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近代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士们(特别是美国传教士)跟随着商船和军舰昂首阔步来到中国,他们从沿海口岸渗入到内地,河南信阳就是渗入地之一。
     历史上的鸡公山是一个军事要地,虽然风景优美,气候凉爽,可是上山游览及定居的人并不多。随着近代长江流域的开放和传教士的深入,美国传教士李立生发现了鸡公山适宜避暑,经李的宣传,到鸡公山造屋避暑的西人日益增多。
     鸡公山避暑胜地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西方的共同努力。早期主要以西方为主,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过程伴随着关于租借地的不断交涉,从而使鸡公山的开发带有某种程度的殖民地色彩。到了后期,在西方人的影响下,中国的一些达官贵人也开始参与其中,尽管他们的动机各异,但都对鸡公山的开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鸡公山避暑地的全面开发与繁荣,鸡公山四大避暑地位最终形成。
     避暑地的辟建,给鸡公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旅游经济的高度繁荣使鸡公山变成了“山中城市”,也使鸡公山成为西人在豫南的根据地,同时鸡公山的开发也使它的政治军事地位得以提升。近现代鸡公山开发启动了鸡公山地区近代化进程,使其完成了由一个封闭、落后的中国传统山乡向一个以开放、文明的现代旅游城镇为中心的度假旅游胜地的转变。鸡公山开发促进了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地区近代化进程。此外,基督教在鸡公山的盛行,西方礼俗和教会仪式在山间流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礼俗社会。鸡公山开发推动了地区近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教会学校将西方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传入鸡公山,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鸡公山很快成为区域性文化教育中心。
Modern 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especially the American missionarie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unequal treaties, along with merchant ships and warships came to China with giant strides. They entered China from coastal ports to the inner mainland, the Xin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was one of the inner mainland cities they arrived in.
     Kikungshan was a military spot in history. In spite of its beauty and cool climate, it failed to attract as many tourists and settlers in the mountain as it was supposed to be. With the open of the Yangtze River Reaches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modern missionaries,Nelson found Kikungshan an appropriate spot to avoid hot weather in Summer for foreigners. Thanks to Nelson’s propaganda, the number of housing shelters in Kikungshan increased greatl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ikungshan summer resort wa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of Chinese and the West. In the beginning, the West impacts were dominant. Due to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Kikungshan presented the hue of colonial feature, following the continuing negotiations on the concession. Later, following the West, some Chinese prestigious officials and rich people also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cess. Although their motives were different, they all mad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Kikungshan. A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Kikungshan settlement, it eventually formed the status as one of the famous four summer resorts.
     The formation of the Kikungshan summer resort status brought it tremendous changes. The high prosperity of the tourist economy turned Kikungshan into a "mountain city", and also made Kikungshan a base spot for foreigners in the south of Henan.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atus of Kikungshan got lifted. The exploitation in modern Kikungshan starte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Kikungshan areas, which changed the areas from a closed traditional backward hinterland into an open civilized modern tourist town. The development of Kikungshan promoted the advancement in socio-economic improvements of the local and surrounding areas, and speeded up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region.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Christianity in Kikungshan, Western customs and the church ceremony in the mountain became popular, which pose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China's traditional social customs. The exploitation in Kikungshan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The church schools brought the way and concepts of Western education into Kikungshan area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n Kikungshan soon made it a regional education centre.
引文
①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第 318 页。
    ② 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70 页。
     ① 柳敏:《唐代的避暑》,《唐都学刊》第 17 卷第 2 期,2001 年 10 月,第 178-180 页。
     ①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29 页。
    ① 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名胜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年,第 693 页。
    ② 姜传高编著:《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7 页。
    ③ 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鲁豫晋三省志》(第 1 卷),世界书局,1924 年,第 12 页。
    ④ 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舆地》(第 3 卷),洪兴印书馆 ,1936 年,第 3 页。
    ①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94 页。
    ② 公元 876 年至 880 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及黄巢,曾率部两次过三关取义阳。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公元1103-1140 年),在公元 1134 年 5 月攻占义阳三关,派大将牛皋镇守。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作战失利,逃到鸡公山密林深处,人困马乏,曾在山南沟中屯兵休整。公元 1643 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过三关取义阳,迫使明将左良玉撤兵逃命。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张吉光与清兵顽强奋战,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至今传为美谈。1861 年 7 月,太平天国起义军一路破三关,进至浉河南。1864 年 4 月,捻军 10 余万人转战豫鄂边界,据三关作为进退通道。
    ③《革命军占领鸡公山经过》,《民国日报》,1926 年 9 月 26 日,第 2 版。
    ④ 姜传高编著:《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 页。
    ⑤ 信阳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信阳地区建设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年,第 239-240 页。
    ① 刘景向(1886-1935),河南信阳县人,清末优贡。终生从文,著有《邃庐丛刊》、《国文经》、《清史概要》、《河南新志》等,享有河南“八大名流”之誉。1922 年,他在鸡公山养病,对旖旎的风光和人情世故领悟颇深,写成《鸡公山竹枝词》(1923 年出版),该诗集是当年避暑胜地的历史佐证,亦是昔日鸡公山风光影集。
    ② 信阳市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19 页。
    ③ 姜传高编著:《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2 页。
    ④ 姜传高编著:《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2 页。
    ⑤ 信阳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信阳地区建设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年,第 240 页。
    ⑥ 姜传高编著:《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8 页。
    ①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第一册,第 54 页。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第一册,第 62 页。
    ③ 陈旭麓主编,蒋世弟、吴振棣编写:《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年(2003 年重印),第 92-93页。
    
    ① 王立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62 页。
    ②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16),1985 年,第 102-103 页。
    ③ 皮明庥、郑自来著:《武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15 页。
    ①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07 页。
    ② 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第 972-989 页。
    ③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 页。
    ④ 基督教差会是基督教差派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组织。
    ⑤ 陶飞亚著:《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91 页。
    ① 邓恩庆:《“豫鄂信义会”及有关情况简介》,《鸡公山文史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26 页。
    ② 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99 页。
    ③ 中华续行委员会编,蔡詠春、文庸等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 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93 页。
    ④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4 页
    ① 顾为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351 页。
    ② 王立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13-14 页。
    ③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99 页。
    ④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23-124 页。
    
    ①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第 63-68 页。
    ②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 年,第 10 页。
    ③ 许同莘:《张文襄公公牍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年,第 7245 页。
    ① 皮明庥:《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张之洞与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年,第 186-187 页。
    ② 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年,第 13 页。
    ③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年,第 35 页。
    ④ 常护国著:《铁流滚滚——信阳工农运动史话》,香港国际统一出版社,2005 年,第 32 页。
    ⑤ 转引自姜传高:《张之洞与鸡公山》,《鸡公山文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3 页。
    ① 庐山上一山岭名,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辟的第一个避暑地。
    ② 鸡公山北沟协会常务理事会编,姜传高翻译:《鸡公山导游手册》(自印),1925 年,第 3 页。
    ③ 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交涉》(第 31 卷),洪兴印书馆 ,1936 年,第 1-7 页。
     ①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外事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96-198 页。
    ②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25 页。
     ① 王彦威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第 201 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3 编第 2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年,第 11-15 页。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年,第 452-455 页。
    ①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261 页。
    ②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26 页。
    ③ 发现并开发庐山牯岭避暑地的英国人。
    ④ 龚志强:《近现代(1885-1937)庐山开发及其社会变迁》,南昌大学 2006 年学位论文,第 20 页。
    ⑤ 张凤梧:《美国传教士在鸡公山》,《河南文史资料》,1995 年 1 月,总第 53 辑。第 212-213 页。
    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 年,第 31 页。
    
    ①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47 页。
    ② 龚志强:《近现代(1885-1937)庐山开发及其社会变迁》,南昌大学 2006 年学位论文,第 20 页。
    
    ① 刘景向:《鸡公山竹枝词》,信阳强日升书局,1923 年,第 12 页。
    ② 刘景向:《鸡公山竹枝词》,信阳强日升书局,1923 年,第 15 页。
    ③ 鸡公山北沟协会常务理事会编,姜传高译:《鸡公山导游手册》(自印),1925 年,第 5 页。
    ④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11 页。
    ⑤ 姜传高编著:《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41 页。
    ①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8 页。
    ② 鸡公山风景区志编委编辑室:《鸡公山诗词集》,1993 年,第 18 页
    ③ 信阳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信阳地区建设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年,第 37 页。
    ④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4 页。
    ⑤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5-6 页。
    ① 刘景向:《鸡公山竹枝词》,信阳强日升书局,1923 年,第 16 页。
    ②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5 页。
    ③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8 页。
    ④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31 页。
    ⑤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31 页。
    ⑥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32 页。
    
    ① 王道普:《河南新店避暑山庄庚申记初探》,《鸡公山文史研究》,2001 年第 1 期,第 10-14 页。
    ② 易怀远:《河南新店避暑山庄庚申记》,1921 年。
    ③ 孟继明:《漫话鸡公山》,湖北《档案资料》,1982 年第一期,第 11-12 页。
    ① 姜传高:《冯玉祥与鸡公山》,《鸡公山文史研究》2002 年总第 3 期,第 5-6 页。
    ②《全国避暑胜地记》,《东方杂志》第 15 卷第 9 号,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年 5 月,第 170 页。
    ③《消夏通讯》,《旅行杂志》第 5 卷第 9 号,1931 年 9 月,第 31 页。
    ④《中国五大避暑区》,《旅行杂志》第 7 卷第 9 号,1933 年 9 月,第 109-113 页。
    ①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235 页。
    ② 该杂志创办于 1992 年,主要研究西方文明在 19 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③ 现阶段,有美国人造访了现在的避暑胜地,记录了当地在清末时期外国社区所留下的建筑物,编成《Near to Heaven》一书,通过该书告诉世人,这些地区在那一段时期,由于外国人的进驻,曾是如天堂般的乐园。
    ④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案综合类第 4458 号卷中,有美国驻华公使于 1907 年 9 月给清政府的照会,在其中美、英、德、俄、比国等驻华公使作出决不在鸡公山避暑地开设通商行栈及办理开矿等事的承诺。
     ①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第 322-325 页。
    
    ① 刘景向:《鸡公山竹枝词》,信阳强日升书局,1923 年,第 10 页。
    ②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9 页。
    
    ① 林克昌、欧潭生:河南名胜古迹丛书《鸡公山》,中州书画社,1983 年,第 19-20 页。
    ②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7 页。
     ①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7-8 页。
     ① “Missionary Doings at Chikungshan”, North China Herald, 24 Aug, 1918, P451.转引张慧真:《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92 年硕士论文。
    ②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262 页。
    ① 张慧真:《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92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3 页。
    ③ 《开封教会英人悉赴鸡公山》,《申报》,1925 年 6 月 19 日,第 5 版。
    ④ 《汴外人纷纷南下》,《时事新报》,1925 年 6 月 26 日,转引自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五卅运动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84 页。
    ①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3 页。
    ② 张慧真:《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92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鸡公山北沟协会常务理事会编,姜传高译:《鸡公山导游手册》(自印),1925 年,第 10 页。
    ① 鸡公山北沟协会常务理事会编,姜传高译:《鸡公山导游手册》(自印),1925 年,第 13 页。
    ② 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党史领导小组:《鸡公山党史概要》(内部资料),1991 年,第 4 页。
    
    ① 英路透社驻鸡公山记者 6 月 28 日电讯稿,《京报》,1925 年 6 月 30 日,第三版。
    ② 《京报》,1925 年 7 月 30 日,第三版。
    ① (天津)《大公报》,1925 年。
    ②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28 页。
    ③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47 页。
    ④ 灵山便衣队,活动于信阳、罗山边界地区。该队开始只有十几人,后发展地方小便衣队 100 多人,建立了6 个党支部,十几个小游击队和一批秘密群众组织,在信罗边界地区逐渐开辟了一小块游击根据地。
    ① 林克昌、欧潭生:河南名胜古迹丛书《鸡公山》,中州书画社,1983 年,第 24-28 页。
    ② 陶飞亚著:《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97 页。
    ③ 笑冰:《鸡公山三次惊动最高国家当局》,《炎黄春秋》,2006 年第 12 期,第 63-65 页。
    ① 孙占元:《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0 年第 4 期,第 124-134 页。
    ① 齐光著:《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8 页。
    ② 教会区北沟协会常务理事会编,姜传高译:《鸡公山导游》,1925 年,第 16 页。
    ③ 齐光著:《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8 页。
    ④ 齐光著:《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9 页。
    ⑤ 齐光著:《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6 页。
    ① 齐光著:《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7 页。
    ② 姜传高;王道普:《鸡公山近代建筑用瓦的调查研究》,《鸡公山文史研究》2002 年总第 4 期。
    ③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55 页。
    ④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56 页。
    ⑤ 姜传高:《张之洞与鸡公山》,《鸡公山文史研究》2001 年总第 2 期,第 3-6 页。
    ①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第 57 页。
    ② 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第 31 卷),洪兴印书馆 ,1936 年,第 4 页。
    
    ① 陶飞亚著:《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48 页。
    ② (美)E.A 罗斯著,公茂虹、张皓译:《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04 页。
    ③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4-155 页。
    ① 刘如水:《鸡公山和<鸡公山竹枝词>》,《鸡公山文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② “The Summer at Chikungshan” , North China Herald, 4 Sept 1926, P444.转引张慧真:《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92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④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74 页。
    
    ① 王立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222 页。
    ②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79 页。
    
    ① 该组织是在 1935 年“一二·九”、“一二·一六”运动后,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团体。
    ② 姜传高:《鸡公山东北中学》,《鸡公山文史研究》,2001 年第 1 期,第 15-18 页。
    ③ 齐光著:《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4-35 页。
    
    ①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外事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96-199 页。
    ②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11 页。
    1. 王彦威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年。
    2.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年,第一册。
    3.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年,第二册。
    4. 易怀远:《河南新店避暑山庄庚申记》,1921 年。
    5. 刘景向:《鸡公山竹枝词》,信阳强日升书局,1923 年。
    6. 教会区北沟协会常务理事会编,姜传高译:《鸡公山导游》,1925 年。
    7. 徐珂:《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年。
    8.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 年。
    9. 许同莘:《张文襄公公牍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年。
    10. 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鲁豫晋三省志》,世界书局,1924 年。
    11. 齐光:《鸡公山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12. 中华续行委员会编,蔡詠春、文庸、杨周怀、段琦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13. 《河南文史资料》,1995 年第 1 期。
    14. 《大公报》(天津),1908 年、1918 年、1924 年、1925 年、1926 年。
    15. 《东方杂志》,1908 年、1917 年。
    16. 《旅行杂志》,1931-1935 年。
    17. 《京报》,1925 年。
    18. 《申报》,1925 年。
    19. 《民国时报》,1925 年、1926 年。
    20.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五卅运动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21. 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洪兴印书馆 ,1936 年。
    22. 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编著:《鸡公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23. 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党史领导小组:《鸡公山党史概要》(内部资料),1991 年。
    24. 鸡公山中外文史研究会:《鸡公山文史研究》 (1-7 期),2001 年创刊。
    25. 信阳市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年。
    26.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外事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27. 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中共信阳地区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1988 年。
    28. 信阳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信阳地区建设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年。
    1.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
    2. 林克昌、欧潭生:《河南名胜古迹丛书-鸡公山》,中州书画社出版,1983 年。
    3. 姜传高:《中国风景名胜丛书-鸡公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4. 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
    6.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7. 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8.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9. 顾为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0.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11. (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12.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16),1985 年。
    13. 苑书义、秦进才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华书局,1999 年。
    14. 皮明庥、郑自来著:《武汉史话》,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年。
    15. 皮明庥著:《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武汉出版社,2001。
    16. 王淑良等著:《中国现代旅游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7.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年。
    18. 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年。
    19. 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
    20. 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21. 鸡公山风景区志编委编辑室:《鸡公山诗词集》,1993 年。
    22.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79 年。
    23. 常护国著:《铁流滚滚——信阳工农运动史话》,香港国际统一出版社,2005 年。
    24. 周继伟:《鸡公山风物传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年。
    1. 张慧真:《近代中国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992 年硕士论文。
    2. 龚志强:《近现代(1885-1937)庐山开发及其社会变迁》,南昌大学 2006 年学位论文。
    3. 柳敏:《唐代的避暑》,《唐都学刊》第 17 卷第 2 期,2001 年 10 月。
    4. 姜传高:《鸡公山近代西洋建筑》,《中国园林》,1996 年第 1 期 。
    5. 王道普:《鸡公山风景区的保护与建设》,《中国园林》,1996 年第 1 期 。
    6.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
    7. 方兴:《风景秀丽的鸡公山》,《中州古今》1983 年第 2 期 。
    8. 胡元洲:《豫南奇峰-报晓峰》,《河南史志通讯》 1983 年第 1 期 。
    9. 刘如水:《鸡公山和<鸡公山竹枝词>》,《豫南史话》第 3 集,1984 年。
    10. 董友谊:《鸡公山名称考》,《地名知识》,1985 年第 1 期。
    11. 孙占元:《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0 年第 4 期。
    12. 刘长运:《鸡公山旅游气候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 年。
    13. 笑冰:《鸡公山三次惊动最高国家当局》,《炎黄春秋》,2006 年第 12 期。
    14. 朱从兵:《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4期。
    15. 丁永刚:《张之洞与中国铁路建设》,《唐都学刊》,第 20 卷第 6 期,2004 年 11 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