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十一化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老子八十一化图诞生于13世纪。它以图像的方式诠释了被道教引以为自豪的“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成为老子化胡说在金末元初新的传播形式。老子八十一化图因《老子化胡经》而声名彰显,也因此在1255年佛道辩论失败后遭受禁毁而一度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百余年后,复出的老子八十一化图带着新的特点在一定区域内流传着,今天还能见到为数不多的版刻经本、壁画、石刻等遗存,这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属于综合性的研究,超越了以往的个案研究,系统的观照了这套图的遗存状况、源流关系、历史脉络等。本文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老子八十一化图的实物资料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综合其它宗教故事图像,试图在佛、道消长关系的背景下以及三教融合的过程中重构老子八十一化图产生、发展、隐退、复出的历史。以图像的存废、复出为脉络,展现这套图像与宗教、政治和人们信仰之间的关联,揭示这套图在图像特征、叙事方式等方面与佛教故事图的密切联系,同时展示道教图像和佛教图像在表现方式上的互动关系。
LaoZi's illustrations of the eighty-one conversions borned in the 13th century. By the way of the image it interpreted the story of“LaoZi enlighted barbarians after he reached the Western region”,which was proud of Taoism.So the figures became new communication form in the end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early Yuan Dynasty.LaoZi Pa-shih-i-hua T'u is very famous because of Laozi Huahu Jing,but it's because of Laozi Huahu Jing that LaoZi Pa-shih-i-hua T'u suffered prohibited and then disappeared when Taoism failed in debation of Buddhism-Taoism.One hundred years later LaoZi's illustrations of the eighty-one conversions circulated in certain areas with new features.Few block-printed edition,painting, rock carvings and other remains which we can see today become the thesis’s object.
     The issue belongs to the comprehensive study,is beyond the previous case study and systematically research this map,including the situation of remains , the origins, historical context etc.This article,which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survey and combin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mages of other religious stories,aims to reconstruct Pa-shih-i-hua T'u's history of generation, development, seclusion, return in the history context of Buddhism-Taoism relations with growth-decline and the course of three religions Syncretism.By the clue of image generation,bolition,comebacking,it’s aim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image and religious, political, faith of people,to display the image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引文
1《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又见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56-461页。
    2甘成福主编《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
    3《平凉日报》2006年4月12日。
    4《兰州古今》1990年第1期。
    5《陇右文博》2003年第1期。
    6《文物天地》1993年第2、3期。
    1《连环画艺术》第17辑,1991年第1期。
    2《艺术史研究》第九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艺术史研究》第十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雷朝晖《陕西佳县白云观壁画考察》,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指导教师:李松。
    5《中国书画》2008年第7期。
    6李凇主编《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7《文博》2009年第4期。
    1福井康顺《老子化胡经の诸相》,《支那佛教史学》1卷3号,1937年10月,24-46页;2卷1号,1938年3月,73-106页。福井康順《道教の基礎的研究》,京都:法蔵館, 1987年。
    2吉冈义丰《太上八十一化図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第七卷第一号(通卷第13号),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東洋大学における第九回学術大会紀要》(一),1958年。
    3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9年。
    4窪徳忠《老子八十一化图说について:陈致虚本の存在をめぐっ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46冊,1968年3月。又见窪徳忠《モンゴル朝の道教と仏教--二教の論争を中心に》,平河出版社,1992年。
    5窪德忠《老子八十一化图说にっぃて:との资料问题を中心として》,《东洋文化研究纪要》,第58冊,1972年3月,l-74页。又见窪徳忠《モンゴル朝の道教と仏教--二教の論争を中心に》,平河出版社,1992年。
    6窪徳忠《老子八十一化図私見》,《小笠原?宮崎両博士華甲記念特集·龍谷史壇》56?57合刊号。
    1佐藤义宽《大谷大学所蔵〈老子八十一化図説〉について》,《大谷大學研究年報·大谷学会》第53集,2001年3月。
    2 Kenneth K. S. Ch'en,Buddhist-Taoist Mixtures in The Pa-shih-i-hua T'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9, No. 1 (Sep.,1945), p.1-12.
    3 Judith M. Boltz,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Berkeley, Calif.: Univ. of California, 1987.
    4 Livia Kohn,God of the Dao : Lord Lao in history and myth.Ann Arbor: Center for the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8.
    5 Florian C. Reiter.Leben und Wirken Lao-Tzu's in Schrift und Bild: Lao-chün pa-shih-i-hua t’u-shuo,Würzburg: K?nigshausen & Neumann, 1990.
    1这一节参考了: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四卷二期,1934年,1-92页;李养正《<化胡经>与佛道斗争述论》,李养正《佛道交涉史论要》,香港:青松观道教学院,1999年。
    2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四卷二期,1934年,4页。
    3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〇下“襄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082页。
    4汉马融《樗蒲赋》,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第七四卷“巧艺部·樗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278页。
    5东汉边韶《老子铭》,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页。
    6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859-860页。
    1日·洼德忠著,肖坤华译《老子化胡说是谁提出的?———我的推测》,《宗教学研究》1985年S1期。持这种说法的还有许里和(见李四龙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495页)、镰田茂雄(见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台北:华宇出版社,l987年,33页)、汤用彤(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等。
    2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祖法传”,《大正藏》第55册,107页。
    3“是经当出晋代”,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474页。卢国龙认为成书年代亦可能早于魏晋,见卢国龙《<西升经>成书年代及基本思想》,《中国道教》1987年第2期。
    4《西升经》,《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490页。
    5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五,《大正藏》第52册,120页。
    6僧祐《弘明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7页。
    7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六,《大正藏》第52册,195页。
    8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六,《大正藏》第52册,197页。
    1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100-101页。
    2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一,《大正藏》第52册,160页。
    3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一,《大正藏》第52册,162页。
    4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一,《大正藏》第52册,162页。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976页。
    2宋赵希弁《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后志》,严灵峰编辑《书目类编》第71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889-890页。
    3刘国钧《老子神化考略》,《金陵学报》1934年第四卷第二期。
    4刘屹多篇文章解构了在汉代老子已经被神格化为民间信仰乃至当时所谓“道教”的最高主神这一传统观点,见刘屹《老子母碑考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一:汉末成书说质疑》,《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二:成书年代考订》,《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论〈老子铭〉中的老子与太一》,《汉学研究》2003年第21卷第1期。
    5东汉边韶《老子铭》,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页。
    6清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全后汉文》卷三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329页。
    7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二辑第1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学术界多主张《老子变化经》汉末成书,参见:《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一:汉末成书说质疑》,《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之二:成书年代考订》,《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
    1东汉边韶《老子铭》,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页。
    2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卷二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611页。
    3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〇下“襄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082页。
    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320页。
    5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三五,《大正藏》第49册,330页。
    6法琳《辩正论》,《大正藏》第52册,535页。
    7巫鸿《无形之神——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中的“位”与对老子的非偶像表现》,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11-512页。
    8胡文和《北朝道教老子神像产生的历史过程和造型探索》,李凇主编《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1王睿撰文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与“老子化胡说”有直接关系(见王睿:《孔望山摩崖造像与“老子化胡”说》,《连云港人文》,2008年第1期),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另俞伟超、信立祥《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文物》1981年第7期)、丁义珍《汉东海庙今地考》(江苏《文博通讯》1983年第4期)等文有类似观点。
    2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传”,《大正藏》第50册,432页。
    4唐康骈《剧谈录》卷下“老君庙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488页;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627页。
    5《禁化胡经勅》,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十七“中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2页。
    1宋周文璞《方泉诗集》卷二“宋”《山行行歌十首》之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宋《宣和画谱》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65页;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五十三;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二。
    3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804-805页。
    4清王毓贤《绘事备考》卷六“宋”,《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676页。
    5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书化胡经后”,《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676页。
    6宋《宣和画谱》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64页。
    7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485页。
    8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妙格上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190页。
    9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978页。
    10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980页。
    11“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见鲁迅《连环图画琐谈》,鲁迅《且介亭杂文》第二十八卷,北京:鲁迅全集出版社,1941年,27页。
    1路工《道教艺术的珍品——明辽宁刊本<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2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96页。
    1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7页。
    2元祥迈《辩伪录》卷五,《大正藏》第52册,776页。
    4元祥迈《辩伪录》卷四,《大正藏》第52册,777页。
    5元祥迈《辩伪录》张伯淳撰“序”,《大正藏》第52册,752页。
    6元祥迈《辩伪录》卷一,《大正藏》第52册,752页。
    1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一编13,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1页。
    2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附录“圣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32-133页。
    4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13页。
    5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20页。
    6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附录“诏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32页;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205页。
    1元耶律楚材《玄风庆会录》,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136页。
    2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7页。
    3唐圭璋《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85页。
    4元史志经《玄风庆会图》“后记”,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07页。
    5刘兆鹤等《重阳宫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183页。
    6刘兆鹤等《重阳宫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183页。
    7刘兆鹤等《重阳宫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183页。
    1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70页。
    2元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卷八,《道藏》第1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89页。
    3 1255年至1261年已有三道“圣旨”或“令旨”涉及于此,详见下文内容。
    4元史志经《玄风庆会图》“后记”,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07页。
    1元史志经《玄风庆会图》“后记”,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08页。
    2康豹《元代全真道士的史观与宗教认同——以<玄风庆会图>为例》,侯仁之主编《燕京学报》新15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4页。
    3元史志经《玄风庆会图》“后记”,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508页。
    4《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目录”,丘处机著,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492-494页。
    5可参考:康豹《元代全真道士的史观与宗教认同——以<玄风庆会图>为例》,侯仁之主编《燕京学报》新15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7-98页;胡义成《论元代全真道士史志经编创的小说<西游记>初稿》,《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胡义成《元代全真教<西游记>形成的文化背景——<西游记>创作史论纲之一》,《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元祥迈《辩伪录》张伯淳撰“序”,《大正藏》第52册,751页。
    2乙卯年(1255)九月二十九日蒙哥圣旨,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9页。
    3乙卯年(1255)九月二十九日蒙哥圣旨,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9页。
    4乙卯年(1255)九月二十九日蒙哥圣旨,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9页。
    5元祥迈《辩伪录》张伯淳撰“序”,《大正藏》第52册,751页。
    6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9页。
    7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70页。
    1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71页。
    2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70页。
    3元戊午年(1258)七月十一日忽必烈“令旨”,元祥迈《辩伪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765页。
    4元戊午年(1258)七月十一日忽必烈“圣旨”,元祥迈《辩伪录》卷四,《大正藏》第52册,765页。
    5鸡儿年(1261)六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圣旨”,元祥迈《辩伪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765页。
    6元祥迈《辩伪录》张伯淳撰“序”,《大正藏》第52册,751页;至元十八年(1281)十月二十日忽必烈的“圣旨”,元祥迈《辩伪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765页。
    7至元十八年(1281)十月二十日忽必烈“圣旨”,元祥迈《辩伪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765页。
    8元祥迈《辩伪录》张伯淳撰“序”,《大正藏》第52册,751页。
    1 Anning Jing,Buddhist-Daoist struggle and a pair of“Daoist”murals,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66.1994,P.117.
    1佐藤义宽《大谷大学所蔵〈老子八十一化図説〉について》,57页。
    2佐藤义宽《大谷大学所蔵〈老子八十一化図説〉について》,61页。
    3佐藤义宽《大谷大学所蔵〈老子八十一化図説〉について》,61-64页。
    4雷朝晖《陕西楼观台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藏<老子八十一化图说>木刻刊本年代考证》,《文博》2009年第4期。
    1《老子道德经序诀》,《敦煌宝藏》第一辑第1册,斯57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407-409页。
    1雷朝晖《陕西楼观台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藏<老子八十一化图说>木刻刊本年代考证》,《文博》2009年第4期。
    2岳俊杰、蔡涵刚、高志罡主编《苏州文化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14页。
    1清刘于义等监修,清沈青崖等编纂《陕西通志》卷二十八,清纪昀、永瑢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新编北京白云观志》介绍了其弟子的情况:“壹字第百二三号龙门温嗣宗,继圣子,1920年2月7日吉时建生,系甘肃省天水县人氏,在陕西龙门洞出家,度师冯高德。”(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264页。)
    3民国十九年(1930)王育生撰《绣像道德经一卷》石印本,见严灵峰编辑《无求备斋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七),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1-198页。
    1《秘殿珠林》卷一,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秘殿珠林》卷一,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秘殿珠林》卷十五,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2《秘殿珠林》卷十五、卷一,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3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139页。
    4清张玉书等撰《御定佩文韵府》卷十五之一,台北:世界书局,1986年。
    1元王恽撰《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十五《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1949年。
    2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卷上“妙格上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190页;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三下,《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186页。
    3宋《宣和画谱》,《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69页。
    4宋李纲撰《梁谿集》卷十二、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十上、《秘殿珠林》卷十八、《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九五、《秘殿珠林》卷十九、《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一卷、《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一。
    5宋米芾撰《画史》,《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980页。
    1宋《锦绣万花谷前集》卷十九、宋谢维新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五十八、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三十八。
    2明刘球撰《两谿文集》卷十九,《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1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
    3《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六七、《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五。
    4汉桓谭《新论·祛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5汉王充《论衡》卷七“道虚”,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8-79页。
    6《宣和画谱》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69页;《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五。
    7宋王灼撰《颐堂先生文集》卷四“题赵德修所藏孙太古尹喜传道图”,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三编·七十二种(4)》。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6年。
    8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五九五赵孟頫“老子授经图后书五千言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39页。
    9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06页。
    10《秘殿珠林》卷十五,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1元刘志玄、谢西蟾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3册,366页。
    2王育成著《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1页、83页、86页、88页。
    3元刘志玄、谢西蟾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3册,366-369页。
    4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道藏》第3册,344页。
    1明宋濂撰《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四部备要》第8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南宋洪知常編集《海琼传道集》,《道藏》第33册,147页。
    1明《金陵玄观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7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46-147页。
    2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265-1266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〇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倖”,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895页。
    2清朱彝尊原辑,清于敏中等修,清窦光鼐等纂《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日)小柳司气太编《白云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21页。
    3张明远《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76-180页。
    1元刘天素、谢西蟾《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刘志玄“序”,《道藏》第3册,365页。
    2元刘天素、谢西蟾《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刘志玄“序”,《道藏》第3册,365页。
    3《道藏》第3册,257-261页。
    4《玄元十子图》,《道藏》第3册,261页;朱存理《铁网珊瑚》,《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548页。
    5卢仁龙《赵孟頫<玄元十子图>及其他》,《文献》1992年第4期。
    6张明远《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76-180页。第3窟为王重阳像这
    1王育成著《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页。
    2葛玄《神仙传》卷八“河上公”,守一子编纂《道藏精华录》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1《吕洞宾全集》卷一“传闻正误”,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37页。
    2《大道流行——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图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190页。
    2元祥迈《辩伪录》卷五,《大正藏》第52册,776页。
    3潘雨廷《<道藏>书目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62页。
    4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9页。
    1纯阳帝君、云门鲁史撰《道德经解》二卷,清咸丰四年重刊本,《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七册,台北:新文丰公司,1999年。
    2《吕洞宾全集》卷一“传闻正误”,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37页。
    3吉冈义丰《太上八十一化図について》,255页。
    1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二,《道藏》第36册,367页。
    2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二,《道藏》第36册,368页。
    3《重修会仙宫记》,陕西省宝鸡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宝鸡县林业局《西镇吴山》,1998年,146页。
    1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9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71页、472页。
    2王育成著《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王育成著《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4-25页。
    4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四卷二期,1934年,107页。
    1 1935年刊本,任耀先修,张桂书纂《浮山县志》卷三“建置沿革”,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156页。
    1《龙角山记》“唐明皇御制庆唐观纪圣铭”,《道藏》第19册,692页。
    2任耀先修,张桂书纂《浮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860页。
    3关于老君洞内部壁画可参考李凇《山西浮山县老君洞道教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艺术史研究》第九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清范绳祖修,清庞太朴纂《山西高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寺观”,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103页。
    1阎法宝撰文,程画梅摄影《寻踪太行古寺庙》,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年,230页。书中附有壁画照片四张。
    2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美术研究》1985年第4期;山西教育出版社编《山西风物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233页。
    3中华书局编辑部《学林漫录》第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59页。
    4晋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城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247页。
    1霍建瑜《姬志真<创建清梦观记碑文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〇三“志七十八·舆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3034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〇三“志七十八·舆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3034页。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〇三“志七十八·舆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3058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〇三“志七十八·舆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3058页。
    3清邵陆纂修《庄浪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31页。
    4清王烜纂修《静宁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29-30页。
    5清王烜纂修《静宁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39页。
    6现已在原址上新建三清殿,建筑面积有430平方米。
    1平凉市文化局、平凉市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甘肃庄浪释迦院塔地宫清理简报》,《陇右文博》2006年第1期。
    2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61页。
    3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72页。
    4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编辑《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9年,4页。
    5王泽庆、梁子明编著《稷益庙壁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44页。
    6康殿峰主编《毗卢寺壁画》,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7页。
    7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09页。
    1明申时行等修《大明会典》,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789-792“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七“志第四十三·舆服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650页。
    1薛永年、杜鹃《清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42页。
    1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凉市志》卷二四“旅游资源”,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37页。
    2清张伯魁纂《崆峒山志》“名胜”,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49-50页。
    3清张伯魁纂《崆峒山志》“名胜”,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51页。
    4清张伯魁纂《崆峒山志》“寺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64-65页。
    1俞剑华《中国壁画》,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124页。
    1仇非主编《新修崆峒山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76页。
    1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凉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37页。
    2张文举《崆峒山老君楼“八十一化图”的由来及价值》,《平凉日报》2006年4月12日,第4版。
    3高伟、秦斌峰主编《甘肃导游词》,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287页。
    4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43页。
    1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四卷二期,1934年,108-109页。
    2王子云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56-57页;王子云著,王蔷、任之恭整理《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178页。
    3李光璧《封神演义考证》,《中和月刊》1941年第12期。
    4向达《西征小记》,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268页。
    5邓明著《兰州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41-44页。
    1程兆生著《兰州杂碎》,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
    2《锡山朱君落成雷坛记》、清蔡廷衡《重建金天观雷坛碑记》,薛仰敬主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52页、153页。
    3《锡山朱君落成雷坛记》,薛仰敬主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53页。
    4《重修金天观碑铭》,薛仰敬主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53页。
    1《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道藏》第19册,572页。
    2《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道藏》第19册,573页。
    3《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道藏》第19册,573页。
    1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193页。
    2雷朝晖,《陕西佳县白云观<老子八十一化图>壁画研究——一个关于老子的神话》,李凇主编《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迄今为止,在白云观三清殿的介绍牌里仍写着是明代所绘。《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49页)也认为是明代所作。
    3《陕西佳县白云观<老子八十一化图>壁画研究》,《中国书画》2008年第7期。
    4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208-209页。
    5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214页。
    6《中国书画》2008年第7期。
    7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213-217页。
    1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221页。
    2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221页。
    3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222页。断句经笔者稍作改动。
    4碑文中记载“翌年乙亥夏”。按碑文内容,“翌年”应该是指1934年,而“乙亥”又是指1935年。
    5查阅民国后的碑文得知,参见王富春、张飞荣编著《白云山白云观碑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
    1李凇《妥神而悦人——陕西佳县白云观壁画艺术概述》,《中国书画》2008年第7期。
    1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72页。
    1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白汝麒主编《中国庆阳崆峒老君洞壁画》,甘出准019字总1298号(2008)022号,82页。
    1元祥迈《辩伪录》卷,《大正藏》第52册,758页。
    2季羡林《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页。
    3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三,《道藏》第18册,13页。
    4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三“明宗绪”,《道藏》第18册,14页。
    1北宋贾善翔《犹龙传》“青羊”,《道藏》第18册,18-19页。
    2宋贾善翔撰《犹龙传》,《道藏》第18册,1页。
    3元祥迈《辩伪录》,《大正藏》第52册,759页。
    1韩翔、朱英荣《龟兹石窟》,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168页。
    2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敦煌研究》1988年创刊号。
    3万庚育《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壁画佛传研究》,敦煌文物研究所《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1史苇湘《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200页。谢生保又将其分为四大类:圣迹故事画、瑞像故事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僧故事画,见《敦煌石窟佛教史迹故事画概论》,谢生保《灵异圣迹:敦煌壁画史迹故事》,175-185页。
    2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一),《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32页。
    3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五,《道藏》第17册,827页。
    4王松年撰《仙苑编珠》卷中,《道藏》第11册,32页。
    1参见下文“二、《辩伪录》、《犹龙传》等与现存本‘图说’”中的表格。
    2马世长《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1982年第1期。
    1元苗善时撰《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序”,《道藏》第5册,703页。
    2刘云伟、刘永海《道教仙传编纂之历史分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黄伯思《东观余论》疑东汉之作,《四库提要》疑为魏晋间作,《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作。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19页。
    4东汉边韶《老子铭》,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页。
    5刘屹《论〈老子铭〉中的老子与太一》(《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一文挑战了这种观点。
    1《五代前后降魔图像的新发展——以巴黎集美美术馆所藏敦煌出土绢画降魔图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6期。
    2《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大正藏》第3册,478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〇二“列传第九十·西域”,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263页。
    1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关令尹喜内传》也有徐甲的故事。《关令尹喜内传》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署名鬼谷先生撰。《旧唐书·艺文志》亦著录。唐代王悬河的《三洞珠囊》引录有《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并注为“鬼谷先生撰”。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晋代或南北朝。
    2宋郭若虚撰,邓白注《图画见闻志》卷二,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123页。
    3《秘殿珠林》卷十五,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特殊之处表现在画面山峰是主体,圆圈缩小成为很小的一个局部,见图3-4。
    5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14章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郑吉雄《论儒道<易>图的类型与变异》,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4页。
    2郑吉雄《论儒道<易>图的类型与变异》,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6-99页。
    3郑吉雄《论儒道<易>图的类型与变异》,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9-102页。
    4郑吉雄《论儒道<易>图的类型与变异》,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0-101页。
    1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一,《道藏》第18册,3页。
    2宋龙眉子撰《金液还丹印证图》,《道藏》第3册,103-108页。
    3宋龙眉子撰《金液还丹印证图》“原本”,《道藏》第3册,103页。
    4宋龙眉子撰《金液还丹印证图》“原本”,《道藏》第3册,10页。
    1耿剑《犍陀罗佛传浮雕与克孜尔佛传壁画部分图像比较》,《民族艺术》2005年第3期。
    2《释迦世尊应化事迹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山西崇善寺、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2006年,内部资料。
    1北宋贾善翔《犹龙传》,《道藏》第18册,20页。
    1元祥迈《辩伪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760页。
    2李强《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3唐裴孝源撰《贞观公私画史》,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35页。
    4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图画名意”,《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467页。
    5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164页。
    6宋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卷上,《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192页。
    7张国标著《徽派版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271页。
    《老子化胡经》,《敦煌道藏》第四册,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
    《灵宝老子化胡经》(S.2081),《敦煌道藏》第四册。
    《老子变化经》(S.2295),《敦煌道藏》第四册。
    《老君变化无极经》,《道藏》第2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赵佶注《西升经》,《道藏》第11册。
    《太上老君开天经》,《道藏》第34册。
    《太清道德显化仪》,《道藏》第18册。
    道宣辑《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CBETA电子佛典Rev.1.14 (Big5),2007年。
    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唐释·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大正藏》第52册。
    唐释·智昇撰《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大正藏》第52册。
    《太上混元真录》一卷,《道藏》第19册。
    宋贾善翔撰《犹龙传》,《道藏》第18册。
    宋谢守灝撰《混元圣纪》九卷,《道藏》第17册。
    宋谢守灝撰《太上老君年谱要略》一卷,《道藏》第17册。
    宋谢守灝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道藏》第17册。
    《太上老君金书内序》一卷,《道藏》第17册。
    元释·祥迈撰《辩伪录》,《大正藏》第52册。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大正藏》第49册。
    元李道谦编《七真年谱》一卷,《道藏》第3册。
    元李道谦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道藏》第19册。
    元李道谦集《甘水仙源录》十卷,《道藏》第19册。
    元秦志安编《金莲正宗记》五卷,《道藏》第3册。
    元刘天素、谢西蟾编《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一卷,《道藏》第3册。
    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五十三卷,《道藏》第五册。
    元玄金子集《真仙直指语录》二卷,《道藏》第32册。
    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清陈铭珪撰《长春道教源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蔡美彪编著《元代白话碑集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陈垣《道家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甘肃庄浪紫荆山老君庙壁画》,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0年。
    《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平凉市文化出版局,2006年,内部交流。
    白汝麒主编《中国庆阳崆峒老君洞壁画》,甘出准019字总1298号(2008)022号。
    浮山县人民政府编《浮山老君洞》,1990年(内部交流)。
    姚锦玉主编《浮山老君洞及八十一化图》,山西省内部图书准印证(2005)第004号,2006年。
    《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法)伯希和、沙畹著,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
    译丛八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莫里斯·罗沙比著,赵清治译《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日)久保田量远著,胡恩厚译《中国儒道佛交涉史》,金城书屋,1986年。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一编13,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李养正《佛道交涉史论要》,香港: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1999年。
    景安宁《元代壁画——神仙赴会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育成著《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郑素春著《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詹石窗著《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彭自强《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李霞著《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著《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詹剑峰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固盛著《道教老学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路工《道教艺术的珍品——明辽宁刊本<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世界宗教研究》1982
    年第2期,又见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杨拴平《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图>》,甘成福主编《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
    雷朝晖《陕西佳县白云观<老子八十一化图>壁画研究》,《中国书画》2008年第7期。
    雷朝晖《陕西佳县白云观<老子八十一化图>壁画研究——一个关于老子的神话》,李凇
    主编《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雷朝晖《陕西楼观台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藏<老子八十一化图说>木刻刊本年代考证》,《文博》2009年第4期。
    亦农《金天观“老子八十一化”壁画说明》,《兰州古今》1990年第1期。
    张颖《明代金天观“八十一化图”道教题材壁画》,《陇右文博》2003年第1期。
    张文举《崆峒山老君楼“八十一化图”的由来及价值》,《平凉日报》2006年4月12日。
    沈未《浮山老君洞与太上八十一显化图》,《文物天地》1993年第3期。
    邢作梅《明代石刻连环画<太上老君八十一显化图>》,《连环画艺术》1991年第1期(总第17辑)。
    李凇《山西浮山县老君洞道教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艺术史研究》第九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蔡登芳《金末全真教的组织势力与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政治运用》,《道教学探索》1997年第10号。
    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4年第四卷第2期。
    刘国钧《两汉时代道教概说》,《金陵学报》1931年第一卷第1期。
    刘国钧《老子神化考略》,《金陵学报》1934年第四卷第2期。
    碣石《汉代老子神化现象考》,《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4期。
    饶宗颐《释、道并行与老子神化称为教主的年代》,侯仁之主编《燕京学报》新十二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饶宗颐《中国古代胁生的传说》,《燕京学报》新三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何炳棣《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新九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青《道教成立初期老子神话的演变与发展》,《宗教哲学季刊》2001年7卷第2期。
    石衍丰《道教奉神的演变与神系的形成》,《四川文物》1988年第2期。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的演变》,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郭武《论道教神仙体系的结构及其意义》,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凇《三宝与五圣人——唐代道教石窟及殿堂的主像构成》,《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宁俊伟《老子崇拜谱录群初探》,《哲学堂》2005年第2辑。
    刘昭瑞《“老鬼”与南北朝时期老子的神化》,《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罗仲祥《论神化老子的内在轨迹》,《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谭敏《老子的神化和神话的老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刘玲娣《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孙克宽《唐以前老子的神话》,孙克宽著《寒原道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
    张炜玲撰、丁煌校改《关令尹喜神化研究》,《道教学探索》1990年第3号。
    (日)中村淳撰,陈一明译《蒙古时代“道佛争论”的真像——忽必烈统治中国之道》,《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2、3期。
    胡义成《元代全真教《西游记》形成的文化背景——《西游记》创作史论纲之一》,《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张松辉、黄梓根《老子如何被推向神坛》,《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岳中先《中国古代‘变’‘常’思想探索》,《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刘立夫《<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夏当英著《中国传统社会宗教的世俗化研究:以金元时期全真教社会思想及传播为个案》,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论文,2007年,指导教师:王处辉。
    李洪权著《全真教与金元北方社会》,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论文,2008年,指导教师:武玉环。
    翁晓玲《老子神化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指导教师:许端容。
    周慧敏《老子神化与神话之研究——先秦两汉老子形象演变过程考察》,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指导教师:刘黎明。
    周彤《老子的神化历程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指导教师:胡新生。
    Prolegomena on the Study of the Controversies between Buddhists and Taoists in the Yüan
    period,Noritada Kubo.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the Oriental Library). No.26.1968.p.39-61.
    Buddhist-Taoist Mixtures in The Pa-shih-i-hua T'u,Kenneth K. S. Ch'e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 9, No. 1.1945.p.1-12.
    Florian C Reiter,Leben und Wirken Lao Tzu's in Schrift und Bild.Lao-chün pa-shih-i-hua t'u-shuo.Farzeen Baldrian-Hussein,Monumenta Serica.Vol. 42.1994.p.591-592.
    A History Review of Leben und Wirken Lao-Tzu's in Schrift und Bild: Lao-chun pa-shih hua t'u-shuo Review of Peking Paper Gods.Florian C Reiter,Numen, May, 1995, vol. 42, no.2, p.197-203.
    Buddhist-Daoist struggle and a pair of“Daoist”murals,Anning Jing,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66. 1994,p.117-181.
    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Kenneth K.S. Ch‘ên,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4.
    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 : 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Judith M. Boltz, Berkeley, Calif. : Univ. of California, 1987.
    Buddhist and Taoist practice in medieval Chinese society.David W. Chappell,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7.
    Laughing at the Tao: Debates among Buddhists and Taoists in Medieval China. Livia Koh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God of the Dao : Lord Lao in history and myth.Livia Kohn,Ann Arbor: Center for the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8.
    Imperial nomads :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500-1500.Kwanten, Luc.. Leicester : Leicester Univ. Pr.,1979.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William H. Nienhauser,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 Pr., 1986.
    A god’s own tale : 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Terry F. Kleeman,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On Chinese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Dates of the Buddha,Heinz Bechert.When did the
    Buddha live? : the controversy on the dating of the historical Buddha .Herbert Franke. Delhi, India :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5.
    Buddhist Influence on Early Taoism:a Survey of Scriptural Evidence,Erik Zürcher.Toung Pao.V.66,No.1-3.1980.p.84-147.
    “Der Streit der Buddhisten und Taoisten Zur Mongolenzeit,”Joseph Thiel,Monumenta Serica 20(1961):33.
    Uber das taoistische Pantheon der Chinesen, H.Müller,Zeitschrift für Ethnologie. 1911,p.408-411.
    Die,,Einundachtzig Bildtexte zu den Inkarnationen und Wirkungen Lao-chün’s“,Dokumente einer tausendj?hrigen Polemik in China,Florian C Reiter.,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ndischen Gesellschaft 136.,1986.p.450-491.
    Leben und Wirken Lao-Tzu's in Schrift und Bild: Lao-chün pa-shih-i-hua t’u-shuo,Florian C Reiter.Würzburg: K?nigshausen & Neumann, 1990.
    überlegungen zur bedeutung des Buddhismus für den ch’üan-chen-Taoissmus im China des 12. Und 13. jahrhunderts.Florian C Reiter.Monumenta Serica.1994.Vol. 42.p.295-308.
    福井康顺《老子化胡经の诸相》,《支那佛教史学》1卷3号,1937年10月;2卷1号,1938年3月。
    福井康順著《道教の基礎的研究》,京都:法蔵館,1987年。
    吉冈义丰《太上八十一化図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第七卷第一号(通卷第13号),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東洋大学における第九回学術大会紀要》(一),1958年。
    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1(道教の研究第三),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9年。
    窪徳忠《老子八十一化图说について:陈致虚本の存在をめぐっ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46冊,1968年3月。
    窪德忠《老子八十一化图说にっぃて:との资料问题を中心として》,《东洋文化研究纪要》,第58册,1972年3月。
    窪徳忠《モンゴル朝の道教と仏教——二教の論争を中心に》,东京:平河出版社,1992年。
    窪徳忠《老子八十一化図私見》,《小笠原?宮崎両博士華甲記念特集龍谷史壇》56、57合刊号,1966年12月。
    楠山春樹《老子伝説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1979年。
    佐藤義寛《大谷大学所蔵〈老子八十一化図説〉について》,《大谷大學研究年報》第53集,2001年。
    常盤大定著《支那に於ける仏教と儒教道教》,東京:東洋文庫,1930年。
    野上俊静《元代道?仏二教の確執》,见野上俊静著《元代道佛二教元史釈老伝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197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