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边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员是社会组织的基础,成员边界的确定决定了成员在组织内部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合作社发展实践中,合作社的成员边界并不是清晰而明确的成员权利和义务的界限,而是以模糊的形态呈现,包括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差异性安排、成员边界游移以及混淆的成员边界等现象,使得合作社的成员边界成为一个可以伸缩的弹性单元,成为可供农业公司、专业大户、经纪人等农村中较强势主体利用的策略,使得普通农民成员在合作社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到成员边界之外,与合作社提高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地位的核心价值相悖。为此,本研究关注在我国合作社的实践中真正能够利用上合作社的主体,并且试图解释普通小规模生产者成员难以利用合作社的内在原因。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理论界定,明确了成员边界的概念以及形塑成员边界的主要力量。其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微观的视角深入观察李屯合作社内部成员边界确定的过程、确定成员边界的主体、成员边界内权利和义务的差异、成员边界模糊的具体表现以及在成员边界确定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妥协的互动等合作社成员的行动策略和行动逻辑。研究发现:
     第一,合作社成员边界的模糊,是一种相对的模糊。在模糊的背后,是核心成员所具有的明确而固定的权责体系。对于非核心成员的成员边界,则通过差异性的权责制度、混淆边界、边界游移等策略性的安排呈不稳定状态。
     第二,合作社成员边界模糊的逻辑,首先在于合作社组织行动者对合作社利用方式的差异,核心成员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同的成员边界策略,是成员边界的主要形塑力量,小规模农户为了回避风险或者以“搭船出海”的心理让渡了部分或者全部成员权利,“政绩观”导向的基层政府对现状的默认。其次,当合作社被当作一种制度引入我国的农村社会,出现了权责明晰的团体格局被嵌入到伸缩范围的差序格局中,因此引出对成员边界模糊状态的另外一种分析进路,即合作社成员边界的模糊和游移,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处在差序格局中的人向团体组织中的个人的转变过程,这种成员边界的模糊或者可以被称为是我国农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在于相关制度的失衡,如法律中缺失严格的成员身份认定环节。最后,来源于合作社制度内核的冲突和矛盾。
     第三,合作社成员边界不稳定的意外后果。在合作社成员边界游移、分类或者混淆边界等成员边界不稳定的种种策略达成后,我国合作社成员结构从最初的成员分层、分类方式等表现呈现的异质性结构,到由于不同分层成员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取向缺乏关联而出现了较小群体内部的认同,“意外”地导致成员结构同质性趋向的正常后果。
     第四,在合作社成员边界不稳定的种种现象背后,形成了一种权利和资源的区隔力量,使得合作社成为出资大户和专业大户成员所利用的工具,而大部分普通的种植(养殖户)户成员则处于合作社治理和盈余分配的边缘,从后果上来讲损害了合作社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并与我国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目标相悖。
     第五,合作社的实然边界具有圈层结构,包括由农业公司和村两委成员等代表农村社会中的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以农业经纪人和专业大户以及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中间群体,而普通小规模生产者成员很难进入到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中。这种从核心扩散到边缘的成员边界结构,与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利益格局相符合。
     第六,对合作社价值和功能的反思。首先,当前合作社发展的价值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功能性的选择,并不具有单一的益贫属性。其次,我国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成员边界模糊的现象,折射出在合作社内部已经形成较小规模的认同和行动单位,比如核心群体内部共享清晰的行动准则,虽然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合作社成员结构的同质性,但已经具有了利益共同体的趋势。
Member is the elementary factor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boundary of the membership determine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member in the orga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the boundary of the members in the cooperative is not clear and explicit, it has a blurring form with features, including differences in arrangement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members, the fuzzy and shiftable of boundary of the membership. The phenomenon of the unsteady boundary of membership affects the property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of the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t becomes the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companies, professional investors, brokers and other rural stronger farmers,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core values of Cooperatives Principal. Therefore, the ordinary farmer members are gradually being marginalized in th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r even are excluded by the real boundary of the membership.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members who can really take advantage of cooperatives in the practice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and attempted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why general small-scale producer farmers are difficult to exploit the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n this study, above all, it gave a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the boundary of cooperative members, and built an analytic framework of main factors of cooperative membership to be established. Next, by the case study methods, it discussed how the boundary of cooperative members established in Li Tun Cooperativ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phenomenon of the unsteady boundary is in a state of relatively unsteady. The real boundary of members of the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clear and explicit, including agricultural companies, professional investors, brokers and other stronger farmers in the rural. Otherwis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ordinary planting and breeding members are the fuzzy and shiftable.
     Secondly, it suggested the unsteady membership originates from different uti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s of different members, unsteadiness of China's traditional rural social relationship, unsuitableness of the relative institutional rules.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cooperative theories, cooperative is a organization for farmers to promote their weak market competition position. It means their soci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have a rough similarity. Differently, the cooperatives'member constituent in China has a distinctive and characteristic heterogeneity. When the market and policy have changed, for instance, the land resources could be exchanged by the capital, it made the resources of the small scaled farmer member hardly have the mutual benefit with the large scaled farmer member, some member quit, the constituent of the members have changed. Therefore, it focused the the evolution logic of the fla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member constituent, and it tried to analytic the changes of the conn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different members.
     Fourthly, on the bases of the summar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unsteady membership in the cooperatives, it refects behind the unsteady form of boundary of cooperative members, there is a power structure make cooperative become the strategy of the stronger members in the cooperatives. Fifthly, it suggests there is a layer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companies and the village committee members as the strong members who control the cooperative, the large scale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nd the family farms are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small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r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oundary of membership,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rural society interests pattern.
     Sixthly, it has a reflection on the function and the principal of the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引文
1 回良玉: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民日报,2012年7月6日
    2 张红宇:农民合作社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期”,农民日报,2014年1月7日
    3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统计资料综合统计:十一月全国新增市场主体大幅增长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htj/xxzx/201312/t20131216_140509.html
    4 由于农业部门和工商部分对合作社成员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异,所以最后形成两套不同的统计数据,农业部门是以合作社实有成员数量来记录成员规模,而工商部门是以登记注册的成员数量、注册资金等登记注册的信息为依据统计合作社的基本信息。
    5 马红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现象引关注7种常见的“假合作社”被披露,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年12月13日
    6 易宗平:海南八千合作社多数运行不正常,人民日报,2013年8月9日
    7 来源:徐旭初2013年3月于浙江省农业厅“合作社法律修订”讨论会上的发言。
    8 来源:苑鹏2014年1月3日于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所做的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变异现象的研究”的讲座。
    9 引自叶敬忠在亨利·伯恩斯坦《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一书撰写的中文序言。
    10 来源:Saturnino ('Jun') M. Borras Jr.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2012年秋季学期第九讲(总第23讲)的发言。
    11 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 http://www.ica.coop/coop/principles.html Last Updated:26 May 2007
    5 资料来源: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 http://www.ica.coop/coop/principles.html (26 May 2007)
    17 引自南京大学人类学系范可教授2012年11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有关“信任、认同和族群性”的讲座。
    19 参见《合作社法》第三章第十四条。
    20 参见《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二条。
    21 《合作社法》对盈余返还的具体方式没有明确规定,但限定了成员交易和资本回报的比率,“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
    24 参见《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三条。
    54 引用《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五条“成员以其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
    55 资料来源:访谈合作社会计王先数的记录。
    8 资料来源:李屯合作社的章程(见附录五)。
    59 “一次让利”是合作社惠顾返还制度在我国合作社发展实践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指合作社的盈余返还并不是在年底或者其他固定时期,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而是在收购成员农产品或者成员购买生产资料时,以让利的形式让成员获得较高的产品价格或者较低的生产资料价格。
    60 资料来源:李屯合作社的章程(见附录五)。
    61 资料来源:李屯合作社的章程(见附录五)。
    62 资料来源:2010年李屯合作社与农户协议文书(见附录四)。
    63 资料来源:李屯合作社章程(参见附录五)。
    64 除核心成员外,其他李屯村村民对合作社仅持观望态度,可以与合作社进行尝试性地合作,即他们所自称为的“尝试性成员”,但至于对合作社是否投资则并没有表露出相关意愿。
    65 资料来源:2010年李屯合作社蔬菜种植协议(见附录四)。
    66 资料来源:2007年李屯合作社与农户协议文书(见附录四)。
    67 资料来源:访谈合作社理事长唐永岚。
    68 资料来源:2007年李屯合作社与农户协议文书(见附录四)。
    69 资料来源:理事长唐永岚和保管员林翠静(非核心成员)的访谈。
    70 此外,笔者在调研浙江省长兴县某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时,理事长谈到合同时提到“一开始我是签订合同的,但是后期这个东西已经做成功了,他们农户也对我信任了,我觉得签这个合同也没有意义了”.“其实,这个合同只给农户一个保证(并不是给农户一个约束)”。当前市场经济中的“合同”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市场契约,但在具体的情境下,合同并不一定能完全按照约定执行,比如考虑到成本以及农民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使得普通种植户成员的违约行为很难按照合同的约定处罚。
    71 本节部分段落选自笔者发表于2014年4月《东岳论丛》的《不稳定的边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边界游移现象的研究》一文。
    72 参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四条“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的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
    73 资料来源:参见《合作社法》第四章组织机构的相关法律条文。
    74 参见《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每个社员应当认购股金。社员之间可以自愿联合认购股金”。
    75 资料来源:参见附录五李屯合作社章程。
    76 参见国务院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78 资料来源:来自承包李屯村集体大棚的张长征(外村村民)的访谈记录。
    79 资料来源:来自承包李屯村集体大棚的张长征(外村村民)的访谈记录。
    80 资料来源:参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
    81 资料来源:参见李屯合作社租地协议(附录三)。
    82 资料来源:参见《合作社法》第二条。
    84 该案例整理自苑鹏于2012年5月嘉兴《农业合作社的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上《浅析“公司+合作社+农户”背后隐藏的四种利益联结机制》的报告。
    5 资料来源:参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1]熊万胜.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社会学研究,2009(5):83-109
    [2]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一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4):5-26
    [3]刘老石.合作社实践与本土评价标准.开放时代,2010(12):53-67
    [4]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2012(5):1-10
    [5]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
    [6]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43
    [7](英)亨利·伯恩斯坦著.汪淳玉译.叶敬忠译校.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6;33-35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5-12
    [9]任大鹏,李琳琳,张颖.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离散力分析,2012(5):13-20
    [10]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10;69-70
    [11]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社会学研究,2009(5):141-163
    [12]徐旭初.村社情境中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思考.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6
    [1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0
    [14]吴毅.何以个案为何叙述——对经典研究方法质疑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4):22-25
    [15]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1):118-130
    [16]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李永贤,李虔.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12:3-25
    [17]马彦丽.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空间.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9):76-82
    [18]刘颖娴,郭红东.资产专用性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7-56
    [19]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基于组织能力的产权安排——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一种解释.浙江学刊,2006(3):177-182
    [20]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2008(3):65-73
    [21]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2010(5):43-55
    [22]郭红东,田李静.大户领办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以箬横西瓜合作社为例.学会,2010(1):27-30
    [23]郭红东,黄祖辉.以兔业合作社为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昌兔业合作社的实 践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4):24-28
    [24]林坚,王宁.公平与效率-合作社组织的思想宗旨及其制度安排.农业经济问题,2002(9):46-49
    [25]任大鹏,郭海霞.多主体干预下的合作社发展态势.农村经营管理,2009(3):22-24
    [26]崔宝玉,陈强.资本控制必然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弱化吗.农业经济问题,2011(2):8-15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6):30-36
    [27]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2-90
    [28]马彦丽,林坚.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济学家,2006(2):40-45
    [29]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开放时代,2006(1):35-46
    [30]罗必良.新生经验:龙岗模式基础的创新—深圳市龙港镇新生村农村经济组织的重构.南方农业,2003(2):67-78
    [31]罗必良.两种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产业逻辑——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新疆农垦经济,2007(3):88-95
    [3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16-43
    [33]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3
    [34]Murray Fulton. 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LTA 4/1999:418-437
    [35]王鹏,霍学喜.合作社中农民退社的方式及其诱因分析——基于渤海湾优势区苹果合作社354位退社果农的追踪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12(5):54-64
    [36]王鹏,霍学喜.一个探索农民退社行为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框架——来自渤海湾苹果优势区367户退社果农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5):14-24
    [37]崔宝玉,张忠根,李晓明.资本控制型合作社合作演进中的均衡——基于农户合作程度与退出的研究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08(9):63-71
    [38]黄珺,朱国玮.异质性成员关系下的合作均衡——基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关系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5):38-43
    [39]黄胜忠.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开放时代,2009(4):27-35
    [40]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2-17
    [41]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
    [42]孔祥智沈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一以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农村经济,2010(9):8-11
    [43]潘劲.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边界问题的思考.理论研究,2013(2):69-73
    [44]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0
    [45]Michael L. Cook. 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1994:42-58
    [46]Sanjib Bhuyan. The"People" Factor in Cooperatives:An Analysis of "Members" Attitude and Behavior.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5 (2007) 275-298
    [47]徐旭初,高钰玲.相邻合作社缘何发展不一样.农村经营管理,2012(6):23-25
    [48]苑鹏.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制度的变异现象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3(3):40,47
    [49]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14(2)
    [50]马彦丽、黄胜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中的泛化和实践中的异化.新疆农垦经济,2013(8):7-12
    [51]崔宝玉,李晓明.资本控制下的合作社功能与运行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1):40-47
    [52]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资本控制.改革,2010(10):109-114
    [53]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5-244
    [54]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中国农村观察,2007(6):37-43
    [55]叶敬忠,李春艳.行动者为导向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解读《行动者视角的发展社会学》.贵州社会科学,2009(10):72-79
    [56]布迪厄著;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3-24;79-100
    [57]乔治·瑞泽尔主编;凌琪,刘仲翔,王修晓等译.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10;715-717
    [58]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北京:中华书局,2008
    [59]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10;69-70
    [60]折晓叶,陈婴婴.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社会学研究,2005,4:1-43
    [61]申静,王汉生.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2005(1):113-148
    [62]张佩国a.公产与私产之间——公社解体之际的村队成员权及其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6(5):26-49
    [63]张佩国b.乡村房产纠纷中的成员权及其实践逻辑.2006,4(26):128-144
    [64]吴兴国.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及成员权研究.法学杂志,2005(2):91-94
    [65]Cook. M. The Future of U. 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1144-1152
    [66]任大鹏,陈彦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法理与核心制度.教学与研究,2007(1):9-13
    [67]黄祖辉.农民合作:必要性、变革态势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8):4-8
    [68]黄胜忠.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用性分析.开放时代,2009(4):27-35
    [69](美)亨利·汉斯曼著.于静译.企业所有权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80-85;29
    [70]Gardebriek, Pascucci. Some like to join, other to deliver: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farmers' relationships with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71]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9-70
    [72]蔡荣,韩洪云.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2(5):32-64
    [73]仵希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化原因及走向分析.农村经济,2013(4):115-118
    [74]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江海学刊,2002(6):69-75
    [75](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汲喆译.渠东较.原始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
    [76](英)戴维·哈维.胡大平译.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0-302:357-360
    [77]Young,I.The ideal of commu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deference. Feminism postmodernism, New York.1996:78-89
    [78]费孝通.乡土中国.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25-32
    [79]罗家德,周超,郑孟育.组织中的圈子分析-组织内部关系结构比较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10):4-17
    [80]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2-15
    [81]Julian Minghi. The Geography of Border Landscapes. London and New York Poutledge. 1989:1-14
    [82](挪)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周大鸣校,李远龙复校.族群与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6-28
    [83]赵旭东,周恩宇.国家作为“外人”——一个西南山地民族的认同边界及其纠纷调解过程中的国家角色.社会科学,2013(3):63-72
    [84]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教新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1):21-59
    [85]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35-37
    [86](美)曼瑟尔·奥尔森.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格致出版社,1995:35-42;81-105
    [87]孔祥智,金洪云,史冰清等.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0;263
    [88]Michael L. Cook, Constantine Iliopoilos. Beginning to Inform the Theory of the Cooperative Firm:Emerge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 LTA,1999(4):525-535
    [89]D Mookherjee, K Munshi, D Ray. Inequality, control rights, and rent seeking:sugar cooperatives in Maharashtra A Banerjee. Political Economy,2001:25-50
    [90]李铁力.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91]Dante Cracogna, Antonio Fici, Hagen Henry.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aw.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3:25
    [92]邵科,徐旭初.合作社社员参与:概念、角色与行为特征.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3(1):29-38
    [93]黄祖辉,邵科.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0-16
    [94]傅晨,吕斌.合作社本质探析.新疆农垦经济,2005(5):37-40
    [95]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经营与管理,2006(8):16-21
    [96]廖运凤.对合作制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5):4-9
    [97]任大鹏,郭海霞.合作社制度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8(3):90-94
    [98]徐旭初,吴彬.减贫视域中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益贫价值.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5):18-24
    [99]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与研究,2007(1):13-17
    [100]贺雪峰.乡村的前途.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98-302
    [101]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4-217
    [102]孙亚范.合作社组织文化探析.农村合作经济,2003(1):11-13
    [103]任大鹏,于欣慧.论合作社惠顾返还原则的价值.农业经济问题,2013(2):44-48
    [104]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反思(增订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5
    [105]庄孔韶,方文静.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思想战线,2012(4):7-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