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减压阀和稳定器,构建起完善、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很多制度性矛盾和冲突,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展开分析,并努力探寻解决方法。
     首先,本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的基本内涵,社会保障制度冲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的理论发展及具体的解决对策等。其次,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的实现表现,总结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发展变迁,当代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制度冲突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基本的外在特征。再次,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的形成原因,指出主要是由于政治发展理念认识的偏差、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政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人本身现代化发展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制度性冲突。最后,文章指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度性冲突的基本途径,要转变过去那种不合时宜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理念,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解决这些制度性冲突的整体思路,要合理设定具体的解决这些冲突的目标模式。
     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冲突进行分析,来唤起学术界及社会具体管理运作层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走向更加成熟与完善。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following our country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 , conflicts have also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focus on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ap, social inequity increase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he old-age pension, employment, medical care, and other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increasingly facing greater risks and tests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social problems in easing social conflicts,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appropriat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is imperative. However, due to various constraints, the internal policies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policy and other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ies did not link up well. Policy not only the goal of offering protection and not a good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caused a lot of conflicting policy itself. At present,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licy conflict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
     First,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rocess there is a heavier "official standard" idea, to the neglect of Marx said socialism shoul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Second,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rocess there has been a "headache medicine gap" and "matter-based" thinking, and less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i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Third,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settings in the project when there is a policy conflict between the various social security and project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Fourth, the formulation of social policy more o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rather than to defend the basic social justice as the core measure of value. Cause the policy itself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ety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Fifth, the Government's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lear thinking, the whole country a multi-leve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set up.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licy led to a lot of disharmony in the negative social effects: it undermines the basic social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delay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society caused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restrictions and the security system The overall docking; cause a substantial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 on.
     Cause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re multi-faceted together so there is some main areas:
     First of all, our country's social security policy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economic issues, less concerned about social issues,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not effective and timely solution.
     Secondly,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glect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to the neglect of the people involved i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making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interests of social groups and dem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vast number of the people's will and interests.
     Third,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olic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lack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s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in social structur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condition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depth analysis,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ecurity policy questions serious.
     Finally, th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y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official standard" cultural idea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y making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evalence of deviations from the policy objective situation.
     We should stand on the posi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people and society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ly re-examine these policies conflict.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iversality of Marxist theory and social conflict theory, on the one hand, want to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s, and abandon the "official standard", "incident-based" idea; On the other hand, want the Government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and the market in social security polic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duty status,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on all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from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rocess to start, improve policy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the rule of law degree, from the fundamental policy on the conflict put an end to the formation of questions
引文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页。
    ①参见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转引自孙传钊,《贫困的尺度》,《读书》,2002年第3期。
    ①参见【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5页。
    ②高清海:《欧洲哲学史纲新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53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
    
    ①参见李明政:《意识形态与社会政策》,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52页。
    ②参见【美】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5页。
    ①郑功成:《从从慈悲到正义之路——社会保障的发展》,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8期。
    ②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③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0期。
    
    ①只要翻开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论文、论著,这种相互冲突的研究倾向非常明显。
    ②胡象明:“文件打架”的原因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9期。
    ③冯庆等:政策冲突及其成因与应对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①许道宝:别让规范性文件“打架”,《江淮法治》,2004年第3期。
    ②参见郑功成、邓大松、梅荣政、林闽钢、彭华民、唐钧等学者最近几年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著作就很好地体现出这种研究取向。
    ①参见沈承刚:《政策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第12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名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5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③【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页。
    ①【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1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据统计,单单一个医疗保险制度方案就会涉及到国家17个部门。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7页。
    ①“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马新建:《冲突管理:基本概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3期。
    ②参见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称这种“意外性后果”为偶然性,德国当代哲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则称之为“风险与不确定性”。
    ①“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基本概念。详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①参见傅殷才:《制度主义理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5页。
    ②(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7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页。
    ②(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1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
    ②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③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④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①参见包仕国:《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
    ②参见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
    ①达伦多夫:《走出乌托邦:社会学分析的再确定,《美国社会学杂志》第64卷(1958年9月),第127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①转引自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04页。
    ①参见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②(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段宏、刑玉春、赵青海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③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2—185页。
    ①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132页。
    ①参见徐平:《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思想述评》,《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①参见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7页;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②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③赵慧珠、梁丽萍:《制度模式的社会政策:当代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理论前沿》2004年第21期。
    ①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0期。
    ③Titmuss,R.M.(1968):Commitment to Welfare. London: Gerge Allen and Unwin.p64.
    ④(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5页。
    ⑤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①唐钧:《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评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②参见张海鹰:《社会保障辞典》,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①例如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东北三省为了解决农民无医无药问题,政府组织农民集资(包括玉米、土豆、鸡蛋等物资)建立合作医疗。1952年在东北地区1290个农村卫生所中,属于合作社性质的就有310个。
    ②“一化三改造”是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②转引自周绿林等:《医疗保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②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①唐钧:《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评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①张钟汝、范明林:《城市社会保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杨文忠:《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综合服务功能》,《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11期。
    ①《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http: //www. gov. cn.
    ①张钟汝、范明林:《城市社会保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尽管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收益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但是,不管怎样,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较安全性仍然比较高。
    ②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①唐钧:《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评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②周小川,王林:《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载徐滇庆,尹尊声,郑玉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唐钧:《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评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①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0期。
    
    ①(美)L.怀特:《文化的科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5页。
    
    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5月18日。
    ②赵志疆:《相差600倍公积金沦为富人基金》,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31日。
    ①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①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①潘跃:《完善养老保险消除后顾之忧》,人民日报2009年4月1日第16版。
    ②樊纲:《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①詹国彬:《“政策失败”因素探究》,《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①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442页。
    ②G.A.阿尔蒙德、G.B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108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①张钟汝、范明林:《城市社会保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上海社保案就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案件。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26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2](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
    [13](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4](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段宏、刑玉春、赵青海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
    [16](美)G.A.阿尔蒙德、G.B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7](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李明政:《意识形态与社会政策》,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1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0]夏征农:《辞海》(199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2]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3]张钟汝、范明林:《城市社会保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张海鹰主编:《社会保障辞典》,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年。
    [25]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6]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阮凤英:《多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8]高和荣:《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9]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0]刘泽君:《合理与现实——社会学基本理论》,学苑出版社,1998年。
    [31]赵慧珠、梁丽萍:《制度模式的社会政策:当代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理论前沿》,2004年21期。
    [32]唐钧:《中国社会保障政策评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33]许道宝:别让规范性文件“打架”,《江淮法治》,2004年第3期。
    [34]包仕国:《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
    [35]杨文忠:《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综合服务功能》,《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11期。
    [36]胡象明:“文件打架”的原因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9期。
    [37]马新建:《冲突管理:基本概念与思维方法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3期。
    [38]詹国彬:《“政策失败”因素探究》,《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39]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
    [40]黄晨熹:《社会政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1]《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http: //www.gov.cn.
    [42]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44]孙传钊:《贫困的尺度》,《读书》,2002第3期。
    [45]周小川,王林:《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收入徐滇庆,尹尊声,郑玉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
    [46]冯庆等:政策冲突及其成因与应对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47]郑功成:《从从慈悲到正义之路——社会保障的发展》,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8期。
    [48]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0期。
    [49]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0]吴忠民:《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1]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2]刘继同:《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的建构与制度安排特征》,《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4]郑功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2003年1月第1期。
    [55]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
    [56]王思斌、莫泰基、唐钧:《中国社会福利》,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
    [57]杨团、杨体仁、唐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选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
    [58]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成都,西南财政大学出版社,1997年。
    [59]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世纪抉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
    [60]左敏等:《社会保障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61]陈冬红、王敏:《社会保障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62]赵曼:《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
    [6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64]何承金、钱建超:《社会转型期的人口控制与社会保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65]宋晓梧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66]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67]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68]胡晓义:《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
    [69]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制·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70]雷洁琼、王思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
    [72]Cameron,Neumann,Economic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The Bokking Institution,1996.
    [73]Charlotte Cailliez,Rural China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The Rural Health System,ChinaPerspectives,1998.
    [74]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Methuen&Co.Ltd.1930.
    [75]A.C.Pigou,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 Cheng BooksLTD.
    [76]Warshall, David, Pham-Kanter, Genevieve, Investing Social Security trust funds in the stock market, Chicago Fed Letter, Dec 1999.
    [77]Anonymous, Great debate,Pensions&Investments,Vo27,Apr19,1999.
    [78]Mitchell, Daniel J B, Income and Social Security and Substandard Working, Industrial&Labor Relations Review,Vo52,Jan 1999.
    [79]Leonard, Bill, Social Security reform could hold surprises,HRMagazine,vo44, Mar 1999.
    [80]Logan, Tammie, Let’s save retirement security, now!, Rural telecommunications, Vo19,May 2000.
    [81]Frej, W.and Specht H(1976),The 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 of 1974: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lanning. Social Service Review. June.PP.275-292.
    [82]Jorn Henrik, Harmo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 the EC revisited,(European Community) Jou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9,1991.
    [83]Alexzander Davidson, Two model of Welfare: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Sweden and New-Zealand 1888-1988,Stockholm,1989.
    [84]Yelowitz, Aaron S, Using the Medicare buy-in program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Medicaid on SSI participation, Economic Inquiry,Vo38,Jul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