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韵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自唐宋以来,有一类表格化的音韵材料:以声为经,以韵为纬,标以四声开合,实以韵书之字,学界称之为韵图。于是,在古韵学、今韵学外,又诞生了音韵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创制韵图、研究韵图为主要内容,传统上称之为等韵学。因韵图产生的时间不同、功用有异,韵图大致可分为宋元韵图与明清韵图。今知宋元时只有切韵学一名,则宋元韵图乃切韵学之具体成果。宋元韵图又可分为三系:《通志·七音略》与《韵镜》为第一系;《四声等子》与《切韵指南》为第二系;《切韵指掌图》为第三系。我们的课题便是围绕第一系韵图展开讨论。
     我们在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方面,有所取舍:明清时期学者的成果用得少,现当代学者的成果引得多。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新公布的研究成果。论文涉及的资料有:宋元韵图,唐五代韵书,悉昙资料,唐五代的诗文用韵资料以及音注反切资料。在行文方面,我们根据对等韵学理认识的过程而不是韵图本身发展的过程进行论述。
     论文共分五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早期韵图的体制、功用、产生的时代和过程以及早期韵图的音系性质等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章论述了早期韵图研究的现状,指出本课题的意义;略述研究本课题的资料和方法。
     第二章根据现存的宋元韵图以及近些年新发现、新公布的资料,论述了宋元韵图的体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早期韵图中的范畴,诸如内外转、轻重、开合、清浊、等、字母等等,进行新的阐释;讨论了门法与韵图的关系以及早期韵图的功用。
     第三章结合唐宋时期的韵书对早期韵图列字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韵图结构进行研究,同时指出沈括“切韵之学”对考察早期韵图列字、结构的意义。
     第四章对前人研究韵图产生时代问题的思路进行检讨,提出依照语音的发展、韵书体制的变化、反音法的发展来判断韵图产生的时代。指出韵图产生在晚唐、五代,甚至更晚。
     第五章探讨了早期韵图的音系性质。
     论文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对早期韵图中的某些范畴以及跟早期韵图有关的某些材料进行重新阐释:梵语元音依发音之长短分为两大类,韵图仿悉昙而造,据此推断,韵图中之内外转亦与元音性质有关;三十六字母与韵图有各自的发展道路,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据韵图之参差补充完善形成的;《韵诠》之“四声定位”、“正纽相证”、“傍通取韵”与早期韵图之“开合分韵”、“五音系统”尚有很大差别,不能作为判断早期韵图产生时代的依据,等等。
     2.检讨了韵图产生时代研究中的某些观念,提出依据语音的变化、韵书体制的演变、反音法的发展来断定韵图产生的时代;指出神珙《九弄图》在反音法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分析了关于早期韵图音系性质的两种学说;根据早期韵图的结构、门法的功用,判断韵图的主旨仍在于指示《切韵》系韵书的声韵调类别。
In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y,there is a kind of tables on phonological material which are called the sound tables(韵图) in the academic circles.Besides the study on ancient and later phonology, the study on the sound tables was established.The sound tables can mainly be divided into Song and Yuan sound tables and Ming and Qing sound tables according to times and founction.Song and Yuan sound tables can also be devided into three kinds:firstly,YUNJING(〈韵镜〉)and QIYINLUE(〈七音略〉);secondly,SISHENGDENGZI(〈四声等子〉) and QIEYUNZHINAN (〈切韵指南〉);thirdly,QIEYUNZHIZHANGTU(〈切韵指掌图〉).YUNJING and QIYINLUE is mainly discussed in my paper.
     We use present scholars' achievement much more than Ming and Qing scholars',but also use the material which is newly discoveried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which are recently announced as far as possible.The paper involves such materials:Song and Yuan sound tables,Tang and Wudai(五代) rhyme books,Siddham material and the rhyme material of poems in Tang and Wudai(五代).
     The paper includes five chapters which talk about the earlier sound tables'structure,foundation and rhyme system respectively.There are such innovations in my paper:
     1.Reexplaining both some categories and some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earlier sound tables in the paper;
     2.Criticizing certain ideas in the research and Pointing out that the times which the earlier sound tables were constructed should be judged based on the change with pronunciation,the evolution to the rhyme books'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method on FANQIE(反切)。Proposing that the earliest sound tables might be produced at the end of Tang dynasty,even later.
     3.Analyzing two studies on the sound system of the earlier sound tables; Pointing out that the founction of the earlier sound tables is to demonstrate the sound system in the rhyme books of QIEYUN(〈切韵〉).
引文
1 李无未: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2 赵荫棠:《等韵源流》1957,57-58页。
    3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1983: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1992。
    1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序言,1983。
    2 竺家宁:台湾四十年来的音韵学研究,《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
    1 何九盈: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序,《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
    1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梵经”条,《大正藏》第54册,470页;智广《悉昙字记》卷一“体文”,《大正藏》第54册,1187页。
    1 李荣:转与摄的关系,《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
    1 李无未: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2[唐]封演 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1958,12页。
    1 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湖南出版社,1991。
    2 《大正藏》第84册,409页。
    3 原文即少一字,笔者怀疑“开”后当有“合”字,待考。
    4 《大正藏》第84册,382页。
    1 《大正藏》第84册,389页。
    2 梵文元音有十二、十四、十六诸异说。
    3 俞敏: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第一辑
    1 《大正藏》第54册,470页。
    2 聂鸿音 孙伯君:《黑水城出土音韵学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123页。
    3 许宝华 潘悟云:释二等,《音韵学研究》第三辑,1994。
    4 有的学者认为早期韵图如《七音略》中的“重、轻”除了表示韵类的开合成分之外,还有进一步区别韵类细小差异的作用。参曹正义:《通志·七音略》“重”“轻”探疑,《音韵学研究》第三辑,1994;
    冯蒸:论《切韵》的“开合口”与等韵的“独韵/开合韵”,《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
    1 《大正藏》第54册,311页。
    1 梵文体文并非纯粹的辅音字母。参谭世宝:汉译悉县文字的一些问题研究,《中国文化》,1996年第1期。
    2 俞敏: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第一辑,1984。
    1 转引自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8,10页。
    2 同上,13页。
    3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8,20-22页。
    1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961页。
    2 关于《守温韵学残卷》的时代问题,下文还有讨论。
    3 周祖谟:读守温韵学残卷后记,《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
    1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史语所集刊》3本2分,1931。
    2 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
    1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56,62页。
    2 俞敏: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第一辑,1984。
    1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76页。
    1 董同龢:等韵门法通释,《史语所集刊》第十四本,1948。
    2 聂鸿音 孙伯君:《黑水城出土音韵学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169页。
    1 有的学者认为韵图各等标示严格的音位,《切韵》中的某个韵在韵图中列两等、三等者,介音已因等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我们在第五章还会讨论。
    1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102页。
    2 《广韵》、《集韵》哈韵有(?)小韵,昌来切;海韵有日纽“疓”字,又有喻纽“佁”字;《王二》、《王三》、《广韵》、《集韵》海韵皆有茝小韵,《王三》昌殆反,李荣《切韵音系》专为此字辟“海丑”(三等字)一栏。笔者也怀疑咍韵系有三等字。
    3 《集韵》则林、禅混乱。白涤洲:《集韵》声类考,《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3本2分,1931。
    1 陈澧:《切韵考·外篇》卷三。
    2 “碧”的音韵地位,韵书间存有差异,参看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58页。
    3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177页。
    4 转引自周法高:读《(韵镜)中韵图之构成原理》,《东海学报》32卷,1991。
    5 同上。
    1 周法高:读《(韵镜)中韵图之构成原理》,《东海学报》32卷1991。
    1 董绍克:论七音略铎药两韵塞音韵尾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 转引自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58-59页。
    2 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史语所集刊》5本4分,1935。
    1 葛毅卿:(韵镜)音所代表的时间和区域,《隋唐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59-60页。
    3 李新魁:《韵镜》研究,《语言研究》创刊号,1981。
    1 《大正藏》第37册,464页。
    2 《大正藏》第54册,470页。
    1 《大正藏》第54册,1187页。
    2 王国维: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观堂集林》卷八。
    1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906-907页。
    2 王国维: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观堂集林》卷八。
    3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899页。
    1 王国维:李舟(切韵)考,《观堂集林》卷八。
    1 董同龢:(切韵指掌图中)的几个问题,《史语所集刊》17本,1948。
    1[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 饶宗颐:文心雕龙律篇与鸠摩罗什通韵,《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 转引自饶宗颐《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9页。
    1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4。
    2 荣新江: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敦煌吐鲁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 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史语所集刊》5本4分,1935。
    2 金雪莱:《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 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问学集》1966。
    张琨:《切韵》的综合性质,《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89。
    1 耿志坚:晚唐及唐末五代近体诗用韵考,《彰化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161-163页
    2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1983,895页。
    3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45-252页。
    1 黄笑山:(七音略校注)跋,《七音略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44-245页。
    1 黄笑山:《(韵镜)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文津出版社,1995,147页。
    2 从梵汉对音的历史看,直到中唐慧琳时代,庄组、章组仍分别明显,ks(庄):c(章、精)。参看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
    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聂鸿音(慧琳译音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60-461页。
    1 西安方言中一部分庄组字读pf、pfh、f.也有一部分中古知组、章组字读pf、pfh、f,这部分字大多也是《中原音韵》中“支思、齐微”韵字。见《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2003。
    1 周法高:隋唐五代宋初重纽反切研究,《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6。
    1 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俞敏语言学论文集》,1999,29-30页。
    2 尉迟治平:<韵诠>五十韵头考--<韵诠>研究之二,《语言研究》1994第2期。
    1 潘悟云: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
    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7页。
    2 张世禄:朱翱反切考,《说文月刊》第四卷1944。
    1 黄淬伯(1998)认为慧琳音中非、敷混并;金雪莱(2005)认为慧琳音中非、敷有别。
    2 黄淬伯(1998)认为慧琳音中云、以混并;金雪莱(2005)认为慧琳音中云、以有别。
    1 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文津出版社,1995,158页。
    1 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页。
    张世禄:朱翱反切考,《说文月刊》4卷,1944。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湾)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6
    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 中华书局1995
    《四声等于》《丛书集成》本 商务印书馆1937
    宋本《切韵指掌图》司马光 中华书局1986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元·刘鉴《等韵五种》(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
    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宋刻《集韵》中华书局2005
    《宋高僧传》宋·赞宁 中华书局1987
    《梦溪笔谈》宋·沈括 中华书局1959
    《篇韵贯珠集》明·释真空《四库全书》本
    《切韵考》清·陈澧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文镜秘府论校注》[日]弘法大师原撰 王利器校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观堂集林》王国维 中华书局1959
    《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2003
    白涤洲1931<集韵>声类考 《史语所集刊》3本2分
    鲍明炜1990《唐代诗文韵部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曹述敬 主编1991《音韵学辞典》湖南出版社
    曹正义1994<通志·七音略>“重”“轻”探疑《音韵学研究》第三辑
    陈复华 何九盈1987《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广忠2003《韵镜通释》上海辞书出版社
    陈新雄1973《六十年来之声韵学》(台湾)文史哲出版杜
    陈振寰1986《音韵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储泰松2005《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丁邦新1995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国语文》第6期
    丁锋2005慧琳改订玄应反切声类考《音史新论》学苑出版社
    董绍克2003论七音略铎藥两韵塞音韵尾的音质特征《古汉语研究》第2期
    董同龢1948<切韵指掌图中>的几个问题《史语所集刊》17本
    董同龢 1949等韵门法通释《史语所集刊》14本
    董同龢2001《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
    冯蒸1994<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汉字文化》第3期
    冯蒸1995<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汉字文化》第6期
    冯蒸2004论《切韵》的“开合口”与等韵的“独韵/开合韵”《音韵论丛》齐鲁书社
    高本汉1995《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高明1978嘉吉本韵镜跋《高明小学论丛》(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葛毅卿2003<韵镜>音所代表的时间和区域《隋唐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纪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志坚1991晚唐及唐末五代近体诗用韵考《彰化师范大学学报》2期
    何九盈1999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序《古汉语研究》第1期
    黄淬伯1930a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史语所集刊》1本2分
    黄淬伯1930b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韵表 《国学论丛》2卷2期
    黄淬伯1931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史语所专刊》6
    黄淬伯1998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
    黄耀垄 2004 《黄耀垫语言学论文集》凤凰出版社
    黄笑山 1995 《<切韵>和中唐一五代音位系统》(台湾)文津出版社
    黄笑山2003 <七音略校注>跋《七音略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
    忌浮1994 《<五音集韵>与等韵学》《音韵学研究》第三辑
    金雪莱 2005 《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居思信 1985 元魂恨诸韵的历史考察《齐鲁学刊》第4期
    居思信1993 “中古韵部系统”试拟《齐鲁学刊》第3期
    赖江基 1991 <韵镜>是宋人拼读反切的工具书《暨南学报》第2期
    李红 2006 《<切韵指掌图>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荣 1956 《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
    李荣 1982 《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
    李无未 2004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第4期
    李小荣 2003 论<大般涅粲经>卷八之“文字品”《法音》第5期
    李新魁 1981 《韵镜》研究《语言研究》创刊号
    李新魁1982 《韵镜校证》中华书局
    李新魁1983 《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
    李新魁1986 论内外转《音韵学研究》第二辑
    刘广和 1984 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语文研究》第8期
    刘广和1991 唐代八世纪长安音的韵系和声调《河北大学学报》第3期
    龙宇纯 1982 《韵镜校注》(台湾)艺文印书馆
    鲁国尧 1992 <卢宗迈切韵法>述评《中国语文》第6期
    鲁国尧1993 <卢宗迈切韵法>述评(续)《中国语文》第1期
    鲁国尧1994 《鲁国尧自选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鲁国尧2005 张麟之<韵鉴序例>申解《语文研究》第4期
    陆志韦1985 <古音说略>《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
    陆志韦1988 《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
    罗常培 1931 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史语所集刊》3本2分
    罗常培1932 释重轻《史语所集刊》2本4分
    罗常培1933 释内外转《史语所集刊》2本4分
    罗常培1935 <通志·七音略>研究《史语所集刊》5本4分
    罗常培1936 释清浊《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罗常培1956 《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罗常培1961 《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学出版社
    麦耘 1988 从尤、幽韵的关系论到重纽的结构及其他《语言研究》第2期
    麦耘1991 <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语言研究》第2期
    麦耘2002 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简论早期韵图的性质
    麦耘《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
    聂鸿音 1985 慧琳译音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聂鸿音 孙伯君 2006 《黑水城出土音韵学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潘文国1990 韵图分等的关键《语文论丛》第四辑
    潘文国1997 《韵图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悟云 2000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2001 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
    平山久雄 1990 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古汉语研究》第3期
    蒲立本 1998 <切韵>和<韵镜>: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主要依据
    蒲立本《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 巴蜀书社2002
    饶宗颐 1993 《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荣新江1997 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敦煌吐鲁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邵荣芬 1963 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第3期
    邵荣芬1964 <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中国语文》年第3期
    邵荣芬1981 <晋书音义>反切的语音系统《语言研究》创刊号
    邵荣芬1982 《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邵荣芬1995 《经典释文音系》(台湾)学海出版社
    施向东1983 玄奘译音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
    孙伯君 2004《<解释歌义>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
    孙玉文 1993 李贤<后汉书音注>的音系研究《湖北大学学报》第5、6期
    谭世宝1996 汉译悉昙文字的一些问题研究《中国文化》第1期
    唐作藩 1989《四声等子>研究《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
    唐作藩1991 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语言研究》第1期
    唐作藩1994 关于等的概念《音韵学研究》第三辑
    王邦维 1992 鸠摩罗什<通韵>考疑暨敦煌写本S.1344号相关问题《中国文化》第7期
    王吉尧 石定果 1986 汉语中古音系与日语吴音汉音音系对照《音韵学研究》第二辑
    王力1981 《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力1982朱翱反切考《龙虫并雕斋文集》第3册
    王力 1985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显 1961 <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中国语文》第4期
    王兆鹏 1998 <广韵>“独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为例
    王兆鹏《中国语文》第2期
    许宝华 潘悟云 1994释二等《音韵学研究》第三辑
    许世瑛 1966 评罗董两先生释内外转之得失《淡江学报》第五期
    徐通锵 1991 《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徐通锵1994 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语文研究》第3、4期
    薛凤生 1999 《汉语音韵史十讲》华语教学出版社
    杨剑桥 1995 神珙<九弄图>再释《中国语文》第2期
    杨军 2003 《七音略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
    杨军2005 <韵镜>所标“开合”及相关问题再研究《古汉语研究》第2期
    杨军2006 <韵镜>所标“内”、“外”再研究《音韵论集》中华书局
    殷焕先 1979 《反切释要》齐鲁书社
    殷焕先 张玉来 1991 重纽的历史研究《古汉语研究》第4期
    尉迟治平 1982 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第2期
    尉迟治平1994 <韵诠>五十韵头考--<韵诠>研究之二《语言研究》第2期
    尉迟治平2002 论中古的四等韵《语言研究》第4期
    俞光中 1986 说内外转《音韵学研究》第二辑
    俞敏 1984 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第一辑
    俞敏1999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余遁永 1993 再论<切韵>音--释内外转新说《语言研究》第2期
    郑张尚芳 2003 《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琨 1979 <切韵>的综合性质《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89
    张世禄 1944 朱翱反切考《说文月刊》第四卷合刊本
    张世禄1998 《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
    张维佳 2002 《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陕西人民山版社
    张渭毅 2003 魏晋至元代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七辑
    张玉来 1988 内外转补释《山东师大学报》第1期
    赵荫棠 1957 《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
    周法高1948 玄应反切考《史语所集刊》20本
    周法高1986隋唐五代宋初重纽反切研究《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周法高1991 读<韵镜>中韵图之构成原理《东海学报》
    周广荣 2001 梵语<悉昙章>与等韵学的形成《古汉语研究》第4期
    周祖谟 1966《问学集》中华书局
    周祖谟1981 五代刻本<切韵>及其声母的读音《语言学论丛》第七辑 商务印书馆
    周祖谟1983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
    周祖谟1988 唐五代的北方语音《语言学论丛》第15辑 商务印书馆
    周祖谟1989 变文的押韵与唐代语音《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
    周祖谟1996 《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东大图书公司
    竺家宁 1993 台湾四十年来的音韵学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