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采用审美文化视角对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历史发展、艺术类型、美学追求、现状与未来展开全面研究,把儿童电视剧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理解它的发展与更新。
     绪论部分探讨了电视艺术景观时代对儿童的影响,指出电视应当运用优秀电视艺术作品的美学特质和真善美合一的文化内涵,给儿童以精神境界的提升。此外,也对儿童电视剧在中国电视艺术中的地位以及现实问题进行了初步概括和分析。
     第一章对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的五个阶段做了历史归纳,将其划分为初创期、停滞期、复苏期、成长期以及探索上升期,并总结了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过程中的三种文化表征,分别从“政治意识”、“生活意识”和“童性意识”角度做了探讨和论述。
     第二章对儿童电视剧进行类型研究,分别总结了神话童话剧、儿童科幻剧、儿童生活剧、人物传记剧的类型特征,并对各自不同的审美文化内涵做了深入阐释。
     第三章从中国儿童电视剧的文本出发提炼出童趣审美、幻象审美、诗意审美、智性审美诸概念和儿童电视剧的审美追求,用以开掘儿童电视剧的知识范式,指出上述美学追求对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升华儿童的审美境界及对中国儿童电视剧创作的重要价值,努力寻求富有诗性和民族意味的儿童电视剧审美理念。
     第四章就电视产业发展大背景对于儿童电视剧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分析。探索了儿童电视剧创作在数量提高的同时,精品率不高的原因。指出儿童电视剧创作中的形式化倾向、重现实而轻幻想的倾向以及创作队伍的缺失等问题,导致了儿童电视剧精品缺失的现状。
     余论认为,中国儿童电视剧应当努力追求儿童本位、贴近儿童心灵,同时借助电视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段,拓展儿童电视剧的审美空间。在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多方借鉴、积极融合,实现儿童电视剧艺术创新的目的。在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坚守儿童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形态的审美化生存,努力推动儿童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A complete research is given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tyle of artand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Children’s teleplay and also its status quo and futuredevelopment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esthetic cultural visual angle under the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Children’steleplay reverted to concret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o comprehend itsdevelopment and renewal.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teleplay onChinese children .TV should raise Children’s spiritual world with aestheticidiosyncrasy and truth-perfection-beauty-combine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excellent TV art production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rt that the status quowhich is the status of Children’s teleplay in Chinese TV art world and make aconsumption and analysis.
     In Chapter One of the text, the five stages of Chinese Children’s teleplaydevelopment are carded and generalized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they are elementary period, lag phase, anabiosis period, growth period anddeveloping and ascending period. the cultural characters are generalized with thefollowing three parts: Political awareness, life awareness and childish awareness.In Chapter Two of the text, research is made about genres of Children’steleplay, the genre characteristics of fairy tale teleplay, enfant science fictionteleplay, children’s life teleplay and character biography teleplay are respectivelysummarized and deeply analyze.
     In Chapter Three of the text, some conception has been abstracted from chinachild’s teleplay including: children’s taste, idolum taste, poetry taste as well aswisdom taste so as to develop Children’s teleplay’s knowledge models, explainingChildren’s aesthetic imagination and fancy of teleplay art, edify Children’saesthetic sentiment and sublime Children’s aesthetic ambit and seek a kind of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Children’s teleplay abounded with poetry and nationalodour.
     In Chapter Four of the text, active and passive influences which the bigbackground of TV industry development may bring to children teleplay arediscussed. The problem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few excellent childrenteleplay productions in comparison to its increasing amount. The reason is that theformalizing inclination in children teleplay production, inclination of thinkingmore of reality and less of fancy as well as lack of good originators lead to theactuality of lack of excellent children’s teleplay.
     It is considered in the remaining part that Chinese children teleplay shouldtry its best to pursue Children’s standard and approach close to children’s heartand in the meantime to broaden children’s teleplay’s aesthetic space through thecreation of TV art skills and means, use various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andperform an active amalgamation while basing ourselves upon our national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ver forget to hold aesthetic modes as the baseline whilesee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reate the prosperities.
引文
①Harold lnnis: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转引自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②竹内郁郎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③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25页。
    ①单世联:《“复制”和“韵味”》,见《外国美学》第17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7页。转引自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②刘涛:《电视娱乐的审美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第22页。
    ③弗雷里赫:《电影大师谈电视》,黎煜译,《世界电影》,2002(5)。
    ④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914页。
    ①马驰著:《“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②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③布尔迪厄:《纯美学的历史起源》,《思想的锋芒(上)》,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①黄会林等:《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现代传播》,2008(1)。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①这部分资料可与果青文章《开创中国儿童电视剧》参看,《当代电视》,2008(8)
    ①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9/21/content_3522096_1.htm。
    ②转引自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③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页。
    ④见章柏青主编:《艺术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694页。
    ①陈舒平:《儿童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②《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分别参加审议》,《人民日报》,2008年3月11日。
    ①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6页。
    ②黄会林等:《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现代传播》,2008(1)。
    ③据黄会林等:《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下)》,《现代传播》,2007(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347页。
    ①《回声》剧本见《人民日报》1981年6月6日,原载《小剧本》1981(1)。
    ①彭家瑾:《儿童片也要刻画新—人—看儿童电视剧<棒棒真棒>》,《当代电视》,1992(7)。
    ②东仁:《关于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争鸣综述》,《人民日报》1990年5月29日。
    ①于广华:《增强使命感大力繁荣儿童电视剧创作》,《当代电视》,1997(7)。
    ①《三年来全国各地出版了大量少年儿童读物》,《人民日报》,1953年5月26日。
    ②张庆仁:《刘文学电视广播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第12页。
    ③凌燕:《中国儿童题材影片的非儿童本位取向分析》,《当代电影》,2006(6)。
    ①张庆仁:《刘文学电视广播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第12页。
    ②刘厚明:《儿童喜剧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③吴庆先:《儿童形象塑造琐谈》,《人民日报》,1979年5月28日。
    ①《为下一代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祝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人民日报》,1980年5月31日。
    ①周晓波:《经济大潮冲击下九十年代少年小说的新视点》,《理论与创作》,1996(3)。
    ②苏萍:《中西顽童形象文化承载之比较》,《教育探究》,2008(1)。
    ①曹文轩:《在平静中从向自己》,《儿童文学选刊》,1989(3)。
    ②朱自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与出路》,《文艺争鸣》,2006年(2)。
    ①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湖北少儿出版社,1990年,第153页。
    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3页。
    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4页。
    ①高尔基:《谈谈民间故事》,《高尔基论文选》,孟昌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99页。
    ②帕乌斯托夫斯基:张铁夫译,《面向秋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③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163页。
    ④密德魏杰娃:《高尔基论儿童文学》,以群、孟昌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第22页。
    ①孙建江:《童话艺术空间论》,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第4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45页。
    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85页。
    ③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见《儿童文学小论》,岳麓书社,1989年,第39页。
    ④钟叔河编:《知堂书话·王尔德童话》,岳麓书社,1986年,第11页。
    ⑤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贺宜文集》(第五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第346页。
    ①秦裕权:《童话片略谈》,《电影通讯》,1988(9)。
    ②陈正:《谈谈童话剧》,锡金编:《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第341页。
    ③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第58页。
    ①章柏青等主编:《艺术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567页。
    ②宋永忠:《国产儿童电视剧的窘境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6)。
    ①郑文光:《科学文艺杂谈》,《儿童文学研究》编辑部编,《儿童文学研究》(第七辑),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第1页。
    ②刘慈欣:《混沌中的科幻》,中国科普作协科幻研究会,《星云》,第二十七期。
    ①鲁伊:《用芯片控制大脑?开启大脑之门之路》,http://www.people.com.cn/GB/keji/1058/3053567.htm。l
    ①郑军:《中国科幻之路》, h t tp :/ / w w w . 5 1 f l yi n g .c o m/ s a y/ t h e 6 .h t m。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7页。
    ②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2页。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①王泉根:《<非法智慧>的非常魅力》,《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11日。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②大山胜美:《电视是镜子还是窗—口—关于电视剧的日常性》,《当代电视》,1987(1)。
    ③转引自项贤明:《“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625页。
    ②陆机:《士衡论画》。
    ③《废名选集》(1卷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28页。
    ④黄云生、蒋风:《真实·积极·审慎——谈儿童文学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儿童文学研究(第十辑)》,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第25页。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②刘绪源:《文心雕虎》,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③马尔夏克:《关于儿童文学》,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282页。
    ④http://www.jyb.cn/book/czsw/200811/t20081127_210626.ht。ml
    ⑤郑振铎:《<稻草人>序》,转引自郑尔康、盛异昌编:《郑振铎与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
    ①密德魏杰娃编:《高尔基论儿童文学》,以群、孟昌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第92页。
    ②端木蕻良:《大海的女儿——<盐丁儿>读后》,《大海的女儿——颜一烟的生平和创作》,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第183页。
    ①董宏遒:《渴望与呐喊》,《儿童文学选刊》,1989(2)。
    ②http://esatc.hutc.zj.cn/jpkc/etwx/ReadNews.asp?NewsID=25。5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先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90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先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90页。
    ②何其昌主编:《美术辞林(外国绘画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16页。
    ③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①周星:《<空镜子>与现实生活剧》,《当代电视》,2001(3)。
    ①胡智锋:《电视美的探寻》,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第152页。
    ②安·莫洛亚:《传记与小说》,张秋红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小说的艺术小说创作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①席慕蓓:《美国作家谈儿童文学创作》,《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0(4)。
    ②杰拉尔德·克拉克:《传记文学的成熟》,赵启光著译,《异乡异客》,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9页。
    ③别加克、格罗莫夫:《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儿童艺术片的道路》,周传基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④蒋风编:《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第233页。
    ⑤马建光:《却说伟人年少时》,《电影评介》,1991(8)。
    ①别加克、格罗莫夫:《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儿童艺术片的道路》,周传基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第74页。
    ②转引自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③转引自日本儿童文学学会编著:《世界儿童文学概论》,郎樱、方克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第186页。
    ①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0页。
    ②李渔:《闲情偶寄》,艾舒仁编次,冉云飞校点,《李渔随笔全集》,巴蜀书社,1997年,第20页。
    ③转引自别加克、格罗莫夫:《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儿童艺术片的道路》,周传基译,中国电出影版社,1957年,第69页。
    ①吴辉、张志君:《电视剧社会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②高尔基:《论不负责任的人和当代儿童读物》,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167页。
    ③高尔基:《论不负责任的人和当代儿童读物》,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168页。
    ①转引自别加克、格罗莫夫:《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儿童艺术片的道路》,周传基译,中国电出影版社,1957年,第78页。
    ①谢尔斯顿:《传记》,李永辉、尚伟译,昆仑出版社,1993年,102页。
    ②弗吉尼亚·伍尔芙:《传记文学》,转引自谢尔斯顿:《传记》,李永辉、尚伟译,昆仑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③席慕蓓:《美国作家谈儿童文学创作》,《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0(4)。
    ④安·莫洛亚:《传记与小说》,张秋红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小说的艺术小说创作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①周月亮、韩骏伟:《回忆与梦想——电影整合欲望的功能》,张晶主编:《美学前沿(第2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40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9页。
    ①马建光:《却说伟人年少时》,《电影评介》,1991(8)。
    ②弗吉尼亚·伍尔芙:《传记文学》,转引自谢尔斯顿:《传记》,李永辉、尚伟译,昆仑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③别加克、格罗莫夫:《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儿童艺术片的道路》,周传基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第80页。
    ①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4页。
    ①胡安·拉蒙·里维罗:《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拉美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②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贺宜文集》(第五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第293页。
    ③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④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冯至、范大灿19译85,年,第80页。
    ①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②张圣喻:《儿童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2页。
    ③班马:《当代儿童文学观念几题》,《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④孙建江:《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⑤竺洪波:《智慧的觉醒》,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第196页。
    ⑥贺宜:《小百花园丁杂说》,《贺宜文集》(第五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第294页。
    ①转引自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②袁宏道:《寿存斋张公七十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③转引自陈洪、夏力主编:《儿童文学新思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62页。
    ④丰子恺:《<子恺漫画选>自序》,《丰子恺随笔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28页。
    ①转引自《茅盾全集外国文论五集》(第三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382页。
    ①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涂元济注释,《闺中忆语五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第59页。沈复该文记载童年物外之趣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题名《童趣》。
    ②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8页。
    ③李贽:《童心说》,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④柯罗:《艺术家·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80页。
    ①彭加瑾:《儿童片也要刻画新人》,见陈汉元编:《电视剧论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545页。
    ②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8页。
    ③剧情参考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
    ①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①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617页。
    ②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③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①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 2 0 0 6年,第5 7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①别林斯基:《新年礼物一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 9 8 3年,第1 3页。
    ②宗白华:《我和诗》,《宗白华全集》(第2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 9 4年,第1 4 9页。
    ①钱学森、刘再复:《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06页。
    ②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7页。
    ①歌德:《诗与真》,第三部分第1 1卷( 1 7 7 0 -1 7 7 1)。《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1 9 7 9年,第4 4 6页。
    ②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5 , 9页第。
    ①司空图:《诗品》。
    ②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③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3页。
    ④密德魏杰娃:《高尔基论儿童文学》,以群、孟昌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第25页。
    ⑤丰子恺:《美与同情》,《丰子恺文集》第3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84页。
    ⑥丰子恺:《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丰子恺文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⑦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页。
    ①鸟越信:《成人的逻辑与儿童的逻辑》,朱自强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②G·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61—162页,121页。
    ③张浩:《略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之同异》,《人文杂志》,1986(2)。
    ①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8页。
    ②雪莱:《诗辩》,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③臧克家:《苏轼<前赤壁赋>讲解》,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第十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④王君正:《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哲理和诗意》,《电影导演的探索》(第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第234页。
    ⑤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①转引自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②袁枚:《随园诗话》。
    ③转引自《闻一多全集·古典新义》,三联书店,1982年,第286页。
    ④В.А.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页。
    ⑤柯灵:《从郑正秋蔡楚生看中国电影美学》,《电影故事》,1984(5)。
    ⑥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6页。
    ①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75页。
    ②吴亮:《儿童艺术的启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年鉴》(1983),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③路海波:《一个独特的但也是完整的世—界—谈拓宽儿童电视剧的美学观念》,《中国儿童电视剧论文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①唐池子:《第四度空间的细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 0 0 3年,第1 8 9页。
    ②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8年,第1 51页。
    ③见《辞海·语词分册(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7 7年。
    ①见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19社81,年,第42页。
    ③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浚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6页。
    ④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见《论文学》,孟昌、曹葆华、戈宝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92页。
    ①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②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③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①《乐记·乐本篇》。
    ②陆机:《文赋》。
    ③别林斯基:《新年礼物一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8页。
    ①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74页。
    ②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③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④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①В.А.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②В.А.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3页。
    ③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09页。
    ④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①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②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3第74页。
    ③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①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3)。
    ①晏萌、石群峰:《2009:中国电视剧产业如何再续辉煌?》,《传媒》,2009(1)。
    ②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①张建群:《别把孩子当"弱智"少儿剧突破题材低龄化瓶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4-09/08/content_1957617.htm。
    ②《加强领导求真务实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日报》,2004年,2月12日。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23日。
    ④刘江华、陶澜,《关心儿童事多付笑谈中》,《北京青年报》,2005年5月31日。
    ①http://www.sarft.gov.cn/dialog.do?act=listQuestion&topicId=200709162035171505。12
    ②刘江华、陶澜,《关心儿童事多付笑谈中》,《北京青年报》,2005年5月31日。
    ③张婷:《一万集不多,七成也可以——谈中国电视剧市场的“自然耗损”》,《西部广播影视》,2007(11)。
    ④王石川:《英雄粗鄙化成模式》,《文学报》,2007年11月29日。
    ①黄会林等:《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报告》,《现代传播》,2008(1)。
    ②资料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
    ③向兵:《为少儿提供更多更好的频道》,《人民日报》,2004年,5月31日。
    ①姚扣根:《电视剧写作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1页。
    ①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
    ②赵楠楠:《感言优秀动画片难产电视剧司长洒泪五分钟》,《京华时报》,2004年8月27日。
    ③曹文轩:《追随永恒》,《草房子(代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②胡亮:《外资重压中国广告产业危机的"多米诺效应"》,《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7月6日。
    ③佘艳芳:《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2005年。
    ④冷凇:《中外儿童影视剧发展研究》,《声屏世界》,2005(2)。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编:《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72页。
    ②王英:《儿童电视剧:“贫瘠”的“沃土”》,《人民日报》,2003年8月13日。
    ③尹兆熊:《广电局批复投拍电视剧儿童剧明年将“抢摊”》,《法制日报》,2004年9月7日。
    ④俞亮鑫:《古今少年郎待遇似天壤——谈荧屏当代题材儿童剧奇缺的现象》,《文汇报》,2002年7月10日。
    ⑤俞亮鑫:《古今少年郎待遇似天壤——谈荧屏当代题材儿童剧奇缺的现象》,《文汇报》,2002年7月10日。
    ⑥赵妍妍、赵彬彬:《把握机遇改变模式——儿童电视市场化运作浅析》,《当代电视》,2006(6)。
    ①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华夏出版社,2004年。
    ①见阮若琳:《忧虑与希望——浅谈1 9 9 5年儿童剧的创作与生产》,《人民日报》, 1 9 9 5年1 1月8日。1 9 9 4年度“飞天奖”评选时间为1 9 9 5年。
    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 0 0 7)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2 0 0 8年,第6 1页。
    ③h t tp :/ / w w w . c c t v . c o m/ c h in a tv o n l in e /s p e ci a l/ C 1 5 1 3 1 /0 1 /i n d e x .s h tm。l
    ④具体数据如:1 9 7 8年至今,中国儿童剧大约生产了5 0 0部(集)。这一数据从1 9 9 7年到2 0 0 6年
    的一部分文章中一直在使用,却无修正,或具体说明。
    ⑤周星:《关于儿童影视现状与儿童影视教育问题的思考》,期刊网《第七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小
    学生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 0 0 2年,第9页。
    ①《庄子·至乐》。
    ②转引自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19社97,年,第319页。
    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④语出《论语·雍也》。
    ③戴元光:《戴元光自选集传学札记:心灵的诉求》,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4年,第2 3 3页。
    ①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第69页。
    ②陈友军:《略论技术批评在电视艺术中的运用》,张晶主编:《美学前沿》(第2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14页。
    ③张凤铸、杨乘虎:高《科技语境中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现代传播》,2005(4)。
    ④蒲震元:《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续)》,《现代传播》,2008(5)。
    ①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①秦文君:《我们的儿童文学何去何从》,《儿童文学学刊》(台湾),2001(6)。转引自谭旭东:《论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精神困境》,《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1)。
    ②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④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①冷凇:《中外儿童影视剧研究》,《声屏世界》,2005(2)。
    ①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2页。
    ②张同道主编:《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②转引自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19社87,年,第464页。
    ③王云缦主编:《<我的九月>——从剧本到影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225页。
    ①雷达:《民族灵魂与精神生态》,《光明日报》,2006年1月30日。
    ①陈伯吹:《论童话》,陈子君等主编:《论童话寓言》,新蕾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②曹文轩:《追随永恒》,《草房子(代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①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19社87,年,第477页。
    ②转引自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何力等译,中国电影出版19社79,年,第171页。
    ①《朱子语类·二十四》。
    ②布而:《面对时代挑战的儿童剧创作》,《剧本》,2006(4)。
    ①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1版98社4,年,第39页。
    ①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②谢明家等:《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③赵凤翔等编著:《电视艺术文化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191页。
    ①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黄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19社87,年,第46页。
    ②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7页。
    ③《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高尔基.高尔基论文选.孟昌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黑格尔.美学.朱先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名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朱光潜.诗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胡伊青加.人:游戏者.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江苏:商务印书馆,1999.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江苏:南京出版社,2006.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黄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袁振国.对峙与融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谢明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布尔迪厄.思想的锋芒.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影视艺术类: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丁浪.电视剧的足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左漠野.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中国儿童电视剧论文集.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陈汉元.电视剧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胡智锋.电视美的探寻.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陈志昂.中国电视艺术通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吴辉、张志君.电视剧社会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赵凤翔.电视艺术文化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吴辉、张志君.电视剧社会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姚扣根.电视剧写作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3.
    陈舒平.儿童电视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张同道.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03.
    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冯温玉.中国电视剧发展简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社,2008.
    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文学类:
    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B.A.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浚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张圣喻.儿童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密德魏杰娃.高尔基论儿童文学.以群,孟昌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锡金.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
    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郑尔康、盛异昌.郑振铎与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贺宜.贺宜文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
    世界儿童文学概论.郎樱、方克译,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湖南:岳麓书社,1989.
    陈子君.论童话寓言.天津:新蕾出版社,1989.
    孙建江.童话艺术空间论.湖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观念几题·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甘肃:甘肃少年儿童
    出版社,1994.
    孙建江.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甘肃:甘肃少年儿童出
    版社,1994.
    竺洪波.智慧的觉醒.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刘绪源.文心雕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陈洪、夏力.儿童文学新思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期刊报纸类:《文艺研究》、《世界电影》、《现代传播》、《当代电视》、《当
    代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声频世界》、《少年儿童研究》、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中华读书报》等。新华网、人民网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