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诞生于人类的童年期开始,童话就成为童年和儿童的密不可分的伙伴,也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在我国,不管是“童话”这个概念,还是童话这种文体本身,可以说都是一个舶来品,它伴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发,伴随着“儿童”观念的衍变,在我国近现代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五四”时期是我国童话创作和童话理论建树的第一个兴盛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世界经典童话文本被译介引入,同时,一些在国外影响颇大的童话/神话理论,如神话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派等,也开始涌入,并对周作人、赵景深等第一批中国童话理论家影响颇深;而在文本创作上,经过一个疯狂模仿国外创作和挖掘中国古籍相类似的民间童话的阶段之后,以叶圣陶为首的一批作家也开始走出中国自己所独有的一条文学童话创作道路。可以说,这一时期所做的奠基是良好的。在进入中国自己的创作时,起点高,所出的成品也大多是优良的。然而,“五四”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的转折期,它的特殊性为中国童话的整体面貌上添加了很多不同于其“舶来”面貌的东西,因而“舶来”和“中国特色”就开始形成并造就中国童话在理论和创作上的一种奇特的差距。而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中国童话创作的日渐丰厚,童话理论建树上的日渐成熟,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彰显出来。这就造成了当下人们在童话概念和创作上的种种困惑和迷思,甚至形成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中童话创作越来越趋近稚龄化、童话底蕴越来越单一和浅薄,整体面貌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
     相对中国童话而言,在国外,不仅童话创作上经典佳作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于童话的理论研究也是相当严肃和庄重的,理论著述上亦成果颇丰。在其视域中的童话,一直是一个属于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儿童心理学,乃至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的重大课题。而在创作中,其童话作品中也常常表达人生关注的重大话题,并展露深远的人文关怀。另外,小说创作中也在越来越多地借鉴童话的写作技巧和情节构成,对于童话的浪漫色调也时常拿来。当然,童话的创作也会使用小说的笔法,比如《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都有“双线结构”。这和我国当下童话发展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落差。
     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所想要完成的便是把中国童话纳入世界童话发展的整个体系之中,并把握童话作为一种成长的、活的文学的整体特征,在经典童话文本的观照下建立概念的界定,以此去完成对于我们在童话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廓清。童话这个概念为何在中国的理解上感觉特别的含糊,有着种种的迷思和矛盾之处,这不得不从“童话”在中国最初的诞生源头去进行追溯,对童话进行寻根究底,把“童话”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明白,同时也对造成当下“童话”理解上的几个困顿之处,比如童话和幻想小说(fantasy)的区别、归类等进行探究。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问题的根存在于哪里,也才能真正予以廓清,并对问题做出解答。
     当然,归根结底,童话的存在意义在于它那丰富的文本之中,脱离文本而大谈理论,既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行的。童话,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它是鲜活的、变化的、发展的、成长着的。真正的童话的文学就在一部一部经典童话作品之中,而真正的童话的研究也只能是在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探讨之中完成。因而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经典童话故事文本的比对呈现,寻找属于童话发展的自有规律,并进一步寻找童话作为一种文学门类的经典品质所在;也从具体文本的分析中,去解读童话存在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在第一章中,将从“童话”进入中国视域的近现代时期开始回溯,通过对周作人、赵景深等的童话理论的认识和对《稻草人》、《长生塔》等一批现代童话创作的观看,寻找“童话”的来龙去脉,从而去理解“童话”这朵来自异国他乡的异葩在中国落地生根带来的独特品味。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楚的还有“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这一对为我们所熟知的概念的真正内涵。第二章中,则欲通过对几组经典童话作品的对比观照,就民间童话的传承发展之脉络、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之间的过渡状况、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各自独有的特征状貌予以描述、分析和欣赏。第三章则是对现代童话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去予以澄清:比如现代童话是不是就是“Fantasy”?童话和幻想文学之间的关系为何?中国现代童话的品貌如何?中国现代童话为何靠近现实更多一些?等等。并对托尔金的《论童话》中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第二世界”、“另一时间”等对于幻想文学的影响加以讨论,进而去分析童话和以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为代表的“严肃奇幻”为主流的幻想小说之间的共存状况。第四章中,想要通过对中外童话经典作品的例选品析,去寻找属于现代童话的经典品质,并去分析它们在具体文本当中是如何存在和呈现的。结语部分,将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显示出童话对于我们身处的时代、对于我们身处的现世时间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Fairy tales, or fairy storie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source from Human Being's childhood, become an intimate companion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tself, and thus become a forever topic in literature. In China, both the concept itself and this literary form are primarilly a kind of imported foreign culture. It took root in Modern China, accompani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notion of "child".In the first spring phase, that is, the May Fourth period, a mass of classic fairy tales of the world were imported into China and translated or rewritten into modern Chinese. Meanwhile, some of the profound foreign theories of fairy tales, such as anthropology school out of the theory of mythology, began enjoy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theorist on fairy tales as Zhou Zuoren and Zhao Jingshen, and impac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m. As to the text writing, some great writers as Ye Shengtao, Ba Jin, started a new and unique way of us own in exploration. As a whole, this period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ese fairy tales, both in the the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text writing. However, as a spe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specificity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adds to Chinese fairy tale many other tone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foreign features. This results in an unusual disparity between the text writing and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hinese fairy tales. And along with the enrichment of these years' writing and creation, the theory of fairy tales in China is also getting mature, but the gap is getting enlarged rather than diminishing and vanishing. In return, w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puzzled and lost when we are engaged in fairy tale writing or trying to comprehend the concept and analyse this literature genre. Pessimistically to say, today's Chinese fairy tale writing overall confrounts a difficult state. In a word, its reader crowd was narrowed to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its text content was singled to speaking animals or magic fairies, its cultural deposits was reduced to superficiality and false sweetness.
     Nevertheless, fairy tales in foreig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UK, France and the USA, has presented another status. There has continually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classics of fairy tales. And as to the theory research field, there also has been a good deal of profound works and articles. In their sight, the study of fairy tales is a solemn and big project which could be and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other fields as Antropology, Psychology, Child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Ethnology rather than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case of classical texts, they usually concern the major topic of life and society and natually express the precious humanistic care. Moreover, some foreign novels began to borrow ideas from fairy tales and develop a special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orks of modern fairy tales began to take in some features of novels, for instance, both Charlott’s Web and The Cricket in Times Square have a strucuture of two threads as some novels do. Compared this condition to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fairy tales in our country, we can find a quite large disparity.
     Therefore,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mission is to get a clear compreh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fairy tale. And firstly this had to be put in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where we should bring Chinese fairy tale writing and researching into the world's development of fairy tales. Secondly,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at fairy tale as a genre is a kind of living and growing literature, so we could only summarize its traits and difine its notion out of the quantities of classical fairy tale texts. Then when we take this genre into our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when we strive to confine its field and resolve sorts of questions and doubts, we should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where fairy tale began to take root in China. No more than trying to find out how it works could we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make clear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fter all, we can only find fairy tale in its abundant texts and it is there where the meaning lies. It is impossible and unimaginable to do theory research out of text analysis. As a genre, fairy tale is living, changing, developing and growing. The true literature traits of fairy tale lie in every single work, so the true study of fairy tale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ical texts. Thu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some classical fairy tales and make some comparison so as to seek the law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classical characters of this genre, and accordingly, to find out wher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fairy tale lie in nowaday life.
     In Chapter 1, I will trace back to modern China period when fairy tale began to emerge in China vision and try to find out how its laws work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ories of the first theorists such as Zhou Zuoren and Zhao Jingshe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first modern Chinese fairy tales such as Scarecrow and The Eternal Life Pagoda, I will try to hold the special savour and wonder of this exotic flower when it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a. In this process, I will try to clear up a couple of concepts: folklore and literary fairy tale. In Chapter 2, some groups of texts would be taken into analysis and clarification, so a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folk tale and literary fairy tale, and eventually conclude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Chapter 3 will try to clear up some confusion in our mind, for instance, whether modern fairy tale is fantasy or not, w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iry tale and modern fantas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fairy tales, and why modern Chinese fairy tale is closer to reality. What's more, it will promote some notions of Tolkien in his On Fairy Stories, such as The Secondary World and Other Time, and then tr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intergrowth of fairy tales and Fantasy, whose mainstream is High Fantasy, which can take Tolkien's The Lord of the Rings as a master piece. Chapter 4 will take some examples from classical Chinese and foreign fairy tales, so as to s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airy tales and analyze how they present themselves in specific texts. The epilogue will summarize the full text and propose my own view and conclude what is the fairy tale’s value for our current life and society. It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thesi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引文
1 [日]芦谷重常:《世界童话研究》,黄源译,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版,第4页。
    1这个故事记载在1925年5月北新书局出版的由李小峰据英译本翻译的丹麦爱华尔特科学童话《两条腿》一书中。据称大约是英译者麦妥思所加,李小峰把它一并翻译了过来。参见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66页。
    2梅子涵:《相信童话——童话是播种幸福的种子》,浙江人文大讲堂现场实录,浙江在线-浙江人文大讲堂,http://culture.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6/12/05/008029762.shtml
    1李利安·H·史密斯原著:《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傅林统编译,台北:富春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93页。
    1李利安·H·史密斯原著:《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傅林统编译,台北:富春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03页。
    2傅林统:《代译序:儿童文学理论书的双璧》,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傅林统译,台北:富春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版。
    3 [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舒伟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1刘凤芯:《推荐序:孩子应该阅读童话故事——凯许登教授如是说》,[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李淑珺译,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11页。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1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2陈伯吹:《谈童话作品的特色》,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页。
    1具体参见朱自强:《“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30~35页。
    1以下引例均选自洪文琼主编:《美加儿童文学博士论文提要》,施常花、郑明哲等译,台北: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1993年版。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366页。
    2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 J. R. R. Tolkien, On Fairy-Stories, Tree and Leaf, The Tolkien Reader, (The Random House, 1966), p.33.
    1参见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页。
    1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2这一说法是根据张中良在《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中所言。详见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19页。
    3王泉根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4同上书。
    1林文宝:《试论我国近代童话观念的演变——兼论丰子恺的童话》,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1页。
    
    1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180页。
    2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126页。
    2林文宝:《试论我国近代童话观念的演变——兼论丰子恺的童话》,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4页。
    
    1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67页。
    2转引自陈正治:《童话写作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版7刷,第2页。
    1朱自强:《“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32页。
    2同上。
    3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年第1期,第155页。
    4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115页。
    1 1934年12月26日刊于《大公报》,署名知堂,收录于《周作人全集》,http://www.uus8.com/BOOK/html/type3/24/sh354.htm
    2朱自强:《“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31页
    
    1 [日]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郎樱、徐效民译,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2 [日]松村武雄:《童话与儿童的研究》,钟子岩译,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4页。
    3同上书,第70页。
    1赵景深:《童话概要》,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5页。
    2同上书,第7页。
    3冯飞:《童话与空想》,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13-42页。“空想”一词,据朱自强所言,亦是出自日文,是日语中对“幻想”的称呼,详见朱自强:《“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30-35页。
    4条顿人,Teuton,乃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个分支,后世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尤指德国人。
    5恺尔底人,疑为英语“Chaldee”的音译。Chaldee,迦勒底人,是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居民。即纪元前的巴比伦王国。
    6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15页。
    1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67、68页。
    2同上书,第71、72页。
    1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9页。
    2 J. R. R. Tolkien, On Fairy-Stories, Tree and Leaf, The Tolkien Reader,( The Random House, 1966), p34.中文为本文作者所译。
    1 [日]芦谷重常:《世界童话研究》,黄源译,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版,第141页。
    2同上书,第142页。
    3同上书,第142页。
    4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页。
    1 Ruth B. Bottigheimer, Fairy Tales: A New Histo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2009), p. 8.中文为本文作者所译。
    2赵景深:《童话概要》,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7页。
    3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2周作人:《我的杂学》,转引自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1周作人:《童话研究》,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2周作人:《童话略论》,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3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4同上书,第156、157页。
    
    1张梓生:《论童话》,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1~8页。
    2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12页。
    3同上书,第12页。
    
    1赵景深:《例言》,赵景深:《童话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2赵景深:《童话概要》,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78页。
    3同上书,第81页。
    
    1参见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73页。
    2转引自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66页
    3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67页。
    4同上书,第66页。
    
    1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9页。
    2同上书,第11页。
    1谭达先:《中国民间童话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2刷,第1、2页。
    2即书中前面提到的《小红帽》、《三只小猪》、《三只小熊》、《糖果屋》、《杰克与魔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睡美人》和《灰姑娘》。
    3 [加拿大]培利·诺德曼(Perry Nodelman):《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2版6刷,第275页。
    4陈敏捷:《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的民间故事及其改编》,《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第20页。
    1 Steven Swann Jones, The Fairy Tale: the magic mirror of the imag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 32.
    2参见Steven Swann Jones, The Fairy Tale: The Magic Mirror of The Imag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38.
    3 Jack Zipes, Breaking the Magic Spell: Radical Theories of Folk and Fairy Tales, (Texa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p.14.
    1冯亚琳:《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115页。
    1 [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李淑珺译,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6页。
    1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8、59页。
    1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页。
    2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7页。
    3 [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李淑珺译,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51页。
    1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2、33页。
    2陈敏捷:《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的民间故事及其改编》,《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第20页。
    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2同上书,第145页。
    3参见户晓辉:《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4年,第146页,来源: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MJWH200408001008.htm
    1参见户晓辉:《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4年,第147页,来源: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MJWH200408001008.htm
    1参见Jack Zipes, Fairy Tales and the Art of Subvers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06), p.61.
    1 [加拿大]培利·诺德曼(Perry Nodelman),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2版6刷,第278页。
    2 Brothers Grimm, The Frog King or Iron Heinrich,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by D. L. Ashliman, from http://www.pitt.edu/~dash/grimmtales.html中文为本文作者所译。
    3魏以新译本采用的就是1857年版本,因此此处译文参考了魏以新译本,部分地方则按照英文译本转译。
    1参见Zipes, Fairy Tales and the Art of Subvers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06), p.62.
    2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3、34页。
    1 [丹麦]奔特·霍尔伯克:《安徒生对民间故事的运用》,陈宜安译,《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第64、65页。
    2 [丹麦]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3.htm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625页。
    1赵景深:《童话概要》,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10、11页。
    1 [丹麦]奔特·霍尔伯克:《安徒生对民间故事的运用》,陈宜安译,《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第70页。
    2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
    1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134页。
     1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29、230页。
    1 [丹麦]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3.htm
    1 [丹麦]奔特·霍尔伯克:《安徒生对民间故事的运用》,陈宜安译,《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第66页。
    1 [丹麦]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3.htm
     1以下翻译情况统计参照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18~265页。
    
    1以下翻译情况统计参照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18~265页。
    2参见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18~265页。
    
    1参见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18~265页。
    2同上书,第218~265页。
    2鲁迅:《杂忆》,鲁迅:《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69页。
    
    1赵景深:《童话的讨论三》,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173、174页。
    2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三》,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175、176页。
    3赵景深,《童话的讨论四》,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238、239页。
    1周作人:《童话的讨论四》,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第240页。
    2周作人:《儿童的书》,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1具体参见何键:《咨请教部改良学校课程》,王泉根编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3、284页。
    2参见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页。
    1 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原著:《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杨雅捷、林盈蕙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7页。
    1语出鲁兵以严冰儿的笔名发表的《这是给儿童看的画!》一文,转引自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第390页。
    2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1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32页。
    2具体可以参看Jack Zipes, Once There Were Two Brothers Named Grimm, Jack Zipes, When Dreams Came True: Classical Fairy Tales and Their Tradition, Second Edition, (NY: Routledge, 2007), pp. 65-83.
    3转引自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原著:《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杨雅捷、林盈蕙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2页。
    1 J. R. R. Tolkien, On Fairy-Stories, Tree and Leaf, The Tolkien Reader, (The Random House, 1966), p. 41.
    1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29页。
    1 [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谢瑶玲译,台北:天卫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6页。
    1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2同上书,第73页。
    3同上书,第74页。
    4林文宝:《试论我国近代童话观念的演变——兼论丰子恺的童话》,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2、23页。
    1 Richard Mathews, Fantasy: the Liberation of Imag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2~3.
    1 [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谢瑶玲译,台北:天卫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30页。
    1 Tolkien, J. R. R., On Fairy-Stories, Tree and Leaf, The Tolkien Reader, (The Random House, 1966), p.60.中文为本文作者所译,下同。
    2 Tolkien, J. R. R., On Fairy-Stories, Tree and Leaf, The Tolkien Reader, (The Random House, 1966), p.61.
    1 [丹麦]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3.htm
    1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1黄海:《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2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1李利安·H·史密斯原著:《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傅林统编译,台北:富春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03页。
    1 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原著:《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杨雅捷、林盈蕙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4页。
    2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3李利安·H·史密斯原著:《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傅林统编译,台北:富春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28页。
    4贺宜:《童话的特征、要素及其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版,第5页。
    1冯飞:《童话与空想》,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年版。
    2 [丹麦]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3.htm
    1转引自林文宝:《试论我国近代童话观念的演变——兼论丰子恺的童话》,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8~30页。
    1冯亚琳:《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115页。
    1 [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谢瑶玲译,台北:天卫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21页。
    1 [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谢瑶玲译,台北:天卫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0页。
    1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秀威资讯,2005年版,第248页。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625页。
    1周作人:《科学小说》,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
    2周作人:《童话研究》,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 [日]松村武雄:《童话与儿童的研究》,钟子岩译,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4、5页。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第625页。
    2梅子涵:《相信童话——童话是播种幸福的种子》,浙江人文大讲堂现场实录,浙江在线-浙江人文大讲堂,http://culture.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6/12/05/008029762.shtml
     1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梅子涵:《序言我们都是点灯人》,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繁体中文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许慧贞、蔡宜容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第31、32页。
     1梅子涵等:《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1. Bottigheimer, Ruth B., Fairy Tales: A New Histor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9.
    2. Brodie-Hall, Serena, and Olivia Mottram, Fairytales & Picture Storybooks, Australia: Curriculum Corporation, 2005.
    3. Cullinan, Bernice E., and Diane G. Person, eds. The Continuum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1.
    4. Franz, Marie-Louise v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Revised Editio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1996.
    5. Haase, Donald, ed.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Folktales and Fairy Tales, Greenwood Press, 2008.
    6. Hunt, Peter, Children’s Literature,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1.
    7. Jones, Steven Swann, The Fairy Tale: The Magic Mirror of The Imag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8. Kready, Laura Fry, A Study of Fairy Tales, Republished, Forgotten Books, 2008.
    9. Lewis, David,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1.
    10. Mathews, Richard, Fantasy: the Liberation of Imag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11. Nikolajeva, Maria, and Carole Scott, How Picturebooks Work,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2001.
    12. Nodelman, Perry, The Hidden Adult: Defin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 Wolf, Joan M., The Beanstalk and Beyond: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Fairy Tales, Teacher Ideas Press, 1997.
    14. Zipes, Jack, Breaking the Magic Spell: Radical Theories of Folk and Fairy Tales, Texa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15. Zipes, Jack, Why Fairy Tales Stick: The Evolution and Relevance of a Gen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6. Zipes, Jack, Fairy Tales and the Art of Subvers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06.
    17. Zipes, Jack, When Dreams Came True: Classical Fairy Tales and Their Tradi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8. Tolkien, J. R. R., On Fairy-Stories, Tree and Leaf, The Tolkien Reader, The Random House, 1966: 33-99.
    19. 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原著,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杨雅捷、林盈蕙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
    20.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许慧贞、蔡宜容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21.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傅林统译,台北:富春文化事业公司,1999。
    22. [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舒伟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3.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2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陈正治,童话写作研究,1版7刷,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
    26.蔡尚志,童话创作的原理与技巧,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27.方仁工,走进斑斓的童话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8.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9.方卫平、孙建江主编,浙江儿童文学60年理论精选(1949-2009),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30.贺宜,童话的要素、特征及其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
    31.洪文琼主编,美加儿童文学博士论文提要,施常花、郑明哲等译,台北: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1993。
    32.洪汛涛,童话学讲稿,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33.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34.黄海,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1956~2005),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
    35.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繁体中文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36.贾值芳、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7.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8. [美]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39.金近,童话创作及其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
    40.金燕玉,儿童文学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41.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42.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3.李利安·H·史密斯原著,欢欣岁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傅林统编译,台北:富春文化有限公司,1999。
    44.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5.林文宝,试论我国近代童话观念的演变——兼论丰子恺的童话,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46.林文宝等,儿童文学,1版15刷,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
    47. [日]柳田国南,传说论,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48. [日]芦谷重常,世界童话研究,黄源译,上海:上海华通书局,1930。
    49.马力主编,建构与解构:一个文学史现象——20世纪90年代两岸童话范式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0.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1. [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5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53.梅子涵,相信童话,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54.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55.梅子涵等,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9。
    56.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 [加拿大]培利·诺德曼(Perry Nodelman),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刘凤芯译,2版6刷,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5。
    58.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59.邱各容,台湾儿童文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60.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61. [日]松村武雄,童话与儿童的研究,钟子岩译,上海:开明书店,1935。
    62. [日]松居直,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刘涤超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年。
    63. [日]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郎樱、徐效民译,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64.谭达先,中国民间童话研究,初版2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2。
    65.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6.王泉根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67. [德]维蕾娜·卡斯特,成功:解读童话,易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8.韦苇,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69.吴其南,童话的诗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70.吴其南,守望明天(当代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2006。
    71.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72. [俄]西蒙诺夫等著,论儿童文学及其他,蔡时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1。
    73.徐丹,倾空的器皿:成年仪式与欧美文学中的成长主题,上海三联书店,2008。
    74. [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李淑珺译,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75. [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谢瑶玲译,台北:天卫图书有限公司,2003。
    76.叶咏莉,儿童成长与文学——兼论儿童文学创作原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
    77.曾丽珍,一个桥梁书的新愿景——从图像到文字阅读的教学研究,秀威资讯,2009。
    78.张香还,中国儿童文学史(现代部分),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
    79.张中良,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台北:秀威资讯,2005。
    80.赵景深编,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24。
    81.赵景深,童话概要,北京:北新书局,1927。
    82.赵景深,童话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
    83.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
    84.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85.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86.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1.舒伟,托尔金的神话意识和神话想象,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4):57-63.
    2.舒伟,走进托尔金的“奇境”世界——从《论童话故事》解读托尔金的童话诗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0(6):87-91.
    3.舒伟,爱的礼物——论童话的母题及其功能,燕山大学学报,2006,7(1):56-62.
    4.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130(1):154-164.
    5.陈敏捷,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的民间故事及其改编,民间文化论坛,2005,(5):20-27.
    6.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阅读心态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3):49-73.
    7.李红叶,安徒生童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3):13-15.
    8.张汉良,海峡两岸的世界童话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3):48.
    9.钱理群,当代社会还需不需要“童话精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3):44.
    10.冯亚琳,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外国文学评论,2004,(1):114-121.
    11.陈庆,浪漫主义推动了欧洲童话的发展与繁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6(5):80-82.
    12.张晓飞,意识的介入与颠覆:20世纪90年代两岸童话的主题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7):81-83.
    13.金莉莉,论童话中的“残酷”叙事与幼儿阅读,学前教育研究,2003,(10):12-14.
    14.李利芳,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1(2):22-26.
    15.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经典品格的追寻与叩问:兼论其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意义,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16(1):58-62.
    16.李红叶,安徒生童话在“五四”时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3):108-111.
    17.王林,论童话的审美内核,当代文坛,2002,(1):68-71.
    18.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外国文学研究,2001,(1):123-128.
    19.陈宜安,从《皇帝的新装》看安徒生童话对民间故事的继承与创新,外国文学研究,2001,(3):137-140.
    20.蒋明智,民间童话的语言魅力与儿童审美,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0(1):46-49.
    21.王林,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功能,儿童文学研究,1999,(4):32-33.
    22.方卫平,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文艺评论,1998,(3):47-51.
    23. [丹麦]奔特·霍尔伯克,安徒生对民间故事的运用,陈宜安译,民间文学论坛,1998,(1):64-70.
    24.克里斯蒂·霍尔、米克·桑德斯、吴学先,当代英国儿童文学概述——兼谈几种流行理论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96,(1):130-136.
    25.朱自强,“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0-35.
    26.汤素兰,童话的概念和成人化问题,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6):42-45.
    27. [奥]泰格特霍夫,童话:通向另一种现实的大门——论二十世纪童话的意义,高年生译,外国文学,1993,(1):32-35.
    28.金燕玉,童话幻想的起源,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2):34-37.
    29.韦苇,从“流”到“泉”:论民间童话在儿童文学中的存在方式,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2):27-33.
    30.陈伯吹,从“慧眼”谈童话特征与创作,作品,1956,(21):49.
    31.刘绪源,像安徒生,还是像格林,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5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20-26.
    32.刘少勤,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5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378-391.
    33.叶舒宪,凯尔特文化复兴与《哈利·波特》旋风,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5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429-434.
    34.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25-332.
    35.秦弓,“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83-392.
    36.李红叶,严文井童话创作论,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98-405.
    37.冯丽军,站在成人社会与孩子之间——试论20世纪西方童话,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428-435.
    38.张瑷,林格伦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与现代性,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446-454.
    39.彭懿,安房直子和她的那片魅幻森林,还有天国??,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选编,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鉴,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468-478.
    40. [丹麦]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3.htm
    1. Trans. Christopher Betts, Illustrated Gustave Dore, 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by Charles Perraul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James Baldwin, Fifty Famous Stories Retold, FQ Classics, 2007.
    3. The Book of The Thousand Nights and One Night, Volume IV,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
    4. George MacDonald, The Golden Key,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5.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上、下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美]E·B·怀特,夏洛的网,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 [英]肯尼思·格雷厄姆,柳林风声,赵武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 [英]詹姆斯·巴里,彼得·潘,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孙卓然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9. [英]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王永年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0. [德]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林敏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 [英]刘易斯,魔法师的外甥,米友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2. [德]格林兄弟著,格林童话,魏以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3. [西班牙]堂胡安·曼努埃尔,卢卡诺伯爵,申宝楼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4.白冰、汤锐主编,世界儿童文学名著鉴赏大典(童话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5. [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魏以新、张威廉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