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农村教师流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大厦的基石。发展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进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师法》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流动已经在法律法规保障、国家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开始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军。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关于人才流动的法制不健全,教师流动更多现出一种无序、不合理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本文以新化县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对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新化县农村教师流动呈现以下趋势:1、流动的主体以中青年教师和“双高”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者居多,2、流动渠道上,流入教师以毕业生就业分配为主;正常流出的方式包括:调动、考研、自动离职三种,这些教师是农村教师中素质较高的人群,永久性流失的离退休和在职死亡教师每年也不占少数。3、流动的方向上,以本县内部学校的单一上位流动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流动状态导致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和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而致使新化县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农村教师物质待遇差强人意;农村教师激励因素的缺失;农村教师自身发展的限制;农村学校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农村教师流动成为必然。
     农村教师队伍的失衡已引起了新化县教育部门的关注,因此,新化县从2002年起逐步实施针对农村教师的公开招聘、培训、支教和定向招生等制度,本文对这些现行制度的实施效果和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评析。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了构建新化县农村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物质待遇;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工作满意度;培训农村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农村教师管理制度,促进农村教师有序流动。
To develop rural educa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whole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nation's education, to the overall enhancementpeople's qu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The key of rural education is to own a group of high-qualified teachers,the major element in educatio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enforcement of Teachers Law, thecontinuous pursuing of teachers' employment system and teachers'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the teachers' flow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schools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with the law insurance andthe guiding of national policies as its background. Teachers, as a part ofsocial talents, take part in the flowing. But due to the imperfection of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law of talent flowing, theteachers' flowing presents a state of disorder and unreason, which affects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resources.
     Tak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eachers' flowing in XinhuaCounty for example, via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ing and analyzingrelated statistics, the thesis discovers the flowing of rural teachers inXinhua presents the following tendency: 1. the main body of the flowingis the middle-aged and young teachers and the teachers with high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high professional title; 2. the flow-in teachersare mostly the educates from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 flow-out ones arethe high-qualified, most of whom are transferred, or go to get theirpostgraduate study, or resign. The number of the teachers, who retire ordie every year, leaving their posts forever, is not small. 3. The teachersmostly flow to the better schools or higher department in the same county.This unreasonable flowing results in rural schools results in the losing ofbalance in the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ge structure and thebackwardness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The principle reasons affectingteachers' flowing are the teachers' underpaying, the lack of teachers'encouraging elements, the limitation of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inrural areas, the inadequacy of rural school's developing motivation, the imperfection of rural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use theinevitability of teachers' flow.
     The imbalance of rural teachers draws attention of educationaldepartments in Xinhua County. So, from 2002, the county carries outsome policies aiming at the rural teachers, such as public employment,training, teaching aid and targeted-area enroll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se present policies and the problemsattracting our atten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thesis, from the point view ofpolicy and system,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reasonable rural teachers' flowing mechanism in Xinhua County: toenlarge the funds investment of rural educ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toimprove rural teachers' material treatment, to accelerate the compositionadjustment of rural school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 conditions, to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schools to increase rural teachers'satisfaction with their work, to improve the rural teachers' training toenhance their qualifications as a whole,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development to set up career plans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 to improve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flow ofrural teachers.
引文
① 姜勖.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学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福州大学.2004.第1页
    ②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4.第2页
    ③ 罗教讲.我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④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4.第2页
    ⑤ 吴增基.主编:《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⑥ 朱霞.教师流动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第21页
    ⑦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9页
    ⑧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4.第2页
    ⑨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6.第13页
    13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6.第44页
    14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6.第39页
    15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34页
    16 Peter Mortimore:《The Road to Improvement-Re-flection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Swets and Zeitinger Pul-ishers, 1998.
    17 王洪斌,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6)
    18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35页
    19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27页
    20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30页
    21 王卫东.当今中小学教师权益问题:基于现实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22 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23 吴名,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点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2001,(18)
    24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4.第28页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6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4.第9页
    27 Lawrence H. Peters charies R. Greer Sstuart A. Youngblood.布莱克韦尔-人力资源管理学百科辞典(影印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28 张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70页
    29 蔡卫中,李兴国.高校教师流动:合理性及其制度创新[J] 湖北社会科学,2004,(4)
    30 张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69页
    31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38页
    32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6.第48页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4 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2006.第48页
    35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6 赵乾坤.中学教师流失机理分析.[硕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第27页
    37 孟令熙,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J] 中国教师,2004.(5)
    3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42页
    39 刘和武.当前高校教师流失现象探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2)
    40 毕正宇.黄冈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第34页
    41 赵乾坤.中学教师流失机理分析.[硕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第51页
    42 同43
    43 徐爱真.青岛市中学劳技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3.第26页
    44 田凌晖,李亚东.教师聘任制亟待深化与完善——关于上海市部分中学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9)
    45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第49页
    [1] 孙多勇主编:《公共管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孙多勇著:《管理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萧鸣政主编:《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孙绵涛主编:《教育政策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 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美]威廉、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 赫维谦、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 陈天祥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谌新民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 何娟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 刘武、王春福主编:《政策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 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 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2001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 闵维方主编:《2005—200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 安鸿章主编:国家执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人力资源师管理人员下册: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工作要求》,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
    [17] [美]唐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四版)2005年版
    [18] 陈永明主编:《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0] 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 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 李宝元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曾满超主编:《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 Dewey J. How We Think [M]. Chicago: Hemy Regnery, 1933.
    [25] Killen, L. Reflecting on Reflective teaching Response[7]. Jou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 李腾云硕士毕业论文:《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2006.11月
    [2] 王飞宇硕士毕业论文:《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成本调查报告》,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1月
    [3] 毕正宇硕士毕业论文:《黄冈市中小学教师流失的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7月
    [4] 孟令熙硕士毕业论文:《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10月
    [5] 周洪新硕士毕业论文:《济南槐荫区初中教师流动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9月
    [6] 姜勖硕士毕业论文:《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学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福州师范大学,2004年3月
    [7] 张驰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现状的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12月
    [8] 郭安宁硕士毕业论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焰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师资流动体系的研究》,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邹琨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师资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研究》,扬州大学,2005年
    [11] 贾雪波硕士毕业论文:《关于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阅读情况的调查 报告》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2] 王琼芝硕士毕业论文,《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管理机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8月
    [13] 王新华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制度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4] 陈韶荣硕士毕业论文:《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5] 高岚硕士毕业论文:《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6] 赵乾坤硕士毕业论文:《中学教师流失机理分析》,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7] 王世军硕士毕业论文:《我国当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历史发展、现存问题与对策》,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8] 徐爱真硕士毕业论文:《青岛市中学劳技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9] 肖武硕士毕业论文:《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探讨》,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0] 赵旭硕士毕业论文:《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1] 王志国硕士毕业论文:《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2] 朱霞硕士毕业论文:《教师流动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3] 汪丞硕士毕业论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的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4] 娄底市统计局编:《影响和谐娄底建设的若干民生问题》,《决策参阅》2006年7月
    [25] 蔡卫中:《高校教师流动合理性及其制度创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03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9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
    [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
    [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6]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2002年5月6日)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002年5月17日)
    [8]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1年10月8日)
    [9] 《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2000年7月21日)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年8月15日)
    [11]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6年4月10日)
    [12] 《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2006年2月18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