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鲍罗廷作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派驻中国的最重要的顾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促进国民党改组的完成,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亦因之获得实践平台。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构成上呈现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但继续保持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色彩。鲍罗廷深知国民党的复杂性,一开始就有加强左派,警惕右派进而战胜右派的思想准备。他以坚持联俄、反帝、开展国民革命为最大公约数,在变动的格局中,团结和发展左派势力,稳定和拉拢中间势力,排斥和打击右派势力,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努力坚持到底。
     以共产党员个人参加国民党的方式实现的国共合作,是联共(布)、共产国际的理论和战略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推翻军阀统治的目标将近实现,共产党的力量在革命运动中迅速壮大的情势下,随着共产国际战略激进化,要求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实质推进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革命武装,重新改造国民党上层机构,促进中国革命向非资本主义前途发展,不可能为国民党当权派所接受。革命形势已经深刻转变,国共合作格局必须相应转变,及时突破国共党内合作框架,但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没有及时转变,鲍罗廷选择了维持与武汉国民党继续合作,放弃实行激进政策,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鲍罗廷帮助国民党确立以党治军的理念,以苏联红军模式建立国民革命军。他参与筹建黄埔军校的谋划,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他在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问题上,做促进派,主张以北伐与农民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彻底摆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缚。这个时期,联共(布)和斯大林重视帮助中国革命阵营建立武装力量,把发展武装的着重点,放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身上,共产党人主要发挥的是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斯大林给鲍罗廷下达过武装工农的指令,鲍罗廷认为没有条件实施。
     鲍罗廷参与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实践了“以党治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一成立,他在国民党中的顾问事务就转换到这个新平台。国民政府建立后,政治委员会成为国民党指导政府的决策机构。鲍罗廷参与国民党政权从大元帅个人决断制到委员合议制的改造,参加政治委员会为成立国民政府的议事决策,还亲自起草、审查一系列关于政权、政务的规章、文电,并为政府人事安排提出重要建议。鲍罗廷掌握国际动态,及时为国民政府提供外交政策建议。国民党二届三次全会以后,国民政府机构的充实和共产党人参加政府,有鲍罗廷的运筹帷幄之功。共产党人参加政府,国共两党联席会的召开,使国共合作在党内合作的基础上添加几许政党联盟的色彩。
     鲍罗廷从中国历史和现状中把握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反复强调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有赖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完全解决。他的主张,有以共产国际革命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认识中国土地问题的一面。伴随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农民自发起来解决土地问题,他面对现实,主张经过农民自己的乡村自治,实现基层政权的转移,作为土地革命的保障,在没收和分配上,主张照顾到同盟者的利益。比起无条件没收和无规则分配的大众狂欢式的土地革命,鲍罗廷的方案显得保守,却具有切实可行性。农民的土地革命,如果没有政权和军队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是不能健康开展的。
     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投身革命运动,以其对革命的自觉认识为条件。来华前,鲍罗廷关于中国的知识近乎空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他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的了解,加强对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熟悉。他始终把唤醒民众,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知疲倦地到处演讲宣传,给人留下至深的印象。
     鲍罗廷虽拥有联共(布)和苏联政府的强大背景,但顾问的身份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总要与国共两党重要成员细心打交道。贯彻莫斯科的决策和意图,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要克服运作中的各种困难。鲍罗廷注意与中国领导人建立广泛而密切的个人关系,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于必要时玩弄一点权术,采取独断办法。通过个别间的说服和疏通,是他的风格和艺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乃多重原因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个1923年至1927年间,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提供理论、战略、方法的指导,苏俄政府提供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由于脱离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加以客观上力量对比的过于悬殊,最后并不能按照他们所设计的方案去实现。从这个角度说,鲍罗廷所担负的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国民革命应该以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为最佳选项,但结局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这个失败,归根到底,是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双重不足,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确的道路,终究还要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寻找。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ulta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in China, Michael Markovich Borodi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first KMT-CPC (Kuomintang-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operation and eve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He promot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Kuomintang, and realized the first KMT-CPC cooperation which provided CPC a practical platform to carry out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lthough the reorganized Kuomintang presented an alliance of all revolutionary classes in the composition, it still kept the basic color of a bourgeois political party. Borodin knew the complexity of Kuomintang very well, therefore, he had prepared in his mind to strengthen the left wing at the beginning in order to watch out the right wing and finally defeat it. He took the persisting of pro-Soviet Union, anti-imperialism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s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Moreover, in the changing situation, he united and developed the left wing force, stabilized and won the middle force, excluded and struck the right wing force, and maintained and persisted the united front of KMT-CPC cooperation to the end.
     The KMT-CPC cooperation was realized in the form of communists joining in the Kuomintang as individuals, which wa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at that time. In spite of its necessities and feasibilities, there were obvious limitations in this form. When the goal of overthrowing the warlords was going to achieve, and the power of CPC was gradually growing in the revolution, with the radicalization of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the CPC demanded to substantially promote the land revolution, establish the worker-peasant 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s, reform the Kuomintang upper body, guid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o the non-bourgeois direc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KMT-CPC cooperation, whereas these demands could not be accepted by the Kuomintang authorities.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had been drastically turned, so the pattern of KMT-CPC cooperation should have correspondingly changed and made timely breakthrough in the cooperative framework. However,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didn't make the timely changes. In that case, Borodin continued to cooperate with Wuhan Kuomintang and abandoned those radical policies. Nevertheless, his efforts could not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Borodin helped Kuomintang establish the idea of "ruling armies by a party" and set up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in the Soviet Union Red Army mode. In addition, he participated in the plan of building 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and partook in suppressing Guangzhou Business Group rebellion. H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of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and advocated to solve the peasant problems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feudal landlord land ownership. In this period,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and Stali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elping Chinese revolutionary camp establish armed forces, and put the accent on Kuomintang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whereas the communists only played the part as political workers. Although Stalin ordered Borodin to arm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Borodin did not find conditions to fulfill that.
     Borodin involved in the regime construction of Kuomintang and practiced the policy of "ruling a nation by a party". The moment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 of Kuomintang was established, his consultant role in Kuomintang was transferred to the new platfor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 became the policymaking body in Kuomintang government. Borodin participa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uomintang regime from Grand Marshal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to committee collegial system, and 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cision making of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Political Committee. Moreover, he drafted and examined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and telegrams about regime and government affairs, and advanced important proposals about government personnel arrangements. Besides, Borodin mastere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provided the timely diplomatic advices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fte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cond Kuomintang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Borodin mapped out a strategy to make a substantial mechanism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enable communists to join the government. Communists'involvement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opening of the KMT-CPC Joint Meeting reflected the party alliance.
     Borodin grasped the importance of land revolution from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at that time,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a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uld finally succeed only if the land problem of the peasants was completely solv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 problem in China was partly based on the r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Russian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Facing the reality that the peasants spontaneously solved the land problem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easant movement, he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at the basic level through the peasants'village autonomy as the guarantee of land revolution, also, he advocated to take car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allies in confiscating and distributing. Compared to the mass carnival land revolution of unconditional confiscation and irregular distribution, Borodin's plan seemed conservative, but practically feasible. The peasants' land revolution could not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regime and armies as well as institutions and regulations.
     Revolution is the cause of millions of people. People's devotion to the revolution is conditioned by their awareness of revolution. Before arriving in China, Borodin knew nothing about the country. As a stranger, he always enhanced hi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especially Chinese people's struggle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in the modern history, as well a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situation and culture of China. He took the task of awakening the people as one of his most important missions; therefore, he conducted propaganda and delivered speeches everywhere, which left a deep impression in people's hearts.
     Borodin had a strong background of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and the Soviet Union government, but his consultant posi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s work determined that he had to carefully deal with the important members of both Kuomintang and CPC all the time. Implementing the decisions and intentions of Moscow required to consider the reality in China and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the operation. Knowing that, Borodi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building up broad and close inter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leaders, and he was good at using contradictions, disintegrating, playing politics if necessary, and even adopting arbitrary. Persuading and mediating between individuals were his working style and art.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KMT-CPC cooperation was caused by multiple reasons, independent of man's will. During the period from1923to1927,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provided theories, strategies and guidance, and the Soviet Union government offered huge support of human resources, materials and finance. However, the cooperation did not follow their designed scheme on account of separating from the national situation and revolutionary reality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poor contrast of the objective power between two sid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Borodin's mission was doomed to be unable to be completed. The best option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should be to realize the coalition of all revolutionary classes. Nevertheless, it was ended by the dictatorship of big landlords and big bourgeoisie. In a word, this failure was caused by the double insufficiency of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long with the incapability of finding the right revolutionary road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fter all, the right road can only be found by the CPC members themselves.
引文
① 参见拙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序》,朱建中周志斌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 参见章开沅:《不研究普罗百姓,就不知道历史“原生态”》,《北京日报》,2010年8月2日。
    ① 章开沅:《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论纲》,《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
    ①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7、479页。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①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2页。
    ① [美]赫尔穆特·格鲁伯:《斯大林时代共产国际内幕》,达洋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
    ② 崔书琴:《孙中山与共产主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重印本,第36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4页。文中“鲍尔汀”即指鲍罗廷。
    ④ 参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2页。
    ① 参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5~76页。
    ② 参见周文琪、褚良如:《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③ 参见《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0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⑤ 参见[美]吴应銧:《吴佩孚与苏联、中共及孙中山的关系》,唐秀兰译,《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1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182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7~79页。
    ③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5页。
    ④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8页。
    ⑤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8-64页。
    ①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6、95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④《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2页。
    ⑤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106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112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
    ④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406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197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3页。
    ③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98-200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238页。
    ② 参见《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③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87、88页。
    ①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6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③ 参见[苏]C·A·达林:《中国回忆录1921~1927》,侯均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0、91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
    ⑤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325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180页。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63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192页。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6、77页。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页。
    ②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476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6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① 参见《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6-452页;第557~568页。
    ②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133页。
    ④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版,第496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②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28~432页。
    ③ [俄]玛玛耶娃:《共产国际与国民党——20世纪20年代关于共产国际与国民党相互关系的某些观点》,孙艳玲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修荣主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④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266页。文中“加拉汉”即加拉罕。
    ② [美]艾伦·惠廷:《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向青译,《党史研究资料》第5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68页。
    ③ 转引自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3年影印,第170页。
    ①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曾宪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美]L·霍罗布尼奇(Lydia Holubnychy)《鲍罗廷与中国革命1923-1925》(Micheal Borodin and the Chinese Revelution,1923~1925),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1979年版,蒋永敬对该书做了介绍和评论,见《中国现代史论集》第10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美]丹·雅各布斯(Dan N. Jacobs)《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Borodin——Stalin's Man in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殷罡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365页。
    ② [美]L·霍罗布尼奇:《鲍罗廷与中国革命1923~1925)),中译文转引自《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陈锡祺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00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370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371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371页。
    ② 参见[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③ 《大元帅到恳亲会训励民党》,《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10月16日。鲍罗廷以“李宁”之名,被介绍给与会者。
    ④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① 参见[苏]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页。
    ③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④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⑤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8页。
    ⑥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8、501页。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页。
    ② [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37页。
    ③ 《改组特别会议》,《国民党》周刊第1期。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8辑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筹备工作》所列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名单稍有不同。上海国民党本部于国民党 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后改称执行部,人员有所调整。
    ① 《十一月二十二日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1/4。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8页。邓泽如编《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收录的孙中山同一批示中“鲍罗廷”为“鲍君”,当属原貌。史料中,鲍罗廷的名字也写成“鲍罗庭”、“鲍尔汀”、“鲍尔丁”。
    ② 参见《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向导》周报第50期,1923年12月29日。
    ③ 《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6页。
    ④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03页。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82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③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2、83页。
    ④《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93页。
    ⑤参见拙文:《三民主义: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共产国际的解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参见拙文:《三民主义: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共产国际的解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页。
    ①罗加伦主编:《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第1271页。
    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33页。
    ③《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④[美]丹·雅各布斯:《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殷罡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121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0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9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96、397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41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60、461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66、467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471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80-487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③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5-88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126页。
    ④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477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④ 参见[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52页。
    ① 《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5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54页。
    ①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17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179页。
    ② 参见[美]陈福霖:《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改组的起源》,《中国现代史论集》第10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83页。
    ③ 参见拙文:《孙中山与鲍罗廷的关系及其对国民革命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④ 参见《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① 参阅拙文:《后孙中山时代中共对三民主义之论评》,《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2003;《三民主义: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共产国际的解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 武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第20次速记录,1927年7月15日。转引自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③ 吴明刚认为鲍罗廷最早概括了“三大政策”的概念,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修荣主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④ 王学启:《三大政策概念的首次提出》,《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7期。
    ⑤ [日]狭间直树:《“三大政策”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 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页。
    ③ 参见王若飞:《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④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⑤ 参见黄彦:《关于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周兴樑:《论孙中山“联共”思想》,《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⑥ 参见拙文:《也谈孙中山关系国共关系的主张》,《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
    ⑦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07页。
    ① 参见姚金果:《“容共”与“防共”:孙中山对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 《追悼列宁详情》,《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2月25日。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④ 《追悼列宁详情》,《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2月25日。
    ⑤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页。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 460、461页。
    ① 参见《十三年二月二十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② 参见《十三年二月九日中央党部第四次会议》,《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46、147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183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93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04-219页。
    ④ 参见《十三年三月五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① 《政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24年7月11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参见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1~1926年),内部印行,第200页。
    ① 参见《十二月二十四日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1/4。
    ② C. Martin Wilber and Julie Lien-ying How. 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Soviet Advisers and Nationalist China 1920~1927, Document 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491-495该《条例》完稿时间,是原编者判定的。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14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③《叶剑英元帅谈孙中山先生的建军思想和大无畏精神》,见《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④ 参见陈予欢:《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0-300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0页。
    ③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④ 瘳仲恺:《革命党应有的精神之伸义》,见《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① 参见[苏]M·C·贾比才等著《中国革命与苏联顾问1920-1935),张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② 参见《政治委员会第五次会议》,1924年8月13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7、8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9、150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4、555页。
    ④ 参见《十三年二月二十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⑥ 参见《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① 参见《政治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24年7月11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9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页。
    ② 《鲍罗廷电告中俄交涉》,《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4月1日。
    ③ 《鲍罗廷电告中俄交涉》,《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4月1日。
    ① 《大元帅电复苏俄代表》,《民国日报》1924年4月3日。
    ② 《中俄交涉破裂后各团体态度》,《晨报》1924年3月22日。
    ③ 参见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207页。
    ① 参见《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34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1页。
    ③ 为人:《废约运动》,《向导》周报第76期,1924年7月30日。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284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362、363页。
    ⑥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27-229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33-236、238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39-241、248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255页。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45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08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99、500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9、511页。
    ③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253页。
    ④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4-355页。
    ①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427页。
    ② 参阅拙文:《三民主义: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共产国际的解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99、425页。
    ④ 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⑤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① 《十三年四月十四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② [美1赫尔穆特·格鲁伯:《斯大林时代共产国际内幕》,达洋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46、147页。
    ④ 参见拙文:《中国国民党汉口执行部解析》,《民国档案》2009年第4期。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97、498页。覃理鸣(覃振)、詹大悲和熊克武的姓名是根据《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册所附《勘误表》改正的。
    ② 参见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3年影印,第277、278页。
    ①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24、325页。
    ② 参见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3年影印,第283页。
    ③ 《张知本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58页。
    ④参阅拙文:《中国国民党汉口执行部解析》,《民国档案》2009年第4期。
    ⑤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9、310页。
    ⑥ 《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2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6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6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191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①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第1278页。
    ②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第1286页。
    ①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第1287页。
    ②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第1288-1290页。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98、499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0~502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2页。文中“总统”指孙中山,孙曾任非常大总统。“政治局”指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7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23、224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3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8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11页。
    ⑥ 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0、521页。
    ① 参见冯自由:《致孙中山先生函稿》,《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1期。
    ② 《十三年八月十九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2/4。
    ③ 《十三年八月十九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2/4。
    ④ 《十三年八月十九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2/4。
    ① 参见杨天石:《瞿秋白的<声明>与国共两党的<分家>风波》,《党史纵横》2001年第12期。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8页。
    ③ 《政治委员会第六次会议》,1924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④ 《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2/6。
    ① 《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2/6。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③ 转引自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奖助委员会1973年影印,第327、328页。
    ④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79版,第18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4、525页。
    1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4、525页。
    2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527页。
    3 《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1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34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8、529页。
    ③ 《政治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924年9月1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④《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十次会议录》,《一届中执会第1~13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1.3/19。
    ⑤ 参见《政治委员会第七次会议》,1924年9月3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1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103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9页。
    ① 《宋庆龄致鲍罗廷的七封函件》,《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②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2页。
    ② 王奇生称革命委员会“不知何故最终未能正式成立”,于史不符。将革命委员会理解为位阶高于、权力重于政治委员会的常设机关,亦欠妥当。见王奇生:《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1924-1927)》,《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③ 《宋庆龄致鲍罗廷的七封函件》,《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④ 《宋庆龄致鲍罗廷的七封函件》,《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⑤ 参见《某君呈报一九二四年十月十四日革命委员会会议事项》,《苏联阴谋文证汇编》(广东事项类),第6页,1928年编印。
    ⑥ [美]丹·雅各布斯:《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殷罡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155页。
    ①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6、789页。
    ②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0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19、620页。
    ④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8页。
    ① 转引自王宗华、刘曼容:《国民军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3页。
    ③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7、798页。
    ④ 蔡和森:《段冯张三派军阀暗斗之北方政局》,《向导》周报第91期,1924年11月。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66页。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66页。
    ② 《政治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1924年11月1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
    ⑤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7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4、295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4-29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8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67、568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0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2页。
    ④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3页。
    ⑤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237页。
    ⑥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0、241页。
    ①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257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67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1、572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3页。
    ① 超麟:《国民会议之怒潮》,《向导》周报第95期,1924年12月。
    ② 罗敬:《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之经过与结果》,《向导》周报第113期,1925年5月3日。
    ① 参见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3年影印,第323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9、350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7页。
    ③ 《国民派牺牲共产派》,《晨报》1925年1月23日。
    ① 《国民党中反共产派决推倒共产派》,《晨报》1925年1月14日。
    ② 《孙文病中之国民党》,《晨报》1925年2月16日。
    ③ 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7、78页。
    ④ 《所谓民党大团结问题》,《晨报》1925年5月30日。
    ⑤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98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4、575页。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页。
    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00、601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01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页。文中部分文字加黑为原文所有。
    ② 参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8-92页。
    ①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③ 参见《关于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彭述之给中共旅莫支部全体同志的信》,1925年2月2日,《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6-21页。
    ④ 《关于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张伯简给东方大学同志的信》,1925年2月5日,《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⑤ 参见《关于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彭述之给中共旅莫支部全体同志的信》,1925年2月2日,《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3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78、579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353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上海各群众团体文件)》(1924-1927),第25页。
    ②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五卅运动史料》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③ 转引自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上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
    ④ 参见《中国工会历次代表大会文献》第1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王清彬等:《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京社会调查部1928年,第138页。
    ⑤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五卅运动史料》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1页。
    ⑥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五卅运动史料》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页。
    ② 参见《邓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4页。1925年7月11日,省港罢工委员会公祭文称死难烈士为54人。
    ③ 秋人:《省港罢工的过去和现在》,《政治周报》第9期,1926年4月26日。邓中夏称此时罢工工人已达25万。
    ①《政治委员会第十八次特别会议》,1925年6月23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政治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1925年7月3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③ 《政治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1925年7月2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④ 《政治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1925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① 《政治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会议》,1925年10月14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6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87、588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13页。
    ① 参见《政治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1925年2月19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12、613页。
    ③ 居正:《清党实录·序》,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页。国民党一届三次全会北京阶段的具体日期不详。
    ④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124页。《中国国民党历届历次中全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一)》关于一届三次全会在广州开幕的时间有5月16日和18日两种记载,见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9辑《目录》第2页、《内容提要》第3页。 汪精卫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提及一届三次全会于5月16日接受孙中山遗嘱。《邵元冲日记》记载5月17日开谈话会,18、19日开预备会,20日至25日开全体会议。
    ① 陈天锡:《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2页。
    ② 参见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206页。
    ①《政治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1925年6月14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政治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1925年6月19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① 《政治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1925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① 《政治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1925年7月8日;《政治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1925年7月27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① 陈公博:《苦笑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第45页。
    ① 《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纪录》,《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① [苏]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3、169页。
    ② 参见陈公博:《苦笑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第19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76页。
    ① 《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192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③ 《政治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纪录》,1925年8月26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① 《政治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纪录》,1925年9月7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参见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①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21-428页。
    ② 《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议事录》,1925年9月2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7.1。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11、414、417页。
    ④ [美]赫尔穆特·格鲁伯:《斯大林时代共产国际内幕》,达洋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① [苏]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页。
    ②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62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04页。
    ① 陈天锡:《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3页。
    ②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① 陈天锡:《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第68、69页。
    ② 陈天锡:《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0、72页。
    ①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蔡尚思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9页。
    ②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蔡尚思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2、603、609页。
    ③ 转引自李云汉:《孙文主义学会与早期反共运动(1925-1927)》,见《中国现代史论集》,张玉法主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15、116页。
    ④ 参见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蔡尚思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5页。
    ① 参见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蔡尚思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4-593页。
    ② 参见邵元冲:《读“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书后》,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378-383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78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93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418页。
    ④ 陈公博:《苦笑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第27页。
    ⑤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页。
    ① 参见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37-146页。
    ② 《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第16页。
    ③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页。
    ① 转引自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下册,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64页。
    ② 转引自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下册,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64、265页。
    ③ 转引自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者著作奖助委员会1973年影印,第416页。
    ④ 《政治委员会第七十五次会议》,1925年10月3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7.1。
    ① 参见《邹鲁文存》第3集,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09-114页。
    ② 《邵元冲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① 陈天锡:《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4页。
    ② 《邵元冲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14页。
    ③ 转引自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下册,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64页。
    ④ 转引自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下册,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80页。
    ⑤ 陈天锡:《增订戴季陶先生编年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4、75页。
    ① 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下册,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86页。
    ②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9、20页。
    ③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0页。
    ④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0页。
    ⑤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7页。
    ①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8页。
    ②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第7页。
    ③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3-55页。
    ①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
    ②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② 转见子任:《中国国民党选派学生赴莫斯科孙文大学》,《政治周报》第2期,1925年12月13日。
    ④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68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72-474页。
    ③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页。
    ④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页。
    ⑤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页。
    ① 蒋介石:《为西山会议告同志》,见《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文中“正中”为“中正”之误。
    ② 《蒋介石对于联俄问题的意见》,见《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
    ③ 子任:《革命派党员群起反对北京右派会议》,见《政治周报》第2期,1925年12月13日。
    ④《湖北省党部上中执会等电》,1925年12月9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汉9021.55。
    ⑤ 《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声讨叛党党徒并告全体党员及湖北民众》,1925年12月24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汉12559。
    ① 参见《湖北省党部之二函》,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汉529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130页;《政治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1925年7月20日,《政治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1925年11月20日,见《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447页。
    ③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84页;《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131页。
    ①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66、67页。
    ② 吴玉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概略》,见《政治周报》第5期,1926年3月7日。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② 参见《中国国民党总章修正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6辑上,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第39-44页。
    ① 参见谭平山:《党务报告》,见《政治周报》第2期,1925年12月13日。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页。
    ③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28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377页。
    ② 《大会始末记要》,见《政治周报》第6、7期合刊,1926年4月10日。
    ① 汪精卫:《我们应该怎样的努力》,见《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468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0、23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①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9~222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天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82~387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452页。
    ③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82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8、60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⑤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76页。
    ①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81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6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0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47页。
    ④ [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② 《政治委员会临时特别会议议事录》,1926年3月22日,见《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1~163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2。
    ③ 汪精卫:《复林柏生书》,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522页。
    ④ 转见《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187页。
    ① 汪精卫:《复林柏生书》,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521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79页。
    ③ 居正:《清党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第145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5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59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557页。
    ③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60-562页。
    ①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70-575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237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13、215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217页。
    ① 《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8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220、221页。
    ③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1-587页。
    ④ 参见《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1~163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2。
    ①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1页。
    ②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12页。
    ③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7页。
    ④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7页。
    ⑤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7页。
    ①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页。
    ③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页。秦孝仪主编的《革命文献》第79辑记载设立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草案为5月19日通过,见该书第49页。
    ④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591页。
    ① 参见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61页。
    ②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624、625页。
    ③ 李立三:《党史报告》,见《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周恩来说签字接受的办法是张国焘搞的,见《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④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对于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宣言》,见《政治周报》第14期,第7页。
    ①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97-99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315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326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282页。
    ⑤ [美]赫尔穆特·格鲁伯:《斯大林时代共产国际内幕》,达洋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① 《政治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1925年7月17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1。
    ② [苏]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杜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224页。
    ③ [苏]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杜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223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440、441页。
    ② 参见萧继宗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6年,第149-151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637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20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731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34、735页。
    ② 《政治委员会第八十八次会议议事录》,1925年11月3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10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7.1。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天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④ 参见萧继宗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6年,第15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③ 《市民迫段祺瑞下野》,《晨报》1925年11月29日。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40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40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42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744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03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10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17页。
    ⑦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2、7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23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③ 李颖主要依据这个材料,论证鲍罗廷“对北伐持否定态度”。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北伐》,《党的文献》2005年第6期。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⑤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7、48页。
    ⑥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45页。
    ⑦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28、540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② 参见拙文:《再谈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问题》,《江汉论坛》2000年第9期。
    ① 《昨日市民欢迎白陈两代表纪事》,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1日。
    ② 黄嘉谟:《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第9页。
    ③ 《政治委员会第125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3月29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1~163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2。
    ④ 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54-558页。
    ⑤ 《政治委员会第131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4月16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1~163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7.2。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把你,第201、202页。
    ⑦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把你,第202、20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82页。
    ③ (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8页。
    ④ 《政治委员会第138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5月3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1~163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7.2。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稿》,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95页。
    ① 参见拙文:《北伐战争发动问题新探》,《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5期。
    ② 转引自[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6页。
    ③ 参见拙文:《北伐战争发动问题新探》,《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5期。
    ④ [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0页;《政治委员会第163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7月9日,《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01~163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27.2。
    ① 参见萧继宗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6年,第176页。
    ② 《中局致北方区委信》,1926年8月11日。
    ③ 《北伐史料》,台北:“国史馆”2002年,第11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⑤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⑥ 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向导》周报第157期,1926年6月。
    ① 《反对段祺瑞屠杀北京民众之宣传大纲》,《人民周刊》第7期,1926年3月30日。
    ② 参见拙文:《北伐战争发动问题新探》,《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5期。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5页。
    ⑤ 参见拙文:《再谈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问题》,《江汉论坛》2000年第9期。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②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369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
    ③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397页、第390-397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⑤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92、393页。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5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390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④ 参见《秋白由粤回来报告》,《中央政治通讯》,1926年9月15日。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407页。
    ⑥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8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9-414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414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①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418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77、78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387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530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623、624页。
    ⑥ 《第三十四次政治会议》,1926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会议第31-67次会议纪录》,00.1/32,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① 转见田子渝主编:《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475页。
    ③ 《第二十二次政治会议》,1926年9月18日,《中央政治会议第1~30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31。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496页。
    ⑤ 参见拙文:《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40、261页。
    ③ 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229页。
    ④ 参见拙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中央各省区联席会议》,《党史资料与研究》1986年第1期。
    ⑤ 《联席会议议案起草委员谈话会纪录》1926年9月14日,影印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① 《中央各省联席会议议事录第一日第一号》,1926年10月15日,影印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联席会议宣言及决议案》,1926年。影印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① 参见德政:《一年来国民党之重要决议》,《民国日报》1927年1月1日。
    ② 参见拙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中央各省区联席会议》,《党史资料与研究》1986年第1期。
    ③ 《K.M.T.中央地方联席会议经过情形》,《中央政治通讯》第12期,1926年11月。
    ④ 《中国国民党中央各省联席会议议事录》第12号,影印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⑤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①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② 《鲍罗廷先生演说词》,《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8日。
    ③ 参见《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1-96页。引文黑体为笔者所标注,原文系以加着重号的方式表现。
    ①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② 《鲍罗庭先生演说词》,《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17日。
    ③ 《鲍罗廷先生在中俄联欢会之演说词》,《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18日。
    ④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⑤ 本节文字较多采用拙文《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见《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69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754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792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800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页。
    ⑤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315页。
    ① 《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0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47页。
    ③ C. Martin Wilbur and Julie Lien-ying How. 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Soviet Advisers and Nationalist China 1920~1927, Document 69.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P.773-776.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4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05页。
    ② 《鲍罗庭顾问在武昌欢迎大会之演说词》,《革命军日报》1926年12月13日。
    ③ [苏]C·A·达林:《中国回忆录1921-1927》,侯均初等译,李玉贞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6页;[苏]维什尼亚科娃一阿基莫娃:《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王驰译,李玉贞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三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5日。以下简作《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次会议议事录》,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851页。
    ③《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22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4页:“蒋中正总统”文物检索系统,00273/01-0355,台北:“国史馆”。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4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5 页。
    ①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0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电稿抄录》,1927年1月,第40页,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66、67页。
    ①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三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5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三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5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③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三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5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④ 《蒋总司令昨晚欢宴各界代表纪盛》,《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6日。
    ①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七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24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6、1037页。
    ④述之:《国民政府迁移问题》,《向导》周报第188期,第2009页。
    ⑤ 《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第16、17页。
    ⑥ 《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第22、27页。
    ⑦ 《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第32页。
    ⑧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4页。
    ① 《邓演达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扩大联席会议记录》,1927年2月21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19页。
    ①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三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5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参见拙文:《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史料述评》,《民国档案》2005年第2期。
    ③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扩大联席会议记录》,1927年2月21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④ 参见拙文:《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蒋永敬以“鲍罗廷劫持武汉政权的经过”为其著作标题,见《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401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565页。
    ③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17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④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4、185页。
    ① 宋美龄:《与鲍罗廷谈话的回忆》,《传记文学》第32卷第5期。
    ②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31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③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④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4、189-191页。
    ①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页。
    ②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二十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月31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③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31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① 《武汉市民庆祝大会上鲍顾问之演讲》,《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6日。
    ②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③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页。
    ④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10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⑤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22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①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27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13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③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议事录》,1926年12月22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④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139页。
    ①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3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5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
    ③ 参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3-273页。
    ④ 参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3页。
    ① 《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传到中国的时间当在1926年12月18日前后,不晚于1月21日。1926年12月18日,福京从上海发出的的信提到布哈林关于中国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讲话和彼得罗夫为全会提交的中国问题提纲;1月21日,维经斯基的信表达了对斯大林报告和全会决议的看法。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据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对此件有所引用推断,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此项解释不晚于1927年2月底。
    ③ 《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议事录》,1927年1月3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扩大联席会议记录》,1927年2月21日,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② 《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第117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150页。
    ① 《武阳夏党员大会庆祝示威大会热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26日。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87页。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央副刊》第7号,1927年3月28日。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② 周恩来:《关于上海的武装起义》,《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第76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④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328页。
    ⑥ 参见拙文:《共产国际与上海起义指导方针的形成及其演变》,《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4、100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5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8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13页。
    ⑤ “蒋中正总统”文物检索系统,00428/01—0504,台北:“国史馆”。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9页。
    ②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0页。
    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④ 《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上海各群众团体文件)》(1924~1927年),内部印行,第35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222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5-1007页。
    ③ 《驻汉日水兵昨日登岸大屠杀》,《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4日。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1-1022页。
    ② 《大局讨论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27年4月30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2.4/43.1。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4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8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9-1081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207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20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0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6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202-204页。
    ① [苏]维什尼亚科娃一阿基莫娃:《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王驰译,李玉贞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6页。
    ② 土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未注明日期。陈克文《土地委员会开会经过》称第一次会议4月2日举行,见《中央副刊》上册,第202页。1927年《农民运动》第X期载文称此次会议于4月7日召开。鉴于4月2日晚间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才决定成立土地委员会,故取4月7日为第一次会议日期。
    ① 《土地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记录》,1927年4月26日,见《毛泽东在武汉》,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190页。
    ② 《土地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记录》,1927年4月26日,见《毛泽东在武汉》,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192页。
    ① 本节文字较多采用拙文《鲍罗廷与中共五大》,见《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③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202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177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204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③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8页。
    ④《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226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④ [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分裂》,王淇杨云若朱菊卿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28页。
    ② [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分裂》,王淇杨云若朱菊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174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① 参见拙文:《鲍罗廷与中共五大》,见《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② 本节文字较多采用拙文《鲍罗廷与中共五大》,见《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209页。
    。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见《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5、717、718页。
    ⑦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⑧ 王若飞:《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见《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①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5页。
    ①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233、234页。
    ②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232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80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8-42页。
    ① 《大局讨论会第一次会议记录》,1927年4月30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2.4/43.1。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2、43页。
    ④ [美]罗伯特·诺斯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王淇杨云若朱菊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⑤ [美]罗伯特·诺斯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王淇杨云若朱菊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① 《斯大林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30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2、43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④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共党史资料》第3辑,第43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26页。
    ② [美]罗伯特·诺斯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王淇杨云若朱菊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57、58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289页。
    ⑤ [美]罗伯特·诺斯 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王淇 杨云若 朱菊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②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8、139页。
    ③ 参见拙文:《鲍罗廷与中共五大》,《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19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①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2、407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5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① 《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73、174页。
    ② 汪精卫:《寄李石曾书》,1927年4月6日,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314、315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266页。
    ④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7页。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①《第四军十一军欢迎汪精卫委员暨国际工人代表团盛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22日。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5、1116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① 参见《斯大林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01-204页。
    ② 参见《斯大林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17-241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256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253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277页。
    ② “蒋中正总统”文物检索系统,00574/01—0681、00596/01—0705,台北:“国史馆”。
    ③ 《宁汉分裂与清党》,台北:“国史馆”,2002年,第38页。
    ④ 《宁汉分裂与清党》,台北:“国史馆”,2002年,第33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3、1165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249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250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251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5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9-1166页。
    ③ 《经亨颐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27年6月27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类号282/251。
    ① 《店员工会应否存在》,《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30日。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2-1104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2、1144页。
    ① 《湖南工人运动史》编著组:《湖南工人运动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湖南省总工会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湖南省档案馆:《湖南工运史料选编》第2册,1984年12月内部印行,第526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3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274、283页。
    ① 陈公博:《苦笑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第83、84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③ 《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1927年5月27日,北京:中央档案馆。
    ④ 《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1927年5月29日,北京:中央档案馆。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29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366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290、291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307、346、34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309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362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362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363页。
    ③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页。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
    ② 《政治会议第108次会议纪录》,1927年6月22日,见《中央政治会议第73~111次会议纪录》,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会议00.1/33。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0、1292页。
    ④ 汪精卫:《武汉分共之经过》,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476页。
    ①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370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377页。
    ③ 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见《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135页。
    ④ 《湖北省总工会上中执会呈》,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汉0868。
    ⑤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页。
    ① 《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记录》,1927年7月3日,转引自《任弼时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105页。
    ② 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见《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136、137页。
    ③ 瞿秋白:《中国革命与共产党》,见《党史资料》1952年第4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第60页。
    ④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399页。
    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政局宣言》,1927年7月13日,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第454-458页。
    ① 《斯特朗在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78页。
    ②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页。
    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各省区党务报告(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记录(武汉),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记录(武汉),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记录(南昌),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记录(武汉),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记录(广州)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记录(武汉),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土地委员会会议记录(武汉),北京:中央档案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记录(南京),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记录(南京),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记录(上海),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中国国民党汉档E1(6832~10132),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蒋中正总统”文物01(0001~0726):台北,“国史馆”
    中央档案馆:《中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编》,内部印行
    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编》,内部印行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6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9~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陈旭麓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第1~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谭平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苏联阴谋文证汇编》,京师警察厅1928年
    《事略稿本》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版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武汉国民政府史料》,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央档案馆:《北伐战争(资料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北伐史料》,台北:“国史馆”2002年版
    《宁汉分裂与清党》,台北:“国史馆”2002年版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主编:《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选编(1923年2月~1924年4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初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8、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55年版
    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6年版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6、7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9年版
    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等编译:《1919~1927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辑》第1辑,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斯特朗在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苏]米夫:《中国革命》,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1933年版
    [苏]米夫:《英勇奋斗的十五年》,北方文化出版社1938年版,出版地不详
    [苏]A·卡尔图诺娃:《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罗伯特·诺思等:《罗易赴华使命》,王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C. Martin Wilber and Julie Lien-ying How. "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Soviet Advisers and Nationalist China 1920_192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宋美龄:《与鲍罗廷谈话的回忆》,《传记文学》第32卷第5、6期
    张国焘:《我的回忆》,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
    杨子烈:《张国焘夫人回忆录》,香港:自联出版社1970年版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陈碧兰:《早期中共与托派:我的革命生涯回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
    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陈公博:《苦笑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包惠僧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丕士:《中国召唤我——我参加中国革命的历程》,郭济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苏]A·B·勃拉戈达托夫:《中国革命纪事1925-1927年》,李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苏]A·B·巴库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札记》,郑厚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苏]C·A达林:《中国回忆录1921~1927》,侯均初等译,李玉贞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苏]B·B·维什尼亚科娃一阿基莫娃:《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王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苏]维·马·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曾宪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在中国土地上苏联顾问回忆录1925~1945年》,何智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苏联顾问在中国1923~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广州民国日报》1923~1927年
    《民国日报》1923~1927年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
    《革命军日报》1927年
    《大公报》(长沙)1924~1927
    《申报》1924~1927
    《晨报》1924~1927
    《工人之路》1925年
    《中国农民》1926~1927年
    《政治周报》1926年
    《中央副刊》1927年
    《湖北农民》1926~1927年
    《湖北农民运动》1927年
    《群众》1926~1927年
    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丁言模:《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崔书琴:《孙中山与共产主义》,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
    刘曼容:《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版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第10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版
    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3年版
    《北伐战史》,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版
    姚金果苏杭杨云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姚金果、苏杭:《详解中国大革命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黄修荣:《共产国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京:求实出版社1983年版
    黄修荣:《第一次国共合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向青:《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的历史概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李新等总主编、杨天石主编:《中华民国史》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萧超然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静如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曾宪林等:《中国大革命史论》,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曾宪林等:《北伐战争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曾宪林主编:《国民革命事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继增 毛磊 袁继成:《武汉国民政府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杨奎松:《国民党“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史学会:《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周利生:《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秋实:《瞿秋白与共产国际》,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宋平:《蒋介石生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闻少华:《汪精卫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田子渝等主编:《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编:《俄共秘档与中国革命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新探》,北京:中共党史出 版社1995年版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论点摘编》,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1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译处:《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2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郭德宏主编:《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梁怡等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L·霍罗布尼奇:《鲍罗廷与中国革命1923~192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9年版
    [美]D·雅各布斯:《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殷罡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苏]M·c·贾比才等:《中国革命与苏联顾问1920~1935年》,张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丘权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董云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霞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康拉德·布兰特:《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924~1927》,群力译,马萨诸塞:哈佛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德]帮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何国民党统一战线》,李逵六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西班牙]奥尔加特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HAROLD R. ISAACS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LD:CALIFORNIA
    蒋永敬:《鲍罗廷与中国国民党之改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
    元邦建:《鲍罗廷在广东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4期
    元邦建:《孙中山与鲍罗廷》,《孙中山研究》第1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林家有:《鲍罗廷与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歧异与磨合》,《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姚金果:《陈独秀与鲍罗廷初期的合作与分歧》,《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段治文:《试论大革命时期鲍罗廷对蒋介石策略的双向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郭盈宏:《鲍罗廷与蒋介石在广东的崛起》,《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张留见:《鲍罗廷与整理党务案》,《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6期
    周利生:《重评1925年上海谈判——兼论吴廷康、鲍罗廷的主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吴灿:《鲍罗廷和罗易在中共“五大”前后的争论》,《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苗体君:《鲍罗廷与北伐战争》,《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孙泽学:《北伐战争中迁都之议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8年第8期
    李付安:《论大革命后期鲍罗廷指导武汉国民政府战略退却的积极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刘亨让:《试论鲍罗廷和大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吴美珍:《论鲍罗廷帮助武汉政府摆脱困境的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杨奎松:《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史研究的进展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一九二四~一九二七年国共党际关系的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吴明刚:《鲍罗廷在中国大革命中的历史功过评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1期
    张留见:《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的失败》,《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姚洪亮:《鲍罗廷在中国革命活动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4期
    马贵凡:《俄罗斯学者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5期
    章开沅:《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论纲》,《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
    章开沅:《走自己的路一中国史学的前途》,《暨南学报》2005年第3期
    章开沅:《尊重历史,超越历史》,《学习月刊》2005年第9期
    曾成贵:《后孙中山时代中共对三民主义之论评》,《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2003年版
    曾成贵:《三民主义: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共产国际的解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曾成贵:《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再认识》,《孙中山思想与两岸发展》,台湾宜兰:佛光大学政治系2009年印行
    曾成贵:《孙中山的政党建设思想述评》,《中山思想与两岸社会文化发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10年版
    曾成贵:《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曾成贵:《鲍罗廷与中共五大》,《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曾成贵:《中国国民党汉口执行部解析》,《民国档案》2009年第4期
    [俄]A·格里戈里也夫:《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内在中国1926-1927年政治问题上的斗争》,董仲其译,《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3、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