妥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载《云南日报》2008年3月25日第8版。
    7.段尔煜:《论重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8.段尔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行使自治权中的地位》,载《云南日报》2004年3月1日第10版。
    9.段尔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特征》,载《云南日报》2004年2月9日第10版。
    10.段尔煜:《试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推行》,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1.关凯:《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载《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2.郭宝亮、李春林:《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探讨》,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3.韩大元:《论自治条例的若干问题》,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4.何作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新》,载《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5.弘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载《党建研究》2008年第3期。
    16.黄寿德、高艳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机制创新刍议》,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
    17.金炳镐:《试论自治机关的建设与自治权的行使》,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8.李方武:《韩国高级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载《中国人才》2007年第3期。
    19.李炜冰:《论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载《唯实》2008年第5期。
    20.刘汉辉:《论人的能力建设:从终结性建设向终身建设转变》,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21.刘倩妮:《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载《湘潮》(下半月)2008年第5期。
    22.吕伯军:《坚持科学统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载《今日浙江》2008年第15期。
    23.潘弘祥、戴小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载《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24.任泽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载《党建研究》2006年第2期。
    25.石雨霞:《民主和效率的困境——评西方国家公共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载《今日南国》2008年2月(总第82期)。
    26.司马俊莲:《现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实现之困境及对策探讨——基于法理学的视角》,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7.宋才发、熊坤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28.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再探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总第183期。
    29.宋世明:《政治体制改革视野中的干部人事制度创新》,载《国家行政学晚学报》2004年第1期。
    30.苏利娅:《新时期充分行使自治机关人事管理自治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1.王石星、王礼生:《试析新中国历部宪法的民族原则》,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2.王欣堂、谌树业:《民族地区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对策初探》,载《南方农业》2008年第5期。
    33.王彦斌:《现代化过程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对云南几个少数民族村寨的调查分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4.王允武、黄基泉、文森:《“自治”理论及其中国实践》,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7期。
    35.韦以明:《<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之瑕疵》,载《法学》2001年第8期。
    36.韦以明:《对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艰难的立法思考》,载《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7.魏红英:《对当代中国地方自治制度若干特征的认识》,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12期。
    38.习近平:《坚定不移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载《党建研究》2008年第3期。
    39.杨桐:《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载《广西经济》2008年第6期。
    40.姚军:《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制度的激励分析》,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1.曾豪杰、张德选:《浅谈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2.张劲松:《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属性分析》,载《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3.张颖:《浅谈公共部门从人事制度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22期。
    44.张再生:《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载《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5期。
    45.张兆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制度化刍议》,载《党建研究》2006年第8期。
    46.张忠江、陈秀英:《论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载《黑龙江民族从刊》1996年第4期。
    47.赵燕:《浅析新形势下西藏公务员的能力建设》,载《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
    48.赵丽珍:《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才发展》,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9.中共中央编译课题组:《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思想、新理念》,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50.周多明:《坚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载《党的建设》2008年第5期。
    51.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2.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分析》,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53.周平:《论云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载《思想战线》1995年第5期。
    54.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5.周平:《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中国民族关系法制化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3月。
    2.何云:《民族自治地方人事自治权研究》,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3.江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4.刘荣:《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5.刘玉晓:《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12月。
    6.任丽莉:《民族区域自治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7.宿晨华:《论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8.徐会平:《民族区域自治权研究——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1.Angie Debo, A History of the Indians of the United Stales,University of Oklahomu Press,1970.
    2.Christopher Pollitt,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vice;The Anglo American Experience.Basic Blackwell,1990.
    3.Edward Pageand Micharl.goldsmith,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estern European Unitary Stat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Emesto Carrillo,Local Government and Strategies for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State of the Autonomies in Publices.Vol.27,No.4,Fall1997.
    5.George W.Carey,The Federalists;Design for a Constitutional Republic,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9.
    6.Gilles Paquet,Governance Through Social Learning,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99.
    7.H.George Erederickson.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1980.
    8.Hayek,F.A.,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9.James Buchanan,Liberty,Market and State.Harvester Press,1986.
    10.JD.Skrentny,The Minority Rights Revoluti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8.
    11.Joseph Raz,The Authority of Law;Essayson Law and Mor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2.Lord Redcliff-Maudand Bruce Wood,English Local Government Reform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3.Musgrave,Thomas,Self-determination and National Minorities,Calarenden Press,1999.
    14.Patrick.Thornbery,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Rightsminorities,Calarenden Press,1993.
    15.Robert Simmons and Eugene Dvorin,Public Administration.Alfred Publishing,1997.
    16.W.Kymlicka,Multieuturalcitizenship;Aliberal Theroy of Minority Righ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