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轻工业的陕西经济产业增长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与中东部诸省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造成陕西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历史政策造成的先天缺陷、观念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外流等等。但更重要是陕西经济的发展与增长缺乏正确的定位以及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陕西经济的发展与增长研究这一课题,从经济学角度去探索陕西经济增长的途径。
     在现代区域研究中,增长极理论被广泛用作为区域发展的指导理论。该理论对研究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陕西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实证分析,认为陕西轻工业的发展与陕西经济的增长存在极其重要的关系,轻工业的落后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瓶颈性因素。
     解决陕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采取切实可行又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措施,为解决陕西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提供思路。本文创新地提出以增长极理论来认识和解读陕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轻工业作为陕西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产业增长极,以及培育轻工增长极的具体对策。探索增长极理论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具体应用,完善增长极理论。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g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east of China has beenexpanding at an increasing speed. There were various causes for the situation------obstacles resulted from China's historical policies, the falling-behind ideas,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ficiency of innovation competence of enterprises, talent outflow and so on. Yet among all the causes lack of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and strong industrial suppor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pole theory is well recognized as the guiding theor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undeveloped regions.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dissertation shows that light indu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y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lagging behind of it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growth of the province.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oncrete measures must be involved in idea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he innov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lies in analyzing the economy of Shaanxi province with growth pole theory. It proposes that light industry can be taken as the growth pole of the province and gives som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t exte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owth pol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undeveloped regions' development.
引文
1 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 冯邦彦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及其最新进展[J],经济论坛,2006(6)
    3 尹子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2)
    4 陈华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6,(3)
    5 朴贞子,我国区域经济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历程考察[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2)
    6 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二期
    7 肖莹等,透视增长极理论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6,(3)
    8 颜鹏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新进展[J],福建论坛,2003,(1)。
    9 胥小彤、杨玉梅,西部地区增长极选择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6,(7)
    10 徐忐尧,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选择[J],黑河学刊,2007,(9)
    11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8-300
    12 秦国文、李斌,经济增长极实现条件分析[J],,求索,2007,(5)
    13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30
    14 唐宇文,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论(第1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88-90
    15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34-158
    16 杨永华,路径转换--中国经济发展新视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8-112
    17 娄括征,中国的工业化进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 数据来源:陕西经济信息网,http://news.sci.sn.cn/sei/sei/sxjj/sxjj-03.htm
    2 数据来源:http://www.xici.net/b228313/d12949527.htm
    3 数据来源:经济日报 2004-12-3
    4 杨永善,“陕西现象”的再认识和再思考[M],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优秀论文集,2004
    5李丽琴.尹洁,论经济增长点的培植——以陕西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5(19)
    6上官鸣,对陕西现象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4)
    7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 数据来源:中困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轻工业统计出版社,1993-2006.
    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202页
    10 赵伟 徐玲,陕西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1董藩,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1上官鸣,西部轻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道路选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 王化中,西部轻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7)
    3 冯俊华 宋安玲,西安市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战略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
    4 上官鸣,抓住机遇 振兴轻工 走兴陕富民之路[J],中国集体经济,2004,(8)
    1 王龙,陕北经济增长模式缘何难以转变[J],新西部,2007,(2)
    2 康喜平,陕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研究[J],陕西电力,2007,(3)
    3 张金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浅析[J],社会科学家,2006,(3).
    4 张艳 杜跃平,产业结构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
    5 裴霞 陈淑芳 刘旭东,陕西科技创新模式初探[J],北方经济,2006,(18)
    6 赵冬梅;周荣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9)
    7 张巍,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评价[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1)
    8上官鸣,陕西轻工业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发展方向,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6)
    9 赵海东,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10 张巍,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9)
    11 李勤,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2 凡仁,加快中国轻工产品享誉世界的步伐[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12)
    13 章光华,为陕西经济发展进一言[J],西部大开发,2003,(5)
    [1]陈东生,西部经济崛起之路[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0-128
    [2]胡鞍钢,王绍光等,中国地区差异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80-83
    [3]李小健,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1-115
    [4]林凌,中国三线生产布局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2-134
    [5]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30
    [6]朴贞子,中国区域开发政策[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202-234
    [7]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2
    [8]韦伟,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4-69
    [9]杨公仆,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8:331-332
    [10]杨永华,路径转换-中国经济发展新视野[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8-112
    [11]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轻工业统计出版社,2006:201-20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0-202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9-32
    [2]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8-300
    [1]边古,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工业经济,2000,(4)
    [2]陈华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6,(3)
    [3]董藩,西部地区轻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江南大学学报,2004,(10)
    [4]董藩,论西部地区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J],市场经济研究,2004,(3)
    [5]董藩,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6]凡仁,加快中国轻工产品享誉世界的步伐[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12)
    [7]冯邦彦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演变及其最新进展[J],经济论坛,2006,(6)
    [8]冯俊华 宋安玲,西安市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战略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
    [9]康喜平,陕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研究[J],陕西电力,2007,(3)
    [10]李宽安,逐渐缩小差距中的轻工业[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10)
    [11]刘吉林,中国轻工业与三次产业的狄色关联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 报,2004,(1)
    [12]刘静,区域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研究[J],市场论坛,2006,(3)
    [13]李勤,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4]朴贞子,我国区域经济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历程考察[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5]肖莹等,透视增长极理论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6,(3)
    [16]张凯,陕西补课轻工业[J],瞭望新闻周刊,2004,(24)
    [17]上官鸣,陕西轻工业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发展方向[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6)
    [18]上官鸣,对陕西现象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4)
    [19]上官鸣,抓住机遇 振兴轻工 走兴陕富民之路[J],中国集体经济,2004,(8)
    [20]章光华,为陕西经济发展进一言[J],西部大开发,2003,(5)
    [21]张巍,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9)
    [22]赵冬梅 周荣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9)
    [23]张艳 杜跃平,产业结构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
    [24]张金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浅析[J],社会科学家,2006,(3)
    [25]颜鹏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新进展[J],福建论坛,2003,(1)
    [26]张巍,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轻工业竞争力评价[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1)
    [27]裴霞 陈淑芳 刘旭东,陕西科技创新模式初探[J],北方经济,2006,(18)
    [28]宋金理,丧失优势的温州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出路何在?[J],当代经济,2004,(5)
    [29]尹惠君,邯郸市请重工业比例的失衡及其治理[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9)
    [30]赵海东,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31]绉开军,湖北经济的现实处境与发展对策[J],经济与决策,2006,(5)
    [32]王化中,西部轻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7)
    [32]杨永善,“陕西现象”的再认识和再思考[J],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 2004年优秀论文集,2004
    [33]王鸿浩,西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九个转变[J],决策参考,2005,(3)
    [34]王庆,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4,(1)
    [35]陈仲常,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结构变迁特征[J],探索,200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