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相邻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身边的污染事件最令人深恶痛绝。近几年来因居住场所周边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而提起诉讼的环境污染案件频繁见诸报端,在这类问题的具体法律适用上,一般适用民法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予以解决,即《民法通则》第83条相邻关系的规定和《物权法》相邻关系的规定,《物权法》共用9个条文规范相邻关系,较之《民法通则》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着相邻关系类型不完备、一些规定不十分明确的问题。加之,现阶段环境污染范围广泛、种类日益多样化,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早已超越了传统不动产相邻的界限,因此尽快确立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相邻权制度意义重大。
     相邻关系在权利保护领域亦可称之为相邻权,传统相邻权必须以不动产相邻为权利行使之基础,是基于所有权或使用权之权利延伸,从权利属性上看并不是一项独立物权。但现实中的环境污染事件又往往发生在彼此不相邻甚至相距遥远的地理区域发生,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我国《物权法》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否则邻人有权请求停止侵害以及损害赔偿。此即德国和瑞士民法上所谓“不可量物侵害”。而这种侵权侵犯第权利是权利主体何种权利,如果说是侵犯相邻权却突破了不动产相邻的边界,这给传统的相邻权带来挑战,而侵犯环境权则于法无据。因此笔者建议基于传统相邻关系结合环境法环境权权益,确立和完善环境相邻权这一独立权利制度。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gained the success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people’s materiallife level is steadily increasing, people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 are also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But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pollution and frequent inciden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rious will constantlyremind people must to solve this problem,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legal meanshas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While most people cherish an undying in the social life ofthe pollution that is side of the pollution incident, in recent years around living placesthe water pollution, light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nd the prosecution of environmentalpollution cases are frequently appeared in newspaper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law in this kind of problem, the general use of civil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adjacent tosolve."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the eighty-third stipulation:"real propertyadjacent to the partie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production andconvenient life, solidarity, fair and reasonable,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adjacent section water, drainage, access, ventilation, lighting and other aspects.Adjacent to the square to obstruct or loss, shall stop the infringement, eliminate theobstruction, and compensate for the losses."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Supreme People'sCourt issued th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opinion (Trial)" on the adjacent land use, natural water, drainage and other specificadjacent relations made some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Promulgated2007"propertylaw",in "property law" a9of all specifications are about to adjacent relation, comparedto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civil law"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but there are stillincomplete, adjacent relationship types exist loopholes in the system that is obviousproblem. In addition,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 wide range of speciesdiversification, has gon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property adjacent, so assoon as possible to establish China's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al adjacent right isvery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djacent relation can also be called the adjacent right, the traditional adjacent right to immovable property adjacent to the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the foundation, is the extension of power that based onownership, from right attribute that can also be identified as the claim of right in rem.But in the real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ents, pollution is often occured in notadjacent to each other even occured geographically distant regions of even, such aswater pollu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vent. China's "property law" the ninetieth regulation, the rights holder of immovableproperty shall not be in violation of state regulations, disposal of solid waste, emissions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water pollutants, noise,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or neighbors have the right to request the cessation of theinfringement and damages. This is the so-called "German and Swiss civil lawimmeasurable objects invasion". And this kind of tort violations of the rights of thesubject is what rights, if it is an invasion of adjacent right will break through the realestate adjacent to the boundary, will bring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neighboring right,and is viol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 that because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So the awillbring the the neighboring right 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ased on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al rights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independent right that is the environmental adjacent right.
引文
①转引自周宏春、刘燕华等著.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页。
    ②参见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7页.
    ③项怀诚.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EB/DB].四川在线,http://www.scol.com.cn (2013-11-04).2013年12月5日访问.
    ④乔标.如何应对我国能源资源约束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月9日.
    ①乔标.如何应对我国能源资源约束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月9日
    ②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③OECD Council Recommendation C(74)224,1974
    ④孙秀艳.<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环境形势严峻依旧[N].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
    ⑤霍桃.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12年6月6日.
    ⑥孙秀艳.<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环境形势严峻依旧[N].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
    ①参见孙秀艳.《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环境形势严峻依旧[N].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
    ②佚名.2013全国平均雾霾29.9天重启绿色GDP正当时[N].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21日.
    ③孙海红.噪声扰民成投诉焦点噪声污染治理是当务之急[EB/DB].前瞻网, http://www.qianzhan.com.2014年1月17日.2014年1月26日访问.
    ④黄安伟.外媒:研究发现中国雾霾跨越太平洋飘到美国[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1/22/c_119071356.htm.2014年1月22日.
    ⑤参见夏文辉.韩媒热议:中国雾霾飘到韩国?[N]文汇报,2013年11月2日.
    ⑥参见佚名.日环境省称中国雾霾飘到日本可能性“非常高”[N]环球时报,2013年2月5日.
    ⑦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3页.
    ⑧参见史尚宽.物权法论.[M].自版,1957年版.第79页.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2页.
    ③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3-664页.
    ④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⑤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⑥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⑦同上.
    ①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②参见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①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②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③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魏振瀛.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②Funnel,《相邻关系》,1812,vol.2.Biblio:a.Robert,《相邻关系》,Sirey,1991.转引自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
    ③参见金启洲.民法相邻关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50、51页.
    ④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①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J].法学,2003年.第9期.第103页.
    ②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117页.
    ①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3-677页.
    ②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43-456页.
    ③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44-455页.
    ④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5页.
    ⑤朱岩、高圣平、陈鑫著.中国物权法评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306页。
    ①陈小燕.物权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26页.
    ②金启洲.民法相邻关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③参见金启洲.民法相邻关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225页.
    ①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第54页.
    ②章礼强.相邻权新探[J].学术界,1998年.第3期.第46页.
    ③张鹏、曹诗权.相邻关系的民法调整[J].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67页.
    ④同上.
    ⑤参见王清军.环境相邻权的法理学分析[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2.10.22-25·西安)论文集[C].第287-288页.
    ⑥朱春玉.环境权范畴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5页.
    ①赵红梅、于文轩.环境权的法理念解析与法技术构造——一种社会法的解读[J].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第45页.
    ②赵红梅、于文轩.环境权的法理念解析与法技术构造——一种社会法的解读[J].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第52页.
    ③王世进、周辉、吴菲等.论环境相邻权的保护[A].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6.8.10~12·北京)论文集[C].第248页.
    ④参见王世进、周辉、吴菲等.论环境相邻权的保护[A].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
    ①康纪田.立体性矿业相邻关系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黄永香、康纪田.矿业环境相邻关系的界定及保护[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9期.
    ③康纪田.重构矿山企业环境民事法律责任[J].环境与持续发展,2013年.第1期.
    ④杨朝霞.论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和起诉顺位——兼谈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权的理论要点[J].法学论坛,2013年.第3期.
    ⑤后以《财产权利与容忍义务—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为名作为专著出版.
    ①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1999年.213-214页.
    ①参见陈华彬.德国相邻关系制研究[A].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4卷)[C].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71页.
    ②参见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③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④参见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126页.
    ①王利明.物权法名家讲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②朱岩、高圣平、陈鑫著.中国物权法评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③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④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①薄燕娜.相邻关系与地役权[A].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页.
    ②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M].自版,1992年版.第170页.
    ③赵万一.第七章相邻关系[A].王利明.物权法名家讲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④魏振瀛.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258页.
    ⑤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43页.
    ⑥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45页.
    ①参见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页.
    ②金启洲.德国公法相邻关系制度初论[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第40页.
    ①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物权法学习问答》[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转引自朱岩、高圣平、陈鑫著.中国物权法评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301页.
    ②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第23页.
    ③魏振瀛.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魏振瀛.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②王建鲁.关于我国民法中区分相邻权与地役权的思考[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16页.
    ①金启洲.民法相邻关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②刘乃忠.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③同上
    ①陈小燕.物权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②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M].自版,2001年.第220页.转引自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8页
    ③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8页.
    ④孙良国、周团结.相邻权问题三论[J].当代法学,2002年第l期.第47页
    ⑤同上.
    ①赵万一.第七章相邻关系[A].王利明.物权法名家讲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①参见魏振瀛.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②参见赵万一.第七章相邻关系[A].王利明.物权法名家讲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201页.
    ③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647页.
    ①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页
    ②同上
    ③参见苏永钦.民法物权争议问题研究[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第133页.转引自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645页
    ④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5页
    ⑤参见王泽鉴.物权法论[M].自版,2001年,第1册.216页.
    ①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427页.
    ①参见魏振瀛.民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②刘乃忠.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③参见薄燕娜.相邻关系与地役权[A].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②史浩明、张鹏.地役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①史浩明、张鹏.地役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②史浩明、张鹏.地役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③参见史浩明、张鹏.地役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④陈华彬.德国相邻制度研究[A].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①李云波.相邻不可量物排放关系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2页.
    ②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304页.
    ①杜钢建.日本的环境权理论和制度[J].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②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①[日].奥平康弘、杉原泰雄著.宪法学——人权的基本问题[M].有斐阁,1977年版.第60页.
    ①参见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281页.
    ②参见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8页.
    ③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④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①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117页.
    ②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60页.
    ③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62页.
    ④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⑤王小钢.近25年来的中国公民环境权理论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64页.
    ⑥周训芳.环境权伦[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①汪劲.环境法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②同上
    ①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余俊.环境权的文化之维[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③邹雄.环境权新论[J].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
    ④蔡维力.环境诉权初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页.
    ①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13页.
    ②邹雄.环境权新论[J].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
    ①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3-24页.
    ①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②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③See Karel vasak, Pour une Triosieme Gene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M], in Studies and Essays onInternational Law and Red Cross Principles in Honour of Jean Pictet837,839(Christophe Swinarski ed.1984)
    ①参见余俊.环境权的文化之维[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8页.
    ②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③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138页.
    ④参见周训芳.环境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
    ⑤于忠春.人权视角下的环境权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67页.
    ⑥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①朱春玉.环境权范畴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67页.
    ②李挚萍.公民环境权的实质及地位再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15页.
    ①参见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4页.
    ②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23页.
    ③参见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8页.
    ①张千帆.宪法学导论[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464页.
    ②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5页.
    ③刘建辉.环境法价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34页.
    ④蔡维力.环境诉权初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页.
    ⑤季理华、张勇.环境权的概念及其属性[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参见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53页.
    ①参见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20~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12页.
    ②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法律出版社,1999.第443页.
    ③参见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M].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26页.
    ①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以及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②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254页.
    ①参见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3-64页.
    ②参见李艳芳.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第62-63页.
    ③周训芳.环境权伦[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①同上
    ②参见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制互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252页.
    ③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5页.
    ①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制互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②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制互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254页.
    ①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②参见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233页.
    ①参见刘建辉.环境法价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63页.
    ①刘凯湘.物权法的生活性与生活中的物权法[EB/OL].(2006-09-11)[2006-11-20]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5382.
    ②梁慧星.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①王明远.相邻关系制度的调整与环境侵权的救济[J].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102页.
    ②胡纪平、吴贤静.相邻关系与相邻环境权制度的建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2页.
    ③安家满.通过相邻权的环境权——环境相邻权[J].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3期.第116页.
    ④王清军.环境相邻权的法理学分析[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2.10.22一25西安)论文集[C].
    ①吕忠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②焦富民.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之体系解释与司法适用[J].法学,2013年.第11期.第132页.
    ①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②黄喜春.刍论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页.
    ③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④黄喜春.刍论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页.
    ①张小翌.环境权视野下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7-18页.
    ②张小翌.环境权视野下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8页.
    ③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④参见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第23-24页.
    ①黄喜春.刍论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页.
    ②张小翌.环境权视野下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9页.
    ①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0期.第35-36页.
    ①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页.
    ①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高等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②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高等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③陈华彬.德国相邻制度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4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①丁晨星.论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6页.
    ①汪劲.环境法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①南帅妮.环境相邻权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5-26页.
    ①王世进、周辉、吴菲等.论环境相邻权的保护[A].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6.8.10~12·北京)论文集[C].第248页.
    ②王世进、周辉、吴菲等.论环境相邻权的保护[A].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6.8.10~12·北京)论文集[C].第249页.
    ①同上
    ②王世进、周辉、吴菲等.论环境相邻权的保护[A].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6.8.10~12·北京)论文集[C].第249页.
    ①王丽萍.国外不可量物侵害制度及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第62页.
    ②黄风.罗马私法导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从论(第4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页.
    ②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①文伯屏.西方国家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57-58页.
    ②赵立超.论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7页
    ③贺艳红.不可量物侵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页.
    ①赵立超.论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7页
    ②贺艳红.不可量物侵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页.
    ③金启洲.民事相邻关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④参见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丛论(第4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⑤王宁.完善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构想[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页.
    ①赵立超.论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7页.
    ①赵立超.论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8页.
    ②参见贺艳红.不可量物侵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页.
    ③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页.
    ①参见王明远.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6页.
    ②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③郑晓剑、邱鹭风.不可量物侵害制度比较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41页.
    ④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302页.
    ⑤贺艳红.不可量物侵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0页.
    ⑥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上册[M].法律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①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6页.
    ②参见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347页.
    ①罗结珍.法国民法典[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②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页.
    ③同上
    ①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5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347页.
    ②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③李玉泉.环境保护相邻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6页.
    ①王晓辉.日本公害补偿制度评析与借鉴[J].环境保护,2011年.第16期.第66页.
    ②杜钢建.日本环境权理论和制度[J].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第107页.
    ③王晓辉.日本公害补偿制度评析与借鉴[J].环境保护,2011年.第16期.第65页.
    ①罗丽.从日本环境法理念的转变看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0页.
    ②参见丁晨星.论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25页.
    ③[日]大塚直.关于生活妨害的停止请求的基础考察[J].法学协会杂志,1990年,第7期.第81页.
    ①See Winfield Jolowicz[M],P.494、The Law of Torts,London,1971.
    ②李旭彬.论英国侵权法中的私人妨害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页.
    ③John Murphy. The Law of Nuisanc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p.5.
    ④孙晓文.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1页.
    ①李旭彬.论英国侵权法中的私人妨害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②See Michael A. Jones, Torts7thEdition.p303.
    ③转引自李旭彬.论英国侵权法中的私人妨害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5页.
    ④[美]史蒂夫·L·伊曼纽尔.侵权法[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⑤See Joseph William Singer, Introduction to Property.p101.转引自刘波.英美法妨害与德国法不可量物侵害比较与借鉴———兼评《物权法》第89条和第90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90页.
    ①参见刘波.英美法妨害与德国法不可量物侵害比较与借鉴———兼评《物权法》第89条和第90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90页.
    ②[美]史蒂夫·L·伊曼纽尔.侵权法[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页.
    ①参见刘波.英美法妨害与德国法不可量物侵害比较与借鉴———兼评《物权法》第89条和第90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90-91页.
    ②参见Fones v. Wiliams (1843)11M&W176; Lmeon v.Webb (1895) AC1; Lagan Navigation Co. v. LambegBleaching, Dyeing&Finishing Co. Ltd (1927) AC.226.
    ③City of Richmond. V. Scantelbury (1991)2VR38.
    ④Co-operative Wholesale Society Led v. British Railways Board, the Times,20,December1995.
    ⑤转引自刘波.英美法妨害与德国法不可量物侵害比较与借鉴———兼评《物权法》第89条和第90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89页.
    ①See John G. Sprankling Understanding Property Law.29.02[A].p.486.
    ②参见崔世君.论美国法私益妨害的构成[J].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2期.第2页.
    ③See Sandra H. Johnson,et,al, Property Law: Cases,Materials, and Problems6.03.pp.770-771.
    ①参见崔世君.论美国法私益妨害的构成[J].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2期.第2-3页.
    ②参见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126页.
    ③杨娟.不可量物侵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2005年.
    ④参见叶明,吴太轩.论环境侵权救济中的排除侵害制度——兼谈利益衡平原则的适用[J].广西政法干部学院管理学报,2002年.第1期.
    ①罗瑞玲.建筑物相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法学院.2004年.
    ①参见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61页.
    ①参见胡中华.德国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0页.
    ②王明远.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5页.
    ③刘海鸥.美国环境侵权领域中的妨害法[A].第21界外法史年会论文集[C].2009年.第491页.
    ①胡中华.德国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0页.
    ②苗壮.美国财产法妨害制度的经济分析[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第52页.
    ③苗壮.美国财产法妨害制度的经济分析[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第53页.
    ①曹明德.日本环境侵权法的发展[J].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第148页.
    ②参见胡中华.德国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0页.
    ①王明远.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8页.
    ②参见王明远.美国妨害法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运用和发展[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36-37页.
    ③胡中华.德国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0页.
    ①蔡守秋.从环境权到国家环境保护义务和环境公益诉讼[J].现代法学,2013年第6期.
    ②刘毅.环境公益诉讼门槛高专家吁给更多民间组织授权[N].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4日.
    ③同上
    ①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1983,p.1074.
    ①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②丁晨星.论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7页.
    ③参见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①古南正皓.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2页.
    ②郭洁.土地资源与民事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③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1页.
    ④郭洁.土地资源与民事立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年180-181页.
    ⑤参见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0页.
    ①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4页.
    ①曾庆敏.法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5页.
    ②王涌.私权的概念[A].夏勇.公法(第一卷)[C].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③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07页.
    ④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制互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⑤同上
    ①因环境权内容是否应该入宪、环境权是否应该属于人权性权利在国内理论界尚存争议,所以环境权在环境保护法上直接规定困难重重,这也给环境相邻权的直接规定留下了理论空间。但是遗憾的是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通过,2015年1月1日生效)中,其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仍然对环境权只字未提,只能寄希望于法律的再一次修订时加入环境权。
    ①黄喜春.当论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页.
    ②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①张小翌.环境权视野下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8页.
    ②南帅妮.环境相邻权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0-11页.
    ①陈华彬.德国相邻制度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4卷)[C].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②丁晨星.论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6页.
    ①陈翼、吴君明.环境公法领域相邻关系问题解决途径探求[J].学海,2011年.第5期.第216页.
    [1]周宏春、刘燕华等著.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陶伦康.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 OECD Council Recommendation C(74)224,1974.
    [6]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 Fournel,相邻关系,1812,vol.2.Biblio:a.Robert,相邻关系,Sirey,1991.转引自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金启洲.民法相邻关系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11]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J].法学,2003年,第9期.
    [12]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朱岩、高圣平、陈鑫著.中国物权法评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陈小燕.物权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王明远.相邻关系制度的调整与环境侵权的救济[J].法学研究,1999年.
    [16]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17]章礼强.相邻权新探[J].学术界,1998年,第3期.
    [18]张鹏、曹诗权.相邻关系的民法调整[J].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9]朱春玉.环境权范畴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0]赵红梅、于文轩.环境权的法理念解析与法技术构造——一种社会法的解读[J].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
    [21]金启洲.德国公法相邻关系制度初论[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22]曹树青.环境地役权探究[J].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4期.
    [23]胡纪平、吴贤静.相邻关系与相邻环境权制度的建立[J].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4]黄喜春.刍论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5]陆一、丁笑微.环境保护相邻权初论[J].环境保护,2008年,第4期.
    [26]康纪田.矿业相邻关系立法初论[J].北方法学,2010年,第6期.
    [27]康纪田.矿业环境相邻关系立法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8]康纪田.立体性矿业相邻关系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9]黄永香、康纪田.矿业环境相邻关系的界定及保护[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9期.
    [30]康纪田.重构矿山企业环境民事法律责任[J].环境与持续发展,2013年,第1期.
    [31]杨朝霞.论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和起诉顺位——兼谈自然资源物权和环境权的理论要点[J].法学论坛,2013年,第3期.
    [32]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33]陈华彬: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A].载民商法论丛第5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4]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5]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王利明.物权法名家讲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薄燕娜.相邻关系与地役权[A].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年版.
    [38]赵万一.第七章相邻关系[A].王利明.物权法名家讲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页.
    [4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物权法学习问答[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1]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
    [42]王建鲁.关于我国民法中区分相邻权与地役权的思考[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43]刘乃忠.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4]孙良国、周团结.相邻权问题三论[J].当代法学,2002年,第l期.
    [45]苏永钦.民法物权争议问题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4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7]史浩明、张鹏.地役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8]李云波.相邻不可量物排放关系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9]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杜钢建.日本的环境权理论和制度[J].北京: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月.
    [51]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5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日].奥平康弘、杉原泰雄著.宪法学——人权的基本问题[M].东京:有斐阁,1977年版.
    [54]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6]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7]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王小钢.近25年来的中国公民环境权理论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9]周训芳.环境权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0]余俊.环境权的文化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1]邹雄.环境权新论[J].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
    [62]蔡维力.环境诉权初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3]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4]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5] Karel vasak, Pour une Triosieme Gene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J].in Studiesand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Red Cross Principles in Honour of JeanPictet837,839(Christophe Swinarski ed.1984)
    [66]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7]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68]于忠春.人权视角下的环境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9][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2000年版.
    [70]朱谦.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J].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71]李挚萍.公民环境权的实质及地位再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72]张千帆.宪法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3]刘建辉.环境法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季理华、张勇.环境权的概念及其属性[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7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6]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77]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8]李艳芳.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
    [79]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制互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80]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安家满.通过相邻权的环境权——环境相邻权[J].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3期.
    [82]吕忠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3]焦富民.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之体系解释与司法适用[M].2013年,第11期.
    [84]魏怡琴.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年.
    [85]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张小翌.环境权视野下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7]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8]丁晨星.论我国环境相邻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9]王丽萍.国外不可量物侵害制度及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90]黄风.罗马私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2]文伯屏.西方国家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93]贺艳红.不可量物侵害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4]王明远.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95]郑晓剑、邱鹭风.不可量物侵害制度比较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96]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7]罗结珍.法国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98]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9]李玉泉.环境保护相邻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0]王晓辉.日本公害补偿制度评析与借鉴[J].环境保护,2011年,第16期.
    [101]罗丽.从日本环境法理念的转变看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2][日].大塚直.关于生活妨害的停止请求的基础考察[J].法学协会杂志,1990,45(7):81
    [103]瑞士民法典[Z].殷生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104]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Z].孙建江,郭站红,朱亚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5]澳门民法典[Z].赵秉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6] Winfield Jolowicz.[M].The Law of Torts, London,1971.
    [107]李旭彬.论英国侵权法中的私人妨害制度[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8] John Murphy. The Law of Nuisanc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09]孙晓文.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10] Michael A. Jones, Torts7th Edition.
    [111][美]史蒂夫L伊曼纽尔.侵权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2] Joseph William Singer, Introduction to Property.
    [113]刘波.英美法妨害与德国法不可量物侵害比较与借鉴———兼评物权法第89条和第90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14] Fones v. Wiliams (1843)11M&W176; Lmeon v.Webb (1895) AC1; LaganNavigation Co. v. Lambeg Bleaching, Dyeing&Finishing Co. Ltd (1927)AC.226.
    [115] City of Richmond. V. Scantelbury (1991)2VR38.
    [116] Co-operative Wholesale Society Led v. British Railways Board, the Times,20,December1995.
    [117] John G. Sprinkling Understanding Property Law.29.02[A].p.486.
    [118]崔世君.论美国法私益妨害的构成[J].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2期.
    [119] Sandra H. Johnson, ET, al, Property Law: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M].6.03.pp.770-771.
    [120]叶明,吴太轩.论环境侵权救济中的排除侵害制度——兼谈利益衡平原则的适用[J].广西政法干部学院管理学报,2002年,第1期.
    [121]罗瑞玲.建筑物相邻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2]刘海鸥.美国环境侵权领域中的妨害法[A].第21界外法史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23]胡中华.德国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24]苗壮.美国财产法妨害制度的经济分析[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125]曹明德.日本环境侵权法的发展[J].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126]王明远.美国妨害法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运用和发展[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7]蔡守秋.从环境权到国家环境保护义务和环境公益诉讼[J].现代法学,2013年,第6期.
    [128]刘毅.环境公益诉讼门槛高专家吁给更多民间组织授权[N].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4日.
    [129] Black’s Law Dictionary,[M].West Publishing Co.,1983.
    [130]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2年版.
    [131]古南正皓.环境相邻关系制度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2]郭洁.土地资源与民事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33]陈华彬.德国相邻制度研究[A].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34]陈翼、吴君明.环境公法领域相邻关系问题解决途径探求[J].学海,2011年,第5期.
    [135]王涌.私权的概念[A].夏勇.公法(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37] Helmut Koziol, Francesco Donato Busnelli.Unification of Tort Law:Wrongfulness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
    [138] Ulrich Magnus, Miquel Martín-Casals, W. H. van Boom.Unification of Tort Law:Contributory Negligenc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Ulrich Magnus, MiquelMartín-Casals, W. H. van Boom[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
    [139] Jaap, Spier, Francesco Donato Busnelli European Centre of Tort and InsuranceLaw.Unification of tort law: causation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EuropeanCentre of Tort and Insurance Law[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140] European Group on Tort Law.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Text andCommentary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Tort and insurance law[M] Springer,2005.
    [141] Ulrich, Magnus, Francesco Donato Busnelli.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Damages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Serie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142] Roscoe Pound. 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3.
    [143] Morton J. HORWITZ, Morton J Horwitz.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1780-1860.Studies in Legal Histo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44] Andrei Marmor.Law and Interpretation: Essays in Legal Philosophy Clarendonpaperbacks[M].Clarendon Press,1997.
    [145] H. L. A. Hart.The Concept of Law[M]. Oxford Univ Press.1997.06.26.
    [146] Joseph Raz.The Authority of Law: 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M].ClarendonPress,1979.
    [147] 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Clarendonpaperbacks[M].Clarendon Press,1983.
    [148] Fran ois-Xavier Druet, Etienne Ganty.Rendre justice au droit: en lisant "Le Juste"de Paul Ricoeur Collection "Philosophie"[M].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Namur,1999.
    [149] Jules Coleman.The Practice of PrincipleIn Defence of a Pragmatist Approach toLegal Theory (Clarendon Law Lectur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2003.05.08.
    [150] Edgar Bodenheimer.Jurisprudence: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law[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51] Paul Vinogradoff.Roman Law in Medieval Europe[M].The Lawbook Exchange,Ltd.,1909.
    [152] Cass R. Sunstein.After the Rights Revolution: Reconceiving the RegulatoryStat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53] Daniel H. Cole.Pollution and Property: Comparing Ownership Institutions fo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54] The New European Legal Culture Martijn W. Hesselink University of Amsterdam-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CSECL)THE NEWEUROPEAN PRIVATE LAW: ESSAYS ON THE FUTURE OF PRIVATE LAWIN EUROPE, pp. Martijn W. Hesselink, ed[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2.
    [155] Theodore Ziolkowski.The Mirror of Justice: Literary Reflections of LegalCrise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156] Bernard Schwartz.The American Heritage History of the Law inAmerica[M].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Company; book trade distribution byMcGraw-Hill,1974.
    [157] Harold Joseph Berman.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Tradition Law and Revolution, Harold Joseph Berman[M].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3
    [158] Martijn Willem Hesselink.The New European Private Law: Essays on the Futureof Private Law in Europe Private law in European context series[M].Kluwer LawInternational,2002
    [159] John Carman.Against Cultural Property: Archaeology, Heritage And OwnershipDuckworth Debates in Archaeology Series [M].Duckworth,2005.
    [160] Clarke/Kohler.Property Law: Commentary and Materials [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5.
    [161] Elizabeth Cooke.Modern Studies in Property Law, Modern studies in property law,Elizabeth Cooke [M].Hart Publishing,2003.
    [162] Daniel B. Bogart, John Makdisi.Inside Property Law: What Matters and whyInside series [M].Aspen Publishers Online,2009.
    [163] Peter Groves.A Dictiona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Elgar originalreference[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1.
    [164] Aspen Publishers.Property: Keyed to Courses Using Singer's Property Law: Rules,Policies, and Practices Casenote Legal Briefs[M].Aspen Publishers Online,2006.
    [165] David Grinlinton, Prue Taylor.Prop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ility: The Evolutionof Property Rights to Meet Ecological Challenges Legal Aspects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M].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1.
    [166] Margherita Colangelo.Creating Property Rights: Law and Regulation ofSecondary Trad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Nijhof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Series[M].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2.
    [167] Terry Lee Anderson, Fred S. McChesney.Property Rights: Cooperation, Conflict,and Law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168] Alan R. Romero.Property Law For Dummies [M].John Wiley&Sons,2013.
    [169] Gilbert Kodilinye.Commonwealth Caribbean Property Law [M].Routledge,2013.
    [170] Uited States Congress.United States Code,2006, V.9, Title16, Conservation,Sections1-785[M].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71] Saligram Bhatt.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PHPublishing,2004.
    [172] Paul R. Portney, Robert N. Stavins.Public Polici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ff Press Series [M].Resources for the Future,2000.
    [173] Holder/Le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and Policy: Text and Materials Law incontex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74] Sue Elworthy, Jane Holde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xt and Materials Law inContex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75] Andrew Farmer.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forc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Earthscan,2007.
    [176] Donald K. Anton, Dinah L. Shelt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Righ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177] Kevin J. Gray, Susan Francis Gray.Land Law Butterworths core text series CoreTexts Seri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orporated,2009.
    [178] Piers Beirne.Revolution in Law: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vietLegal Theory,1917-1938[M].M.E. Sharpe,1990.
    [179] Harold Joseph Berman.Law and Revolution, II: The Impact of the ProtestantReformations on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Law and Revolution, Harold JosephBerman Harold J. Berma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